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丽影10剧情先知,你认为科学就能说明一切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那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如果连科学与迷信都无法界定,那还谈什么科学或迷信呢?再有,迷信与宗教又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我们都受过一定的教育,甚至是很高的教育,知道科学是具体的事物及其客观规则的本质,科学是宇宙的现象和规律,科学更是具体的实事求是,是诸多的实践经验或实验数据总结到理论的提升,科学是一门实证之学,是具体的世界观与具体的方法论。
同时,科学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是绝对正确不变的,一个时期它是正确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后面又可能被修正,后面的理论使前面的理论变得局部正确,有条件的正确,而不是绝对正确,比如牛顿力学在诞生时是标准的科学理论,但是有了相对论以后,就变成局部正确的理论。我们生活的宏观世界中,确实一切都按照规律运动,但是在微观世界和更大的宇宙尺度下,一切并不相同,就像是微观世界中是另外一个宇宙,按照另外一套物理法则来运动,关于量子力学的难题困扰了很多科学家,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等人,都对量子力学表示疑惑。科学理论不完全是由实验数据归纳出来的,有的科学理论就无法被实验数据归纳,因此有了“薛定谔的猫”论,同时也说明,我们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还非常肤浅。最后,大多数人不知道,审美也可以“引导”科学发现的,比如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海森堡就说过:“当大自然把我们引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异常美丽的数学形式时,我们就不得不相信它们是真的。”科学就是一种人们认知世界、把握世界、改造世界的规则和信仰!那么人们口中所说的“迷信”或“迷信心理”又是怎么回事呢?迷信其实也是一种信仰,就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一种精神信仰。人们对无法解释的,内心中对生命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对“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通过“神灵”的帮助或支配以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例如有人遇到困难时,常去求神问卦、算命、抽签、测字、相面、降仙以求解脱。所以科学与迷是信对立的,是不可协调的、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或信仰。迷信在当今社会仍广泛的市场,是人们的一种病态社会心理,它是反科学的愚昧心态与行为。迷信与宗教有什么区别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在《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的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今世界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包括逊尼派、什叶派)、印度教、犹太教、佛教、道教、神道教等。迷信和宗教在表面上似乎很相似,都包含着对超自然现象的认同与遵循,但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从结构上看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有严格的组织、教规、教义与制度。宗教靠神职人员的专门传播而发展,有神学体系。宗教有着合法的地位。而迷信与宗教正好相反,迷信不是通过正规的神学或社会承认的组织来传播的,迷信与人们日常的生活密切交织在一起,在传统和习俗中自下而上,在代与代的潜移默化中被继承,如画符念咒、驱鬼治病、以卜筮预测吉凶等。宗教有让宗教信仰者行动的能力,如果一个宗教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无疑能使宗教信仰者做出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它可以使人断恶修善,惩恶扬善。与优点相反,如果一个宗教宣扬不利于社会和平稳定发展的思想,那么宗教信仰者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宗教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任何一个宗教的教徒或多或少都具有排他性,例如佛教徒认为道教最高神祉不过是未出轮回的天道众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冲突不断。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科学与宗教之间界限分明、不能互相取代,存在牢固的依存性。很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从宗教中获得启迪,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世界或宇宙的认知也是无止境的,在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中会遇到无数的、无法想象或解释的困惑,很多现象或困惑科学一时还无法解释或说明,所以牛顿和爱因斯坦在晚年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正好说明“科学不能解释一切”!鬼吹灯都说了眼球疤纹是病毒感染?
在《龙岭迷窟》中有提到眼球疤痕是病毒感染所致,这是从表面形状病状做出的判断,因为鬼洞诅咒是一个咒术,去过鬼洞的人留下的疤痕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标记,并不是诅咒本身,所以疤痕就算医好,但是诅咒任然无法破除。
首先是鬼洞符文的产生雪莉杨的鬼洞符文是天生自带的,是家族遗传的,而胡八一他们的鬼洞符文是在进入了《精绝古城》拿下了女王的面具之后才被诅咒的。虽然都是符文,但是来历不同,也不是去掉符文,诅咒就能破除的。
好比被蛇咬了伤口包扎,但是蛇毒无解的话还是得死!因为鬼洞诅咒是蛇神的脑袋存留时留下的意念,蛇神的眼睛就是雮尘珠,雮尘珠是堵住鬼洞洞口的唯一宝物。靠近鬼洞深渊的人都会被诅咒,《精绝古城》中胡八一他们进入了鬼洞,看到了女王棺囧才会被诅咒的,所以这就是鬼洞符文的来历。
其次,雮尘珠如何pj诅咒千年之前鹧鸪哨的先人就是魔国人,也就是第一个来到圣山(蛇神降临的地方),他们擅长占卜和巫术,发现了蛇神死后遗留的雮尘珠,用来祭祀之后遭到反噬,才会被鬼洞诅咒的。
在这个诅咒,让人在40多岁血液变成金黄色而死,所以魔鬼人(鹧鸪哨祖先)为了不被灭族就拿住雮尘珠去了昆仑山,因为昆仑山顶的灵气能够压制诅咒延长寿命,所以在鬼吹灯的后续作品中我们会看到《鬼吹灯之昆仑神宫》,胡八一拿着雮尘珠去《昆仑神宫》这个雮尘珠发挥功效的地点,最后才pj了诅咒!
最后,不能用科学眼光看待艺术作品最后就是《鬼吹灯》是一部盗墓悬疑题材小说,其中的盗墓知识和墓囧具有一定的史实原形和古物参考。首先它是一部文学小说作品,纯属虚构,融合了大量的古墓,风水,五行八卦,奇门遁甲等等古代的文化知识,它并不是史实书籍!
比如胡八一的《十六字风水秘术》
这就决定了鬼洞符文和诅咒的厉害之处,好比古老的古滇国的3大巫术,降头和蛊就是其中的2种,相当于古老的诅咒巫术,那么鬼洞诅咒就是类似此类。《鬼吹灯》剧中提到能医好疤痕只是治标不治本,所以雮尘珠还得继续找,不然就是坐等死亡的来临。
其中关于鬼洞和诅咒,已经《精绝古城》先知一族,魔国人,精绝古国等等我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有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重复的,不要用科学的严谨性去要求影视作品,这会失去很多乐趣,也不是影视逻辑的参考标准!
关注:影娱厅。一起讨论更多精彩内容。怎么看待古埃及金字塔?
又有邀请我做金字塔相关的问答,我觉得可以从全面角度分析金字塔
在埃及共计大约110座大小金字塔中,最着名的就是吉萨高地的三大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Pyramid of Khafre、Pyramid of Menkare),其中胡夫金字塔(奇阿普斯)又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这座金字塔占地13.1英亩,由至少重2.5吨的近260万块巨石建造,共重625多万吨。是何人建造了如此宏伟的工程,一直众说纷纭。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埃及统治者的变迁根据后世的研究资料,我们把埃及历史上的各种统治人群先列举出来,看看在这些人群中,谁最具有这种国家力量、并且还要有强烈的动机来修建金字塔。
一、古埃及人统治时代,这个有学者把上古埃及史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涅伽达文化I时期(阿姆拉特时期,约公元前4500—前3500年)
2、涅伽达文化II时期(格尔塞时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
3、早王朝时期(1—2王朝,约公元前3100—前2686年)
4、古王国时期(3—6王朝,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又被称为金字塔时期)
5、第一中间期(7—10王朝,约公元前2181—前2040年)
6、中王国时期(11—14王朝,约公元前2040—前1786年)
7、第二中间期(15—17王朝,约公元前1786—前1567年)
8、新王国时期(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埃及帝国开始形成)
9、后埃及时期(21—31王朝,约公元前1085—前332年)
公元前671年到公元前667年,亚述人开始攻击埃及,遭遇塔哈尔卡和他的继任坦沃塔玛尼坚决抵抗,埃及赢得了几次胜利。但最终,亚述人将库施人赶回努比亚,占领孟斐斯,洗劫了底比斯神庙。
亚述人没有长期占领埃及的打算,统治权落入二十六王朝一系列称为“赛特王”(Saite kings)的诸侯手中。到公元前653年,赛特王普萨美提克一世借助唯利是图的希腊雇佣军驱逐了亚述人,并在希腊人的帮助下建立了埃及的第一支海军。希腊的在埃及影响急剧膨胀,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纳奥克拉提斯(Naucratis)成了希腊人的家园。建都塞易斯的赛特王们见证了这次短暂而充满生气的经济文化复兴。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侵占埃及,建立第27王朝。波斯人在埃及的残暴统治和无情劫掠,激起了伊那路斯和阿米尔泰乌斯领导的埃及人起义(前460~前455)。公元前404年,波斯王朝被推翻,埃及获得独立,相继建立了第28~30王朝。公元前343年,波斯帝国再次征服埃及,建立第31 王朝。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埃及,灭波斯王朝,结束了延续3000年之久的法老时代。
显而易见,后埃及时期是根本不可能有建立金字塔的可能性,而且要注意到的是公元前332年古埃及法老王朝正式结束。
二、托勒密王朝(希腊语:Πτολεμαϊκὴ βασιλεία)(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或称托勒密埃及王国。是在马其顿帝国君主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埃及总督托勒密一世所开创的一个王朝,统治埃及和周围地区。
三、公元前30-公元639年,罗马统治下的埃及,让亚历山大港便成为了犹太世界的宗教和文化中心
四、公元639年-1517年,罗马统治被阿拉伯人建立的穆斯林帝国所攻克,埃及进入了伊斯兰统治的时期,依次经历了图伦王朝,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马木留克王朝。由于阿拉伯人没有保存档案、记载历史的传统,所以,几乎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缺乏准确的国家历史资料,新的王朝取代了旧的王朝,就会把前一个王朝所有印记都会抹去
五、公元1517年-1798年,奥斯曼帝国击败马木留克王朝,被征服成为一个行政省。土耳其的统治力量总体很薄 弱,各种势力像走马灯一样,都在埃及进进出出。
六、公元1798年-1882年,拿破仑·波拿巴入侵奥斯曼帝国的埃及省,在金字塔战役中打败了马木鲁克的军队,埃及进入了一段权利真空期。1804年,开罗起义,阿尔巴尼亚团督促法军撤兵的第二高长官穆罕默德·阿里协助起义者,之后被拥戴为埃及新任总督,建立起埃及阿里王朝(1805~1840年)。
七、公元1882年-1953年,英国间接统治埃及,直到埃及革命。1922年2月28日,英国被迫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对埃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权力,埃及当局仍然是英国控制下的傀儡王朝,按英埃政府间协议英国可以随时为了保护英国在埃及利益对埃及出兵。
八、1953年至今,埃及共和国时期。
所以,尽管埃及作为国家的历史不可谓不长久,但在自己的历史记录上,很多地方都是一片空白。
这里对于古埃及的历法我想做个考证
按照一些古埃及史学家的说法,古埃及在没有制定太阳历之前, 他们的农业生产都是依赖于尼罗河的泛滥等自然规律来进行。这显然是很难做为历法准确依据的,于是古埃及人发现了天狼星周期,亦即“天狼星再次和太阳在同样的地方升起的周期”。在固定的季节中,天狼星自天空中消失,然后在太阳升空天亮以前,再次从东方的天空中升起。但是人们要从孟菲斯城观察天狼星时,只有在尼罗河泛滥初始,贴近地平线的微茫晨曦之中才能见到它。但是尼罗河不是年年泛滥的,况且尼罗河不总是在同一天泛滥的。而且天狼星在北半球的冬夜里格外明亮闪烁。那么古埃及人如何定下历法就成谜了,而且还是那么标准的365.25天。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就是因为现在对于历法的推断都是后世史学家推断的,却不见得是古埃及王朝真正的历法了,而且埃及气候是全年都是高温,对于一年的划分如何区分也是很让我好奇的。
而这样带来的疑问就是这个编年史准确性,可能这个一年只是180天也难说,无法得到实证我们只能存疑。
而从这个更替史我们可以发现古埃及的文字已经被消亡了,也就是说按照那时候的统治思想,旧有文明都要彻底抹去这样方便其统治。也因此古埃及的文字传承早就消亡在历史长河里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再来我们分析一下有历史记载的金字塔西方关于金字塔的记载希罗多德历史著作——《历史》
被西塞罗(Cicero,译注: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称为“历史之父”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出生于公元前484年),写下了西方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历史》 。希罗多德游览各地,把他周游埃及、非洲和亚洲当地时的所见所闻都系统地记录了下来。但是由于他夸大并捏造了《历史》一书中的某些部分,我们很难分清其中的事实和虚构、真相和谣言。他的宗旨就是记录人们告诉他的事情,即使他不相信自己听到的。
在第二卷中,希罗多德对埃及做了长篇的描述,讨论了尼罗河、木乃伊,以及埃及的两性角色,还有当地动物和埃及人民的神圣庆典。然而,大多数历史学家对希罗多德是否真正去过埃及始终持怀疑态度。比如说,他描述过三座宏伟的金字塔,但漏掉了狮身人面像,这是一个极度引人怀疑的遗漏。(如果他真的见过金字塔,那么他肯定也见过狮身人面像。而我觉得斯芬克斯貌似比那三个石头堆更引人注目才对。)另外,希罗多德还写了有关尸体防腐的内容,介绍了从最昂贵到最便宜的三种防腐方法。希罗多德在书中提到,人们把已故的埃及贵族们的器官从左腹部移除,平民们则使用添加了雪松油的灌肠剂以便快速将胃和器官从身体移除。
我们对于埃及防腐术和木乃伊的认知大多来自于希罗多德和其他像西西里的狄奥多洛斯(Diodorus of Sicily)这样的希腊历史学家,但是希罗多德犯了很多错误。2013年,人类学家用CT扫描了木乃伊,并且三维重建了他们的模型,他们质疑希罗多德对埃及尸体防腐术过程的描述,认为他并没有呈现出真正的事实。我们无法知道希罗多德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埃及的风俗习惯,但是他的信息很有可能是大量依赖于和当地人的谈话(他们并不说希腊语),例如凯姆来司(Chemmis),也就是现代埃及的城市阿赫米姆(Akhmim)的人。
这里讲了金字塔石头是从“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岛)开采来的。法老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被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
但是有个说法很有意思,让·哈尔端认为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实际上都是中世纪的作家,生活在14—16世纪。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最近杜撰出来的,希罗多德参考了11—16世纪发生的一些事件,他本人生活在16世纪。那么这本书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就比较好解释了。
令人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在16世纪前竟然找不到其他描述金字塔的历史记载了,可能当时西方并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吧。
在公元前300年 公元1600年间,整个欧洲、甚至包括整个西亚【中东、近东】地区的史籍并没有金字塔的记录,在十八世纪以前,世界上并没有【古埃及文明】的概念 ,当时并没有人知道古埃及历史的历史和存在。试想作为古埃及的法老墓葬至少有史料记载吧。相反,法国人认为:“世界万物的自然秩序似乎无可置辩地表明,埃及古时是最晚有人定居的土地之一。”([法]伏尔泰《风俗论》中译本上卷第92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11月第1版)
我们都知道基督教和古埃及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因为《圣经·旧约》里摩西就是从古埃及走出来的先知。可是有意思的是旧约并没有记载金字塔。
1947~1956年间,在死海西北基伯昆兰旷野的山洞发现的古代文献,文献大约是公元前2到1世纪期间(从耶稣之前一百七十年到耶稣之前五十八年,也就是中国西汉时期)写成的。许多内藏羊皮卷和纸莎草卷文献的陶坛被发现从而这堆文献被称之为死海古卷。古卷中近一百卷的书卷,是旧约圣经经卷。除了《以斯帖记》外,旧约圣经的每一卷书都出现了,而且许多卷多次出现;其次,古卷包括了许多圣经注释,圣经评论,解经书,次经和伪经;最后,还包括了非圣经文献。而在其中就描述了诺亚方舟,学者认为描述方舟象金字塔,可是却仅有此段,其余不再有金字塔字样。
东方关于金字塔的记载中国和埃及由于有航线存在,故而可以说最勤快的商人很早就把两个相距甚远的国家联系了起来。
公元7世纪怛罗斯之战后杜环被俘。之后,杜环后随哈里发使团考察非洲,先后在中亚、西亚、非洲十余国游历和生活过;总计流离大食12年,遍游黑衣大食全境,基本上走完了丝绸之路全程,最后于公元762年附商船从海路回到广州。他把十余年间异域耳闻目睹、亲历亲为的生活阅历真实地记入所著《经行记》中。虽然经行记已经散佚,但在杜环本人保留的通典中仍残余1511字。虽然字数稀少,但对当时的中东还是做了相对详尽的介绍。如果金字塔是在之前建造完成的,去过非洲的杜环会不记载金字塔吗?
如果说对经行记存疑的话,那么宋代海关官员赵汝适所编写的以海员见闻为主的诸蕃志中仍然没有金字塔的记载,诸蕃志中海员的奇谈怪论里木兰皮国中竟然出现了南美的地貌以及特有动物,而木兰皮国应该是穆拉比特王朝。既然远在西北非的穆拉比特王朝都有记载,甚至出现了南美的一些特征,为什么近在中东的金字塔仍然没有记载呢?
而编写岛夷志略的汪大渊本身便是一名海员,多次前往中东,红海。他的书中为什么也没有金字塔这么伟大的造物呢?
同样是作为远洋随行的马欢编写了瀛涯胜览一书,到达了非洲,甚至去朝圣过的马欢为什么还是没有记载金字塔呢?
同样是郑和随行的费信在其编写的星搓胜览中详细记载了大量的中东和东北非各国以及见闻,很遗憾的是他仍然没有记载金字塔这个造物。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利玛窦到达广州,自制《万国图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利玛窦到京师献图,深受明神宗喜爱。万历三十年(1602年),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绘制成图,曰《坤舆万国全图》。万历三十六年(1608),明神宗下诏摹绘12份,传于现世。此本原是六幅条屏,今装裱为一大幅。图中对古埃及风物描述得很详,却偏偏对这些堪称古埃及醒目标志的“庞然巨物”只字未提,显然当时的埃及还没有这些东西。
艾儒略(1582—1649)是继利玛窦之后,在中国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中文版世界地理专著,进一步普及和加深了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其根据庞迪我和熊三拔所著的底本编译而成《职方外纪》。其中有这么一段“昔国王当凿数石台,如浮屠状,非以石砌,是择大石如陵阜者,铲削成之。大者下趾阔三百二十四步,高二百七十五级,级高四尺,登台顶极力远射,箭不能越其台趾也。”,“有城古名曰孟斐斯”(《坤舆万国全图》埃及部分的地名是“孟菲斯”,“孟菲斯”这个地名极少在传教士写的埃及资料里,大部分传教士都以“利未亚”、“厄入多”、“阨入多”、“埃及多”、“麦西国”和“伊揖国”等称呼埃及。)。显然如果要说有记载金字塔这里算是比较早的,可是我们估算一下长度,根据明朝的度量衡,四尺差不多是一米三左右,而我们能找到亲眼去看金字塔的人的描述,都差不多是说胡夫金字塔每一块石头都将近一人高,想来是超过一米三的。
在明末清初的《虞初新志》确实也有提到了天下七奇,其中埃及的尖形高台也位列其中,其提到的内容我们不妨看看:
三、利未亚洲厄日多国孟斐府尖形高台:多禄茂王所建,地基矩方,每方一里,周围四里;台高二百五十级,每级宽二丈八尺五寸,高二尺五寸;顶上宽容五十人。造工者每日三十六万人。注意,这里级高又变了,二尺五寸差不多一米左右。
《虞初新志》二十卷,卷首有辑者康熙二十二年(1683)“自叙”及“凡例”,末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总跋”3。然据学者考证,跋时是书只有八卷,后陆续刊成二十卷,其时约在四十三年(1704)。先后历时二十余年最终成书,说其耗费了张潮半生心血当不为过。
而这个西洋七奇图说是引自南怀仁的《坤舆图说》,显然是这位比利时传教士沿途所见所记,因此我们也关心一下南怀仁的生平: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年10月9日—1688年1月28日,享年66岁),字敦伯,又字勋卿,比利时籍清代天文学家、科学家,拉丁人,1623年10月9日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641年9月29日入耶稣会,1658年来华,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按照其描述,却又和现在埃及存在的马斯塔巴有比较大区别
马斯塔巴一共有4个边,4个面,这4个面都是阶梯形的,我们看从这点来看都是阶梯形的,它的底是平的,这个马斯塔巴为什么叫马斯塔巴?马斯塔巴这个名字来自于阿拉伯语,这是因为当埃及古物学家们,看到这样古墓的时候,埃及古物学家们就联想到了,阿拉伯人坐的一种长板凳,阿拉伯人坐的那种长板凳的形状很像这个,所以专家们就给这种陵墓起了一个名字,叫马斯塔巴,来自于阿拉伯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板凳形的,长板凳形的,就是这个意思,很像板凳,马斯塔巴它是一个地面建筑,实际上它分成两种,两种结构,一个是地面 地下,还有结构,地下主要就是存放这个墓主人的尸体,在地上这个结构当中地上的建筑当中,可以用来祭祀,存放用来存放一些祭祀物品等等。很显然马斯塔巴是真正作为贵族的坟墓存在的,因为其制造简单,因此工期不会太长。但是请大家注意一下图示这个马斯塔巴,经过数千年沧桑,马斯塔巴墓的地表部分基本已经损毁,但地下部分很多仍保存完好。不过这个作为一个奇谈也是合理的。
显然在十六世纪前的中国史料记载是没有头尖尖的金字塔造型存在的,充其量就是马斯塔巴这个造型的建筑。
那么我就要提出一个人,那就是意大利传教士马尔蒂诺·马尔蒂尼,1638年12月,一艘从意大利起航的船只在前往东方的途中遇到了暴风雨,被阻滞在地中海上,无奈之下他们返回了意大利,两年之后重新出发。在风雨飘摇了四年,并经历了无数风浪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了澳门,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一行人的身份是耶稣传教士,他们的任务就是到中国传教,马尔蒂尼就在这些人当中。
到了中国之后,马尔蒂尼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卫匡国,开始在中国四方游历并且学习汉语。他的足迹踏遍半个中国,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书籍,对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都谙熟于心。由于其对中国的了解之深,1650年,卫匡国成为中国耶稣会传教团的代理人。卫匡国回到欧洲之后开始到处游说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为中国儒家文化据理力争,并且开始撰写与中国有关的书籍,传播中华文化。历时数年,出版了《中国上古史》、《中国新图志》、《论鞑靼之战》和《汉语语法》四本书。其中的《中国上古史》(全名为《中国历史初编十卷,从人类诞生到基督降世的远方亚洲,或中华大帝国周邻记事》)于1658年在慕尼黑出版,第二年又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出了第二版,正是在这本书中,有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说法。
卫匡国在《中国上古史》中提出了他的几个观点:
一是中国文字的发明者是伏羲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仓颉,伏羲之所以要创造文字,是为了代替麻烦不便的结绳记事;
二是中国字在利用形态表意方面,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相似,所以有象形文字的特点。为了证明他的论点,卫匡国还在书中附上一图,图中一边是山、日、龙、主、鸟、鸡的图形,另一边是根据这些图形衍变出来的对应文字。
也因此他把中华文明的起始定为伏羲时代,他把传统的中国历史引入到欧洲史学体系中去,引入到<圣经>的编年史中。这其中既有科学的成份,也有宗教的动机,两者调和在一起,产生了卫匡国本不想看到的结果,这就是由于他确认中国远古皇帝伏羲即位的年代较之《旧约圣经》所记述的挪亚洪水发生时间早了600年,从而引发了欧洲思想界对于《圣经》记载的可靠性和中国纪年的长期争论,使欧洲奉为经典的《圣经》创世说陷于窘态之中,动摇了《圣经》和基督教会的权威,并直接为欧洲启蒙思想家进行历史批判提供了依据。
张德彝(1847年--1918年),又名张德明,字在初,一字俊峰,祖籍盛京铁岭(今辽宁铁岭河西蔡牛乡张家庄),清初编入汉军镶黄旗。他一生八次出国,在国外度过二十七个年头。每次出国,他都写下详细的日记,依次成辑《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共约二百万字。1866年,张德彝在北京同文馆毕业时,年方19岁,此间他曾随观光团出国进行了一次旅游,一路上历尽艰辛来到北非,见到了金字塔。 张德彝首先考查了金字塔(即王陵)的外貌,记录该王陵,一个大的,两个小的,均呈“三尖形”。大型王陵“周一百八十丈,高四十九丈,皆巨石叠起……正面一洞,高约八丈,上有埃及文一篇,字如鸟篆,风雨侵蚀,模糊不复辨识。”在墓前有“一大人头,高约四丈,宽三丈许,耳目晰。” 接着张德彝进一步考查了金字塔内部的情况。在土人的引导下,他好奇地钻进了那座最大的金字塔。他是从破损的缝裂中进去的,进口又陡又窄,上下左右都是纵横累叠的大石头,一片漆黑,只能秉烛前行。开始如蛇爬,后再似猿攀,“一步一跌,时虞颠扑”又“石震有声”,令人“神魂失倚”。通道弯弯曲曲,“趋前失后,退后迷前”,走了好一阵方豁然开朗,原来进了墓室。其实里边并没有什么出奇的东西,只有“一石棺无盖,形如马槽,击之铿然,放于壁角”。张德彝等在墓中盘桓,往返达三小时之久。因过度疲劳, “出则一身冷汗矣”! 张德彝回国后,将他亲游金字塔的见闻写了一本(航海述奇)的书。这篇游记竟成了我国第一次关于金字塔的记载。
大家请注意一点,竟然差了两百年,伟大的胡夫金字塔出现了,斯芬克斯也出现了。
这也是我要把卫匡国写进来的主要原因,因为他的书是促使教会把圣经年代推久远点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聊聊金字塔的发现1798年7月,拿破仑率法军南下开始远征埃及。据说拿破仑事先规划了征服埃及的计划, 挑选了包括化学家、史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外科医生、古董专家等组成军队中的学术部门。拿破仑这次出征还带有大量的图书,名单如下:古希腊诗人荷马和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诗集、卢梭的《新爱洛绮丝》、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圣经》、《古兰经》、《吠陀经》、阿里昂的《亚历山大大帝》、雷纳尔的《欧洲人在东西印度开辟商业的政治和哲学史》以及伏尔泰、孟德斯鸠的著作、和一些中国古典著作全部都被收集在内。出于对科学和文史的广泛兴趣,这次远征还带走了许多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著名的数学家蒙曰和化学家贝托莱为拿破仑挑选了:数学家21名、天文学家3名、民用工程师17名、博物学家和矿业工程师13名、地理学家13名、火药工程师3名、建筑师3名、设计师、绘图师8名、机械师10名、雕刻家1名、翻译15名、文人10名、印刷工人22名,并带有拉丁文、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的排字字模。【非常重要】
5月19曰,远征舰队由土伦扬帆出航,兵力有统计为【共计步兵24300人,骑兵4000人,炮兵3000人,非战斗人员1000人,后勤等闲杂人员合计4000左右】--合计28000人的军队。
7月2曰凌晨1时,法军踏上了埃及土地。3时许,拿破仑亲自率领3个师向亚历山大港出发。几个小时后,亚历山大港便落入拿破仑手中。【注:1798时,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只是一个一万多人的小镇】埃及沦陷。从一开始占领埃及,拿破仑就下令,要他的「机构」开始不断开会、实验、收罗各种埃及的事实,成果就是在1809年到1828年期间所出版的23巨册的《埃及描述》。他要研究人员,把在埃及看到、说的、研究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如此庞大规模的结集方式,可以说是由法国借一国之集体力量,来利用与消化另一个国家---埃及。”([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主义》中译本修订版第119页,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可以确定的是在埃及战役期间他带领的探险队成员将共济会带到了尼罗河边。克勒贝尔将军在开罗创建了伊西斯会所(波拿巴可能是同为创始人);而加斯帕·蒙日弟兄(“完美联合”军事会所,梅济耶尔的会员的其中之一)和多明尼克·维万·德农弟兄(位于巴黎的“完美聚会”会所——苏菲申的会员)是那些将他在埃及遭遇的战略和军事挫败转变为成功的智囊中的人,他们使得年轻的波拿巴将军回到法国时能够利用这个成功。
聊完金字塔的发现我们说说金字塔建立起来的诸多谜团埃及考古学家穆斯塔法·埃尔-埃米尔在《埃及考古学》写道:
“由于私人住宅和城堡的遗存在埃及很为缺乏之故,考古学家在埃及总是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墓葬建筑和宗教建筑(陵墓与庙宇)上面,忽视了民用建筑和军事建筑。”
因此,古埃及文明又被学界部分学者称为“一个没有城市的文明”。古埃及金字塔周围什么都没有,可谓空无一物。事实上,不但古埃及金字塔周围没有,整个古埃及都没有发现大型人群聚落遗址。
众所周知,古埃及是依托尼罗河三角洲而生存和发展的,其它的地方都不宜人居,要么是沙漠,要么是大海。
目前,尼罗河三角洲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天津市,三分之二的关中平原。实事求是地说,真是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而且请注意,这是四千年后的尼罗河三角洲,那么四千年前的尼罗河三角洲能这么大吗?
而且尼罗河三角洲有个致命的缺陷:地中海气候。夏季,农作物最需要雨水,老天爷却炎热干燥;冬季,农作物需要寒冷干燥,老天爷却温和多雨。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不该下雨的时候却雨水连绵,作为主粮的小麦、水稻之类的农作物,是没法生长的。这里最适宜种植的,是不能作为主食的葡萄、橄榄之类。
那么,假设尼罗河三角洲4000年前还是有这2.4万平方公里的沙漠绿洲,能养活多少人呢?
考虑到冲积平原形成的时期,一定有许多湿地(否则,哪来的那么多“纸草纸”供应亚里士多德写书?如果古希腊真有那么多学者写书,古埃及必须全部是湿地);考虑到法老要建设宫殿、陵墓;考虑到古埃及商业文明需要庞大的交易场所;考虑到古埃及的官员需要法治文明的办公场所;考虑到古埃及的文人需要创造文明的场所;考虑到古埃及的官员、屁民需要吃饭睡觉的场所;考虑到法老、官兵、屁民都要走路;考虑到引水灌溉中要修建些水渠之类;……我们把有效的耕地面积按照绿洲面积的60%计算,那么,古埃及的耕地为1.44万平方公里,即2160万亩。
那么按照历史记载,古埃及广泛种植小麦和大麦,而且据考古发现他们很少吃鱼,贵族才可以吃到肉。
而且按照古埃及历史学家所说,古埃及人把一年分为3季,即“泛滥季”、“长出五谷季”、“收割季”。那么显然小麦的收成竟然是一年一季,那么其总产量多少可想而知。
我们拿国内地区唐代的生产力进行对比,中国陕西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自然条件好于尼罗河三角洲百倍。但是,在唐代至强至富的开元年间,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歧州,才44533户;面积大致相当的同州,才56509户。
因此即使我们尽量高估,古埃及人口无法超过30万,可是偏偏有20万人去修金字塔了,那么谁种地?那些估计有一百万人口的都是基于20万人去修金字塔反算回来的,却没有考虑生产力是否能撑起这么多人口。
而最有意思的是在金字塔附近未发现大型人群聚落遗址。想来如果有人认为这些修塔者如同上下班一样,干完活可以回家,那么请证明当时的交通业发达到现代水准才可以做到。反观墨西哥城东北40公里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旁边就有人口繁多的特奥蒂瓦坎古城遗址,面积达20平方公里,据估计,人口至少有20多万甚至更多。墨西哥尤卡坦州中东部的库库尔坎金字塔,周围分布着奇琴伊察玛雅城市遗址,占地面积达25平方公里,人口约有50万。这也是个未解谜团。看看这些金字塔分布图就知道要修个金字塔有多困难了
金字塔的建立方法也有很多谜团:
胡夫金字塔(也被称作“大金字塔”和“基奥普斯金字塔”),是吉萨金字塔群中最大和最古老的,考古学家相信它是古埃及人为第四王朝法老胡夫(希腊语中称“基奥普斯”)建造的陵墓。1837年和1838年,霍华德,维斯上尉和J·S·佩宁分别使用炸药在大金字塔距离地面30英尺处炸开外层石块,看到里面是不规则石块,
我们看看一个小型金字塔结构,外围石头,内部是沙子。
再来看金字塔的内部墓室,可以看到,墓室顶层是石头无疑,要不然受不了金字塔的重量。
材料和内部结构我们都了解了,那我们可以推断建造步骤:
1.四方形的地基可以全部用石头,采集石头,运输石头、安装石头更是个问题。一块石头几吨重,安装在底层还好,越高就越无能为力。那么如何安装到高层,西方学者想出了很多可能性:
方法一:原始的人力堆砌
经过粗略估算,修建大金字塔需要500万吨石头,需求量虽然庞大,但吉萨附近就可以供应大部分。采石场在金字塔建筑地点南面,约有1500名采石工人在那里工作。由于铜是古埃及人当时掌握的最硬的金属,因此每名采石工人会配有一把铜制凿刀。他们用铜凿刀将巨石凿开小孔,打入木楔,并在上面浇水,木楔浸水膨胀的力量就可以将石块胀裂。但铜凿刀敲击数十下后就会变钝,因此需要另一组人用火将钝凿软化,磨利后过水降温,以便石匠们再次使用。
每块开采下来的石头的重量都超过了1吨,有的甚至重达两吨半,如何运输是大问题。吉萨当地产一种很特别的黏土,在黏土铺就的路面上洒水,沉重的石块就可以在上面滑行,但水量的控制很重要,如果水量不够反而更加费力。在不适宜洒水的地方,工将匠们就在路面上铺圆木,让巨石在圆木上滚动前进。巨型石块集中到金字塔现场后,就由专门的石匠切削加工,并根据每块石头上标注的记号嵌入应该放置的地方。他们仅使用简单的三角板和铅锤,就可以把每块石头切削打磨得光滑平整,使得石块之间衔接紧密,甚至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侵蚀后仍然屹立不倒。
通过建造长长的坡道,以便工人把石块继续运到高处。劳工们使用吉萨天然的沙土,用矿石膏和灰泥黏合,堆成长长的斜面,将巨石拉上金字塔。考古学家估计,斜坡的长高比例大约在10:1,这是保证运输方便和使用最少建筑斜坡材料的最佳比例。但当金字塔逐渐变高,这种长长的斜坡就不能适用,因为如此计算,通往塔顶的斜坡长度将达到惊人的4800英尺,所需的建筑材料也将是大金字塔的三倍之多。因此在最后的加高工程中,建筑师们会选择建造较省材料的螺旋型坡道。很显然这个理论最大的谜团就在于人口,要承担其这样的人力工程,需要的人口是个很可怕的数字。
方法二:运用了浮力
埃及人首先用水做出金字塔石块的运输路线和堆积形状。考古发现,采石场附近有沟渠,因此最有可能的方法就是水运,在河流与通往古夫金字塔的路线建造运河,能够藉由水的浮力来运送石头。那么怎么让石头飘起来呢?因为要提升,船显然是不行的。但充了气的羊皮可以。人类很早就发明了羊皮筏。鼓撑的羊皮加上充沛的水量,就能够提供足够的浮力。尼罗河流域旁生长了许多的纸莎草,最有名的用途就是做为莎草纸,在建造金字塔时据信也用了纸莎草来编织粗硬的绳索。那么就有谜团出现了,如果是利用水浮力,那么如何把水引到吉萨高原上欢快的流淌本身就是个问题了,其次就是纸莎草,要知道纸莎草在埃及已经灭绝了很长一段时间了,直到1872年从法国引种回埃及,显然纸莎草生命力并没有我们想象那么顽强。
2.第二层外围是石头,内部可以填充碎石或者泥沙。
3.重复以上步骤。
4.金字塔建造完成。
我们可以看图,更容易理解:
如果金字塔内部是混泥土【沙子+石灰粉】的话,因为混泥土可以一小桶、一小桶的提上去,浇注内部,工期更快,工程量会减少10倍。
至今都无法给出一个能够令人信服的答案或许就是金字塔建立的谜团吧。
神奇的罗塞塔石碑
1799年7月15日,拿破仑占领埃及期间(1798年—1801年),1799年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称在埃及el-Rashid镇(即罗塞塔)附近进行要塞地基扩大工程时上意外挖到一颗黑色的大石头。据称他意识到这颗石头的重要性,报告上级后,决定将这颗大石送去给【拿破仑】在开罗设立的埃及研究所。随着拿破仑战败,罗塞塔石碑也根据亚历山卓协约成,和其他法军获取的埃及文物一道,成为了英王的财产。它就是:罗塞塔石碑。如下图,据说这件宝贝有2000年历史了,玄武岩体,出土时文物光亮如新,如同新造,我补充一点,一般埃及文物都要断掉,破掉,残缺,要不然都不敢称作埃及文物。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诏书的三种语言版本,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Hieroglyphic,又称为圣书体,代表献给神明的文字)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中间是32行埃及草书(Demotic,又称为世俗体,是当时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是一种埃及的纸莎草文书;再下面是54行古希腊文(代表统治者的语言,这是因为当时的埃及已臣服于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国之下,来自希腊的统治者要求统治领地内所有的此类文书都需要添加希腊文的译版)其中有一半行尾残缺。
按照图示每种文字差不多占三分之一的高度,因此按照大英博物馆提供的罗塞塔石碑的尺寸(高112.3厘米,宽75.7厘米,厚28.4厘米)古希腊文的总高度是40厘米左右,54行的文字,那么每个字的高度小于0.8的高度也是可以推测出来的。而古埃及文最大,也就三厘米最多。
字迹真清晰,字迹刻得这么浅,几千年没有被风雨侵蚀,如同新造。大家看出什么猫腻了没有,如果没有我们继续看。美国历史学家萨依德指出:一旦攻下埃及,这个非洲国家的命运就和整个欧洲结合在一起。此外,一旦进入埃及,昔日欧洲最远古的祖先不过是荷马、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现在则可追溯到更古老的东方先贤。([美]爱德华·萨依德《东方主义》中译本修订版第120-121页,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版)
为了做对比,我拿台州府城巾山西麓千佛塔后工地的废弃泥中捡拾瓷片时发现的一块宋碑残石做对比,残碑长为50公分,宽33公分,厚14公分,为青石材质,隶书刻成,每个字径约4公分。八百多年就成这样了。
说到罗塞塔石碑就要说到一个人
商博良(1790 -1832),法国人,1790年12月23日出生于法国洛特省Figeac,据称是神童、语言天才,精通10多种语言,包括汉语。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是第一位pj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从而成为埃及学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埃及学之父”。12岁开始研究古埃及象形文字,20岁时掌握了除法语之外的拉丁语、希腊语和许多古代东方语言,包括希伯来语、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拉语、古印度梵文、古代伊朗的阿维斯坦语和帕拉维语、阿拉伯语、古叙利亚语、古代小亚细亚半岛流行的迦勒底语,波斯语和汉语。
我们不妨看看他的一些生平:
1795年,他开始翻译古文。他用凭记忆记住一批古文字,然后同原文对照的方法自学辨认古文。
1797年,他对古埃及文化深深痴迷。
1798年,他在父亲的书店里阅读着报纸上激动人心的消息,拿破仑·波拿巴将军率领的部队侵入了埃及。他成了《埃及信使报》的一名贪婪的读者,这份报纸正是拿破仑为向法国公众报道前方战况而创办的。
1801年,他跟随哥哥进入格兰诺布尔大学,开始研读除法语以外的希腊文、拉丁文、阿拉伯文、古叙利亚语、古印度梵文、中文、希伯莱文、波斯语、古代小亚细亚半岛流行的迦勒底语、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拉语、古代伊朗的阿维斯坦语和帕拉维语、及科普特语(一种采用希腊字母的古埃及语)。
1807年夏季,他感到没有一部按年代顺序排列的大事表,不利于历史研究的工作,就自己动手编制了一套法老王朝的第一部历史年表,取名《从亚当到小商博良年表》。当时可用的全部资料不过是圣经上的片段和零散歪曲的拉丁、阿拉伯和希伯来文资料,此外只有对照一下科普特文本了,科普特语是唯一的同古埃及语关系较近的语言,直到十七世纪埃及北部还流行科普特语。
1807年9月1日,他宣读《法老统治下的埃及》著作的导言,听众是诺布尔大学的全体教师。
1809年,他成为诺布尔大学的历史学教授。
1814年,他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特别是《法老统治下的埃及》分两册出版,为他带来了一笔必需的版权收入。
在这个期间英国请了一位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因为他是一位语言天才,会说十多种语言,对其他的事物也充满了兴趣,号称是最后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而他只拼出了一个单词,托勒密。而在托马斯·杨还在不断pj的时候,商博良在巴黎各个图书馆里继续钻研科普特语。他被允许对保存在卢浮宫博物馆中的罗塞塔碑文副本原件进行研究。他力求从象形文字的图形中读出科普特的文义,并逐步学会按古埃及人的理解方式来读解微妙的象形字符。例如,在一段象形文字中,一只鹰的图形可能明显地代表“鹰”字,但在某些上下文的联系中,同样的符号同时也可能只代表字母“A”――埃及字“鹰”的第一个字母。还有一种情况,同样的象形符号可以读作埃及词“迅疾”――这是鹰的特征之一。再如,埃及人有时不用“王”字,而是刻下一系列象形符号,其严格的字面意义是“芦苇和蜜蜂的他”――这是国王的正式称号之一;在另外的地方,“法老”的含义是“伟大宫室的他”,这也可用来描述国王。以此创立了一个发音表。
于是1820年,商博良就完成了全部的破译工作。
自此,人们便能阅读一切古埃及文物上的文字,包括雕像、纪念碑、木乃伊和莎草纸文献。”([英]麦格雷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中译本中册第207页,新星出版社2014年1月)
那么我们也要好奇,在此之前就没有人研究古埃及文字吗?显然不是,希罗多德(希腊语:ΗΡΟΔΟΤΟΣ)(约公元前480年─前425年)、斯特拉波(Strabo)(约公元前64或前63年-约公元23年)和狄奥多鲁斯(约前90—约前21)都认为象形文字是一种无法理解的以固示意的文字。
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统治埃及之后,发现古埃及文字多半出现在神庙中,刻写在石头上,因此给它取了一个希腊语名字“”(为了行文的方便,不妨将之音译为“海若格里弗”)。“海若格里弗”本身是一个合成词,“”意为“神圣的”;“”意为“雕刻、刻写”,故二者合起来意为“神圣的书写”。英文中使用的“hieroglyph”,德文中使用的“Hieroglyphe”,法文中使用的“hiéroglyphe”,皆由该古希腊文直译而来。生活在埃及的具有希腊血统的学者荷拉波隆(Horapollo),撰写了《圣书体文字》(Hieroglyphica)一书。书中收录了约200个古埃及圣书体文字符号,并尝试给予了解释。14世纪时,荷拉波隆的著作被欧洲学者重新发现,荷拉波隆的意见往往被后人奉为圭臬,因为舍此尚无足以作为根据的材料,而荷拉波隆认为象形文字是以图示意的。因此在多少世纪以来,人们主要着力于探索这些图形的象征性的含义。显然举步维艰,知道商博良的突破性发现,古埃及文字瞬间很畅快的被解开。可是我们一样发现了年代的错乱,公元前4世纪荷拉波隆还在努力尝试解释圣书体,而托勒密王朝不正是那个时代的吗?那么他们按照荷拉波隆的解释写出这个罗塞塔石碑或许才是正解,那么既然否定了荷拉波隆的说法,那么就出现了个矛盾,要嘛荷拉波隆不是那个时代的人物,要嘛商博良是错的。
其实反观中国文字变化,都是在不断变迁的,从形意演变到字义,读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古埃及文字千年不变,发音不变显然是很不可思议的。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文字和语言的发展过程。
人类是先产生语言(发音),后出现文字(书写)的。也就是说,在文字(书写)产生之前,语言(发音)就已经足够表达完整的信息,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信息。
拼音文字的创造方法是,将语言里的发音直接书写下来(也即“书写”与“发音”直接相关联)。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所书写的文字内容不怎么直观,比较抽象化。但是,书写较简化,而且更重要的好处是,只要是语言(发声)里能表达的信息(不管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书写都能直接照录下表达出来。
但是,象形文字的创造方法则不同。古老象形文字刚开始是用“纯画图”的方式来表达信息,且一开始的“图画文字”与语言(发音)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也即,图画不依赖发音也能直接看出含义,比如,“田”字。
但是,纯画图的方式只能表达容易画图的静态的、具象化场景,而动态的、抽象化的过程就很难被直接画出来,比如,人的想法和心理活动就是动态的、抽象化的信息。
由于语言(发音)远早于文字(书写),那么,对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单单靠语言的发音,就足可以表达人类所有的“具象化”和“抽象化”的场面。
于是,古老的纯象形文字开始发生了演变,引入了“图画”与“发音”相关联的概念定义(对应于汉字就是产生了“声部”,与汉语的古老发音相联系),将语言(发音)中的抽象表达能力引入到具象的图画文字中,以丰富象形文字的信息表达能力。
对于汉字而言,“声部”的引入意味着产生了“形声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的变化。因为“形声字”已经不完全是纯图画的文字了,由于“声部”的引入,使它具有了更强大的信息表达能力,因为“形声字”可以用来表达更多的场景和信息,包括那些单纯依靠画图所无法表达的动态的、抽象化的信息,比如,“想”字。
正是由于“声音”的引入(在汉字里就是“形声字”的出现),使得古老象形文字里的动态、抽象性的“动作性字”不断增多,不再是原先那种偏具象化的静止画面信息。并且,由于在象形文字里引入了声音的抽象化概念,原来的那种复杂图画的纯象形文字也可以开始逐步地走向简化了。
“文字的诞生是以“动词字”的产生为主要标志,因为出现“动词字”才能使信息不明确的图画迈入信息明确的线性语句。”
象形文字的发展演变趋势是,纯象形文字(“图画文字”)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占字数的比例是越来越低了(即“抽象化的过程”),并且,汉字的书写形式也在随时间而不断地走向“简化的过程”。
简言之,就是图画象形文字的“抽象化+简化”的随时间的演变过程。
而西方的字母拼音文字,其实就是“抽象化+简化”快速地走向最为极端的一种状态,从而彻底抛弃了象形文字的图画(具象)因素,而只剩下“发音”的抽象部分了。应该说,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上有所不同,所以,呈现出迥异的文字发展结果。可能是中国人比较喜欢居中有度的渐变思维吧(比如历史上中国就产生了中庸学说),而西方人则更偏爱迅速走极端的思维(历史上的西方人一旦改信基督教后就对异教徒和异端学说变得极不宽容)。
古埃及的“图画象形文字”就属于文字的一种极端状态--具象化、复杂化;而西方的“拼音字母文字”又属于另外一种极端状态--抽象化、简单化。而现代的汉字,虽然仍叫做象形文字,但实际上,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已经逐步发展演变到了居中间的状态,介于具象、复杂与抽象、简化的两极之间(因为汉字引入了与发音有关的“声部”,从而不断增加了大量的“形声字”所致)。
因此商博良用他的发音表可以毫不费力地解读出大部分的象形文字是很让人惊讶的,这也是后世有异议的根结所在。
还有我们看罗塞塔石碑上的世俗体即“僧侣体”据说是为了方便在纸草上书写,发展出来的草书,看起来很像是文字而不是图画。如果僧侣体是圣书体的演变进化的简化结果,那么,复杂图形的圣书体还有一直保留三千年的必要吗?就如同中国汉字里的隶书、楷书(汉隶唐楷)出现以后,商代的甲骨文显然就没有存在的任何必要性了,因为字形太复杂了,谁能长久地记得住?可是,在古埃及文字里,“僧侣体”与“圣书体”居然是并行存在的,而且长达几千年之久,这难道不奇怪吗?
两千年前的埃及科普特语,与古埃及五千年前的古老语言,在时间上已经相差三千年了,在三千年里,发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妨想象一下,中国的商朝人说现代的普通话吧。。。。。
继续对罗塞塔石碑的年代进行考究
公元前196年,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时,在当时的埃及首都亚历山大发布了一段诏书,用来阐述自己继承王位的正统性,并歌颂自己减税、树立神像的众多功德和贡献。法老的诏书用三种语言刻在罗塞塔石碑上,最上面的是古埃及专门敬献给神明的象形文字圣书体,中间是埃及平民使用的世俗体,再下面是古希腊文。在18世纪的时候,人们完全无法解读古埃及文字,而罗塞塔石碑上的希腊语却是能读懂的,所以,人们用希腊文做桥梁,就突然找到了一把打开古埃及语言与文化宝库的神奇钥匙。一块神奇的石碑,包含了三种语言,成了现代人pj古埃及文字的凭据,顿时让我对这位神人叹为观止。
据说罗塞塔石碑是托勒密五世在亚历山大城安排刻写的,那么,公元前196年时,真的有个法老叫托勒密五世吗?真实的托勒密五世应该是定都在什么地方呢?也就是说,罗塞塔石碑应该安放在哪里呢?就如同我之前提到的希罗多德所处时代是在罗塞塔石碑之前,他都不认得古埃及象形文字为什么后世会有人郑重其事书写了这块石碑进行文字对照?而斯特拉波和狄奥多鲁斯也和这个托勒密王朝时间相距不远,为什么对于这个文字如此陌生,因此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要嘛这个石碑造假,要嘛就是这三位古希腊历史人物造假。
我们假定,即使亚历山大城在当年是存在的,罗塞塔石碑刻写完成,在亚历山大城的神庙穹顶下放置了几年,我们也从西方历史得知托勒密王朝的历史是(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很显然在公元前30年之前这块石碑已经被毁坏或者遗弃,那么,它被扔到哪里去了呢?后来人发现,石碑被扔到了5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而实际上,当时罗塞塔城所在的位置更是一片汪洋大海,今天那里距海岸线也才只有7公里,处于尼罗河支流的河口。
对于罗塞塔石碑可能遇到的风化情况的考究
罗塞塔石碑存在过的物理环境,就经历过三种可能:
1、罗塞塔石碑首先在一个开放或者半开放的空气中存放了几年或者千年,空气环境属于高温、潮湿、重盐;
2、罗塞塔石碑被砸烂,运到50公里以外,沉入地中海中,随着尼罗河三角洲的冲积扇扩大,逐渐被埋入海底淤泥,直到1990年以后被人挖出来,重见天日;
3、罗塞塔石碑被砸烂以后,直接埋到泥土里,没有被海水浸泡过。一块刻满细小文字(包含行间距在内,平均每行1.14厘米)的玄武岩石碑在高温、潮湿、重盐的空气中,或者风化若干年之后被砸烂扔进海水,或者在海底被浸泡埋葬了2000年,或者是在泥土里埋了将近2000年,这样的恶劣环境,自然不可避免地会给石碑带来三种破坏效果:
a、风化 b、土沁 c、腐蚀(海水、海底生物、泥沙)
以下,我们就来一一探讨罗塞塔石碑的各种生存环境。
罗塞塔石碑不可避免要遇到的第一种情况:风化。假定罗塞塔碑被砸烂后,一直保存在地表之上,而且一直保持竖立,所以,除底座之外,碑身没有接触泥土,也就没有出现沁色。一块石碑,暴露在空气之中达2000多年,就算不直接受日晒雨淋,但它依然要受到风化的作用,从而留下岁月的痕迹。
1、亚历山大城地处地中海北岸,同时又受到沙漠气候影响,所以,夏季的白天高温炎热,但晚上温度又很低。岩石属于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升温,晚上降温,内部温度差异会导致岩石内部产生引张力,形成不均匀膨胀,使得岩石产生裂缝,进而层层剥落。
2、地中海由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东部海域盐度达到39.58‰,而世界大洋平均盐度只有35‰,因此,亚历山大港空气潮湿,含盐度很高,又有盐风化的破坏作用于石碑,盐晶的生长会使岩石表面产生蜂窝状风化,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风化穴,岩石由表及里逐渐松散、脱落和破碎。罗塞塔石碑是一块黑色玄武岩,一般来讲,玄武岩在风化过程中可分为四个阶段:
a、碎屑阶段:以物理风化为主,风化产物主要为岩石或矿物碎屑。
b、饱和硅铝阶段:氯化物和硫酸盐将全部被溶解,Cl-和SO42-全部被带出,部分k Na Ca2 Mg2 及少量的SiO2转入溶液,形成的粘土矿物有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绿脱石及绿泥石等。
c、酸性硅铝阶段: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大量被溶滤掉,SiO2进一步游离出来,形成高岭石/变埃洛石等。
d、铝铁土阶段:全部的可移动的元素都被带走了,形成铁和铝的氧化物及部分二氧化硅等红土型风化组合。
另外,有没有一种可能,石碑在没有直接遭受日晒雨淋的情况下,风化作用会小到忽略不计的程度?那我们不妨来参考一下曲阜孔庙的几块立在亭子里的石碑的风化程度,尤其是那块立于道光壬辰年(1832年)的石碑,才180余年,还是处于大陆内部,空气中的湿度和盐度都远远小于地中海海滨,字迹就模糊到了如此程度。由于制作石碑的材质不同,石碑的风化程度可能会完全不同,但是,在2000年的时光里都暴露在高热、潮湿、温差大和高盐度的空气里,罗塞塔石碑不可能不留下任何痕迹,这个痕迹不是对石碑形成的污染,那种污染可以用现代化科技技术手段予以清除,而风化的作用对碑体尤其是文字的破坏,是任何修补手段也修补不出来的。罗塞塔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共有14行古埃及象形文、32行埃及草书和54行古希腊文,平均每行文字高1.1厘米,尤其是最下面部分的希腊文,平均高度甚至只有0.5厘米,过去2000年了,居然清晰如丝,如蝇头蚁足,没有一点漫漶之处,如此防风化技术,真是神鬼叹服。
罗塞塔石碑不可避免要遇到的第二种情况:海水腐蚀。罗赛塔城处于罗塞塔河河口,而在1799年时,罗塞塔城正处在海边,现在的7公里海滩是200年来被河水冲积或者人工填海填出来的。凭什么判断罗赛塔城当时正处在海边?1799年时,法军士兵在罗赛塔城外修建的是炮兵阵地,是用来对付英国海军的,而当时大炮的射程大约只有1300米左右。所以,法军要防范英军进攻,就必须把大炮架在海岸边上。罗塞塔石碑就是从地里挖出来的,而这里被三角洲冲积扇覆盖过来的时间又不会太长,所以,罗塞塔石碑被埋在海底,被海水长时间浸泡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另一方面,玄武岩本质上属喷出性火山岩,普遍存在气孔构造,在海底受到富含钠的海水作用后,其气孔被矿物质(如方解石、石英、玉髓等)所充填,会呈现出明显的杏仁构造,然后变得比较松脆。比如,在澎湖群岛中,锭钩屿地势起伏且柱状节理方向不同,且由于柱状经海蚀、风化,海蚀柱间形成一线天的奇景。鸡善屿为典型玄武岩方山小岛,由大小鸡善两岛屿所组成,柱状节理发达,节理面多为六角形,棱角分明;小白沙屿有特殊弯曲的柱状玄武岩景观,北面有宽阔的海蚀平台,平台上隆起的滩岩,受海水的侵蚀后成豆腐状。2017年4月29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9日攀登南海中部的珍贝海山,获得了5公斤的珍贵玄武岩样品。林立的海底岩石,看上去坚硬无比、气势磅礴,但在“蛟龙”号的机械手面前,却像豆腐一样脆弱,一抓就碎。它们本是坚硬的玄武岩,但长时间被海水侵蚀, 经过长年累月的蚀变而成这样松脆。
但是,今天我们看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的那块玄武岩制作的罗塞塔碑,却品相完整,字迹异常清晰,不管是正面还是侧边,都没有海水腐蚀过的痕迹。据说在1998年,大英博物馆的古物维护专家以现代化的手法清理干净还原其原貌,但石碑左侧有一个小角落蓄意被保留而没有清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对照,让人们知道清理前与清理后的差异。但即使是在没有被清理的区域内,我们也没有看到海水或者海生物侵蚀过的痕迹。
罗塞塔石碑不可避免要遇到的第三种情况:土沁。随着这些年“文物热”、“收藏热”的兴起,土沁作为一种文物鉴定方法,已经被广大专业和不专业的中国人用在了各种材质文物的鉴定上,不管是玉器、陶瓷、陶器、石雕甚至木材,文物鉴赏家们都能从“沁”的颜色、面积、深度和形状等各方面看穿真伪,看透历史,从而找到自己所向往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不知道土沁这种分析方法是中国人独有的,还是全世界都在普遍使用,如果全世界都接受了这种方法,那大家可能都会忽然想起欧洲博物馆里的那些伟大的古希腊雕塑,比如《断臂维纳斯》、《掷铁饼者》、《受伤的尼俄柏的女儿》、《自杀的高卢人》等等,在那些洁白如玉的大理石石雕上,为什么就找不到一点点土沁呢?难道这些石雕几千年来都是保存在真空环境中的?一个文物,玉器、陶瓷、陶器、石雕甚至木材(比如铁力木、桃花心木、香樟、黄花梨等等),一般埋在土里超过100年基本上都能受沁,如果是遇到海边盐质土壤,文物受沁会更快。所谓沁,就是文物被埋在土壤里达到一定时间,就会因为文物在所处环境中,长期与水、土壤以及其他物质相接触,水或矿物质的风化与侵蚀作用于文物本身,铁、锰等氧化物的分子、离子缓慢地侵入,使文物部分或整体的颜色发生变化的自然现象。侵蚀所产生的颜色就被称为沁色,是文物原生色以外的次生色,这通常会成为一个文物的重要鉴定标准。并且,沁色经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空间适应和电子适应过程,与文物表面的晶格生成了新的晶构,所以不管你是用软物擦拭,还是用化学药物分解,还是用辐射或超声波照射,都难以全部清除文物上的土沁痕迹,而且这还容易破坏文物的表面。而文物在土壤里埋的时间越长,所形成的沁色就越难以清除,所以文物界一般都会都把土沁看做文物本身难以分割的一部分,不会刻意去消除这些岁月留下来的有独特价值的有力证据。一般来说,文物上除本色以外,有玫瑰红色便为钾锰沁,有红色便为铁锈沁,有黄色便为铬沁,有绿色便为铜沁,有黑色便为金(或水银)沁,有白色便为水沁等。在多数情况下,沁色是由各种矿物质浸润后产生的颜色,也有的是在相互搭配的作用下组合而成的。另外,除了土壤成分以外,文物所处环境的温度、酸碱度也会对文物的沁蚀状态产生影响。若在干性和高寒地区环境内,沁蚀的速度就慢得多;在密闭及腐蚀物少的环境里,沁蚀的速度就会更慢一些;在湿热性环境内,沁蚀的速度就会快得多;在强酸、强碱或海滩盐地区的环境中,沁蚀和腐蚀的速度就更快,重金属或重金属盐沁入文物里面,就可能使文物上沁入集中的地方产生凹陷现象。当然,有一些文物,比如去年出土的海昏侯墓玉印,就没多少沁色,这是因为玉印打磨光滑,在埋到地下前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包浆,再加上玉质致密,体积又小,所以会出现沁色很少的现象,但是罗塞塔石碑纯属石质,体量又大,埋藏地点又是海边的重盐环境,所以,不可能没有一点沁色出现。
我们掌握了这些文物鉴定的一些基本常识,回过头来审视在土里可能埋藏了上千年的罗塞塔石碑,可曾找到任何一点土沁的痕迹?当我们想在罗塞塔石碑上寻找风化痕迹的时候,有人说,罗塞塔石碑长期埋在土里。当我们想在罗塞塔石碑上寻找土沁的痕迹时,有人说罗塞塔石碑长期埋在海水中。当我们想在罗塞塔石碑上寻找海水侵蚀的痕迹时,有人说所有的侵蚀都被大英博物馆的专家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修复了。罗塞塔石碑能够如此闪转腾挪,真够难为那些“专家”了。
罗塞塔石碑只有达到以下苛刻条件,才可能如此万古常新
在罗塞塔石碑的身上,找不到一点点风化、土沁和海水侵蚀的痕迹,而石碑又确确实实被认为有2000年的历史,那么,我们猜想,罗塞塔石碑只有达到以下苛刻的保存条件,才会保留下今天这样的完美效果(除断裂外)。
1、首先,罗塞塔石碑刚刚竖立起来没几年,等托勒密五世死后马上就被人砸烂遗弃;
2、石碑刚刚被砸烂扔掉,马上就被忠于法老托勒密五世的人悄悄捡起来,藏到了一个秘密的地方;
3、石碑被藏起来,却没有被埋到地下,而且为了避免风化,主人还用类似于毯子之类的东西把石碑包个严严实实,最大程度与空气和水分隔绝,在后来2000年中,每一两年就要更换一次毯子,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使石碑与空气隔绝,从而免被盐湿和温差所风化;
4、在后来的岁月中,哪怕掌管控制亚历山大港的统治者,从希腊人换成了罗马人,又从罗马人换成了波斯人,又从波斯人换成了阿拉伯人,又从阿拉伯人换成了库尔德人萨拉丁,又从萨拉丁换成了马木留克,又从马木留克换成了突厥人,石碑的主人传了一代又一代,但石碑仍然是这户人家最坚定的精神信仰和最高的机密,保管石碑的这户人家一没有绝嗣,二没有放弃忠诚,他们薪火相传,一代接一代,把对托勒密五世的忠诚整整坚持了2000年;
5、1798年,法国人到来,不知为什么,石碑的这家主人突然一下子改变了坚持了2000年的信仰和祖训,突然一下子觉得这块石碑一文不值,自己根本不值得花这么大的力气来保存,所以决定把石碑扔掉。但奇怪的是,你要扔掉石碑,敲烂砌墙也行,做个猪圈挡墙也行,但为什么要偷偷从亚历山大港拉到罗塞塔城外去埋起来呢?或许可以有人认为这家已经搬到罗塞塔城外,在法军进攻的时候遗弃或者埋入土里。
6、说来也巧,石碑主人刚刚把石碑埋在土里没几天,法国人立马就把它给挖出来了,所以,潮湿而含盐的泥土同样没造成什么损害,英国专家用抹布擦擦灰尘就可以了。
于是这块天设地造的罗塞塔石碑就这样神奇地“大白于天下”了。只有完全而严格地符合这个过程和所有条件,罗塞塔石碑才会呈现出今天的这副“倾国倾城”的容颜。
神奇的莎草纸
1897年,两名英国牛津学生在沙丘中发现了一个古埃及垃圾堆,里面竟然有超过50万张莎草书碎片。
1898年至2012年,学者们只翻译出其中的5000张碎片。这意味着1个多世纪以来,研究人员只解译了这些文献总量的1%。这里面大部分是文件契约证明,只有10%是文献典籍,好,只有500张了,那所谓的古代戏剧著作还有几何原本、希罗多德历史、希腊志之类的大批文物证据如何分布的?这个运河岸边的古代城市,其居民在千年跨度里不厌其烦、不遗余力、不亦乐乎地把古代宝贵的手抄本成卷成捆还带标签地运送到沙漠里倾倒,有的还有包鱼的痕迹,俺不提有机质文物在沙漠露天垃圾堆里由于温差变化和湿度变化而必然产生的碳化归宿,就是有个问题,那条鱼呢?
埃及全境96%为沙漠。最高峰为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罗河流过全境,发达在尼罗河三角洲,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夹带沙石,损坏农作物。全境大部属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知道这个环境莎草纸会怎么样吗?碳化!!因此能够找到保存还能这么完整的莎草纸实在是太“幸运”了。
《埃伯斯纸草书》
据欧洲人称埃伯斯纸草书诞生于公元前十六世纪,是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古埃及书面文献。埃伯斯纸草书全长达到20余米,宽30厘米,有877段,记载了多个医学学科的疾病及其处方,同时它也是最早记载癌症的医学文献之一,现在保存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据西方人称埃伯斯纸草书是埃德温·史密斯于1862年在埃及卢克索尔发现的,后来被德国埃及学者埃伯斯购得,因而得名。这本埃伯斯纸草书中提到了达到700多余种药用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植物,比如:藏红花、没药(音末药)、芦荟、蓖麻叶、蓝莲花、百合花、罂粟、松香、莨菪(音浪荡)等等;此外还提到一些其它物质,比如金龟子壳、老鼠尾巴、猫毛、猪眼、狗脚趾、人精液、鳝鱼眼、鹅内脏等等。而有意思的是这部分内容竟然是《神农本草经》有记载的一部分内容。
很显然,金字塔有非常多的疑点无法解释
从如何建造,为什么建造,为什么金字塔里面没有法老的木乃伊,金字塔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全都没有足以令人信服的解释,那么两百年的布局,让金字塔耸立起来的说法我觉得还是有一点道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欧洲中心论的证明。
顺便欣赏一下巨大宏伟的卡纳克神庙
当今时代家谱还有意义吗?
人对源有着天生的好奇
中国人对家族有着独特的情感
家谱是人生的一棵大树,看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家谱是生活的一段旋律,听它启承转合,经久不衰
孩子常问自己是不是从妈妈肚脐眼里钻出来的
人们总是想知道宇宙是否有其它生命
犹太人誓死捍卫着耶路撒冷圣地
基督陡顶礼膜拜指划着上帝
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到如今
轩辕祖尚
尧舜先贤
孕育了华夏儿女
泽被着炎黄子孙
秦王一统六国
汉武开疆阔土
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进新时代
成千上万的华人华侨散布在世界的角角落落
世界巨变
时代更迭
网络拉近了时空,却疏远了心灵的距离
经济飞速发展,却似乎淡漠了人间真情
我们是祭典的族群
我们是顾本的民族
寻找我们的根
追踪祖先足迹
悼念先知达人
维系一段血脉
沿袭一段情感
记录一段历史
传承家规族风
激励后世后辈
中国已进入太平盛世
让我们记住乡愁,不忘初衷
薪火相传,血脉相连
永远紧紧团结在一起
世世代代和平相处
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憧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电视剧鬼吹灯之龙岭迷窟里的雮尘珠?
雮尘珠的前尘
自神山第一拨定居人建立的魔国灭亡后,凤凰胆一直下落不明。直到商朝的第32代君王武丁在一座崩塌的山峰中无意间发现,才重新现世。到了商朝末年,传到了周文王手中,他通过占卜得知,凤凰胆是和长生有关的神器,但不知道如何使用,于是把所有已知的信息都记载在了一块叫龙骨天书的龟甲上。
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凤凰胆辗转到了云南的古滇国的献王手上,因为此前商王和周文王都认为它是神物,所以汉武帝派人来讨要。
然而,献王不愿意献出珍宝,就索性脱离了滇国,成立了献国,并在自己死后,将雮尘珠陪葬到了自己的陵墓之中。
而当时周文王手中,记载凤凰胆秘密的龟甲,在北宋年间,辗转被西夏王族收藏。但没过多久,西夏国又被蒙古人所灭,将这块龟甲藏在了难以找到踪迹的黑水古城大佛寺里。好战好夺的蒙古人误以为西夏王族藏有上古神物凤凰胆(其实是龙骨天书),于是派了一位将军来挖掘西夏王陵。
但是一通挖掘,仍未找到,又得知藏在通天大佛寺,但黑水城古迹大多被掩埋,很难寻找,后来不了了之。而这位将军后来也死了,被葬在了湘西的瓶山附近,并在自己墓中的壁画上,记载下了自己寻找凤凰胆的这一段经历。
雮尘珠的今世
自从先知一族离开扎格拉玛山后,一直在中原地区寻找失踪的凤凰胆,但一直没有消息。直到北宋年间,黄河出土了一个商代的铜鼎,上面记载了商王武丁曾经获得过他们苦苦寻找的雮尘珠,但后来朝代更迭,战乱频繁,又失去了线索。但他们的族人认为,这颗宝物应该是被当成了陪葬品,埋在了某个王室贵族的坟墓中,所以开始在各个古墓中寻找,并渐渐成了四个盗墓门派之一的“搬山”。
最早从西域迁徙过来的时候,他们有5000余人,但到了民国,先知一族已经人才凋敝,几近灭亡。最后的搬山首领鹧鸪哨(雪莉杨外公)得知湘西瓶山墓中有凤凰胆的线索,于是带着师弟师妹来到了《怒晴湘西》中的瓶山,在这里遇到了盗墓的第一大门派-卸岭的首领陈玉楼。
两人一起盗掘瓶山,然而并没有找到凤凰胆,还折损了相依为命的师弟师妹。但瓶山墓的壁画中,提供了一条线索,指明凤凰胆可能在古西夏黑水城的通天大佛寺里。
鹧鸪哨在陈玉楼的撮合下,和红姑(辛芷蕾饰演)定了亲,决定先去黑水城取得凤凰胆,完成族人使命以后就金盆洗手和红姑在一起。
因为古黑水城已经被黄沙掩埋,踪迹难寻,鹧鸪哨便找到了已经遁入空门的前摸金校尉-了尘长老,并拜他为师,一起前往《龙岭迷窟》中的黑水城寻找凤凰胆。但天不从人愿,寄极大希望的黑水城只有一块无法解读玉眼龟甲(龙骨天书),而且还害死了了尘长老,折损了自己的右臂。重伤的鹧鸪哨回到湘西,却又得知红姑因为瘟疫病逝,最终心灰意冷和同行的美国神父远赴美国。
而与鹧鸪哨分开的陈玉楼,因为在瓶山墓中折损了太多手下,且并未获取有价值的珍宝,为了振奋人心,坐稳第一把交椅,又决定前往云南的古献国,盗取献王墓。但技术装备落后,加上自己自命不凡,刚一到山口便被山谷里的毒雾毒瞎了眼睛,其他的弟兄也全数死亡。大受打击的陈玉楼觉得无言见江东父老,便让家中父友认为自己已经死亡,并开始了江湖漂泊,以给人算命为生,外号陈瞎子。
摸金铁三角的使命历程
到了80年代,鹧鸪哨的外孙女雪莉杨,因为父亲在一次中外联合考古的过程中失踪,便飞到中国,聘请了考古队和胡八一,王凯旋一起深入《精绝古城》寻找父亲。
过程中,意外发现了鬼洞和精绝女王的棺椁,并在逃难时,从一个山缝里获得了先知一族留下的羊皮书,了解到了先知一族的过往。
但雪莉杨始终未找到父亲(已经死亡),便带着发疯的考古学教授回到了美国。并不幸地发现自己的背上长出了一种眼睛图案的红斑。
她无意间找到了祖父鹧鸪哨藏宝室中的龙骨天书,发现红斑和自己家族的诅咒有关,于是为了解除诅咒,又回到了中国找精绝的同行人胡八一和王凯旋。胡八一和王凯旋从《龙岭迷窟》中出来以后,从雪莉杨口中得知:见过鬼洞的人都被诅咒了,所以长出了红斑。几人开始研究如何寻获雮尘珠来pj诅咒,雪莉杨把带来的龙骨天书,交给了专门研究断代文献的孙教授,从他那得知古献王与雮尘珠有关。
但孙教授的信息有限,并不能确定献王墓的确切位置。巧合的是,他们又遇到了陈瞎子,从他手中买下了一块人皮地图,得知了献王墓的确切位置,便开始了《云南虫谷》的旅程。从献王墓中,胡八一等人得到了雮尘珠(献王脑袋),但却无法得知如何使用。原本以为龙骨天书上有记载,但这个龟甲实际上是一份加密文件,需要依靠16枚玉环先套字,然后再根据特定的读音才能解读出来。而这十六枚指环在献王手中部分腐烂,已经无法分辨前后套字顺序,线索再一次中断。巧的是,胡八一偶遇了一个擅长易数推算的同门-张赢川,他占卜认为,想要解除诅咒,需要前往西边找到一处有水的地方。于是铁三角又启程来到了《昆仑神宫》,并意外找到了轮回宗所复制出来的恶罗海城,在壁画上解读出有关雮尘珠和鬼洞的所有秘密。
只要见过虚数空间的人,都会被打上烙印,成为这个空间的祭品(鬼洞也是一个虚数空间),他们找到当时的祭坛,关闭了虚数空间,从而解除了诅咒。
每部大概内容是什么?
天下霸唱本人所写的正版《鬼吹灯》,一共有11部。包括了8部正传,1部前传,1部续集和1部番外篇。
如果打算入坑的话,最好看连载版。实体版删除了大量有趣、惊险的情节,读起来有点索然无味。就好像菜中没有放盐一样。1,《精绝古城》《精绝古城》可以分为四个篇章。第一个篇章主要讲的是胡八一的爷爷胡国华,是如何得到《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的。胡国华年轻时是个败家子,以娶媳妇的名义从舅舅那里骗钱。为了应付舅舅看新媳妇,就扎了个白纸人,放到床上。等舅舅上门看新媳妇时,那白纸人竟然活了……舅舅走后,白纸人告诉胡国华:“如果穷的过不下去时,就到十三里铺的荒坟来找我。我棺材里有的是金银财宝,只要你敢来,那些财宝就全是你的。”后来胡国华真的走投无路,就去挖坟掘墓,结果被棺材中的尸魔给挖了心……万幸的是,胡国华遇到了阴阳眼孙国辅。孙国辅除掉尸魔,救了胡国华,传授了他一身本领和《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第二个篇章讲的是胡八一,下乡和当兵期间所发生的事。胡八一下乡时,为了寻找失踪的女知青田晓萌,误入辽国太后墓,看了一场皮影戏,吃了一堆稀奇古怪的东西。胡八一当兵时,在前往昆仑不冻泉的路上,误入九层妖楼,大战霸王蝾螈。第三个篇章讲的是黑风口野人沟。胡八一复员后,偶遇王胖子,两人到京城闯荡,倒卖磁带。二人被工商追赶时,误入潘家园,结识了大金牙。在大金牙的蛊惑下,二人走上了摸金校尉之路。胡八一的第一站,选择的就是黑风口野人沟。在野人沟,胡八一和王胖子盗了金国将军的墓,误入日本关东军的后勤基地。这一次盗墓,胡八一收获了娥身双壁(那几个字太难打了,就来个简称吧),浪费了一棺材好瓷器。非常的失败。第四个篇章就是精绝古城。胡八一与王胖子,经大金牙介绍,加入了雪莉杨组织的考古队。这一次冒险,更加失败。胡八一和王胖子什么也没摸到,还搭上了王胖子的家传玉佩……还被诅咒了。唯一的收获,就是胡八一成功地引起了雪莉杨的注意。2.《龙岭迷窟》《龙岭迷窟》可以分为两个篇章。第一个篇章是幽灵墓。李春来拿了一只绣花鞋,到胡八一的摊子上售卖。这勾起了胡八一、王胖子和大金牙的好奇心。三人结伴到陕西玩玩,随便收点古董。到了陕西后,三人先在渡河时遇险,后听闻了鱼骨庙的传说。于是三人决定去鱼骨庙下的坟墓中倒斗。这一次倒斗有惊无险,虽然浪费了周朝的人面青铜鼎,但收获了闻香玉和一枚真的摸金符。顺便除掉了害人的黑蜘蛛。这摸金符是在一位摸金校尉的遗骸上发现的。这位摸金校尉是张三链子的四个徒弟之一,金算盘。张三链子一共有四个徒弟,孙国辅、了尘大师、金算盘和铁磨头。第二个篇章是黑水城。三人从幽灵墓出来后,胡八一发现自己和王胖子身上多了一个眼球符号。胡八一也没太在意,回到潘家园继续做生意。然后雪莉杨找来了,对胡八一说起外公鹧鸪哨的往事。鹧鸪哨年轻时是搬山道人,后拜了尘为师。师徒二人一起到黑水城寻找雮尘珠。雪莉杨也找到了外公留下的两枚摸金符。一枚自己戴,一枚给了胡八一。至此摸金校尉三人组,全部拿到了正规摸金符,正式上岗。张三链子把三枚摸金符传给了金算盘、了尘和铁磨头,《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传给了孙国辅。金算盘死在了幽灵墓中,他的摸金符被王凯旋得到。铁磨头和了尘盗墓时,被机关丧魂钉打中,临死前把摸金符交给了尘。鹧鸪哨拜了尘为师时,把这枚摸金符传给了他。了尘大师临死前,把自己的摸金符给了鹧鸪哨。因此鹧鸪哨一共拥有两枚摸金符。3.《云南虫谷》《云南虫谷》也分为两个篇章。第一个篇章,就是讲述胡八一、雪莉杨和王胖子的摸金小队,到献王墓盗取雮尘珠。第二个篇章,讲的是胡八一回忆在昆仑山当兵时的往事。这段往事,是第四部《昆仑神宫》的引子,描述了大凤凰寺鬼母墓的诡异恐怖。4.《昆仑神宫》《昆仑神宫》的故事线比较单一。就是讲胡八一、雪莉杨、王胖子,带着明叔到昆仑倒斗,归还雮尘珠,解除诅咒。期间,胡八一被雪莉杨缴了枪,臣服在雪莉杨的石榴裙下。5.《黄皮子坟》胡八一准备去美国前,无意中翻到一张老相片,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老胡下乡期间,收到了初恋丁思甜的来信。丁思甜邀请胡八一和王胖子到草原做客,二人屁颠屁颠的去了。结果这二位误打误撞,进入了俗称“阎王殿”的百眼窟……故事中最可惜的就是丁思甜。她在暴风雪中遇难,尸体一直没有被找到。《寻龙诀》算是对丁思甜的故事线,进行了一个完整的补充。6.《南海归墟》去美国前,陈教授请胡八一去南海寻找秦王照骨镜。胡八一一行人,因此到南海打捞镜子。不过,这次探险,是孙教授设的一个局。他骗陈教授,照骨镜落在了南海,实际上是利用胡八一打捞归墟古镜。7.《怒晴湘西》疍民多铃在沉船中,中了死降邪术,只有湘西尸王所结的紫金内丹可救。据说这内丹落在了卸岭盗魁陈玉楼手中。陈瞎子因此回忆起,昔年做卸岭的老大,和鹧鸪哨一起在湘西倒斗的日子……最后,鹧鸪哨去黑水城寻找雮尘珠,他跟红姑娘许诺,只要活着回来,就带着她远走高飞。可惜,鹧鸪哨走后不久,红姑娘染上了瘟疫,病死;陈玉楼在献王墓瞎了双眼;鹧鸪哨去了美国。如果陈玉楼先陪鹧鸪哨去黑水城,然后再去献王墓,二人应该都会得偿所愿,红姑娘也不会早早就去世。8.《巫峡棺山》为了救多铃,胡八一与孙教授一起前往巫峡棺山。孙教授的真实身份,在这次冒险中曝光。孙教授本姓封,是第五个体系,观山太保一脉的后人。他不断的为胡八一等人解谜,就是为了接近他们,考验他们,借助他们的力量进入巫峡棺山,毁掉地仙村。最后,地仙村被毁,胡八一等人没找到内丹,多铃死了。孙教授的生死成迷。关于孙教授的结局有多种解读,有的说他没死,成了尸仙。也有说他死了,因为孙教授最后给胡八一的信中说自己“骨针刺脑,死后怕是连鬼都做不成了。”9.《牧野诡事》《牧野诡事》是鬼吹灯的番外篇,是对《鬼吹灯》正篇内容的补充,属于短篇故事集。揭秘了大量小说中读者感兴趣的疑点,比如黑驴蹄子、怒晴鸡、火瓢虫、香尸魔芋……10.《九幽将军》因为版权纠纷,现在很多市面上卖的《鬼吹灯》系列,并不是天下霸唱所创作的。比如《圣泉寻踪》、《山海妖冢》、《湘西疑陵》……这些作品,是版权所有者雇佣枪手写的。这群枪手被冠以御定六壬这个笔名。出版时,封面上大大的印着《鬼吹灯》和天下霸唱的名字。用非常模糊的颜色印着御定六壬改编。《圣泉寻踪》等作品,也没有被收录到天下霸唱的作品集中。《鬼吹灯》的正派续作是《九幽将军》。不过,因为《鬼吹灯》版权已经不属于天下霸唱了,因此,出版时被命名为《摸金校尉之九幽将军》。《九幽将军》主要讲的是摸金三人组,进入亡者世界的故事。里面还涉及到本物霸唱的新坑《四神斗三妖》。感兴趣的朋友,最好看看原著,我就不剧透了。11.《金棺陵兽》《鬼吹灯前传金棺陵兽》,其实就是《贼猫》换了个名字。主角叫做张小辫,家中排行老三。这个张小辫,就是了孙国辅等人的师父,盗墓行里的老夫子,张三链子张三爷。注:天下霸唱的盗墓宇宙,超出想象的庞大,《鬼吹灯》不过是冰山一角。以上就是古墓丽影10剧情先知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