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红棕烈马剧情介绍,张火丁的徒弟哪个唱得好?
张火丁的徒弟李林晓唱得不错。
李林晓(曾用名李丽)幼年就读天津艺术学校,师从孟宪瑢、陈琪、张曼玲、迟小秋、李文敏、张火丁、谯翠蓉、沈健瑾等京剧名家。她在京剧旦角学习上勤奋刻苦,从小到大,从地方到全国获奖无数,小梅花、青京赛、学京赛等各大赛事都曾收入囊中。她1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进入北京京剧院工作,后又并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读研,并在孟宪瑢老师的引荐下结识了张火丁老师,后又凭实力进入“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人才研习班”,接受张火丁“一对一”的授课传艺。
无论跟谁学习,李林晓一直都对业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九年来,李林晓随张火丁学习了程派传统剧目《锁麟囊》《春闺梦》《荒山泪》《坐宫》《红鬃烈马》《龙凤呈祥》《文姬归汉》《鸳鸯冢》。此外,张火丁还倾囊实授了她的新编代表剧目《白蛇传》《江姐》《梁祝》。2019年,2021年,她两次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办个人专场演出《白蛇传》《春闺梦》,3场全部满座,获各界一致好评。
丑又各分哪几种?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净:男性 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生 中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见于宋元南戏,指剧中男主角,与元杂剧的正末相当。清以后又衍化为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属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类。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称须生,俗称胡子生。京剧老生行又分唱功、做功、靠把和武老生,另有红生一行,主要扮演关羽,因勾红脸,故又称红生。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分中生(扇子生)、冠生(官生)、穷生、雉尾生(翎子生)、武小生等。外,泛指生的副角,不表现确定的性格特征,唯汉剧的外唱、念、做并重。末,沿袭南戏、北杂剧之名目,今多数剧种已并入老生行。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人物,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娃娃生扮演儿童角色,京剧中还有娃娃武生。
生除了红生某些勾脸的武生之外,其他都是素脸,也就是内行说的“俊扮”。
旦
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衫、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
青衣
旦行里最主要的一类是青衣。青衣还有一个名称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从服装上看,青衣穿青褶子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青衫,简称衫子。
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二进宫》里的李艳妃,《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春秋配》里的姜秋莲,《贺后骂殿》里的贺后,《红鬃烈马》里的王宝钏,《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汾河湾》里的柳迎春,《六月雪》里的窦娥,《五龙诈》里的李三娘,《大保国》里的李艳妃,《铡美案》里的秦香莲,《宇宙锋》里的赵艳容,《别宫·祭江》里的孙尚香,《春秋配》里的姜秋莲,《法门寺》里的宋巧姣,《浣纱记》里的浣纱女等。
花旦
旦行的第二大类叫花旦。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裙衣裳。即便是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如《红娘》里的红娘,《打樱桃》里的平心,《花田错》里的春兰,《春草闯堂》里的春草,《红鸾禧》里的金玉奴,《得意缘》里的狄云鸾,《拾玉镯》里的孙玉姣,《柜中缘》里的刘玉莲,《凤还巢》里的程雪娥,《钗头凤》里的唐蕙仙,《梅玉配》里的苏玉莲,《二度梅》里的陈杏元。从表演上来看,花旦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在说白上是以京白为主,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花旦可以分为闺门旦、玩门旦、泼辣旦、刺杀旦。
花衫
花衫是京剧旦行里的一个重要的行当,这是一种集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也就是说,她集中了青衣的端庄严肃,花旦的活泼开朗,和武旦的武打工架。早期的京剧里只有青衣和花旦,没有花衫。花衫的创始人是王瑶卿。他创建的花衫行当,在表演时有唱、有念、有做、有打,再加上后来出现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著名的花衫戏,有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廉锦枫》、《花木兰》、《太真外传》、《西施》、《樊江关》(饰薛金莲)、《洛神》、《天女散花》以及《穆桂英挂帅》等;程砚秋的《红拂传》、《沈云英》、《碧玉簪》、《风流棒》、《赚文娟》、《梅妃》、《花肪缘》以及《英台抗婚》等;尚小云的《谢小娥》、《乾坤福寿镜》、《汉明妃》、《林四娘》、《墨黛》、《摩登伽女》等;荀慧生的《香罗带》、《霍小玉》、《杜十娘》、《荆钗记》、《鱼藻宫》、《红楼二尤》等。
老旦
老旦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点,就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应该像青衣那样婉转迂回。《钓金龟》的康氏,《赤桑镇》的吴妙贞,《望儿楼》的窦太真,《遇皇后》、《打龙袍》的李后等,都属于唱工老旦,专门以唱工为主;而《清风亭》的贺氏,《西厢记》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的李母等都属于做工老旦。
武旦
武旦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这类的武旦,一般是不骑马的,重在武功,重在说白。还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如《打焦赞》里的杨排风,《泗州城》里的水母,《打店》里的孙二娘,《无底洞》里的白鼠精,《摇钱树》里的张四姐,《三岔口》里的店主婆等。
刀马旦
一类长靠武旦,就是妇女也穿上大靠,顶盔贯甲。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骑马的,拿着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所以有个专门名词叫刀马旦。刀马旦和武旦也有一些区别。刀马旦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武功,同时还得长于做工,而且有时候说白、工架都很重要。刀马旦的戏,有《穆柯寨》、《穆天王》、《破洪州》里的穆桂英,《佘塘关》里的佘赛花,还有《棋盘山》里的窦仙童,《三休樊梨花》里的樊梨花,《珍珠烈火旗》里的双阳公主,《扈家庄》里的扈三娘等。
彩旦
彩旦俗称丑婆子,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角色。这类角色有的是用来讽刺愚蠢和自作聪明的人,如《凤还巢》里的大姐程雪雁,《西施》里的东施等。有的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犷、豪放的妇女,如《串龙珠》里的花婆,《四进士》里的万氏,《铁弓缘》里陈秀英的母亲等,还有的是塑造了风趣、诙谐的艺术形象,如《拾玉镯》里的刘媒婆等。
净 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 (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末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老外:所扮角色多半是年老持重者,其扮演对象颇广,上至朝廷重臣,下至仆役方外。
什么戏曲中的青衣衣服是青色的?
戏曲中的青衣穿青衣服的角色应该是正旦大青衣,这类角色体现的剧中人都是正面人物,是以贤妻良母.品德高尚的中年女子呈现在舞台上。
比如京剧《秦香莲》里的秦香莲,京剧《三娘教子》里的薛三娘,京剧《红鬃烈马》中的王宝钏,京剧《楚宫恨》里的马昭怡等。
奇葩海马的故事?
神兽传奇:此海马非彼海马,说的都是神话
古人认为,海马是一种生活在海里的马,和陆地上的马大致相同,所不同者,海马能在海面上奔跑,如履平地,在海马的肩膀上,还有火焰闪烁, 这有别于今天生物学上所说的海马。
《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駼”,疑即海马传说的早期雏形。
海马的来历,与产自西域的一种宝马有关。汉武帝为了得汗血宝马,派兵出征大宛国。汗血马又称天马,耐力持久,奔跑时两肩流汗皆呈血色,或认为是寄生虫所致,也有观点认为,枣红色或栗色的马流汗之后,毛皮浸湿,则更显鲜艳,恍若流血。
汗血马的神话,似乎只留在史书当中。承其余絮,隋代有吐谷浑人在青海湖培育出良种马,据《隋书·西域传》记载:“青海周回千余里,中有小山,其俗至冬辄放牝马于其上,言得龙种。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用生骢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骢焉。”
当时青海湖中有小山,冬季湖水结冰后,吐谷浑人将波斯的牝马放到山上,与当地野马杂交,认为这是得自海中的龙种,又称龙驹,古人称塞北的大泽为北海,海马的神异传说由此而起。
宋代司马光有一首《天马歌》:“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龙种骨更奇。纲丝旧画昔尝见,不意人间今见之。”从大宛的汗血宝马到青海湖的龙驹,传说中的宝马愈变愈奇,终于变成一种奇幻生物。在此以后,海马多作为一种吉祥纹样出现,出土于甘肃武威的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即是当时尚马习俗的再现,可以一窥名马的风采。
唐代铜镜中,有海马葡萄纹,在元明清三代的瓷器中,海马纹是常见的吉祥纹样,飞奔的海马腾跃于惊涛骇浪之中,扬蹄奋鬣,神采非常,其双肩之上还有两道红色的火焰,或是与汗血宝马的血遥相呼应。
明清两代的官服中有海马补服,在古建筑的脊兽当中,也有海马的身影,按《大清会典》所记载,脊兽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将这些神话中的动物放在屋脊之上,旨在沟通天地,天马和海马紧挨着,也可看出二者之间的承接关系。
海马原产于所谓的“北海”,也可理解为“来自海外的马”,后来海马的产地有了大挪移,在北宋宣和年间刊刻的《九域守令图》中,广东南部的海面上出现了一匹海马。
地图中出现的动物,原本是以装饰作用为主,而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中有一则《海马》,说的也是南海海域出现的海马,广州的海边有个地名叫做“上弓弯”,有一天夜里,忽然有一头海兽,形状像马,马鬃和四蹄都是红色的。这匹海马跑到了海边的村民家中,村民聚在一起,将海马杀死,快到天亮时,空中似乎有千军万马的声音,气势汹涌,有声音说要来找马。有人认为这是异象,赶紧搬走了,结果,第二天海水暴涨,“环村百余家尽溺死。”这是一个罕见的海马故事,原本是一种瑞兽,在这里却有一些妖怪的色彩。
在京剧《红鬃烈马》中,也出现了海马,但这回是在西海,不知所指何处。这出戏说的是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故事,相府小姐王宝钏看上了叫花子薛平贵,非要以身相许,王家不允,后来宝钏与薛平贵住在寒窑,艰难度日。再后来,薛平贵投军,有了战功,乃至做了西凉国国王,十八年后,夫妻二人破镜重圆。薛平贵屡立战功,据说与他的坐骑红鬃烈马有很大关系。红鬃烈马也是一匹海马,曾经在海边吃人,后来被薛平贵降服。马连良先生的唱词中有“西海岸,妖魔现,红鬃烈马把人餐”,可见,《红鬃烈马》中的海马是吃人的妖魔。古人认为海马是龙种,因此神勇异常,照此看来,《西游记》里唐僧骑的白龙马,也属此类。
海马原是中亚地区的良种马,后来变成了海怪,乃至吉祥纹样,早已与其原型相去甚远了。来自殊方异域的动物,因漫长的空间阻隔,而多有神异属性附会其身,最终被神化,海马即是一例。
程派青衣李桂娟资料?
国家一级演员,京剧程派大青衣、程派传人、五小程旦之一
工青衣,兼学花旦和刀马旦。《玉堂春》、《昭君出塞》、《梅玉配》等流派、风格迥的剧目,她演来均能驾轻就熟,绝不雷同。
后潜心钻研程派艺术,得名宿陶汉祥提携,亲授其《六月雪》、《荒山泪》等剧目。1986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为师,学演了《红鬃烈马》、《陈三两》等剧。
她善于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并以各种相应手段贴切的表达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什么电视剧里有红鬃烈马?
《薛平贵与王宝钏》。
以上就是京剧红棕烈马剧情介绍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