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情 正文

归心这首剧情歌讲的是

严重的详细释义指地位高、威势重的人。古者肉刑严重:尤其应该令这个日子含有严重的意义,等到她明白事情十分严重的时候”严重的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惨重吃紧要紧反义词平淡严重的相关造句1、湖水被严重污染,17、这么严重的事情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归心这首剧情歌讲的是,以及和归心这首剧情歌讲的是相关的内容!

归心这首剧情歌讲的是,严重的意思?

严重的详细释义

指地位高、威势重的人。

《管子·重令》:“故禁不胜於亲贵,罚不行於便辟,法禁不诛於严重,而害於疏远……而求令之必行,不可得也。”

敬重。

《史记·游侠列传》:“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明史·魏骥传》:“ 正统 中, 王振 怙宠,凌公卿,独严重 驥 ,呼‘先生’。” 清 钱谦益 《吴中名贤表扬续议》:“ 吴趋 故严重 王敬臣 ,纤儿妇人,皆呼 王孝子 。”

严肃稳重。

《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 蒜 为人严重,动止有度,朝臣太尉 李固 等莫不归心焉。” 宋 苏轼 《刘夫人墓志铭》:“ 苏氏 既大家,而姑 王夫人 ,太尉 文正公 之息女也,严重有识。” 明 叶盛 《水东日记·顾都御史声望》:“ 顾都御史 佐 ,性严重,声望伟然,未尝口毁誉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 黄陶菴 先生性严重,馆 牧斋 家,不肯和 柳夫人 诗。”

犹严酷;严厉。

《后汉书·杜林传》:“古者肉刑严重,则人畏法令。”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四章:“有军兵,则军法尤严重,杀人如草芥焉。”

重大。

李大钊 《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在我们 中国 今日的劳动界,尤其应该令这个日子含有严重的意义。”

形容情势紧急危险。

巴金 《灭亡》第十六章:“等到她明白事情十分严重的时候,她就毫无主意地痛苦起来。” 杨朔 《我的改造》:“四外岗楼的探照灯闪来闪去,敌情很严重。”

过于笨重。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 世宗 命满州护军习之,号车骑营,然其制严重,难以遄行。”

严重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惨重吃紧要紧

反义词

平淡

严重的相关造句

1、湖水被严重污染,里面的鱼已经少得可怜。

2、贪污受贿,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判处死刑。

3、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很多人外出都戴上口罩。

4、虐待老人不仅违背道德,也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5、这家工厂管理不善,损失浪费十分严重。

6、这家工厂管理混乱,财物浪费十分严重。

7、干部严重渎职,构成犯罪的,要交司法机关处理。

8、唐代中叶,藩镇割据的现象十分严重。

9、对那些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必须依法严惩。

10、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给人们造成的灾难最严重。

11、某些单位拉帮结伙的现象很严重。

12、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

13、他病情严重,正在内科手术室动手术。

14、我们这里先前风沙危害严重,现在树长高了,风也小了。

15、洪水已经包围了村庄,情况十分严重。

16、北方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前景令人担忧。

17、这么严重的事情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

18、赵老师病情严重,同学们都到医院去看望她。

19、在工作上,讳疾忌医的人,往往会把问题弄得更严重。

20、对于现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又怎能若无其事呢?

水浒传20个好词?

《水浒传》乃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古代造反乃是大逆不道之罪,但施耐庵却反其道而行,为那些所谓的“造反者”树碑立传,并用极细腻的描写渲染他们的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把兄弟义气和肝胆相照的豪迈气势显现出来,其中的数段经典情节数千年来广为人所传诵。

贩夫皂隶、翻江搅海、风门水口、扶墙摸壁、扶危济困、佛性禅心、逢凶化吉、风行雷厉、飞檐走壁

飞针走线、过府冲州、冠屦倒施、鬼哭神惊、寡情薄意、骨肉未寒、高山峻岭、观形察色、诈奸不及

惜客好义、血流成渠、有头有尾、一五一十、杳无踪迹、以终天年、执鞭坠镫、真才实学、赃官污吏

众虎同心、高姓大名、改邪归正、狗血淋头、归心如箭、归心似箭、观者如垛、魂不着体、魂飞魄荡

花街柳巷、话里藏阄、横七竖八、回生起死、魂消胆丧、花枝招颤、积草屯粮、箭穿雁嘴、脚高步低

为什么说扶苏不死?

秦始皇借着六代秦王所攒下的资本,一举消灭六国,结束了几百年的诸侯大战,建立了一个统一了国家。秦国作为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历来受到了史学家的重视。当年秦国刚建立的时候,秦始皇可以说是意气风发,自称始皇帝,妄想让自家的江山代代传下去。

却没想到他刚刚病死,他的儿子胡亥继位,就开始了天下大乱,而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算上他也只有2代就结束了。很多人都说秦朝的灭亡和秦二世脱不开关系,如果公子扶苏继位的话,秦朝肯定不会二世而亡,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知道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崛起,一直执行的就是法度。随着秦国越来越强大,法令也越来越严厉,整个秦国都处在了这种严厉法度的笼罩下。而秦始皇灭掉六国后,自然在其余六国也推行秦国的严厉法度。像著名的“焚书坑儒”就是这种严苛律法的一种表现,虽然各国人民在秦始皇的武力威慑下,不敢有大动作,但是小范围的反抗一直没停。民众的生活自然是苦不堪言,犹如白色恐怖一样,笼罩在头顶。

打天下和坐天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再用战争年代的政策去统治人民的话,虽然短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只需要一个锲机,这种压迫就会被激发。因此秦国的这套律法拿到了统一后的秦朝自然不再适合,为此公子扶苏就多次和秦始皇发生过争执。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据史料记载,从小备受秦始皇宠爱,被当做储君培养。因此扶苏非常有政治远见,而且为人又宽厚仁义,可以说使天下人都很尊重他。而他最反对的就是秦始皇仍然沿用秦国的严厉律法来对待百姓,他认为天下初定,应该以恢复生产,施行仁政为主。因为他多次对秦始皇进谏,为此还惹恼了秦始皇,被秦始皇发配到了边疆和蒙恬一起守边疆。其实秦始皇的意思也主要是再磨炼一下他。

谁知道秦始皇在最后那次巡游中,身患重病,不治身亡。本来秦始皇写下了诏书是要传位给扶苏的,但是在他死后,赵高看到了诏书。而赵高又和扶苏有仇,他怕扶苏继位后会对他不利,于是就联合李斯,篡改了诏书,立胡亥为皇帝。还伪造了一份诏书,让公子扶苏自杀。扶苏在看到诏书后,只顾着伤心了,也没有辨别真伪就自杀了。虽然蒙恬提醒他,但他还是为了所谓的愚忠而自刎了。

在胡亥继位后,朝政被赵高和李斯掌握,随后赵高又设计杀害了李斯,于是他独掌朝政,整个朝廷被他搞的乌烟瘴气的。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最后被刘邦和项羽给灭了。

如果由公子扶苏继承皇帝的话,扶苏肯定会把秦朝的严厉律法给改掉,施行仁政,这样做可以缓解国内的矛盾。而且扶苏非常有威望,不仅秦国人服从他,就连六国的旧部对扶苏也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如果他继位的话,短期内这些人是不会造反的。那么起义的就都是陈胜吴广这样的平民了,在秦国强大的武力下,很快就能被扑灭。

如果扶苏继位,蒙恬也不会死了,在蒙恬的带领下,就算遇到了项羽刘邦,也不一定会输。所以说如果扶苏继位,秦朝肯定不会在他当政的时候灭亡,但是在他死后,秦朝还能再传几代,这个就谁也不知道了。

大明王朝1566里海瑞给六必居题字这段的意义是什么?

我来谈一谈:

严嵩跟徐阶的权力交接,随着他把“六心居”酱菜馆的招牌改成“六必居”而结束,也预示着由清流派掌权的新时代到来。

但是让清流们郁闷的是,虽然严党表面上倒台,但是倒得并不彻底。由于嘉靖帝四十四年,多省灾情频发,国库更加空虚,赋税日益加重,天怒又人怨……

在此情境下,清流们以徐阶、高拱、张居正为首,再次上疏,嘉靖帝无以对答,总得找个替罪羊啊,于是只得把严世蕃再拉出来挡箭,这才得以诛杀严党骨干。

而此时的天下不齿嘉靖帝已甚,也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海瑞进京了……

一、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误解海瑞,以为他就是一个二愣子,一根筋。人虽然正直,但是不够聪明,实际上,海瑞不仅聪明,而且官场上的那一套他比谁都懂。

海瑞这次进京,是因为他升官了,从小小的知县升为了户部主事,应该是正六品官。他进京不先找地方住下,也不先到户部报道,而是直奔一个小店,这家店就是“六必居”!

六必居这家店的经历,我们前面讲过了,本来这家店是六兄弟开的,所以起名“六心居”。这六个兄弟的酱菜确实做得出色,严嵩爱吃,同时也会进献一些给嘉靖帝。这无疑中提升了“六心居”酱菜的品牌价值,就像海瑞说的那样:

“听说贵店的酱菜原来比肉还贵,现在十个铜钱竟能买这么多?”

严嵩大红大紫的时候,六心居老板每年都送他几十坛,且求他题块匾,只不过严嵩一直没同意。等到严嵩眼看要玩完的时候,严嵩又想起来要给题字,结果小贩吓得都跪下了,这才作罢。

不过这件事还是传到了嘉靖帝耳朵里,严嵩这个老狐狸,临下台了还不忘把自己跟嘉靖帝捆绑在一起。果然嘉靖帝很愤怒,死要面子,你个小小的酱菜馆老板也敢为天下先,朕还没嫌弃呢,你想先嫌弃了?

于是,六心居这家店算是做到头了,被嘉靖帝点名,改为“六心居”,还专门派了锦衣卫的人看管。六个人六条心,明摆着跟嘉靖帝不是一条心,不是一条心,朕就诛你心,给你来一刀,从此之后,这家店门可罗雀……

二、

嘉靖帝此举,可谓真的是杀人诛心,虽然严党倒台,但严党原先的成员并没有清除,这也导致清流们仍然施展不开手脚。

剧中的旁白也说了:

“多数严党官员依然在位,奢靡贪腐搜刮之风无稍遏减。”

联想到之前海瑞跟王用汲谈话时,就已经提到了,造成大明朝当前现状的根源在于嘉靖帝。前面也讲过,嘉靖帝要想从百姓身上拿银子,靠正规方法根本无法执行,只能重用贪官。只要严党的那些官员还在,这种敛财方式就不会改变,他们只会更加变本加厉,以供嘉靖帝挥霍。从而捆绑住嘉靖帝,以求自保,等到真的天怒人怨了,嘉靖帝实在没办法了,这才杀了严世蕃,让他顶罪。

当今的局面,甚至比严嵩当政时都要差,海瑞当然不能不管,他跟六必居老板就讲了:

“我从不惹事,只管自己该管的事,比方说贵店,这么好的东西却无人敢买,我便得帮你管管!”

所以,嘉靖帝虽然挂了“六必居”牌子,指望着“六合一统,天下一心”,实际上事与愿违,反而是天下多心,天下不齿嘉靖已甚。

三、

嘉靖帝靠什么震慑大家,就是这种不怒自威,让人猜测的疑惑。还是杨金水那句话,有些事不能上秤,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显然现在的嘉靖帝把事上了秤,怎么办?

那就是下秤,显然嘉靖帝被自己“以一人之下夺天下人之心”所束缚,或者讲被严嵩给“绑架”。因为一时意气用事,没有除严嵩,且给六必居题了字,还下旨盖章悬挂。其实一代帝王跟一个小市民怄气,且已经传遍了整个大明朝,嘉靖帝其实也不好受,也下不了台。

海瑞就是抓住了这一点,他不跟你扯政治,不扯人际关系,就单纯地从酱菜出发,写下了一行字:

“产地必真,时令必合,瓜菜必鲜,甜酱必醇,盛器必洁,水泉必香!这才是将六心居改为六必居之真义!”

又得提嘉靖帝的威慑力,他就是靠着一个铜磬,动不动就拿玉锤砸两下。让底下人去猜,猜对了,那是皇上圣明,猜错了,那是臣下愚笨。

明明每个人都能猜到嘉靖帝把“六心居”改“六必居”的用意,偏偏海瑞不接招,用他的话讲:

“只是无人把为什么要这样改说清楚,因此浮言四起……我替你把这个必字做个注脚,正人心而靖浮言!”

关键是,你还抓不到海瑞什么把柄,看来他有此想法久矣……

四、

海瑞此举相当妙:

就像当初他读到嘉靖帝的圣旨后,明明别人读出了有包庇严党的意味,他偏偏热泪盈眶:

“皇上圣明!”

其实他何尝不知道真相,只是不想相信,不想失去希望罢了。最后也是因为希望破灭,他才有退隐的想法,又是因为老婆怀孕和老百姓受欺压,这才想利用自己的这一点点力量,争取一下。

海瑞要做这一件事,必须满足几个前提,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嘉靖帝还没有糊涂到是非不分,不然完全可以直接咔嚓了海瑞。但是他明白海瑞此举,等于是暗着向自己进谏,为君者要施仁政,安民心,行正道,这才能天下一统,万众一心。

其次,海瑞向来独来独往,跟严党也斗,跟清流也斗,虽说是裕王的人举荐。但是横起来除了亲娘,谁都不认,这次进京没有见任何人,而是直奔六必居题字。也就表明自己是一个孤臣,身后没有人指使,当然,嘉靖帝当时是不信的,震惊之余还是怪罪到了裕王头上,这是后话。

最后,我们必须搞明白海瑞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才能理解他此举的真正含义:

他的最终目的是向嘉靖帝进谏,阐述为君者到底该怎么干,怎么与民同乐,怎么还政于民?鉴于当初嘉靖帝对海瑞的评价也还不错,至少评价裕王是“知人善用”。

所以,海瑞有了这个举动,等于给自己再次贴上标签,我海瑞的出发点全部是为了皇上,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并无一点私心。那么以后,我海瑞如果还有冒犯,同样也是这个目的,等于是埋下了后来上《治安疏》的伏笔。

正所谓,嘉靖帝上秤,海瑞来个下秤,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老百姓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我们误会了皇上这么久,他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只是单纯的讲酱菜好吃啊!

皇上圣明!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并分析从这一情节上可以看出他的哪些性格特点?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小说写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小说又写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郃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赤壁之战已经过去两年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初露端倪,曹操一边打理着掌控的半壁江山,一边屯田练兵,准备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但此时天下并没有大的战事,曹操似乎感到可以有一丝的喘息,于是铜雀台建成了。

落成典礼的当晚,曹操在铜雀台上大宴群臣,除了歌舞乐器的表演,武将们还进行了精彩的射箭比赛,文官们在曹操的儿子天下第一才子曹植的带领下,纷纷吟诗作赋展示着自己的才华,为曹操歌功颂德,而曹操也慷慨陈述自己继续匡复天下的决心,并借着酒意说自己并没有篡汉之心,最大的心愿就是死后墓碑上刻着“汉故征西大将军”,就知足了。

群臣请曹操也赋诗一首来纪念这次盛况,曹操徐徐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却壮志未酬,但眼前的美酒盛况却令他陶醉“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赤壁之战也让他感到,天下最优秀的人才并没有全部收揽于自己的帐下。不久前,他让名士蒋干去游说曾在赤壁打败过他的周瑜,周瑜对蒋干倒还讲老同学的情谊算是礼遇有嘉,但并不归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首以后名扬天下的短歌行诞生了。

以上转自网络。

大明风华讲的是什么剧情?

以上剧本并不只见于现代,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少见。

热播剧《大明风华》,同样是一个关于皇帝祖父孙三代的故事。

《大明风华》的背景,历史上叫做【仁宣之治】。清代史家谷应泰说:

“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意思是说这是一个温和舒服时代,可以和文景之治相媲美。

不过对于吃瓜群众来说,仁宣之治的知名度很低。

借着《大明风华》的东风,尝试说说仁宣之治吧。

一 胖爸爸,帅儿子

仁宗名朱高炽,年号洪熙。剧中是由“狄仁杰”专业户梁冠华演的。

神还原~

他这个太子当得战战兢兢,以至于剧里动不动就说

还有网友吐槽说,感觉儿子朱高炽比老子成祖朱棣还老。

王学圻饰明成祖朱棣,他的演技是剧中主要亮点

其实,仁宗只当了一年皇帝就去世了,活了48岁。去世之前因为过于肥胖连马都骑不了。这样的身体条件,想来是很憔悴,看上去老也不能算错。

成祖的孙子宣宗朱瞻基即位为宣宗,年号宣德(著名的宣德炉产于这个时代)。

朱亚文演的朱瞻基被网友吐槽“厂里厂气”。

历史上的宣宗文武双全,多次亲征。据说朱棣一度不喜欢太子朱高炽,但之所以不动太子,是想未来把江山留给孙子。

《明史·解缙传》有这么一段:

“储位未定,邱福言:‘汉王功高,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太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想来, “好圣孙“还是外表英武的。

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爷爷疼孙子的案例。

康熙很喜欢四阿哥胤禛的儿子弘历(后来的乾隆),有观点认为,康熙选择传位给雍正,是希望能够让弘历在未来坐上皇帝宝座。

总之,宣德和乾隆都算是老人家隔代亲,疼孙子的正面例子。

当然也有负面例子。

明宣宗死的时候,接班人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自己时年9岁的儿子朱祁镇,一个是自己的亲弟弟。

张太后,也就是明仁宗的皇后主持朝政,力主孙子继位。

吴越饰张后,剧里演得非常家庭妇女,历史上的张后被认为是贤后

张皇后的孙子小皇帝朱祁镇,就是那个土木之变被俘虏的皇帝英宗,大家可以去看《女医明妃传》。

霍建华演朱祁镇,和朱祁钰(黄轩饰)还爱上同一个女人(刘诗诗饰)的玛丽苏故事。

二 拨乱反正

仁宣之治既然叫做“治“,说明更突出内政。

最重要的就是拨乱反正。

明朝初年,一口气经历了两次政治高压+一次全面内战。社会各阶层都被折腾的死去活来。

先是明太祖朱元璋,斯达舒附体,杀尽功臣,清洗李善长,胡惟庸两个政治集团,处死人数加起来有小10万人,历史上实在找不到几个可以对标的恶例。

然后建文消藩,引发内战。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了自己侄子建文帝的国,对建文旧臣的屠戮可谓骇人。

方孝孺诛十族自不待言。铁铉被大锅煮死,齐泰,黄子澄的女眷,刑罚竟然是遭遇长期轮奸。

哪怕以中国封建王朝的标准看,都残暴的令人发指。

大兴锦衣卫,太监开始进入政治也源于成祖。锦衣卫现在很多女生都觉得很帅,其实在明朝时是一个极为恐怖的组织。我实在没见过什么严肃著作对锦衣卫有高评价。

不夸张的说,后来“大萌各种药丸”,厂卫制绝对是大恶。

成祖朝还有一次后宫恶行,据说一次性以最残酷的方式(具体不忍说)处死宫女过千。

仁宗即位后,立即赦免“靖难之变”中的死难诸臣的家属,被流放的大部分让回家。

专门出台了官方文件:

凡“建文中‘奸臣’家属初发教坊、锦衣卫、浣衣面习匠、功臣家奴,今有存在,并宥为民,给还田土。

仁宗直接说,“方孝孺之类的人都是忠臣。”

总算平反了。

仁宣以中国封建王朝,特别是明朝的标准看,算是不错的皇帝。

宣宗朝,发生汉王朱高煦之乱。牵连被杀和充军的大概2000多人。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叛乱,相比于明太祖和明成祖时代对政敌的打击,算是很仁慈了。

三 还是重建董事会吧

除了拨乱反正之外,仁宣在内政上的主要功绩,除了温和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制度上改革了内阁制。

【内阁】是我们今天很常见的一个政治术语,一般见于英国,日本等国。中国历史的内阁成名于明朝,有趣的是,后来用这个词来翻译英语的“cabinet“一词,竟也达意。

朱元璋杀了胡惟庸后,明朝就不设宰相了,用类似皇帝秘书得内阁大学士取代,君权进一步强化。这个风格也被朱棣继承。

但仁宣就不这么搞了。不是创业公司了,要上市,出海,合规,要得到舆论大众的认可,

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班子。

怎么搞呢,宰相就不恢复了,但加强内阁的权力。

让内阁从一个皇帝的秘书处,真正变成一个政治主导机构。让阁权重于部权。

史载:

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本来内阁大学士,虽然是最接近皇帝的大臣,但官仅五品。秘书在理论上的级别是不高的。

仁宣就打破了这一限制,不断提升阁臣的官阶。杨荣,杨士奇等阁臣的官阶从正五品提高到正三品,后来他们陆续把阁臣都晋为尚书。

怎么理解?

尚书相当于部长,更有实权,现在国务秘书同时兼部长,地位大幅上升。

仁宣朝有5位名臣。

杨荣,杨溥,杨士奇,蹇义和夏元吉。

前三位历史好一点的朋友可能会知道。明朝的【三杨】,500年后有一个“三狼”,那是香港的事。

开个脑洞,这5个人如果在日本大概会叫作“仁宣五老”,“仁宣五杰”(中二感上来了)。

三杨在内阁,蹇义管人事hr(吏部),夏元吉管财务(户部)。

基本上,朝廷形成了一套核心班子,皇帝相当于董事长,下面有CEO,也就是内阁首辅,还有几个CXO,就是内阁次辅,兼了部长尚书。

这种统治方式,放到腾讯,叫做总办,放到阿里,叫做管理委员会,放在……

总的来说,这种制度的好处是,皇帝的专制受到了制约,皇帝和经验比较丰富的文官领袖(职业经理人)一起来管理国家。

《大明风华》是说宣宗的两位皇后胡善祥(邓家佳饰)和孙后(汤唯饰)的故事。

在胡皇后被废立孙皇后这件事上,皇帝和内阁讨论争议了很久,最后还是“感性战胜了理性”。

姐妹都嫁给了朱亚文然后反目的狗血套路

姐妹都嫁给了朱亚文然后反目的狗血套路

总之,这种体制下,出现治世的可能性会比较高。

《明史·宣宗赞》说

宣德年间:“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

其实简单来说,不需要他们是圣人,只要是正常人。几个正常人凑一起,对于中国古代天下大部分老百姓和读书人来说,就算是好时代了。

除非董事长比较奇葩,CEO又品德不好,如后来明朝嘉靖(皇帝)+严嵩(内阁首辅)的组合。

那就是豆瓣得分最高的国产剧《大明王朝1566》的故事。

良心作品墙内开花墙外香

啊,怀念《大明王朝1566》。

四 不要星辰大海,先过好日子

对外部分是仁宣之治在历史上有争议之处。简单讲一下。

仁宣二帝目标很明确,不要星辰大海,做一个守成令主。

于是重要措施是收缩。

收缩包括放弃领土,北面放弃了开平,南面放弃了交趾(也就是安南,今天的越南)。把郑和下西洋的传统也停了。

这些措施可能现在人一听就觉得很负面。

但其实归纳起来的核心就是,要不要做一件投入产出比很差的事。

先说北面,简单来说就是放弃了朱元璋朱棣对于长城外部蒙古力量的进攻态势,改为主要依托长城防守。

从中国古代历史经验看,到底是进攻好,还是防守好,并没有绝对的定论。

从明朝的实际情况来看,成祖朱棣曾经5次亲征蒙古,每次动辄50万人,没有一次能够给予蒙古力量决定性打击。

另有一次惨败,大将丘福的10万人全军覆没。

那时蒙古势力已经掌握了应对中原王朝的套路:

明军大规模出赛,蒙古骑兵就化整为零消失在茫茫大漠里;当明军疲惫,后勤跟不上,还可以乘机打击疲师。

核心还是后勤,想想几十万军队每天要吃多少东西?数量越庞大,就越不可能在沙漠和草原久留。

《太宗实录》(成祖是朱棣后来的庙号,之前是太宗,之前我搞错了,以为一个是庙号一个是谥号,很惭愧,这个错误都犯,)里有一个数据,成祖第三次北征,运粮就需要34万头驴子,使用民夫23.5万人。

毕竟不是吃鸡游戏,能活一个就成。

放弃安南也属于争议很大的事。

成祖朝一度因为安南的内乱派兵平息。但事后成祖借故直接吞并安南,再加上用的太监马骐为人贪婪,当地人反抗不断。明朝几十万军队官吏陷在安南的战乱深渊里。

宣宗时下决心撤退。整个撤退过程由于用人不当,变成一场巨大的军事灾难,损失士兵官员7万人。

对于是否要再征安南进行报复,宣宗一锤定音:体面的退出吧(当时安南的统治者上贡称臣)。

我非常敬佩的历史学家李洁非先生说,宣宗做这个决策是很有勇气的。

停止下西洋也属于财政上的考虑,其实是明朝朝廷上下一致的决定。

美国历史学家朴正民(Timothy Brook)认为:

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外交,他的任务是向中国所有的朝贡国宣告永乐是现任的皇帝,他们应以纳贡的方式表示他们对这一事实的接受……下西洋的目标并不是进行投资。

从人类历史整体来看,郑和下西洋有其伟大的地方。但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本质并非为了贸易,而是一种面子工程,耗费巨大,得不偿失。停止是必然的。

所以,放弃安南,放弃进攻蒙古和放弃下西洋三点的逻辑是相通的,在经济上减轻国家和百姓负担,修生养息,是自洽的。

关于国家负担与兴衰,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财富是如何毁灭一个帝国的》,感兴趣可以戳

只是历史有很多讽刺之处。

文景休养以后,汉武帝击破了匈奴;仁宣以后,明朝第一次战略性军事出击就是灾难性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的50万京军被击溃,本人当了蒙古瓦剌部落的俘虏。

历史的剧本不会永远一致。

五 剧不是纪录片

2019年古装片逐渐复兴,《庆余年》和《大明风华》都在热播。《庆余年》我们都知道是架空的小说。《大明风华》原著《六朝纪事》也是穿越小说。

架空虚构一样能产生好作品。典型如《长安十二时辰》。

但一直没有历史正剧,多少还是有点遗憾。

在中国,拍历史剧很难,且不说这个那个限制。经济上总是叫好不卖座。

就说《大明王朝1566》,当年在湖南卫视收视率就是惨不忍睹。

真的很遗憾。

拍出来以后,观众也特别难伺候,杠精如云。《大明风华》里,朱元璋的形象引发网络上各种历史爱好者来吵架。

剧中朱元璋长得像从中学历史课本里走出来的

其实朱元璋还有一版画像,不仅没有鞋拔子脸,而且宽额广颌

朱元璋的两幅形象历史上都是客观存在并被广泛使用的,既然不可能绝对确认朱元璋到底是什么样的,用一副丑的又有什么问题呢?

剧集不是纪录片,也不是论文。仁宗死时让嫔妃殉葬,宣宗也有残忍杀害大臣的记录,现代剧也不可能都反映出来。

至于历史正剧,什么时候历史爱好者可以让历史正剧赚钱,什么时候历史正剧才能重新得宠

以上就是归心这首剧情歌讲的是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