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江山剧情任务祭品,清朝有几个皇后?
(一)清太祖高皇帝(年号天命)努尔哈赤1.元妃--佟佳氏哈哈纳扎青--受不公正待遇的嫡妻。
出生于富裕的女真贵族家庭,是努尔哈赤的原配嫡妻。1578年2月22日,生下努尔哈赤的第一个孩子:未来的端庄固伦公主东果格格。1580年生长子褚英,1583年生次子代善。佟佳氏去世很早,关于她的死因和具体时间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据多家推断应该在代善出生后的1583年至继妃嫁入的1586年之间,年纪不超过30岁。皇太极登基后,为了抬高生母的身份,并未追封三位嫡母。故而佟佳氏在有清一代一直未得到应有的追封。
2、继妃--富察氏衮代--生前遭贬、死后获罪。建州右卫酋长莽色督珠乎的小女儿。先嫁努尔哈赤的堂兄戚准,后改嫁努尔哈赤,原配佟佳氏去世后,成为大福晋。生育了莽古尔泰、德格类两位皇子,一位女儿莽古济(哈达公主)。她作为大福晋长达三十余年,曾一度深得宠爱与信任。后金之初努尔哈赤家里的大事小情无不经由衮代之手处置料理,是努尔哈赤的贤内助。后期因某些政治利益的矛盾或因年老色衰,两人的夫妻关系逐渐疏远,被休弃(一说失宠病死,一说被处死。因皇太极删除资料,具体时间和原因有争议)。
更为不幸的是,在她死后,她的两个儿子莽古尔泰、德格类在天聪九年(1635)先后被皇太极幽杀;女儿莽古济、与前夫所生儿子昂阿拉、忠于德格类的正蓝旗将士等1千多人也在同年被集体砍头 。原本与努尔哈赤合葬于盛京(沈阳)福陵的衮代灵柩被强令移出,规格降为庶人草草掩埋。皇太极仍不解恨,又将清宫档案中关于她及其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之间姻亲背景的几乎所有详细记录删除。衮代在有清一代未得追封。
3、大妃--乌拉那拉氏阿巴亥--惨烈殉葬.乌拉贝勒满泰之女。万历二十九年(1601)13岁嫁努尔哈赤为侧福晋 。她聪明美丽,“饶丰姿”“有机变”,15岁还未生育即被立为大福晋。是努尔哈赤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任正妻。生有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四子多尔衮、第十五子多铎。她一生深受宠爱。后金天命五年(1620)三月,庶妃代音察、德因泽告发她藏匿财物、与代善有私情,努尔哈赤将她休弃并赶回娘家。但仅8个月又将她接回,恢复大福晋地位且宠信更盛。她所生的三个儿子年龄虽小,但每人都掌握一个整旗。当时做为后金的根本军队只有八旗,他们就占去三个,可见努尔哈赤对她的情意所在。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因患毒疽病死在返回盛京(沈阳)的途中。在大汗死前的四天中,惟有她奉命侍候在侧。8月11日,阿巴亥护送大汗灵柩返回盛京,当晚皇太极联合众贝勒以父汗留有口谕为由逼迫她殉葬。为保护3个儿子,阿巴亥于8月12日凌晨自杀殉葬,年37岁。
她的3个儿子后来均战功赫赫。尤其是多尔衮,在顺治朝初期担任摄政王,带领清军入关、定鼎天下,可谓清朝事实上的开国皇帝。多尔衮于顺治七年(1650)追封母亲为“孝烈武皇后”。同年12月多尔衮病死,追尊为“成宗义皇帝”。次年,顺治帝追夺多尔衮所有封典、掘墓鞭尸。阿巴亥被罢谥,牌位也被赶出太庙。1778年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但阿巴亥终清一代未得到应有的追封。
4、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母以子贵。叶赫部首领杨吉砮之女。14岁嫁努尔哈赤为侧福晋。四年后生下儿子皇太极。当时建州与叶赫已势同水火,孟古夹杂在丈夫和娘家两部落的争斗倾轧中,并不受宠,郁郁寡欢,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九月二十七日病逝,享年29岁,终生只是侧福晋。皇太极即位,为抬高生母的身份,未追封三位嫡母而只独尊生母为皇后。
(注:关于孟古极受宠爱且做过大福晋的说法,经过很多史料、包括皇太极钦定的《太祖实录》的相互应证,是漏洞百出、无法自圆其说的。应是皇太极的伪造。这里不详谈。)
【《太祖秘史》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剧照】
(二)清太宗文皇帝(年号天聪)皇太极1.元妃--钮祜禄氏--未被尊封的嫡妻。弘毅公额亦都之女,皇太极做皇子时的结发之妻,早逝,生卒年不详。生有一子洛博会,夭折。皇太极即位后,不知何故,未予追封。
2、继妃---乌拉那拉氏--被抛弃的妻子。乌拉贝勒博克铎之女,生卒年不详。皇太极做皇子时的第二任嫡妻。生2子1女,长子豪格、次子洛格,长女。约在1614年前后被休弃。原因据说是她路过皇十二子阿济格的王府前未按规矩下轿,惹恼了努尔哈赤,因此被丈夫废掉的。此后结局不祥。
3、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尊贵平稳的一生。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1614年被立为大福晋,年16岁。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汗”号为“皇帝”,立她为皇后。生有3个女儿,皇次女固伦温庄公主、皇三女固伦端靖公主、皇八女固伦永安公主。1643年顺治帝即位,尊哲哲为皇太后。顺治六年(1649)四月十七日病逝,享年51岁。
4、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以寿命赢得一切。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次女,孝端文皇后的侄女。13岁嫁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封庄妃。 顺治皇帝即位(1643年),尊为皇太后。康熙皇帝即位(1661年),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崩,年75岁。生3女1子:皇四女固伦雍穆公主、皇五女固伦淑慧公主、皇五女固伦端献公主、皇九子福临(顺治皇帝)。
她没有野史和电视剧所描写的那样杰出,下嫁多尔衮更是无聊文人的附会。她相貌能力皆平平,是个软弱无能无奈的女人,但她的坚忍和高寿为她赢得了一切美名。【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
(三)清世祖章皇帝(年号顺治)福临1.废后--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一说名孟古青)---遇人不淑。蒙古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孝庄文皇后的侄女。顺治八年八月(1652)立为皇后,是顺治帝的结发妻子。她聪慧活泼、“容止足称佳丽”,但性格直率、生活奢侈好打扮,加之她是摄政王多尔衮所聘选,因此不为帝所喜。十年八月(1654)以“无能”的罪名被废黜,降为静妃。其后结局不详。
2.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无爱无子。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废后的堂侄女。顺治十年(1653)八月皇后被废,次年五月她被聘为妃,六月立为皇后。皇后为人平和,但顺治帝专宠董鄂贵妃,并不喜欢她,曾于十五年(1658年)正月以侍奉太后疾病不勤为借口,欲废黜她,在孝庄太后的干预下方得幸免。 十八年(1661)顺治帝崩,康熙即位,尊她为"仁宪皇太后"。她曾抚养过康熙第五子胤祺、第九女固伦温宪公主,康熙对她十分孝敬。五十六年(1717)十二月病死,年77岁。
后宫女子,再受宠也不过风光一时,活下去并活的好才是正理。这样看来,她虽守了54年的寡,却是顺治后妃中最幸运的一位。
3、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福薄命浅。都统佟图赖之女。初入宫为庶妃,顺治十一年(1654)生皇三子玄烨。1661年玄烨即位为康熙皇帝。尊生母为“慈和皇太后”。仅4个月后,体弱多病的佟佳氏病死,年仅23岁。
4、孝献皇后---董鄂氏----表面风光。内大臣鄂硕女。她入宫的缘由正史记载含糊,目前普遍认为她本是皇太极幼子襄亲王博慕博果尔的大福晋(其实是一位将军的妻子),皇帝看上了她,于顺治十三年,年18岁。同年8月25日册为贤妃,1月后晋封皇贵妃,宠冠后宫。顺治帝还欲废黜第二任皇后而改立董鄂氏,在孝庄太后的干预下未能成功。十四年十月初七(1657年11月12日),难产生下皇四子,顺治称为“朕之第一子”,(在当时称为第一子是正确的,当时庶妃生的孩子不记齿序)欲立为皇太子,然仅活3月夭折,追封荣亲王。董鄂氏悲悼不已,于十七年八月十九日(1660年9月23日)病死,年22岁。 顺治悲伤的近乎疯狂,写下数千字的《董鄂妃行状》(可以看出董鄂妃就是顺治一家的高级保姆),又破例追封她为“孝献端敬皇后”,半年后亦死,年23岁。其妹亦被选入宫,顺治死后殉葬,追封悼妃。
董鄂氏的牌位不祔庙、无祭享、谥号不累加,她的皇后名份实际上等于未被顺治以后的历朝皇帝所承认。
(注:据记载,董鄂氏产后不到一月便自请伺候孝庄太后。太后赐坐,皇后及群妃都不坐,她亦不敢坐,从早站到晚不敢有丝毫松懈。平日也没有丝毫骄横之色,对稍微年长自己一点的宫女都称为姐姐。她在宫廷如何战战兢兢生活,群妃如何有默契的孤立她,可见一斑。正所谓“集宠于一身亦集怨于一生”。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她天性忠孝谦恭。这里不多谈)
【《康熙秘史》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剧照】
(四)清圣祖仁皇帝(年号康熙)玄烨1、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难产而死。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于康熙四年(1665)九月初八日13岁时与12岁的康熙帝大婚,是康熙的结发妻。两人是标准的政治婚姻,但婚后两人感情相当好。四年后生下儿子承祜,4岁夭折。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生皇二子胤礽(废太子),当天因血崩而亡,年仅22岁。康熙十分悲伤,亲自做了很多善后之事。其妹亦被选入康熙后宫,封平妃。
2、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出色的短命皇后。一等公、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努尔哈赤第4女和硕公主穆库什的孙女、权臣鳌拜的义女。由于这个原因,选皇后时第一 个被从名单中剔除,屈居妃位。八年(1669),康熙清除鳌拜集团,其父遏必隆被削去太师衔及爵位、下狱,两年后病死。但钮祜禄氏不仅未受牵连,还于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1677)被立为皇后。她当上皇后第一件事即提出为已故父亲建立家庙以表纪念,得到康熙同意并实现。
钮祜禄氏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封后,除了康熙需要借此拉拢镶黄旗贵族势力之外,她自身的条件是不能小觑的。康熙曾赞她 “览史披图”,“夜寐夙兴,克佐旰宵之治”,这是包括赫舍里氏皇后在内的其他女人都没有得到过的评价。可见除了出身高贵、容颜娇美、性情贤淑之外,她还拥有其他妃子所不具有的优势:较高的文化修养、善于审时度势。因此她能够与皇帝志趣相投,增进彼此的感情。
但是自身条件如此出色的钮祜禄氏,仅当了半年皇后便于十七年(1678)二月二十六日病逝了,年仅25岁。康熙伤悼不已,一度影响到自己的健康。她的丧葬仪式没有因为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大决战而受丝毫减损,孝惠太后亲临举哀等等举措,甚至是赫舍里氏皇后都没有得到过的待遇,足见康熙对她感情之深。其妹亦于二十年被选入康熙后宫,封贵妃,两年后生皇十子,一女夭折。谥曰温僖贵妃。
3、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孝康章皇后的侄女、康熙的亲表妹。入宫即封贵妃,四年后晋为皇贵妃。孝昭仁皇后崩逝后,康熙十多年间未立皇后,佟佳氏代行皇后之责掌管六宫。 她生有1女即皇八女,未满月夭折;抚养过皇次子胤礽(废太子)、皇四子胤禛(雍正帝)。二十八年病危。康熙念她“孝敬性成、淑仪素著。鞠育众子、备极恩勤”,下诏立她为皇后,第二天(1689年8月24日)崩逝,年35岁上下。实际上只当了一天不到的皇后,成为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虽在位时间短,但能得到丈夫的肯定和养子雍正帝的怀念,佟佳氏亦应含笑九泉。
4、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算得上幸运。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出身不高。但她性情温和、气度雍容又明事理,甚得宠爱,共生育3子3女: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六子胤祚、皇十四子胤祯(允禵)、皇七女、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皇十二女。她是康熙77位后妃中生育子嗣最多的两位妃子之一,累进封为德妃。六十一年(1723)雍正即位,尊生母为皇太后,但不知何故,她拒绝雍正为她上尊号,八个月后的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1724)去世,年64岁。乌雅氏没有留下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一生也算幸运了。
【《甄嬛传》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剧照】
(五)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1、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一生平稳。内大臣费扬古之女,雍正为皇子时的嫡福晋、结发妻,生嫡长子弘晖,8岁夭折,后追封为端亲王。雍正元年(1723)立为皇后。她性格温和孝顺,十四多年来始终如一,极得雍正敬重。雍正九年九月病死,年40多岁。她经历了康熙、雍正年间的宫廷争斗,却不弄权而得以善终,实属不易。
2、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后妃。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雍正为皇子时的格格,康熙五十年生此生唯一的孩子弘历,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熹妃,八年封熹贵妃。雍正十三年,弘历即位,尊为崇庆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去世,年84岁,葬泰东陵。
乾隆在位期间三次南巡,三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谒东陵,猎木兰,皆奉陪太后同行。平日与其左右不离,遇万寿节必率王大臣行礼庆贺,六十、七十、八十庆典,一次比一次隆重。她一生顺利,又生逢盛世,享尽了人间的“福、禄、寿”,高寿而终,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后妃。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六)清高宗纯皇帝弘历(乾隆)1.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乾隆皇帝的嫡妻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雍正五年嫁皇子弘历为嫡福晋。乾隆元年(1735年)册为皇后。皇后出身名门、端庄高贵、温婉谦逊,尊老爱幼,十分贤惠。尤为难得的是生活简朴,平时以通草绒花为饰物,不戴珠翠。
皇后生有2子2女,即皇次子永琏(端慧太子)、皇七子永琮(悼敏皇子)、皇长女、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但除皇三女外余皆夭折。尤其是两位儿子的早夭,给皇后以致命的打击。十三年(1748)皇后随驾出巡,于三月十一日患肺炎逝于山东德州,年36岁。
乾隆为她举行了清朝规格最高丧仪的葬礼(参考的明朝的孝洁皇后,是明朝丧仪规格最低的皇后)。
2、继皇后---乌拉那拉氏---晚景凄凉佐领那尔布之女。乾隆做皇子时的侧福晋,即位后封娴妃,婚后十余年未生育,可见并不受宠。但她温柔婉顺,讨得了皇太后欢心,晋为贵妃、皇贵妃。富察氏皇后死后,因皇太后提议而于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初二日正式册为新皇后。此后颇风光了几年,十七年以后(1752)陆续生下皇五女、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对继皇后虽有宠却并不重视,使得好强的她感到伤心和失败,终在三十年陪皇帝第四次南巡时发生冲突,当面遭到唾骂。性烈的皇后绝望中剪掉头发抗议,犯了国俗大忌,彻底激怒乾隆,于二月十八日提前被遣送回京,五月十四日收回她的所有册宝,并裁减她的待遇(宫中只剩两名宫女),实际等于被废黜,因为前朝大臣的反对,最终没有废后。次年(1766)七月十四日,皇后在凄冷中死去,年49岁。乾隆毫无哀悼之意,仅下令以皇贵妃礼葬、灵柩置于纯惠皇贵妃地宫之东侧,无牌位、无谥号、无祭享。她的3个子女只有永璂活了24岁被嘉庆封为贝勒,其余皆早夭,无追封。
3.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生荣死哀汉人,原姓魏氏。出身卑微,属包衣正黄旗。其父是内管领魏清泰。初为宫女。但她容颜娇美、谦和明理,很快脱颖而出,于乾隆十年(1745)18岁时封魏贵人,累晋令贵妃。先后生育四子二女,即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皇十四子永璐、皇十五子颙琰(永琰)、皇十六子、皇十七子永璘,是乾隆一朝生育子女最多者。魏氏家族也被乾隆帝下令抬入满洲镶黄旗,改姓“魏佳氏”,足见她宠幸之隆。
三十年(1765)继皇后乌拉那拉氏因失宠被打入冷宫,魏佳氏晋封令皇贵妃,摄六宫之事。她颇会处理人际关系,执掌后宫达十年而未遭乾隆责难。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1776)病逝,享年49岁,诏称“令懿皇贵妃”。六十年正月初一(1796年2月9日),乾隆将皇位内禅给她的儿子永琰(嘉庆皇帝),追封她为孝仪皇后,可以说乾隆二十年到乾隆四十年,孝仪皇后是乾隆心中最爱后最有影响力的人。 “虚九御之崇班,情深逝水”乾隆六十年追封令妃为孝仪皇后的册文里有这么感人的一句:
“万年之岁月方长。佑我后人。廿载之音容如昨。”大概翻译下就是:“岁月还很长,保佑我们的后人。20年过去了(乾隆40年到60年)你的音容相貌还跟昨天一样。”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朝服像】
(七)清仁宗睿皇帝(年号嘉庆)颙琰(原名永琰)1、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未享受过皇后威仪的皇后总管内务府大臣、副都统、承恩公和尔经额之女。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月由乾隆皇帝亲赐给皇子永琰为嫡福晋,年15岁。生2女1子,即皇二女、皇四女固伦庄静公主、皇二子绵宁(道光皇帝)。
六十年(1796年2月9日),乾隆皇帝将皇位内禅给儿子嘉庆皇帝,册她为皇后。但当了太上皇的乾隆皇帝依然掌管国家政事,嘉庆和她都只是傀儡。嘉庆二年二月初七(1797年3月5日)喜塔腊氏病逝,年37岁。皇后之丧本属国丧,但太上皇乾隆下旨皇后丧仪一切从减,只许嘉庆皇帝素服祭酒七日即可。
她是清朝唯一生育皇帝的嫡皇后,却没能等到亲子登基那一天。她母仪天下,却由于公公乾隆的自私专横,成为清朝皇后丧仪规格最低的一位。
2.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精明守礼的皇后礼部尚书恭阿拉女,嘉庆帝为皇子时的侧福晋,嘉庆元年册封贵妃。孝淑皇后去世后,太上皇乾隆下旨晋封她为皇贵妃,并内定为皇后,年22岁。嘉庆六年(1801)正式册为皇后。她稳重精明又严守宫规,虽未得丈夫专宠却一直地位稳固。育有皇三子绵恺、皇四子绵忻、皇七女。
二十五年七月(1820),嘉庆帝猝死于承德避暑山庄,继承人选未及明示,放在行李中的秘密立储小金盒最初也没找到,她的亲弟弟、内务府大臣和士泰连夜赶回北京请示皇后。钮祜禄氏当即以皇后名义降旨指定由皇子绵宁继位。她的旨意刚到承德,大臣们也正好找到嘉庆的立储秘诏,内容与钮祜禄氏的旨意一致。她这一明智无私之举深为绵宁(道光皇帝)所钦佩,尊她为皇太后,封她的2个儿子为亲王,此后母子关系十分融洽。钮祜禄氏在道光帝的孝顺中舒心度过三十年太后生涯,于道光二十九年(1850)逝世,年74岁。
【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八)清宣宗成皇帝(年号道光)绵宁1、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夫唱妇随、短命早夭户部尚书、一等子爵布颜达赉之女,嘉庆元年(1796年)11月册为嫡福晋,是道光帝的结发妻子。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戊午二十一日病死,年仅27岁,那时的道光连亲王还没当上。
道光曾深情追忆与她的生活点滴,说自己在做皇子时极少吃肉,经常与妻钮祜禄氏就
着茶水啃几个烧饼就算是一餐。可见道光生活简朴,钮祜禄氏也夫唱妇随,二人感情甚好。
2、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地位显贵、生活拮据世袭三等承恩公舒明阿女,康熙的外祖父佟图赖之后。嘉庆八年(1803年)13岁嫁皇子为侧福晋,十三年(1808年)嫡福晋钮祜禄氏死后,佟佳氏成为大福晋。道光二年(1812年)立为皇后。生有一女12岁夭折,即长女端悯固伦公主。
道光一生节俭,吝啬得超出常理。为了省钱,下谕旨夏天除皇太后可以吃西瓜消暑之外,后宫自皇后以下都只能喝凉水;后宫女子位份在嫔以下的,必须日日吃素,不遇庆典不得吃肉……佟佳氏为了管理好后宫,日日盘算周济、全力裁减皇宫开销,还以身作则主动克扣自己的生活待遇,她宫中的座垫破了不舍得换,补了又补。道光对妻子的贤惠深为称赞。十年(公元1830)五月,他破例下谕杀了两头猪,大摆宴席,宴请上千名王公大臣及其内眷、后宫所有妃嫔皇子公主为皇后庆祝四十岁大寿。十三年(1833年)四月二十九日逝世,年43岁。
3.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争强好斗、一朝暴亡三等承恩公颐龄之女,孝和睿皇后的侄女。她纤巧秀美、兰心蕙质、风情万种,道光元年(公元1821)入宫封全贵人,得盛宠,累进为全皇贵妃。佟佳氏皇后逝世后,于十四年十月十八日(1834)立她为皇后。生2女1子,即皇三女、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皇四子奕詝(咸丰皇帝)。
她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姑姑兼婆母、当朝皇太后钮祜禄氏。皇太后亦施展老辣手腕相抗。十九年六月(1839),道光帝下令从此以后由皇太后掌管后宫,皇后不得再插手后宫事务。婆媳斗法以皇后失败结束。 皇后羞愤卧病,于次年正月十一(1840年2月13日)猝死,年仅32岁。道光帝悲痛之余为爱妻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注:关于皇后死因,历来众说纷纭。一说因婆媳不和被太后赐酒毒死,一说谋害皇六子奕䜣阴谋败露被太后逼迫自杀,一说为父求官被太后责备,羞愧自杀。但均无证据也不太和情理。)4.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抚育嗣帝、临终遂愿刑部员外郎花郎阿之女。秀美慧敏、性情温和善处人事,是道光帝宠妃之一。初入宫为静贵人,累晋为静贵妃。有三子一女,分别为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皇六子奕欣、皇六女固伦寿恩公主。二十年(1840)孝全皇后猝死,晋她为皇贵妃掌管六宫。她受命抚养孝全皇后的儿子奕詝,慈爱倍至、视如亲子。她的亲儿子聪明过人、文武双全,是道光皇帝所有儿子中天赋最高的一个,却因种种原因未能继承帝位,封恭亲王。
1851年奕詝即位(咸丰帝),感激她的养育之恩,尊为“康慈皇贵太妃”。但她觉得自己很委屈,要求封太后,不许。五年六月(1856年),太妃病重,恭亲王再三请求,咸丰帝勉强封为“康慈皇太后”。7天后,心满意足的博尔济吉特氏病逝,年42岁。咸丰帝很不满,为表示养母与生母有嫡庶之别,不仅减杀丧葬礼仪,且在谥号上不加道光皇帝的“成”字,谥为“孝静圣皇后”,不祔庙。 同治皇帝即位,慈禧太后为拉拢恭亲王奕欣,加谥其母“成”字,祔庙。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九)清文宗显皇帝(年号咸丰)奕詝1.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红颜早逝太仆寺少卿、赠三等承恩公富泰之女。道光二十八年(1848)二月册为皇子奕詝嫡福晋。二十九年(1849)十二月十二日病卒,年19岁。三十年正月(1850)咸丰帝登极,追封发妻为皇后。
2.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德高望重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咸丰二年二月(1852)16岁入宫封贞嫔、五月封贞妃、贞贵妃,六月立为皇后。
十一年(1861)七月同治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十一月初一(12月2日)与同治皇帝生母慈禧太后一同垂帘训政,时年25岁,世人称为慈安太后、东太后。 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病逝(另一说被慈禧太后毒死),年45岁。
钮祜禄氏品貌端庄,不喜弄权,日常朝政多让慈禧处理。但从诛杀慈禧心腹太监安德海、选立同治皇后等事来看,她有一定才干,在朝廷、在同治皇帝心中亦有崇高地位和影响力,并不是一味的忠厚老实。
3.孝钦显皇后--叶赫纳喇氏--无冕女皇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惠征之女,娇小婉丽、智谋过人,于咸丰二年(1852)选入宫为懿贵人,六年三月(1856)生咸丰帝独子载淳,累进封懿贵妃。
1861年载淳即位为同治皇帝,尊生母为皇太后。世人称慈禧太后、西太后。咸丰帝在热河去世前遗命肃顺等八大臣辅政。八大臣与欲擅权的慈禧太后发生权力冲突。当年10月,她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欣、妹夫醇亲王奕譞、军机大臣文祥等人发动“辛酉政变”, 将肃顺等八大臣斩首、赐死或罢黜。11月,两宫太后正式垂帘听政,至此时年26岁的叶赫那拉氏篡夺了清朝大权,先后在同治帝(1861—1875年在位)、光绪帝(1875-1908年在位)期间两次垂帘听政、训政,以皇太后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是晚清的最高决策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5日)病逝,年73岁。
她一生毁誉参半。有人因她镇压义和团起义、挪用海军经费大修颐和园致使“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与列强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绞杀“百日维新”等行为,认为她丧权辱国、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是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也有人认为在面临内忧外患、西方列强侵袭、沙俄日本环伺的情况下,她稳定清朝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有一定贡献;且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她能以一女子身份号令天下近半世纪,是中国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总之,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极大的历史人物之一,慈禧太后足称女中枭雄。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
(十)清穆宗毅皇帝(年号同治)载淳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以死抗争状元、户部尚书崇绮女,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同治十一年二月(1872年3月11日)册为皇后,年19岁,比同治帝大两岁。九月十四(10月15日)子时大婚。这场婚礼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最奢华的婚礼,共耗银1130万两(约人民币900多亿元)。但是如此隆重的婚礼并没能换来幸福。
皇后秀美端庄、谨慎知礼,与同治感情甚好。但在当初选立皇后时,慈禧看中的是侍郎凤秀之女富察氏,同治帝本人和慈安却都看中阿鲁特氏,被立为皇后,慈禧喜欢的富察氏只被封为慧妃;皇后的外祖父郑亲王端华是咸丰帝临死时任命的八大辅臣中的主要人物,是慈禧的死对头,“辛酉政变”后被赐死。加之皇后性格耿直,不善逢迎,慈禧因而很不喜欢阿鲁特氏,经常找茬凌辱她,还干预帝后的私生活。
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同治皇帝染天花而亡,年19岁。慈禧将自己的亲外甥载湉立为光绪皇帝,承继咸丰皇帝为子,而故意不给同治皇帝立嗣,封阿鲁特氏为“嘉顺皇后”,“以寡嫂居中宫”,这是清朝从未有过的事情。处境尴尬、性情刚烈的阿鲁特氏对自己前程感到绝望,又对婆母慈禧太后的专横、阴毒、暴虐充满怨恨,遂于光绪元年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吞金自杀(一说绝食、一说服毒、一说吞鸦片),年仅22岁。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
(十一)清德宗景皇帝(年号光绪)载湉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静芬---孤独一生副都统加辅国公桂祥之女,慈禧的亲侄女,光绪皇帝的表姐。光绪十三年(1887)立为皇后,年19岁。
光绪在位34年,国家大权却一直掌握在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只是个傀儡。静芬夹杂在太后姑母和皇帝丈夫之间,处境尴尬;加之她相貌平平、性情庸懦,因此光绪很不喜欢她,而宠爱漂亮活泼的珍妃。1900年25岁的珍妃被慈禧投井杀害之后,愤怒却无奈的光绪更是迁怒于皇后,冷落了她一辈子。
三十四年十一月(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24小时内相继病死,3岁的宣统皇帝登基,尊她为隆裕太后。但这时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命运把她推上了历史前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结束。1912年袁世凯逼宫,静芬束手无策,终在2月12日以太后之尊签发了大清的最后一道上谕《退位诏书》,宣布清帝退位。清王朝268年的统治就此结束。
民国2年(1913年2月22日)病逝,年46岁。民国政府仍按皇后礼仪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静芬】
(十二)清宣统皇帝、伪满洲国康德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溥仪末代皇后--郭布罗氏婉容--王朝最后的祭品字慕鸿,号植莲。达斡尔族人,内务府大臣荣源之女。婉容相貌娇美、谈吐文雅、仪态不凡且琴棋书画无所不通。1922年17岁时被选入宫,成为清朝、也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位皇后。 由于身处时代剧烈大变迁之际,使得她的经历成为中国皇后中最为特殊的一位。
婚后住在紫禁城的2年,夫妻相处较为融洽,日子较为惬意。1924年底溥仪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帝后的尊号同时成为历史。她跟随溥仪东奔西走,先后赴天津、旅顺、沈阳。此间淑妃文绣与溥仪离婚,溥仪将这场奇耻大辱的一切过错归咎于婉容的嫉妒;后来婉容与侍卫私通生一孩子,被溥仪下令扔进锅炉烧化了。
1932年溥仪逃至长春,在日本人扶持下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婉容不堪傀儡生活,几次欲逃走,未遂。从此受到日本人和溥仪的双重冷落与监视,被囚禁在“皇宫”缉熙楼中整整10年。生不如死的婉容陷入深层的内心痛苦中无法自拔,嗜毒成瘾、忆子成狂,精神彻底崩溃,从闻名遐迩的美人变成了形如槁木的疯子。
1946年日本投降,溥仪出逃,无家可归的婉容以“高级战犯家属”的身份随解放军部队转移。6月20日,“伪皇后”在孤苦伶仃中病死于吉林省延吉监狱,埋葬在延吉南山,年仅40岁。
【末代皇后--郭布罗氏婉容】
清朝一共二十七位皇后,不算顺治废后和努尔哈赤大妃乌拉那拉氏阿巴亥。乾隆继后虽说没有按皇后礼下葬,但没有昭告天下废后,所以依然算皇后。乾隆为什么命人平了雍正宠臣田文镜的坟墓?
雍正帝的三大重臣鄂尔泰,李卫和田文镜,乾隆帝对他们的评价是,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不及鄂尔泰。
我们可以发现,乾隆帝最看欣赏的是满人鄂尔泰,最看不起的就是汉人田文镜了,李卫则处在二人中间。
李卫去世之后,乾隆帝有一次南巡到西湖,他偶然看见了西湖边李卫夫妇的神像,上面还刻着“湖山神位”四个字,旁边还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贡品,香火似乎十分旺盛。
乾隆帝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下谕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说完就命人摧毁李卫夫妇的神像。
李卫是有名的能臣干吏,雍正帝对其极为倚重,却被乾隆帝说得一文不值,这其实是一种嫉妒的心理,也是有意在打压汉臣。
李卫死后的遭遇尚且如此,被乾隆帝评价得还不如他的田文镜,死后的遭遇又如何呢?
雍正朝三大能臣干吏之一的田文镜,为何不被乾隆帝所喜欢?
田文镜出生于康熙元年,也就是1662年,汉军镶黄旗人。
田文镜年轻的时候读书其实不咋样,连个秀才都没有中过,但好在他是旗人,祖上又有军功,因此得以进入国子监读书,最后混了个监生的身份。
康熙二十二年,田文镜以监生的资格被授予福建长乐县县丞,康熙三十一年被任命为山西宁乡县知县。
康熙四十四年,田文镜在基层干了二十多年之后,这才升迁为直隶省易州知州,一年后改任从五品的吏部员外郎,成为一名京官。
我们可以发现,田文镜的官场之路还是十分坎坷的,作为一个旗人,他的升迁速度其实算不上很快,是一步一个脚印熬资历熬出来的。
在进入京城之后,田文镜并没有迎来事业的快速上升期,只是担任一些郎官而已。
田文镜最风光的时候,也只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地方巡查盐政,因为向康熙帝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被选为内阁侍读学士。
不过在康熙帝去世之后,年纪已经六十一岁的田文镜非常意外地被雍正帝所重用,这是为何?
雍正帝继位之后,开始着手整顿吏治,进行土地和税收改革,还加大力度整肃边患。但因为雍正帝继位不久,根基不是很稳,因此很需要培养一些自己信得过的人来替自己办事。
田文镜虽然没有当过大官,但做事干练,为官清廉,也是个能办实事的人,因此引起了雍正帝的注意。
雍正元年,年羹尧上奏说,山西发生灾难,饿死了不少人,请求朝廷赈灾。雍正帝一面下诏向山西巡抚德音询问情况,一面派遣田文镜去山西实地了解情况。
德音因为担心饿死人的事情被朝廷知道,从而抹杀了自己的政绩,便上书雍正帝说,山西不但没有灾害,而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但田文镜回去之后却告诉雍正帝,山西的灾害很严重,应当立即救灾。雍正帝便派田文镜去山西救灾,还严肃处置了德音。
这件事之后,雍正帝觉得田文镜敢于直言,在救灾的过程中表现也非常不错,有着十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因此十分看重他,任命他为从二品的山西布政使。
从一个从五品小官一跃成为从二品的大官,田文镜的这个人身跨度不可谓不大,他因此对雍正帝感恩戴德,在工作中也越发努力。
从雍正二年到雍正十年,田文镜又先后担任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河南总督,河南山东总督(雍正帝为田文镜特设的官职,不为定例),加兵部尚书衔,抬汉军正黄旗,可以说是雍正帝实施新政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了。
我们可以发现,田文镜大多数时间都在河南当官,为什么是河南呢?
因为河南那时候遭受了几次黄河决口,大量农田被淹,再加上土地吞并严重,盗匪猖獗,官场黑暗,雍正帝不得不派遣信得过的人去治理一番。
田文镜到任后,以“悉秉至公,无人不可以共事”为准则,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两年之内就让河南吏治焕然一新,还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对黄河也进行了有效治理。
到雍正三年,河南的财政状况大为改善,亏空问题也基本都决绝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升。
从雍正三年开始,田文镜配合雍正帝在河南对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政策的试点工作,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了,官员的收入也提升了,贪腐情况因此大为减少,交给朝廷的赋税也更多了。
雍正五年,田文镜又在河南搞摊丁入亩政策的试点工作,不再以人头计税,而是以田地的数量计税,最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但减小了底层人民的负担,还让大地主承担了更多的赋税,朝廷的收入也大幅增加。
以上两项试点工作,因为在河南推行得很好,因此被雍正帝在全国普遍实行,朝廷的收入因此大幅增加,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样一个听话又能办事的田文镜,雍正帝自然是非常喜欢的了。
我们都知道康乾盛世,但真正提升了国家经济实力的人只有雍正帝,康熙帝的主要功绩在于武功方面,而乾隆帝则只是个花钱买功的主儿,而雍正帝因为在位时间短,所以他的功绩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了。
康熙帝去世之后,国库已经没有多少钱了,还欠了一屁股债。但雍正帝去世之后,则给乾隆帝留下了几千万两银子,这些钱都来自于他的一系列改革给国家增加的收入,不然乾隆帝也不会有资本去搞什么十全武功了。
而田文镜作为雍正改革的先行者,其实他对康乾盛世也是有大功劳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雍正十年,田文镜在河南任上去世,雍正帝将其埋葬在泰陵附近,并让河南有关官员为其设立专祠来祭拜,后来河南官员又上书让其入祀河南贤良祠。
乾隆帝继位之后,开始广泛进行平反,从顺治时期的多尔衮到雍正时期的傅尔丹,许多有罪之人都被他给平反了,他还推翻了雍正帝的许多政策,并对一些汉臣进行打压。
因此,雍正帝的心腹李卫和田文镜自然是不被乾隆帝喜欢的。特别是田文镜,乾隆帝认为他为官过于苛刻,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做了许多不切实际的事,导致许多人流离失所,还被说成是酷吏。
乾隆帝所说或许确实是事实,他为了快速推行新政,确实着急了些。但凡是改革,都是有阵痛的,田文镜做的事总体上对国家对人民是有利的,乾隆帝这么说他,恐怕是他自己太过苛责了吧。
但不管怎么说,乾隆帝就是不喜欢李卫和田文镜,那时候李卫还活着,乾隆帝虽然没有对他怎么样,但后来却叫人摧毁了他在西湖边的神像,所以他作为皇帝的心胸也确实狭隘了一些。
乾隆帝平田文镜的坟究竟是怎么回事?
乾隆帝虽然推翻了雍正帝的许多政策,但他还算是个大孝子,经常去泰陵祭拜父亲雍正帝。
但是,乾隆帝每次去泰陵祭拜的时候,心里总感觉怪怪的,因为田文镜的坟墓就在泰陵不远的地方,他就觉得自己在祭拜父亲的同时,也有在祭拜田文镜的感觉。
田文镜的坟墓位于易州(今河北易县)城南柳林庄西一座山下,距离泰陵所在的永宁山不是很远,如果从北京去泰陵,就刚好要路过田文镜的坟墓。
田文镜封坟墓规模其实比较大,是按照总督的规制修建的,坟墓上方有一座宫殿,里面有五间享殿,宫外则有一对汉白玉石狮,以及一块高达两米多的石碑,石碑上面刻有雍正皇帝祭悼褒扬田文镜的祭文。
乾隆三年清明节前一天,乾隆帝再次去泰陵祭拜,出行的队伍十分浩大,前面是御林军在开道,中间是乾隆帝的銮驾仪仗,后面则跟着众多文武百官,差役和装载着祭品的车辆则在最后面,整个队伍长达数里,旌旗遮天蔽日,浩浩荡荡地向泰陵而去。
当队伍走到田文镜坟墓旁边的时候,突然却停滞不前了,乾隆帝就问为何停下,他的近侍连忙骑着马上前去询问御林军。
没过多久,一个御林军小首领就骑着马来到乾隆帝跟前说,前面是田文镜的总督墓,由于坟墓的门墙伸到御道上三尺多,因此车马无法通行,故而停了下来,请万岁定夺!
乾隆帝觉得田文镜是父亲雍正帝的重臣,不便追究他的责任,便随口说了句“拉倒吧”,然后下令改道去泰陵。
乾隆帝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算了吧,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人误解了他的意思,然后做了一件很荒唐的事情。
过了几天,乾隆帝祭拜完成之后,就准备返回京城了。当队伍再次来到田文镜坟墓旁边的时候,乾隆帝猛然发现,坟墓上的建筑被全部摧毁了,墓地也被夷为平地,只剩下一对汉白玉狮子和一块石碑。
乾隆帝十分震惊,便问左右这是怎么回事。之前那个御林军小首领就上前解释说,万岁爷,不是您老人家说“拉倒”吗,我们是按照您的意思办的啊!
乾隆帝这才想到自己几天前说的话,知道坏了事了,但他并没有追究御林军的责任,而是默许了这件事,然后下令继续前进,当天就回到了京城。
原来,乾隆帝曾多次表达自己对田文镜的不满,这是满朝皆知的事情,所以也不怪御林军首领误解了他的意思,归根结底还是乾隆帝过于苛责一个死去的大臣了。
不过话说回来,田文镜的坟墓被人为推平,虽然不是乾隆帝下令的,但不代表他就没有这个心,要不然他也不会不追究御林军的责任,也不派人重新修缮田文镜的坟墓。
而且还有一件事很奇怪,既然田文镜的坟墓门墙伸到御道上去了,那乾隆帝之前几次去泰陵的时候,是怎么过去的,又怎么没人说这件事呢?
经过多方查证我发现,这件事极有可能是有预谋的。
据记载,乾隆帝登基之后,先后有尚书史贻直和河南巡抚雅尔图上书弹劾田文镜,说田文镜在河南推行新政时过于苛刻,造成民怨沸腾,百姓都很痛恨他,要求乾隆帝将田文镜从贤良祠中撤出去。
乾隆帝虽然拒绝了二人的请求,却罢了河道总督王士俊的官。而王士俊正是田文镜生前的好朋友和好同事,也是雍正帝十分信任的大臣。
可见,乾隆帝不好意思对田文镜这个死人下手,却可以对王士俊这个活人下手。
乾隆帝虽然不好意思直接对田文镜做什么,但大臣们可深知他对田文镜的态度,所以当他再次去泰陵祭拜的时候,就发生了前面所说的那件事,这极有可能是一些官员谋划的阴谋。
而这些官员之所以这么做,一是为了迎合乾隆帝,二是为了贬低田文镜的政绩,从而抬高自己的政绩。
田文镜的坟墓被推平之后,由于乾隆帝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因此就没有人再对坟墓进行管理和维护了,那对汉白玉石狮也被官员运到北白涧泰山宫的庙门前。
田文生前镜虽然官至封疆大吏,但因为他为官清廉,所以他去世之后并未留给家人什么钱财,他的子女们更是清一色布衣,所以也没有钱去修缮他的坟墓。
到了清朝末年,田文镜的坟墓被盗掘,里面的陪葬品全部被盗走,田文镜的尸身和棺椁也都被摧毁,只剩下刻有雍正帝祭文的石碑。
可怜田文镜作为清朝一代名臣,死后坟墓竟然遭到如此对待,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西游记凤仙郡三年不下雨?
《西游记》当中凤仙郡的故事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呢?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凤仙郡郡侯在祭祀上天的时候,正好和其妻子发火斗嘴,一时发怒就把祭祀上供的素斋桌子给推倒了,素斋倒了一地,随后郡侯让狗来把这些祭品给吃了。而好巧不巧,这个时候正是玉帝下凡巡视人间的时候。等于说郡侯是当着玉帝的面把祭品推倒了喂狗的,而当着玉帝的面和妻子吵闹的,这个可是惹怒玉帝了。于是立下了三件事,让鸡把米山啄完,让狗把面山舔完,让蜡烛把金锁烧断,凤仙郡才允许下雨。就这样过去了三年,凤仙郡都没有雨水,直到唐僧师徒四人的到来,帮他们解除了这次危机。
那么我们发现了一个细节。凤仙郡三年都没有下雨,看似很久了,但是俗话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天上不过才过去三天而已,这么短的时间够玉帝消气了吗?关于这点的话,其实从《西游记》原文的细节去看的话,根本就不是玉帝消不消气的问题,我们顺着原文的细节去看一看。
凤仙郡郡侯触犯的不是玉帝是上天孙悟空上天去请旨下雨,但是玉帝根本就没有接见他,玉帝把事情原委告诉了四大天师。让四大天师领着孙悟空去披香殿看三件事情,同时天师跟孙悟空说道:那个人触犯了上天,玉帝立此三件事,完成了才能够下雨。听到这话的孙悟空的反应是如何的呢?是大惊失色,不敢再奏,满脸羞愧。
玉帝在我们观众的眼中,就是一个实力不咋地,除了地位高,胆子却不大的天庭管理者。但是实际上玉帝在西游记当中,权柄是相当的高的,是天地的象征,他的意志就是天地的意志。所以,凤仙郡郡侯在祭祀的时候的行为不是在侮辱玉帝,而是冒犯了上天。而猪八戒说他可以变作法身去解决三件事的时候,孙悟空说的是此乃上天所设之计,孙悟空在大闹天宫的时候可没有这个觉悟。要么就是孙悟空突然觉悟了,要么就是玉帝在某些场合(比如人间巡视的时候)是有特殊的象征的(天地意志)。就像有些人在某些时候是机构、组织或者国家的象征,这个时候是不可以冒犯的,否则必需受到惩戒,以儆效尤。
凤仙郡众人不敬上天孙悟空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的时候,四大天师给孙悟空出了一个注意,让凤仙郡人人行善,请来和尚和道士,建寺庙道场。(还是以礼佛为主,天知道为啥道教的四大天师让孙悟空去建佛教寺庙做什么。)这边引用了一句古人的话: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说的就是人只要新生一念,天地都会感知,只有心存善念,才能得到回报。
那么凤仙郡的那么多人都没有心存善念吗?才导致得不到回应?这个当然是不可能的。首先的话,是凤仙郡郡侯的不敬,在祭祀之前吵架,推翻供品后还喂狗,自然是对上天没有敬畏之心,郡侯是一个地方的管理者,自然是连同整个地方一起惩罚了。而另一点就是,郡侯也好,凤仙郡的百姓也好,大多数是没有什么信仰的。下完雨以后,还让众神都在云端露面了,凤仙郡郡侯还有凤仙郡界的百姓才真的相信是有神灵存在的,才真正的皈依。大致意思可以理解为凤仙郡是一个信徒的空白地,地界上的人又得罪了上天,这个时候即便有人心存善念,也没法联系到上天求情。而只有皈依了一个教,这个教的人才能会给去给你说说情,原谅你。将你的善意传达给上天,上天感受到你的诚意才会去原谅你。
所以,天上是三天也好,是三个小时也罢,这个不是玉帝生不生气的问题,而是上天的权柄受到了挑衅,而悔过求饶的意愿又传达不到上天这边来。所以在电视剧当中说到玉帝小肚鸡肠,玉帝还愧疚了(我印象当中是有这个片段,有些遗忘了。)而在原著当中,玉帝也好,孙悟空也好,都不认为是玉帝的错,这个惩罚是理所当然的。
但为什么却仍被称为一代名相?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这句话用在张居正身上很合适,因为他就是个有缺点的战士。
01,少时神童,未来宰辅。
张居正是荆州府人士,1525年出生,小名白圭,少年聪颖过人,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十二岁的时候参加童试,得中童生,因为才学出众,而被荆州知府李士翱所喜欢,李士翱叮嘱他要从小立志,长大后报国,并为他改名为居正。
张居正十三岁的时候参加乡试,原本是可以中举的,但湖广巡抚顾璘认为他年纪轻轻就高中举人,未必是好事,于是暗中阻扰,让他最终落榜。
等到张居正十六岁的时候,心高气傲的他再次参加乡试,一举得中举人,顾璘这次没有阻扰他,反而对他大加夸赞,还说“此子将相才也”,并鼓励他更上一层楼,不要因为少年中举而沾沾自喜。
1547年,二十二岁的张居正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位列二甲第九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他也得以被授予庶吉士,到翰林院任职,而明朝的翰林院,正是宰相辈出的摇篮。
当时,在翰林院担任教习的是内阁重臣徐阶,张居正受他的影响非常大,后来张居正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些做法,就有意无意在向他学习。
不过,刚到翰林院任职的张居正,就目睹了一场惨烈的政治角逐,内阁成员严嵩和夏言为了争夺首辅之位而明争暗斗,夏言在夺得内阁首辅之后不久,却因为严嵩进谗言而被杀,严嵩得以成为内阁首辅。
可以说,严嵩虽然能力很强,却也是导致明朝快速衰落的大罪人,他在任期间与儿子严世蕃一起把持朝政,还结党营私,贪赃枉法,大肆排除异己,导致明朝政治腐败,边防松弛,让整个国家都腐朽透顶了。
尤其在钱财方面,严嵩和严世蕃父子有着执着的追求,为了大肆敛财,他们甚至卖官鬻爵,将官职明码标价,“政以贿成,官以赂授”,比如七品州判三百两,六品通判五百两,等等,而官员的升迁也由严氏父子的喜恶而定,只要钱给的足,哪怕大字不识一个,也可以当上知府级别的高官。
可以说,那时候的官场黑暗无比,有志之士想要为国家做点什么,不与官员们同流合污是不行的,而官员们想要立足朝堂,也必须依附于严氏父子才有可能,比如抗倭英雄胡宗宪就是个典型案例。
张居正作为一个旁观者,也觉察到了国家存在的种种问题,于是他在1549年的时候上了一道《论时政疏》,深刻地分析了朝政利弊,希望嘉靖帝采取措施,但嘉靖帝和严嵩却将这道奏疏给压了下来,直到被他们遗忘在角落里。
这件事之后,张居正意识到自己人微言轻,嘉庆帝和严嵩父子又麻木不仁,他再怎么努力都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在1554年的时候辞去了翰林院的职务,回到老家江陵小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四处游山玩水,顺便考察一下民间疾苦,前后长达三年之久。
在这三年时间里,张居正看到了民间存在的更多问题,比如“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等等,种种问题让张居正意识到,百姓生活疾苦,自己作为一个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有志青年,怎么能选择逃避呢?
在这种使命感的促使下,张居正决定重返朝堂,他要干出一番作为来,他同时也知道自己将面对种种困难,但他毫不畏惧,他必须一头扎进官场这个大染缸中,哪怕最后把自己也给染黑了也在所不惜,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
而张居正的目的就是,对国家进行全面改革,把国力下降的颓势给扭转过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国家变得富强,让敌人不敢冒犯大明!
1557年,在徐阶的帮助下,张居正重回翰林院任职,由于当时政治风浪太大,他便向徐阶学习,采取“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的态度,不过分展示自己的政治态度和野心,而是维护好各方关系,等待上位的时机到来。
1562年,徐阶凭借过人的智慧,一举扳倒了严氏父子,结束了严氏父子专权擅国十五年的历史,他也由此成为内阁首辅。
1564年,张居正的机会来了,他在徐阶的推荐下,成为了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其实就是朱载垕的老师。
朱载垕可不是个简单的皇子,他作为嘉靖帝唯一活下来的儿子,也是皇位唯一的继承人,虽然他并没有被立为太子,但明眼人都知道,他就是未来的皇帝。
靠着朱载垕的关系,张居正又担任了国子监司业,他的人脉也由此打开,一些未来将要进入官场的人,逐渐成为他的门生故吏,这为他日后实施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66年,嘉靖帝去世了,朱载垕继位为帝,是为明穆宗,张居正作为他的老师,也受到重用,升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由此成为内阁成员。
进入内阁对于张居正来说不是终点,因为他还只是个配角,想要真正掌权,从而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就必须成为内阁首辅。
02,培植势力,成为首辅。
进入内阁之后,张居正就跟徐阶一起纠正了不少嘉靖时期的弊政,比如为冤假错案中的忠臣平反,消除大兴土木的弊端,等等,这为他们赢得了广泛赞誉。
但是,当时朝廷纷争依然严重,内阁次辅高拱与徐阶不合,两人明争暗斗,张居正感到十分为难,也难以施展拳脚。
1568年,徐阶因为年老及疲于争斗而急流勇退,高拱继任为内阁首辅,张居正则以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之职成为次辅。
高拱这个人能力很强,但为人傲慢无礼,权力欲很强,张居正的日子因此不太好过,但好在他是朱载垕的老师,又是内阁次辅,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只不过当时采取的策略是避免与高拱正面冲突,而是暗地里培植个人势力。
恰在此时,当初受到张居正提携,得以担任都指挥佥事的戚继光来到了京城,此时戚继光已经是抗倭名将了,不久前被调往蓟门一带同蒙古作战,他虽然总理军务,但受到总兵官郭琥的掣肘,过得不怎么舒心。
戚继光来京城的目的,是寻求张居正帮助的,张居正为了拉拢戚继光,就将郭琥给调走了,并让戚继光担任总兵官,还将与戚继光关系不错的谭纶、刘应节、梁梦龙等人调到蓟门任职,自此之后戚继光无所掣肘,开始全心应对蒙古人,曾创造过在一次战斗中斩杀五万蒙古骑兵的傲人战绩。
为了回报张居正,戚继光就给张居正送去了大量金银、人参补品,甚至还将一些美女送给张居正,其中不乏金发碧眼的异域美女,而张居正则照单全收,自此之后对戚继光的支持力度就更大了,给钱给粮还给人。
大家不要对此感到意外,因为严氏父子对官场的流毒还在,那时候上下级之间想要彼此信任,就得通过送礼收礼来完成,这样才能证把双方变成一根绳上的蚂蚱,彼此之间的关系才会牢固。
而在此之前,胡宗宪也是这么做的,他为了在抗击倭寇这件事上取得支持,就通过贿赂取得了严嵩的信任。
那时候戚继光就在胡宗宪手下任职,他为了让胡宗宪信任自己,就默许胡宗宪将一半浙江盐银私吞,另一半则用于招募兵勇,他也因此沾光,得到了创建戚家军的经费。
可见,一个官员如果不同流合污,想要做成一件事是多么困难,胡宗宪如此,戚继光也不能免俗,张居正身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能够独善其身吗?显然是不能的。
也就是说,张居正为了达到目的,已经逐渐将自己给染黑了,但他的初心是不变的,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有些瑕疵又有何妨?
当然了,戚继光只是个缩影,当时跟他一样的人还有很多,而张居正则将许多像戚继光这样的人拉入到自己的阵营,为日后的改革招募到了精兵强将。
当时,明朝面临最大两个问题,即政治腐败和边防松弛,张居正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有意拉拢了一批文官和武将,但他当时还不能做什么,因为他不是内阁首辅,他还需要等待机会。
1572年,朱载垕因病去世,年仅十岁的万历帝朱翊钧继位为帝,是为明神宗,由于他年纪太小,所以李太后代为监国,高拱、张居正等人辅政。
在朱载垕的葬礼上,高拱口出狂言,竟然说“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他这么说其实并无恶意,只是一种隐隐的担忧罢了,但这让张居正看到了机会,他决定借此机会将其扳倒。
只不过,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办成这件事的,张居正很快就想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冯保是万历帝的贴身太监,是陪伴万历帝长大的“大伴”,深受李太后和万历帝的宠信,权势极大。
事实上,张居正之所以想到冯保,不仅仅因为冯保权势大,还在于冯保跟高拱也有很深的矛盾,高拱曾不止一次说冯保权势太大,盖过了内阁,让冯保还政于内阁,这让冯保不能忍。
为了拉拢冯保,张居正可谓卑躬屈膝,不过效果也很好,冯保答应跟他一起对抗高拱。
一天,冯保找到李太后,将高拱所说的“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改成“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转述给李太后,李太后敏感的神经被触动,认为高拱不能容她孤儿寡母,于是以专政擅权之罪让高拱回乡养老。
而随着高拱的倒台,作为次辅的张居正得以升任首辅,这一年他四十七岁,属于他的时代也随之到来。
事实上,李太后对张居正也是有好感的,她虽然是万历帝的生母,却没当过皇后,只不过是个妃子,她之所以能跟朱载垕的皇后陈氏一起并称太后,并在地位上盖过陈太后,全是张居正的功劳。
因此,在张居正成为首辅之后,李太后对张居正很支持,让他担任万历帝的老师,并大胆放权给他,再加上冯保作为他的党羽,也很支持他,他因此大权在握,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03,实施改革,成为名相。
张居正成为首辅之后,很快就在“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这六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方案,核心思想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张居正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实施考成法和一条鞭法等政策,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治理。
历史上不乏改革家,但大多都没有成功,比如王莽改革、王安石变法等等,都以失败而告终,即便是偶有改革成功之人,也会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比如说商鞅,毕竟改革是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的,这些人都是潜在的威胁。
张居正通晓古今,他当然知道一旦实施改革,自己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而且下场不一定好,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大步向前,因为他知道大明朝已经危机重重了,如果不实施改革,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居正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战士,他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坐在内阁首辅位置上直至退休的,但他为了民族和国家,还是选择了战斗。
幸运的是,张居正前期的努力没有白费,有一大帮人支持他的改革,因此改革的进程相对顺利,经过数年努力,国库充盈,百姓富足,民族矛盾得到缓解,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提升,边防问题也得到改善,可以说为大明朝续命了几十年。
大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张居正在改革过程中,在用人原则上,重用循吏,慎用清流,不以名气和出身看待一个人,而是更看重能力,尤其喜欢听话之人。
于是,名气大的海瑞遭到弃用,因为他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要领;而戚继光、李成梁等有“污点”之人反而受到重用,张居正正靠着这样一大帮能力强还听话的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成果。
就拿边防问题来说吧,戚继光自不必多说,他靠着结交张居正而坐稳位置,在蓟门一带抗击蒙古人,成效很好;另一大将李成梁,在辽东对付女真人,效果也还不错。
事实上,李成梁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将,跟张居正的信任不无关系,张居正给了他很大的权限,也给了他很多支持;作为回报,他则给张居正送去了大量金银,双方因此形成了稳固的同盟关系。
从张居正的用人方式上,我们可以发现他不在乎小节,只要一个人能干事情,他可以与之同流合污。
也就是说,张居正其实是个实用主义者,而不是用道德来标榜自己的清流,他不在乎自己是否有污点,只要能干出一番作为来!
关于这一点,张居正自己也说过,“得失毁誉关头若打不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在乎个人名誉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
张居正也深知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一个人如果被道德洁癖给绑架了,不懂得灵活变通和因时制宜,是不足以成为改革家的。
而作为一个改革家,张居正的成果也是丰硕的,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当时国库存银多达一千多万两,粮食则有一千四百万石,足够支用十年,只比嘉靖时期长期只能支用不足一年的境况,可以说是大有改观的。
因此,从成果上来说,张居正堪称一代名相,他用自己的方式以非常人的魄力,为大明朝支撑起了一片天。
04,魔鬼天使,两幅面孔。
张居正位居相位的十年间,他挽大厦之将倾,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家之一,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但是,张居正明面上是天使,却暗藏着另一幅面孔,那就是魔鬼。
个人生活方面,张居正可以说是很奢侈的了,他去世之后,万历帝对他进行清算,就在他家搜出了十万两白银及大量金银、宝物,可见他是多么富庶,这些钱都是从哪儿来的呢?
不仅如此,张居正身为首辅,位列三公,得以大权独揽,家人也鸡犬升天,母亲以上四代封为诰命,两个儿子直接被万历帝赐为状元和榜眼,族人入朝为官者多达几十人,家中珍藏的御赐之物更是数不胜数。
可以说,作为臣子,张居正已经是最顶尖的了,可谓名利双收,但他却从法律层面禁止官员敛财,还有各种考核来奖惩官员,因此很多人都对他不满。
其实,对张居正最不满的人,应该是万历帝了,他作为万历帝的老师,对万历帝的教育非常严格,但凡万历帝在学业上有所懈怠,张居正就会禀告李太后,李太后则会对万历帝进行严厉惩罚,比如她曾让万历帝罚跪,直到万历帝认错为止。
在很长时间里,万历帝都是很压抑的,但更让他难受的是,等他稍稍长大,他竟然发现自己连生活都不自由。
比如说,万历帝向户部要点银子改善伙食,张居正却说户部入不敷出,不但不给万历帝银子,还将宫中的灯火、花灯费给免除了。
再比如说,万历帝想要将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修缮一下,改善自己及两位太后的居住环境,张居正不但不允许,还减少户部向万历帝的私人钱库输送银子的数量,并大幅缩减万历帝的服装费用,美其名曰防止万历帝奢侈浪费。
又比如说,有一次万历帝喝醉了酒,一个太监顶撞了他,他就拿起剑杀掉那个太监,张居正得知此事后,竟然上书李太后,斥责他的过失,硬是逼他写了个罪己诏,面子算是丢尽了。
可见,万历帝的日子确实过得苦,但张居正却四处收受钱财,过着无比奢靡的生活,这种疏于律己、严于律人的做法,显然会让人觉得他是个表里不一的人。
不仅如此,张居正还大肆抓权,不过他的权力越大,万历帝的权力就越小,万历帝在位的头十年,几乎不能在大事上做主,而内阁又是张居正的一言堂,因此张居正的实际权势是大过万历帝的,万历帝当然很恨张居正了。
但是,万历帝也离不开张居正,比如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后,他回乡守孝,朝廷的运转立马出了问题,万历帝不得不在一天之内连下三道圣旨让张居正夺情起复,甚至用近乎奉承的方式对张居正说,国事繁杂,都由你处分,你赶快回来!
可见,张居正的作用实在太大了,以至于他在万历十年病逝之后,他的改革竟然没有人可惜继续,以至于被废除。
张居正病逝后,万历帝对他进行大清算,他的家被两次查抄,家人受辱,一子自杀,亲信党羽也都被一网打尽,比如戚继光就惨遭罢黜,回乡后不久就病死了,运气比较好的是李成梁,因为战事比较多,得以继续担任辽东总兵。
而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其改革措施也遭到严重破坏,有用的人才也损失殆尽,明朝也再无像张居正这样的优秀掌舵者了,因此走上一条快速衰败的道路,仅仅过了六十二年就灭亡了。
如果张居正的改革能够继续,那明朝将是另一番光景了,但历史没有如果,张居正也只有一个,他虽然生活奢侈,显得不那么完美,但他所做的一切,足以证明他是明朝最伟大的宰相。
中国古代的奸臣为什么不做忠臣而要做奸臣?
中国古代的“奸臣”为什么不做忠臣而做奸臣?在中国古代,奸臣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因为奸臣这个词是一个贬义词,在古代一般都用来形容那些有野心的人。 因为奸臣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往往最后都会被自己所杀,像东汉末年的董卓、明朝前期的袁崇焕等人都被称为“奸臣”。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古代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忠臣而最后却被杀掉了。
我们先来看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奸臣”:
1.董卓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宦官,董卓的性格比较残暴狠毒,在当时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力。 但是董卓并没有做出过什么过分的事情,而且在后来东汉末期,他也因为他的一些行为被很多人所诟病。 董卓有一次看到袁绍与曹操打仗的时候就觉得他们两个人会成为自己的手下败将,于是便对袁绍与曹操说:“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天下间最厉害一类人,但是却没有能力去消灭他们。” 袁绍与曹操听到后就觉得董卓很有可能是个奸臣,便把他给杀掉了。 其实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董卓对自己有着非常高的野心。 虽然最后在历史上他被人们所唾弃,但是不可否认其功绩是有非常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
2.李林甫
李林甫,唐朝的宰相。 早年为唐高祖武德年间进士。 因为在武德年间担任宰相,因此也就得罪了很多的皇帝,在当时也是比较出名的奸臣,不过后来因为被人告发而让皇帝感到了愤怒,于是被贬为崖州司马。 之后便担任起了岭南节度使这个职位。 后来因为贪污了大量的钱粮而被免职;后来又重新启用,但是这一次他又得罪了很多人,最终也被朝廷给罢免了职位。
3.张让
张让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在辅佐宋仁宗的时候也被认为是忠臣,因为在宋仁宗即位后他就开始推行改革。 张让在他刚开始实施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要做一个好官就大力提拔王安石,还对王安石进行了打击,甚至把他贬为庶人;而对于王安石被杀一事,当时很多人都对张让怀恨在心。 但是在宋仁宗去世之后,张让却被封为了宰相,此时的张让才真正成为了一个政治人物。 所以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奸臣并不是那么好当的。
4.高俅
高俅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宦官,他原本是朝廷的太尉。 高俅曾经参与过金兵入侵宋朝,但是却因为战功被封为太尉。 后来北宋朝廷因为金兵攻入汴京时,朝廷内部很多大臣都支持皇帝南下。 所以高俅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主动要求皇帝南下,但是没想到在半路上被金兵给抓住了。 最后被金人用车拉着,直接被杀。
“奸臣”是什么?
“奸臣”是指品行不端,不忠不义,危害国家的人。
“忠臣”通常指忠于国家、民族、人民,为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富强而做出贡献的人。 为什么要把奸臣和忠臣分开说呢? 我想是因为奸臣大多是从底层做起的,而且往往都是被皇帝所不齿的人物。他们都不被大家认可,就会被大家排挤。
一、被排挤的忠臣
我们都知道明朝前期,由于皇帝昏庸,朝中官员的素质都很低,有很多人都想做好官,因此在朝中争权夺利,最后很多人都选择了做奸臣。 而那些被排挤出朝堂的人则被称为“奸臣”
二、底层的忠臣
我们所说的奸臣都是以忠臣自居,他们是忠臣,但他们没有办法真正的做到像“清官”一样清廉。 他们只会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混,一旦有机会进入朝堂,就会被同僚所排斥。 像秦桧这样的奸臣更是在朝堂上没有好的表现和机会。 但那些底层的忠臣却有着自己的抱负和梦想,并为此努力奋斗。
三、忠君观念
古代的忠君观念和现在不同,古人认为,如果皇帝对自己不忠,那么他就会被天下百姓唾骂为奸臣。 比如唐太宗在晚年的时候,因为对唐朝太过于喜爱,以至于出现了玄武门之变这样的惨剧。 所以忠臣在中国古代是非常罕见的。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忠臣比奸臣更有可能成为好皇帝。
四、臣子不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摆在君主之上,臣子应该以君为先。
因为臣子是君主的代言人,所以臣子应该以君为先。 古代的臣下要想得到君主的信任就必须向君主献上自己的忠言,让君主知道自己是忠臣,这样才能得到皇帝的重用。 这其实也是为了维护君主,维护皇帝在天下人面前树立一个良好形象,所以他们必须献出自己最大努力来取悦皇帝。 如果一个臣子对君主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他必须直接向其当面陈述。即使他没有犯错误,只要他做错了就必须道歉,甚至是丢掉饭碗。
五、“奸臣”的出现是皇权衰落和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奸臣”的出现,说明皇权已经衰微,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了,君主专制已经走到了尽头。 君主专制,必然要压制臣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就会导致臣下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权力过于集中,使得皇权受到制约;另一个因素就是皇帝不太关心国家大事。 这两个方面共同导致“奸臣”大量出现。 由于“奸臣”多是出身寒门的人,他们大多出身卑微,从小过着贫苦无依、饥寒交加的生活,而且没有受到良好教育;为了谋生或是其他目的走上了这条道路。
英魂之刃玉帝王者荣耀诸葛亮台词?
暗黑死神: 又多了一个新祭品 死亡 是你唯一的归宿 尽情收割! 没人逃过死亡 追求王者的脚步 玉皇大帝: 吾乃玉帝,执宰三界众生 妖魔即出,岂可视若无睹 天兵何在?
天庭之威,岂容冒犯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天道,崩落 你想逆天改命?
朕知道了
以上就是朕的江山剧情任务祭品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