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情 正文

曲剧亲爹后娘剧情介绍

闺蜜小华是大龄剩女,还没领证就被男友暴打,我和小华二十年的闺蜜,她不想看继母那张惹人生厌的脸,更不想听继母说出的那些冷言冷语。这以后小华晚上下了班就先来我家了,有天晚上小华跟我说,是想早点把小华撵出门。...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曲剧亲爹后娘剧情介绍,以及和曲剧亲爹后娘剧情介绍相关的内容!

曲剧亲爹后娘剧情介绍,今天让我把家里钥匙给她一把?

闺蜜小华是大龄剩女,好容易找到意中人,还没领证就被男友暴打,无奈之下来我家避难,小华本想跟我要一把家门钥匙,老公说了三个理由,让我立马拒绝了这件事。

我和小华二十年的闺蜜,我俩同岁,可我结婚三年多了,三十岁的小华还待字闺中。之所以成为大龄剩女,是因为她个人条件还不错,找对象标准太高,挑来拣去的最后把自己剩下了。小华是单亲家庭,母亲早逝,父亲续了个继母,继母还带了一个儿子。这个多事的继母对小华很刻薄,以至于找不到合适对象的小华,根本就不想回自己的家,她不想看继母那张惹人生厌的脸,更不想听继母说出的那些冷言冷语。

小华家里的情况我一清二楚,作为相好二十年的闺蜜,我虽然给小华变不出一个白马王子,但最起码让她来到我家,能感受到我的温暖,让她有一个能够修补感情的地方。我跟老公商量好了,白天下了班,让小华在我们家多呆点时间,晚一些再回自己的家,那样她可以和继母少一点接触了。老公是个很善良的男人,他也知道我和小华的关系很铁,所以没有反对意见。这以后小华晚上下了班就先来我家了,帮着我照看孩子,有时也帮着做饭,一直呆到很晚,我们准备休息的时候,她才回自己的家。

有天晚上小华跟我说,她继母带来的那个儿子只比他小一岁,已经找了对象还没有结婚,听继母的意思,是想早点把小华撵出门,他们好把媳妇娶进家。我一听就火了,你们家是先有你,才有你继母和他儿子的,他们凭什么撵你?你告诉你爸呀,让你爸给你做主!小华摇了摇头,我爸说了,我迟早得嫁出去,人家是儿子,不给人家买房子,就得让人家住进来,就是亲弟弟也是这个理儿啊!我真是气的肚子疼,怪不得人都说,后娘一进门,亲爹就得变后爹了,果真如此啊!

不过我最近谈了个对象,希望能谈成,我就可以离开那个家了,小华看了看我说,这个人整体看上去还蛮舒服的,就是个子稍低一点,和我一般高,我可以接受。小华有对象了,我心里很高兴,我特别希望小华能有一个可心的男人去疼,小华真的好可怜。这段时间她住在我们家,我越发的心疼她,我俩一样的年龄,我身边有老公,有孩子,她却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所以当着她的面,我很少和老公打情骂俏,以至于备受冷落的老公,背后总是跟我发牢骚。

那天晚上小华很晚才走,关于她的对象,我们俩谈了很多,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小华说,个子嘛,跟你一般高也不算太低了,你都一米七了,关键是要人品好,对你好。小华淡淡的笑了一下,无所谓了,我也不挑什么了,有资本挑的年龄我都挑不到满意的,如今我不过是剩女一枚,还有什么资格去挑别人呢?我没好气的瞅她一眼,宁缺毋滥可是咱俩找对象的原则,谁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你已经等到这个年龄了,更不能迁就,还是要慎重一些。

这件事说过不到二个月,小华忽然很少来我们家了,几个意思呢我就纳闷。老公撇了撇嘴,啥意思不意思的,跟男朋友住一块了呗!我压根不相信,这才几个月,哪能这么轻易住一块去?老公拍拍我的脑门,这你就不懂啦,30岁待嫁的老姑娘,碰到一个还能看过去的男人,那绝对是飞蛾扑火往上冲,别看你跟她一样年龄,孩儿他妈和大龄剩女的心态,那是截然不同的。虽说老公说的有点阴阳怪调,但不能说没道理。我觉得小华过早的跟男朋友同居,是有点欠妥,但她三十岁的人了,我也不能过多干涉,也许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吧。我突然觉得,20年的交情抵不过岁月的磨砺,小华的有些观念,我已经跟不上趟了。

小华下了班不再来我们家,偶尔会打电话告诉我,她和男朋友在一起,恋爱进展很顺利,一切都好!我在心里默默的祝愿,希望这次小华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希望那个男人能够温暖小华备受生活磨难的心灵。

没有小华的家里突然变得温馨起来,老公又开始每天和我打情骂俏油嘴滑舌,这才是他本来的面目。在小华面前,他每天要伪装的一本正经,我知道他好辛苦。我当然知道小华的到来,让他在家很不自在,所以我很感谢他为我和小华所做的一切,我也真心的希望小华能够幸福起来。

这样过了几个月,天气也热起来,我突然接到小华的电话,她从她娘家打来的,电话里哭的很厉害,说是被人打了,让我赶快过去,我吓得心通通跳,给老公扔下孩子,一溜小跑冲到了小华的娘家。小华哭的梨花带泪,左额头上碰起一个青紫大包,一边耳环被揪掉,耳垂上还留着血迹。小华的父亲一脸怒气,坐在沙发上抽烟,继母则撇着嘴在一边说风凉话,继母的儿子看我到了,掉头走进自己卧室,很大响声的关上了门,我顾不上理他们,径直来到小华的卧室。

原来是小华做了蠢事。本来她和男友住在一起相处的还不错,这个男人复转军人,肯吃苦又勤快,只是因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才耽误到了三十多岁没合适对象。这次遇到小华,这男人还比较满意,所以一门心思的对小华好,希望能成了这门亲事。偏偏小华有一个不了解情况的小姐妹,又给小华介绍了一个工程师,有文凭,高大帅气,一下子让小华心动了。一边是已经同居好几个月近期准备领证的男友,一边是自己心里描画了几千遍的白马王子,小华是左寻思右寻思,哪个也舍不得放下。同居男友这边自然是不敢断,害怕和工程师万一谈不成落个两头空,对工程师这边又不敢放手,怕一旦错过,徒留遗憾。

小华就这么左右摇摆两头跑,没多长时间就露馅啦,给同居男友抓了个正着。同居男友虽说老实,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这女朋友都睡在一起了,还跟别的男人胡搞,换谁也不能接受啊!最后的结果是,工程师发现被骗扭头走了,同居男友不甘心,可这事不赖人家工程师啊,人家也不知道这女人脚踏两只船呀,气急败坏的同居男友,就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把小华暴揍了一顿,还收回了家门钥匙。小华真正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忙活了,最后俩男人一个也没捞着。

这边小华哭的上气不接下气,那边她继母却高一声低一声地数落着小华。小华哭着跟我说,咱们先回你家吧,这个家我实在没法呆下去了。事情来的太突然,我什么也来不及想,就先把小华领回我家。老公看到小华满脸的伤,吓了一大跳,我就把小华的事一五一十的跟老公说了一下,反正也不是外人,这事小华是错了,老公听了一脸唏嘘没再吭气,小华就先在我家住下来养伤,她总不能带着满脸的伤去上班吧。

小华在家里闷了七八天,脸上的伤恢复的差不多了,我怕她刚失恋心里想不开,就陪她一个床睡了好几天。眼看着伤养好了,小华也该上班了,我就问小华,下一步她怎么打算?小华看了看我,语气有点迟疑,本来我继母的儿子定到年底结婚,我也可以趁这半年时间和那复转军人好好相处,争取早点领证把自己嫁出去,可没想到事情发展成这样。继母早看我不顺眼了,恨不得立马让我滚蛋。这几天天气热了,他那个混蛋儿子每天就穿一件短裤,在家晃来晃去,我是睁眼也不是,闭眼也不是,就算是一奶同胞的兄弟,也是要避点嫌吧!所以我想着能不能在你家借住上一段时间,不知道你们方便不方便?

看着小华可怜巴巴的样子,我真的无法拒绝她,毕竟我们是二十年的闺蜜,毕竟现在她在难处,我不帮她谁帮她?小华看我默许了,就鼓起勇气跟我说,如果可以,能不能把你家钥匙给我一把,我回来也方便一些。没等我表态,老公给我使了个眼色,小华失恋在我家避难这件事不简单,看来老公有话说。我安顿小华在客厅等一下,转身跟着老公进了卧室。

老公跟我说话语气很平缓,看得出很克制自己,但每句话里都表露出他满心的不乐意。他掰着指头跟我说着他的理由,第一,小华他继母的儿子因为嫌热,在家穿着裤头让小华感到不方便,所以躲到咱家来,那么我告诉你,我也很热,我也想在自己的家穿着裤头凉快凉快,行不行?第二,咱们家是小两居,小华住一个卧室,咱一家三口住一个卧室,空调在客厅,大热天的,晚上睡觉卧室门都不敢开,你能忍我能忍,孩子能不能忍?第三,小华自己做了错事,你还这么迁就她,她能手里握着一个男人,外面还挂着一个男人,那她住到咱们家,还拿上咱们家的钥匙,会不会对我这个男人有所威胁呢?你考虑过吗?

老公三个理由说完,我立马想明白了。我倒不是怕小华会勾引我老公,这点自信我还是有的,我只是有点恼恨我自己的无原则。小华失恋很痛苦,我可以理解,她继母对她的刻薄,我也很愤怒,我还可以陪她在我家养好伤,因为我们有着二十年亲如姐妹的情谊,但她再提出要我们家的钥匙准备长住,我确实不能答应了。凡事要有个底线,小华这样做已经影响到我们家的正常生活,我必须要学会拒绝啦!

通过这件事情,我想明白一个道理,即便是关系再好的闺蜜,相处也要有一个分寸,不能因为你们多年的情谊,伤害到一个家庭的稳定和安宁。闺蜜失恋来家里避难,短期的修养完全可以,如果长期住下去,还要求拿人家家里的钥匙,这就有点出格了。提出这种要求的闺蜜,完全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只顾自己方便,这样自私自利的人,也不值得为此伤了家庭的和气。朋友们,闺蜜失恋住在我家,还想要我家的钥匙,我不同意,你们说我这样做对吗?

(图片来自今日头条免费图库)

古代傀儡皇帝禅让皇位给控制他的人?

“禅让”的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等古籍之中,说的是尧、舜、禹“禅让”帝位的故事。上古时代的禅让那是真的择贤而立,而后世皇位的禅让却只是权臣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在古代,身为人臣却行篡位之举是很受世人诟病的,而且这对名声也不好。为了让自己某得皇位看起来更好看一些,许多权臣都假借了禅让的名义。至于傀儡皇帝的下场那可就不好说了。

汉献帝刘协以及曹奂在禅让后都得以善终,但有的皇帝却没有那么幸运,比如北周末帝宇文阐在禅让后就被杨坚所杀,而杨坚的子孙也多有禅让后被杀的情况。

为何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这件事归根结底就是权利的争夺,如果傀儡皇帝不会影响权臣的地位,那么留下傀儡皇帝也未尝不可,这样还能留下宽厚的美誉。刘协和曹奂在禅让之时已经当了好多年傀儡,朝政大权已经尽被曹家和司马家掌握,所以即便留下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而杨坚和李渊就不同了,他们控制朝政的时间很短。如果留下傀儡皇帝,难免会有仍忠于皇帝的人会再次扶持原来的皇帝,这样就会有很大的隐患,因此除掉傀儡皇帝也就顺理成章了。

除了上面说的一点外,我觉得这事还与篡位权臣的性情有一些关系。稍微仁厚点的权臣可能就会善待傀儡皇帝,毕竟有时候这也只是一念之间的事。

禅让之后能不能做个逍遥王这事,我觉得只能看命了,毕竟从成为傀儡那一刻起生死就已经不再由自己掌握!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欢迎留言交流!

文 by 历史文斋

文斋君是一个喜欢正经讲历史(还有军事史)的历史爱好者,讨厌一些自媒体的胡编乱造,希望能够从历史中收获真正的知识。当然文斋君不是一个老古董,也喜欢搜罗一些历史上的趣事将讲给大家听。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方便以后一起交流!

作为杨贵妃的前夫唐玄宗的儿子?

李瑁很是可怜,作为皇帝的儿子,在看到妻子被父皇抢走之后,却不能怒不能怨,只能含笑道贺。不过,这是他的懦弱和不作为,反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唐玄宗的一生,嫔妃众多,不过要说他最喜欢的女人,还得说是杨玉环。

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位杨玉环可不是一般人,那是他的儿媳妇。

按理说公公娶儿媳妇,父纳子妻这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对这段感情给与了很多包容与祝福。

那么,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真相呢?而被横刀夺爱的寿王李瑁,他的结局最后又是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聊聊这段历史的风云变化。

玄宗皇帝的一生,有文治有武功,会生活有风度,做出的成绩更值得敬佩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非常有才情,有魅力的君主。他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一般君主,要么就是过于严肃,没有生活情趣,要么就是太过奢靡,留下千古骂名。

《沁园春雪》中就简单评价了几位皇帝: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首诗中就评价了几位皇帝,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就过于追求武功,没有文学造诣;唐太宗和宋太祖又为人严肃,少了几丝令人亲近的豪情。至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知道纵马扬鞭,更是不被人们所钟爱了。

而唐玄宗李隆基不是这样,这是一位有文化,有武功,有生活,爱玩会玩还非常追求生活品味的君主。

唐玄宗有文化,而且尊重文化,他兴修“丽正书院”,为国家增强文化软实力,他和大文豪张九龄非常偏爱;

唐玄宗有武功,他年轻时候就曾经以4个人打破突厥马球队,为大唐赢得了面子。中年时候每次起码射箭也是非常擅长;

他生活品味很好,斗鸡打球,唱歌跳舞都是不在话下。而且,他还亲自做老师,“开培训班”,成为中国戏曲界“梨园”的创始人。

这些都是唐玄宗的成就,通过这些,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才又有为的唐玄宗了。

同时,他的眼光还非常好,虽然在后期,他任用了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两个宰相把大唐王朝差点颠覆。但不可否认,在他年轻时,雄姿英发的时候,眼光还是非常独到的。

在大唐王朝刚刚经历武则天和太平公主时代,需要拨乱反正时,他任用姚崇;在国家步入正轨时,他任用宋璟,需要发展文治时,他任用张说,需要吏治时,重用韩休。这些人,出身不同,性格迥异,但是都是发扬了自身的性格长处,帮助大唐王朝一步步走向辉煌。

可以说,是他们的突出成绩和作为装点了大唐的天空,同时,也是玄宗的知人善任和敢于放手才让他们发挥了自己的才华,开元盛世的繁华是玄宗君臣的共同努力。单单从这一点来说,唐玄宗李隆基也是一个值得佩服的皇帝。

玄宗不缺嫔妃,更不缺子女,但从婚姻幸福角度来说并不圆满

唐玄宗这么出众,自然喜欢的女人也是很多的。嫔妃一多,孩子自然也少不了了。在他当初还不是皇帝,还是临淄王的时候,身边就有很多嫔妃了,比如赵丽妃,刘华妃,皇甫淑妃,王才人等等。

而这时,他就已经有很多子女了。而到了他成为皇帝之后,皇子公主更是生了不少。

史书记载,唐玄宗一生,一共有三十个儿子,三十个女儿。

但别看玄宗的孩子这么多,他的婚姻生活了谈不到幸福圆满。

与王皇后性格不合,武惠妃不被朝臣喜欢,这俩女人让玄宗很是糟心

想看玄宗的后宫,看看皇后和宠妃就能看出端倪了。

玄宗的一生,嫔妃很多,但是他真的钟爱的女人只有3个。分别是发妻王皇后,宠妃武惠妃,还有风华绝代的杨玉环。

首先我们先看王皇后,王皇后是李隆基的发妻,当时在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她就嫁给了李隆基。这位王氏出身武家,性格坚毅。在曾经和韦皇后,太平公主斗法时期,出力颇多。

李隆基也很敬重这位夫人,在他登基之后,就把王氏册立为皇后。

而王氏做了皇后之后,也很得宫人们的喜欢。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是说话果断,为人爽快,因此宫人们都很喜欢王皇后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

但是这样的性格却不让李隆基喜欢了,原因就在于李隆基现在身份变了。以前他认为王氏是贤内助,但是现在,李隆基追求生活,王皇后没有文化,不懂诗词也不懂跳舞,这就让李隆基对她有些疏远了。其实如果说性格不搭调也就罢了,但王皇后还有一个弱点,就是没有生育。

她和玄宗结婚多年,可是一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这些都让王皇后很是头疼。

而就在王皇后不得宠的期间,有一个女人出现在了李隆基的身边,这是一位武氏妃子,按辈分来说是女皇武则天的侄孙女,也就是李隆基小表妹。

这位武氏妃子性格聪慧,温柔可爱,明显这样的性格很符合李隆基的审美,甚至让李隆基产生了“废王立武”的想法。而且当年,他的爷爷李治就这样做过,这些都让王皇后非常担忧。

于是,一开始她还开始打感情牌,后来感情牌不管用了,她也是病急乱投医,居然开始相信神佛的力量。于是找到了一位道士,想要乞求怀孕的办法。

道士给了王皇后一块小木头,让她每天戴着,清晨祈祷,这样就能怀孕。可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就会被视为“压胜诅咒”啊,最后,王皇后的这种荒唐行为还是被玄宗发现了,玄宗很是生气,也就把王氏给废黜了。

而废黜了王皇后,武氏妃子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当唐玄宗非常热切的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时,大臣们居然清一色全是反对武氏做皇后。

他们认为李家和武家那是不共戴天之仇,绝不可以;况且武惠妃和前宰相张说关系密切,张说已经被贬官,绝不能再次重用张说,于是立武氏表妹为皇后的计划也就宣告失败了。

但别看立不了武氏做皇后,唐玄宗还是给了小妹足够的关爱与地位。他把武氏册立为惠妃,而且按照皇后的礼仪和仪仗来给武氏行册封礼。可以说武惠妃就是一位没有皇后头衔的皇后。

武惠妃虽然觉得可惜,但也只能认命,但她很有福气,做普通嫔妃的时候就有生育,做了惠妃之后肚子还是很争气。一连给李隆基生下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而这其中的一个孩子,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寿王李瑁。

武惠妃的意外离世,杨玉环的意外出现,让玄宗对这个女人爱到了骨子里

但是武惠妃的得宠,就意味着有人会失宠,而就在武惠妃春风得意,享受“皇后权力”时,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三人的母亲就失宠了。这三个小兄弟年纪相仿,性格也很贴合。

在看到武惠妃这般得意,自己母亲却备受冷落就觉得非常不高兴,常常发牢骚抱怨。武惠妃在听到这三个孩子在抱怨自己之后,于是哭哭啼啼找到玄宗哭诉:三人对她不敬。唐玄宗当时就想把这三个“逆子”废掉,还是张九龄劝阻,这件事才最后作罢。

但是随着张九龄的罢相,武惠妃再次出手,利用一场子虚乌有的谋反案把三位皇子给卷了进去,这次,唐玄宗没有心软,他直接把三个孩子废为庶人。而不久,三位皇子就惨遭杀害。虽然很多史料并没有直接指出三位皇子的死因。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猜测,这肯定是武惠妃下的毒手。

就这样,武惠妃利用了唐玄宗对她的宠爱“陷害三王”,算是实现了一个非常阴险的目的。但是武惠妃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就在三位皇子被害之后,武惠妃经常做噩梦,有人来找她索命。她就在巨大的恐慌和担忧之中自己吓死了自己,终年38岁。

而失去了武惠妃的唐玄宗,彻底陷入了绝望之中。因为当时的后宫,没有一个人对唐玄宗的眼缘,他看着哪个嫔妃都提不起来兴趣。当时,玄宗甚至让嫔妃们站成一排,头上别一朵花,手拿胡蝶,看胡蝶落在哪个花上,他就宠幸那个嫔妃。用这种非常无趣的方法来派遣心中的郁闷。

但是,这种方式他毕竟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他内心的苦恼还是无法排解的。而高力士看唐玄宗一直很无聊,就劝慰皇帝可以去骊山泡温泉放松一下,也就是在这里,他重新找到了他的解语花——杨玉环。

从皇帝儿媳变为皇帝嫔妃,李隆基用尽手段,终于让杨玉环成为了自己的贵妃

但当时,唐玄宗看上杨玉环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因为此时杨玉环是他的儿媳妇,而这位儿子,就是当年他和武惠妃生的儿子寿王李瑁。

当年,武惠妃在给儿子选妻子的时候就非常热心,最后选中了杨玉环。杨玉环是四川妹子,性格婉约,喜欢唱歌跳舞,又擅长琵琶,所以和寿王李瑁的结合那也算是郎才女貌了。而且,他的出身也不错,虽然在四川长大,但是原始出身那是弘农杨氏,属于大贵族,和李唐宗室属于多年通婚的关系。所以,唐玄宗也为俩人举办了隆重的婚礼,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的生活也非常恩爱。自然,这次温泉沐浴他们也在其中。

可能曾经看这个小女孩只觉得乖巧可爱,但这次在温泉宫,本来心情放松,加上这种水汽氤氲,仙山环绕的感觉,李隆基瞬间就喜欢上了这个儿媳妇。可能就是杨玉环的回眸一笑百媚生,让玄宗觉得自己的嫔妃那都是六宫粉黛无颜色了。

那么,怎么把这件事做起来呢,这件事李唐宗室可是“老专家”了。当年李治想娶爸爸的嫔妃武则天不就让武则天先去尼姑庵出家了嘛,现在也来这一手就好了。只不过当时佛教盛行,现在道教盛行,于是李隆基就让杨玉环去做了女道士。

但是一个好好的女儿家去做女道士那也是不合情理啊,所以李隆基又发布了一道敕令:我这个儿媳妇太孝顺了,希望为她的祖婆婆窦太后去祈福,自愿做女道士。他甚至还写了一篇《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称寿王妃温厚孝顺,为逝去的窦太后祈福,这当然是冠冕堂皇的说辞。杨玉环就这样“被自愿”的出家做了女道士,还有一个道号“太真”,住在太真道观,过起了女道士的生活。

不过,杨玉环做道士并没有太久,没过几年,她就搬出了道观,进入了李隆基的后宫,正式成为皇帝的妃子。而成为皇帝嫔妃的杨玉环,非常得到玄宗的宠爱。完全可以用专宠后宫来形容。我们熟知的羞花之貌,霓裳羽衣舞都是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故事的小插曲。

杨玉环爱吃荔枝,唐玄宗就让岭南官员马不停蹄为爱妃送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当年杨玉环吃荔枝的故事

寿王李瑁的不争不抢,不为所动反而让他安全的生活了下去

而面对妻子被抢的境遇,寿王李瑁不敢有所作为,毕竟他只是皇子,父亲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况且当年父亲一日杀三子的狠心他是见识过的,所以他不敢有怨言,只能含笑道贺。

但正是他的不作为,反而让他安全的生活了下去。

不过,寿王李瑁认命规认命,他却表现出了一种独有的阴郁和烦闷。唐玄宗在娶了杨玉环之后,有一次开宴会,就看到寿王愁眉不展的样子,觉得非常心疼。晚唐的诗人李商隐也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下了一首《龙池》。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唐玄宗在龙池开宴会,歌舞升平,很是热闹。但等到夜半子时该回家的时候,薛王喝多了沉醉睡去,而寿王李瑁却是黯然神伤,很是清醒。

于是,唐玄宗又给儿子选了一门亲事,选了京兆韦氏的一位女儿给他做妃子。而寿王在失去了杨玉环之后,知道再无希望,于是和韦氏好好过日子,不仅夫妻恩爱,还生下了很多孩子,也算是家庭圆满了。

但是别看李隆基和杨玉环过了几年好日子,等多年以后,马嵬之变时,杨玉环还是做了牺牲品,亲眼死在了李隆基的跟前。不禁让人觉得下场凄凄。

李瑁最后的结局算是不错了,失去了杨玉环,但也算收获了完美的爱情与家庭,比起李隆基,算是幸福了

李瑁是一位皇子,也是一个儿子,他是不能左右父亲的想法,更无权干涉君主的主意。他只能选择接受,但是,比起那些被杀害,婚姻不幸福的人,他的结局已经是很好了。失去了杨玉环,但得到了韦氏女儿,虽然被父亲看淡,但是保住了性命。

他的不作为恰恰证明了他的大作为,安静恬淡,不争才能长久,不争才是生存之道,这样的智慧也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与思考吧。

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这种习俗各地不尽相同,但不会超出三种情况:

1、朋友之间很合的来,认个干爹妈经常走动走动,加深感情。

2、多个朋友多条路,干亲之间优势互补,在调动、升迁、就业等方面可互相帮助。

3、带迷信色彩。多是相面的说孩子犯这冲那,得找个什么属相的干爹妈才能免灾。

每年都要送鸡蛋的,是希望干爸妈将干子女视如己出的意思,别的也没什么讲究

听老人们说就是当生下来的时候,孩子的父母怕自己的孩子不好养,所以就去“认干爸、干妈”。而关於“认干爸、干妈”也是有一个仪式的,还要准备大礼,具体要多少,我也不清楚了,老的时候就是红包啊,还有谷子,最少好像是40斤,还有衣服,然后还有应该是猪肉,大大的一块,和谷子一起担著去“认干爸、干妈”。后面应该是还有的,还要祭祖什麼的。

认义父义母,在老焦作被称为“认干爹(大)、干妈”。在过去,人们认为:小孩认义父义母是为了好养活,尤其喜欢认儿女多的人或贫寒的人家作义父义母,理由是儿女成群的人家,孩子们就像成群的小动物一样,容易长大。贫寒人家的儿童大抵较多,也不娇贵,反而会长大;还有两方家长为了增进两家情感,于是认对方的儿女作义子义女,为的是多一门亲戚来往。全国各地都有认亲的习惯,但是礼节习俗却各自不同,现在就说一下老焦作“认干爹、干妈”的礼节习俗。

不过,老焦作人认为:认干妈、干爹会对干妈、干爹自己亲生的子女不利,所以不是至亲好友,从不敢答应比较生疏的人的要求;而且认干亲双方要互相送礼,并摆酒席。以后每年三节两寿,干儿子、干女儿家都要送礼,作干爹、干妈的也要回礼,所以不是富厚之家也应酬不起。

认干亲是喜事,自然要选个吉利的日子举行仪式。那天,孩子的亲生父母要准备酒席,还要替自己的孩子预备好孝敬干爹、干妈的礼物。这份礼物最重要的是干爹的帽子,干妈的鞋子,还要配上衣料之类。干爹、干妈也要送给干儿子、干女儿一些礼物。其中一定要有饭碗、筷子和一个长命锁,还有一套小衣服、鞋袜、帽子、围嘴、兜肚等等。有钱人家都是到首饰店定打银碗、银筷子,否则就到寺庙那里去买木碗,决不用瓷碗,免得被小孩失手打碎,那是很不吉利的事。普通人家认干亲的仪式,由于经济上不宽裕,就简单多了。只要孩子正式向干爹、干妈磕三个头,改口称呼干爹、干妈,同时互相象征性的赠送些礼物,就算完成。如果认干亲时孩子较小,特别娇贵,那么认干妈时,干妈还要穿上一条特别肥大的红裤子,坐在炕头上,由旁人抱着孩子由裤裆里钻出来,意思是和亲生的孩子一样,然后干妈给他带上长命锁,起个乳名,以后就用干爹干妈所赠的碗筷吃饭。意思是:是他家的孩子,吃他家的饭,就和亲生的父母不相干了,从此借干爹、干妈的福气,必可康强长寿。

我想人们认干亲的原因,一是为了儿女,二也是为了点缀生活,才想出种种办法来找热闹、解除寂寞。因此认干亲这类的事固然是因迷信而起,可还带着很浓厚的人情味儿。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前频繁,经济上也宽裕多了,认干亲的现象似乎比以往还多,不过已没有什么迷信色彩了,纯粹是为了点缀生活而已,程序更是简单多了。比如我儿子就认了三个干爹(均为我的好朋友)、一个干妈(我妻子的好朋友),我们夫妻二人也认了一个干儿子、一个干女儿,相互之间只是口头上说说就算认了,平时和节假日带上孩子经常相互走动走动,让大人和孩子们增添些感情。

成都现在民间也很普遍的迷信习俗。

小儿多病不好带,即被认为犯了“关煞”(遇到难关或凶神),就要为小孩找一属相相生(由五行推算)的人作干爹,以保平安,俗称“拜寄”,一般是找亲朋好友。届时,小孩父母要备办礼品,带上小孩敬拜干爹、干妈,然后由干爹给孩子取名,并赏赐钱物。

还有一种是撞干爹,俗称认“保保”、“撞桥关”、“射将军箭”。先由算命先生选定地点(一般是桥头),届时备酒菜、香烛和竹制弓箭等候。当遇着第一个成年男人时即上前拦着认干爹,说明孩子犯有“关煞”,不好带,请求射箭去“关煞”,然后向干爹敬酒菜,孩子行跪拜礼,干爹给孩子取吉祥的名字,赠钱,礼毕,各自分手。有的日后便认作亲戚走动。

嫡出和庶出的孩子?

在嫡庶这个问题上,我想袁世凯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纵然他贵为当朝一品大员,但因为他是庶子,结果在葬母这个问题上受尽波折。

1902年,袁世凯的母亲刘老夫人去世了,此时他不但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还参与全国性政务的九项兼差,一时风头无二。

作为朝中重臣,袁世凯决定为母亲举行盛大的葬礼,将母亲安葬在河南老家祖坟,但此事却引发了一场大风波。

刘老夫人之前,一直住在河南项城老家,三年前袁世凯成为山东巡抚,就将她接到山东,后来她又跟着袁世凯到天津,但不到一年就因病去世了。

袁世凯深感自己没有尽到孝道,决定将刘老夫人风风光光地送回老家祖坟安葬,为此他派出了军队护送刘老夫人的灵柩,长长的车队从天津浩浩荡荡出发,走了三四天才走到项城。

当然了,袁世凯这种级别的官员回乡,项城上下官员自然不敢懈怠,早早就布置好了灵堂,并安排了驿馆,以便各地来项城吊唁的官员有个落脚的地方。

不仅如此,项城还派遣官员到京城,跟着车队一路护送灵柩到项城,这些安排是可以让袁世凯感到满意的,但他的内心还是有些惴惴不安。

原来,早就车队出发之前,袁世凯就已经派遣管家,也就是他的侄子、十三太保之一的袁乃宽回项城报信了,并与家长、也就是袁世凯兄长袁世敦商议葬母事宜,但得到的回复却是,一切按祖制来办。

袁乃宽知道这样无法交差,于是再次询问袁世敦,袁世敦便轻描淡写地说道,让袁世凯回家后再商议!

袁世凯得知这事后,气不打一处来,他认为自己堂堂一品大员,竟然被这么敷衍,真是岂有此理!

但是,袁世敦毕竟是嫡长子,是家族的掌门人(那时候袁保中早就去世了),袁世凯也不好发作,便隐忍下来。

等到返回项城之后,许多官员前去迎接,还在县城的灵堂前举行了大型祭奠仪式,他本以为哥哥袁世敦也会来,却等了三天都不见人影。

那么,袁世敦为何是这种态度呢?

原来,袁世凯的父亲一共有九个孩子,只有袁世敦是嫡子,袁世凯及三个同母兄弟都是小妾刘老夫人所生的庶子。

并且,在袁世凯很小的时候,由于他的叔叔袁保庆没有儿子,父亲袁保中便将他过继给袁保庆,由袁保庆的妻子牛氏抚养。

袁保中去世后,袁世敦作为嫡子,继承了家业,虽然他没怎么当过官,却是大家长,因此对作为庶子的袁世凯冷眼相待,哪怕袁世凯成为了封疆大吏,他也不为所动,认为袁世凯不管在外面有多风光,但在家里必须对他毕恭毕敬。

事实上,古代嫡庶观念很重,嫡子地位最高,庶子根本没有继承权,甚至不能祭奠祖先,庶子的母亲地位也很低下,没有资格与丈夫合葬。

袁世敦作为袁家嫡长子,是个十分因循守旧之人,非常重视传统和礼仪,当他得知袁世凯准备将母亲葬入祖坟,压根就没打算同意。

事实上,袁世凯对袁世敦其实还不错,当初袁世凯从朝鲜回来,逐渐得到重用,他曾到吏部为袁世敦“投供”,让袁世敦得了个候补知府的官职。

因此,对于袁世敦的这一举动,袁世凯自然感到不满了,便决定回家看看,再好好跟袁世敦商议一下葬母之事,或许袁世敦不会为难他。

袁家是项城望族,为官宦世家,家族人才辈出,在当地非常有名望,当时四十四岁的袁世凯,已经十七年没回家了,他贵为朝廷一品大员,本来是可以坐着轿子,让士兵开道,热热闹闹回家的,也显得有面子。

但是,袁世凯考虑袁世敦的为人,认为自己如果太高调,难免招致非议,所以轻装简从,只带着两个随从就回家去了。

袁世凯的老家在袁家寨,寨子周围筑起了高墙,有一座吊桥通往寨子内,里面住着三百多户人家,基本都是袁氏。

事实上,袁世敦虽然看不起庶母刘老夫人及弟弟袁世凯,也不愿意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但他还是很讲礼仪的,在家为刘老夫人设置了灵堂,全家上下都挂白,家人也都穿丧服,显示出了对付刘老夫人的尊重。

袁世凯走到家门前,袁世敦让子侄们出门迎接,自己也嚎啕痛哭起来,在灵堂前迎接袁世凯。

等到袁世凯进门了,袁世敦又拉着他在灵堂前跪拜,两人双双跪地,痛哭不止,直到子侄们将二人拉起,二人这才擦干眼泪。

从另一方面来看,袁世敦为刘老夫人设置灵堂,其实是不承认袁世凯在县城为刘老夫人举行的祭奠仪式是符合礼仪的,因为这件事只有袁世敦才有资格主持,袁世凯作为庶子,只有参与的份。

袁世凯又何尝不知道袁世敦是怎么想的呢,但他并不服气,他认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足以抵消他作为庶子的劣势,但袁世敦又不这么看。

但两人毕竟是兄弟,不好相互揭穿,只是表面维持和气。

袁世敦问袁世凯,为何庶母(刘老夫人)死了几个月,才安排出殡事宜?前日你差人来问,我觉得无需商量,按照规矩办就是了。

这话问到点子上了,袁世凯一阵心虚,原来刘太夫人去世的时候,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不久,又刚刚领了太子少保的头衔,可谓前途不可限量,但按照的礼制,父母去世,子女需丁忧三年。

如果袁世凯真的丁忧三年,等到他再回来,怕是位置早被别人抢了,所以他想了个办法,拖延了为母亲出殡的时间,并让山东、直隶等地官员上书朝廷,给他来个“夺情应变,移孝作忠”,这样就不用丁忧了。

果不其然,袁世凯这么做的效果很好,慈禧太后考虑到八国联军之事刚刚过去,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便同意让袁世凯“夺情”。

当然了,这些是不能对袁世敦说的,所以袁世凯只是回答说,朝廷诸事繁忙,因而耽误了出殡事宜,自古忠孝难两全,我也是无可奈何啊!

当然了,袁世敦心中门儿清,只是轻蔑地淡淡一笑,然后对袁世凯说,灵柩什么时候到家,赶快操办了吧,早早让庶母入土为安,才可称得上孝道。至于说墓地之事,我看祖坟附近有大片空地可以选择,你自己去看看吧!

袁世敦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刘老夫人不葬入祖坟,袁世凯想怎么着都成。

袁世凯不乐意了,大声对袁世敦说,我一个封疆大吏,母亲就葬在祖坟边上,这合适吗?

袁世凯想拿官职压人,但袁世敦根本不吃这套,也大声回答说,只能在祖坟边上,这是千百年来的规矩,也是祖制,岂是你我能更改的!

袁世凯不甘心,继续对袁世敦说,我是朝廷重臣,如果母亲不能葬入祖坟,我无法立足朝堂,家族也脸上无光啊!

袁世敦也不退让,对袁世凯说,我不谙官场上的事,只知道乡里乡亲怎么看,这事就这么定了吧!

刹那间,袁世敦和袁世凯就怒目相向了,其他兄弟姐妹本以为这事会和平解决,没想到两头犟驴互不相让。

事实上,葬母之事可能是袁世凯当时最不顺心的一件事了,在此之前他在官场上顺风顺水,而且妻妾成群,子孙满堂,没成想被袁世敦卡住了。

其实,袁世凯作为慈禧天后身边的红人,还是有办法办成这事的,比如他可以回京向慈禧太后求一道圣旨,将母亲光明正大地葬入祖坟,谁还敢阻拦?

但是,袁世凯转念一想,这事也不能这么办,他刚刚成为封疆大吏,就让朝廷为自己做违背礼仪的事情,别人会怎么看他?再者,拿朝廷强压袁世敦,肯定会招致族人不满,万一闹出事情来也不好收场。

但是,刘老夫人毕竟是袁世凯的生母,虽然没有亲自抚养他,但对他恩情似海。

当初,刘老夫人刚生下袁世凯,却没有奶水,刚好袁保庆的妻子牛氏也生产了,生下的孩子夭折了,刘老夫人便央求牛氏给袁世凯喂奶。

后来,袁世凯被过继给袁保庆,牛氏待他如己出,他稍稍长大后跟着袁保庆到任上,却不喜欢读书,转而习武,但也没什么长进,到十几岁了也没个一技之长。

刘老夫人很担心袁世凯长大后游手好闲,无法养活自己,于是省吃俭用,为袁世凯存钱,等袁世凯回家的时候偷偷塞给他,袁世凯一直铭记在心。

袁世凯十四五岁的时候,养父袁保庆死掉了,他又在另一个族叔袁保恒的引荐下,到北京读了四年书,但也没读出什么名堂来,几次参加科举都不中,刘老夫人为此担心不已。

一直到袁世凯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投奔淮军将领吴长庆,这才逐渐混出个人样来,但此时刘老夫人也为他熬干了心血,毕竟袁世凯一直不在她身边,她内心是有愧疚的。

后来,袁世凯去朝鲜待了十来年,干得还不错,回国之后开始受到重用,数年光景就升任了山东巡抚,他这才想到将寡居的刘老夫人接到身边,可刘老夫人没享几年福,就撒手人寰了,袁世凯认为自己没尽到孝道,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因此,袁世凯认为,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是他最后一次表达孝道的机会了,所以他是万万不会轻易放弃了。

眼看跟袁世敦来硬的不行,袁世凯决定服软,他苦苦哀求袁世敦,希望袁世敦让刘老夫人葬入祖坟,差点就要跪下了。

但袁世敦的回复却是,祖莹正穴是万万不能入的!

袁世凯再次火冒三丈,他大声斥责袁世敦说,难道我不是袁家子孙吗,难道我的母亲不是你的长辈吗?

袁世敦依然寸步不让,对袁世凯说,这个长辈我也可以不认!言外之意是刘老夫人只不过是个小妾,他的母亲才是嫡妻,也是袁世凯的嫡母,是唯一的当家主母。

袁世敦还说,如果我不认这个长辈,就不会设灵堂,穿丧服,我已经很给面子了,你别逼我破坏规矩。

袁世凯又说,百年之后我死掉了,是不是也不能葬入祖坟?袁世敦回答说,你葬在何处,得由你的儿子说了算!

袁世凯彻底怒了,对袁世敦说,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你不让我的母亲葬入祖坟,我就另立祖坟,我堂堂朝廷大员,还撑不起一片天吗!

说完,袁世凯就摔门而去了,得知消息的当地官员为了巴结他,很快就在项城周边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他又请风水先生选出了墓地,然后为母亲举行了盛大的下葬仪式,前去吊唁的官员非常多,唯独没有袁家人出现。

就这样,出身卑微的刘老夫人,死后大出了一把风头,她如果在天有灵,肯定会觉得没白养袁世凯这个儿子。

在将刘老夫人下葬之后,袁世凯就启程回京了,他临走前发誓说,自己以后再也不回袁家寨了,死后也不会葬入祖坟!

正如袁世凯所言,多年之后他给自己另外安了个家,即河南省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作为他开山立派之地。

之所以是这个地方,是因为商朝名相伊尹遭奸臣排挤,曾到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来迎接他还朝,袁世凯是在将自己比作伊尹,将族人比作奸臣。

并且,袁世凯的先祖袁绍也是在安阳一带发迹的,距离京城也比较近,所以他认为安阳也是自己的吉祥地,于是在此建造府邸居住。

后来,袁世凯又在安阳购买了两百多亩地,请来德国著名的设计师,为自己设计陵园,最终建造了一个中西合璧的陵园,也就是现在的袁林。

1916年袁世凯去世之后,就安葬在了袁林,正如他所言,他没有再去过袁家寨,死后没有葬入祖坟,可见葬母之事对他的影响有多大,这就是嫡庶之分的可怕之处。

从袁世凯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古人重视嫡庶之分,袁世凯作为庶子,纵然是当朝一品大员,在家中地位也低于嫡子袁世敦,他的母亲作为小妾,死后终究也没能葬入祖坟。

其实,袁世凯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的养父袁保庆是大官,他在袁保庆那里就是嫡子,可以继承家产,也可以获得更多机会,如果他一直都生活在原来的家庭,或许他这辈子都难抬头,也就没有那些众所周知的故事了。

古代绝大多数庶子,都比袁世凯要悲惨,他们没有继承权,只能依附于嫡子生活,他们的母亲只是小妾,没有什么地位,他们甚至只能被嫡母抚养,长大之后听从嫡母的安排,很难自己来安排人生。

再说小妾,古代实施一夫一妻多妾制,妾只是男人生育和欲望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她们在家中没什么地位,丈夫死后只有嫡妻可以合葬,小妾只能另外安葬,比如清朝也只有皇后可以跟皇帝合葬,妃子们大都安葬在妃园寝,不跟皇帝埋在一起。

因此,袁世敦的坚持其实是有道理的,只不过袁世凯认为自己当了大官,可以破坏规矩,但终究没能得逞,至于为何,还在于存在了千百年的嫡庶观念,在当时还没有到走向灭亡的时候,袁世凯的反抗,也只能是徒劳的。

为什么好多人都说后爸后妈都不好当?

谢谢邀请,俗话说:血浓于水,亲爸亲妈都不好当,更何况后爸后妈,绝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和自己的妈妈比较亲密,即便自己妈妈打她骂她,孩子都不会记心,尤其是孩子小时候,对妈妈的依赖比对父亲要严重得多。

作为后爸和后妈,要自己放平心态, 摆正自己的位子, 要有奉献精神, 宽容, 不计较孩子的行为, 做好自己该做的,不计较孩子的表现,不卑不亢同等对待自己的孩子和继子。

如果再婚夫妻重建了家庭以后,在新的家庭中,还是以女人主内,男人主外为多。女人在家的时候比较多,要负责家务,要负责孩子,自然唠叨也会多一些,和孩子们的接受也远远大过男人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

男人下班后陪着孩子玩一会,或帮孩子解决一些作业问题之类,他们在仅有的一些时间里陪伴了孩子,孩子就觉得很亲切。可是女人为了做饭,为了家务,会少了很多时间和孩子谈心交流。即使有心坐下来和孩子交流一下,也会被孩子的抵触情绪给抵制了。

我有一个亲戚是老公死了再嫁,那个再婚的男人没有结过婚,对妻子带来的两个孩子非常好,有一次那个男孩刚读初中,就要买苹果机,后爸苦口婆心的劝了好几次都不听,哪知道这个小男孩竟然把后爸的钱偷走拿出买手机,后爸知道后讲了他几句,他居然说:你不是我亲爸,凭什么管我。

父子俩这一辈子疙瘩和仇恨算是结上了,你说后爸里外不是人,难当呀?也许孩子长大了会理解后爸和后妈的一片苦心。

虽然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叛逆,但也不能一味的纵容他胡来,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有些家庭因为孩子的问题造成夫妻的频繁吵架,那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再婚家庭本来是非多,问题多,还是要让自己去适应才行吧。你们说对不对?

欢迎关注头条号浩然橙子的文章,里面的文章更精彩。

以上就是曲剧亲爹后娘剧情介绍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