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无心主角剧情110,人应该心住一处还是心无所住?
心住一处,住在一句佛号上,“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说一心不乱,称念佛号。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但是要能信自信理,这个信才圆满。信,愿,行三资粮。
如下(节录自《黄念祖居士与忏云法师对话录》)
居士敬问:请教老居士,一心不乱的念佛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念佛三昧?
黄老居士:到了一心就是三昧了。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三昧有深有浅。到了事一心这一句就老现前,你这一句没有间断。你到了这个时候,往往可以不吃饭不睡觉都可以了。(注:断见思惑相当於证阿罗汉果了。)
居士敬问:那跟人谈话的时候……?
黄老居士:心中朗朗,他自动的就都在内了。到了理一心破无明,那就了不起了,就破无明了。等於禅宗大彻大悟的人了,理一心了不起了。
所以心中只管念佛,一句圣号朗朗现前,既无挂碍又不颠倒,所以寂然心安。安住在一句佛号上,乘佛四十八愿莲开见佛悟无生。
心无所住。圆瑛法在《金刚经讲义》中云: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一、法者,即指众生心法。住与无住,当然在心。‘应’者当也,诫勉之词,故诫之曰:菩萨于心,应当无所住著,修行布施。如下文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非住者,即非住般若实相本体也。
二、法者,即指六尘诸法。菩萨布施,不出六尘,故勉之曰:菩萨于六尘诸法,应无所住著而行布施。下文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是也。此以无住为住,而妄心则不降自降矣。虽单言住心,而降心亦在中矣。上科是度生离相,破我执;此科是布施无住,破法执。我法二执,为九界众生,分段变易二生死因。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者,不得不破除之。故空生启请降住之法,而如来即教以观照般若妙智,作我法二空观,以照破之。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所谓’二字,指释之词,承上菩萨于法,即所谓色声等六尘诸法,菩萨行布施时,一一不住法相。‘布’者普也,‘施’者舍也,此中六尘普舍,即包括三檀,色香味触四尘,属资生、无畏二施,既施以四尘资生之具,可无丧生之畏;声尘属法施,法尘兼三者。
不住是理观,布施是事行。若专修事行,不明理观,所修著相,未得住心之法,故如来告以应当如是,不住于相,了达三轮体空,内不住能施我相,外不住受施人相,中间不住所施财法等相,非独不住有相,并不住无相,即观照现前,有无俱遣,终日布施,终日不住,正是百花丛里过,叶叶不沾裳。
问:菩萨修行六度,何以独言布施?答:坛义(即布施)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举一布施,六度全摄。资生施摄一,以财物资他之生,即檀度。无畏施摄二,无畏者,令众生心离怖畏,于无冤者,不起恼害,令其心离怖畏,即持戒度;于有冤者,不图报复,亦令心离怖畏,即忍辱度。法施摄三,对众说法,心无疲倦,即精进度;众难纷纭,说法无乱,即禅定度;鉴机施教,乐说无碍,即智慧度。不住相布施,即不住六度万行之相,一一皆即实相,全体大用故。
综上所述心住一处与心无所住皆是佛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法为舟,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心无所住是般若智慧,起观照作用,般若为导,心住一处是法船,是由此岸达彼岸的法船,故般若为导,净土为归。应娑婆世界众生根器而现。
记得小时候村里最多的树木就是柳树?
树,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和守护神。
在我们这里,凡是有人聚居的村落,就有一片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古树林,我们叫它风水林,又叫它禁山。
村落四周那成片、成带的古树,即为村落挡住了风雨的侵蚀,又为村落涵养了水源,还为村落中的居民提供丰富而多样的食材与药材,这可是小农经济时代村民们不可或缺的物资。
记得小时候禁山的树木是不许随意砍伐的,哪怕去捡拾地上的枯枝落叶都是不行的,即使牲畜也是禁止在里面放牧的。若有人胆敢违反,则会受到严厉处罚,如罚去给村中每户㧼五个红饼,罚筛锣游街等。
小时候,村子四周的古树不仅巨大,而且品种繁多。主要有香樟、枫、槠、檀、枫杨、木荷、松、柏、桂、栎、椆等。不少古树要十来个人才能抱得下。
可惜的是,分田到户后,为了发展所谓的经济,卖了不少,如以前村里十几棵古樟,现在一棵不剩了。村民们为了做屋取材、为了出行方便,也砍了不少。现在,村落中那些遮天蔽日的古树不见了,几人合抱的树,也难觅几棵了。古树惨遭屠戮,让人触目惊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提出后,村里古树名木的命运有了好转。但古树不是一天,也不是几年能长成的,它要经过成百上千年的风雨磨砺、岁月洗礼才行。
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实在不可取,必将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
(图片均为作者所拍)
相当于是储蓄吗?
投资股票,如果你抱着储蓄的心态购买优质个股的话,那么你投资股票就是储蓄。
举个例子,你购买格力电器,格力几乎每年都会存在分红的现象,如2014年分红率5.06%,2015年分红率10.81%,2016年分红率8.47%,2017年分红率4.73%,2018年未分,2019年分红率1.35%,这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这两年保留了部分资金。显然如果你是以储蓄的心态持有长期,那么每年持续分红的个股就类似在银行定期存款,并且比银行的定期存款还要高。
以农业银行为例,目前农业银行一年的定期存款也就1.75%,前几年略高2%这样,但一对比优质个股的分红也就显得相形见绌。
再比如伊利股份,2014年至今,年均分红率也就3%以上,也依然高于银行存款。
并且享受分红的同时也在享受着股价上涨所带来的另一部分收益,这也是炒股优于存款的一个原因。如果你担心一支个股会遭遇重大利空,你可以购买贵州茅台、医药、饮料、家电等几个行业的龙头,长期来看就算有一支个股下跌,其余个股上涨也会补回下跌个股的损失,还略有盈余。如果你说全部都倒了,那就是中国出现了金融危机。你存款一样会受损。
若是你炒股投机,专门买卖题材股,热点,小盘股,那么你就是在另一种方式的赌博,而不是在储蓄了。
觉得不错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
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怎样?
“王不过霸(项羽)、将不过李(李存孝)”。历史上的楚霸王项羽打仗是真厉害,一代战神。至于李存孝嘛,那就是小说夸张了。
一、传说中许多的名将,都被小说夸张得没边儿了,甚至诸多错误
三国第一猛将吕布,虽在三国演义中有所夸张,但大体上还是属实的;
隋唐十八条好汉,则很多都是虚构的,排在末尾的秦琼、尉迟恭虽脉络属实,但许多故事都是虚构的,他们的出身来历都很不符实,杨林大概有个原型,什么罗成、雄阔海、伍天锡、宇文成都之类多属虚构,李元霸虽实有其人,但很早就死了,根本没打过什么仗;
大唐名将苏定方甚至变成了大反派。
相对来说,号称残唐五代第一猛将的李存孝,小说中夸张得比吕布更厉害,但是又比事迹存粹虚构的李元霸等人好些,《三国演义》倘若真能达到七实三虚的话(星火辰个人认为达不到),那李存孝的故事就是半实半虚。
二、首先说说著名的“十三太保”
“十三太保”是传说中唐末晋王李克用的十三个儿子(除了李存勖是亲生,其他都是义子)。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后来打败后梁,建立了五代的第二个朝代后唐,因此李克用又被追尊为后唐太祖武皇帝,因此看以前的五代史,很多时候把李克用又叫武皇。
十三太保从大太保李嗣源,到十三太保李存孝,共十三人,这和历史是不相符的。
首先,李克用的义子绝对不止十三人,但真正出名也就十人,加上他亲儿子李存勖这才十一人。其二,排在末尾的李存孝,其实是十三太保中年龄最大的几人之一,历史上的李存孝只比李克用小两岁而已。而十二太保康君立比李克用还大好几岁,恰恰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是这些人中年龄较小的,三太保李存勖更别说了,是李克用亲儿子,比这些人都小得多。事实上,大太保的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就和李存勖同岁,李存孝从年龄上说,根本是三太保的父亲辈。
这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一是说明了中国古小说喜欢凑人数,明明只有十一人,要再凑上两人,十一太保、十二太保是强加上去的,虽然历史上实有其人,但他们不是李克用的义子。二是说明了中国古小说喜欢把简单的问题更复杂化,明明康君立和李存孝只是地位之争,这里平白加上了儿子们的争宠。三是说明了中国古小说不喜欢考证实际,虽然编得好看了,却失去了历史真实的好看,除了好看失去了现实的指引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历史上李克用的义子们,其实是分两波重用的,李存信、李存孝是第一波,李嗣源、李嗣昭、李存审是第二波(主要活跃在李存勖继位后),而不是一股脑都抬出来。只有明白这个道理,你才知道李克用为什么一直干不过朱温,而他儿子李存勖却可以。因为,第一波是唯战主义,而第二波却是智勇双全。
三、真实的李存孝的确是少有的猛将
猛将这是没说的,史书记载他“存孝猨臂善射,身被重铠,櫜弓坐槊,手舞铁楇,出入阵中,以两骑自从,战酣易骑,上下如飞。”
不知道朋友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星火辰的理解是:这家伙天生是个打仗的料,骑术S级,能够战场上换马(相当于现代战机空中加油),玩遍玩精了长中短各种兵器,远程弓、中程马槊、近程铁楇(大概是毕燕挝这种神器的来历了),无不精通。
但是,李存孝真的就是唐末、五代十国的第一猛将吗?至少,按照史书的记载,只是把他评价为张辽、甘宁一样的人物,甚至没有抬到关、张的高度。
四、李存孝的军事指挥能力如何?
史书记载他的早年是“及壮,便骑射,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武皇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
也就是说早年他带领骑兵为先锋,没有不打胜仗的。其实呢,这史书也有吹的成分,毕竟后来的后晋、后汉、后周说到底都出自后唐,对后唐(前身为晋国)的将领自然得吹一吹。譬如李克用等人在上源驿被朱温派兵围杀,大将死伤无数,虽然是朱温忘恩负义搞的突然袭击,但李克用肯定是吃了大亏的。这一场,李克用尚且是大败,李存孝不过是凭借非凡的武功保下一条命来,又何谈无不克捷。不过,这句话的大部分还是属实的,但李克用肯定不愿承认自己上源驿吃了大亏。
李存孝一生主要的战绩,都集中在李克用与朱温争霸的前期,活动地带主要在今天的山西东南部、西南部,以及河北一带。
这一时期,关于李存孝的百科资料,百度上都有错误。百度上说,这个时期,唐朝朝廷被朱温掌控着,这是完全错误的。
这个时候的朱温,根本还没有能力挟天子,他以汴州(今开封)为基地,还在与徐州的时溥、兖州、郓州的朱瑄、朱瑾兄弟、以及李克用(以太原为基地)等人进行这剧烈的争夺。而唐朝朝廷远在长安(西安),受着掌控禁军的宦官、自认为清流的朝臣、以及关中各路小军阀的共同制约和影响,尚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总体来说,朝臣们的代表唐朝宰相对朱温的印象较好,而认为身为沙陀人的李克用是巨大威胁,因此在朱李之争中偏向朱温,再加上李克用仗着强大的军队,对唐廷表现得态度蛮横、桀骜不驯,这才招来了朝廷大军的征讨,而不是因为朱温控制了唐朝。
朱温控制唐朝,已经是他快要篡唐时最后几年的事了,而李存孝,活跃在朱李之争的早期。
李存孝的主要战绩是:
1、邢洺磁三州(都在河北西部,邢台附近)之争,李存孝立功最多,拿下了割据军阀孟方立兄弟。
2、泽潞二州(在山西东南部)之争,李克用面对南边朱温和西边唐朝朝廷军队的双面夹击,李存孝临阵生擒朱温骁将邓季筠,打败朱温大将李谠。又在潞州之战中生擒唐朝任命的潞州节度使孙揆,逼迫朱温大将葛从周等人撤退,取下潞州。
而后,李存孝有转攻西路,打败由唐朝宰相张浚率领的西路征讨军,拿下了晋绛两州(山西西南部)。此战过后,整个山西全境,都入李克用之手。
需要说明的是,李克用此时面临的是唐军、关中军阀(韩建)和朱温的围攻,李存孝的主要功绩在东南路泽潞之争,西路有一小半的功劳,另一大半是李存信等人在阴地关挫败了唐军主力。
此战唐朝的征讨军看似声势浩荡,其实却是造成联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东南路,孙揆是唐臣,而不是朱温的属下,他不过是个书生,正是因为他的被擒,导致朱温军队被迫撤退。在西路,唐朝宰相张浚也不是个打仗的料,相公嘛,打麻将还可以(虽然那时候可能没麻将),打什么仗。张俊重用的关中军阀韩建,也是心有二志的人,也不会出全力。
因此,你要说此战李存孝打胜有什么诀窍,那就是先捡孬的打。
李存孝也有两场大败仗:
一是为了争夺河阳(洛阳附近)的河内之战(河南北部)。李存孝被敌人先扼守太行险关,惨败给朱温的军队。
二是背叛李克用后,在邢州困守孤城,战败被车裂。此战,颇有点当年吕布白门楼的意味,而且中了李克用很浅显的计策。说是李克用要挖深沟围困邢州,李存孝屡次出兵攻打,让李克用不能成功。李克用派间谍劝他说:“你所怕的,不过是晋王李克用。倘若深沟围城了,晋王自己就回去了,让那些将领来继续攻城而已,那些人都不是你的敌手,这深沟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李存孝真信了,不再出兵,结果导致城困粮尽。这一点,和吕布当年不肯出城和陈宫为掎角之势何其类似!
五、对李存孝的简评
与吕布类似的人物,二人生长之地相近,作战风格也类似,骑兵冲击力强,而且都很勇猛。作战凭直觉,一战而胜便可势如燎原。但缺乏智谋,不通谋算,打不了持久而又艰苦的战争。目光比较短浅,认不清形势,又性情急躁,草率决断,都给人反复无常的感觉。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北宋在胜利的情况下为什么要签订屈辱的檀渊之盟?
正在午睡的宋真宗被军情关报紧急叫醒。
辽国大举南征。奶奶地,没完了。宋真宗在心里骂道。从自己继位大统以来,每年辽国都会入侵大宋领土,掠夺物质,民不安生,君不胜烦。
宋真宗一读关报,才知大事不好,原来辽国玩真的了,率兵二十万,已经破宋境,侵遂城(河北徐水)、扑瀛州(河北河间),直奔东京而来。
开会。宋真宗大叫道。
这是景德元公元1004年发生的战事。
怎么办。面对辽国的入侵,众位大臣商议对策。参政王钦若是江南人立马悄悄地向宋神宗道:密言于上,请幸金陵。快点逃跑到南京。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说:请幸成都。宋真宗问宰相寇准怎么办。寇准大气凛然地说道: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斩也!今天子神武,而将帅协和。若车架亲征,彼自当遁去。……劳逸之势成,我得胜算矣。奈何人欲委弃宗社,远之楚蜀耶。
宋真宗一听此话,放弃逃跑的念头,决定御驾亲征。
打赢了。一听皇帝御驾亲征,宋朝兵将立马士气大增,瀛州保卫战打赢了。宋真宗看到关报后信心倍足,真的去了前线澶州(河南濮阳)。宋军无不欢呼。此时,辽军一听宋真宗到濮阳了,立马数万骑直扑濮阳。辽军统帅萧挞凛自恃其勇,出营督战。差一点写成萧峰。这时宋朝守城的兵头张瑰守床子弩,看准时机,触动机发,矢中萧挞凛的头,当场死亡。辽国执政的萧太后闻后,哭之恸,辍朝五日。这仗还怎么打,主帅让人弄死。宋朝与辽国在此地此时胶着起来。
和平主义。如果当年有诺贝尔和平奖一定会颁给宋真宗。他已经厌倦打仗,在前线他怀念起在开封踢球美好时光,于是派曹利为谈判代表,主动要求和谈。辽国也需要和谈来挽回局面,打下去胜利无望,就这么回国也没法交待。谈吧。
和谈条件。宋神宗给谈判代表曹利的底线是:朕守祖宗基业,不敢失坠。所言归地,事极无名,必若邀求,朕当决战耳!实念河北居人重有劳扰,倘岁以金帛济其不足,朝廷之体,固亦无伤。割地是不行的,但花点钱是可以谈的。曹利到辽营,对方果然要地。曹利坚决反对,并陈之以利害。萧太后与辽圣宗也只好,欲岁取金币。每年拿点钱就行。以上就澶渊之盟的由来。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宋在胜利的情况下去签订澶渊之盟呢,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夺回燕云十六州呢。这个澶渊之盟真是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吗,让后人愤愤不平。
接着打下去真的对宋真宗不利。首先宋真宗厌战,如不是寇准极力的反对,否则真跑南京去了。宋朝立国之本就是小富即安。宋真宗的大爷赵匡胤先生杯酒释兵权,已经把宋朝能打能拼武将全部瓦解了。其次士族反对战争。宋朝基本上的文人把持朝政,自从这些士族骚客们走向前台,靠着风花雪月吟诗弄词混日子。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为什么要打仗。辽国都欺负家门口,官员第一时间就想逃跑。再打下去,士官文人会支持吗。大家有酒喝,有肉吃,过一天算一天,夺回燕云十六州那都是痴人说梦。再加上军费开支巨大,打仗打的是钱粮,宋真宗有些消耗不起了。算了,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过好日子就行,球照踢,曲照唱。
澶渊之盟丧权辱国吗。这要怎么看盟约,其实双方只是打个平手,宋与辽谁也打不过谁,再打下去,双方都会两败俱伤。必承认现实。这个盟约对宋一点也不侮辱,因为签订的双方平等的。
一,双方承认地位平等。二,宋不割地,每年岁金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是资助军旅之费。三,划清国界,不得入侵。四,相互信任,边界不增兵。五,可以追逃犯人。六,在边境开展贸易。丧权辱国的盟约,是以战败国身份签订的,割地赔偿。宋对辽的岁金写资助军旅用,是经济援助。其实打仗也是做生意,宋神宗这一仗打的好,为什么呢,就是双方可以开展贸易,因为宋朝物产丰富,而辽除了野味什么也没有。宋的茶叶、丝绸、铁器、瓷器日用品源源不断输向辽国,每年从辽国挣的达到几十万银的贸易顺差,那点战争援助款早就挣回来了。并为宋辽两国百姓带来了百年和平,虽然局部有争吵,但再也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就因为如此,宋与辽彻底的放弃了军备竞赛,宋与辽竟然让尚武的女真族金给灭了,这是后话。
我们今天总是对澶渊之盟愤愤不平的。就因为澶渊之盟让宋从此走向一个不尚武的国家,没有任何奋斗精神的国家。但是怎么看这问题,宋朝人看,澶渊之盟好,再也不用打仗了。我们看不好,我们的精神就从澶渊之盟后丧失了,因为不重视军备,不发展军备,从上到下沉醉安逸中。开封的表面的繁华,其实内部已经堕落。宋朝不是从澶渊之盟开始败退的,是从他一开始的制度与政策治定都有毛病。我们从澶渊之盟中,应该吸取深刻的教训,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军备,放弃斗争,危险无处不在。今天的安逸,不代表明天的安逸,一个民族的复兴应该是从精神上复兴,从历史中找到失误之处,学习并转化成动力。这就是我们如何看待澶渊之盟。
参考书目:《宋史》 《中国人史纲》柏杨著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 《国家人文历史》
澶渊之盟到底何为有用?
澶渊之盟虽然被美化成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和交流,但说到底,这个盟约对宋国来说是有些屈辱的。宋朝以“岁币”的形式,买来了和平,而并不是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展开贸易和交流。
澶渊之盟的背景早在五代时期,后汉、后周就和辽国互相遣使往来。等到柴荣开始攻打辽国时,双方往来中断。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因为采取了“先南后北”的策略,对辽方采取了守势。而辽国此时在燕京镇守的大将萧思温,不是将帅之才,没有谋划南侵的行为。
在宋太祖时期,双方基本保持了不战不和、亦战亦和的状态,双方都保持了克制。不过这种状况到了宋太宗时期,有了显著变化。宋太祖赵匡胤把南方割据势力基本扫平,就剩下北汉和燕云十六州没有收回,但却突然之间暴毙。
即位的宋太宗,想建立超越哥哥的功业,开始亲征北汉。宋太宗顺利灭掉北汉后,一时间信心大增,决定乘机攻取辽国燕京,收复燕云地区。只是经过了高梁河战役后,宋军大败。此后,辽景宗为了报复北宋,在高梁河之战结束不到两月的时间,便开始大举南侵。等到辽景宗驾崩后,年幼的辽圣宗即位,其母萧太后摄政。
因为辽国新君幼小,辽军采取了守势,但却被宋军理解为视为软弱。再加上宋太宗不甘心高梁河之战的失败,宋太宗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只是可惜,最终的结果仍旧以北宋的失败而告终。为了报复,萧太后、辽圣宗决定南侵。
自此之后,北宋基本采取了守势,再也没有信心发动大的军事行动。公元988年,辽军南侵受挫后,辽大将耶律休哥镇守燕京。耶律休哥深知,宋军并非不堪一击,因此他进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宋、辽之间难得地保持了十几年的和平时光。
但这种局面,等到宋太宗驾崩,宋真宗即位时被打破。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以后,辽国南侵又进入一个高峰期。999年,辽圣宗下诏攻宋。在这个过程中,北宋军民英勇反击,辽军或失利、或不克,辽军准备撤退时,宋真宗决定亲征。该年12月,宋真宗到达澶州,守军大受鼓舞,多次打败了辽军的进攻。
萧太后眼见无法取胜,便退向燕京。此战中,辽军并未占到便宜,而宋军对北方的防务做出了调整,以防辽军再次南侵。
澶渊之盟的经过此后,虽然宋、辽之间偶有碰撞,但烈度都不是很大,形势相对平静。双方甚至还复设榷场,展开宋辽之间的贸易。时间到了1004年,宋、辽之间战争气氛又逐渐浓厚。为了防患未然,宋军对北部边防将领做了调整,朝廷中枢也做了相应安排,寇准与毕士安升任宰相。
9月,辽军南侵,而宋朝内部,对于宋真宗是否应该御驾亲征展开了激烈讨论。寇准力请真宗早日到达澶州,而副相王钦若,却建议宋真宗逃往金陵(今南京),枢密副使陈尧叟请真宗逃亡成都。他们二人的意思,便是要宋真宗偏安一隅。
幸好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最终坚定了亲自北征的意见。其实,早先被辽军俘虏的王继忠,是宋真宗原先的心腹。在宋真宗决定北征之前,辽国议和的意思已经通过王继忠转达给宋真宗。内心对辽国恐惧的宋真宗,自然是千肯万肯。只是担心辽国使诈,宋真宗在派出曹利用前去议和后,又同时亲自北上。与此同时,王钦若被罢副相。
为了保卫宋真宗的安全,此前下诏让全面负责黄河以北防务的王超前来澶州。只是王朝既怯战也不敢移军南来。见此情况,宋真宗的意志又发生动摇,有人又提出逃往金陵的提议。只是在寇准讲明,此时逃跑,很可能在没到达金陵之前,就会被被辽军追上。无奈之下,宋真宗继续北上,最终到达澶州。
宋真宗的到来,使得澶州守军受到极大鼓舞。而巧合的是,越过许多城池没有攻打下的萧挞凛,恰巧被宋军的弩箭射中,当晚便死于军营之中。因为萧挞凛是萧太后族兄,他的死亡给萧太后以极大精神打击,也间接促进了澶渊之盟的签订。
宋、辽在澶州城外摆开决战的架势,但和议活动却也在同时进行。因为澶州是开封北面最后一道屏障,宋军已经退无可退,所以宋军的口气还是比较硬的。
若北朝不恤后悔,恣其邀求,地固不可得,兵亦未易息也!萧太后和辽圣宗权衡利弊之后,最终同意了议和。最终,达成了宋朝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辽国皇帝“愿兄事南朝”。历经将近4个月的澶渊之战结束,宋、辽达成的协议,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意义澶渊之盟签订后,从宋真宗到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双方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对抗。这种和平局面,对于保障各自百姓安宁,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发展,都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但为什么又说这个协议是屈辱的呢?因为宋朝在占据极大优势的前提下,比如在瀛洲之战中打死辽军3万,打伤者更多。攻打宋国的提议者、辽国先锋大将萧挞凛,更是中箭身亡。虽然宋军处于守势,辽军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但辽国的进攻不断受挫,且损兵折将。
如果宋朝最高统治者,不是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而是在澶州城与辽军决一死战,最后的胜负也未可知。说不定还能顺势收回燕云十六州,则宋朝北部的边防便能彻底巩固。只是宋军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内心怯战的宋真宗,竟然亲自促成了澶渊之盟。不惜每年以向辽进贡大量金钱和绢匹,来换取辽的退兵修好。而宋真宗只获得了一个是辽圣宗“哥哥”的空名头,显然是北宋王朝无能的表现。
宋辽“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双方将近26年的相互攻伐,自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中的功过,只能看后人不同的理解了。此后,主战派的寇准被罢相,而主张逃跑的王钦若,却又把持了朝政。感到心虚的宋真宗,此后轰轰烈烈地投入到“泰山封禅”以及大造道观中去,借此遮掩自己亲手促成的耻辱。
以上就是檀无心主角剧情110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