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子弹有多强威力,电视中经常出现硬汉子弹疗伤的画面?
影视剧中确实常见硬汉用子弹发射药在创伤除点燃疗伤的桥段,比如说《第一滴血》中兰博就曾经使用这种做法为左腹部贯穿伤进行治疗。
这么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烘托主角硬汉形象;第二、现实中具有实用价值。关于第一点我们就不用在篇幅里多说了,大家都懂,我们重点来讲述第二点,即它的实用价值。
在伤口处点燃子弹发射药进行疗伤的方法是战场最常用的急救措施之一,它的作用是利用高温火焰的瞬间烧蚀来达到止血和消毒的效果。
在没有急救用品的情况下,如果伤口得不到及时止血,那么在大量失血以后就有生命危险了,因此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高温瞬间烧蚀的方法将伤口处的血管烧焦,从而达到止血或者降低出血的目的。
需要特备说明的是,火烧止血只适用于一般贯穿伤,如果伤及身体各处的大血管,那火烧止血就无效了,甚至可以这么说:伤及大血管的情况下,15分钟以内不能及时进行手术的话,其它任何措施都是无效的,可见创伤急救的第一要务是止血。
另外就是它的消毒作用,身体受到深度创伤时,最麻烦的事除了止血以外就是伤口发生无氧菌感染,即破伤风。我们平时如果被生锈的尖锐物或者利刃弄伤时,医生会要求在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针(破伤风梭菌血清),这样一来就能确保将患破伤风的风险降至最低,即使超过了24小时,在注射破伤风针以后也能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
然而在战场上受伤时不一定有条件在24小时内得到注射破伤风针的机会,尤其是深入敌后的特种作战或者侦察行动,这时候就要想办法将伤口处的无氧菌消灭掉,否则伤员24小时以后就会开始发烧,接着失去战斗力,严重时将会导致坏血病的发生,从而加重救治难度,可见创伤急救的第二要务是消毒。
在救治条件被严重制约时,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弹匣里抽出一发子弹把弹头卸掉,然后将发射药倒进伤口,用明火将其点燃,以高温瞬时烧蚀的方法将伤口处的无氧菌消灭掉。
不得不承认,火烧伤口同样会造成伤口的感染,但是相对于无氧菌感染而言,其它感染是可以在事后送到医院进行有效救治的,而无氧菌感染一旦蔓延全身引发破伤风,那么即便事后送进医院也不一定能救活啊,毕竟生命高于一切。
那么问题就来了——伤口一定是鲜血淋淋的,子弹发射药倒进去以后必然会受潮,而且许多贯穿伤都属于隔氧或者缺氧环境,使用明火究竟能不能将倒进去的子弹发射药点燃呢?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下图为兰博点燃倒进伤口里的子弹发射药进行疗伤,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止血和消毒,由于这位硬汉孤军深入敌营营救人质,如果不进行伤口止血和消毒,那么他将会很快因病失去战斗力,完成任务也就无从谈起了。
子弹发射药自带氧化剂,在任何一种无氧环境中都能被点燃不论是现代子弹还是古时候的子弹,它们所使用的发射药都自带氧化剂,这也是子弹能在相对密封的枪管里被击发的原因,比如说黑火药,它的主要成分是木炭、硝石、硫磺,其中硫磺的作用是燃烧剂,它是火药释放能量的主要物质;木炭是助燃剂,黑火药被击发的本质是木炭被点燃引起硫磺的燃烧;硝石则起到为木炭和硫磺的燃烧提供氧气。
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含量≥98%),化学式为KNO₃,特点被加热到334°C时即分解放出氧,所以包括黑火药在内的大多数火药或者炸药都需要硝酸钾的存在,否则一旦与空气隔绝就会失去发生燃烧或者爆炸的能力。
问题在于硝酸钾是一种遇水即溶的物质,这就意味着黑火药并不能用于火烧伤口消毒,当它被倒进伤口以后,血液会立即将硝酸钾分解,它就点不着了,因此用黑火药装填的子弹不适用于火烧伤口消毒。
现代子弹的发射药与黑火药不同,它的主要成分是硝化棉(含氮≥12%),也称之为“无烟火药”或者“火棉”,本质上属于硝酸纤维,它是使用棉花纤维泡在浓硝酸+浓硫酸酯药水中的反应生成物,化学式为C24H36N8O38。
它的特点是温度低于80℃时质地坚硬且有韧性,当温度高于80℃时开始出现明显的软化,这一点与塑料颇为相似,当温度达到165℃时就会发生自然(有氧环境),在高温的作用下硝酸成分开始分解出氧,为燃烧提供氧气,燃烧时释放出氮气。
硝化棉是一种对水和一般稀酸溶液稳定,放在沸水中2分钟也不会发生性质改变,因此现代子弹既可以在真空环境中击发,也可以在水中击发。
而深度创伤或者贯穿伤只属于隔氧和潮湿环境,并不会对硝化棉造成性质改变,只要使用温度高于165℃的温度就能将其点燃,所以影视剧中硬汉用用子弹发射药烧蚀伤口进行治疗的桥段是客观的,也就是说子弹发射药是可以被点燃的。
▼下图为正在进行水下开枪实验的手枪,由于子弹发射药是一种自带氧化剂,同时短时间内不会受水影响的物质,所以不论是在真空环境还是水下环境里,子弹都能被正常击发,倒在伤口里点燃就更不在话下了。
子弹发射药烧蚀伤口治疗只是一种万不得已情况下采用的急救措施用子弹发射药烧蚀伤口,想想都觉得肉疼,毕竟做饭时被热油溅一下都会觉得疼得钻心,更何况是燃烧时能释放温度接近3000℃能量的子弹发射药呢,所以子弹发射药烧蚀伤口治疗方法只会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
对于“万不得已”的理解是这样的:第一、身受重伤且身处缺医少药的环境、第二、24小时内无法获得抗病毒血清的环境(破伤风针)、第三、拥有药品却无法使用的环境等,只要满足以上条件之一即可理解为“万不得已”。
比如说兰博在只身一人秘密潜入俄军基地探查情报时,因行踪败露而引发战斗,最后在战斗中右腹部受到异物穿刺造成贯穿伤,这时候他就满足了“身受重伤且身处缺医少药的环境”和“24小时内无法获得抗病毒血清的环境(破伤风针)”两个条件。
兰博身处于落后的阿富汗,支持他的抗苏游击队医疗条件十分简陋,不一定拥有破伤风针这样的药品,他也不能确保24小时以内能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破伤风针,因此它的处境已经达到“万不得已”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伤口不能得到有效的消毒处置,那么即便是把人质救出,那么在自己开始发病以后也会失去保护人质周全的能力,所以他只能选择用子弹发射药为自己的伤口消毒,这样才能将罹患破伤风的风险降至最低。
子弹发射药烧蚀伤口治疗的原理与制造罐头、牛奶饮料等食品加工时所用到的“超高温瞬时杀菌”工艺基本相同。
所谓“超高温瞬时杀菌工艺”是指将产品在封闭的系统中加热到120 ℃以上,持续2~8秒钟后迅速冷却至室温的一种杀菌方法。
将超高温瞬时杀菌技术和无菌包装技术结合起来,经过超高温瞬时杀菌后,在一个无菌的环境中将产品包装起来,就可有效地控制产品的微生物总量,极大地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并且由于杀菌持续时间很短,可最大限度的保存产品营养和风味。
子弹发射药的主要成分为含氮≥12%硝化棉,它在燃烧时产生的温度接近3000℃,燃速达到了6000m/s(可以理解为爆速),一般的步枪子弹发射药装填量为1.6克(7.62×39mm中间威力弹),被点燃后瞬间就会燃烧殆尽,因此说它的消毒原理与食品加工的“超高温瞬时杀菌工艺”基本相同。
由于高温烧蚀会造成很大的痛苦,而且后期也会因为烧蚀产生的伤口碳化会造成感染,处理起来比较麻烦,且伤口愈合速度很慢,所以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采用。
一般情况下的急救措施是这样的:第一、谨记急救第一要务——止血,只要能为伤员成功止血,一般而言这个人就死不了,只要命保住了,其它的是都好说;第二、送医,一旦有医生接手即意味着伤员得到了有保障的救治,这时候伤员的消毒以及其它用药将会由医生进行专业处置。
▼下图为正在使用橡胶模拟人进行战场急救训练的武警特战队卫生员,战场急救的第一要务是止血,其次是消毒,只要这两条都能做好,那么伤员的存活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卫生员的救护技能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一没有卫生员、而没有急救药品的情况下,子弹发射药烧蚀伤口成为唯一的救命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第一、电视中经常出现硬汉子弹疗伤的画面是符合实际的,因为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子弹发射药烧蚀伤口能起到止血和杀菌消毒的作用,止血是保住性命的措施,而杀菌消毒则是起到不然伤口因感染引发破伤风的作用。
第二、倒入伤口的子弹发射药是能够被点燃的,因为现代子弹发射药的主要成分是硝化棉,水份对它的性质影响很小,短时间内受潮也不会影响燃烧,而且在被点燃时自身携带的硝酸氧化剂就会为燃烧提供氧气,因此倒进伤口深处的子弹发射药也会正常燃烧。
第三、子弹发射药治疗伤口的方法只适用于“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正常情况下的正确做法是为伤员止血以后送医,让专业的医生进行救治。
结语
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战争时期,我军医疗条件极其简陋,许多在战斗中负伤的战士均在就医后得不到有效救治而感染致死,其中致死率最高的就是破伤风感染。
不仅仅是普通战士,就连高级干部也同样如此,比如说抗战时期援华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它就是在手术期间因手指被手术刀划破而感染破伤风牺牲的。
所以子弹发射药烧蚀伤口进行急救的的方法不只是影视剧中的硬汉专用行为,而是艰苦时期普通士兵的普遍做法,这样的做法以我军最具代表性,因为子弹对于我军而言同样珍贵,所以更多时候武军士兵是用刺刀烧红以后进行伤口烧蚀治疗的。
这些最可爱的人才应该是真正的硬汉,没有他们的付出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8块钱就能打一针国产破伤风血清的幸福生活。
▼下图为投入到战争一线的叙利亚女兵,由于该国局势持续动荡,男性兵源接近枯竭,所以女性也被投入到战场上。如此动荡不安的国家,医疗条件一定是简陋的,如果这些普通女兵负伤,那么她们就只能选择用子弹发射药烧蚀伤口进行治疗了,绝对不可能像我们这样从容地打个车去医院花8块钱打一针破伤风血清,所以我们应当珍惜现在幸福生活,至少再苦再难也不用让老婆孩子穿军装上战场。
铜分子质量分数?
铜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3.546
“铜”有哪些用途?
铜是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有色金属,熔点较低,容易再熔化、再冶炼,因而回收利用相当地便宜。被广泛地应用于电气、轻工、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国防工业等领域,在中国有色金属材料的消费中仅次于铝。

铜可用于制造多种合金,如黄铜、航海黄铜、青铜、磷青铜、白铜、18K金(玫瑰金)等。
在建筑工业中,用作各种管道、管道配件、装饰器件等。
在化学工业中广泛应用于制造真空器、蒸馏锅、酿造锅等。
有机化学中,有机铜锂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在国防工业中用以制造子弹、炮弹、枪炮零件等,每生产300万发子弹,需用铜13~14吨。
子弹头笔芯工作原理?
子弹头型的笔芯是指中性笔的笔头像子弹。
子弹头型仔细观察这种中性笔的笔头,会发现它们就像一颗子弹一样,在制造过程中,通过金属切削将一根原棒切削成一颗完整的笔头,子弹头型适合制造更粗的笔头,市面上较多的是0.5MM,最粗的可以可以达到1.2。还有一种半针管,是介乎与子弹头和针管之间,外形更加美观,笔头尖端可以做到跟针管一样细,而笔头尾端跟子弹头的尾端是一样大的,半针管型可以制造相对较细的笔头,例如0.48,0.35等等。扩展资料:适配性市场上的中性笔品种较多,按笔头来分,有不锈钢、镍白铜、铅黄铜等;按球珠材质不同,可分为碳化钨球珠、改性陶瓷球珠等;按笔头结构不同,又可为子弹头、葫芦头、针管头等。近年来,中性笔芯墨管内径变化很大,出现了内径从2.0mm到7.0mm之间的不同墨管,内径较大墨管灌注墨水量由原来的0.5g/支增加至2.0g/支,单支书写长度由400-500m提高至近2000m,这对笔头的耐墨性以及锂基酯的封存与随动性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什么子弹壳是铜的而不是铁的?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子弹壳是铜不是铁?你可拉倒吧,您这问题就有误,别的不说,就咱国家使用的子弹就是钢弹壳。
当然了,用钢弹壳也不止咱一家,所以这也不是啥稀奇的事。
只不过铜和钢比较起来,铜壳弹的质量要比钢壳弹的要好上不少。至于您要问这中间有什么说法。
这主要因为铜的延展性比较好,这延展性好了之后呢?您上什么设备他都容易加工,省时间,省机器。
再有就是枪弹在射击的时候,弹壳里头的发射药燃烧,烧出的气体就要膨胀爆炸,在这一个过程中,延展性好的话,弹壳就会随着气体膨胀而膨胀,不至于把弹壳给撑裂了。而且在膨胀完成,气体窜出去之后,铜壳还会进行自我收缩。
除此之外,铜具有一定的金属润滑性,武器在发射完毕之后,要对空壳进行抽壳操作,你都不用加润滑油,自己就能抽出来。
最后一点就是铜和钢铁比起来还不容易生锈,保质期能够延长不少。
以上这些优点,钢壳都是不具备的。以至于铜壳可以进行复装子弹,而钢壳您就别想了,这就基本就是一次性用品,发射药膨胀之后,这钢壳基本上就废了。
说道这里,小编得插上一句嘴,其实真正适合做弹壳的是金子和银子,你没有想到吧!
就小编上面提到的那些个铜具备的优点,在这两样金属面前,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压根就不是一个事。
之所以不用这两样金属,估计您也能猜到,因为太少,再加上太贵,没法推广。
毕竟您别说用金子做子弹了,就算是用银子做子弹,估计子弹发下去,打不了几发就没了,价值就摆在哪里。
所以相对比较下来,铜是制作弹壳最划算的材料。
当然这么说干巴巴的,没啥嚼头,下边咱聊一下这子弹需要装铜的地方,顺道再把题主的问题进行加深解释。这枪弹中,需要用到铜的地方一般有两个地方,一个是题主说的弹壳,另一个就是弹头的被甲。
啥是被甲呢?就是弹头外边包的那层壳,估计有些小伙伴没想到,以为弹头是实心的,压根不是,其实弹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当然这是如今改进的结果。
其实最早期的是弹头是全铅弹头,那个时候也叫裸铅弹头。
您比方说十九世纪后期,最为著名的一款步枪,叫马蒂尼-亨利步枪,当年英国人手持这款步枪,在全世界开疆扩土,有多少血性的汉子就倒在了这款步枪之下。
而这款步枪使用的枪弹就是一款全铅弹头,而弹壳就是一点黄铜片卷吧卷吧就完事了。
就别乐,他真的就是一点黄铜卷起的发射药,用力捏真就能捏扁了。
为了提高这种子弹的密闭性,顺道防止弹头在击发的时候,被膛线削下一部分铅,英国人还在弹壳和弹头之间用一层蜡纸包了那么一下。
这么一说,您就知道当年的弹药是多么的简陋。
再往后,子弹做的就精致一些了,弹壳不再是用黄铜卷吧卷吧就完事了,而是采用了黄铜拉伸成型技术,最后的结果就和咱目前看到的弹壳类似。
不过这个时候的弹头依然是全铅弹头外加一层蜡纸糊上。
当年毛瑟M1871就发射的是这种子弹,这枪就能塞一发子弹,打完了就得换弹,算是毛瑟枪的鼻祖。
这个阶段,枪械使用全铅弹头,还能凑活,毕竟使用黑火药吗?初速度低,只能依靠铅弹头质地软击中人体后变形直径变大,从而扩大伤口来射杀对手的。
但当法国人发明出了无烟火药,全铅弹头就有点力不从心了,主要的原因,他挂铅变的严重起来,初速度变大之后,你就算是缠着一圈蜡纸,依然阻止不了膛线剐蹭铅弹头。
结果就是打不了几发子弹,这就得去扣膛线去。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给铅弹头来个被甲,防止这种事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于是人们找来铜给铅弹头披上了一层装甲,这就叫被甲。当时有用黄铜做的,也有白铜做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子弹头有时候是黄的,有时候是白的原因。
那么这个时候,因为无烟火药的使用,子弹头的初速度增加,再给子弹披上一层被甲之后,子弹的贯穿力就提高了不少,毕竟不会变形了,而是可劲的往里头钻了。
但这玩意用的时间长了之后,人们发现了这种子弹的一个弱点。
他的贯穿性是提高了,但往往在对手的身上穿出去一个眼,而且特别的小,你打不到重要的位置上,对手不会倒下,还会继续冲锋。
英国人对这种子弹产生了怀疑,最后把这种子弹改进了一下,变成了半被甲的,也就是和膛线接触的那一部分被甲,以上部分不用。
那么这种子弹击发出去之后,如同全铅子弹一样,会发生变形,从而在对手的身体上留下一个大洞,甚至是滞留在人体内。
所以战争总是残酷的,这种子弹的创口会非常的大,被击中胳膊保不齐就一枪就能打掉。
说道这里,估计很多小伙伴已经猜出这种子弹的另一个名称了,没错他就是达姆弹。
所以因为太过残忍,这种子弹被禁止在战场上使用。
为了躲避这个规则,英国人曾经一度使用一种弹芯分成两截的弹头,上部是铝,下部是铅,然后外边再包裹一层被甲的子弹。
这种子弹前轻后重,击中人体之后,会进行翻滚,他创造的创口比达姆弹还大。
这就是他们的嘴脸,一边说着仁义道德,另一边再干着他们所谓的仁义道德,那仅仅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更好替代品而已,别人不会生产!
所以说任何一款东西的被淘汰,只是因为有更好的东西能够取代他,而你却不会造。
当然时间走到现在,如今的弹头又发生了变化,就是现在的三件套的套装。这三件套弹头的结构是,最里边那个芯是钢芯,钢芯的外边再包上一层铅套,然后就是最外层的被甲,三件套设计和一块才是一发完整的子弹头。
至于是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取消两件套的设计呢?
这第一是为了节省铅这种资源,毕竟铁在地壳中的含量占据到了第四位,而铅在地壳的含量都没有挤进前二十,含量和其他排在二十以后的元素合一块才是百分之零点几。
当然这么三件套的安排,还有一点是为了军事目的,因为了钢芯的加入,子弹的侵彻力就会提高。
侵彻力这是官方的书面说法,用咱大白话来讲其实就是穿透力,贯穿力,毕竟钢的硬度比铅可硬实多了。
至于中间加了一个铅套,一个是为了加重弹头,另一个就是为了钢弹芯和被甲之间有一个缓冲。
如今的枪弹基本上都是这么做的。
所以子弹,你别看个头小,里头的东西部件不见的少,老话怎么讲?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国家,能造子弹也就三十多个国家。
就拿咱隔壁三哥,您别看他们造导弹,造卫星的,忙乎的挺开心的,但他们真就搞不定合格子弹的。您也别乐,这就是事实。
这里您要记住,他是能生产子弹,但离合格差那么一线,这是本质区别的。
好了,咱不说这个,再说下去也没多大劲。咱接着说。
这三件套弹头,其中有一款很恐怖的家伙,他也是同样的结构,但在中间缓冲层中,在弹头最顶端的位置上,没有填充铅,而是让他空缺,形成一个小小的空腔。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集中目标之后,被甲在钢芯的推动下,会破裂,与之而来的就是铅套会被挤到被甲前部,造成弹头飞行过程中的前后不一致,而发生翻滚。
说道这里,估计了解子弹的,还有人会说,你这说的仅仅是一部分,人家还有纯铜的弹头。
您这说的没毛病,毕竟铜是软的,所以打出伤口的时候,这家伙也会变形。
但您注意到一个问题没有,铜的价格是多少?铅的价格又是多少?两者的价格能差出三倍去。
所以纯铜子弹,那是提供给没事拿着枪嘚瑟的家伙,真正大面积使用的,都是三件套子弹头。用不起那玩意,光一个纯铜子弹头就得一美元左右,这还不算发射药,弹壳,底火其他的构件呢?
这是弹头,我们再来说说弹壳。弹壳这东西,毋庸置疑铜的最好,但问题是铜这东西价格可不便宜,而且铜的储藏量全世界都不一样,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
地方多的不在乎那点铜,可地方少的呢?铜可是各种机械军工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啊!
而且如果战争爆发,你铜再多也得节省着点用才是,这第一,铜的冶炼需要时间,其他武器装备同样需要铜的。
咱别的不说,作为铜的拥有大国,当年美国那可是财大气粗的,造炮就要造最大口径的,造航母就造最多的存在。
可他也有地主家没有余粮的时候,二战期间他也造过很大一批的镀锌钢弹壳。
您比方说点四五ACP手枪弹,点三零卡宾枪弹,都是这种这种镀锌钢弹壳。
您别说战时了,就在二战以后,美国还继续对这种镀锌钢弹壳进行了研发,顺道还研究了一下涂漆钢弹壳的实用效果。
所以您不要说,钢弹壳没有,全世界苏联,东欧,法国,德国这些都大量的生产过钢弹壳,甚至钢被甲子弹。
也就是说用钢做弹壳,不止咱这一家,用的国家也多,毕竟土豪这种物件太少。
尤其是二战期间,啥金属不缺啊,而且铜一种种重要的战略资源,那都缺到脑袋疼的程度。
苏联和德国都研究用钢弹壳来取代铜弹壳使用的。
说道这里,咱就说说苏联的弹壳情况,一点盖面的说一说。话说苏联的武器制造,基本上来至于当年的沙俄留下的那点子家底。
一开始的时候,沙俄算是拿来主义,随大流,看人家子弹用的是铜弹壳,他们也采用铜弹壳。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军工拿着脑袋死磕铜弹壳,毕竟那会就没有对黄铜怎么发愁,而且都是单发步枪,也好凑活,不像现在自动武器,扣动一下扳机,没三五发子弹都顶不住这么一扣扣。
那么真正开始对钢弹壳产生兴趣,那还是苏联时期,这个点基本上已经进入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了。
当时苏联采用的方法是钢弹壳外边镀上一层黄铜。苏联之所以对这种技术产生兴趣,主要还是因为想要对铜的资源进行一个储备。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时候,世界的局势也乱,二战的那种苗头也出现了,当然了至于打多大,没人知道,但肯定会有这种军事冲突。
所以苏联对于铜这种战略资源的担忧,还是有一定依据的,于是这种在钢弹壳外边渡铜的技术,就在这种背景下被研发了出来。
那么到了二战期间,子弹的生产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项目,你不仅要快速生产,还要用手头能用的资源去生产。
而那个点上任何的有色金属都是一种紧俏货,所以苏联这就将钢弹壳推上了舞台,一开始他们还给弹壳镀点锌或者镀点镍啥的保证质量。
可到了后来,为了储备更多的子弹,他们连这道工序都省下了,直接上钢弹壳的子弹。
当然了战场上的子弹保有量上去了,但钢弹壳本身的局限性没有其他辅助材料的帮助下,造成很多的故障。
不过这些事,对于战事紧张的苏德战场来说,这已经不叫个事了。
不管怎么说,这种技术就一直延续了下去,直到1952年的时候,苏联开始掌握了覆铜技术,这就有了覆铜钢弹壳的出现。
大家伙都知道,我们和苏联在上个世纪的关系,所以我们也引进了这种技术。
再往后发展的话,也不覆铜了,而是直接覆盖一层漆,这就有了涂漆钢弹壳。这种弹壳的成本更加的低廉了。
而我们国家,本身就是一个缺铜的国家,所以在这方面比较注意,也舍得投入,这就让大家伙感觉貌似就我们这一家在生产。
其实这些技术其他国家都有,只是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没有我们强烈而已。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为什么要捡走地上的弹壳?
这件事并不是一个规定性的行为,而且说实话,捡起弹壳的事情连狙击手自己都嫌麻烦。
对于捡不捡弹壳的问题其实更主要的是在几种不同的狙击战术的运用方向上的差异。
狙击作战有一些作战是警戒性的,简单地说就是这些狙击手在狙击点上值班。
类似于美国电影《狙击手》中主角的状态,他每天会固定的在一个安全的狙击阵地上监视街道上的安全状况,看到敌对份子在他们没有造成危害之前先开抢解决掉他们。
这种值班阵位根本不捡弹壳,甚至连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狙击作战方法都不会去遵从。他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去捡弹壳,更多的工作就是通过瞄准镜来保障自己狙击区域的安全。
但是如《兵临城下》中瓦西里的作战方式,就又有一些区别了,在敌我双方交错的空间内之前所选择好的狙击点如果不想暴露或废弃的话,就一定需要做好开枪后的清理工作。
在这些敌人可以到达而且还要反复利用的狙击点,不仅仅是要清理掉弹壳,还得清理掉所有自己所存在过的痕迹。否则狙击手再利用这些狙击点的时候本身就不安全了。
再有一种呢,就是刺杀行动了,在刺杀行动的过程中是要尽量将弹壳带走的,因为弹壳上可以给出的信息太多了,子弹的型号、大到狙击手本人的指纹都可能出现在弹壳上。这些信息如果被搜索和刑侦人员收集到,那么刺杀者也就无所遁形了。
而且有的一些狙击枪还会使用特定的弹壳。例如使用马格南弹的AWM弹壳就很特殊了。
这些弹壳被找到的话,不仅暴露了狙击阵地的位置还会让人知道你的武器型号,进而会推断出其他可能存在的狙击点。
但是在步兵班中的狙击手或者精确射手随着班组行动作战的时候几乎完全不去捡起弹壳。
原因也挺简单的,他们根本没有固定的阵地位置,只是随着队伍前进,开枪的位置很少重复利用,也就没必要来捡起弹壳了。
再着说,弹壳退出来又不是凉的……直接去捡?嗯……得有多大的意志力啊。
打红的机枪枪管能不能用水快速降温呢?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红热的枪管能不能用水快速降温,答案是不能!
这个答案一出,估计有很多小伙伴要琢磨不明白了,顺道还会提出反对意见:“难道小编不知道嘛叫水冷系统吗?电影电视剧里头,临时用水降温的也不是没有,你这说的也太肯定了。”
瞧您说的,咋能不知道呢?马克轻重机枪那大粗管子,外包的不就是水冷系统吗?
而且您说的电影电视剧,这玩意按照很多导演的说法,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他不会保证里头的真实性。
用冷水直接降温,那是没法子中的一个法子而已,但凡有一个办法,他也不会这么干的。
当然,小编这个答案是在理论上的答案,他不包括实际中的,实际战场中你想这么干,也没人拦着。
这么说的话,听着似乎有点绕,您别嫌弃,接着往下瞅,看看小编的解释。
首先咱来说一下,水冷系统和歼红热枪管直接差到冷水里头的区别。老实说,这水冷系统和直接将红热的枪管往冷水里杵,看着貌似都是用水进行冷却的,其实说道根子上,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码事!
这俩处置方式,水冷系统更加温和一些,那是一个专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红热枪管直接往冷水里头杵,这是一个相当残暴的做法。
您自己想一想,水冷却系统下枪管稍微起点热,他就被冷水给带走了,如果枪管再热的厉害,水箱里头的水首先沸腾了,水沸腾了能有多少度?一百度也就撑死了。
而且水沸腾之后,他就会产生蒸汽,这些个蒸汽把热量逐渐的带走了,水变少之后,然后再在水箱里头注水,从而达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您都不知道水冷式机枪,开枪的时候,俩窟窿眼都能冒出水蒸气,一头是注水口,一头是释放水蒸气的口子,您就算是高温天气里头开枪,都能看到这俩眼冒水蒸气。
而红热的枪管您直接往冷水里杵,红热的枪管那是七八百摄氏度的温度。
可您注入到水箱里头的水,他能有多少度?比人体体温三十七度低多了,不然也不会叫冷水。
您自己想哇,在这么个过程中,枪管经过一冷一热这么处理,而且是瞬间就想降低温度,这不没事找事吗?
咱人体经过这么一冷一热的处理,别说一激灵了,估计原地就得蹦跶起来,撑不住的。
当然这么说,没啥感觉,小编给您详细的说明一下。
您要想弄明白为什么红热的枪管不能用水快速降温,首先咱得了解一道打铁的工艺,啥工艺呢?淬火!
大家伙都知道过去铁匠铺子里头打铁,铁匠那打铁锤子砸铁片子弄个砍刀,造个镰刀,敲上一会,就往水槽里头塞烧的红热的铁片子,刺啦一下子,红热的铁片子红热消失了不说,温度还降低了,这个过程他就叫淬火。
铁匠好不好,不在你锤子砸的狠不狠,就在这淬火的功夫上,这要是淬火淬的急了,整块铁片子硬度就有了问题,他会变脆,一锤子下去砸断都有可能。
您就说吧,发脆了铁片子,还没砍别人,自己就先折了,这咋整呀?
所以铁匠会对淬过火的铁片子,进行再次的升温,这个过程叫回火。
就这么一淬一回的过程中,铁片子的韧性就会上去,强度也不掉,过去叫百炼钢吗?这捶打出来的铁片子才是好东西。
过去宝刀宝剑,您以为是咋出来的?就是这么出来的,上头您要是仔细看的话还有鱼鳞纹,很漂亮的。
可枪管不一样啊!他可不是宝刀宝剑,您这枪管红热之后,回头拿冷水这么一激灵,哎!这就相当于淬火了。按照工艺要求,淬完之后,你到哪里给我来给回火,这可是战场啊,回火的环境到没有,炮弹子弹到是不老少。
这要是回火回不成,是不是就尬住了?这枪管子的硬度就会往下掉。
所以这么干的结果就是,枪管会发脆,这对枪械的寿命可是有影响的。
而且机枪进行射击的时候,以为你这枪管的强度不够,就会因为撑不住发射药燃烧出来高温高压气体,炸膛这就难免了。
也就是说,枪管子按照理论上来说,您是不能用冷水对红热的枪管子进行处理的。
但战场上,你不处理枪管子的话,让温度降下来,他就没法射击。
所以咱就看到一些个资料中,上过战场的老兵回忆,他们没法子找不到水,还会用排泄物进行降温。
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命重要还是枪管子重要,这个选择题很好选的。
毕竟打完仗,人活下来,下了战场还能换枪管子吗?再不济换掉整条枪都成。
这也是为什么?新的枪械在出厂子的时候,他们要进行极限实验。
枪支被打的差不多之后,会插到水里,换另一支枪射击,射击完毕在拿起之前泡过的枪继续实验。
毕竟这是极限实验,嘛情况都要遇到,这么暴力使用,可以理解,但理论上不能这么干。
为了把这事说的更加的明白,咱就接下来就说说马克沁重机枪的水冷系统。当年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森.马克沁,在本土美国受到排挤,待不下去了,来到了英国,顺道还入了英国籍。
作为一名和爱迪生比肩的发明家,他可是闲不住的主,于是在1884年的时候,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挺利用火药燃烧产生的烟气完成射击循环的机枪,并顺利的进行了专利申请。
他造的这挺重机枪,算是枪械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武器也就正式的进入到了自动武器的升级过程。
自动武器好是好,毕竟带来了新的原理,让武器更上一层楼,但新的原理,他就意味着新的麻烦,这款重机枪的麻烦事可不少。
比如散热问题。
您要知道,枪械产生的热量大概来自两个方面,头一个是子弹发射之后,弹头在枪管中的摩擦,摩擦生热吗?
毕竟枪管内有膛线,而弹头比枪管略大,弹头在击发的过程中,在略显狭小的枪管内受到膛线的挤压,就会变成向前的螺旋运动,这样做会让弹头飞行的弹道更加的稳定,同时还能增加枪械的射击距离。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弹头和膛线之间摩擦所产生的热量也是很给力的。
另一个热量来源地,同样是最大的一块来源地,就是来自于发射药燃烧出来的气体。
毕竟都是火药武器,玩的就是一个火,您这一点火,发射药瞬间就变成了气体,就这股子气体本身就是高温高压的,所以这个热量更加的恐怖。
有多么恐怖呢?
早期枪械还在使用黑火药的时候,子弹被击发的一瞬间,整个枪膛内的温度可以达到一千五百度。啥概念呢?酒精喷灯那火焰的温度也就八九百度而已。
听到这个数字是不是很惊讶,让您惊掉下巴的还在后头,如今的武器谁还会用黑火药呢,都是无烟火药,这玩意燃烧的时候更加厉害,他产生的温度更是高达三千度,翻了一番啊!
就问您怕不怕?顶上四个酒精喷灯的温度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你可拉倒吧!小编吓唬人,这么高的问题,枪早就化了,你难道不知道铁的熔点才是一千五百度左右吗?那枪咋就没融化呢?”
这您就说道点子上了,一开头小编也不得其解,后来看了一些个资料,琢磨明白了。
咋回事呢?这些烟气的温度是高,但他是瞬间温度,不是一种持续性的温度。
您要是还理解不了,咱举个例子。
烧火龙听说过吧!咱民间的一个传统,把铁加热到一千五百度,这就变成了铁水,然后用木头勺子将铁水舀出来,通过击打的方式,把铁水撒的漫天都是。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木头勺子让点着了吗?没有!一个道理。
所以他这个温度是可以积累,但不是一下子就让铁提高到这个温度上,也就是说不会立马化了。
好了,在那接着说。那么在如此高温度的反复的冲击下,枪管就会发生变化。根据资料的说明,子弹连续不断的发射,大约在二百发子弹的时候,枪管的口径就会膨胀,这温度已经开始不正常了。
当子弹超过四百发的连续不断射击之后,枪管的温度就会提升到八百度。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因为弹头是嵌入膛线中射击的,这种弹头摩擦会将膛线的损伤变成永久性的损伤。
在这种情况之下,您如果是一名机枪手,依然固执的要继续进行射击,枪管就会变形,甚至是炸膛。
那么在马克沁之前,想要解决扇热问题,一般就是更换前管,您比方说加特林,好几根枪管子捆一块,一边射击一边转枪管子。
而马克沁重机枪这家伙射速是每分钟600发,比这加特林快了三倍,一根枪管子连一分钟都撑不下来,您要是单纯的靠枪管子的数量来解决问题,显然是不行的。
咋弄呀?马克沁琢磨了很长时间,就想到了,干脆将枪管放到一个放满水的盒子里,用水来带走这些多余的热量。
大家伙都是从九年义务教育这个战壕里爬过的战友,都知道水的比热容大,这玩意吃热量,而且水的获得也比较容易。
理论上说,只要水箱里头的水位不低于枪管,能够将枪管完全的埋到水里,这枪管的温度就不会超过一百摄氏度。
说干就干,最终成品出来了,1899年马克沁重机枪在美国进行了一万五千发连续射击的极限测试,给出的结论相当不错。
所以水冷系统算是枪械降温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到现在为止这套系统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您比方说美国造的M1917重机枪就是采用这套水冷系统的,还有德国的MG08重机枪,意大利的列维里M1914,甚至于咱自己造的二四式重机枪(德国MG08的基础上仿制的)等等。
当年朝鲜战争时期,美国人仍然有少量装备着着勃朗宁M1917A1重机枪。
后来咱自己造的二四式重机枪,在1947年第二十一兵工厂对其进行了改进,水冷变成了气冷,当时之所以这么改,完全是因为这枪太重了,改成气冷之后,整体的分量就减轻了十公斤。
当年美国也嫌弃勃朗宁M1917这款重机枪太重,还做了一个架子,方便汽车拖运,拖运的时候就跟拉一门炮的样子也差不多了。
而且包裹枪管的水箱太大了,这东西造的时候为了减轻重量所以并不厚实很薄的,到了战场上很容易被打坏,进而漏水。
您想哇,这一漏水,这枪也就成了废柴。
这话唠的有点远了,咱拉回话头接着聊。所以过去很多的重机枪,您可以说就是在马克沁重机枪的基础上改进出来的东西。
您比方说MG08重机枪,他就是马克沁M1889机枪的基础上改进的,原来的枪管上装的水冷套筒由金贵的黄铜换成了不值钱的钢铁材质等等。
说实话,水冷式冷却系统,对于重机枪来说,他可以让重机枪达到一个超长的持续射击能力,这种持续射击在战场上那是火力支援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志。
所以在二战那会,美国人在太平洋上和日本人交战的时候,依然会带着,甚至于上了朝鲜战场上,也有这家伙的身影,当然数量不多,但绝对有。
但水冷式的重机枪的没落将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气冷式机枪在如今日新月异的变革中,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所以如今水冷式重机枪,大家伙估计得到博物馆中才能看到了,当然一些个枪械爱好者冷不丁作为藏品收藏一些,其他地方您是看不到了。
而且如今的重机枪貌似在战场上的生存空间被不断的压缩,毕竟重机枪你这么一扣动扳机,那动静别提了,咚咚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杵在哪里开枪,这也就算了,那喷出的火苗子,就是大白天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就这动静,就这嘚瑟样子,一发RPG屁股冒着火星子就能扑上去了,瞬间就让重机枪消停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