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少奶奶的扇子剧情,有哪些戏曲或者带戏腔的歌曲推荐?
沪剧,顾名思义就是上海的地方戏,流行于上海和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属于江、浙、长江三角洲吴语地区的滩簧系统,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1914年,邵文滨、施兰亭、丁少兰等发起组织“振新集”,从事滩簧改良,易名“申曲”,抗日战争后定名为沪剧。1953年,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成立,它是上海沪剧院的前身。2006年5月20日,沪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沪剧的音乐和唱腔温婉柔和、优美动听,主要曲调有长腔长板、赋子板、三角板、紫竹调等,富于江南水乡情调。和其他地方戏相比,沪剧的特点是擅长表现现当代生活,以西装旗袍戏和现代戏见长。
沪剧的优秀剧目非常丰富,比如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而成的沪剧《雷雨》就是最典型的西装旗袍戏。此剧内容、结构和原著没有什么差异,1938年12月由施家剧团的施春轩改为幕表演出于大中华剧场,主演金耕泉、施春轩等等。1959年沪剧艺术搞大会串,著名沪剧演员丁是娥认为《雷雨》适合沪剧的表演特长,于是决心排演《雷雨》。参加演出的除丁是娥外,还有石筱英、杨飞飞、王盘声、解洪元、邵滨孙、袁滨忠等,一时名伶云集,满台生辉。沪剧《雷雨》将剧种擅演西装旗袍戏的特色和传统发挥到了淋漓尽致,沪剧也因此被推向了一个阶段性的高峰。丁是娥的“活繁漪”更是名扬剧坛。从此,《雷雨》成为沪剧长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沪剧也与曹禺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雷雨》是沪剧的看家戏,经典之经典。
沪剧《叛逆的女性》
丁是娥在《雷雨》中扮演繁漪
沪剧《罗汉钱》
另外,《啼笑因缘》改编自张恨水的同名小说,《秋海棠》改编自秦瘦鸥的同名小说,《少奶奶的扇子》改编自洪深的同名话剧,《大雷雨》改编自吴琛的话剧《寒夜曲》……这些都是民国背景的故事,而且都改编自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沪剧西装旗袍戏的精彩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沪剧又出现了改编自赵树理短篇小说《登记》的《罗汉钱》和改编自贺敬之、丁毅同名歌剧的《白毛女》。前者讲的是解放初期张家庄青年李小晚和张木匠的女儿张艾艾自由恋爱,互赠罗汉钱和小方戒。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思想封建的村长和一些长辈的反对。艾艾的母亲小飞娥发现女儿藏有罗汉钱,回忆起自己20年前与保安哥相爱,却硬被拆散,被父母逼迫嫁给张木匠的辛酸往事。后经艾艾女友燕燕的劝说,她与丈夫商量决定将艾艾许配给小晚。该剧由上海沪剧团1952年10月17日首演于北京市北京剧场,是华东区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剧目之一,并在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中获剧本奖和演出奖,扮演小飞娥、五婶的丁是娥、石筱英获演员一等奖,饰演张木匠、艾艾的解洪元、筱爱琴获演员二等奖。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它摄制成戏曲艺术片,也取得了成功。
沪剧《卖红菱》
沪剧《杨乃武与小白菜》
沪剧《借黄糠》
值得注意的是,沪剧剧目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改编自电影和外国文学作品的,表现出大都市的气韵。比如《空谷兰》又名《幽兰夫人》,是王梦良根据同名电影编排的。此剧为沪剧较早根据电影改编的剧目之一,对沪剧走向时装戏有一定影响。顾月珍的一曲“良彦哭灵”颇受观众赞赏。《铁汉娇娃》根据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蝴蝶夫人》根据当时的同名美国电影改编,演出都是以外国戏中国化的形式。1962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将《蝴蝶夫人》一剧根据普契尼原著重新改编,以外国装演出。原歌剧以歌唱为主,沪剧在情节上加以丰富,改编本除保留原有著名的歌剧唱段“在那晴朗的一天”以外,还根据沪剧自身的特点增加了若干的细节,强化了悲剧色彩。此外,《母与子》则是白沉、韦弦根据俄国电影《无罪的人》改编的,有“失子”、“思子”、“索子”、“母子相会”等多个著名的唱段。1983年上海沪剧院将此剧按外国装演出,并恢复原名《无辜的罪人》,主要演员有陈瑜、汪华忠等。《魂断蓝桥》根据美国同名电影改编。1941年1月,上海沪剧社成立时首演此剧,以外国戏中国化演出,王雅琴、解洪元分饰男女主角。1980年1月,长宁沪剧团重新改编此剧,张杏声、陈甦萍主演。1983年6月,上海沪剧院三团改编演出此剧于延安剧场,恢复原电影人物故事,并以外国装演出,徐俊、茅善玉主演。
沪剧还有许多剧目表现发生在上海或和上海有关的时事或历史事件,比如《杨乃武与小白菜》,1927年施家班据文明戏改成幕表的连台本戏,首演于虹口新市场,施春轩演杨乃武。1950年10月,中艺沪剧团以严雪亭的弹词为蓝本,邵滨孙、石筱英、筱爱琴主演,首演于中央大戏院。沪剧吴侬软语的温婉演绎,使这个凄凉的悲剧故事再次被人们铭记于心。又如,《黄慧如与陆根荣》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编演,《陆雅臣》根据青浦史实衍化而成,《阮玲玉自杀》、《马永贞》也均根据真人真事编演,很富于上海地域风情。
沪剧《阿必大回娘家》
传统题材的沪剧剧目主要有《庵堂相会》、《阿必大回娘家》和《借黄糠》等。《阿必大回娘家》是沪剧传统名剧,20世纪70年代复演时曾轰动一时,已故老艺术家石筱英扮演的雌老虎更是家喻户晓。剧中讲的是阿必大从小做童养媳,受尽婆婆虐待,苦度光阴。这天阿必大婶娘刚好路过来看望阿必大,见到这般情景,决意要领阿必大回娘家,于是婆婆和婶娘展开了一场口角战,狠心的婆婆得到应有的教训,最终阿必大在婶娘的帮助下回到了娘家。《阿必大回娘家》和《黄糠记》也是为滩簧、申曲时期的传统剧目,骨子老戏。
沪剧拥有众多的著名的艺术家,如丁是娥、解洪元、邵滨孙、石筱英、王盘声、杨飞飞、汪秀英、王雅琴等,深为广大观众所欢迎。其中丁是娥是最具代表性的老一代艺术家。她9岁从师丁婉娥学艺,专工花旦、正旦,兼演老旦,18岁上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致力沪剧改革,尤其在排演现代戏方面成绩卓著,代表剧目有《罗汉钱》、《鸡毛飞上天》、《蝴蝶夫人》、《雷雨》、《寄生草》、《芦荡火种》等。其中,《芦荡火种》是京剧《沙家浜》的前身。1988年6月28日病逝于上海。
脍炙人口的沪剧唱段很多,比如杨飞飞有著名的“杨八曲”,王盘声演唱《碧落黄泉》里的“志超读信”流传甚广。而茅善玉等年轻艺术家作为当下沪剧的领军人,除了继承发扬《叛逆的女性》等传统老戏以外,也有新编的代表作,如《一个明星的遭遇》被拍成电视剧《璇子》,其中《金丝鸟》一曲早已成为茅善玉的保留曲目。今年来,茅善玉和孙徐春等还编演了《董梅卿》、《家》、《瑞珏》等新戏,颇受好评。
沪剧《芦荡火种》
马莉莉哪一年担任沪剧院副院长?
2002年起担任上海沪剧院副院长。其先后主演了《红灯记》、《洪湖赤卫队》、《少奶奶的扇子》、《日出》、《寻娘记》、《啼笑因缘》、《雾中人》、《雷雨》、《风雨同龄人》、《宋庆龄在上海》、《石榴裙下》等戏,拍摄了《璇子》、《屋檐下的白玉兰》、《雾中人》、《风雨同龄人》等电视连续剧。
马莉莉演出过多少沪剧?
从70年代到90年代,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马莉莉连续演出了《洪湖赤卫队》、《金绣娘》、《艰难的历程》、《女儿的回忆》、《少奶奶的扇子》、《张志新之死》、《一个明星的遭遇》、《日出》、《被控告的人》、《丽人行》、《寻娘记》、《啼笑因缘》、《红伶冤》、《雷雨》、《雾中人》、《风雨同龄人》等20来个剧目,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不同时代、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比较全面而充分地展现出她的艺术风采,
沪剧马莉莉的所有剧目?
1974年至1976年 《雪夜春风》中饰方晓红;《追猪苗》中饰彩霞;《银锭飞转》中饰方彩虹;;《红山窑》中饰宋文英。
1977年,粉碎"四人帮"不久,马莉莉就参加了《洪湖赤卫队》、《金绣娘》的排演,在这两个戏中分别扮演韩英和金绣娘B角。1977年1月,马莉莉与她的同学李灵珠结了婚。1978年5月她生下了女儿。但产假未满,又投入了《艰难的历程》的排演。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换得了演出的成功。
1978年 《艰难的历程》中饰赵七嫂,《朋友》中饰梅华
1979年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中饰陶斯亮;《女儿的回忆》中饰陈芳萍;《少奶奶的扇子》中饰刘曼萍。
1980年 《张志新之死》中饰张志新;《浦江红侠传》中饰周秀兰
1981年《白莲花》中饰白莲花;《一个明星的遭遇》中饰林月莺
沪剧经典剧目?
借黄糠,陸雅臣,大雷雨,雷雨,少奶奶的扇子,等
沪剧界第一美女演员?
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我各人认为马莉莉是沪剧界第一美女。马莉莉师承丁是娥,又有自己的特点,唱腔委婉细腻,扮相清秀。演唱过红灯记,芦荡火种,日出,少奶奶的扇子等等,其中尤以少奶奶的扇子成为其经典之作,受到沪迷的喜欢。我个人是非常喜欢
以上就是沪剧少奶奶的扇子剧情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