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银白色内黄铜佛像,泉州哪里好玩?
说实话,俺一泉州人估计呆腻了,没觉得它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但如果你是第一次来泉州的朋友,可以给你这几个建议:第一.如果你在市区住宿的话,可以去涂门街逛逛,因为一条街过去不但有关帝庙,伊斯兰庙还有文庙等,让你对这座城市有更好的了解。然后从文庙过去就是中山路,一条南洋骑楼式风格的商业街,一直往下走就到了钟楼。左捌就是老街区西街了,再往前就到了开元寺哦。第二你时间够的话周边县市的几个特色景区可以挑一两个去看下。篇幅有限我附贴图里你参考下
大理有哪些历史古迹?
#了不起的城市#在云南省保山县与永平县交界处的澜沧江上,有一座飞架在悬崖绝壁之上的铁索桥,1986年前的霁虹桥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的位置是西汉的兰津古渡,东汉曾流传“渡傅南,越兰津”的歌谣。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两世纪,从四川西昌起,经云南姚安、下关、保山,进入缅甸、印度等国的“西南丝道”就已形成,霁虹桥就是这条古驿道上的咽喉。此处古为舟筏渡口;东汉永平年初架起藤蔑桥;元贞年(1295年)改架木桥,得名霁虹桥;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改建铁索桥,清康熙年间重修。相传当年造铁索桥时,原有的木桥被江水冲毁,要把每根手臂粗,数千斤重、百余米长的铁链从当东岸送到西岸十分困难。一位年轻的工匠从射箭猎兽得到启发,根据他的建议,工匠们在陡峭的东岸用数根粗细不等,与铁链一般长的麻绳由细至粗结好,然后把粗头系在铁链上,细头系在箭尾上,射到西岸,西岸的工匠把麻绳捆在绞车上,摇动转轮,将铁链拖到西岸,固定在埋入地下几米深的铁铸万年桩上。霁虹桥跨度为57.3米,宽3.7米,由18根铁索链悬吊两岸,上铺桥板。两个桥墩上有古朴典雅的桥堡,分别名为“武侯祠”和“观音庙”。霁虹桥西岸绝壁上刻有历代文人墨客书写的“西南第一桥”、“悬崖奇渡”、“金齿咽喉”等等;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过此桥。
霁虹桥是历代开发西南必经的关隘要道,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桥上曾设有税所和办案机构。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曾派三十余架飞机在霁虹桥上空轰炸,因地势险要,古桥得以幸免。
1986年,古桥被洪水冲毁。
历史
2.1早期
东汉永平年间,征集大量民工在汹涌的澜沧江上搭桥,最终一座藤蔑桥在东汉永平年间横跨两岸,形如雨霁彩虹出,得到霁虹桥的名头。大理 “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这首民歌,是服役民工心底的怨怒。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唐樊绰《云南志》(《蛮书》)里说:“澜沧江南流入海,龙尾城(今大理)西第七驿有桥,即永昌也。两岸高险,水迅激,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箦,箦上实板,仍通以竹屋盖桥。其穿索石孔,孔明所凿也。”根据此段史料记载的推断,在三国时期,诸葛亮部队南征时,就改渡为桥了,只不过是一座竹索桥。元代不见资料记载。仅在清倪蜕《滇南杂志•卷七霁虹》说:“元也先不花西征,始更以巨木,题曰‘霁虹’,后圮,复以舟渡。
2.2 明朝
明成化年间(约公元1476年),霁虹桥附近永平侧江项寺了然和尚用化缘得来的资金将桥改建为铁索桥(一说为弘治年间王槐建),稳固性大大加强。
明正德《云南志》说:“旧以竹索为桥,修废不一。洪武间镇抚华岳,铸二铁柱于两岸以维舟,然岸陡水悍,时遭覆溺,后架木为桥,又为回禄所毁,弘治十四年(1501年),兵备副使王愧重修,构属于其上,贯以铁绳,行者若履平地”。
明张志淳《重修霁虹桥记》说:“桥又倾,镇守太监朱奉及参将沐崧,命所司葺之,以图久远,始事于正德六年(1511年)十一月八日,落成以次年四月二十一日,上覆以屋,下承以巨索,而景之崖上,大率制皆仍了然之日,而贞固皆福之矣。”
明郭春震《重修霁虹桥记》说:“嘉靖己酉(1549年)夏,霁虹桥复圮,有司白其事于分巡检宪孟公,请于两台,予奉玺书按部继至,饬财度工,以千户万汇、巡检王贵之督工,凡三逾月乃落成。”该文记载了嘉靖己酉年(1549年),毁了后又重建的情况。
明万历刘廷蕙《重建霁虹桥碑记》说:“万历丁酉(1597年)春,大侯州奉学夺印谋官,借资顺宁酋长猛廷瑞。猛廷瑞者,素蓄不轨,惴惴虞其及也,遂取二桥。一日,畀炎火,……顾二桥渐然烬余,犹病涉,非可以委土寅射利者。……讫工于嘉。平月之十日,凡五阅月,而二桥告成,规峙且廓焉。”该碑文刻立于明万历年间,记载了丁酉年(1597年)桥被兵焚毁的情况,以及重建经过。明万历邓原岳《重修霁虹桥记》说:“蒲夷再叛,大中丞陈公命率总偏师剿之,兵宪杜公监其军,授以方略,军威大振。贼走,路绝,计无所出,夜潜出烧桥,欲以断饷道而困永昌,一夜尽为煨烬,……尔前募建时颇有赢镪,度不足,则捐俸为大役。先,巡宪张公割禀余佐之,二三守相及缙绅三老,亦名乐助其成。经始于春二月,而毕役于夏六月。矫若长虹,翩若半月;力将岸争,势与空斗。”该碑文刻立于万历年间,记载了霁虹桥遭兵祸焚毁后,在陈用宾等人的支持下重修的经过。明天启《滇志》说:“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为顺宁猛酋所焚,兵备副使邵以仁重建,二十八年(1600年)复毁,兵备副使杜华先、分巡按察使张尧臣捐俸修,知府华存礼请于两岸设弓兵守之。”该文记载了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和二十八年(1600年)两次所毁又重修的情况。明《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说:“万历丙午(1606年),顺宁土酋猛廷瑞叛,阻兵烧毁。崇祯戊辰(1628年),云龙叛贼王磐又烧毁。四十年间,二次被毁,今己巳(1629年)复建,委千户一员守卫。”该文记载了万历丙午年(1606年)和崇祯戊辰年(1628年)两次被毁又重建的情况。 2.3明朝之后
清乾隆《永昌府志》说:“明季复毁,顺治(1644~1661年)间,督抚司道各捐金檄金腾道纪尧典督建,两端系铁缆十六,覆板于上,为屋三十二楹,长三百六十丈,南北为关楼四,宏敞坚致,视昔有加,后毁于兵。康熙十二年(1673年),总兵张国柱重建,吴逆时又毁。二十年(1681年),知县蒋嘉漠重建。二十七年(1688年),总兵偏图增修两亭于南北(按:东西)岸,桥旁翼以栏杆,日久捐蚀。三十八年(1699年),总兵周化凤、知府罗伦、知县程奕重修。乾隆十五年(1750年)水泛冲毁,知府曹梦龙、知县顿权重修”。该文记述了从顺治到乾隆间“四毁四建”及其增修情况。 清光绪《永昌府志》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兵燹焚毁,铁索坠于江中,知府李恒谦重修。”该文简要记载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毁和修的情况。
民国《保山县志》说:“民国十五年(1926年),匪乱,拆板桥,后又修之。此桥当永昌交通要冲,既建铁桥后,屡毁屡修,一郡之治乱所系,不徒商旅之往还也。”民国《重修保山澜沧江桥碑序》说:“庚午(民国19年,即1930年)十二月二日,天将明时,有大帮驮牛争先过桥,不服制止,致使牛拥挤桥上,压力过重,当即铁链踩断两根,三日正午又有驼货马驮数十头,相继强行达桥,未及过半,铁索又断十根,仅余两根,桥板已坠水面,完全不能通过。桥断之后,当时采取的修桥措施是:县府于勘明后,召集所属各机关暨商会人员开会研议,对于目前救济交通,暂编浮桥一座以便继续通行,一面鸠工庀材重建铁桥用符原状,所需工程款项,除饬杉阳(今永平杉阳乡)人民耕种养木公山者,仍然向例供应桥板外,其余铁木石工,永保二县均有应募之人传到,分别服役,仍然付工资,议由往来货驮,行人牧畜等项,量予抽取功德。”1938年8月滇缅公路通车后,人流才基本停止,只是两岸邻居少数人行走往来而已。
2.4 1949年之后
1949年云南边纵七支队西进保山,为阻止保安团追击,将18根铁索宰断。1952年重新修复。
霁虹桥在500多年的风雨中,屡次遭受灭顶之灾,伤残无数。据统计,仅截止滇缅公路通车的1938年,霁虹桥就被澜沧江卷走10余次,重建和大修达19次。可谓“屡败屡战”,百折不挠。
1986年10月12日,在其上150米处燕子岩因暴雨滑坡,载断江流达15分钟,洪流高出桥面达7米,将霁虹桥15根铁链冲断,桥亭冲毁。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保山市洞经协会募集资金12万元,在原桥上20米处重新架设成长120米、宽2米的钢索木面板桥,取名“尚德桥”。
结构特点
根据1981年实测,桥总长113.4米,净跨径为57.3米,桥宽3.7米。全桥共有18根铁索,底索16根,承重部分是4根1组共3组,扶拦索每边一根。底索上覆盖纵横木板。铁索锚固在两岸桥台的尾部,桥台长约23米。铁链扣环直径2.5~2.8厘米,长30~40厘米,宽8~12厘米;扶拦索由长8~9厘米,宽7厘米左右的短扣环组成。两岸桥墩用条石彻成半园形。桥高出水面(旱季)12.5米,桥重(悬空部分)约15吨。两岸桥墩上建有关楼(西关楼已毁,东关楼尚存。)和过亭。桥东原有武候祠、玉皇阁,桥西有观音阁、古堡、御书楼等古建筑,均已倾倒。
万年桩
万年桩,原本在霁虹桥两侧都有。一根根铁链套在万年桩上,沿桥墩而过,穿入崖缝中。1986年洪水将东边的万年桩冲得无影无踪。现在只有霁虹桥西边摩崖石刻下方还有一棵,露出地面约80厘米,周长约72厘米,下呈圆柱形,顶呈蘑菇形——说白了,就是一个男性生殖器的模样。 路过霁虹桥的行人尤其是两岸老百姓,都喜欢抚摸一下万年桩。摸一摸,过河就稳当了,面对奔腾的江水,心中也就少了些慌乱。夜里,还会有一些妇女来万年桩上坐坐,这样就会增加受孕的机会,达到和烧香磕头同样的效果。万年桩上方靠近“表里山河”题刻处有一个约50厘米长、40厘米宽的长方形石洞,落着几块小石头。当地人说,这是和万年桩“配套”使用的:孕妇站在万年桩旁边,向石洞投掷小石块,石头落稳了,就会生男孩。
摩崖石刻
与霁虹桥浑然一体的摩崖石刻伫立在沉寂的古渡旁,因霁虹桥的存在而相互辉映。这些题刻,大多出自明清两代,现尚有20余条清晰可鉴,多数字大如斗,古风袭人。其中书写于清康熙癸未年间(公元1703年)冬天的“霁虹桥”3字,幅高1.27米,宽3.4米,体壮气足,格外醒目。“西南第一桥”直书阴刻,字高0.8米,笔力雄健,章法亦佳;还有“沧江飞虹”、“悬崖奇渡”、“金齿咽喉”、“天南锁钥”等,均古意苍苍,各具特色。在题刻中,多数字大盈尺,风骨高古,雄浑壮丽;颇有气魄。隶、草、楷书各体皆备。从内容上看,一类是题颂长虹卧波的,如清康熙年间的霁虹桥,明代成化年间的西南第一桥,及督学使吴鹏的沧水飞虹等。第二类是赞美古渡天堑的,如清康熙年间的天南锁钥。,乾隆年间的悬崖奇渡,明嘉靖年间的壁立万仍,还有兰津渡、金齿咽喉、要塞天成、悬岩奇渡等。第三类是称颂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每字高约1.8米的“人力所通”。 在诗联中,首推明代永昌(今保山)人张含的《兰津渡》。 山形宛抱哀牢国,千崖万壑生松风。石路其从汉诸葛,铁柱或传唐鄂公。桥通赤霄俯碧马,江含紫烟浮白龙。渔梁鹊架得有此,绝顶咫尺樊桐公。诗用楷书题于壁上,为横幅,每字约10厘米见方。诗用精妙之笔传神地称颂了霁虹桥的悠久历史和宏伟之势,表达了作者对前人辟渡建桥开创之功的凭吊之情。此外,还有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春,监察御史王大任题写的:怪石倒悬侵地隘,长江诘曲盘山多。一联,比喻贴切,对仗工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兰津古渡的地形、地貌特点,给人以如临天险之境的感觉。 随着小湾水电站2008年蓄水,这些汇聚了名家才思慧想的摩崖石刻将从此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交通
到霁虹桥,有东西二路。东路由大理至永平杉阳,然后沿博南山盘旋而下直至江边;西路从保山经水寨,至桥边。二者相比较,东路较平,且古迹较多,“古道”风味较浓。从保山到水寨,已有简易公路。水寨,四面是高山,谷底有一小片平地,旁有小村,即水寨。从这里下车步行,从东南方向沿水寨河徐徐顺山谷而下,约2里,到罗岷山口,澜沧江即遥遥在望。从这里至江边的平坡村,是一条东西向的峡谷。两山夹峙,一径陡绝,崎岖回环,古称“梯云路”。下坡的第一段,称为“倒马坎”,据说是因山路陡险,“马蹄高下处,一步一心惊”(黄万春诗),跋涉艰难,故名。水寨河沿沟泻下,水陡势险,沿途泥沙多被冲刷,全沟巨石裸露,若狮蹲兽伏。水枯季节,河水仅从岩隙中穿缝而过;至雨季,则箐水汹汹。“涧水飞来琼屑溅,冈腰断处板桥通”。沿途螺径纡徐,磴道盘空;时间一久,沿路小石遍铺,人行其上而常滚动,稍有不慎即会摔倒。由于长年累月马帮过往,铁蹄到处,火星飞溅,青石楼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蹄印,似一种特殊的象形文字,记录着古道漫长悠久的岁月。300多年前徐霞客经过这里的时候,记道:路从“叠磴夹缝间,或西或北,曲折上壑甚峻;两崖夹石如劈,中垂一窗,水捣石而下,磴依壁而上,人若破壁扪天,水若争道跃壑,两不相逊者。夹中古木参霄,虬枝悬蹬,水声石色,冷人心骨”。这段古道的奇、险,至今仍基本如此。云梯路脚,是平坡。这里是一个百户左右的小山村,紧贴在陡峻的罗朗山腹。名虽带“平”,实际仍是“坡”,只不过坡度稍缓罢了。山村虽小,过去却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自滇缅公路通车后,这里才逐渐冷落下来。出平板坡村,沿着山坡北上,一路尽是茅草荒坡,绝少树木。行约3里,古老的兰津渡口,便呈现在面前。
新桥
7.1民间集资新桥
1998年初,霁虹桥被冲毁后的第13个年头,也是有关部门继续保持沉默的第13个年。大理保山市洞经协会(以演奏道教洞经音乐——丽江“纳西古乐”的最主要成分——为主的民间组织,成员多为老年人)一群老人浩浩荡荡翻过梯云路,在霁虹桥遗址边驻扎下来。用募捐来的功德钱,开始启动霁虹桥重修工程。1999年7月10日,古老的霁虹桥遗址旁又出现了一座长120米、宽2米的铁索桥——尚德桥。7.2善德桥复建项目
云南省移民开发局、保山市人民政府、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共同决定复建善德桥。2006年3月31日,善德桥复建项目(属小湾电站淹没区赔偿工程)正式启动,设计(昆明勘察设计院)为单跨柔性钢悬索桥,建于霁虹桥上游一百米处,桥长199.34米,桥面净宽5米,限载20吨(单车道),造价772万元,由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中标承建。工程于2006年3月开工,于2007年1月15日交工。
文物保护
2003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文章《牵挂云南霁虹桥与摩崖石刻的命运》。
2004年春节前后,云南省考古研究所调查小组一行5人前往霁虹桥和摩崖石刻进行了半个月的考察和测绘……
2005年4月,华能集团在发布了“公司斥资三千余万元,妥善保护小湾电站水库淹没文物古迹”的消息,文中明确了“对霁虹桥遗址需要保存的建筑、碑刻,设法移植或拓片保存”的主张。
2006年10月,霁虹桥边的摩崖石刻令人心痛:雨水的冲刷加上人为的破坏——原址上方修建新桥,为此需要新修一条路。结果修路的泥沙毫无顾忌的向下倾倒,埋没了部分摩崖石刻!原来在几百米之外就能看到的“西南第一桥”五个大字,仅仅能看到两个半。朋友们,别忘了给小编点个赞👍哟😊
你拍的最好的家乡照片是哪一张?
我是哈尔滨公民,我最喜欢的就是美丽的松花江畔,防洪纪念塔是是哈尔滨代表性的建筑,由其是晚上的松花江畔,美不胜收,让人们久久不能离去,有来哈尔滨玩的吗,联系我啊,我给你们当导游啊,免费的了[大笑][呲牙]
古代戏曲中丑角的脸谱是什么?
展开全部
丑角脸: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特点是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 用漫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喜剧特徵。
其余还有:
整脸:一种颜色为主色, 以夸张肤色,再勾画出 眉 眼 鼻 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纹细。
三块瓦脸: 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片, 用线条勾出两块眉,一块鼻窝,所以称“ 三块瓦脸”。其中又再分“正三块瓦” “尖三块瓦” “花三块瓦” “老三块瓦”等。
十字门脸:由三块瓦脸发展出来,特点是 将三色缩小为一个色条, 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用这色条象徵人物性格。 主色条和眼窝构成一个“十”字,故名“十 字门脸”,又分“花十字门”、“老十字门”。
六分脸: 特点是将脑门的主色缩为一个色条,夸大眉形,白眉形占十分之四,主色占十分之六。“六分脸”也称“老脸”。
碎花脸: 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保留主色,其他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丰富,构图多样和线条细碎,故称“碎花脸”。
歪脸:主要用来夸张帮凶打手们的五官不正, 相貌丑陋, 特点是勾法不对称, 给人以歪斜之感。
僧脸:“僧脸”又名“和尚脸”。特征是腰子眼窝 花鼻窝 花嘴岔,脑门勾一个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佛门受戒。
太监脸:专用来表现擅权害人的宦官 ,色彩只有红白两种 ,形式近似“ 整脸 ”与“ 三块瓦脸 ”, 只是夸张太监的特点;脑门勾个圆光,以示其阉割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 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出养尊处优 脑满肠肥的神态。
元宝脸: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称“元宝脸”。分“ 普通元宝脸 ”、“倒元宝脸”、“花元宝脸” 三种。
象形脸:一般用于神话戏,构图和色彩均从每个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徵出发, 无固定谱式。画法要似像非像,不可过于写实,讲究“意到笔不到”,贵在 “传神”,让观众一目了然,一看便知道何种神怪所化。
神仙脸:由“整脸” “三块瓦”发展而来,都用来表现神、佛的面貌 ,构图 取法佛像。主要用金、银色,或在辅色中添勾金、银色线条和涂色块,以示神圣威严。
小妖脸:“小妖脸”表现的是神话戏中的天将 小妖等角色。这两种脸谱又名“随意脸”。
英雄脸:“英雄脸” 不是指杰出人物的脸,而是指扮演拳棒教师和参与武打的打手的脸。
出土了一件稀世珍宝是真的吗?
【文藏来答】是真的~
十世纪初,唐王朝分崩离析。吴越国便是这一时期东南沿海地区极为重要的地方政权,杭州临安人钱镠创立。其版图以今浙江省为中心,最盛时有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之地,北起苏州,南抵福州。
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倒塌前
在中国佛教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呈衰微之势,唯吴越国境内佛教盛极一时,号称“东南佛国”。历代吴越国王中,尤以末王钱弘俶奉佛至诚至虔。钱弘俶,钱镠之孙。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俶赴东京(今河南开封)朝觐宋太宗时纳土献地,羁留北土。
吴越国王钱俶《华严经跋》拓本
吴越国王钱俶统治两浙三十年间,建寺起塔,礼遇高僧,复兴天台宗。在吴越国境内发掘的杭州雷峰塔、金华万佛塔、东阳中兴寺塔、苏州虎丘塔、黄岩灵石寺塔中,出土了众多造像等礼佛精品,极具时代、地域特色。久负盛名的皇妃塔(入宋后改称雷峰塔)成了钱俶祈求国泰民安、以期佛法永驻的象征,是钱俶崇佛的集中体现。
发掘前的雷峰塔遗址
发掘中的雷峰塔遗址
雷峰塔为钱俶供奉“佛螺髻发”而建,初名“皇妃”塔。宋宣和、明嘉靖两次遭火焚,1924年9月25日倒塌成废墟。2000至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雷峰塔遗址及地宫作了考古发掘,遗址出土了《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石刻佛经、藏经砖及吴越国王钱俶手书的《华严经跋》残碑等遗物。
《大方广佛华严经》石刻佛经拓本
地宫出土七十七件(组)编号器物,供奉“佛螺髻发”的鎏金银阿育王塔和“千秋万岁”铭鎏金银垫、“千秋万岁”铭鎏金银盒、鹦鹉纹鎏金银腰带等金银器放置在铁函内。“光流素月”瑞兽铭带镜,为后世留下了罕见的艺术珍品。鎏金铜释迦牟尼佛说法像、玉善财童子像形神俱佳。此外,雷峰塔倒塌时发现的刻本《宝箧印经》,是研究早期雕版印刷的重要实物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石刻佛经拓本
钱俶《华严经跋》残碑的出土,是雷峰塔遗址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收获之一。碑残长68、宽33、厚10厘米,存162字,行楷书。残碑的出土,澄清了聚讼已久的雷峰塔初名问题,这也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吴越国王钱俶书法真迹。
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倒塌时发现的乙亥岁刻本《宝箧印经》
据方志记载,雷峰塔落成之初,塔壁八面围砌《华严经》等石刻,“小楷绝类欧阳率更书法”。考古发掘过程中,在雷峰塔遗址底层的回廊、门道填土中出土石经碎块共1104件,经过多年来对石经所作的拼接、传拓、复原工作,拼接复原成39大块,高90、厚10至17厘米,最宽247厘米。经文为武则天时期新译的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卷首有“于阗三藏实叉难陀新译”题款。雷峰塔遗址还出土了十六国时期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石刻,字体比《华严经》略大。雷峰塔五代石刻佛经其书法继承了欧体的峻爽快利,结体上又创造性地将修长的欧字变方变宽,在书法史上可视作五代时期的代表作品。
雷峰塔遗址出土的模印“天”字藏经砖
1924年(甲子岁)杭州雷峰塔倒塌后发现的乙亥岁(975年)刻本《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是代表五代时期吴越国雕版印刷技术的杰作。卷轴装,楷书,宽7.6、全长约210厘米,共274行,2790字。翻经者为唐代“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京师大兴善寺三藏不空。佛经置于直径2.5厘米的砖孔内,深入砖身12厘米,外端再以黄泥封护,巧妙地营造了一个密封的保存环境。这种独具匠心的藏经方式和特制的藏经砖为雷峰塔独有。这次雷峰塔遗址考古发掘,在数以千计的藏经砖中,发现一块砖孔边上模印“天”字,为孤例。“天”字是千字文之首字,编排佛籍以千字文为序,首函为“天”字函。
“光流素月”铭线刻镜
雷峰塔地宫出土的“光流素月”瑞兽铭带镜,直径10.3厘米。此类铜镜流行于隋至初唐时期。扬之水在《雷峰塔地宫出土光流素月镜线刻画考》一文中认为雷峰塔所出“光流素月”镜镜面线刻画的主题是“发愿往生净土”,发愿人为吴越国王钱俶和王妃孙氏。猜想此“发愿”,竟是一个双重的誓愿,即一愿往生净土,二愿世世为夫妇。雷峰塔最初的名称为皇妃塔,新塔的命名,即是钱俶为了纪念去世不久的王妃孙氏及感恩宋廷的封妃、谥妃之举。
“千秋万岁”铭鎏金银盒
按照齐东方等研究者的说法,中唐以后,金银器制作出现了风格不同的南北系统,陕西扶风法门寺晚唐地宫出土的金银器如实反映了南北金银器制作的风尚:北方打造的金银器,严谨与粗狂之风并存;南方地区生产的金银器活泼而细腻。雷峰塔地宫出土的“千秋万岁”铭鎏金银盒、“千秋万岁”铭鎏金银垫、鹦鹉纹鎏金银腰带、鎏金银阿育王塔体现了吴越国金银器制作的高超工艺水平,在錾刻花纹部位的鎏金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金花银器”,造型新奇,装饰华丽。
“千秋万岁”铭鎏金银垫
鎏金银阿育王塔
“千秋万岁”铭鎏金银盒,高13.7、口径20.7厘米,重823克。由盒盖与盒身扣合而成,器表通体鎏金,四面等距分布“千秋万岁”四个楷字。“千秋万岁”铭鎏金银垫,直径25.4、厚0.05厘米,重98.5克。作圆形镂空薄片状,正中镂刻一枚“千秋万岁”铭圆形方孔钱,图案布局井然有序,显现出一派祥和温馨的氛围。鹦鹉纹鎏金银腰带,通长68厘米,重475克。一套13件,出土时排列有序。陈承裕其人,史书不载,根据其腰束十一銙金带,推测此人是一位官至四品的吴越国官员。
鹦鹉纹鎏金银腰带
钱俶为吴越国王时,在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宋太宗乾德三年(965年),效仿印度阿育王造塔故事,分别用铜、铁铸造八万四千阿育王塔,以作藏经之用。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鎏金银阿育王塔,为吴越国王供奉“佛螺髻发”而精心打造,高36、底座边长12厘米,由基座、塔身、山花蕉叶、塔刹四部分组成。众多画面生动地反映了诞生、在家、出家、成道与传教展现佛祖生平的重要场面。
雷峰塔出土的鎏金铜释迦侔尼佛说法像
五代十国时期的玉器,据目前考古资料,北方地区多发现于辽塔和墓葬中,南方地区则主要出土于吴越国王室墓葬和佛塔中,雷峰塔地宫出土的玉器,其题材有动植物形象,还有佛教造像及“开元通宝”钱。玉善财童子立像,高8.6厘米,形象地表现了善财童子为求正果,跋山涉水遍访名师的不寻常经历。善财童子依托的底座为玉板,扁方形,长4.5、宽3.8、厚0.7厘米,中间有长1.5、宽0.5厘米的长条状穿孔,表面与雷峰塔塔基石砌须弥座上的装饰纹样相同,俱为象征佛教所称的“九山八海”。
雷峰塔地宫出土的玉善财童子
吴越国金铜造像多保留唐代造像遗风,以反映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造像较为常见,雷峰塔地宫所出的鎏金铜龙柱释迦牟尼佛说法像,造型别致,可视为吴越造像的典范之作。通高68厘米,龙在佛教中是护持佛法的天龙八部之一。静谧的佛、张扬的龙、升腾的烈焰,三者的精妙组合造就了一件艺术佳作。
原文作者:黎毓馨文章来源:《收藏家》2015年3月刊《瑞象重明——雷峰塔文物陈列精品赏析》
《收藏家》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你见过哪些很有灵性的天然奇石?
自己捡的大漠奇石,奇在有时候感觉到他们真的很灵动。图二真的像个灵龟,是吗?[捂脸][大笑][呲牙][祈祷],图五特别像毛笔头,图8原石上妥妥的的俩片枫叶。图一用手机电筒照一下,美美一颗月光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