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情 正文

梦幻西游入圣剧情难度

三国演义中是否对诸葛亮的实力夸大了?让我忽然有了重新梳理一下汉丞相诸葛孔明生平的欲望,大家最早知道并了解诸葛亮这个千古人物应该都是通过《三国演义》(其中某些精彩篇章)。这点颇像金庸笔下的韦小宝……看来罗老爷子也是撒谎的高手。...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梦幻西游入圣剧情难度,以及和梦幻西游入圣剧情难度相关的内容!

梦幻西游入圣剧情难度,三国演义中是否对诸葛亮的实力夸大了?

感谢这个问题,让我忽然有了重新梳理一下汉丞相诸葛孔明生平的欲望,只是字数有些长,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够看完。

在三国这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神州大地上涌现出或文或武都涌现出无数人才,他们很多都曾显赫一时,但随着岁月流逝都消失在人们记忆中;有的如同划过天际的摇曳流星,虽然飞速逝去,但它的光芒足矣让每个看到人眼前乃至心头都为之一亮;有的更如天上日月,贯耀古今,无论你是行、动、坐、卧还是生、老、病、死,他们都依然存在。

所谓一人一世界,一花一菩提,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名人榜,但我相信无论是谁心中都有诸葛亮一席之地。

那么今天让咱们说道说道诸葛亮这个人。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终年53岁,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见于《后出师表》)的执着与信念为后世传颂,在自身成为中国儒家文化中“忠”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潜移默化出无数仁人志士,致使这些人也同样能青史留名。

说到这,有个挺有意思的地方,大家最早知道并了解诸葛亮这个千古人物应该都是通过《三国演义》(其中某些精彩篇章)。要知道《三国演义》是本奇书,它奇就奇在真正做到了以假乱真,让很多人都觉得它才是历史。事实上后世研究者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是“七分真三分假”,这点颇像金庸笔下的韦小宝……看来罗老爷子也是撒谎的高手。

那么,问题就来了,《三国演义》中对于诸葛亮这个人是不是也同样存在着虚假,跟历史上的真实诸葛亮比是不是夸大了呢?

夸大不夸大,客观上讲我是不好多做评价,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但我能做到的是把它们尽可能列出来,做出对比,以供参考。

顺便发句牢骚,大抵是个书生意气。前几天为了过优质回答,本着尽量客观的原则写了个答案(这个也是我的第一个优质回答),谁成想客观再客观还是没挡住一颗“学术探讨”的心——竟然有人让我来把《三国志》中我作为一个数字列举地方涉及到的出处一一列举出来,然后让他来驳斥。呵呵,108处……我觉得这不是个共同探讨的态度。就好像辩论双方,正房抛出个论点,反方应该是自己去找到其中属于自己认为有异议的地方来进行驳斥,而不是让正方把所有摆在眼前,等着自己去做……要知道正方还巴不得希望你没有论据,是不是?

好了,牢骚发完了,下面进入正题。

在以前公认诸葛亮是“五家”,但现在却多了“一家”,这“一家”就是外交家。

既然是六家了,那么我也从六个方面来说。

首先先说《三国演义》,毕竟这部书才是大部分人了解三国历史的开始。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个名字是从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明主》开始出现的(当时仅用司马徽的嘴提出“伏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并没再过多解释),经过徐庶举荐,再经过司马徽再次提及,刘备终于做了件堪称礼贤下士典范的举动,也就是被今人广为争议的“三顾茅庐”。那么,就让我从“三顾茅庐”开始,一直到第一百零五回《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为止列出重点,体现上述六个方面,如有遗漏,请见谅。

1.《隆中对》(之所以用《隆中对》是因为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这是被后人传颂的当时战略思想,被誉为战略名篇,更奠定了诸葛亮是个盖世奇才(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

2. 劝说刘琦驻守江夏——通过外交手段,成功让对方按照自己意愿行事,从而为自己留下后路。

3. 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在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下做出的战术举动。

4.通过游说鲁肃成功被邀出访东吴,并引出舌战群儒——不卑不亢,堪称外交典范。

5.智激周瑜——不得不说外交手段高明,移花接木的运用极有政治家的风采。

6.草船借箭——利用天象而量身定制的战术。

7.借东风——诸葛之智近似于妖。

8.智算华容道——为自己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奠定基础。

9.三气周瑜(中间包含借荆州,激张飞、关羽)——成熟政治家的风采,充分应了“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10.卧龙吊孝——外交,又见外交。

11.张松献图——焉知背后没有卧龙的策划?刘氏集团政客三大高手连老天都看不过眼,最后只能折损一人。

12.劝关羽不要内斗——人事工作非常到位。

13.取汉中(包含捉张任,再激张飞,激黄忠)——三分天下定局已成。

14.再劝关羽不要内斗——还是人事工作。

15.分化刘封、孟达——少出力,多办事,集政治跟军事于一体。

16.劝刘备不要伐吴——标准政客,只问得失,任何事都趋向利益最大化。

17.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孔明盖世奇才的又一体现。

18.白帝城托孤——从此位极人臣,政治、军事都在掌握之中;命系汉室,成为后世典范。

19.安居平五路——知人善任,外交手段依旧强悍,战术运用仍然精妙。

20.再次联刘抗曹——政治的利益最大化。

21.七擒孟获——平定大后方,军事上完胜,政治上也是完胜。

22.上疏《出师表》(前)——言辞恳切,盖世奇文,充分体现出文学家风采(想来书法也不会差)。

23.六出祁山(包含否定子午谷奇谋、收姜维、骂王朗、空城计、气死曹真、减兵增灶、诸葛装神、造木牛流马、火烧上方谷)——战略思想的数次体现,并在过程中不断发挥出主政才干及外交口才,如果按照后世的六部的分工,那么诸葛亮处一国之相以外兼任六部尚书,当真是事必躬亲,事无巨细。

24.诸葛禳星——虽然天不假年,但神人始终是神人。

25.遗计杀魏延、退司马懿——真的不知该怎么形容了,是神是妖后世自有论断。

以上这些就是《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事迹,下面再看历史中的真实(包含并不局限于《三国志》)。

还是从“三顾茅庐”开始说起。其实三顾茅庐在现在还有争议,因为在《裴注三国志》中提出这一情节与《魏略》和《九州春秋》不符,不过无论是谁去拜见的谁,诸葛亮出山的前期安排都没有问题(徐庶举荐跟司马徽旁说),说明诸葛亮至少明白和运用抛砖引玉和欲擒故纵这两条兵法计策。

接下来分六部分本来讲。

1.政治方面:

这个按时间段可以分成得益州前跟得益州后。

之前,刘备率军进益州时,诸葛亮与关羽镇荆州;刘备自葭萌去攻打璋时,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占据成都后,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然后刘备出外打仗,诸葛亮就镇守成都,为前线供给粮食,补充兵源(亮与关羽镇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这个时间段里他先是向刘备举荐了庞统(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別驾使当展其骥足而);而后在得到成都曾为法正辩解,稳定军心(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在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为丞相,开始治理蜀地,推行法治路线,以持法公正、严谨著称。他治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使蜀中人士无人不服。但是,后人分析未来的蜀国衰败也在这里,诸葛亮在“法治”与“人治”上面没做到意义上的平衡,虽然每个人都觉得公平,但每个人心中都对它有所抗拒,所以当诸葛亮死后,“法治”就开始没人执行了。

不过,诸葛亮重新制定汉律,确实做到了“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但是,据后世考证,一直到西蜀灭亡,94万人口中竟然有4万是官吏,民官已达到23.5:1,这个比东汉时期的民官比例提升了318倍。

不过,因为诸葛亮在以我做起(从直降丞相而为右将军)的原则下完美的压住了所有问题。

在治理中,诸葛亮又继承了法家“梗战”的传统。他重视发展农业,在汉中地区屯田,并且经常去维护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设立司金中郎将,用来制造农战器械;设立司盐校尉,用来管理盐的生产。要知道,这些都是粮、盐是战略物资,农具是生存发展之本。

当时在南中(今天的云南、贵州跟四川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居住,在经济和文化上彼此有密切联系。诸葛亮联合少数民族,任用一些其中亲蜀汉的上层人物为地方官吏,还介绍和提倡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些对于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族的融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把它从霍乱地段变成稳定的大后方(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㈡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在人事排解问题上诸葛亮可以说还是做得不错的,具体体现在捧关羽贬马超,只是关羽放弃了去找马超麻烦(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但,再次调解关、黄二人,书中无载。

还有,历史中真有一封为张飞说合的《与刘巴论张飞书》,书中全刘巴别那么看不起张飞,至少看在刘备面子上也搭理搭理他(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可见,诸葛亮的各种安抚工作确实比较到位。

由这些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行政方面还是有心得和建树的,不过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在后人眼中只能算是有得有失。不过无论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政治家这个称号都当之无愧。

2.军事方面

⑴《草庐对》(以草庐对替代隆中对,实因为三国志中并未提及隆中对,而且诸葛亮躬耕之地目前尚有争议)虽然名传千古,但其实评价并不高(《权书·项籍》涉及苏洵对草庐对的看法。苏洵认为,诸葛亮只以关羽守荆州而以主力到西蜀建立根据地,很难实现两头兼顾的目的。孔明以为有高山险隘相阻,就可以免于灭亡,而实际上西蜀之险,守不可出,出不可继,保证安然偏于一隅都很困难,以此为根据地图取中原就更不可能了。苏洵还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要成为富人,必须占据四通五达之都,收取天下之利。而赚到一点小利,就藏在家里,天天守着,是求不失,不是求富,要是来了大盗,又怎么知道真的不会失去呢?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赞同苏洵的这一观点,并批注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原话引用),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不过,毛泽东也曾高度赞扬联孙抗曹的策论,因为跟当时情形极为相似,所以草庐对应该属于五五开)

再有“草庐对”,其实在当时共有三则,只不过名字不同。曹操手下谋士毛玠跟孙权手下鲁肃都曾经提出,有今人研究,三个草庐对,诸葛亮的偏于激进;鲁肃的偏于保守;毛玠的恰到好处,不过这些应该没考虑多过的当时情况。

⑵还是以得益州前跟得益州后来划分时间段。

在前半段虽然诸葛亮也在军中,但基本跟领兵上阵没什么关系。比方说火烧新野,根本找不到历史记载(至少我没找到,欢迎指教),而火烧博望坡也是没有,博望坡之战倒是有,不过那是刘备指挥的。

再说赤壁之战这场演义(历史)上极有命的大战役。曹操跟孙刘联军的人数是相差不少,但也没差得像想象中的那么多(曹操出兵20万左右攻打刘表,但仗没打就得了荆州,而刘表当时号称有10万兵马,所以就算都加在一起也不过30万;孙刘联军是由周瑜领军的3万人加上刘备自身的1万人,还有刘琮的江夏兵1万来人,共计五万人),这点在《三国演义》中罗老爷子借周瑜之口也做过相应表述。赤壁之战呢基本是以周瑜为主体打的仗,刘备军只不过是打打下手,这点即使在演义中也是如此,但在演义中有关诸葛亮发挥的重要作用比如草船借箭跟借东风,根本属于子虚乌有。在这里顺嘴可以说一句,所谓的草船借箭真正的指挥者孙权,地点是在濡须口,而且当时孙权是机缘巧合,本身没有借箭的想法,毕竟借箭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一个不留神直接就水底喂鱼了。

既然说刘备联军当时属于打下手,那么华容道总是真的了吧,而且史书记载曹操确实是败走华容道。当然,历史怎么不能抹杀。曹操的确是从华容道逃出生天的,但跑的虽有死伤但从时间上来讲相对从容(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打完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开始有了正式任命,官为军师中郎将,这个官职倒是武将衔,但官名有点不伦不类,而且当时诸葛亮所做的工作时主要负责零陵、贵阳、长沙三郡的税收,用来填补军需。从这方面看,诸葛亮当时挂着武将衔,但做的还是偏文的工作,最多算是个军需官。

再接着庞统在出征时身死,再有法正随军,这时诸葛亮倒是不再镇守荆州等地,而是率军来到成都,后来镇守当地,依旧干的是军需官的,但官升至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官位虽然还是不高,但至少算是正式了,不过按照《三国志》再有过记载而推论,诸葛亮任职军中不尴不尬的可能达10年之久。也许是出于在军中没发展而转做文官,又也许是刘备看到诸葛亮的治理才能,所以在其称帝后,诸葛亮开始以丞相录尚书事,并且特许在某些时候可以代行皇帝事。后来张飞死了以后,诸葛亮又多加了司隶校尉这个官阶不高,但实权却很厉害的官衔,而且手底下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兵,从此诸葛亮算是除了皇帝以外再无文武能节制了。所以才有了白帝城托孤。后人探讨托孤实属两个政客之间的博弈,最后说明刘备当皇帝不是没有道理的。

至于八阵图是不是诸葛亮在相对比较轻松的10年里琢磨(完善)出来的,不得而知,但三国志记载,确实是由诸葛亮发明的,但那是主要用来做兵法推演的,也有练兵的作用。挡陆逊大军实属无案可查,而且罗老爷子也没好过于夸大八阵图的作用,只是说用了八阵图困住陆逊一人,根据《兵权》所说‘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由此可知掌握兵权的重要性,陆逊被困那么兵权自然无人掌握,大军无首,等同于同被困住。但还是那句话,无案可考。

说起《兵权》,这个出自诸葛亮著的《将苑》,也可以称为《新书》,理解引申成诸葛亮兵法也不为过。这个是表明诸葛亮知兵的重要证据。

《将苑》从第一篇《兵权》开始,到最后一篇《北狄》为止,共计50篇,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其中,第三篇是《知人性》,在里面讲到了考察和辨识一个人的人品有七种方法,也许给魏延终身定论的“脑后有反骨”理论依据就来自这个地方,至于后面的遗计杀魏延,不过是把理论用在了实践中,提早做出的部署。

有上述分析可见诸葛亮在刘备亡故前并没有几次带病打仗,要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应在他身上似乎也不为过。作为一些前期能统领带病的人才都故去,诸葛亮开始正式开始亲临战场。

作为他的指挥首战自然是让大家津津乐道的“七擒孟获”。在《三国志》中描述的极为简单(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但在裴松之注引的《汉晋春秋》中却正式提到“七擒”(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至于《汉晋春秋》为东晋习凿齿所作,有人评价戏说成分居多,也有人评价比《三国志》更靠谱,以蜀汉为延续东汉国祚,推蜀汉为正溯,后晋是继承蜀汉,不承认曹魏,尽显史官风采。

还是那句话,见仁见智吧。

接下来就是让很多人诟病,并称之为“不知兵”的五次北伐——这五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但所有事都有因其然,而所以然。那么接下来咱们就看看五次北伐。

第一次,在得到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后,魏明帝曹叡被迫亲自去长安督战。这个时候诸葛亮用出了“暗渡陈仓”的战术计策,让赵云、邓芝率军据箕谷,扬言要从斜谷道攻取郿县,但实际是让马谡为先锋,驻街亭,然后挥军西攻祁山。后世广为流传的“失空斩”就源自于此。

先说个题外话,失街亭跟斩马谡都是历史发生的事,空城计却没有,裴松之曾经引注过郭冲三事,其中提到空城计,但马上就自我给否定了。

这场仗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战略方针不对,也不是战术运用不成功,而是出在知人善任四个字上,可以说是诸葛亮在“择材”跟“善将”两方面修行还不到家,而这两方面恰恰也在《将苑》里所著出。所以,诸葛亮在上表中也承认了自己授任无方,明不知人。看来诸葛亮在统领集团军方面火候还差点。

最后结果,第一次北伐虽然给蜀汉带来了人口红利的好处(凉州三郡的几十万百姓被迁回汉中)但也同时直接和间接损失了连马谡在内10员战将,再算上战后病逝的赵云,就是整整11位,这个损失直接造成蜀汉从此战力断层,中层匮乏。

第二次,蜀军出大散关,围攻陈仓(这个有陆游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铁马秋风大散关’),最后粮尽而退,虽然最后是斩了王双,但不足以影响全局。这里我认为固然是有一定的环境因素影响,也充分说明了在诸葛亮之后蜀军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合格的军需筹备人员。说到底,还是军政一把抓以后,单项人才缺乏。

第三次,蜀军轻松取得武都、阴平两地,可以说是胜了,但由于取回二地以后就退军,这让后人评述中直接认为这次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伐。在史书中《蜀书》记录过这次北伐,但《魏书》中印象中几乎是没有提及过,可见这两郡对于曹魏政权意义不大,但对于诸葛亮却又意义,因为他就是在这次北伐后有重新回到丞相之位,重新在一些新生代官员中树立起威望,很直白的告诉小一辈谁才是老大。

第四次,碰到了司马懿,蜀汉打的是攻坚战,最后以失败告终。失败原因是粮草不及,再次说明自诸葛亮升迁后没有一个合格的军需官继任,而且说明诸葛亮的法治严格,也侧面说明缺乏人治,致使蜀汉再失后备力量。

第五次,司马懿继续采取据守战略,双方对峙,直至诸葛亮病故,至此第五次北伐失败。但值得提出的是第五次北伐双方没有什么重大交战,所以所谓的上方谷之战完全是杜撰的。具体为什么诸葛亮会西上五丈原;为什么没能占领北原的两个要地,这个说起来太复杂,就不做陈述了,但总之一句话,诸葛亮的用兵谨慎发挥的淋漓尽致。谨慎并不为过,但孙子兵法里面说用兵应该正奇配合,诸葛亮就是太“正”,致使让对手每次都能猜到用兵意图,所以有所防范(这个评论参考诸葛亮老对手司马懿的评论“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不过这里要提出第五次北伐中的亮点——屯田。有人说,这个属于诸葛亮为了解决粮草问题而做的内政,其实在两军阵前哪有那么多内政可言?要是理解成是诸葛亮的诱敌之计似乎也说得过去。也许这个算是诸葛亮的“奇”谋了吧,但还是失败了,因为一直到他病死,史料都没记载过任何魏军去攻打过。

五次北伐都简单说完,想来大家看到这对“诸葛亮会不会用兵”都有了自己的答案,这里我就不再赘述我的观点了,不过想说的是后世,开元十九年,唐太宗尊封姜尚为武成王,并立庙,庙中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三国时期唯有诸葛亮一人;后宣和五年(宋徽宗最后一个年号)既把诸葛亮作为忠臣来祭祀 (赐英惠庙加 “仁济”), 同时仍然把诸葛亮作为名将来祭祀, 其地位仅次于独居首位的张良,当时以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五人为二档,并西向。

3.外交方面

虽然舌战群儒并不存在,但诸葛亮能游说孙权一起联合抗曹,不能不说其有舌灿莲花之能。像游说刘琮,平南郡,不过是牛刀小试。

至于什么卧龙吊孝,安居平五路,这些都是杜撰而已(安居平五路,准确讲历史发生过,但主人公是曹丕,而不是诸葛孔明。)

不过,诸葛亮跟很多外阵营的人关系还不错倒是真的。这个要得意于诸葛是三兄弟。大家都知道“诸葛三兄弟,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你想,每个人在当朝是都有亲近的,这些虽说各为其主,但有个书信往来还是可以的(主要还是跟东吴方面)。比如《与陆逊书》、《与步骘书》。

4.文学家

这个就不用多提了,只(前)《出师表》一文就足以声震万载文坛((后)《出师表》目前尚有争议,所以不再考虑之内),像《诫子书》都只能说是“添头”。

5.书法家

刘备在临死前,把辅佐幼主刘禅的重任托付给诸葛亮,为使刘禅懂得治国之道,他曾特地手写《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给刘禅,并劝导他持法要公平。

你想,诸葛亮敢给皇上抄书,字能差得了吗?

这里再多说个奇闻异录,《古今刀剑录》记载:“蜀主刘备,以章武元年岁次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剑,各长三尺六寸。一备自服,一与太子禅,一与梁王理,一与鲁王永,一与诸葛亮,一与关羽,一与张飞,一与赵云,并是亮书,皆作风角处所,有令称。”

这个记载假如是真的,那么诸葛亮的书法可想而知。

6.发明家

引自《三国志》: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综上所述,诸葛亮无愧之前提到了那一串耀眼头衔。但罗贯中因为本身原因(元末他投靠的是张士诚,但张几次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所以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份遗憾。后来写《三国演义》不乏借古说今,一展自家抱负,在这个时候他有可能把自己带入成了诸葛亮),而且,从晋朝开始,蜀汉才是汉室正统的论断不断被肯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被后世尊崇,所以罗老爷子夸大几分也属于情有可原。

至于陈寿的《三国志》都多少分是真实的,也不好说。因为陈寿本身的风评并不好,而且他父曾因为马谡一事而受刑,所以他对诸葛亮始终有些怨怼在里面。要知道在传说中陈寿的风评可不太好(唐朝房玄龄等撰写的《晋书·陈寿传》,收录了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的一则传闻,说的是丁仪、丁讷在曹魏时负有盛名,陈寿对他们的儿子们说:“送我千斛米,我就为令尊大人写好传记。”丁氏不答应,陈寿果真不为他们立传。陈寿父亲曾做过马谡参军,马谡兵败被诸葛亮所杀,陈寿父亲也被牵连受罚,诸葛瞻又轻视陈寿。因而陈寿为诸葛亮立传,说诸葛亮军事谋略非其长处,又无临敌应变之才;说诸葛瞻只工于书法,名过其实。议论的人因此而轻视陈寿的为人)。

当然这条只能算是轶事,具体有多少可信度尚未可知。

不过《三国志》中能够有单独立传殊荣的臣子只有两人,其中一个就是诸葛亮。可见,汉丞相在陈寿的心目中地位还是蛮高的。而且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也算中肯:“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当然看陈寿在蜀汉时的官位就知道,他属于文官序列里的,上战场肯定是没有过了,就连知不知兵也不好说,然而诸葛亮本身又不是那种把自身意见拿出来供大家讨论的人,所以造成陈寿未必知道诸葛亮的这种战略思想跟战术运用,但作为一个史官他还是合格的把结果写出来,至于到底偏驳了多少,谁都不好说,毕竟《三国志》是个看结果高于看过程的书。不过,史书风骨就当如此。

不过要是跟书里比,无论现实中诸葛亮做得如何出色,都不会比上经过高度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

该列出来的我已经尽力列出来了,其中很多的地方都是经过许多人论证的,然后我尽量把它们简化的写出来。

至于你心中的答案,还请你品,细品。

感谢能一直看到这里,多谢,多谢。

通天教主是否会被灭?

《封神演义》小说中的截教通天教主做为当时的神圣,混元大罗金仙,虽然也是鸿钧老祖一道传三友的玄门下三圣弟子,可是也被同门师兄弟特别是元始天尊视作是另类,说他门下尽是些湿生卵化、披毛戴角的畜生,不入流,相当鄙薄,看不起。所以,在三教共签封神榜之后,阐教教主元始天尊就放起了大招,同时还邀请了外人西方教接引、准提来帮忙,对小师弟通天教主下了狠手。

我们来看下对战双方的阵容:阐教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西方教接引、准提,这就是所谓的诛仙四圣,再加上散仙陆压道人,对手则是截教的通天教主孤家寡人,五比一的群殴局。那么,问题来了,尽管截教号称万仙来朝,是当时实力最强的强大的门派,圣人互殴,其他人还真上不了台面,如果鸿钧老祖不来带走通天教主,那通天教主是否就会被灭掉呢?

亲,你真的想多了。作为圣人的通天教主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死的,如果通天教主真的被四圣合伙杀死了,那剧情可真的就要大反转了,这个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不但封神榜的任务完不成,各种仙佛神圣乃至顶级的混元无极大罗金仙如女娲火云洞三皇系、鸿钧老祖以及昊天上帝都承受不了,局面将失去控制,最终无法收拾,酿成更大的仙界和人间悲剧。

本公子此言绝非危言耸听,不信,你且随长公子我一起来看个究竟。

第一、通天教主这样的圣人究竟会不会死掉:所谓圣人不生不灭的终极秘密。

谈到神话小说中的圣人,或者说是混元大罗金仙,以致最顶格的混元无极大罗金仙,我们往往都会说他们是不生不灭,与天齐寿。那么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他们真的不会死吗?其实不然,要是这样的话,神仙打架,那我干脆就站着不动任凭你刀砍斧削算了,反正你怎么搞我都死不掉,干了坏事也没个惩罚,无法无天了。

此丹炼就有玄功,因你三人各自攻。若是先将念头改,腹中丹发实时薨——《封神演义》

亲,你可看仔细了,这可是天道化身鸿钧老祖的原话。鸿钧老祖万仙阵后出来收拾场面,给三个弟子老子、原始和通天喂了三个药丸,然后说,就此打住,往事不要再提,谁也不能再找谁的麻烦,不能搞秋后算账;哪个要是反悔,违背鸿钧老祖我的师命,那他就必须死——腹中丹发实时薨。

看看,真相了,原来,混元大罗金仙也是会死的,而且是死于非命,别人要你的命。

所以,这样看来,通天教主确实是有可能挂掉的。

我们怎么去理解所谓的圣人不生不灭与天齐寿呢?原来,这只是个相对论。

修炼到圣人这种混元大罗金仙境界的神圣,依凭他的修为和道行,他确实是不会死掉的,也就是说,斩三尸成道,符合天道气数,他早就完成了修真躲避风火雷三灾的历练,博士学位拿到手了,天劫对他们的寿命是无可奈何的,不堕轮回,不入地狱。

但是呢,亲,聪明如你,你一定看出来其中破绽了,没错,我们说天灾人祸,我们又说天地人三才,这样,所有的修真者,任凭你是谁,即便是大罗金仙,圣人,那也必须先要修成人形,这是第一门槛,其二,就是要面对天灾人祸的考验了。对于圣人来说,这天灾自然是没什么大问题的,即便身犯红尘之劫,那也是性命无虞的;可是,后面还有一个,那就是人祸,这也是要必须顾及到的。——老天爷没有收你的心,可挡不住别人殴你啊!

这就如同一个人一样,他很健硕,理论上活个九十来岁没问题,可是呢,一不小心出个车祸,或是被人背地里捅了刀子,那可就要命了。

这样来说的话,无论老子、原始、通天还是西方二圣或是陆压道人,他们在理论上都有可能挂掉。——这就取决于更高一格的先天圣人如鸿钧老祖、女娲、火云洞三皇了。

第二、通天教主不死之身的第一道免死金牌:三教签定封神榜的游戏规则。

(一)封神大战的背景和由来。

商纣王进香女娲宫,无端题诗亵渎上古正神女娲娘娘,触犯了创世神也是治世第一女皇女娲的天威,扶周灭商之火上了心头,进而由火云洞三皇指使昊天来牵起这个封神榜的由头,直接挖鸿钧老祖的墙角,要求阐教元始天尊门下十二金仙俯首称臣,也正逢了1500年的仙界红尘杀劫。

(二)鸿钧老祖的委蛇妥协对策。

鸿钧老祖是什么人那?也是个神通广大的人,可精明着呢!明面答应,不吃哑巴亏。

神仙界的红尘杀劫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大帽子鸿钧是摘不掉的。怎么办呢?修改。

这是鸿钧的面子问题,也是保存真实实力的需要。他就对昊天的要求稍作修改,给,什么都给,满足你。不但答应,而且,还主动放大范围,你不是要十二个金仙嘛!我给你更多,365个名额,不错吧。

——但是,你也得凭运气,打架斗殴死掉上了封神台的才算,要是没一个挂掉,那可就怪不得我鸿钧了。

(三)封神榜计划双方的一致目标和底线。

十二金仙

昊天要的是阐教十二金仙,鸿钧老祖给怎么365个名额,实际是一个也不想给。

但是,共同的指向都是很明确的,过劫的是上仙,打死的是中等封神,其他就是更不济的。

高规格的精英,双方都没真的想要拿去封神榜,更别说鸿钧老祖玄门三圣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了。这是封神大战游戏规则和明确的底线,圣人被顶格大佬们赋予了豁免权,这就等于是手握了免死金牌。——不是殴不死,而是不能殴死,被遴选的只是十二金仙等级以及一下的选手,三圣都算是直接的考核官,哪有给阅卷老师打分的说法?人家根本就不需要做试卷的好吗?

通天教主也是手握免死金牌的圣人啊!

第三、通天教主不死之身的第二道免死金牌:圣人不能死的天道游戏规则。女娲娘娘

我们说,做领导的要以身作则,对手下要有良好的垂范作用,规则的重要性。一个单位,既然制定了某个规章制度,那大家都必须要严格遵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然,上梁不正下梁歪,岂不是就乱套了?工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啊!

这仙界三教也是如此。我们来总结下所谓的神仙大劫真实背后的秩序问题。

(一)本次封神大战中的神仙浩劫新秩序。

三教签订封神榜,封神大战,然后姜子牙奉元始天尊命敕封365路正神。

没有人愿意上封神榜,奥秘就是被实际打入另册,不能终极成佛成圣,已经成为圣人的鸿钧门下三圣当然是没必要考虑了。就是昊天建立个天庭新秩序而已。如果这个不太明显的话,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封神榜神仙浩劫之前的1500年大劫。

周朝八百年基业,之前的商汤400年,夏后氏启600年,再往后续,就是另一个更早的1500年神仙大劫。

按推算则大致就是三皇五帝时代,筚路蓝缕,真正的艰辛秩序创制时代。

那个时候则经历规模更大的神仙大战和人间纷争。

胜出者就是火云洞三皇伏羲、神农和轩辕这三位,他们是胜利者,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圣人,后世历代人皇也自视为他们的子孙。而战败者,如共工、刑天等则被打入另册,视为邪门歪道。

成为圣人,就是得到了正果,也符合了天道,不管怎么说,进入这个行列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不但不能挂掉,还得相互扶持照应,相得益彰,这是大原则,底线——尽管也难免会有小的纠纷和摩擦。所以你看,这个圣人不死的规则就是这样建立的。

昊天为什么这么有底气,敢直接跟鸿钧和原始要人?他的底气来自于女娲和火云洞三皇的鼎力支持。

(三)封神榜神仙浩劫之后的1500年大劫。

武王伐纣建立姬周王朝,基本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西游记》唐僧西天求经正好又是1500年的所谓神仙大浩劫。

(四)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来一个真相:

神仙浩劫这样不可避免的天道循环之下,大仙们渡劫的方式也越来越“温柔”了,学乖了。

三皇五帝时期,各位神圣可就真赤膊上阵,直接互殴了。那个场面太惨烈了,面子上也非常不好看。

所以,到了封神榜这会儿,鸿钧、女娲等这样的浑圆无极大罗金仙层级的一般就不直接出手了,借个宝贝,指点下道道,就可以了;渡劫的,主要就是靠下面的金仙级别一下来互殴了,伤及的范围就缩小了。

到《西游记》时代,各种神佛们就玩得更好了,借助唐僧取经、降伏美猴王这样的事件来磨练各种有缘者,不信你看,金蝉子和美猴王就通过这样的“夺天地之造化”的途径成佛成圣了。

神圣或是圣人代表着某种修真的成就,一种天道境界,一旦某人进入这个行列,在天灾与人祸面前,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底线,那就是,打归打闹归闹,凭死命动真格这样的蠢事是绝对不能做的。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个是圣人大战都要死人,那顶格的大佬们还能坐住吗?今天是别人挂掉了,赶明儿保不准就挨上你了!所以,这就是一种默契,大家都心知肚明,不明说的潜规则,底线。哪个要是胆敢私自触动这条红线,他就等于是跟其他所有圣人作对,决裂了。再者说了,圣人死命互殴,成何体统?不是叫下面的人看笑话嘛!

如此,通天教主才敢有恃无恐,一个人去单挑车轮战或是齐上阵的阐教以及西方教和陆压散仙这样的豪华大联盟。你们最终也不能拿我通天教主怎么样,顶多面子上不好过。弄死我通天,你们可就是游戏规则的破坏者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赶明儿挨着谁呢?

第四、通天教主不死之身的第三张免死金牌:通天教主老师鸿钧老祖面子足够大。

万仙阵前,阐教副教主燃灯道人终于说了句良心话:

今日方知截教有这许多人品。吾教不过屈指可数之人!——《封神演义》

亲,你细细看,仔细品,这看可是阐教副教主燃灯亲口对截教的评价。通天教主截教门下,不但人多势众,而且也很有“品”,元始天尊的阐教“不过屈指可数之人”,在截教面前,真的,凭实力,阐教还真就是个小弟弟,不值一提。

通天教主的截教号称万仙来朝,有教无类,声势浩大,是名副其实的当时神仙界第一大势力,包括阐教,也算上西方教和人教。

所以你看,鸿钧老祖实际最中意通天教主这个最小的弟子了,作为老师鸿钧的弟子,能传道授业,聚集这么多的门人弟子,香火旺盛,这样的学生,你说,老师会不喜欢吗?简直爱死了。所以,通天教主在分宝崖前也得到了老师最多的宝贝,连神仙界第一杀阵之称的诛仙四剑阵图都给了他。

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鸿钧老祖不出现,不亲自来搭救通天教主,无论是阐教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还是西方教接引、准提二圣,以及陆压道人,都绝对不敢对通天教主下死手。

圣人之下皆蝼蚁,鸿钧老祖要是发威了,那多少个混元大罗金仙都是要灰飞烟灭的,你们混元,他可是无极混元,这是个华丽的分割线。

第五、通天教主本身就是一张霸气的王牌:就问鱼死网破你们怕不怕?

诛仙阵,得凑齐四圣才能解决,要老子+原始+接引+准提阐教和西方教二教联手四人八个拳头才能拿下。够不够威猛?

万仙阵,要不是长耳定光仙这个叛徒坏了事,拿了六魂幡投靠了元始天尊阐教,通天教主要是真晃动起来六魂幡,一晃死武王姬发,一晃就挂了姜子牙,接着晃会是什么后果你们想过吗?好么,就单单说这前两晃,周武王和姜子牙都挂了,下没有君王和主帅,上失去了封神榜主持者,这封神的任务还能完成吗?昊天发威,可都要吃不了兜着走,西方教怎么了?广成子就对西方教教主说了,别把话说得那么满,什么跟玄门不一样,道门和沙门还不都是一样的修真?属地不都是皇王管辖的?——杨戬第二次去火云洞求助,带去原始天尊的拜帖,结尾对伏羲的尊称是“昊皇”,应该伏羲可以管的到。

更逆天的是,通天教主有“重立地水火风”这样再造乾坤的能力——是不是哪个圣人都能这样呢?《封神演义》中只提及到了通天教主,我们有理由推测,也真就只有他有这个神通。而且,火爆脾气的通天教主还真有这个想法。得亏是他先要去禀报老师鸿钧老祖,要不然,这后果,亲,你想去吧。思细级恐啊有没有?这样两败俱伤的结果,任凭四圣中的哪个都是接受不了的,这个代价太大了,亘古未有。这个七伤拳的结局由谁来承担?——天地玄黄模式重新开启,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幸免——圣人也不例外。毁身灭法,一切重头再来,这搁谁谁愿意啊?你愿意别人还不乐意呢!

所以,做事不能太绝了,四圣中要真是有其中某一个对通天教主下死手,不要说他是不是真能杀得死通天,其他三位指定回头就反过来群殴他。这不单是端了人家饭碗,实际是要人吃饭的脑袋和亿万年的修为啊!所以你看,万仙阵破掉了,截教算是彻底覆灭了,四圣也没一个去追杀通天教主,阐教得势了,西方教顺带捞了不少好处,已然很够意思了,你们还想怎么样?

万仙阵结束后,即便是鸿钧老祖不来带走通天教主,四圣也断然不敢冒冒失失地去灭掉他,这样做的后果,不但完不成封神榜的使命,剪商扶周的任务,而且会使得神仙渡劫工作做不下去,伤及更多无辜,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会直接破坏成佛成圣这样的圣人之间的游戏规则,甚至殃及池鱼,最终危及到他们自身的终极利益——不生不灭、与天齐寿;无论是女娲三皇系的昊天,还是鸿钧老祖都是不能接受的。通天教主败北,截教彻底玩完,各方获胜者收获满满,封神榜任务也顺利收官,昊天主导下的三界新秩序建立了。

米拉奇战记布阵大师3怎么过?

一:八种程度:既奖杯数之分,情况随世界排名最高奖杯而定。

(1)100奖杯-250奖杯的为新手。

(2)250奖杯-400奖杯的为熟练。

(3)400奖杯-600奖杯的为老手。

(4)600奖杯-900奖杯的为高手。

(5)900奖杯-1200奖杯的为大师。

(6)1200-1800的为宗师。

(7)1800-2400的为天人合一。

(8)2400以上的即可以超脱入圣。

二:四步功夫、既运用兵种战斗能力。

(1)懂得运用兵连胜3次简单难度电脑为入门。

(2)懂得运用兵种相克道理出兵,连续三次打赢普通难度电脑,连胜三次自动匹配玩家的为低端玩家。

(3)懂得熟练运用一至两种或以上战术配合兵种相克道理,打赢苦难难度电脑,连赢三次自动匹配玩家,连赢三次自动匹配四人对战的为中端玩家。

(4)能够将兵种相克操纵化为本能行为并且将各种战术玩法的炉火纯青,能够将战术和兵种相克融会贯通,战斗时随机应变,能够连续战胜三盘深渊级别电脑的为高端玩家。

三:八个段位、既运用技术战斗取得连胜数。

(1)取得连胜10场并打过排兵布阵第一关为三级战术师。

(2)取得连胜30场并打过排兵布阵第二关的为二级战术师。

(3)取得连胜60场并打过排兵布阵地三关的为一级战术师。

(4)取得连胜100场并打过排兵布阵第四关以及能够采用其他阵法通过第一关的为三级军事家。

(5)取得连胜110场并打过排兵布阵第五关以及能够运用其他阵法通过第二、三关的为二级军事家。

(6)取得连胜120场并能以两种阵法打过排兵布阵第六关以及能够运用其他阵法通过第四、五关的为一级军事家。

(7)取得连胜180场并能够各以两种阵法分别打过排兵布阵第七、八关的为兵法家。

(8)取得连胜240场并能各以三种阵法分别打过排兵布阵各关的为兵法大家(既孙武鬼谷子等著名兵法家的地位)。

有人说梦幻西游武神坛普陀上场率很高?

梦幻西游武神坛是最顶级的玩家pk赛事,和平时的pk套路决策是不相同的,因为大家差距不大,所以一般选择版本强势门派进行对战。普陀山就是其中之一。

至于为什么上场率牌面第一,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灵动这个技能很无敌

这个技能能增加很多的灵力,又加法防又加法强,而基本上PK中都有法系的存在,所以这就是攻守兼备,简直在合适不过了。

第二, 杨柳甘露独一家

中了大死亡(死亡召唤)或者小死亡(锢魂术)倒地的队友,普陀山可以提前拉起来,虽然只有两回合,但是在服战中两回合可太重要了,要知道一把罗汉只有三回合,就能逆天改命,提前拉两回合可能就影响战局。

第三, 续航能力稳定突出

普陀山的普度众生虽然加血量不多,但是可以回伤势,同时持续效果十分可观,所以普陀山只要把灯点上,就可以做其他事情了。而化生或者无底洞虽然加血量很多,但是一旦被封印,可能回复就跟不上了。

第四, 波澜不惊实属神技

套个波澜不惊,有保护还有回血,让对手点杀难度大大增加,现如今都女魃墓横行的年代,一手波澜不惊保大蛇多撑几回合。

第五, 还是如今法系强势

法系强普陀肯定跟着强,女魃墓在服战中出场和普陀一样的多,所以普陀也获益很多,若是双物理的时代到来,那可能化生的春天就来了。

以上是我想到的几点普陀强势的原因,你们还有什么其他的看法?

为什么知名度这么低也没人翻拍?

大家好,我来了。

《镜花缘》是一部奇书,小时候记得看过木偶片吧,片中那些好玩的国家,真是有意思极了。我们来看一看镜花缘写了些什么。

在天界中,有一位掌管百花的神,名为百花仙子,她的工作就是负责百花的开放,哪种花儿什么时候开都得听她的,可以说是天下最美丽的工作了。

可有一次在王母娘娘的寿宴中,嫦娥建议王母命百花仙子开放百花以助兴,被百花仙子拒绝了。本来嘛,没到开花的时间让百花开放,您嫦娥和王母是乐了,可有违上天时令的事追起责来还是直接责任人倒霉啊。

就因为这么个事,嫦娥记恨上了百花仙子。再加上嫦娥当时的心情大概也不太好,(可能刚刚被猪调戏过),于是暗暗发誓要报复百花仙子。

与此同时,人间处正在唐朝的战乱时期。李世民弑兄夺权,却引来上天的惩罚。玉帝派一个“天魔”心月狐化身武则天去断送李氏江山。而这个心月狐正是嫦娥的好闺蜜,她受了嫦娥所托,借武则天之口让百花在寒冬开放。不巧此时百花仙子正在闭关修练,百花群龙无首,又不敢抗旨不尊,只好在寒冬盛放。

这不在规定时间开花的事儿果然做不得,玉帝发现百花有违天条在不适合的时间开放,于是将百花仙子连同百名花仙一同贬下天界。

百花仙子被贬后,投胎转世成为了唐代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本来进京赶考中了探花,可却受人诬陷被革了功名降为秀才。他一气之下和妻弟林之洋、老舵手多九公出海经商游历,这才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海外各种神奇国度的奇幻大门。

我们来看看唐敖一行都经历了什么奇怪的国家。

君子国

在君子国,社会真正实现了“一片河蟹”。这里的人们“人心向善,好让不争”,每个人都是“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 大街上买菜卖菜的会因为这样的原因而争吵:

买家:“老兄的菜这么好,才卖这么点儿钱,这让我买回去怎么能心安呢,你快涨点儿价吧。”

卖家:“惭愧呀惭愧,我这菜也不怎么样,这个价已经是多要了,怎么还能涨,我再给你便宜点儿吧。”

买家要涨价,卖家要便宜,这倒让很久想起了马志明相声里那个雇拉车的人:“给你二十块钱,我自个儿走着去。”

也许在君子国的人们眼里,不占便宜就是最大的便宜。

女儿国

《镜花缘》里的女儿国,并不像《西游记》里那样没有一个男人,而是男女角色完全颠倒,女人穿着男人衣服,在外做事,挣钱养家,而男人则穿着女人的衣裙,化着女人的妆,戴着钗环手饰,甚至缠着“三寸金莲”,在家绣花做女工。可往脸上看,却是一把络腮胡子,一想到这个画面,不禁让人喷饭。

林之洋上岸经商,却被官兵抓去给国王做王妃,被强行穿耳洞,强行缠足,最后“十趾腐烂,只剩几根枯骨”。李汝珍真是一个极富创意的女权主义者,当年的缠足女性看到这一段,想必是十分的解恨吧。

两面国

两面国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好像上学时课本里还有这段儿。两面国的人,个个头戴浩然巾,都把脑后遮住,只露一张正面。“彼此一经交谈,他们那种和颜悦色、满面谦恭光景,令人不觉可爱可亲,与别处迥不相同。”

后来唐敖趁林之洋与人说话,“暗暗走到此人身后,悄悄把他浩然巾揭起。不意里面藏著一张恶脸,鼠眼鹰鼻,满面横肉,扫帚眉一皱,血盆口一张,伸出一条长舌,喷出一股毒气,霎时阴风惨惨,黑雾漫漫”,直吓得唐敖大叫起来。

人前一面,人后一面,前面和颜悦色,后面恶脸相向,这个设定真是够讽刺。看到什么和颜悦色?什么时候恶脸相向?遮住恶脸的头巾又是什么?各位看官自己想吧。

淑士国

淑士国到处竖着“贤良方正”、“德行耆儒”、“聪明正直”字样的金匾,人们的衣着都是儒巾素服。他们举止斯文,满口“之乎者也”,给人一种满大街都是圣贤的感觉,然而实际上却并不是这么回事。

其实这里的人十分吝啬,酒足饭饱后连吃剩下的几个盐豆都揣到怀里,即使一根用过的秃牙杖也要放到袖子里。吝啬如此,却要假装斯文,却只能使斯文扫地了。

大人国

大人国自是另有一番玄妙。此国之人,身材远远高于常人,“二三尺不等”,所以叫大人国。最妙的是,大人国的人,脚下都有云雾护足,而且云的颜色还不一样:光明正大的人,脚下就是彩云,而奸佞小人,脚下的云就是黑色的。好人歹人,一看便知,多么妙的设定!

大人国的官员,脚下自然也有云雾。唐敖和林之洋看到很多官员脚下都用绫罗遮盖,想必是想遮住足下的一股黑云,哪知却是欲盖弥彰,掩耳盗铃。

在我看来,《镜花缘》更像一部童话,只不过是给大人看的童话。我们除了看到它奇幻的一面,更多的是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揭露的现实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其实是一部很受人喜欢的小说。

好了,这次就聊到这,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读有趣的建筑与文化,大家一起玩儿。

有人认为书法需要传承而不是创新?

古人写字,更追求技法的突破,是务实主义,现在的所谓丑书大师则过分强调“艺术的进阶”,是务虚主义。关键是艺术这个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就诞生了一批丑书大师,所谓“你们看不懂的才是艺术”。让书法逐渐脱离了其本质,转而向西方的现代艺术靠拢,实际上是书法倒退的表现,他们不用心,不愿花时间去临帖,而钟情于炒作,说到底还是如今流行的拜金主义所赐,这些人不在乎书法需要传承什么,只在乎能搞到手多少金钱,使书法走向与之本质相悖的一面。

书法应该先是技术,然后才是艺术。技术从哪来,当然是历代的传承,古代的先贤们总结出的各种笔法,结构和章法。只有通过精心研习这些,在这基础上加入个人元素才叫创新,而不是我学了用了毛笔两天就感觉自己不可一世,可以出去骗钱了。

总之,我们需要传承的更多的是技法,艺术这个东西跟古人的个人品德和经历有关,可学而不可似。走自己的路也要站在先贤的路基上走,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只能是贻笑大方,给传统文化添堵。 最后发几张临帖,请各位大佬指正。

以上就是梦幻西游入圣剧情难度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