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情 正文

战地硬仗单人剧情多长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战地硬仗单人剧情多长,哪位历史人物让毛泽东发出再读此传?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史巨著《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的精致解读伴随其终生,其中特别提到在阅读《南史》第六十一卷《陈庆之传》时。文内历史人物对主席的触动。...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战地硬仗单人剧情多长,以及和战地硬仗单人剧情多长相关的内容!

战地硬仗单人剧情多长,哪位历史人物让毛泽东发出再读此传?

问题:哪位历史人物让毛主席发出“再读此传,令人神往”的评价?

前言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其人格魅力彪炳青史,其丰功伟绩有目共睹:

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才干,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书法造诣。他的出现是华夏民族的幸运,是劳苦大众的福份,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博文强识,文史兼修,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史巨著《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的精致解读伴随其终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最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史学观看待过往,同时与现实生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对于历史人物,有批判也有赞赏,有思考也有总结。正如他在《沁园春•雪》中的描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知识弯弓射大雕……”

大气磅礴,气吞万里,一针见血。

据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主席读书有精读和泛读之别。其中特别提到在阅读《南史》第六十一卷《陈庆之传》时,在该书封面上,用粗重的黑铅笔划了“读过两遍”的圈记。在目录“陈庆之”三字旁,划了两条着重线。同时,在“传记”开篇的天头上,连划四个大圈,又用他苍劲的笔迹,醒目地标写着“陈庆之传”四个大字。在第一段介绍“陈庆之”生平的地方,毛泽东富含深情地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一九六九年六月,主席在武昌期间考察,再读此篇文章,内许多地方毛泽东又圈又点,划满了着重线,这一系列举动足见他阅读之专注和倾情,文内历史人物对主席的触动。

陈庆之何许人也?简单介绍如下:(由于篇幅所限,详情敬请查阅《南史·陈庆之传》)

陈庆之,字子云,汉族人,祖籍义兴国山,即今天的江苏省宜兴。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少年时期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文武有德,勇冠三军。

其前半生,由于出身寒门没有背景,长年不得重用,几乎视为空白。直到41岁独立领兵,和历史上很多名将相比,虽然战斗生涯只有15年,但屡立战功,最善于以少胜多,出奇致胜。

他天生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

陈庆之性格谨慎,无论真伪,但每次奉诏都要沐浴更衣,净身相迎;他生活俭朴,只穿麻布素衣,而且不好丝竹声色;他虽身为武将,但善抚士卒,官兵一致,能使部下为其赴死。陈庆之是一个能取己之长补己之短,刚柔并济的文雅儒将。

终年56岁,戎马15年死于任上。

结论:在灿若星辰的历史长河中,历史人物如过江之鲫,为什么主席对“陈庆之其人”情有独钟?

也许是相同的出身门第?也许是相同的经历(夹缝中生存)?也许是相同的个人特点(智胜于勇)?也许是相似的战斗经历(以少胜多)?……总而言之,能够让文治武略的毛泽东感到钦佩的人,自有其钦佩的道理!

为了表达对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敬仰之情,赋填词两首作别此次问答!

【江城子•领袖毛泽东1】

文/兵法天下【原创】

难捱寒夜度凄惶。

万家殃,恨离伤。

血染赤旗,擎锷慨而慷。

真理追寻终不倒。

长夜漫,凛寒霜。

书生意气志刚强。

唱浏阳,举南昌。

麾仗临风,战地尽英殇。

荡定劫难修大业,和风起,世辉煌。

【沁园春•领袖毛泽东2】

文丨兵法天下【原创】

橘子洲头,湘江流咽,乱世纷纭。

恰风云际会,山河破碎,神州动荡,黎众哀怨。

胸济苍生,书生奋起,万里征尘半世春。

痛思定,历艰难险阻,力创三军。

游离巧避奇奔,救危难,用兵真似神。

忍燃萁煮豆,韬光养晦,轻挥旌羽,气定乾坤。

持久论兵,决胜千里,倭寇丧魂蒋杀身。

得民意,再进京赶考,后世崇尊。

再次感谢悟空问答!感谢文友提问邀答!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原创不易,码字辛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点赞转发,雅评留言——这叫“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您的鼓励是我们缘份的见证】

为什么同样都是在医院养伤?

还真不是一个无厘头的问题,并且《亮剑》在这一桥段的处理上,也确实遵循了军事常识,需要认真解释一下。确实,李云龙在淮海战场身负重伤以后,通过野战医院的护士们之口,叙述了华野前三号首长都曾前来探望的事情,当然这个“123号”的说法并不准确(陈毅当时不在华野),只是表明了一个状态:野司首长非常关注和在乎李云龙的伤情,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要素,其实是李云龙的军队级别,他当时已经是华野某纵队的二师师长,步入了高级指挥员行列,这样级别的军事主官重伤并且生命垂危,确实会惊动野司首长的。比如1945年12月,原山东军区第8师师长王麓水在滕县战斗中牺牲,不仅山东军区党政军领导亲自到场,主持隆重公祭,连远在陕北的中央领导也相继发电挽悼,虽然当时没有军衔制,也得算“将星陨落”了,实在非同小可。

而赵刚在赵家峪战斗中突围重伤,是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仅仅是八路军129师的一名团政委,还属于中级政工干部,远没有后来李云龙那样闻名全军,在革命战争时期,师(旅)和团恰恰是我军编制的一个节点,师(旅)属于战役单位,指挥员轻易不会亲临火线,出现伤亡的概率不大。而团级属于战术单位,不少团长是要亲自带队冲锋的,因此这个级别伤亡的数量可是不少,不可能一名团长的牺牲就惊动延安。

第二个要素,是李云龙的华野2师队伍情况特殊,相信真正的亮迷都很清楚,该师是在“中原突围”后由中原军区转隶过来的,并非华东野战军的老部队,如此华野首长就必须格外照顾一下。比如在之前的赵庄阻击战中,华野司令员用“五吨”炮弹换下李云龙所部时,就亲口说过:“打光了不好交待”,指的就是2师性质特殊,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拼光,得留点老底子。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好像父母对亲生儿子可以毫无顾忌地严厉责骂,但是对养子大多会包容些,这是咱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所谓“面难”。而作为一支性质特殊部队的军事主官,曾经八路军129师刘师长、陈旅长(中野首长们)的爱将,如果真在华野这边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华野各首长将来确实不好跟中野首长交待嘛!所以亲自前来探望很是正常,至于“123号”全部到场的说辞,当然是文学创作的夸张手法,更为了凸显李大脑袋小命的重要性。

第三个要素,在淮海大战的关键时刻,师长以上的高级指挥员若出现牺牲情况,那是会影响士气的,包括华野2师未来由谁执掌都是大问题,所以李云龙重伤确实是严重事件,也必然引起野司首长的重点关注。其实两边都一样,如果当时楚云飞也被冲锋枪当场击毙、或者伤重不治,我方战报里也会着重宣传的,在三大战役的战果统计中,蒋军少将以上军官被毙伤俘的数字,绝对有准确体现,但是团长或者校级军官,那就算了。

比如在1946年10月的涟水保卫战中,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谢祥军被敌整编74师的特等射手冷弹射中,送往野战医院后因抢救无效而牺牲,他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但是谢司令员牺牲的消息,当时被野司严密封锁,不仅没有立即召开隆重的追悼会,而且关于他牺牲的消息还被特意隐藏,主要就是怕影响部队士气,同时给敌人提供大肆宣传的机会。

在之前写过的许多《亮剑》文章里,笔者坚持认为李云龙的人物原型中,一定有开国中将皮定均的影子,因为经历过中原突围然后再改隶华野指挥的部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皮旅”,也就是中原军区的1纵1旅,到达豫皖苏解放区后该部改称“华中野战军独立师”。

论资历,1955年皮定均也确实该授少将军衔,后来主席在他的名下特批:“定均有功,由少晋中”(皮有功,少晋中应该是另外一个版本),遂被授予中将。对于老红军出身的虎将,不仅是野司首长,中央领导们也是比较熟悉的,那么假如是皮定均将军在战场上重伤,如何不惊动野司各位首长?恐怕是有条件赶来的,都会到野战医院察看伤情以及表达慰问,这是勿庸置疑的。

所以对比一下亮剑的剧情,类似李云龙这样的重量级军事干部,享受野司多名首长关心的待遇,一点也不稀奇。而抗战时期负伤住院的赵刚,也肯定有上级领导探望,比如副旅长、师或旅的政治部主任等等,在李云龙带着和尚前往野战医院时,赵刚曾在谈话中提起过政治部有人来过,只有真正的亮迷,才能有这段记忆吧?

理解了上述要素,也就能举一反三,假如赵刚在三野军政委的任上战场重伤,即便不是野战军前三号首长齐来探望,待遇也不会比李云龙差到哪里去。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的人最后都是怎么死的?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可以比肩《亮剑》却又与之完全不同的抗战剧。《团长》真实的展示了当时敌我双方的军事素养与差距,把当时的远征军刻画更加有血有肉。其中的主角更是一个个特色鲜明,性格迥异。下面,我就一一介绍主角们的结局。

首先是把炮灰团重新归拢起来的团长。死啦死啦龙文章,一个操着全国大部分地区口音的老油条。靠一张嘴“骗”来的团长,却也真正的把炮灰团带出了野人山。每天看似不正经的遛着一群松松散散的炮灰,腆着脸去蹭虞啸卿,为的确实能真真正正的抗日。他的结局是,在抗日胜利后因为不愿打内战而开枪自杀。

接下来就是传令兵烦啦孟烦了,自诩粉条小太爷。本是一腔热血投笔从戎的好男儿,却在一次次的败仗里被逼成了兵油子,在一次战场装死被刺伤大腿之后就来到了禅达。每天用一张说死人不偿命的嘴说一些真真儿的至理名言,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们总是用最恶毒的语言来表达最真诚的善意”在与死啦死啦的日渐熟络中似乎也慢慢找回了初心。烦啦在解放战争时身为团长被俘并参与劝降阿译,后一直生活在禅达,并以自己的视角讲述这个故事。

说完了烦啦,那就要说说兽医了,本名郝西川,用烦啦的话说,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炮灰团里的医生,却没救回过一条命。他从不恶毒,在炮灰团好像父亲一样,是团里每个人死之前都能握着的那只手。在得知儿子阵亡后开始间接失忆,在炮灰团阵地与烦啦道别后被对岸日军炮弹击中,炸下悬崖。

该说说川军团唯一的四川人了。要麻李四福,正宗的四川人,原川军团下士。豆饼的老大哥,喜欢和不辣斗嘴,也是救助站里唯二没上那架飞机的人之一。在野人山被藏在树上的日军一枪爆头。

说完了要麻就不得不提不辣。本名邓宝,湖南人,救护站里唯一带着枪入团的人。为人洒脱,对什么事看上去都无所谓,其实把事都藏在内心里。在南天门战斗中伤了腿,被截肢。后来带着被打成傻子的横山光寺,走路回了湖南。

下面说说那个唯二里的另一个,东北军少尉排长,李乌拉,李连胜。因为自己的过错害死了除自己和迷龙之外的整排人,所以为人一直很沉默,也一直被迷龙整。对日军的仇恨可能使他在缅甸战场过于激进,当赤膊黑体的烦啦他们再次看到李乌拉时,他已经躺在一堆尸体中间,成为活靶子被鬼子练枪使,也是救护站死的最早的一个。不过他的死,却第一次激发了炮灰团的凶性,第一次正面刚死了那几个鬼子。

炮灰团里年龄最小的人,豆饼,谷小麦,河北保定人。一直是团里最受欺负也是最受保护的人,用烦啦的话说,他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只能说是他的排长不够聪明!喜欢跟着要麻,要麻死后就成了迷龙的跟班。在第一次进缅甸战场时死过一次,靠着自己的毅力爬回了禅达,被烦啦发现时已经奄奄一息,被救进医院才堪堪保住性命。在南天门战斗中为迷龙做肉体支架,活生生被震碎了五脏六腑,后跌进怒江!

康丫,康火镰,山西大同人,喜欢照镜子,借东西,占小便宜。喜欢花,喜欢往不辣枪管里插花。在退守西岸时被乱枪击中肺部未死昏厥,在日军放出毒气弹时回光返照,救下其他伤员后最终死去。后在日军建筑防御工事时被抛尸怒江。

炮灰团的大厨,蛇屁股马大志,粤军步兵连下士,总是随身带着一把菜刀。在南天门树堡里防御时被日军拖出,后与欲活捉自己的日军同归于尽。

迷龙,全名不详,看似人高马大,威风八面,实则内心逗比,看似没心没肺实则有情有义。有生意头脑,帮死啦死啦搞来不少钱,在野人山巧遇真爱,在禅达过上了有滋有味的小日子。后因杀的逃兵是某高管侄子,死啦死啦为了不让迷龙受苦,直接枪决了他。

林译,一个本来不太喜欢的角色。唯一受过正规训练的军官,没打过仗的少校。后来在死啦死啦的熏陶下慢慢从一个草包督军,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官。在解放战争时任团长,被烦啦劝降,解散全团后开枪自杀,真正的追随团长而去。

丧门星董刀,半道加入炮灰团,身上背着一把刀和弟弟的骨骸,话不多,喜欢说一些药理,身手好。为了弟弟加入川军团。最后也是带着弟弟的骨骸回到了家乡。

最后说说团里的唯一炮兵,克虏伯。曾经家境显赫,去过德国留学,帮迷龙带回老婆孩子。最常说的是饿了,最喜欢的事是缠着死啦死啦说打一炮。在行刑队目睹死啦死啦自杀后,便开枪自杀继续追随团长去了!

一场战争到底能剩多少老兵呢?

战争有多残酷?九死一生是乐观估计,即便胜仗伤亡也可能超90%

有朋友问,一场战争,到底能剩下多少老兵?

问这个话,是因为还没弄清楚战役和战斗以及战争的区别。

战争,指的是两个政治实体之间爆发的持续性暴力对抗,从宣战或不宣而战,到签订和平协议或停火协议。

战役,指的是参战人数上万(或者是师以上单位作战)的军事斗争。战役的结束常常以一方溃败或一方被全歼为终点。

战斗,指的是参战时间较短、参战人数较少的军事斗争,一次战斗人数可以少到一两人。战斗通常以团或团一下的某一个战斗单位达成战斗目标为结束。

具体来看,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而三大战役这种作战区域超过数万平方公里,参展人数超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尝尝被称作"大会战"。

一场大会战之下,往往有多个战役。比如淮海战役,包含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徐东阻击战和碾庄圩战役为主,第二阶段以歼灭黄维兵团的双堆集战役为主,第三阶段以歼灭杜聿明三个兵团的陈官庄战役为主。

淮海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徐州剿总是一场大会战,歼灭某个兵团或多个兵团也是战役,歼灭某个师或某个军也是战役(歼灭孙元良兵团只用了一晚上,严格来说算是战斗)。如果以团以及团一下单位展开,那就是战斗。比如,双堆积战役中,经历了大王庄、小王庄、尖古堆、平谷堆等多次战斗,解放军逐个村庄逐个房屋进行攻坚,每一次战斗,都有很大的伤亡。

说完这些,我们来讲讲一次战斗后能留下多少老兵。

淮海战役中惨烈战役特别多,最有名的应该是大王庄战斗。

大王庄战斗,传统的说法是,一天一夜时间内,国共双方7个主力团几乎拼光。这句话基本符合实情。

承担大王庄战斗的主要是华东野战军7纵20师58团、60团攻下大王庄,消灭老虎团1个营,俘虏1个营。然后由59团1营和中野6纵46团1营、3营驻守大王庄,全部打光后,最后只剩2名营长。7纵首长的警卫连150人增援,打得只剩17人。失守后,59团、60团1营、46团合力反击夺回,然后又失守,最后,60团反击再夺回。至此,20师基本失去战斗力。

简单计算一下,大王庄战役中,守卫大王庄的59团和6纵46团混编团3000人的只剩下2人,生还率不足0.1%。20师在这次战役中基本上失去战斗力,无法参加后来的尖古堆和平谷堆战斗。

与20师同属于华野7纵的19师,在徐东阻击战后也基本失去战斗力。损失绝对超过了50%。

可见,淮海战役中硬仗恶仗,华野的主力团伤亡率通常在50%以上!

这是针对国军的精锐部队,如果对上国军的鱼腩部队,我军有可能实现零伤亡。

比如

1948年7月日,中原野战军12旅以伤亡二十六人的代价,在谷城南山地歼灭国民党军163旅大部,俘敌副旅长以下一千八百人。(刘伯承《襄樊战役总结》)。

1947年1月的鲁南战役中,解放军攻克齐村,歼灭国民党军113旅2500人,"缴榴弹炮二门,山炮、战防炮各四门,迫击炮八门,轻重机枪约二百挺。我伤亡仅百人。"(粟裕《利用战斗空隙进行休整》)。

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在柳河县红石镇伏击国民党军,更是仅以九人牺牲的代价,全歼汤恩伯的起家部队,美式装备的十三军八十九师一个整师,共计七千八百人,取得震动全国的"柳南大捷"。

放眼整个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从原本的45万人,伤亡了13万人,最后还扩军到58万。这个过程中,华野新增的26万人,大部分来自于国民党俘虏兵转化而来的解放战士,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华东军区地方部队升级而来。

所以,到了战役这个级别,基本没有新兵什么事,要么是调转枪口的解放战士,要么是立功升级的民兵战士。

你问还有多少老兵,全是老兵!

你问还有多少原先的老兵,老兵们面面相觑,一个连的战士,还没来得及认识,就已经战死了!

数据显示,淮海战役中调转枪口的国军俘虏兵,在渡江战役中很多都担任了连排长职务,大部分成了军队中的中坚力量!

仅仅一次战役,最初参战的连排级以下的老兵,到最后恐怕能剩下10%就不错了!

即便如此,他们每一个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没人敢说他们是新兵。

反观国军在抗日中的表现,战士们几乎没有成为老兵的机会。刚上战场,还没摸到枪就被打死,这才是最悲催的。

如果在战争这个层次,100个人恐怕都剩不下一个!

如果在革命解放战争这个20多年大概念下,恐怕一万人才能活下来几个!

比如有名的黄麻暴动,3万革命青年参军,活下来的大都成了开国大校开国少将这个级别,只可惜只有100多人。

即便是只算土地革命战争,也是九死一生。秋收起义队伍有5000多人,后来到达延安的只有7个人,从最高统帅到各级军官只有7个人,他们还一起合影留念。合影后不久,其中一位被糖衣炮弹腐蚀,开了小差,他是周昆。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他们中很多都没有留下名字!

如何以荊楚战疫"作一首藏头诗?

应邀答:用“荊楚战疫”写一首藏头七绝。

荆天棘地肺炎疾,

楚甲神医奋力袭。

战必攻克成众志,

疫情速灭宇惊奇。

亮剑铁三角谁最有可能升为中将?

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昔日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新1团团长丁伟和新2团团长孔捷,这三位在晋西北抗日战场上著名的“铁三角”,建国以后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深造时,恰逢全军举行大授衔,各自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军衔,全剧就戛然而止,拉下了剧终的帷幕。

当年,根据总政颁布的授衔标准,我军正军职干部中的军长、政委,其基准军衔是中将,但在具体授衔时,却出现了军衔普遍降级的现象。

在全军64名现役军长、政委中,只有8人被授予中将军衔,54人被授予少将军衔,另有2人因特殊原因,仅被授予大校军衔。

本文作者据此判断,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位正军职干部,在1955年9月27日,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授衔时,都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基本上符合我军绝大多数正军职干部,只是被授予少将军衔的现状。

正军职干部中,被授予中将军衔的,毕竟只有凤毛麟角,因此,昔日八路军在晋西北战场上,由李云龙、丁伟和孔捷所组成的“铁三角”,各自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在剧中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非要在李云龙、丁伟和孔捷所组成的“铁三角”中,晋升一名中将的话,非常善于打仗,不按常理出牌,往往能出奇制胜的李云龙,第一个就没戏,原因就是此人打仗是块料,但战场抗命等大小错误不断。

红军时,就因为率部抢粮,李云龙被撸了团长的职务,或发配到后勤当马夫,或到炊事班当伙头军,只是在战争年代,军队急需能率兵打仗的干部,才会一次次地官复原职。

战后在军衔评估中,政审工作人员,看到李云龙档案中,一叠的处分报告,肯定会对其留下不良的印象,不可能向上级提出推荐李云龙当中将,因此,尽管战功卓绝,但大小错误不断的李云龙,铁定是少将军衔的命。

丁伟,尽管是昔日晋西北我八路军抗日“铁三角”中,最具战略眼光的人,以及有天才的指挥艺术,但丁伟也是个刺头,尤其是在东北打仗时,他可谓两头冒尖,打劫兄弟部队战利品。

打了胜仗,丁伟就跑到哈尔滨等大城市喝酒,搂着女人跳舞,为此,军方确有许多人,看不惯丁伟的生活作风,由于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许多对丁伟意见,反映到林总那里,最终,都不了了之了。

包括丁伟所部,私下酿酒,不仅自己喝,还到集市上售卖,军中确有许多人对丁伟意见很大,作为东野主力纵队司令员(军长级),丁伟打仗是很牛的,用他的话来说,他当师长时,就干掉了廖耀湘兵团的一个军,因此,有林总照着,喝酒搂着女人跳舞的丁伟自然没啥大事。

但到评定军衔时,丁伟战争年代的这些所谓的生活作风问题,就会被人提及,在军衔评估工作人员眼中,估计对其印象也不会太好,就不可能向上级建议授予丁伟中将军衔,与李云龙一样,丁伟也是铁定的陆军少将军衔。

孔捷,是昔日晋西北抗日“铁三角”中,最能忠实执行上级意图的人,对上级的指令,从来不敢说个“不”字,尽管打仗肯定不如李云龙鬼点子多,也没有丁伟的超前的战略眼光,但因为孔捷听话,愿意服从命令,肯定深得上级的认可,军人不就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么。

即便李云龙和丁伟非常会打仗,但由于个个都是刺头,都是惹上级不悦的人,战争年代只要会打仗,都会容忍他们的缺点;但和平年代就不一样了,因此,乖乖虎一般,从不惹是生非的孔捷,就给上级包括评估军衔的工作人员,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此外,孔捷曾率一个军的主力,参与了朝鲜战争,有和联合国军作战的经验,这是丁伟和李云龙所不具备的,两人都因各种原因,未参与朝鲜战争,可谓军旅生涯的一大遗憾。

由于曾经率兵赴朝参战经历的加成,因此,在李云龙、丁伟和孔捷三人中,也就只有孔捷军长,具备晋升陆军中将的资本。

以上就是战地硬仗单人剧情多长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