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风雨行宫剧情介绍,太子胤礽被废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君子无罪,怀璧其罪。
太子胤礽其实并没有犯什么错,要说有错,主要有这么三个客观上的错误:
第一,胤礽有一帮能力出众,野心勃勃的兄弟。第二,胤礽有一位长寿的老爹。第三,胤礽2岁就被立为太子。这三者结合起来,直接导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这帮兄弟想方设法地要把胤礽给赶下台,而胤礽的能力,又不足以同时对付这么多兄弟。
所以胤礽的太子之位被废,也就情有可原了。那么具体什么原因,导致了康熙也要放弃自己亲手所立的太子呢?
一、康熙觉得胤礽要分他的权了!自古以来,皇帝最担心的就是有人分他的权力。尤其是对权力充满欲望的皇帝,恰好康熙就是这样一位帝王。
他16岁的时候,就想方设法把权臣鳌拜给抓了,就是为了夺取至高无上的权力。此后的一生中,康熙不断调兵遣将,平定三藩、诛灭噶尔丹、收复台湾等等,虽说战功赫赫,却同时也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丝毫不敢松懈。
但是有一天,康熙的大儿子胤褆跑来告诉他,胤礽做了一堆不法的勾当。那么这些勾当都包括什么呢?
首先,太子胤礽肆意殴打王爷、贝勒和大臣,甚至连兵丁都不放过。表明胤礽是个暴虐不仁的储君。其次,太子胤礽曾经私自截留蒙古送来的贡品。什么是贡品?那是送给皇帝享用的东西,现在你胤礽身为太子,怎么能私自占有呢?再者,太子胤礽放纵自己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这货平日里没少敲诈勒索手下人,大家都敢怒不敢言。这些小报告有很多都是胤褆在瞎掰,可是说一两次还行,说多了以后,这事儿就算是假的,也多了几分逼真。
最重要的事情是,康熙居然深信不疑!他甚至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啥意思?这就是说,康熙认为太子胤礽已经有想要夺取康熙权力的想法,甚至已经开始付诸实践了!
皇帝的权力谁也不能碰,哪怕是皇帝的儿子也不行!汉武帝灭了太子刘据,唐太宗废了太子李承乾,唐玄宗杀了太子李瑛等等,这么多血淋淋的例子证明了一点,太子也不能轻易去触碰皇权。
二、康熙是个小心眼,什么都记在心里。在生活中,你看一个人很大度,那只是表面上大度,很多表面上大度的人,很可能是个小心眼!康熙显然就是这么一个人,表面上让大家觉得他很大度,实际上别提多小心眼了。
比如在对待胤礽的态度上,康熙的小心眼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康熙在巡视路上,7岁的小儿子胤祄得了病,而且还比较严重。可是康熙发现太子胤礽没有悲伤的表情,所以康熙心里很不爽。
很不爽的时候,就联想到了十几年以前,康熙和噶尔丹打乌兰布通之战的时候,同样生了病。这个时候太子胤礽看了康熙生病的样子,也是没有悲伤的表情。
所以康熙给太子胤礽下了一个定论,认为这家伙是个不忠不孝的儿子。结合这次的事件,康熙再次肯定了一点,太子胤礽不孝,不足以堪当大任。
此外,在返回京城的路上,康熙又发现太子胤礽大晚上偷偷靠近康熙的帐篷,甚至还朝里面偷看两眼。康熙就更愤怒了啊!立刻下定论,这货要谋逆!
这么多事件集中在一起,我们并没有看出太子胤礽有被废的确凿理由,但是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小心眼且很敏感的康熙。
胤礽没有悲伤的表情,就代表胤礽不悲伤吗?或许胤礽是一个不太善于表达内心情感的人呢?而且他也没那么深的城府,不愿意演戏,这可咋整?所以说宣判太快,使得胤礽被废得莫名其妙。
三、第二次废太子,理由就成立了。由此可见,康熙第一次废太子,纯粹是因为自己小心眼,再加上其他儿子煽风点火所致。表面上看一团和气的皇子们,实际上早就暗流涌动。
尤其是在第一次废太子以后,康熙立刻见识到了其他皇子的威力。尤其是皇八子胤禩,这货居然团结了朝中绝大多数大臣,让这帮大臣合力推举胤禩做太子。
这可太可怕了,当年李世民就是得到了绝大多数臣子的支持,才敢于发动玄武门之变,灭了太子李建成,逼迫父亲李渊退位的,康熙可不想成为第二个李渊。
因此康熙没多久又把太子胤礽给重新扶植起来了,主要目的是为了平息立储风波。给后世留个不孝的皇帝倒没什么,如果自己活着的时候,大权就被儿子抢了,那才糟糕。
可是你考虑过太子胤礽的感受吗?被废了一回以后,胤礽内心早就没有了安全感。即使重新被立,胤礽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待康熙了,该有的城府算计,一样都少不了!
太子胤礽为了自身的利益,自然想要铤而走险一把,所以他开始策划逼迫康熙禅位的事情。这事儿可能连个皮毛都还没有,结果康熙就把胤礽给揪出来了。很显然有人出卖了胤礽。
这回康熙再次废了太子胤礽,就一点儿毛病都没有了。毕竟胤礽这回真的有谋逆的想法,并且开始实践了。
谁来坐这个位置,都会烫屁股。做康熙的太子,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因为康熙很早就大婚亲政了,而且做了足足61年皇帝。胤礽也就这么跟着做了足足38年的皇太子。
这期间康熙还在疯狂生孩子,这些孩子们长大了以后,忽然发现自己也有继承皇位的可能,于是接二连三地陷害太子胤礽。
所以说康熙的太子,绝对是一个烫手山芋。不管谁坐上了这个位置,都没有招架之力,只有被收拾的可能。
因为你还手了,那么康熙会觉得你有分他权力的可能。如果你不还手,那么康熙又会被其他皇子所骗,觉得胤礽这家伙干了这么多坏事儿。
里外里都不是人,你说太子胤礽这日子好过吗?最后被废了也算是一了百了了。当初复位的时候,他打算武力逼宫,还算得上是一条汉子,可惜能力不强。
参考资料:《清史稿》
历史上秦始皇真的不近女色吗?
秦始皇不近女色,那他的儿子们扶苏、胡亥难道是隔壁老王生的不成?
秦始皇不但没有不近女色,反而还挺努力的,他一共生了二十多个儿子,十来个女儿。
不过,关于秦始皇与女人的事情确实很少看到记录,尤其是秦始皇的皇后是谁都不知道。
秦始皇就中国第一个皇帝,但史书中却没有记载中国第一位皇后。为什么秦始皇没有皇后呢?
有的人认为,秦始皇大概是个直男癌患者,对女性很不友好。而造成这个的原因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尤其是跟他的母亲赵姬有关。最近有一个电视剧,把赵姬拍成了一位积极向上的女性,这就有点太颠覆历史了。事实上,赵姬还是比较乱来的。
她本来是吕不韦的舞姬,吕不韦做为天使投资人,看中了秦国王子异人,不但给钱,还送温暖下乡,把赵姬送给了异人。甚至有人传言,赵姬过去的时候,已经有孕在身,所以秦始皇很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
到了后面,赵姬成为了太后,跟吕不韦再度文体两开花,但吕不韦是个商人,而且他的身体条件,看他的名字,你就很清楚了,不伟啊。所以吕相爷推荐了能用丁丁撬动历史车轮前进的缪毐。
赵姬跟缪毐不但发生并保持不正当关系,还产生了床副产品:两位小王子。缪毐还想夺权。
最终,秦始皇在自己及冠之年打败了缪毐,还逼死了吕不韦。对母亲赵姬,他也是相当痛恨。男性对女性的观感,很多都来自自己的母亲,有赵姬这样的妈咪,难怪秦始皇对女性极不信任。
所以,他干脆不立皇后。
另外,秦始皇也是极为自负的人,他可能不认为有女性够资格跟他平起平坐。
而李开元对这个秦朝皇后有个解读,他认为秦始皇是有皇后的,只是因为这个皇后犯了事,被从历史上抹去了。
这个人就是扶苏的母亲。
扶苏原本是秦始皇的太子,风评也很好,但奇怪的是秦始皇周游天下,却不带着扶苏扶一把,而把胡亥当成充电宝,带在身边,让胡亥最终截了胡。
很多人认为,其实秦始皇选定的接班人就是胡亥,扶苏派出去修长城,就代表着他已经被贬放了。
那秦始皇为什么放弃了扶苏呢?
这跟扶苏的母亲有关。
我们看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的口号叫张楚。他们宣称:“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就说扶苏还活着,让扶苏替他们当代言人,然后去反秦复楚。
扶苏是秦国太子,反秦可以,是内斗嘛。但怎么就复楚了呢?
这就是因为扶苏应该是楚国女人的儿子。
在李开元的书中,介绍了秦国的外戚派系,有韩派,赵派以及楚派。
秦国国君的老婆多半都是这三个邻国的。
赵姬是赵派,秦始皇既然跟老妈翻了脸,娶的女人就不会是赵国的。而秦始皇的奶奶是韩派,但这位韩派奶奶已经被赵姬打倒了,所以秦始皇最有可能娶的正妻就是楚国妹子。
不过,在后面,从楚国来的昌平君造反,这其中,必然牵扯到了扶苏的母亲。扶苏的母亲被废,也间接影响到了扶苏的接班人地位。
这就是秦始皇的女人们的事情。
杨广和李渊最早因什么结仇?
对于李渊和杨广之间的矛盾,史书上记载得非常隐晦,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记载。
但是,根据史书上的蛛丝马迹,后世的史学家们,还是可以做出一些推断:杨广和李渊之间最早产生矛盾,可能是开始于杨广夺嫡。
当时的李渊,有可能并不支持杨广,而是支持太子杨勇。或者也有可能杨广在夺嫡的时候,找过李渊,但是李渊两不相帮。所以,杨广登基之后,对自己这个表哥并没有什么好感。甚至到了登基之后,还对李渊有所猜疑。
有关李渊和杨广的恩恩怨怨,我们还得从杨家和李家前辈的身上说起。
话说在南北朝中期的西魏政权,有一堆功臣因为对西魏的贡献很大,所以被西魏政府加官进爵。当时按照西魏的制度,西魏封了八位上柱国,已经十二位大将军。这八位上柱国里面,一个宇文泰权力最大,总管其他所有上柱国。而另一个上诸国元欣,是代表西魏皇族获封的,手里的实权有限,基本可以排除在外。
这样算下来,就还剩六位上柱国,以及十二位大将军。然后,按照西魏的制度,一个上柱国,领导两位大将军。
而在这些人当中,李渊他爷爷李虎,就是其中一位上柱国。出于政治联姻的目的,后来李虎让自己的儿子李昞,娶了另一个上柱国独孤信的女儿。这个独孤信除了上柱国的身份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牛掰的身份,他号称是历史上的‘最牛老丈人’。他有三个女儿,后来都做了皇后。
独孤信的几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宇文家的宇文毓,成了北周的皇后。另一个嫁给了李渊他爹李昞,成了唐朝的皇后。还有一个,被独孤信许配给了自己麾下两位大将军之一的杨忠的儿子,这就是后来的隋文帝杨坚。
所以,李渊和杨广,是真正的亲姨表兄弟,两人有一个共同的外祖父独孤信。而隋文帝杨坚,则是李渊的姨夫。
后来,到了西魏末期的时候,宇文家篡了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权。到了北周之后,李家和杨家都成了宇文家的臣子。原本在西魏的时候,李家其实是要比杨家地位高一些的。但是到了北周之后,两家就彻底拉平了。
另外,在北周建立之前,李渊他爷爷李虎就已经去世了。李家的爵位和权力,也全都由李渊的父亲李昞继承。但是到了北魏之后,李昞因为站队的原因,并没有被宇文家太过重用。反倒是杨家,到了北周之后,杨家的第一代当家人杨忠去世,然后杨坚继承了杨家。杨坚本人能力很强,后来还成了北周皇帝的亲家。所以到了北周后期的时候,杨坚就成了北周最大的权臣,并且最后篡取了北周,建立了隋朝。
而李渊和杨广两人,就出生在北周这个时代。
公元566年,李渊出生。三年之后,公元569年,杨广出生。李渊出生的时候,北周才刚刚开国不到十年。而接下来,就在李渊七岁那年,他爹李昞就去世了。李昞去世之后,李昞所有的爵位和荣誉头衔,都加到了李渊的头上。
以上这些,就是李渊和杨广的故事开始之前,李家和杨家所有的历史背景。
按照史书记载,因为亲戚关系的缘故,李渊从小应该就和杨家走得很近,而且也很受自己的姨夫杨坚喜欢。甚至有人说,李渊因为幼年丧父的关系,有可能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被杨家养大的。
不管真相到底如何,总之,李渊小时候和杨家走得很近,这是一定的。如此一来,李渊和杨家的几个孩子,也就是杨广他们几个兄弟,关系自然也应该不差了。
但问题是,杨广当时并不是杨家的老大。在他头上,还有一个大哥杨勇。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杨勇的实际生年,但据后世史学家分析,杨勇应该和李渊的年龄更加相近,平时自然也更有可能玩到一起去。
但是,十年之后,到了公元581年,情况彻底不一样了。这一年,随着杨坚篡取了北周的皇位,隋朝正式开国。隋朝开国之后,杨勇一下子就成了当朝太子,而杨广则是被封为晋王,李渊依然还是继承他爹唐国公的爵位。这样一来,大家的身份就有差别了。
杨坚篡位这一年,李渊刚好十六岁,正是刚刚开始做官的年龄。
据史书记载,隋朝开国之后,李渊获得的第一份工作,名叫‘千牛备身’。千牛备身这个工作,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贴身带刀护卫。只有深受皇帝信任,而且个人武功比较好,家世又比较显赫的年轻人,才能真正担任。
这几条,李渊显然都符合。
同时,能够获得这个职位,这也说明当时的李渊,确实是深受杨坚的喜爱。
有趣的是,据史书记载,在杨坚正式登基之前,负责管理宫禁防务的,恰好正是杨家的大儿子杨勇。而杨坚登基之后,杨勇则是很快被立为了太子。但是对于杨勇何时不再管宫禁防务这项工作,史书上就没有任何记载了。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可能,某一段时间内,杨勇直接负责管理宫禁,成了李渊的顶头上司。
这一点,史书上同样没有任何记载。
隋朝刚开国的时候,杨家的几个孩子之间,其实还没有什么争储的行为。因为隋朝开国的时候,杨广仅仅只有13岁。杨家几个兄弟,又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小时候没人教杨广去争储。所以这个时候,隋朝几个皇子之间,应该还是比较和平的。
至于李渊,既然有亲戚这条线,同时又出身传统世家,当时年龄也比较大了,自然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前程。在这种情况下,李渊和太子杨勇交好,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然,对此,史书上同样没有任何记载。也有可能当时李渊真的就那么傻,虽然和太子是表兄弟,但两人却从来没有任何走动。
显然,后者的可能性,极小极小。按照李渊后来表现出的城府,即便是他十多岁的时候,应该也不会如此。
不过,所有的这一切,在七年之后,彻底改变了。公元588年,杨坚派杨广统领五十万大军,正式南下灭陈。仅仅一年之后,隋军便平定了整个南陈。虽然这次灭陈战争当中,杨广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统帅,但这份功劳,确实实打实地落在了他的头上。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杨广开始产生了夺嫡的心思。此后的十年里,杨广开始积极表现,并且最后夺嫡成功,干翻了自己的大哥杨勇。
至于李渊,在这段历史上的记载,寥寥无几。我们只知道,李渊做完了贴身护卫的工作之后,此后一直到隋文帝去世,李渊先后历任谯州、岐州、陇州三州的刺史。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却能够成为一州刺史,这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
大概也正是因为在这段时间当中,李渊一直是外地做官,所以避过了那场夺嫡之争,并没有真正被卷入其中。当然,以李渊的城府,就算是他身在京城,估计也未必会参与这类事情。就算站队正确,最后有了所谓的从龙之功,对当时的李渊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多好处。当时的李渊,头上已经有了公爵的爵位,再往上就是王爵了。
就算李渊真的帮杨勇或者杨广成为太子,日后他也不可能被封王。既然如此,李渊为什么要参与这场夺嫡之争呢?
如此,到了公元604年,杨坚病重去世,然后杨广登基了。在杨广登基之前,李渊的人生,一直都是顺风顺水的。但是杨广登基之后,李渊……依然很顺,但是好像没有之前那么顺了。
据史书记载,杨广登基之后,此后的六年时间里,李渊先后历任荥阳和楼烦两个郡的太守。
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按照中国古代官制,刺史和太守其实是差不多级别的。在隋朝那会儿,刺史管监察,而太守则是管实际政务。另外,隋文帝在位的时候,隋朝执行的是州县制。而杨广登基之后,改州为郡,实行了郡县制。
也就是说,李渊在隋文帝时期担任一州刺史,在杨广登基之后担任一郡太守,本质上其实没有任何变化,都是平级的。
这样看来,李渊虽然起步很高,二十多岁就成了一州刺史。但是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李渊却基本上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如果说,隋文帝在位的时候,李渊还是因为太过年轻,无法担任更高的职位。那么到了杨广登基之后,李渊在年龄方面已经合格了,却依然没有被太过重用,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考虑到李渊和杨广的表兄弟关系,两人又是从小认识,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李渊和杨广的私人关系,其实很一般,甚至可以说是不好。
当然,以上这些,都只是后世史学家的推测。在正史记载当中,李渊和杨广的关系不好,第一次被挑明,那已经是杨广登基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据史书记载,杨广登基之后,李渊当了几年的太守,总算是被平调入京了,担任殿内少监的职务。虽然从职务级别上来说,这个官职和太守刺史相差不多,但却是一个京城官职,而且直接负责管理杨广的饮食、冠冕、马匹之类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替杨广管衣食住行,相当于是杨广的大管家。
能担任这个职务,说明当时的杨广,还是很信任李渊的。从这个职务来看,有可能是当时李渊做了很多工作,重新得到了杨广的信任。也有可能是之前的夺嫡之战当中,李渊真的是两不相帮。虽然没有给杨广留下什么好印象,但是也没有得罪杨广。
而担任殿内少监两年多以后,李渊则是被任命为卫尉少卿,专门负责保护皇宫。能担任这个职务,一般已经不是单纯的信任了,而是要成为皇帝的心腹才行。
但有趣的是,就在这之后不久,杨广远征高句丽。在杨广三征高句丽的过程当中,李渊被外调甘肃庆阳地区,负责镇守当地。到了庆阳地区之后,李渊利用自己的贵族身份,广交当地的英雄豪杰。此后,没过多久,这件事就逐渐传到了杨广的耳朵里。
恰好当时杨广巡视西北,所以就让李渊前去见他。而当时的李渊,却因为生了病,没有去拜见杨广。如此一来,杨广自然开始怀疑李渊。恰好当时李渊的一个外甥女,被杨广纳入了后宫,做了杨广的妃子。所以后来有一次,杨广直接在这个妃子面前说:你的舅舅为什么没来?是因为快要病死了吗?
再之后,这个外甥女把杨广的原话,传给了李渊,李渊顿时大为恐惧,以为是杨广怀疑了自己。所以自此之后,李渊就再也不敢在明面上交际朋友,反倒是要整天饮酒作乐,并且通过贪污受贿的手段自污了。
这就是正史记载当时,杨广唯一一次对李渊有些不快。至于再之后,李渊靠着自污,重新让杨广稍微放心了一些。到了大业年间后期,杨广因为身边的人才越来越少,不得不把李渊调到山西,去镇压农民起义。而李渊到了山西之后,很快就开始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两年之后,李渊更是直接起兵,迅速杀向长安,并且占领了整个关中。
当然,这是后话了。
总之,历史上真实的李渊和杨广之间,其实并不存在什么仇怨。最多也就是在杨广夺嫡期间,李渊两不相帮而已。不过,等到李渊起兵之后,这时候两人确实有了死仇。毕竟,此时的李渊,在杨广眼里,就是真正的反贼,杨广恨不得把李渊千刀万剐。
不过,对于杨广的仇恨,李渊其实也不太在乎。一来当时杨广身在扬州地区,早已失去了对关中地区的控制,根本就奈何不了李渊。二来,就在李渊起兵不到十个月之后,杨广就被杀了。
大家觉得比较虐的古诗词有什么?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从题目可知,这首词作于暮春时节。由于战乱,词人逃难至浙江金华,再加上丈夫已故的悲痛,当时的词人真可谓是漂泊无依,孤苦凄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作出了这首《武陵春·春晚》,词作借暮春时节落红归尘的凄清景色,抒发了词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和忧愁。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首词是词人隐居时所作。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农村景色,属近景;下片词人从远景着手,由远处的乡村景象联想到了“城中桃李愁风雨”,一个“愁”字点明了整首词的基调。词人以乐景衬愁情,写出了对南宋朝廷苟合偏安的愁闷。
北宋词人秦观的《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这首词是词人为一位名叫碧桃的女子而作。词人表面上描绘的是一幅此花只应天上有的碧桃身处乱山深处而无人欣赏的悲戚画面,实则是既是写花喻人也是在暗指词人自己。词人仕途坎坷,故心生怀才不遇之感。
唐代诗人元稹的《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元稹同时遭到贬谪,两人相隔万重山水,通信十分困难。就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白居易为元稹寄去了一首诗,大致内容是昨晚做梦梦到了元稹。作为回复,元稹作出了这首和诗。
晚唐诗人杜牧的《怅诗》: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曾邂逅一位十来岁的小姑娘,可谓是一见钟情。于是杜牧就和这位小姑娘的母亲约定待小姑娘长大后与她结婚。可惜的是,多年后杜牧再次来寻这位小姑娘时,却得知她早已嫁人,孩子都俩了。就在这样的情景下,杜牧作出了这首诗,可以说相当虐心了。
崇祯皇帝乔装打扮找人算命?
导语: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外有满洲八旗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反叛。崇祯皇帝找人测字,为何连写了三个,算命先生都说:大明必亡?崇祯皇帝是个勤政节约的皇帝,但是即使他宵衣旰食、日理万机,依然收拾不了整个烂摊子。他是个皇帝,是整个国家的象征、一个国家走向的指示标,如果表现出忧心害怕,那么臣子必然人心浮动,加剧民心不稳,对整个国家而言是一种更为直接、更为猛烈的打击。而后人千方百计想揣测他当时的内心情感,民间便流传起他测字的故事。
崇祯皇帝生平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年号崇祯(1627年-1644年),后世称为崇祯帝。
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惜其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朱由检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毅宗、思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天启七年)死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时年十八岁。第二年改年号为“崇祯”。朱由检即位后,勤于政务。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临时传免早朝,竟遭辅臣的批评,崇祯帝连忙自我检讨。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兴的可能。
同时朱由检大力清除阉党。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算命先生说了什么让崇祯脸色发白有关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算卦的事有许多版本,不过不是崇祯自己去的,而是派大太监王承恩去找算命先生。亲们不必当真,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即可。
崇祯十七年,大明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一日,崇祯皇帝乔装出宫,遇见一个算命先生,便起意测字,竟全是不祥的征兆。
崇祯皇帝一开始说“友”字,算命先生问:“你要测什么?”崇祯说:“国事!”算命先生沉吟了一会儿:“友字乃是“反”字出头,预兆着反贼出了头,大事不妙啊!”
皇帝自然是一惊,连忙说:“不,不是这个‘友’字,而是‘有’,有没有的‘有’字!”算命先生说:“‘有’字本是好事,但如果仍问国事,便是一场灾难。”
崇祯不解,算命先生便说:“你看这个有字,便是大明二字各去一半,国家垂危,江山不保。”
崇祯皇帝又惊又怒,嘴咬着大衣巾,取出银两付款,先生却连连摆手,道:“这钱我不能要。你口咬着巾,可不就是吊死的‘吊’字吗?这般不吉利,这钱我收不得。”崇祯皇帝顿时面如死灰,失魂落魄地回宫了。
曾有人说,这个算命先生是李自成手下军师宋献策,他眼见军队久攻不下,想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混入城中演了这么一出戏,目的就是为了击溃了崇祯皇帝守城的决心,这便是民间传说的“崇祯测字”的故事了,虽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也表明了当时明朝灭亡结局的必然性。没过多久,李自成攻入城中,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尽了。
崇祯上吊自杀有暗示的结果,一个人感到前途渺茫时,千万不要找测字和相面的,这些所谓的半仙都是根据你的行为来判断,这些人知道,“三十六计,攻心为上”,倘若一个国家人心惶惶,那么这种国家不攻自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旨?
这首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担任镇江知府的时候,当时词人登上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站在北固亭上俯看滚滚长江,不禁心潮激荡,于是写下这篇传诵千古的佳作。本词题为“怀古”,事实上是借古伤今,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的上片写词人登上北固亭后,眼观雄壮的江山,产生了对孙权和刘裕的追思,借京口历史英雄的丰功伟业,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抗敌救国的急切心情。孙权曾以弱制强,并在京口建都,坐拥东南,然而这样的英雄已经难以找寻,他曾经的辉煌功业也已被风雨冲刷走了。“想当年”三句,称赞了南朝宋武帝刘裕率领北伐军气吞胡虏的雄姿。可如今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却昏庸腐朽、懦弱无能,两相对比,更令人感到悲痛。词的下片先记述了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北伐失利的历史事件,然后对比古今,生发出今日的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丧失了多次抗金的良机,自己也难以实现恢复中原的壮志的感慨。“凭谁问”三句则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无奈与忧愤之情。
本词紧扣主题,怀古伤今,用典较多,情景交融,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佳作。
以上就是婺剧风雨行宫剧情介绍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