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王统领剧情介绍,包拯是如何审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狸猫换太子大概是这样一回事:
北宋宋真宗无子,而他的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真宗许诺,谁先生了个儿子,就可以做皇后。当时李妃怀孕较早,应该会早一步产子。刘妃非常嫉妒,就按照收买宫中太监总管郭槐以及接生婆尤氏,准备暗算李妃。
如果李妃生了个女儿,他们就不动手。但如果是儿子,务必设法除掉。
结果,李妃果然先生了一个男孩,因为生产出血太多而晕倒。
郭尤两人急忙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
真宗听说李妃生了孩子,高兴赶来,却发现是个怪胎。他认为李妃生了妖孽,恼怒之下将她打入冷宫。
刘妃命令心腹宫女寇珠将太子抱出宫外勒死,丢入护城河内。
然而,寇珠天性善良,不忍残杀婴儿,就将他交给宦官陈琳,送到八贤王处抚养。
刘妃事后派人去查看太子尸体,但并没有找到,就严刑逼问寇珠。
寇珠一言不发,撞墙而死,线索由此断绝,天下只有宦官陈琳、八贤王和李妃三人才知道真相。
不久,刘妃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
然而,刘妃的儿子几年后就因病夭折。
刘皇后说服真宗,从八贤王出过继一个儿子为太子,这个太子其实就是李妃的儿子。
这边,刘皇后认为李妃活着,对她是个威胁,就派人放火将她烧死。
然而李妃被忠心的太监秦凤救出皇宫,秦凤则被烧死。因为尸体焦黑,无法辨认,刘皇后认为李妃已经死了,放下心来。
这边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
此时,太子已经成为仁宗皇帝,对养母刘皇后非常孝顺。
包拯认为事情重大,不能隐瞒,就设法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
然而,仁宗不能接受养育自己二十年的刘皇后,竟然是要杀死自己、谋害生母的仇人。
他斥责包拯胡说,将其赶了出去。
然而,仁宗逐步回想起童年时期,刘皇后一些反常举动,也不相信有青天之誉的包拯会信口开河。
于是,仁宗装作情感夜访刘太后寝宫,故意说话试探。结果,刘皇后果然惊慌失措。仁宗认为刘皇后心虚,必然有隐情,决定放手让包拯侦办此案。他传旨如有任何人阻碍办案,先斩后奏。
仁宗抓住刘皇后的心腹郭槐等人,查清了当年的真相。
刘皇后直到阴谋败露,被迫自尽,李妃则成为皇太后。
以上是小说,真实历史却也有些相同。
刘妃是个民间绝色美女,家里是开铺子做小生意的。在真宗身为太子出宫游荡时候,睡了刘妃,将她带回皇宫,很是宠幸。
然而,真宗父亲认为刘妃出生太卑贱,将她逐出皇宫。
真宗恋旧情,经常出宫和刘妃同居。直到真宗父亲去世,他自己做了皇帝,才将刘妃带回皇宫成为皇后。
然而,当时刘皇后随时已经不小,无法生育了。而他的侍女李氏也被真宗看上,怀孕生了个儿子,就是仁宗。
刘皇后为了自己的地位,强迫李氏将儿子过继给他,随后不允许李氏和仁宗相见。
仁宗从小认为,刘皇后就是自己生母。
李氏因长期不能同儿子见面,又失去皇帝宠爱,忧愁之下年纪轻轻就病逝。
刘皇后知道她病死,心也软了,让皇帝封他为李宸妃,以一品礼厚葬。
仁宗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刘皇后不是生母,而李宸妃才是,非常恼怒,一度想要杀死刘皇后。
然而,刘皇后毕竟对仁宗有养育之恩,仁宗也下不了手,最终不了了之。刘皇后在宋真宗死后,仁宗又年幼,她实际上控制着当时的朝政。
这事同包拯完全没有关系。
岳飞的恩师都是谁?
岳飞能从一名农家子弟成长为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一名文武全才的爱国将领,以下几个人在他成长的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算是他的师傅。
一、周侗,北宋末的武术名家,岳飞的射术来自他的传授,演义中他是岳飞的义父。
二、陈广 是汤阴县的枪棒教头,在外公姚大翁的推荐下,岳飞跟随陈广学习枪棒技击,在陈广的教导下,青年岳飞枪棒功夫已经一县无敌。
三、韩肖胄
很多人会奇怪,觉得岳飞出身农家,且乱世而出的名将,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文化底蕴,一是早年其母教授了一些基本文化知识,二来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岳飞曾经到安阳的韩家庄做了一段时间的庄客,给韩家看家护院,这个安阳韩家可是帝国豪门,出了两代宰相(韩琦、韩忠彦),第三代也就是当时的韩肖胄的名臣,在南宋做到了端明殿学(相当于中办主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军委副主席)的高职,而且韩家是当时帝国的一大藏书世家,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种环境下的熏陶下,岳飞的见识,气度,自与其它普通的农民不同,后来岳飞发达成为帝国英雄,但见韩家人,则必以家人礼拜之,可见从内心,岳飞是感激韩家将他带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四、宗泽
宗泽 抗金名将,金人入侵后宗泽在河北各地召急义勇抗金,岳飞在相州加入了宗泽的队伍,岳飞在他的帐下,从一名普通士兵做到了从八品的秉义郎,宗泽算是岳飞军事上的启蒙老师。也继承了宗泽保家卫国,誓死抵抗金人的爱国思想。
五、张所
后来岳飞因为越级上书当时的赵构南京临时政府被部队除名,宗泽推荐他去了另一支部队,
张所是青州人,进士出身,官至监察御史,南宋王朝成立,张所被李纲推荐任命为河北招抚使,张所到任后一时聚众达十余万众,与宗泽、马扩一起成为北方重要的抗金领袖。
在张所在部队,岳飞极受重用,升任从七品的武经郎,中军统领,成为张所的面左膀右臂。
后来张所被投降派打压,贬往南方,在湖南境内被匪贼所杀。
张所的提携之恩以及横遭惨死之祸,岳飞一直念念不忘,他多次向朝廷申请恢复张所之名衔。几年后,他还找到了张所之子张宗本,收为义子抚养,“教以儒业,饮食起居,使处诸子右”。后来朝廷给他岳云一个荫职的机会,岳飞再次上书,要求将这个名额给张宗本。
不仅如此,岳飞还派人前往湖南,追查张所的死因,得到的结果是死于湖南匪贼钟相杨幺之手。
后来岳飞率部镇压钟相杨幺,目的其实半公半私。
以上五人,皆可称为岳飞的师傅,共同打造了一个不世出的抗金名将,顶天立地的岳武穆。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欧阳修文彦博都是名臣?
(北宋名将狄青,在西夏战争中一举成名)
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彦博在北宋仁宗年间担任过宰相,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口碑非常好的人。那么他们为何要迫害大将狄青呢?是为公还是为私?其实,即使他们真的弹劾或者打压过狄青,也谈不上迫害,他们一心都是为公,为国家社稷长久治安考虑,做的都是文臣和皇帝们习惯性要做的事情——打压武将。而狄青与他们二人几乎没有什么私人交往,谈不上公报私仇。
【狄青的崛起】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他出身贫寒,参军入伍谋生,所以面有刺字,善骑射,有勇力,人称“面涅将军”。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当时前线的将士们畏惧西夏兵强,几乎没有斗志,屡次被敌军打败。为此,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他每战必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立下了卓越的战功,被西夏军尊称为“狄天使”。
大臣尹洙任经略判官时,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见,尹洙与他谈论军事,很欣赏他,便推荐他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并说:“这是良将之材。”二人见到狄青,一番交谈下来,也认为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特地送他一套《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饱读诗书,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很快便脱胎换骨,脱颖而出,因此愈加知名。
【狄青因军功官拜枢密副使】(狄青文服像)
狄青在西夏战争中出生入死,以军功傲世天下,并获得了仁宗的赏识,称他为自己的关羽和张飞。当他被提拔进朝中为官之后,脸上还留有刻字黑疤。宋仁宗曾劝狄青敷药除掉这些疤痕,狄青说道:“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仁宗闻听赞叹不已,狄青后来继续步步高升,最后官拜枢密副使。
【狄青讨伐侬智高叛乱】到了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岭外军民骚动不安。狄青主动请缨,于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之前宋兵屡战屡败,损兵折将,贼兵气焰极其嚣张,狄青面对彪悍贼兵毫不畏惧,带领士兵出其不意进行猛攻,大败叛军,追击了五十里,斩首数千级,生擒叛贼五百多人,侬智高在夜间纵火烧城后逃走。这一仗让狄青的声望和军功达到了顶点,后官拜枢密使。
【狄青被打压的真正原因】但是,狄青是以军功起家,在北宋那个扬文抑武的文化氛围中,他即使取得再大战功,也被别人猜忌。毫不意外,当他担任枢密使的四年时间里,弹劾他的奏疏连续不断,其中以欧阳修弹劾狄青最为急切,无外乎武夫当权,会重蹈五代覆辙之类的理由,“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大臣们连续不断的攻击,让一直谨慎小心的狄青身患恶疾,抑郁而终。他死后,仁宗皇帝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后人对狄青的评价】狄青的不公正遭遇,让后世很多人为其打抱不平,明代文学家王夫之说道:“狄青以枢副之任,稍自掀举,苟异一切,而密席未温,嫌疑指斥,是以英流屏足巨室寒心。”南宋思想家叶适评价狄青:“若狄青、岳飞辈,盖数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无复继者,则其为存亡安危所系。”
死后为何还被千古传诵?
曹参一直被人们低估了,你以为他只是在胡吃海喝,殊不知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深思熟虑。
公元前193年,身处齐国(汉朝诸侯国)相府的曹参收到了一条急报:汉朝相国萧何去世了。
曹参立刻向手下人交代,要他们赶紧收拾东西,自己要去京城当相国了。
下属们面面相觑,显然不太相信曹参会未卜先知,但是也没人敢违抗曹参的命令。
结果几天后,京城的使者便来了,果真是要曹参去京城出任相国。
在曹参之前担任相国的是萧何,虽然萧何和曹参在沛县的时候感情非常好。然而随着二人的地位不断上升,出现了利益上的分歧,二人开始交恶,关系不复当初。
因此,曹参这次出任相国,很多人都认为他会将萧何以前定下的法度全都推倒重来,以此来贬低萧何,凸显自己比萧何强。
然而曹参的表现却让这些人大跌眼镜。
曹参上任后,一共就做了两件事情。
其一,遣散以前相国府的属官,亲自挑选了一批醇厚老实的人担任其属官。
其二,就是整天胡吃海喝了。
在当时,曹参喜欢喝酒那是出了名的,整天都在宴饮。下属们每次有事向曹参汇报,结果还没开口就被曹参拉到桌边一起喝酒。
等下属离去的时候,已经醉醺醺的了,而要汇报的事情一个字都没说出去。
更有甚者,曹参在后花园散步的时候,隔壁传来宴饮的喧闹声,曹参的家丁说隔壁扰人清静,希望曹参出门训斥下隔壁的人。
结果曹参不仅没这么做,反而叫人搬来桌椅,在院子里也开始宴饮,与隔壁遥相呼应,还互相问候。
至于相国府的公务,他基本不插手,都让手下官吏去做,一切法度都按照萧何当初安排的执行,全然没有想要更改法度的意思。
这就是成语“萧规曹随”的由来。
按理说,曹参整天胡吃海喝不管事,朝政应该会一团乱才对。
然而结果却让人们大跌眼镜。
曹参担任相国的这三年里,汉朝的国力在稳步恢复,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以至于当百姓得知曹参去世后,百姓纷纷歌颂曹参的功德。
其实,曹参的胡吃海喝只不过是表象罢了,即使一些以为看穿其用意的人,其实也只看透了一半罢了。
看透了这一切,你就会发现,曹参这人被严重低估了。
很多人对于曹参胡吃海喝的解释是这样的:为什么曹参整天胡吃海喝?因为他奉行无为而治。
为什么曹参奉行无为而治?因为萧规曹随。
那为什么曹参要萧规曹随呢?他为什么不变更法度呢?因为无为而治最适合当时汉朝的情况。
这么说看上去很合理,实际上是事后诸葛亮,从结果倒推原因罢了。
我就问一个问题:既然无为而治这么管用,为什么萧何没有搞无为而治?
事实上,所谓的无为而治,就和曹参的胡吃海喝一样,只是表面现象。
其实,曹参之所以胡吃海喝就把国家治理好了,而不需要变更萧何制定的法度,有四点原因。
其一,曹参没有变更法度的必要。
所谓变更法度,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
那么为何要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一惯例呢?因为官员到新部门上任,缺乏权威,手下人容易把他的话不当回事。
试想一下,这官员还如何开展工作?如何搞出政绩?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自然是立威。
立威的方法有两种,要么贬低前任,凸显自己的厉害。另一种则是抓典型,严惩手下官吏。
而当时的情况,曹参根本不需要立威。
要知道,刘邦手下最能打仗的将领就四个,分别是韩信、樊哙、周勃和曹参。
曹参的名声、地位那可是刀山火海在拼出来的,
直到楚汉争霸结束,曹参共攻下两个诸侯国,斩获和俘获何止数万。
汉朝建立后,他又参与了平定各地反叛的战斗。这么一个杀星,往那里一站,不怒自威,谁敢耍心眼?不要命了?
加上曹参上任后,将手下属官全都换成忠厚老实之人,哪里还有人敢敷衍他?他自然没有必要变更萧何定下的法度了。
其二,曹参有自知之明。
前面介绍了,曹参就是一个十足的武将,征战沙场他擅长,而对于处理政务、治理国家,他实际上一窍不通。
好在曹参有自知之明,不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在担任汉朝相国之前,曹参担任着齐国的相国。
其实曹参刚到齐国的时候,也是一脸懵逼。这齐国该怎么治理呀?他根本是一窍不通。
虽然曹参地位崇高,但是他却并没有摆架子,他直接把齐国有名望的长者和读书人都召集起来,询问治国之道。
这些人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不过他们却给曹参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在胶西地区,有一位盖公,才学过人,也许能告诉曹参答案。
于是曹参带上厚礼,亲自去请教盖公治国之道。
这位盖公在黄老之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他建议曹参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来治理齐国。
一番谈论下来,曹参深深地被盖公的学识所折服。
于是他请盖公出山,并将自己办公的地方让出来,让盖公住进去,以示他采纳黄老之学的决心。
当时天下疲敝,急需恢复生产,无为而治是最适合当时的做法,曹参只需要执行汉朝朝廷颁布的法度就好了。
因此在曹参担任齐国相国的时候,齐国的国力处于蒸蒸日上的状态。
甚至在曹参离开齐国之际,还交代之际的继任者不要变动法度,执行法令不要过于严苛,只要不出大乱子,就睁只眼闭只眼,让百姓自己折腾好了。
后来曹参担任汉朝相国的时候,汉惠帝由于见他整天胡吃海喝,心里特别不踏实,担心国家出现乱子。
但是曹参毕竟是和汉高祖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算是汉惠帝的长辈,此事他不便明说,就让曹参的儿子曹窋去暗示一下。
结果曹窋刚提起此事,就被曹参一顿训斥,然后就赶出了房间。
汉惠帝得到曹窋的回报后,很是无语,只得亲自召见曹参,把话挑明白了说。
曹参赶紧向汉惠帝谢罪,然后他说出了他这辈子最有水平的一番话。
曹参告诉汉惠帝,汉惠帝的才干不如刘邦,而他曹参的才干也不如其前任萧何,既然如此,刘邦和萧何定下的法度,他们这两个继任者又有什么理由更改呢?
最终汉惠帝无话可说,只得任凭其整天胡吃海喝去了。
从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曹参此人很有自知之明,他明白自己不懂得治理国家,在这方面他不如他手下的官吏,所以他就不做外行指挥内行的事情了。
其三,曹参的无为,是因为萧何的有为。
要说这世界上最了解萧何的人,除了刘邦,就是曹参了。
早年在沛县的时候,曹参就在萧何手下做事,萧何是官,曹参是吏,至于刘邦,那时候还是曹参的手下。
曹参与萧何共事这么多年,萧何的本事如何,曹参最清楚。
至于他们后来交恶,不相往来,现在看来根本就是演戏罢了,这戏是演给刘邦看的。
对于刘邦来说,他最看重的便是权势,他最无法容忍的便是皇权受到威胁。
刘邦为什么那么急着除掉异姓诸侯王?因为他们会威胁皇权。
刘邦为什么在临死前要急着派人除掉樊哙?因为樊哙是吕后的人,他担心樊哙联合吕后会威胁到皇权。
对此,即使曹参看不出来,萧何必定看得明白。
萧何和曹参,一个是文臣之首,一个是军中最有威信的武将之一,二人一旦联合起来,刘邦的皇位哪里坐得稳?
到时候刘邦必定对他们二人动了杀心。
所以,为了自保,二人才演了一出决裂的好戏。
然而当萧何临终之时,汉惠帝询问继任者人选的时候,萧何毫不犹豫地推荐了曹参。
曹参一个武将,不懂治国,萧何推荐他必然不是因为他最合适,此举必然出自私心。
而且曹参一听说萧何去世,就知道自己要当汉朝的相国了,可见他们私交有多密切。
正是因为二人知根知底又关系密切,使得曹参对于萧何无条件的信任,虽然他不懂萧何制定的那些法度有何作用,但是照用就好了。
至于萧何,他治国可不是搞什么无为而治,反而是因地制宜的有为而治。
在他的治理下,汉朝的国力在稳步回升,百姓们都安居乐业、忙于农事。
所以,曹参能成事,其实是出于对萧何充分的信任。
而这很可能也是萧何选着他做继任者的原因,治理国家,最忌朝令夕改,萧何大才,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在他看来,其继任者只能是曹参。
其四,曹参的胡吃海喝是在向手下官吏传递信号。
上过班的人应该都有体会,最讨厌领导指手画脚了。
毕竟领导对项目细节并不清楚,他们瞎指挥只会给员工添乱。
换成曹参这里一样适用,他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一窍不通,此时他下命令那就是瞎指挥,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指挥,彻底放权。
但是他必须找点事情做,不然手下人容易胡思乱想,猜测领导在想什么。而整天胡吃海喝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曹参不仅胡吃海喝,还弄得朝野尽知。
他手下官吏一看,领导在忙这个呢,压根没管自己,自己能够安心干活了。
即使有人偶尔摸鱼或者犯些小错,曹参也帮他们打掩护,毕竟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没必要学秦朝严苛律法。
至于有人有大事向曹参请示、汇报,结果每次都被曹参拉去喝酒,喝醉了才让走,不给他们说事情的机会。
实际上就是在暗示他们,不用请示、汇报。
这么一来二去,手下人自然完全放开手,放心大胆地去做事了。
曹参的胡吃海喝,不仅安抚了手下官吏,实际上还是变相放权,让他们自行判断。
也许有人会说,万一有人仗着曹参的信任滥用手里的权利呢?
那时候,民风淳朴,这种人很少。而且如果没弄出大乱子,那么对于大局没影响,自然不必在意。
如果真弄出大问题,那么曹相国腰里的刀也不是摆设。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曹参很懂得驭下,让他继任相国,萧何没看错人。
除了上面这些原因,其实曹参胡吃海喝还有其他好处。
我们知道他不懂治国,如果他真的具体管事,那岂不是一团乱,到时候必然会被治罪。
他奋斗这么多年,刀山火海一路走来,好多次都险象环生,为的不就是荣华富贵嘛,此时万一弄出乱子,丢了官爵,那这么多年的努力岂不是白干了?
如果他萧规曹随,处处按照萧何以前制定的法度办事,出了问题都是萧何的锅,曹参最多只是办事不力。
最多也就是贬官罢了,至于爵位是可以保住的,到时候换个地方一样当官。
所以,从曹参的利益来考虑,这么做才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他此举被传诵千古,也算是误打误撞吧。一方面拜“萧规曹随”这个成语所赐,另一方面则是百姓间口口相传,称赞曹参的功德。
为什么现在一提武侠就是金庸?
欢迎阅读《梦露居士读金庸第1期:通俗文学的大宗师金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金庸先生是中国武侠小说作家中的巨擘,而且是中国甚至世界通俗文学的集大成者,融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于一炉,不仅继往,而且开来,是一位大宗师。也就是他生在中国,基本只能影响中华文化圈,如果他是欧美作家,影响力不可限量。金庸在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时,尚有生硬地模仿《水浒传》的痕迹,比如红花会一十四位当家,分明就是模仿《水浒传》一百单八将,而且十四位当家个个有绰号,更与水浒英雄一般无二。当然金庸这次尝试并不成功,十四个当家的设定挺有意思,但真写起来大部分人物没立住,读者记住的不过寥寥数位,比如陈家洛、文泰来、骆冰(说不定还有《骆冰X传》的部分功劳)等。
不过接下来金庸渐入佳境,正如他笔下的令狐冲在思过崖学武,初时生搬硬套种种招式,到后来将各招各式融为一体,了无痕迹,最终达到无招的境界。
金庸武侠小说的情节,借鉴了很多优秀文学作品,试举三例:
《连城诀》的主角狄云是个淳朴的少年,结果遭到陷害被冤入狱,在狱中遇到高人,不仅学得一身武功,而且得知了一个宝藏的秘密。后来狄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逃出牢狱,并见证那些害他的坏人一个个自取灭亡。
这是什么?这就是大仲马《基督山伯爵》的故事啊。当然金庸把这个故事完全中国化了,比如狄云被陷害的情节就改编自金庸家一个长工的遭遇,其实也是《水浒传》中张都监陷害武松的计谋。
《雪山飞狐》一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发生在玉笔峰山庄内,宝树、陶百岁及平阿四等人分别从自己的视角,讲述了十几年前的一件旧事,因为个人立场不同,所以讲出的故事也各不相同,最终读者才了解到全部真相。
这其实是模仿了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说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不清楚,但它改编成的电影可是大大的有名,那就是《罗生门》。当然《雪山飞狐》比《竹林中》复杂的多,金庸采用了双线叙事,将百余年前的故事、十几年前的故事与今日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并布下多个悬念,完全就是一部炫技之作,无人能及。
当然金庸不仅借鉴西方文学作品,还借鉴了中国的文学作品。比如《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助成吉思汗西征时,他与黄蓉闹了别扭,黄蓉口称离开郭靖,实则藏在大军之中。于是郭靖向鲁有脚请教兵法,鲁有脚再找黄蓉解释。看过《薛仁贵征东》的读者读到这一段情节,想必会会心一笑,郭靖=李世民,鲁有脚=尉迟恭,黄蓉=薛仁贵,情节几乎完全一样。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同样有所借鉴,而且很多借鉴自中国传统文学,因此最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例如《笑傲江湖》中的不戒大师,武功高强,鲁莽可爱,喝酒吃肉,活脱脱一个武侠版鲁智深。不戒擒田伯光的情节,就改编自鲁智深醉打小霸王周通的故事,而且细节极其相似,田伯光(周通)摸黑进入小姐的闺房,往绣床上伸手一摸,结果摸到一个大光头,被不戒(鲁智深)捉住了暴揍。
《天龙八部》中的大英雄萧峰,则是借鉴了武松的形象。两人都是胆大心细,所向披靡。他俩都嗜酒如命,而且越喝越能打;两人都有一个水性杨花且想勾引自己的嫂嫂,改变了他俩一生的命运;两人都有赤手空拳打虎的经历。
鲁智深与武松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脍炙人口的英雄人物,金庸将他们化入自己的小说,写出来能不好看吗?
金庸小说不仅继往,而且开来,当代很多网络小说、爽文的套路,都能在金庸小说中找到。
比如《鹿鼎记》韦小宝一路杀人夺宝收后宫,堪称爽文之祖。
《神雕侠侣》中杨过离开古墓去大散关找郭靖时,先扮成落魄模样,引起二武兄弟的嘲笑,然后在英雄大会上显露高明武功,技惊四座,可谓扮猪吃虎。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被师叔伯们冤枉杀了七叔莫声谷,随即宋青书赶到,张无忌略施手段让宋青书吐露了杀人实情,真相大白。后来在屠狮大会上张无忌受到峨眉派的羞辱,被周芷若施计打伤,第二天张无忌才展露出惊人的武艺,让在座群雄明白他的武功远在周芷若之上。这样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让读者感到憋屈,再进行反转,读者的压抑情绪得到发泄,心理上感觉特别爽。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
中国历朝历代逃不过300年大限?
宋代分北宋和南宋,前后更替十八位皇帝,北宋9位,南宋9位,不偏不倚共计319年。严格意义上说北宋延续了167年,宋高宗偏安杭州之后才有了南宋。
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宋钦宗赵恒,宋徽宗赵佶的长子,同时也是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的异母兄弟。
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东京汴梁,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其实已经宣告了北宋的结束。军师旅团营,连排带工兵,工兵起地雷,炸弹炸司令。北宋的总司令都让人活捉了,大宋这幕折子戏理论上已经偃旗息鼓。
正月里北宋亡国,六月里泥马渡康王,钦宗的异母兄弟赵构就在应天府建立了南宋。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宋高宗就像吃了续命八丸一样,一转身又开动了宋朝的这艘破船。凭借着宋高宗这股血脉,老赵家又把祖宗的基业竭力维系了150余年,直到陆秀夫背着南宋最后一位皇帝赵昺崖山跳海自尽,大宋朝才算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以上就是包青天王统领剧情介绍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