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有黄铜的吗,青铜之冠是什么文物青铜马车?
1980年,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的一个陪葬坑里,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两乘铜车马一前一后放置在一个木椁内,因木椁腐朽,上部的填土塌陷,铜车马出土时均已被压碎,但由于未被盗扰,原位没有大的变动,车马的构件基本齐全。
秦铜车马一组两乘,因年代久远,两乘车出土时破碎成3000多片,经过近8年精心修复,1989年陈列展出。
秦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是考古所见的最大的组合型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冠”,是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02年,秦铜车马被列为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然后用嵌铸、焊接、粘接、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销钉连接等多种机械连接工艺,将众多的部件组装为一体。
通体彩绘,马为白色,彩绘时所用颜料均为用胶调和的矿物颜料,利用胶的浓度塑造出立体线条。车、马和俑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实物精心制作,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帝车驾的风采。
两乘车一前一后置于同一木椁中,前面的一乘称为1号车,后面的一乘称为2号车。1号车又称立车或高车,2号车又称安车。两乘车均为单辕双轮,前驾四匹马。
车前驾四匹铜马,车舆平面呈横长方形,前边两角呈弧形,舆宽74厘米,进深48.5厘米。
车輢(车箱两旁人可以倚靠的木板)较低,四面敞露,车舆内竖立着一个高杠铜伞,伞下有一立姿御官俑,车上配有铜弩、铜盾、铜箭镞等兵器。一号车虽然有伞但四周敞露,又配有兵器,实质上应该是兵车。
秦铜车马结构复杂,细节表现清晰、逼真,冶金铸造技术高超,采用多样的工艺手法。车中的零部件制作难度极大,工艺精湛,造型准确、写实,人、马生动、传神。
驾具、马饰完整,系驾关系清楚,彩绘纹饰精美,与浮雕结合,表现出了马车不同部位原本的材质、构造和面貌。
秦陵铜车马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古代车制,特别是对战车的系驾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秦陵铜车马就是秦代皇帝车舆的再现。
长期以来,学术界均将秦陵铜车马视为帝王銮驾的象征,其极端复杂的制作工艺和精准的写实主义造型,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成就,代表着中华文明在2000余年前所达到的高度。
清代铜瓶和宋代铜瓶的区别?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看到这个题目使我想起了我国古老的青铜器,上面沧桑斑驳的绿锈体现着悠久的历史痕迹,面对现在的收藏品市场,我发觉清代与宋代铜瓶很少。这也说明目前确实是一个冷门,作为一个古玩收藏爱好者,结合多年的收藏学习与实践,我认为清代铜器与宋代铜器具有以下的一些区别:
铜瓶来源于古代的青铜器,尽管宋代铜瓶与清代铜瓶都是属于仿制前朝的产物,但二者的制作工艺不尽相同一.宋代仍旧采用前朝的铸铜工艺
为了遵循历史的先后顺序,我把提纲以宋作为开头。我们都知道,铜瓶来源于我国的青铜器,而青铜器经历了商、周、春秋这三个迅速发展期,战国与汉代的黄金期,由于工具中铁器的普及与礼器中玉器的繁荣,青铜器在汉代末期就渐渐地走向衰弱,到了唐之后的五代混乱期,青铜器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到了宋朝,由于宋徽宗这个文人皇帝好古的习性,青铜器又渐渐地被青睐,于是各种仿造前朝的铜器(例如尊,鼎、篁等 )又出现了,宋代是一个喜欢仿造前朝旧物的朝代,除了玉器外,那就是铜器。其制作方式并不是传统的陶范翻铸法,而是采用比其先进的胆矾提炼法,也就是在硫酸铜溶液里放入铁金属后提炼纯铜,这个技术在汉代就有了,而真正大规模使用却发生在宋代。铜质主要以红铜为主,由于黄铜原料较贵,很少使用。由于当时的设备有限,很多已成型的铜器都是对半拼合而成,非整料一次完成。又称分铸成形,宋代仿制的铜器式样涵盖三代不说,秦汉时期的也仿。
正如宋人蔡絛所言 :“时所重者,三代之器而已。若秦汉间,非殊特,盖亦不收。”
二.清代已经采用了先进的铸铜工艺
而清代仿造前朝的铜器是从乾隆时期正式开始的,从文学与艺术功底而言,乾隆帝也不输给在他之前的宋徽宗,这位“十全老人”既有习古之雅,又有仿古之趣,而且其疯狂度更大,从现在的故宫博物馆里的藏品中就有体现,该朝仿制的铜器样式以商周为主,品种有觚 、蔓 、爵 、罍与鼎等,由于当时道教与佛教在国内已经非常盛行,故也用铜来铸造此两教的用具,清代铜器的材质要优于宋代,其铸造工艺更为复杂与精致,除了粗加工中的浑铸、分铸与叠铸外,还增加了新式的锤叠与掐丝珐琅工艺,由于火器的引进,其焊接工艺也不断增强,这是前宋所不具备的,故现在存世可见的清代铜器的美观度远远超过宋代铜器。
宋代铜瓶是以当时的瓷瓶为参照样本进行铸造,而清代铜瓶则没有固定的样本,却能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宋代铜瓶的铸造所参照的样本来源于与其同时代的宋瓷
我们都知道,宋代的瓷器也很多,而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铜器蓝本之一,只要是不同形状的瓷瓶出现,其相应的铜瓶也会出现,让我们看一下以下几个例子便知:
铜胆瓶瓶口小,瓶颈长,下部的胆肚较大,又像悬胆而得此名称,这种瓶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却在宋代不断的普及,表面触感光滑。此瓶的瓷质品在当时的哥窑、钧窑和耀州窑等都有烧制。
铜瓜楞瓶表面与胆瓶一样,但腹部由凹凸的弧形组成似瓜棱状的形体,有四菱形、八菱形等好几种,表面有凹凸的触感,此瓶的瓷质品在当时的南北各窑也有烧制。
除了上述举例外,其它的采用铜仿制的瓷瓶样本有玉壶春瓶、长颈瓶与直颈瓶等。
它们的用处是用于文人在学习闲暇时候插花所用,因为插花是与烧香、点茶、挂画一起成为当时的文人需亲手所做的雅致之事。
二.清代铜瓶的铸造以因地制宜为目的
反观清代铜瓶,它铸造的目的是便于生活所需,其造型没有固定的样本,它既能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器皿,也是一种供眼中观赏与手中把玩的一种藏品,而且形态构思巧妙,造型生动与古朴并存,同时具有时代的特征。请看以下的例子:
花尊型铜瓶从外形来看,吸取了商代尊的原型,外形尺寸进一步加大,口径也放大,既可以插花,又可以插笔或其它家庭用具,为了方便搬动,两边增加了可以手提“耳朵”,与宋代铜瓶相比,其表面的纹饰也更加考究。
壶状铜瓶吸收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造型,主要角度也是便于生活需要,口径适中,中间放大,便于盛水,颈部的环是采用手工打造而成,呈装饰作用,表面的饰纹不用古典的老样子,反而使用时代感的蕉叶纹。
宋代铜瓶拘泥于复古,故表面纹饰存在前朝的遗风,而清代铜瓶在复古的同时,其表面纹饰实现了古为今用的特色一.宋代铜瓶纹饰拘泥于前朝
我在前面说过,宋代仿制前朝古物的时间较早,尤其是铜器,可能有的地方属于试水阶段,还不成熟,尽管当时提出了循古之意而勿泥于古的思路,但是在在所仿制的各种铜器纹饰上还是无法摆脱沿袭前朝的各种装饰性纹饰,如饕餮纹、云纹、雷纹、波浪纹与植物纹等各种图案,而其中的铜瓶一种以素面为主,一种还是带有商、周特色的回纹、卷云纹、弦纹和蝉纹等复古痕迹 。
二.清代铜瓶纹饰带有古为今用的特色
清代铜器虽然也喜欢仿制前朝,但不死板地拘泥于前朝,在纹饰上采用新颖的龙纹、花卉纹、浪花纹的同时,还添加了具有喜庆色彩的蝙蝠纹、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花草与人物等。另外还恢复并不断采用汉代就已有的金银错工艺,使得金、银两种贵金属与铜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古典色泽。宝石镶嵌工艺在清代铜瓶上也进一步得到发挥,通过玛瑙、绿松石与和田玉的相互映衬,使得古朴的铜器充满了时代的韵味。
结束语总之,宋代铜瓶与清代铜瓶都来源于前朝的青铜器,两者都具有仿制前朝的一致特点,但两者区别在于:
制作工艺不同,宋代单一,而清代丰富;宋代铜瓶的制作有其固定的同时代参照瓷瓶样本,而清代虽没有固定样本,但具有灵活的目的性;宋代铜瓶由于拘泥于复古,故表面纹饰仍然跳不出前朝的遗风,而清代铜瓶虽复古但却发挥了古为今用的特色。希望以上观点对你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洛阳出土的哪些文物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洛阳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而在洛阳的邙山,则是历代达官显贵长眠的风水宝地,在这洛阳的河洛之间,发掘过大量古墓,出土的文物也是千奇百怪,今天我就介绍几个比较有特点的文物。
第一个,东汉鎏金铜羽人,《山海经》中有这样的描述,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说的就是在东南方有一个羽人国,那里的人身上长有羽毛,《山海经》中的羽人国到底有没有,我们不得而知,可以洛阳出土的这个羽人,却是真真切切能看到的东西。
1987年,在洛阳东郊洛阳机车厂工地发现大量古墓,在其中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了这件“东汉鎏金铜羽人”,这件青铜羽人通体鎏金,制作精美,羽人面目奇特,大耳出顶,深目高鼻,下颌有短须,发披于脑后,身穿束带紧身长衣,肩后翘起双翅,腿部亦雕刻成羽翅造型,全身刻有线条纤细的羽纹,卷草纹和云气纹,双手所持筒形器内部中空,上部无盖,筒形器饰三角形及云气纹,显得华丽奇幻。
在古代社会,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认为通过修行,人可以死后灵魂不灭,会长出翅膀飞升成仙,也就是杜甫口中的羽化而登仙,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对羽人的崇拜,也象征了人们对长生的渴望,和对拥有超能力的一种期盼。
第二个,战国铜齿轮,当人们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感觉现代感十足,可它却是货真价实的2400多年前的文物,当年,对于洛阳东周王城的考古发掘,在第62号粮窖中发现了此文物,当考古专家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惊呆了,这竟然是个青铜齿轮,跟现在的齿轮完全一样,可他明明却战国时期的,当时有人还开玩笑,这会不会是盗墓贼留下的,可在整个考古现场,也没有发现盗墓贼盗过的痕迹,再说了,你见过那个盗墓贼会去一个战国粮仓里面盗墓,这不是胡闹吗?
当这件文物在博物馆展出时,看过它的游客都说,没想到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科技水平就如此高超,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已经有迹象向现代社会发展,汉武帝一招独尊儒术,抹杀了所有先进文物,到了清朝,更是一落千丈。
第三个,西周车毂饰,此文物出土于洛阳北窑西周墓地,这里共考古发掘西周古墓348座,车马坑7座,虽然大多数古墓早已经被盗,仍然出土了大量的兵器,铜车器,陶制品、原始瓷器等文物,其中一些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美,可谓西周青铜器制品中的佳作,可真正令人震撼的还是西周车毂饰的出土。
它是马车上重要的构件,不仅制造难度高, 还要承受马车重量,同时还要轻便灵活,其工作原理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的汽车轮毂,真有点不敢相信,在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发明铸造这种复杂的马车配件的,最令人疑惑的是,青铜车毂是用什么方式润滑的,至今仍是个谜。
我一直都认为古人很聪明,好多技术现在早已经失传,即使仿制也达不到之前的水平,令人叹为观止,这件青铜车毂还有散热孔,里面还有差速机构,这个设计师真是太厉害了。
圆明园流落在外文物的名称和下落?
1 圆明园流落在外的文物包括但不限于翡翠玉观音、大肚铜像、白玉观音座像、玉佛顶、鼠年铜鼠等。2 这些文物的下落主要是因为圆明园在历史上遭遇了多次火灾、战争和抢劫,导致文物被破坏、掠夺、流失。此外,一些文物也被皇家家庭私自带走或者流落到了其他国家。3 目前,一些文物已经被找回并归还给了中国,但仍有很多文物失踪至今,成为了文物保护和追索的重要课题。
大洋洲商墓出土了什么独特的文物?
这座墓被称作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我国“七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了1300多件文物,其中青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陶瓷器139件。
出土通高105公分,重78.5公斤的大铜甗,为全国之最,有“甗王”之称。
出土的巨型大钺被专家誉为“中华钺王”。
青铜犁铧,全国仅此一例。
青铜豆,专家赞叹举世无双。
青铜瓒,国内独一无二。
提梁方卣,实属孤品。
双尾铜虎,体型之大,堪称“虎之王者”,世所未见。
还有四足铜甗、乳丁纹虎耳方鼎、伏鸟双尾虎和玉器神人兽面形玉饰、侧身羽人佩饰更是被评为“国宝”。
(出土遗址)
这座墓距离海昏侯墓百公里,位于同属江西的新干县。发现于1989年,比海昏侯墓早20多年。
(海昏侯墓出土印章)
年代更是比海昏侯墓早1000年,为商代大墓,距今3000年历史,墓主人至今未知。
这座墓被称为“江南青铜王国”,全称为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因为不在省会,甚至连地级市都不在,只在一个交通并不方便的小县,所以不为世人所知。
(部分展示文物)
新干大洋洲考古地层目前发掘到的最下一层达到夏朝晚期,商已经是保守的说法,大洋洲遗址在历史学上叫吴城文化,大洋洲是吴城文化的考古学映证,吴城文化有独立的文字,有别于甲骨文,国家的三要素(城墙、文字、青铜)吴城文化已经全部具备,这是个与北方夏商分庭抗礼的南方古国,学者倾向于认为是甲骨文记载的强大的“虎方”。
此墓为1989年9月20日,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农民在程家村劳背沙洲取沙时发现。目前已建立博物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前去参观。
中国古代的兵器与古埃及的兵器极为类似,包括剑、矛、刀等。如下图是古埃及18王朝首任法老雅赫摩斯一世献给他母亲Ahhotep I礼物金剑:
下图是图坦卡蒙的匕首:
在古埃及人的武器库中,刀是重要的一种,而且样式多。下几图是古埃及的各种刀剑:
其中有一款独特的弯刀,被称为“埃及弯刀或镰剑 ”,个人猜测这种弯刀很可能正是从从事农业收割的镰刀中改进而来,所以从事农业的古埃及人发明这种弯刀或镰剑非常自然。其样式如下:
这种独特样式弯刀,在中国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竟然出土有类似接近的弯刀:
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为一棺一椁,椁室东西长8.22米。从出土陶器看,大洋洲墓相当吴城文化二期 (相当商代晚期 )。墓内随葬品异常丰富,出土三千余年的各类文物达1375件,其出土的数量超过了河南殷墟妇好墓,名列全国第一 。
其中青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颗)、陶器139件。这批文物数量大,品种多,器形 奇,铸造精,雕琢细,文饰美,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铸造精美,特色鲜明,堪称中国南方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在全国也十分罕见,许多品种也为国内绝无仅有;出土的玉器中有礼器、仪仗及装饰品等;陶器中有20%的釉陶和原始瓷器。 另外,大洋洲出土的短柄翘首大刀也与古埃及的翘首刀很类似:
下图是古埃及武器库中的一些武器,其中9号短柄翘头刀与上面大洋洲出土的翘头刀也非常类似:
大洋洲出土的下图中刀与上图中15和19号也很类似:
古埃及文明难道与中华文明有过接触?发生在现在不惊奇,如果发生在3000年前那就奇怪了。江西与埃及距离13000公里,靠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才能到达?那个时代,人口远没有现在众多,很多地方没有开发,野兽比人还多;其中还要经过沙漠、高山、沼泽……众多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巧合还是两者发生过战争?否则,这些现象无法解释。
青铜器原来是什么颜色?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古代青铜器全都一个颜色,在全新状态的青铜器,根据不同地区铸造的水平,以及工匠铸造时锡所占的比例不同,其显现出的颜色也有区别,比如大体有橙黄/淡黄/赤黄等颜色,而且随着金属锡比例加大到一半的配比,则青铜器最终颜色可能显现出灰白色。
图上的这件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就是比较经典的青铜剑颜色之一,而在西周时期一般的青铜器则是更偏赤黄色一些,这和当时人们对金属冶炼水平有直接关系,有一本古书叫做《考工记》,它里面曾介绍过铸造钟鼎此类器物的金属锡所用之详细比例。其中还有介绍制造铜镜的比例(记载为比例各半)这就充分的考虑到了实用器(铜镜)的实际需要,因为铜镜需要白色光泽才能容易显影。
接下来在发一组笔者实拍的西周青铜器,拍摄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这是几千年前老祖宗们的手艺的再现,不是亲眼看到了这些器物,古代工匠的水平之高,很难为今人所能想象,下图器物为西周贵族所用之酒器,名为司尊,在器身上有精美的蕉叶纹、直棱纹、以及凤鸟纹等纹饰,通体装饰复杂,十分豪华精美,可想而知此物在当年的闪着金黄状态是多么精美绝伦了。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