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突袭冷战危机剧情,你玩过的最好玩的即时战略游戏?
这里是喜爱游戏的小白
即时战略游戏(Real-Time Strategy Game),简称RTS。游戏是策略游戏(Strategy Game)的一种。游戏是即时进行的,玩家在游戏中经常会扮演将军,进行调兵遣将等宏观操作。说实话,由于RTS游戏对于玩家要求较高,需要很快的手速和准确的操作,外加各种计谋策略,普通玩家很难上手,也很难在游戏中找到乐趣。RTS游戏的没落实属必然,不过近些年也一些RTS游戏在寻求改变,那么小白就来说一说个人觉得不错的几款RTS游戏作品。
《亿万僵尸(They Are Billions)》是由Intrepid Studios制作发行的一款设定在蒸汽朋克、僵尸末日世界里的即时战略游戏,游戏世界充满被感染的生物。它们漫无目的地漫游着、聆听着。这是一款丧尸题材的RTS游戏,小白在玩过这款游戏之后对其的评价是,这是一款令人发指的游戏,好玩的令人发指,当然一个晚上的努力五分钟被一波带走也是相当的令人发指。
游戏中玩家要建设自己的城市,抵御僵尸的进攻并保护你的民众。游戏的发展阶段相当的吸引人,玩家需要建造设施、采集资源、训练军队、探索地图、升级科技,这可以说是这款游戏最有意思的地方了,合理分配资源,制造防御设施。为了扩大生存空间,占领更多的资源,并且有效减少敌人的有生力量,玩家还必须建造部队不停的对外扩张,游戏的开局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地理位置能让整个游戏过程轻松很多。
游戏的战争是RTS形式进行的,虽然过程中可以暂停,战斗对操作的要求不是很高,面对成群的僵尸,玩家只需要保持Hit & Run或者站桩输出的方式,不让地方近身就好了,最多就是将大量部队分为几个方面军进行多面防守或者扩张。游戏的最大诱惑就是存在一定的未知性,那就是你不知道面对将要到来的尸潮,需要多少防御设施才能顶住,当你投入过多的资源进行防御的时候,会拖慢你发展的进度,虽然前期轻松顶住,但是到了后期就会非常困难。而如果你将资源过多的倾注到发展上,很可能就被尸潮一波带走了,所以往往游戏会造成发展三小时三分钟被尸潮淹没,但就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游戏的游戏性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多少年轻人的豆蔻年华就花费在了这三小时-三分钟的无限循环中。
这就是个人认为最好玩的RTS游戏了,因为普通竞技性的RTS实在是太难上手也太难玩好了,还是这种策略性性的,有RPG元素和发展经营元素的RTS更好玩有些。
这里是喜爱游戏的小白,欢迎大家关注小白,小白会推荐好玩的游戏给大家哦~红色帝国的钢铁洪流?
纸上的宣仔,为您解答。
在海湾战争中,T-72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成百上千辆几乎是作为活靶子被消灭,而其本身几乎没有任何战果;因此T-72也被认为是言过其实,远不如西方主战坦克。但因为T-72的型号本身是在不断发展的,当年出口到伊拉克的属于专门用于出口的T-72M,也叫“猴版”,技术状态已经比较老旧而且性能缩水严重,与80年代不断发展的T-72改进型号相比都已经算严重落后了。再者T-72的设计本身是从苏联自己的需求和搭配自身的军事体系,而伊拉克的军事体系与苏联相去甚远,T-72往往是被多国部队的不对称的力量摧毁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客观看待。
海湾战争中被摧毁的T-72M
T-72M使用的是非常简单的钢装甲+石英砂夹层,这种装甲技术在苏联自己那里都算不上先进
当时T-64上用的人造刚玉球复合装甲比T-72M要好得多
T-72简介T-72是世界上第一种三代主战坦克。它是苏联追求于欧洲进行大规模纵深作战的产物,追求高行驶里程和高机动性,同时便宜耐用容易维护,属于进攻性很强的坦克。其首辆坦克早在1973年就已经下线了,在美苏军备竞赛中可以说占领了先机,在整个70年代,西方还都没有一款坦克可以与之匹敌;一直到80年代西方的三代坦克服役了,才把这个劣势追回来并反超。
早期的T-72形象
其实不同的设计思路,会导致产品的性能和特点也不同。比如英国人在设计挑战者坦克时,根据本国崎岖的地形和无法回旋的纵深,就只追求坦克防护和火力,并且为适应山地作战还加上了气液悬挂,而机动性和续驶里程这些指标就放在了最末尾,所以挑战者1,挑战者2的机动性都非常烂,而且非常贵。但是英国这么小的国家,坦克能装备多少呢?所以对价格也就不敏感了。
笨重的挑战者2坦克,其实是英国本土防御思维下的产物
这么看就理解了T-72为啥给人印象性能不佳了。苏联从二战吸取的经验就是,坦克的数量和产能要比坦克的质量重要。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T-72在苏联人这里成了需要装备上万辆的消耗品,以满足大纵深作战,辅以数量更少但更加先进的T-80。因此西方忌惮的不是T-72本身如何如何,而是忌惮由T-72汇成的钢铁洪流。
T-72由于技术定型时间毕竟比较早,所以到80年代因此较西方三代主战坦克比还是已经落后了,比如装甲技术,火控和穿甲能力都已经被甩开,火控和红外成像这些更是没办法比。T-72早期用的还是钢芯穿甲弹,长径比也仅有10:1,2000米穿深才200多mm;炮塔是铸造的,使用铸钢+石英砂夹层;火控系统比二代坦克的扰动式火控进步了很多,已经可以做到可以行进间射击和短停快速射击,但是允许精确射击的距离比装备了指挥仪式火控的欧美三代坦克近的多。夜战能力比较差,只有一个能看800多米的红外大灯,而西方三代坦克的微光夜视仪和红外热像仪可以在2000米远外还能看得很清晰。卖给伊拉克的T-72M基本上就是这么个水平,甚至某些版本连石英砂夹层这种简化的不能再简化的复合装甲都给省了,直接上均质钢装甲,跟一代坦克一个样了。
3BM9,纯钢穿甲弹,卖给伊拉克的就是这类货色
早期的T-72用的穿甲弹就是这类又短又粗的家伙
德系穿甲弹,从豹二开始用的就是DM33,材料和长径比都比早期T-72强太多
不过在80年代期间,苏联并没有原地踏步,在T-72上还是有不断改进的。这也是T-72的型号为啥这么多。比如穿甲弹从早期的3BM9一路发展到3BM42,从纯钢穿甲弹进化到了钢套钨合金穿甲弹,穿深从245mm/2000m进步到了450mm/2000m,这个水平照比同时期西方的的穿甲弹还是有很大差距,苏联由于烧结工艺的问题,始终没有办法把钨合金弹芯做的太长,所以只能折衷一下用两截弹芯+钢套的设计,但这样一来穿深就受到了极大限制。
苏联的装甲技术在80年代也有了较大发展,石英砂装甲和人造刚玉球的属于过去式了,苏联开发出来并用在T-72B上的NERA多层复合装甲本质上和英国的乔巴姆复合装甲都是同一个原理下诞生的技术,后来的T-90炮塔的复合装甲也是在此技术上发展而来。除此之外,苏联在1985年为T-80U研发的接触-5爆炸反应装甲,可以有效对付破甲弹,对穿甲弹也有一定弥散作用。只可惜早期的T-72、T-80都没有用上这种反应装甲,以至于在苏联解体后的车臣战争中,俄罗斯的坦克损失惨重。
T-72B炮塔的多层复合装甲
安装接触-5反应装甲的T-72
进入了90年代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坦克发展陷入了很大停顿。原本计划重点发展的T-80已经装备不起了,只能在T-72BU上搞出个折衷的T-90。所以T-90其实是可以看作是一个大幅升级后的T-72,二者的车体结构差别并不大,只是采用了更好的T-80U的火控系统。T-90的发展就是后话了,有机会可以单独开一篇讲讲。
美国的动态力量部署是什么意思呀?
“动态力量部署”是美国为了应对大国战略竞争而提出的一个军事部署规划,所谓动态就是整个战略部署并不是固定或者是不动的阵位防守模式,而是整个部署是可变的,主要特点是不可预测性、敏捷性和主动性。这个很难理解,不过对比一下就很好理解了。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在欧洲方向部署有大量军事力量,这些军事力量都是以驻欧洲军事基地的驻军模式存在,人员配置、武器装备部署相对固定,也就是“静态防御部署”。静态防御部署很容易就透明化,例如,多少人员,武器装备配置,驻地、防线等等都近似透明化,在各种监视侦察设备面前,缺乏突然性。而动态则是一切都是变化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例如,所谓的“不可预测性”,意思是通过灵活的兵力部署,让对手摸不清头脑,突然而至的兵力部署也让对手措手不及,本来是在A点驻扎,突然快速跑到C点上展开兵力部署,显然是给对手搞了一个措手不及,毫无犯备因而陷入被动。说白了就是让对手摸不到真实意图,被迫改变已有的战略部署和作战计划。
所谓的敏捷性就是强调兵力部署能够做到快速灵活。美军的构思是利用美国军队所具备的兵力快速投送能力实现“不可预测性。“动态部署”战略主要是美军想依托机械化、空中机动化的优势来实现灵活而又快速的兵力投送,有点声东击西的意思。所谓主动性就是美军经过多次的论证,证明这种战略是可行的,“并非是疲于招架的应急之策”。这个动态战略力量模式并不是新花样,美苏冷战对抗时美国就曾经提出了这种战略。
动态部署力量的核心有两点:第一是通过战略上的可预测性和战役上的不可预测性,通过快速投送兵力,破坏对手的已有防御部署和作战计划,打乱对方的节奏,而且让对手摸不到你的真实意图,这样就可以为美军的决策者提供更好的军事选项。对手为了防止被攻击不得不重新调整部署,进而也就等于是被动应战,这样美军就能够挫败对方行动,实现己方意图。
第二是部队必须随时随地机动,以保持与敌人的力量平衡,主要是依托美军全球化后勤保障体系,达到“从天而降”的机动能力。由此来看,美军这个动态部署力量模式规模不会太大,否则也就做不到敏捷性和不可预测性,而有限规模的联合作战力量面对俄罗斯的大规模立体防御模式,估计很难发挥出作用。
美国的这个动态部署力量模式目前只能说是一个构思,不过,最近美国频繁在欧洲机动部署部队,包括北约大规模军演中美国从本土派出数万部队也是在进行动态部署力量论证,说明美国已经开始这么做了。动态部署和静态部署的区别就是动起来,美军认为动起来就活了,迫使对手跟着动,就占有了优势。以上就是美军所谓的动态部署力量战略。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哨位,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库尔斯克会战对欧洲战场的意义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先了解库尔斯克会战发生的时间背景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战后,为了稳固纳粹帝国政权,希特勒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振奋军心。
因此希特勒发布了全国总动员令,在国内召集新的士兵用来补充斯大林格勒战役损失的兵力,这些新的军队进入苏德战场,与苏军再次交锋。
1943年,经过几次交锋,苏德两军在库尔斯克地区形成僵持局面。
希特勒计划发动一场南北两线协调的钳形攻势包围,并消灭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这次代号“堡垒”的作战计划,集结了德军在东线的全部精锐部队,而苏军此时也早有准备。
清楚的了解库尔斯克会战发生的背景后就不难推出会战在欧洲战场的意义了。
首先库尔斯克会战,打破了苏德双方的僵持局面,粉碎了希特勒企图通过库尔斯克会战重新取得战场主动权的企图。苏军的胜利严重打击了德军的士气。
其二是在会战中发生了二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德军的精锐坦克部队消耗殆尽。德军的机械化战斗部队受挫。
其三苏军的胜利鼓舞了欧洲战场乃至世界反法西斯的士气,使德军在东线战场彻底失去主动权。
斯大林在评价这次大会战的意义时说,“如果说斯大林格勒会战预示着德国法西斯的衰落,那么库尔斯克会战则使它面临灭顶之灾。
都看到这里了,点赞关注吧,谢谢
有没有那种像小说一样真实发生的青春感情故事?
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班一个男生给一个女生写了个小纸条。是趁女生出去的时候,夹在了女生的作业本里。谁知道女生回来后没打开作业本,自然也没有看到小纸条,就直接把作业交上去了。于是引起了学校的一场轩然大波。校长召开了有史以来的一次全校大会,并当众宣读了那个小纸条。[捂脸]
我们那时候,小学都是在本村里上。同学都是本村本家族里的,都是同姓同宗,按辈分不是兄妹就是姑侄。自是不分男女,都一起打闹学习,觉得很正常。
到了初中,是乡镇的中学。各个村里的都有,于是有了男女有别,也可以说男女授受不亲,男生和女生都不说话了。[偷笑]
就是老师给我们排座位,也是分开的,男生和男生一桌,女生和女生一桌。
有一天学校突然召开全校大会,校长亲自讲话。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起因就是那个小纸条。都猜测开会做什么?校长要讲什么?
校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平时挺和蔼可亲的,那天却很严肃。说:有同学竟然不好好学习,还偷偷的递纸条。是谁我就不在这里点名了,希望你好自为之。如果再有下次,我就找你们父母来。我管不了你,我不信你父母还管不了你?”
同学们在下边炸锅了,议论纷纷。说什么小纸条啊?不知道啊,让校长和我们说清楚啊。
校长说:“有个男同学把纸条夹在人家女孩作业本里,女孩没看到直接交作业交老师这里了。还“在生活的海洋里,可否与你同乘一条船”?你就不怕掉河里淹死啊?”
校长说的义愤填膺的,同学们也都不敢笑。[偷笑]
只是校长始终没说出,小纸条到底是谁写的?又是放在谁的作业本里的?不得而知。
事情过去几十年,我们也都人到中年了。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还提起这个事。只是依然没有男同学出来承认这个事情,自然还是不知道是谁?
是谁写的?写给谁的?只有校长知道了。还有那个写纸条的男生心知肚明。[捂脸]
连当事女生都不知道。一个青春男孩的暗恋,一段朦胧的感情,一句含蓄的表白,就这样被扼杀了。[呲牙]
在生活的海洋里,可否与你同乘一条船?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那个女孩看到这个纸条,结局会怎样呢?[呲牙][呲牙][呲牙][玫瑰][玫瑰][玫瑰]
摩托化部队机械化部队信息化部队数字化部队都有什么不同?
长文慎入。
总述摩托化,机械化,信息化这其实是自20世纪以来陆军的几个发展阶段。从行军作战的角度,陆军可以分为骡马化,摩托化和机械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则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的新概念,可以用“C4ISR”这几个字母概括,主要是信息交换和指挥层面的变革(当然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信息交换,并不是从信息化提出才有的)。数字化是信息化的一个阶段,指的是实现的硬件是基于数字电路的,计算速度和抗干扰能力都要更强。信息化的未来方向则是智能化(AI),这个不展开说了。总的来说,信息化和数字化都是软件层面上的变革,与摩托化机械化建设有显著差别,所以我们全文分两个部分来论述。
摩托化-机械化摩托化的出现
摩托化(Motorized)可不是全军都开摩托车,这是相对于徒步行军,骡马运输的部队来说的。摩托化步兵依靠军用摩托车、汽车完成物资运输和行军。但车辆由于缺少装甲,不具战场作战能力,越野能力也十分有限,以公路机动为主。士兵到达战场后仍需徒步数公里赶往前线。所以摩托化更多的是军队后勤层面的建设。
一战之前,基本上所有国家陆军都是骡马化运输,虽然早在普法战争就有用铁路调兵,但是这种运输方式没有灵活选择战场的能力,不具备普适性。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首次出现了用汽车和装甲车运送步兵,这就是最早的摩托化。但那个时候更多是一种雏形,还没有形成完善理论。
1918年乘坐 A7V坦克的德国步兵
机械化(Mechanized)相对于摩托化更进一步,是依靠载具直接将物资和士兵投送到前线,载具本身也具备作战能力。这比载具只负责后勤运输的理念更进了一步。但这也要求载具本身有装甲防护,以及一定的自卫火力(比如机枪或小口径火炮),并且要具备更强的全地形作战能力。二战前,机械化部队的载具主要是装甲输送车,到了冷战时期出现的步兵战车和运输直升机也包含在机械化的概念中。
需要注意,摩托化部队和机械化部队除了运输步兵和物资的车辆以外,一般还会混编一些专门用来突击作战的装甲力量,比如坦克,突击炮/反坦克炮,自行火炮等,利用这些被坚执锐的装甲力量寻求局部突破口。
30年代和二战期间主要工业国的摩托化和机械化建设
机械化和摩托化的建设都是在二战过程中得到了的实战验证和发展,但在各国,对摩托化和机械化的探索各有不同,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而且一个国家也可能出现反复折腾的情况,比如苏联。苏联于1930年建成了首个实验性质的机械化步兵旅——第1机械化旅。到1938年底苏联已经有了4个坦克军和数十个坦克旅,但是在1939年取消了坦克军,改为组建摩托化师。1940年又改成了机械化师。开战后发现装甲力量分散使用非常吃亏,于是到了1942年又重建了坦克军,每个坦克军下辖两个坦克旅,一个摩托化步兵旅。所以军队建设是几经大改。
二战期间的苏联摩托化步兵
伴随坦克作战的苏联摩托化步兵
德国则在1937年时首次成立了4个摩托化步兵师,全师大量使用摩托车机动,所以那时候的摩托化步兵师是真·摩托化。
二战德国的摩托化步兵,是真·摩托化。大家对这种车并不陌生,因为鬼子也在用
整个30年代,摩托化的普及速度在加快,但在德国陆军占据的比例并不高。在苏德战争前夕,德国才建成了21个装甲师和13个摩步师——装甲师的数量还多于摩步师,这意味着当时德国绝大多数步兵师仍然是依靠驮马运输的(当然,实际上装甲师里也有摩步团)。大多数人印象里,二战时期德军是下面这样的:
但其实更多的是这样的:
后来德国出现了一个新的兵种——装甲掷弹兵,是配合装甲部队作战的步兵的统称,其实是摩托化步兵和机械化步兵的统称。国防军和党卫军一共组建了近30个这样的装甲掷弹兵师,其中大多数都是摩托化步兵。随着德国的战败,德国的机械化进程也被打破,一直到冷战时期才重新建立起来。
美国在二战前的摩托化和机械化进程其实是非常缓慢的,不论是作战理论还是实际建设。到1939年,美国陆军和国民警卫队一共只有一个机械化的骑兵旅,非常寒碜。不过美国不愧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虽然起点低,但是追起来毫不费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的摩托化机械化建设齐头并进。到1944年,美国所有的步兵师都是摩托化的,所以美国陆军的番号里没有“摩托化”的字眼。排到欧洲战场上的每个步兵师都有1000多辆汽车(一直到50年代苏联的机械化师都达不到这个水平),10多辆M8装甲车。而美国部队番号同样没有“机械化”,所有的骑兵单位其实都是机械化部队。
二战期间搭载半履带车行军的美军骑兵部队
提起二战美国陆军,吉普是少不了标志。很大程度上美军的摩托化就是靠吉普越野车实现的
机械化的新形态——步兵战车的诞生
借着二战期间装甲车辆产能的势头,战后美苏各自继续进行摩托化和机械化建设。需要注意的是,苏联和俄罗斯虽然一直到今天都保持着摩托化步兵师的编制。但实际上从1957年后,摩步师就已经全部机械化了,摩托化彻底成为了历史。因为这个时候的苏联摩步师给士兵配发了BTR-152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和BTR-50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虽然它的装甲仅有几毫米厚,最厚处不过15毫米,但是毕竟是一款集物资运输,人员运输和作战为一体的装甲车辆,使全军具备了机械化作战能力。从此陆军进入了机械化部队+装甲部队的二元化结构。不过装甲输送车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作战需求,因此在机械化进程中只是一种过渡。
苏联BTR152和BT50装甲运输车
1956年,一种新式的装甲兵器在联邦德国诞生,这就是Lang HS.60步兵战车,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步兵战车。这种理念迅速被美苏等国借鉴,到了60年代,苏联的首型步兵战车——BMP-1研制成功,标志着机械化步兵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此苏联的机械化部队奠定了BMP系列履带式和BTR轮式装输/步战两种规格步战车的格局。
世界上第一种步兵战车,汉斯的Lang HS.30
苏军BTR-60轮式装甲输送车成员
冷战时期搭乘BMP-1步战车的步兵班
冷战时期的机械化——苏美有别
战后,美苏争霸的核心地带仍然是在欧洲,而欧洲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的地形非常适合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平推。因此苏联战后的机械化建设以二战的经验教训为基本出发点,进一步完善大纵深作战的理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苏联追求全军机械化,追求坦克和装甲车辆的高产量,对设计细节并不过多苛求。这就造成了苏联的坦克装甲车在火炮俯仰角、装甲防护、抑爆性能和人体工程学上普遍弱于美国、德国、英国的同类产品,但是凭借庞大的数量还是足以让西方惶惶不可终日。到80年代,苏联拥有51个坦克师和142个摩步师,装备了5.5万辆主战坦克和6.3万辆装甲车/步兵战车,而北约加在一起仅有不到2万辆坦克(而且比较分散),在欧洲处于绝对的守势。
让北约倒吸一口凉气的西方81军演
这一切得益于苏联对机械化部队的扩充和加强。60年代后期,苏联的摩步师增加到12700人,装甲车/步战车数量达到了470辆;到80年代,摩步师的人数进一步增加到13200人,包含两个BTR摩步团(2x156辆BTR)和一个BMP摩步团(147辆),此外还有150辆坦克,48门自行榴弹炮和18门BM-21“冰雹”火箭炮。
苏联一个摩步排按战斗队形展开的示意图
苏联的机械化建设还包括“天上飞的步兵战车”,以Mi-8和Mi-24“雌鹿”为主,辅以Mi-2侦查直升机。它采用适合对地攻击的串列式座舱,同时还有一个运兵舱,可以搭载8名步兵。到80年代,苏联装备的直升机绝对数量仅次于美国,但与苏联庞大的地面部队数量比起来,直升机的编制还是不足,只能编制到集团军一级,而且每个集团军可能还不到100架。不论是Mi-24攻击&运兵一体化的思路,还是编制方式,都与美国的作战思路体现出了巨大差别。
Mi-24雌鹿直升机
相比之下,美国并没有表现出对大纵深作战的兴趣,与苏联的建设差别相当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美军不追求陆军数量,只保持了18个师的编制,即便加上4个海军陆战队师,规模也较苏联要小很多;第二是美军并不追求全军机械化(重型化),其中仍保有轻型师和摩步师,只搭乘轮式越野车辆作战,停留在摩托化水平。但另一方面,美军对空地一体化作战能力十分重视,即便是轻型师也有一个弱化版的战斗航空旅。
从60年代到86年,美国一直实行的是ROAD师(重组陆军师)。这种师的作战方式较为灵活,为10个战斗营和3个旅部和一个空中骑兵旅/战斗航空旅组成(平时只有旅部,战时才会配置具体的作战单位)。陆军机步师中装甲部队比例也相当高,重型机步师包含5个坦克营和5个机步营,拥有290辆坦克,要知道装甲师也就是6个坦克营和4个机步营,如此一来二者差别并不是太大。这样一来,美国的机步师坦克比例显著高于苏军的摩步师(坦克150辆左右)。
80年代的美国机械化步兵
80年代美军主要以M2步战车和轻量化的M3步战车为主
美国在陆军的变革探索中,逐渐确立了空地一体化的作战方式,对直升机突击群执行蛙跳战术和利用攻击直升机消灭敌方地面部队给予了厚望。这一切来自根据科学的计算结果,在战场攻击直升机和装甲部队通常的战损比为12:1~19:1,即便对方拥有野战伴随防空。经86年式师改革后,一个装甲师/机步师的战斗航空旅有AH-64攻击直升机48架, OH-58侦查/攻击直升机50架,EH-60电子战直升机3架,UH-60通用直升机30架,总计;甚至还有一个空中突击师(101空中突击师),包含1个战斗航空旅和3个空中突击旅,拥有接近400各类直升机,其中攻击直升机接近100架。美国机步师装甲师高比例的装甲部队和空地一体化作战的理念,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实战检验。在后面的海湾战争中,101空中突击师两次蛙跳突击的进攻纵深超过了280公里,效率也轻松超过任何一个装甲师。事实证明了在现代陆军的机械化进程中,美军的思路代表了正确的方向。海湾战争期间101空中突击师的攻击直升机群
信息化和数字化本质上信息化和数字化属于一个范畴的东西,数字化指两个层面,一个是硬件,即以数字电路为基础的信息化。第二个是信息处理层面的,即数据化,对敌我作战单位,地图,飞行轨迹,各种参数和特征进行量化放入数据库。最终在计算指挥中心中实现计算后,进行决策和命令分发。数字化的部队表面上看与纯粹的机械化部队差别不大,但实际上作战效能天差地别,按照美国自己的报告,数字化部队比非数字化部队的战斗力提高3至6倍。
到今天,信息化已经被总结为一个“C4ISR”,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监视与侦察于一体。直观的理解就是,在信息化作战中,指挥官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到自身部队和整个战场的情况,并实时做出决策并将指挥命令下达,甚至直接精确到车组和人。平级单位之间也可以进行实时的交流,这样,一张稠密的信息网将所有作战单位紧密连接,使军队的作战更加聪明,反应也更加迅速。
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历史并不长。这种作战理念发源于80年代,而美国首次提出要将军队信息化,是在海湾战争之后的1992年,到2000年,已经建成了一直数字化的机步师。到2015年美国才提出要将全军数字化。我军在2009年起开始进行首个全军数字化部队的试点建设,在这一轮变革中,我们虽然落后,但总算落后的不算太多,还是有希望追上的。
未来的信息化趋势,除去完善现有的理念外,就是智能化。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下,无人化将成为作战武器的一个流行趋势,到时候军队的人数规模有望进一步削减,一个人可以控制更多的武器装备,到时候战争的形态必然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战争会变得更像是一场电子竞技。一旦一方在这个“竞技”中落败,以血肉之躯去对抗胜方的无人装备将变得毫无意义。
以上就是武装突袭冷战危机剧情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