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黄铜铁路,长期吃苹果有什么好处?
别的不知道,但根据自身经验,长期吃苹果有一个好处,就是改善便秘,要连皮吃。
到底作用怎么样,这要看你怎么吃它了,还包括作息要规律,否则吃了也是白吃,还胀肚子。
吃苹果,和吃其他水果一样,刚吃完饭,肯定不能吃水果。此时吃水果,相当于狗尾续招,不仅没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反而有凝结的反作用。
大家都知道在餐厅聚餐吃到结尾,一般会上果盘,这个时候吃这些东西并不好,唯一的好处就是解酒,尤其是西瓜和葡萄。
那么吃苹果,也要分什么时候吃。民间说的是,早上金苹果,中午银苹果,晚上烂苹果。
那么为什么说晚上吃苹果是烂苹果呢?
先说早上,如果你没空吃早餐,你吃个苹果,有时也能挨到中午饭点时候,也不是特别饿。当然,这是对饭量相对不大的人来说的。
那么晚上为什么不建议吃呢?
对于消化能力不强的人来说,就算你晚餐吃得很少,过了半个小时或者一小时之后,再弄个苹果吃,都很胀肚子。
人会感觉到苹果吃下去不久,有在肚子里发酵的感觉,而且会不适。尤其是对肠胃不好的人来说,这种感觉非常明显。
但是呢,晚上吃苹果,又确确实实有一个好处,次日会让人通便,这个效果甚至比香蕉还要显著,排污的时候会感觉非常顺畅。这个方法其实有点饮鸩止渴。
要缓解和改善便秘,还得坚持白天的时候去吃。
苹果这个东西,非常奇怪,有通便效果的苹果,一定是熟苹果为最佳,半生不熟,口感偏硬的苹果通便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而且啊值得一提的是,苹果有一个特点,苹果长得好看的,光滑的,有卖相的,反而不好吃。
苹果长得丑的,有纹络或者斑斑点点的,表皮粗糙发红反而糖分高,口感脆甜。也处于最佳成熟期!
吃这种苹果,在合适的时候,加上作息规律,吃饭规律正常,多数都能缓解便秘,让肚子舒畅!
民间还有一句话:每天一苹果,一生远离我。当然还有全民神曲: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苹果本身富含果胶,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维持身材和瘦身的效果卓著,比黄瓜还要好,毕竟通便效果不错,据说还能美颜。
作为北方的水果,苹果是我小时候的大爱,当年吃的是元帅和国光,黄蕉品种,甚至是青苹果。
现在想想,这些都买不到了,都是统一的红富士,都让我吃的审美疲劳。
多元化的世界,应该有多元化的苹果,好了,吧啦吧啦一顿逼逼到此,老王也当一回网络乞讨者,用你的苹果手机给俺点个赞吧,吐糟也行!哈哈哈。
(完)
玄奘大师在印度那烂陀寺辩经的时候?
玄奘大师是和鉴真大师、法海大师及慈愍法师,被尊称唐代四大三藏法师,三藏法师是指精通佛教大藏经经律论三大部分的佛教大和尚,可见玄奘大师的佛学修学的精深程度。
我们很多人是通过小说《西游记》而了解玄奘法师的,小说必竟是小说,而真正的玄奘大师的很多感人故事小说中根本没办法提到。大师的一生很多人也都了解一些,咱们这里不再多提。
关于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一事,大师主要还是要去那烂陀寺跟戒贤法师学习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那烂陀寺在距王舍城外十公里的地方,玄奘到来的时候,正是那烂陀寺藏书最丰富的时候,已经有宝彩、宝海、宝洋三大藏书殿。玄奘在这里披阅了寺内各类经论,通晓了经论真义。玄奘并不满足于此,他辞别了恩师戒贤法师,在印度诸国云游六年后,才又回到了那烂陀寺,被戒贤法师聘为客座教授,为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经典。
玄奘大师求学印度期间,戒日王已成为印度各邦国中最大的盟主。当时教派林立,各具强势。戒日王本人是信仰大乘的佛教徒,亲自担任大乘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大护法。在历次重大的护法活动中,曾筹巨资为寺院修建一座高过十丈的黄铜精舍。此举引起了小乘佛弟子的极大不满,最终导致了曲女城法会的召开。
戒贤论师收到信函后,告诉大众说:“我已经年长了,你们师兄弟中应该选出四人迎战小乘诸师。”经反复商议,由海慧、智光、师子光进行迎战,但戒贤论师细察《破大乘论》七百颂的论理格局,觉得此战并不一定有胜算,一筹莫展之际,玄奘大师挺身而出,希望允许参与。大众有些犹豫。而玄奘大师说:“一来我是外国人,是个留学生,即便论败也不会给大乘佛教抹黑;其次,《破大乘论》七百颂所谈论义此前均有研判,自信不会落败。”戒贤论师同意了这位留学生弟子的请求,并嘱咐他仔细研究《破大乘论》,不可疏忽。
玄奘大师找到《破大乘论》全文,经仔细研读后,发现了众多谬误之处,全面,写出了一千六百颂的《制恶见论》,以大乘宗旨全面反驳了《破大乘论》中攻击大乘的所有论点。此论在那烂陀寺被传播开来,僧众阅读后都广泛赞誉:“写得这么好,怎样的论敌也只能认输了
公元739年8月14日,天竺最有威望的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规模盛大的佛学辩论会。到会的有五印十八国国王及僧人六千人,还有许多老百姓。在这次盛会上担任主讲的,是玄奘。
依印度辩论场上的惯例,须由论主提出主题。玄奘法师将《制恶见论》的中心论点——真唯识量(真故极成色,非定离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二十三个字提了出来,并邀请那烂陀寺明贤法师当众宣读,而且以当地文字抄写了一份挂在会场的门外,任由一切人反驳。声明:如《制恶见论》有一字不妥,或被驳倒,或被更改,愿斩首相谢!
玄奘大师一人高居论坛,一连十八天阔论雄谈。无一人能辩倒他,也没有人能改动《制恶见论》里的一个字。与会各派学者,均为大师风采所折服,不少人放弃先前信仰,皈依大乘。
此次辩论大会,玄奘大师大获全胜,戒日王乃令侍臣装饰大象,礼请大师登上象背宝座,全城游行,接受庆贺。玄奘大师拒辞不受,戒日王云:“此乃印度风习,不宜违背。”大师乃骑上象背,在热烈庆祝的人群中,前后巡行。人们捧着玄奘大师的袈裟,四方高唱:“支那国法师立大乘义,破除了种种恶见。十八天全无论敌,每个人都该记住此事,并广为传颂。”曲女城巡行之后,戒日王组织数百条船与数千车乘,沿着河道护送玄奘大师返回那烂陀寺,盛况空前。
玄奘大师谢绝了印度当时各派别的盛情邀请,带着635部藏经贝叶回到长安,首先翻泽了600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在译完此部佛教史上最长的大般若经后,大师对唐太宗说:“此经乃震旦国振国之宝!”。大师曾经多次欲辞太宗皇帝回寺院专精翻译所带回来的贝叶经,可太宗皇帝由于早年杀兄斗乱,对自己所造之业感到害怕,并没有答应玄奘大师的请求。直到玄奘大师圆寂时,所带回来的经文还有大部分没有翻译。至今仍藏于西安大雁塔地宫内,实在是不小的损失!
渔夫的故事和渔翁的故事?
渔夫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渔夫,家里很穷。他每天早上到海边去捕鱼,但是他自己立下一条规矩,每天至多撒四次网。
有一天早上,撒了三次网,什么都没捞着,他很不高兴。第四次把网拉拢来的时候,他觉得太重了,简直拉不动。他就脱了衣服跳下水去,把网拖上岸来。打开网一看,发现网里有一个黄铜胆瓶,瓶口用锡封着,锡上盖着所罗门的印。
渔夫一见,笑逐颜开:“我把这瓶子带到市上去,可以卖它十块金币。”他抱着胆瓶摇了一摇,觉得很重,里面似乎塞满了东西。他自言自语:“这个瓶里到底装的什么东西?我要打开来看个清楚,再拿去卖。”他从腰带上拔出小刀,撬去瓶口上的锡封,然后摇摇瓶子,想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但是什么东西也没有。他觉得非常奇怪。
隔一会儿,瓶里冒出一股青烟,飘飘荡荡地升到空中,继而弥漫在大地上,逐渐凝成一团,最后变成个巨大的魔鬼,披头散发,高高地耸立在渔夫面前。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
渔夫一看见这可怕的魔鬼,呆呆地不知如何应付。一会儿,他听见魔鬼叫道:“所罗门啊,别杀我,以后我不敢再违背您的命令了!”
“魔鬼!”渔夫说道,“所罗门已经死了1800年了。你是怎么钻到这个瓶子里的呢?”
一听所罗门早死了,魔鬼立刻凶恶地说:“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
“我犯了什么罪?”渔夫问道,“我把你从海里捞上来,又把你从胆瓶里放出来,救了你的命,你为什么要杀我?”
魔鬼答道:“你听一听我的故事就明白了。”
“说吧,”渔夫说,“简单些。”
“你要知道,”魔鬼说,“我是个无恶不作的凶神,曾经跟所罗门作对,他派人把我捉去,装在这个胆瓶里,用锡封严了,又盖上印,投到海里。我在海里呆着,在第一个世纪里,我常常想:‘谁要是在这个世纪里解救我,我一定报答他,使他终身享受荣华富贵。’100年过去了,没有人来解救我。第二个世纪开始的时候,我说:‘谁要是在这个世纪里解救我,我一定报答他,把全世界的宝库都指点给他。’可是没有人来解救我。第三个世纪开始的时候,我说:‘谁要是在这个世纪里解救我,我一定报答他,满足他的三种愿望。’可是整整过了400年,始终没有人来解救我。我非常生气,我说:‘从今以后,谁要是来解救我,我一定要杀死他,不过允许许他选择怎样死。’渔夫,现在你解救了我,所以我叫你选择你的死法。”
渔夫叫道:“好倒霉啊,碰上我来解救你!是我救了你的命啊!”
“正因为你救了我,我才要杀你啊!”
“好心对待你,你却要杀我!老话确实讲得不错,真是‘恩将仇报’!”
“别再啰唆了,”魔鬼说道,“反正你是非死不可的。”
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于是对魔鬼说:“你决心要杀我吗?”
“不错。”
“凭着神的名字起誓,我要问你一件事,你必须说实话。”
“可以,”魔鬼说,“问吧,要简短些。”
“你不是住在这个胆瓶里吗?照道理说,这个胆瓶既容不下你一只手,更容不下你一条腿,怎么容得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体呀?”
“你不相信我住在这个胆瓶里吗?”
“我没有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
这时候,魔鬼摇身一变,变成一团青烟,逐渐缩成一缕,慢慢地钻进胆瓶。渔夫见青烟全进了胆瓶,就立刻拾起盖印的锡封,把瓶口封上,然后学着魔鬼的口吻大声说:“告诉我吧,魔鬼,你希望怎样死?现在我决心把你投到海里去。”
魔鬼听了渔夫的话,就说:“渔夫,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下流无耻的魔鬼,你这是说谎呀!”渔夫一边把胆瓶挪近岸边,一边说,“我要把你投到海里,这一回非叫你在海里住一辈子不可。我知道你是坏透了的。我不仅要把你投到海里,还要把你怎样对待我的事告诉世人,叫大家当心,捞着你就立刻把你扔回海里去,让你永远留在海里!
渔翁的故事
康熙年间,常德有位王督监,家业富裕德行高尚,深受一方军民爱戴。某年夏季的一天,王公偶尔到马厩查看,发现有个老渔翁在后门那里侯着,以为是来献鱼的,把他喊进来问有什么事?
渔翁上前跪下说:“小民前日在荒洲捕鱼,听到有人呼救,顺声望去发现一名女子,被绑在一条覆水的小船上,急忙上去帮她解开,并熬了碗热汤让她喝下,等稍微镇定之后问她怎么回事”。
女子说:“妾身本是南宁张姓人家女儿,年方十八,为逃战乱躲进山谷,大军攻克家乡进山搜索把我给抓住了。本欲肆意凌辱,我剪掉头发涂上满脸泥污,拼死抵抗终于获免,但却严加看管令我求死不能。大军凯旋归来的途中,陆路把我绑在马背,登船把我绑在船尾。”
“经过桃源白马渡口忽起风浪,船被打翻横漂在水面上,船上人全被冲得不见踪迹了。我因为被绑在船尾,随船漂浮在水面得以活命。漂流到这里已经整整三日,老伯若再迟些来到,只怕我要冻饿而死了。今遇老伯犹如再生父母。”说罢拿出身上戴的金银首饰给渔翁,渔翁推辞不要。女子说:“既然老伯救下我,请把我带回你家,等我慢慢打听到父母情况,寄信通知他们来接我,之后定有厚报”。
渔翁说:“老夫不图什么回报,但我一个打鱼的,家徒四壁草房半间,把你带回去肯定会惹人猜疑,说不定还会报官查问,你我都要受连累啊”
女子说:“老伯家既不能住,想想可认识善良有力的人家?把我转送给他家收养。”
渔翁说:“到底谁是值得深信的人呢?不是怕受连累就是贪财好色,如果强迫你做他家小妾或者把你转手再给卖掉,那岂不是我把你给害了?”
“我们这有个王督监为人正直高尚,是一方百姓公认的君子,找他应该能收留你”。女子听后欣然赞同。
于是渔翁夫妇领着女子来到督监衙门,先去前门央求却根本不让进,只好来到后门守候,没想到果然遇到了大人,这也是女子的缘分啊!
王公马上让人把女子迎接进来,只见端庄整洁温婉素雅,虽在乱军中颠簸这么多天,而大家闺秀的气质依然存在,问她可曾许配人家,回答说因为兵乱缘故还未成亲。于是王公夫妇让女子认他们作父母,拿出十两黄金赠送给渔翁,并请求留下姓名日后铭记。
渔翁说:“草民今年七十多岁,夫妇二人无儿无女,一蓑一笠足以在江湖烟波终老此生,这件事自始至终从没想过要什么回报,至于姓名更是不用留了”,推辞掉一切报酬飘然而去。王公既然收留女子作女儿,对她更是如同亲生。又多次派人往女子家乡寄信寻找,也一直没人回应。心想女子年龄已经不小,该为她安排下婚事。恰好有个贵州的武举人周臣候,因祖籍在常德回来祭祖,顺便拜访王督监。
王公见他年少有为英俊潇洒,有意将女子许配,打听到他也未曾成亲。等到周生改天再来,遂挽留下吃酒,陪客的有位赵某,是周生的表兄,王公把自己的意思悄悄说给他听。
赵某惊讶地说:“这真是天作之合啊!我表弟数月前梦到升职回家拜祭,祠堂中不见一切牌位,只一个小牌上有个红墨书写的‘天’字。入内拜见父母,见一女子手持红线伺候在父母身旁。饮食非常丰盛,同坐还有位叫王公玉的,都喝得大醉。饭后读史书,读到东汉秦嘉妻小传时忽然惊醒”
“次日表弟告诉梦中情形,我们众人齐声贺喜,认为这预兆他一定获得官职,之后还会有花烛之喜,谁知真的遇到这种好事。而王公的姓氏恰好符合梦中那位王某”
刚说完,又一位朋友惊呼说:“王姓不是应在王公,而是应在在下身上,我的名字就叫王公玉啊!莫非老天令我从中作合?”原来这个朋友来自岳阳,王公虽与他经常见面,但却不知道他叫王公玉。
周生仔细端详王公玉的相貌,确实和梦中所见一模一样,于是拜求他当媒人,王公自是当场应允婚事,把女子许给了周臣候。王督监对本不相干的人施加恩德。张氏女子九死一生而保全名节,最终得到好归宿。渔翁对处于险境的女子出手相救,并丝毫不图回报。
什么地方的葛根比较好?
葛根产于湖北、陕西、四川河南、安徽省会比较正宗。其中湖北省是我国葛根的第一大产区,当地的葛根资源主要会集中在十堰市、恩施州、黄冈市等地方。
葛根的营养价值非常的高,其中含有黄铜类化合物,如葛根素、大短黄酮苷、花等营养成分,还有蛋白质、氨基酸、糖,以及铁、钙、铜、硒等矿物质。
你怎么看一个天然奇石从一文不值到价值百万的现象呢?
浏览头条时,看到了这个“问题”。
网络上有关“奇石”的问答很多,图片也很杂。
因为对“天然”的东西兴趣浓厚,所以想就此问题也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奇石”,在我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了——
大到观景园里的雅石,
小到庭院、殿堂里的陈设摆件,
乃至桌面案头摆件、
多宝格里的雅玩,等等,应有尽有。
历史上各朝代也不乏“石痴”,最有名的怕是,众所周知的米芾了(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被人称为,“米癫”、“石痴”,“疯子”。他尤其对石砚感兴趣。
有人说他,拜石成癖,有玩物丧志之嫌。因而官场不得志。
历史上许多“奇石砚”,就是在“奇石”的基础上略加雕琢成砚的。
米芾晚年收藏的“研山”就是“灵璧石”。
他如获至宝,甚至抱着石头睡觉。
这块石头状如山形,还刚好能研墨,他的评价是:“宝晋斋研山,不假雕饰,浑然天成”。
不幸的是,米芾后来失去了此石。他凭着记忆,把石头画了下来,还在各个部位“命名”注释。因此,写下后世珍宝《研山铭》帖。
此贴也是流失海外后的“回归”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那么,“米石痴”的石头今在何方?
现珍藏于北京文博学院。据说它也是从拍卖会上得来的“回流文物”。
奇石,在我国再度热起来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事了。
始于轰动一时的,大漠奇石“小鸡出壳”。
它是一块隔壁玛瑙石,被誉为中国四大奇石之一。
石头很小(3x2.5cm),差不多是个“鸽子蛋”。
重量92克。产自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
是奇石爱好者张靖先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内蒙的玛瑙湖拾得。
后被北京朝阳区政府收藏。
所谓的“中国四大奇石”都是什么呢?梳理一下:
一、 东坡肉形石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东坡肉形石”,清康熙年间入宫之物。现藏于台北故宫。
酷似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
规格:5.73×6.6×5.3cm 重量:0.52KG。
也就是我们平时早餐吃的一块蛋糕的大小。
材质:天然的石头。
矿石成分:二氧化硅。
皮色据考,有人工“琥珀色”成分。
二、 岁 月
“岁月”,现藏于银川赵姓藏家之手。
酷似一位西方贵妇。
规格:8.5×8×6.9cm 重量:1.3KG。一块香皂的大小。
材质:戈壁石类。
三、中华神鹰
“中华神鹰”,现收于广东张姓藏家之手。
酷似一只老鹰。
规格:18×15×32cm 重量:14KG。两块砖头大小。
材质:属庙子石石种。
四、“小鸡出壳”
现藏于北京朝阳区政府。
奇石种类很多,从不起眼的“天然石”到“引人注目”的“稀世珍宝”,它都经历了什么呢?
首先,“天然”是它的“本色”,没有“人工痕迹”,自然天成。
它是大自然的造化。
有了“天然”,还要具备“奇特”和“不可思议”。
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神似”。
比如:东坡肉。
色泽纹理均自然形成,肥瘦层次分明、皮色毛孔隐约可见、肌理逼真。
除了形之酷似,材质也是价值的因素之一。
比如:玛瑙。众所周知,玛瑙本身就属于佛家七宝之一。
有物象奇石,
也有“文字”奇石,
还有山水画奇石,
图案化奇石……等等,
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奇石里,还有园林里的“太湖石”,也叫“窟窿石”。
以及“太行石”,
它们属于观赏石类,体型较大,也是奇石。
奇石,可以出自任何地方,只是缺少“发现”而已。
它几乎是“零”成本。
一些奇石是另一种“成分”,使它更有价值。
比如:含有化石成分的;
含有珍贵矿物成分的。
以及,陨石类。
随着“奇石”市场的火热,“造假”也趁势兴起,
拼接的、着色的,物理、化学齐上阵,应有尽有。
以往每年的奇石展,只要有空闲我就会去转转、看看。
令人失望的是,假奇石一年比一年多,且颜色“靓丽”,大有“奇幻万千”之势。
其实,自然天成的“奇石”,远没有那么靓丽的色彩,就包括“翡翠”。
翡翠一等一的宝石,裁切打磨也没有那么“耀眼”。
天然石的材质,注定它打磨后也没有那“玉质”般的细腻和润泽。
“修型”和“完善”,成了打死“奇石”的棍棒。
必须明白,它不是“文玩”,不是可“造型”的器物。
我们分享奇石,是分享大自然的“天工造物”。
如今,快成了“造假乱真”大赛了。
奇石展上,公然出现那么多的“假货”!
而且“体型巨大”,可以论“顿”出售了。
造假也是“不惜血本”啊。
最后,我想说的是,奇石,比的是“珍”,也比的是“奇”,更比的是“真实和自然”!
晒出你的“珍藏”之时,也同时,晒出了你的“心态”。
用“亿”作价格单位的“奇石”,毕竟是极少数。
从分享中,获得一份快乐也许更重要。
个人觉得,“奇石”不仅仅是一种“价值收藏”,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纪念物”。
比如:我个人2019年有幸去了一趟贵州的梵净山,下山后在附近的河道里纳凉休息时,捡到一块小石头,上面居然“工工整整”的“写着”一个汉字的三字,本人家中排行老三。真是大喜过望,一来,它可以作为“梵净山旅游纪念”。二来,也是“天然奇石”。很小的石头,携带起来也方便,我“收藏了”。
还有一块,是我在疫情爆发后,在疫情渐趋平稳后,在贵州万山地区的河道拍照、写生时,发现的“零”。
那个卵石上有个白色的阿拉伯数字“0”,你也可以说它是英文的“O”。
我更喜欢说它是“0”。
希望我们的各地疫情早日“归零”,“0”!
奇石无处不在,就看你怎么去“发现”。
前两年,花几十块钱,在淘宝上论斤买了一小袋玛瑙石。
商家随机发的,收到后“验货”很满意,竟然“撞上了奇石”。
我给它取名,“无字书”,也可以叫天书吧。
一些“象形奇石”,欣赏起来它是有角度的,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形态”。
选择“最佳的角度”,最酷似的方向,才能有“最佳效果”。
天然的东西,总有“似是而非”的一面。
分享几块我在贵州小河道里,捡到的“小石头”。
奇石的“奇”,正在于它的“似是而非”。
一些“镜头”下的形象很完美,很像,但当你真正的站到“奇石”面前,也许你会很失望。
会产生一种“上当”的感觉,这很正常。
自然界就是这样的神奇,有时候,第一眼“很像”,看多了反而“没有了”,不耐看。
也有的是,初看“没什么感觉”,慢慢地有了形象感,越看越像,爱不释手了。
发现和欣赏都有个“认识过程”,快慢长短它因人而异。
当你见多了,自然就能够分辨出它的“价值倾向”。
不要被“亿元”价格绑架,你不可能再找到一个“出壳的小鸭”。
也没有第二块儿“东坡肉”。有,一定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