曲剧严嵩要饭剧情简介,严嵩要饭剧情?
严嵩最后被削官为民,勒令回家了。因为家产全部被抄,生活穷苦,所以,他寄食在墓地里。
民间传说,他因无家可归,便在家乡四处讨饭,活得像个叫花子。根据这样的传说,民间将严嵩讨饭故事改编成一出《严嵩要饭》的戏剧。
宰相制的弊端和优势是什么?
01.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一直存在
宋以前,皇权和相权名义上旗鼓相当,实际上确实权力集中于宰相手中。原因有三,一是宰相代表百官;二是宰相代表利益集团;三是宰相更为专业。所以,除非遇到雄主、霸主和流氓皇帝,否则就是相权压着皇权。这里是说相权压着皇权,不是说宰相压着皇帝。皇帝不满意,杀了宰相或罢了宰相都可以。但是,杀了、罢了,还得任宰相,所以杀不净、也罢不净。
但是,到宋朝出现了转机,皇权开始抬头、相权分割架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豪族消失、平民崛起,士大夫这伙职业官僚取代豪门。这些人的前途命运,全都寄托在皇帝手中,所以比较听话。而且,宋朝在制度设计上把宰相的权力分得七零八落,相权想压皇权,也没有力量压了。但是,皇帝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皇权是加强了,但皇帝的个人权力反倒被压制了。
到元朝,却来了个大反转。因为元朝皇帝就是图自己省心省事,看淡权力、开心最好。所以,中书省彻底做大,皇帝之下就是中书省,中书省之下就是六部,宰相的权力想大都不行。但是,元朝皇帝想省事,元朝宰相和元朝六部官员也想省事,大家一起看淡权力、开心最好。所以,元朝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一种粗放管理,怎么省事怎么来。
明朝,就又不一样了。朱元璋和一伙江淮官僚,都是一帮劳动模范,不要开心、只要干活。所以,皇权和相权之间的斗争,就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02.宰相权力一直被削弱秦汉的丞相,都是开府丞相。啥叫开府?就是有自己的直属官僚队伍。而且,宰相的队伍,要远比皇帝的队伍更豪华。汉初皇帝的办事机构非常寒酸,就一个尚书处,一个书房、四个人。丞相呢?十三曹属,虽是属官,却个个堪比九卿高官,总揽天下事权。所以,决策权、行政权以及监察权,基本上全在丞相手中。御史大夫一般都是副丞相,也得听丞相的;太尉不打仗的时候就那么回事,而打仗的时候要派大将军,也没他啥事。
以后皇权和相权的斗争,其主要内容就是皇帝怎么从丞相或宰相手中拿权力。一直拿到了唐朝。唐朝的丞相确实不开府了,改到政事堂开会,而且宰相也不再设丞相专职了,而是好多宰相一起行使相权。但是,宰相手中有一项权力很重要,就是给皇帝的诏书盖印。
“不经凤阁鸾台,何得为敕”,意思就是说皇帝诏命要变成合法的国家意志,必须得由宰相们同意签名。但是,政事堂却可以单独发布命令,而不需经过皇帝同意。这是不是就有点儿欺负皇帝了?所以,这时候宰相仍旧掌握着国家的决策权,执行权被分到了尚书省。
其实到了宋朝,才是把宰相权力废得最彻底的。首先是财政大权,归了盐铁、户部和度支三司;其次是监察权归了御史台,分台院、殿院和察院。宰相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二府,一个管行政、一个管军事。但是,宰相一般就是中书门下平章事(主官)和参知政事(副手),枢密院也管不着。所谓的宰执,枢密院管不着,御史台还老较劲,真的是一点儿地位都没有。唐朝的群相还能发布堂帖、作为政府命令,对于皇帝诏令还能驳回。但是,宋朝的宰执们,这些权力想也别想。宋朝的宰相很弱,主要是权力被肢解了。后来又有各种变动,总算还有宰相的存在,只是存在感极低。
03.朱元璋废除宰相到了元朝,宰相的权力突然被强化了一波。原因就是元朝的粗放管理。朱元璋消灭大元、建立大明。他只能继续大元的管理模式。后代一定要向前代学习,这个没办法。朱元璋想重开炉灶、另外搭台,但也不能没有参照,不可能跨过大元直接瞄着唐宋来。于是,大明开始也设中书省,也设丞相。李善长任左丞相、胡惟庸任右丞相,中书省下管六部,丞相权倾朝野。
但是,大元只是中断了一直以来的历史趋势,所以大元的这套体制终究扛不住。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决心废掉宰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管六部。个中原因有二:
一个是大元的这套制度拧不过历史大趋势,元朝皇帝可以不管不顾,明朝皇帝可不行,认真管理就一定要在这个大趋势下做文章。
另一个就是朱元璋的个人问题,他最担心的就是开国功勋这伙人会造反,什么蓝玉、什么李善长、什么胡惟庸这些人,他全都不放心。
于是,不仅消灭这些人的生物生命,也要消灭后来人可能造反的制度基础。所以,取消宰相制度最彻底。干掉全国最大的官,皇权碾压一切,皇帝直接独裁,没有比这更安全的了。
但是,以后的问题就是:光靠皇帝一个人,根本就驾驭不了整个国政。所以,后来又有了内阁制度,虽说不是宰相,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宰相的作用。
但是,内阁毕竟不是宰相,所以国家的行政效率就别想提升起来。而皇帝也不信任内阁,所以又把一帮太监发动了起来。于是,大明的内斗就只能空前繁盛了。内阁代表皇帝跟百官打架,太监代表皇帝跟内阁打架,最后直接把皇帝打得身心俱疲,只能躲起来谁也不见。
04.宰相制度的利与弊宰相设置初衷,是负责管理诸侯家事的。但是,随着分封诸侯的实力壮大,宰相就开始管理诸侯国事务了,不再管理诸侯家事。这个逻辑继续强化,到了统一帝国时期,宰相就成了政府领袖,而皇帝则是国家领袖。
宰相制度的优点,有三:
一是能够更为专业地处理政府事务,毕竟是多年的官场历练,宰相在这方面肯定比皇帝强。
二是限制皇帝的个人权力,皇帝也是人,而是人就要任性、也要犯糊涂,但是有宰相看着,就要好得多。
三是可以有效地维护皇帝权威和国家权威,国家大政方针出了问题,不好直接问罪皇帝,换皇帝基本上就要政变和战争,但却可以让宰相背锅,换宰相或杀宰相要好得多。
当然也会有问题,问题就是宰相做大之后,就会威胁皇权,也就是宰相造反。这是历代皇帝最担心的问题,所以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一直存在。比如秦朝,赵高代李斯为相后,就把皇帝秦二世给杀了。但也正是皇帝对宰相们严防死守,所以后世王朝很少有宰相造反的例子。因此,总体来说,宰相制度还是利大于弊的。
然而,这只是理性分析,而历史从来不是按照理性设计来演化。推动历史在矛盾中发展的,一个是欲望、一个是力量。所以,往往总是握有力量而凭情怀豪迈,做了很多大事;但也往往握有力量而凭情怀冲动,做了很多蠢事。所以,宰相制度虽然很科学,却一直被皇帝的欲望和力量所纠结。
如果朱元璋空降到明末他会怎么做?
如果朱元璋空降到明末,我估计肺都会气炸了,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糟蹋成这样,他也只能一个人独自流泪到天明了。
如果朱元璋面对明末的局面,他肯定先给崇祯两个大嘴巴子,他估计有几个意想不到:
一是没想到太监这么猖狂。一个个奴才竟然成了一股强大势力,对国事指手画脚。记得当初自己在批阅公文的时候,一个老太监帮助指出书写错误,当时自己毫不犹豫的把他开回了家。现在看看魏忠贤竟然称“九千九百千岁”,真是反了!
魏忠贤剧照
二是没想到腐败这么严重。当初因为贪腐杀了那么多人,“扒皮充草”的办法都用了,竟然没有刹住他们贪婪的心。严嵩、徐玠这样的首辅大臣,个个都是巨贪!
三是没想到党派纷争那么严重。为了把权力控制在手里,当初没有设丞相,不成想拉帮结派相互拆台,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打压异己。东林党人发展日益壮大,人浮于事的现象更加严重。
四是没想到后世子孙那么无能。有玩蛐蛐的,有喜欢做木匠的,有20年不上朝的,这都是什么人啊,败家子啊!
面对这样的情况,连续多年的自然灾害,国库空虚,大臣们个个心怀鬼胎,你让我怎么办?朱元璋估计也只能会唉声叹气,还是拍拍屁股到地下去吧,眼不见为净!
趣聊历史,读书明志,我是@书海里游泳的鱼 ,欢迎关注留言,一起解读历史!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给后代带来怎样的危机?
首先朱元璋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要饭花子通过自身的奋斗,开创了明朝300年的江山社稷,就足以证明朱元璋的眼光与能力。但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实行的某些政策并不十分合理,对明朝甚至后来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洪武13年朱元璋杀胡惟庸,废除了中国实行2000多年的丞相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废除丞相无非是想结束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相互争斗的问题。朱元璋不想把这场进行千年的权力游戏再继续下去,在他的认知里游戏里不存在双主角的设定,整个游戏只能有一个主角那就是他朱元璋。所以朱元璋毅然的废除了丞相制度,并严令后代禁止复立丞相。
但是朱元璋很快就忙不过来了。没了丞相,朱元璋不仅要负责各种国家大事的处理,更严重的是,大明朝所有的事情都要报给朱元璋,等待朱元璋的批示。毫不夸张的说,连五十岁大妈假扮18岁少女开直播这事儿都要等朱元璋处理。朱元璋很快就受不了,于是在洪武14年设立,华盖殿、武英殿、东阁、文渊阁等大学士官阶五品,协助皇帝处理朝政这就是内阁雏形。
朱棣即位以后实在没有他老爹朱元璋打鸡血一样的精力,此时他正一心扑在开展大航海冒险和公款塞外五日游上,于是朱棣让解晋、杨荣、胡广等人入值文渊阁参与国家政务的处理,内阁从此正式成立。
起初对于内阁的设定就是充当皇帝身边的顾问与秘书,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权力,官阶也只有五品实在是不够看。但是由于宣宗去世时让内阁的杨荣、杨傅、杨士琦三个主要领导辅政,内阁的地位由此水涨船高,渐渐取代了六部成为了国家最高的决策机关。
之后由于土木堡之变明朝武将集团势力衰微,文官集团迅速做大,内阁的权力也得到了加强,出现了非进士不翰林,非翰林不内阁,非内阁不首辅的局面。
到了正德、嘉庆时期内阁的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内阁首辅不仅能够号令百官更可以左右皇帝的决定,那个一心想要当将军打蒙古的明武宗,作为皇帝竟然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很大程度就源自于内阁的强力阻挠。到了万历时期内阁由张居正担任首辅,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内阁大学士的官阶终明一朝都只有五品,但是这些五品的大学士却可以兼任二品的六部尚书,这还不算皇帝给大学士额外的加衔,如果算上加衔这些五品的大学士可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朝廷一品了。例如,太傅、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张居正。
朱元璋废丞相而出内阁这是他完全没想到的,内阁手里的权利丝毫不逊以前的丞相。明朝为什么宦官专权屡出不穷,为什么皇帝动不动就罢工不上朝,这当然由很多原因,但小川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皇帝与内阁之间的权力之争,甚至小川还认为明朝最后灭亡也和皇帝与内阁之间的权力博弈有关。崇祯在位只有17年,这17年里大明王朝可谓风雨飘摇,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竟然换了50个内阁首辅,大家可以算一下17年里换50个首辅平均一任首辅的任期能有几天?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中心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依然不能一致对外,大明焉能不亡?
用人单位为什么重名牌大学轻一般大学?
近年来,受人才高消费的影响,一些地方和因为单位有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学历和“出身”,动不动就非明牌大学免谈,“宁要名牌大学的草,不要一般大学的苗”。
在他们心中,名牌大学生代表着高水平、高质量,名牌大学生可以成为企业的品牌。同样的专业,同样的学历是否来自名校,情况就不一样,有天壤之别。在一些人看来,凡是名校的学生能力必然强,因为他们享受较好的教学条件,有好的学习气氛,他们在进入高校基础就好,因此,这些于名校的学生发展潜力比较大,那么将来为单位带来的收益就大。
对一般院校的本科生十分冷淡,对专科生、高职生更是不屑一顾。许多一般院校为了推销自己的学生,想方设法在校内召开人才洽谈会、见面会。对用人单位毕恭毕敬,各地每年也要搞多场招聘会,热情邀请用人单位来洽谈。但是用人单位对一般院校的学生表现非常冷淡,这与对名校学生趋之若鹜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全国的知名学府都是中外企业瞄准的目标。像北大、清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南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都是中外企业眼中的“宠儿”,既然那么多家都盯着这几所高校,这些骄子往往一个人手中攥着几个公司,选择谁就可就看谁的吸引力更大了。
一般院校大学生,就算有幸与名牌大学生共识,在工资待遇上差别也是很大的。用人单位如此,那么,一些学者们也毫不隐晦的赞同这种预期的“合理性”。在他们看来,名校的毕业生成为社会知名人士的比例要比普通院校的比例大的多,名校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素质,有较高天赋条件和后天的发展潜力。
因此,名校的学生比一般学校的学生表现上更胜一筹。在这些学者们心中,名校的学生通常比一般学校的学生基础好,入学成绩好,而且大多数都是来自地方比较好的重点中学,在中学也往往是非常出色的。这些好学生集中在一起,相互影响,加上名校的教师队伍更优秀,实验条件更好,图书更丰富,国际交流机会更多,一系列综合因素的作用变形成了“这些名牌高校学生毕业生当然具有其他一般高校学校毕业生所没有的优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当应该拥有比较大的优势”。
其实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不论他在哪个行业,都不可能靠学校的招牌来给自己的事业增加什么砝码,更不能完全靠学校的招牌求生存、求发展,走出校门,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名牌高校毕业生的成功同样也是从零开始的。
中国戏曲五大剧种指的是哪五种?
中国的五大剧种是指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其中,除了京剧作为国剧,具有全国性影响力。而豫剧因起源于人口大省河南,具有广泛的受众,影响力仅次于京剧;其他三种限于地域性,影响力不分伯仲。
京剧:国剧头衔加持下,声名远播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一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主要艺术,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被视为中 国的“国粹”,所以人们把京剧当成中国的“国剧”。
梅葆玖先生的《贵妃醉酒》
作为“国粹”,京剧占尽天时地利。在这里我们不去追溯其太过悠久的历史。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熟知京剧多是从文革期间的样板戏开始的。我66年出生,懵懵懂懂之间,就记着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等这几个样板戏,打虎上山的杨子荣,人小心红的李铁梅,足智多谋的阿庆嫂和狡诈多疑的刁德一,这些人物形象深深的印在了我幼小的心地里。
而且,这几个样板戏作为京剧的代表剧目,都拍成了电影,在信息闭塞、娱乐形式单一的年代,听广播、看电影是唯二的娱乐,戏剧通过电影、广播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京剧作为样板戏的主力,影响极其深远。
除了这几个样板戏,影响较大的京剧代表剧目还有:《打渔杀家》、《空城计》、《霸王别姬》、《宇宙锋》、《挑滑车》等。
王珮瑜被誉为当代著名京剧反串老生
随着京剧影响力的扩大,一大批知名演员脱颖而出。老一辈的有:专攻老生的谭鑫培、 谭富英 、马连良 、杨宝森 、周信芳 ;饰演旦角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张君秋、赵燕侠、 李世济、梅葆玖、杜近芳、李维康、 刘长瑜等,净行的有金少山、郝寿臣、裘盛戎、袁世海、尚长荣、孟广禄等,他们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当下的京剧领军人物当数于魁智、李胜素和王珮瑜、
豫剧:一亿河南人的流行曲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是河南省影响最大的代表剧种,也是一亿河南人的流行曲。在河南,小到几岁的娃娃,大到耄耋老人,你要不会哼几句豫剧,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河南人。
人们在谈论豫剧流派时,常以艺术家个人的名字为标志,分为陈、常、崔、马、阎、桑和唐派。前六个都是旦角,被誉为豫剧六大名旦,代表人物和代表剧目分别为——
陈派陈素真,1994年3月29日去世。她居豫剧六大名旦之首,被誉为“豫剧皇后”,并首创豫剧界第一个流派“陈门(陈派)艺术“,可能限于当时的宣传条件限制,她在全国的知名度不及常香玉和马金凤。代表作品有《宇宙锋》、《春秋配》、《三上轿》等。
常派常香玉,人们习惯将常香玉的代表剧目叫做“红(《拷红》)白(《断桥》)花(《花木兰》)。常香玉是豫剧的大师级人物,戏剧之外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抗美援朝时,常香玉和她领导的香玉剧社,将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义演六个月178场的演出收入,捐献一架价值15亿旧币米格15战斗机。
常香玉大师2004年6月1日去世,她的代表剧目《花木兰》、《人欢马叫》还拍成了喜剧电影。
崔派崔兰田,2003年4月5日去世。她创造的崔派艺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许多观众中流传着“三天不吃盐,也要看看崔兰田”的顺口溜。代表剧目有《秦香莲》、《桃花庵》、《卖苗郎》、《三上轿》。
马金凤是豫剧六大名旦唯一健在的
马派马金凤,她也是豫剧六大名旦中唯一健在的,已经98岁高龄。她的代表作是“两花一挂”,即《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也都被拍成了电影,她曾经是央视春晚和戏剧春晚的常客,在全国有相当的知名度。
马金凤演的穆桂英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成功地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
阎派阎立品,1996年8月11日去世。阎立品成名后,她为自己定下规矩:不唱堂会,不唱粉戏,坚持洁身自爱的处世原则。名为“立品”就是立个人高品之意,她的高洁品质为人们深深敬仰。梅兰芳这样评价她的艺术特点:音色美、唱腔纯,扮相秀美,表演深刻含蓄,是地方戏中少有的闺门旦。
她的代表剧目《秦雪梅》、《碧玉簪》、《盘夫索夫》、《游龟山》、《西厢记》。最著名、常唱不衰的就是《秦雪梅》。
唐派代表剧目《三哭殿》经久不衰
桑派桑振君,2004年7月9日去世。代表作有《对绣鞋》、《打金枝》、《白莲花》等。
唐派唐喜成,被称为“豫剧第一生”,是豫剧中唯一自成流派的生行,唐派弟子遍布豫剧群团,开创了豫剧生行十生九唐的流派奇迹。代表剧目有、《血溅乌纱》、《南阳关》、《辕门斩子》、《三哭殿》等。
当下豫剧的领军人物当数李树建、汪荃珍、杨红霞等
越剧、黄梅戏、评剧影响力不分伯仲越剧老一辈演员中最著名的演员当数王文娟,代表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春香传》中春香、《追鱼》中的鲤鱼精。因为地域性原因和方言,我对越剧的最初印象来自于越剧电影《红楼梦》和《追鱼》,再者就是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何赛飞,熟悉她不是因为她演的越剧,而是电视剧,比如《大宅门》中的杨九红。
相比于越剧的语言障碍,黄梅戏就好懂得多。黄梅戏能在全国知名,应该感谢戏剧电影《天仙配》,它让黄梅戏几乎家喻户晓,还有那段风靡全国的《夫妻双双把家还》。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戏曲电影《天仙配》极大地提升了黄梅戏的影响力
说起黄梅戏,除了老一辈的严凤英、王少舫,就不能不提马兰,虽然她在黄梅戏行当并不是最好的,但她和余秋雨的婚姻广被关注。迄今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因为马兰而熟知了余秋雨,还是因为余秋雨才知道了马兰。当然还有那个转行到唱歌之后,基本从大众视线里消失的吴琼。
曾有观点认为评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新中国成立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了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或许是后期宣传不到位吧,就现在而言,我认为评剧远没有豫剧受众广泛。
当然,后来我们都知道了不是靠唱评戏、而是演小品走红的赵丽蓉。
以上就是曲剧严嵩要饭剧情简介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