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醋黄铜包浆 元德通宝介绍

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7)铸造。基本信息中文名元德通宝直径20-25毫米铸造时间西夏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7发现地宁夏、内蒙等地简介西夏元德通宝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6年),西夏崇宗赵乾顺铸有元德通宝。...

醋黄铜包浆,元德通宝介绍?

元德通宝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7)铸造。汉文钱,有楷书,隶书,行书三种钱文。其直径一般在20毫米----25毫米之间。隶书品也不多见,尤其楷书、行书品极其难得。请大家欣赏上海博物馆藏品真书体元德通宝小平钱,直径24毫米,厚1.5毫米,光背。是品传世极罕。另铸有“元德重宝”钱。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元德通宝

直径 20-25毫米

铸造时间 西夏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7

发现地

宁夏、内蒙等地

简介

西夏元德通宝

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6年),西夏崇宗赵乾顺铸有元德通宝。此钱为汉文真书,钱文直读。存世稀少,多发现于宁夏、内蒙等地。

西夏历史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党项族原是甘南、川北地区羌系的一个分支,自迁徙甘肃、宁夏和陕西北部定居后,始从事农耕生产。据史料载:长期以来,党项族一直深受汉文化之影响,早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党项族首领率部族归附于唐,受到册封,赐姓李,后成为唐之藩镇。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宋廷封元昊为西平夏王,赐姓赵。随后,元昊首先用武力解决了与吐蕃的矛盾,然后挥师西进,攻取回鹘的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完成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元昊称帝后,建立大夏政权,改元天授礼法延祚,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都城,史称西夏。其全盛时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为固”。

从文献资料上看,西夏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贸易是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西、河外诸州及黄河东岸的西平府(今宁夏灵武)一带。这些地方大多土地肥沃,并有水利之便;“地饶五谷,尤宜稻麦”。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以汉人为主,对西夏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并专门设立“群牧司”进行管理。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一带是当时最好的牧场,水草丰美;从事畜牧业的多为党项、吐蕃、回鹘人,畜牧产品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西夏的手工业以毛布纺织品最富特色,氆氇、毛毡、毛毯成为外销名品;造纸、印刷、酿造也具有相当水准;采矿、冶铁、陶瓷、金银器等多由官府作坊生产,所制兵器享有盛誉;盐业也十分发达,盐州(今陕西定边)所产青白盐畅销关陇等地,是西夏外贸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商业贸易除西夏兴庆府、西凉府(今甘肃武威)、西平府为主要内销集散地外,主要是同宋设立榷场和在沿边开放“和市”,宋境内以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高平寨(今宁夏固原西北)两大榷场规模为最,双方特设贸易机构,互通有无。当时榷场贸易是西夏大宗税收构成的重要途径。在货币流通方面,由于西夏境内因缺乏铜矿资源,主要还是行用宋钱及少数辽钱;景宗元昊称帝改元后,采纳谋臣张元“联辽制宋”建议,对宋用兵。宋、夏经过持续几年的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定川砦(今宁夏固原西北)战役后,于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五月,双方达成罢战和议,宋每年“岁赐”银、绢、茶折铜钱25万余贯,允许恢复榷场。

西夏开国皇帝元昊是个十分有政治头脑的人,对于其父李德明在世时奉行的联辽睦宋政策一直不甘情愿,认为党项族要独立自主,首先是要保存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自嗣位后,不再接受封号,废弃唐、宋以来赐姓;改姓嵬名氏,名曩霄,自号“兀卒”,汉语“青天子”之意。随后,开始实施秃发令、定服饰、造文字、简礼仪、立官制。尤其是亲自谋划创制党项文字,命大臣野利仁荣等人参照汉字,演绎编成“蕃书”十二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党项文字,即西夏文。颁布之日,举行大典庆贺,以示重视。并专门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挑选境内才华出众的党项人和汉人主持通译文书;经过多年使用及民间推广,西夏文逐级形成了固定应用文字。这无疑是对党项文化的发扬光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由于意识形态和民族利益的冲突,西夏建国后,始终存在着蕃学、蕃礼与汉学、汉礼之争,并导致宋、夏间战争不断。景宗元昊兴蕃抑汉,与宋达成和议后,用“夏国主”名义向宋称臣,以换得宋大批“岁赐”。毅宗李谅诈兴汉抑蕃,恢复李姓;虽多次率军侵犯宋境,最终还是与宋讲和。惠宗李秉常八岁即位后,由梁太后摄政,梁氏虽为汉人,为笼络党项贵族,反而采取兴蕃抑汉政策。在对宋朝关系上,梁太后摒弃毅宗在位时与宋订立的讲和约定,穷兵黩武,连年对宋用兵,以期通过战争手段来向宋朝索取更多的厚赐。然而事与愿违,战事一起,“岁赐既罢,和市亦绝”;虽说战争以西夏胜利告终,但因国力有限,承受不了战争耗费,导致民生困苦;造成财力枯竭,物价暴涨,尺布竟至万钱,民怨沸腾不止。

崇宗李乾顺三岁即位,是西夏的第四代皇帝,因年幼无知,朝政仍由“一门二后”的第二代梁太后操纵;梁氏母党采取附辽反宋国策,继续对宋用兵;并裹胁崇宗御驾亲征,大举入侵宋境。因不得人心,梁太后被鸩酒毒死后,十六岁的崇宗开始亲政,将国策改为附辽和宋,一字之差,对西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他喜好舞文弄墨,附庸风雅,对汉文化十分倾慕;为改变西夏落后之陋习风气,加强党项贵族的封建化意识,他采纳汉官御史中丞薛元礼上疏提议,“士人之行,莫大于孝廉,经国之模,莫重于儒学”。并下令在蕃学之外把汉学定为“国学”,请博学之士专讲汉学;并设立养贤务,用公费国帑供给食用,大力推行汉化教育,为朝廷培养适用的官僚人才。

货币背景

最能突出表现崇宗重视汉文化特色的就是在铸币方面,从元德年间(1119~1126年)开始,一改过去只铸西夏文钱的状况,出现了用汉文铸造的“元德通宝”、“元德重宝”钱,这是西夏自铸币以来第一次正式铸行的汉文流通货币,也是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真实反映。元德初年,宋、金订立盟约,联合灭辽;崇宗虽说为救辽费尽心机,然于事无补,后崇宗审时度势,附金称臣;金视为藩国,把原属辽的西北地带及阴山以南大片土地割让给西夏。国力的陡然增强,使崇宗踌躇满志,趁机攻占宋境西北地区;辽、宋相继亡后,西夏又得到了陕西北部和湟水流域大片土地。

西夏所铸元德年号钱,有二等币值,形制上有小平、折二之分,钱文上则有“通宝、重宝”之别;所见所闻及谱录中所载,钱文均为汉文直读,未有超其右者。然小平钱中尚有大样一种存世,其钱文旋读,书体近于行楷,文字隐起;版式大异于诸谱所载,当为另类别品,值得探讨。从实物上看,这枚超乎想象之神物,经泉界众多名家上手推敲,认为确系真品勿庸置疑。重要的是这枚从未见过的珍贵钱币,是否有例证来说明它存在的合理性。

珍藏价值

西夏汉文元德钱的正式铸行,主要是崇宗亲政后改变了国策,使西夏与宋朝罢战日久,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宋朝又重新恢复“岁赐”和开放榷场,使西夏社会经济有了快速发展。此时,有识之士曾提出“富国之方,无非食货”的建议;而一贯坚持提倡汉学的崇宗,极有可能就此汲取北宋币制的优越性特点,采用汉文开铸了元德年号钱。其钱文楷书直读,“通宝”为小平,钱径一般为24毫米左右;“重宝”为折二大钱,直径一般在29毫米左右。惟两者铸量甚少。谱录中所载的元德年号钱,有小平、折二两种。小平钱书体有隶、楷之分;隶书小平旧谱曾列为无考品,今根据出土地域情况,已定为西夏所铸,其存世亦少,偶有所见。楷书小平则有大小样和大字版之别,其无论何品种,均极为稀罕,“重宝”折二钱亦有大小样两种,且钱文版式不同,大样者多被认为是折三钱,殊为珍贵。楷书小平与“重宝”大钱,昔被列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现存珍品

从出土报道资料上看,西夏汉文钱似以惠宗李秉常所铸的“大安通宝”钱为早,该钱于1981年在内蒙古林西县三道营子出土窖藏钱中首次发现,曾引起钱币界关注。根据实物分析研究,多认为这枚大安钱是参照唐开元或北宋太平钱改范所为;其钱文为真、隶两种书体,背穿上隐见月纹,且形制与西夏铸钱风范有所不类。因该钱时为孤品,故一时无法定论,不置可否。据说起因可能在于清人孟麟《泉布统志》所载,书中有一枚传世品,被列为西夏铸钱;由于此书谬误太多,后人多不信其真。

如依据客观事实而言,内蒙古林西出土的这枚汉文大安钱,极有可能只是试铸而已,故存世极少。是时所流通的货币,应为大量的宋钱和少数辽钱及西夏文钱,除了量能关系外,当时的社会形态也起到决定作用。按说大安年间梁太后把持朝政,恢复蕃礼;囚禁惠宗,数次侵宋,惠宗复位后虽下令以汉礼更换蕃礼,但梁氏母党势力仍强,不可能铸汉文年号钱。只有在梁太后死后,皇族势力占上风时,才有可能铸造;几个月后,惠宗改元,不久即亡。故汉文大安钱,因属草创阶段所铸,才有用唐、宋旧钱改范之举。若按推理,铸钱乃国家正典,景宗元昊称帝建号后本应铸钱以示正统,但却从未见闻过实物。从钱谱所载和出土实物上看,目前西夏铸币中最早的钱,当属毅宗李谅祚所铸的西夏文“福圣宝钱”。虽说毅宗酷嗜爱好汉文化,亲政后即时下令停用蕃礼,并改回汉姓,但铸钱仍采用西夏文。所以,判断一枚钱的归属,尤其是对于创见品的定论,应结合实物本身状况,再从其历史根源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上去分析研究,这才是较为严谨的科学方法,而不能一概而论。

嘉德秋拍古钱币专场中的这枚“元德通宝”旋读大样钱,直径24.8毫米,重5.4克;堪称前所未闻的谱外之物,方家见之无不惊心动魄。其早年出土于陕北横山一带,曾辗转流传于市,因索价甚高,一时难得归属;数年后是钱终为识家追回入藏,视同拱璧,被业内传为佳话。是钱为干坑罐藏,品相上乘,典型的西北坑口。其钱体锈色无多,字口间杂以斑点绿锈,硬度有加;背穿郭底侧有少许片状白碱锈,剔后可见红斑。其地张不甚平整,微有隆起之状和锈斑,惟包浆甚好,润而色古。其钱文为旋读,疏密有致,拙中见巧,可谓鬼斧神工,粗犷大气。书体多有行楷意韵,笔画夸张,别具一格。“元”字二横稍仰,尤以下横两头上翘最为明显,儿部撇划近于“宝”字;“德”字为“一心德”,位置偏上且俯,连轮寄郭,双人旁上下过穿;“通”字走之旁圆点,甬部昂头开口、用字中竖不出,下张宽大,整体显得肥硕凝重;“宝”字俯,起笔随意,王尔部隐起,贝中亦然,分足甚大。其形制大字大样,肉厚质重,铜色近水红;制作规范,甚为精美,有初铸试样之可能。是硕果仅存的创见孤品,当可忝列西夏珍品钱之中。

样品鉴赏

西夏元德通宝旋读(直径24.8mm),未见任何记载,为著名之海内孤品,极为珍罕,极美品,难得。

元德通宝

西夏“元德通宝”旋读珍品钱赏析。

内容

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铸,每十文重一两,又读作开通元宝(不能读作开元通宝),钱背有星、月及其他纹饰,版别复杂。唐代以后仍有冶铸,但形制与唐有别。唐代还铸有少量“开元通宝”大钱,属开炉纪念性质,后代也有伪造。另外,还铸有极少的金、银、铅质开元通宝,十分罕见。

唐代开元通宝的铸制与流通,在我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内涵。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

康熙通宝

“康熙通宝”背满、汉文“苏”罗汉钱式方孔铜钱,钱径为26毫米,穿径6毫米,面缘3.5毫米,背缘5毫米,重4克。该钱黄铜鎏金,钱文楷书,清晰秀丽,地张平滑,缘宽品佳。该钱于2000年在通州被发现,因存世比较稀少,也较为特别。

该钱的特点是,康熙的“熙”字类似“臣”旁,“宝”字中的“缶”写成“生”字不出头,“通”为单点,“甬”头略俯;边缘较宽,尤其是在面背文字的笔划间及钱缘的内边道处留有刻琢的刀迹;钱面、背地张皆凸起,钱文微下陷,字字显得深峻、干净,与翻铸之钱有着明显的区分;内、外廓和文字的表面都鎏过金,并有金属剥落的流通痕迹等。

孙仲汇先生在《钱币鉴赏》中说:“仿罗汉钱康熙套子钱,所见有满汉文同、宁、宣、原、蓟、广等多品。这种康熙通宝的“熙”字写法和罗汉钱同,但其余三字接近楷书,所以称它们为仿罗汉钱式……可能当时20局并铸,为某局之开炉套子钱。”

据载,在康熙时期和康熙之后,对通州实行奖励垦荒制度,农耕面积不断扩大,使人口逐渐地迁移和增加,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量。在这样的情况下,该钱流入通州一地,是与之大有关系的。

请问这古钱币是真的假的?

第一枚钱币,是乾隆通宝,无背文;第二枚是洪武背十福,无面文;第三枚是户部大清铜币十文,无背文。

我说一下,这三种钱币的历史,从乾隆通宝开始。

乾隆通宝

乾隆时期,钱局数量比雍正朝有所增加,除了宝源、宝泉局外,小平钱先后共有24个钱局开铸。

铜质以黄铜使用较多,还有青铜和红铜。

版式也很多,钱文书体多样化,宝浙局大多使用楷书,宝陝、宝川两局用隶书,中央局(宝源、宝泉局),和大多数地方钱局用宋体。

钱币铸造初期,铸工、书法比雍正朝更为精美。

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后,朝廷放松了铸钱的标准,钱币质量变得参差不齐,这一时期私铸盛行,导致了钱币质量下降的局面。

洪武通宝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1398年)铸行。

为明代第一种钱币,当时因铜材稀缺,使用了废钱和旧铜,铜钱的铜质复杂,纯度不一。

面文全为楷书,共分五等,即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

洪武元年,颁布了《铸钱则例》,形成对钱币记重、记值的规定,除了光背外,洪武通宝钱背有“一钱、二钱、三钱、五钱、一两”的记重标记,还有“豫、济京、浙、福、广、桂、鄂、北平”的记地标记,以及穿上的“一、二、三、五、十”的记值标记。

户部机制铜圆

户部铜圆铸造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

清朝末年,户部在天津大经路建立户部造币总厂,光绪三十年,正式铸造、发行铜圆,有五文、十文、二十文纪值,质量一般,品种版式也变化不大。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户部造币总厂改称为度支部造币总厂,之后铸造发行的铜圆,质量较好,每种干支纪年,版式记值都成套,有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但有些铜圆铸造后,并未正式发行,现存世量稀少。

户部丙午纪年大清铜币,共有四种分类,列举如下:

(一)户部丙午纪年当二文

(二)户部丙午纪年当五文〈少量发行〉

〈三〉户部丙午纪年当十文

〈四〉户部丙午纪年当二十文

最后说一下,这个问题,“请问我这些古钱币是真的假的,大约值多少钱,有没有收藏价值?”我在下面说几句:

(一)三个钱币,只给出了一面的图片,缺少另一面的参照信息,给鉴定真伪、断定价值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欲断钱币价值,首先定其真伪,如果是真品,无论经济价值大小,它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反之,如果是伪品,那就什么价值都没有了。

时间关系,不多说了。

来看看这枚大清铜币?

您好,根据您所提供的图片,我来给您简单发表一下个人意见,您提供的图片钱币,为清末光绪年间后期所引进西方设备制造的铜元,正面书大清铜币,边写當制钱二十文,应是户部造币总厂所制,清末铜价俱长,民间毁钱为铜,以获数倍之利,市面出现钱荒,广东因停铸制钱,市面制钱日乏,小额流通十分不便。为救钱荒,同时受香港铜元及外币影响,光绪26年两广总督德寿与前总督李鸿章奏准广东仿香港铜仙铸造机制铜圆,故清代机制铜元的铸造由广东伊始。继而,福建、江苏、四川等省相继仿铸铜元,湖北省开我国铜元之先河,之后的50年,铜元被大量制造,总数应上百亿枚,至今大量存世,普品较多,由于大量存世,普品价格一直不高,极个别版铜币价格要高些,大清铜币有當制钱十文与二十文的币值区分,您这枚是當制钱二十文,版别为普通版,品相流通磨损严重,就本币现状态来看,市面价值也就在10元左右,以上个人意见,仅供您个人参考,附图几张可做对比,谢谢提问交流!

咸丰雕花当千是什么材质?

我是谈古仑今,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咸丰年间因为通货膨胀严重,开始铸造大钱,大面值和大尺寸钱币有此而来。咱们说说当千,当千,当五百的咸丰大钱,一般板式变换不多,当千两个版本,一个是缶宝八贝,另一个就是缶宝行楷,满文出头宝。

由于滇铜告缺,铸造时间短暂,当千面值过大等因素,铸造发行的数量特别少,经历百年风霜,存世当千极少。钱币铜制精良,包浆纯正。目前,咸丰元宝收藏价值比较高,升值潜力看好。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请问这枚钱有懂的老师吗?

我是默默,我来回答,

感谢邀请

太清丰乐,一般认为乃南朝梁武帝(公元547—549年)所铸之币。该币目前为止,共有两式,一位背四出,一为光背,后者少于前者。有谱曰,因史料不载,亦无明证,故铸者铸期未有统一之定论。该泉最早发现并记载大约在民国时期,时因极为稀罕,以珍泉待之。本世纪初前后,江苏曾发现其中背四出一式批量出土,故其珍稀度乃降。

首识书相。展目本品,面文“太清丰乐”四字,篆书书体,左右旋读(其字阵列异于常者,需要二次反时针旋转90度识读),背四出纹。不难看出,其字书写十分规矩,笔划横直竖立,布局端正协调,虽然笔划似有省,然基本结构尚在,故今人释读其为“太清丰乐”四字,亦为多数人所认可。其背乃为四出纹,规矩有加。故无需细表,其钱文端庄无异,可谓开门书相是也。

次观铸相。不难看出,本品铸制可谓精整,直径约为22.32毫米,重约3.21克,厚薄适中,广穿,小平形制。其铸相显示,方正圆矩,平整地章,穿轮亦是干干净净。复观字廓,深竣而挺拔,鼓凸自然有度,毫无故作高凸之态。故以此铸相来看,其官炉出品,貌合神聚,其门得开。

再察锈相。一眼可见,本品绿锈裹身,尚有些许土垢,乃生坑出品。其锈分布自然,层次鲜明,绿锈之下,黝黑包浆。测其锈质,坚硬而不糟,试其包浆,老道而踏实。续辩材质,乃为青铜质地,铜色更是熟旧感鲜明。无需赘述,此等锈相,昭然一派自然天成之相,其门可开矣。

前述,此钱在民国初发现是,因其罕出而定珍稀,随着历史前进,逐步又有出土,

故今已非珍泉。然,从总量来看,也非汉五铢钱般宏量,故仍有不低的收藏收藏价值。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此泉由珍见到少见,存世量逐步增多的历程看出,古泉之发现从来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前人罕见,不意味着永远罕见,变化是为必然,不变乃为偶然。如果顽固守旧,不顾事实和规律,则非泉家应有之道。当然,这种认识和方法论,对于那些当代伪作,充满破绽之所谓“古泉”,则不成其真之理由矣。

至于鉴定,已经有很多朋友谈到了,我就不再赘述了。

希望一篇小文,对你的鉴赏有帮助。

怎样变黄的家庭实验?

好像可以用强酸泡下,像铁去锈一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