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螺丝需要叫弹垫吗,古代火炮炮弹是一个铁球吗?
欧洲人最早发明的远程投射武器不是火炮,而是弩炮和投石器。
弩炮利用绳索的绞力蓄力,然后在短时间内释放,可以将弓矢高速发射出去。
而投石器运用了杠杆原理,将力放大,可以投放非常重的弹丸,对城墙等军事设施造成巨大伤害。
后来火药传入西方,外加铜的铸造技术成熟以后,欧洲有了热兵器,那就是火炮。
最初的火炮依然是为攻城服务的,最早出现的是臼炮。
这是一种炮身短(口径与炮管长度之比通常在1:12到1:13以下)、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线弹道的滑膛火炮。这个时候的铸造技术还不够生产较长的火炮炮管。
臼炮最初出现于13世纪,发射石弹。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攻城战、1489年苏格兰的Dumberton攻城战等战役中,攻城一方都使用了大口径臼炮用于破坏城池,臼炮的弹道很像今天的炮击跑,但是口径极大,破坏力极强,19世纪50年代以前的很多大口径火炮很多都是臼炮。
1832年法国制造的“Monster Mortar”。
臼炮一般发射的就是实心弹丸,或者开花弹,能够对敌方防御设施造成毁灭性打击。
后来铸造技术提高,有了较长的铸造炮管,可以将炮弹发射更远,弹道更为平滑,这种火炮也就是加农炮,加农炮最初的弹丸是实心圆球金属弹丸。
早期的加农炮是后膛填充的,就是类似于一个加长了的臼炮,最后面的一段可以拿下来,里面放火药,而前面的炮管里塞弹丸。发射一次,要拆卸后面的火药仓重新装药。
这种时候就只能发射球形弹丸,类似于一个加强了的投石器。
但是后来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可以铸造结实耐压的整体炮管,就有了前膛填装的火炮。
这种火炮炮管是全密封的,只有在尾部有个小洞,留出引信的捻子,发射时先将火药塞进炮管最底部,压实,然后再从炮口塞进圆形弹丸,发射时点燃尾部引信,火药爆炸,将弹丸弹射出去。
从此火炮的技术日趋成熟。
可以稳定发射弹丸以后,人们根据功能研发了不同的炮弹。一下例举几种。
1. 实心圆球弹
这是最基础的,均匀的金属圆球,发射出去以后具备巨大动能,主要是对工事、列阵、装甲骑兵、步兵、船只造成直接打击。
2. 葡萄弹
无数细小的弹丸被简易地包裹在一个弹筒里,发射喷射出去以后会造成一大片伤害,如果说实心弹类似于步枪点射,那葡萄弹就有点类似于散弹枪喷射,主要是对人员构成伤害,并且在海上被用于撕裂船只的帆,使其失去动力。
3. 链弹
这是在海战中广泛使用的,用金属杆或者金属链把2-3个铁球连起来。发射出去以后,这两个铁球会转起来,中间的链子起到切割作用,主要用于切断敌舰的主桅杆,使其失去动力从而被限制行动,便于进攻方的船只贴上去进行接舷战。
4. 开花弹或高爆弹
万能的人类为了杀戮不择手段,学会了铸造空心金属球,往里面填金属碎片和黑火药,然后插上一根木质的引信柱。发射的时候,炮管尾部依然是发射药,然后炮弹和发射药之间垫上一个木质弹托,然后那个引信朝前,防止被发射药点燃在炮膛内爆炸。火炮击发的时候,炮弹在出膛过程中,高温燃气会从炮弹与炮管之间的间隙泄露到炮弹前方,这样就可以引燃引信,炮弹在出膛过程中就被点燃,到达一定时间引信烧完,自动爆炸。
其实仔细想想,推动今天人类文明进步的,居然就是两种火辣辣的菊花喷射。
一个是喷射热气把我们送上蓝天和太空——
一个是喷射弹丸,把敌人轰得四分五裂——
请问是用紫铜皮还是黄铜皮好?
紫铜是纯铜,导电最好,一般使用在需要大电流的地方。
黄铜是合金铜,导电相对差一些,都是价格便宜, 使用比较广泛,当然还有的垫片使用铁的, 只要是考虑了价格便宜,对电路电流要求不高的地方。什么介质管道要用铝垫片?
铝垫和紫铜垫片适用介质采用的紫铜板材具备良好的焊接性,可经冷、热塑性加工制成各种半成品和成品,经数控车床精密车削确保密封面平直不翘曲,高精度研磨确保金属面与法兰密封面紧密贴合。材料选择:铜Hpb59-1,H62,H65,H68(RoHS)环保铜,紫铜,硅青铜,各种铝青铜,锡青铜,锰青铜,锰黄铜,铬锆铜等。
主要产品有:金属缠绕垫片、齿形垫片、波齿复合垫片、金属环垫及非金属垫片等;各类编制盘根;密封板材等。
铝垫和紫铜垫片适用介质性能
1、退火板材的室温抗拉强度为22~25公斤力/毫米;
2、退火紫铜垫片的伸长率为45~50%;
3、退火紫铜垫片的布氏硬度(HB)为35~45;
4、退火紫铜垫片的使用温度小于400℃。
本公司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励精图治,追求,以丰富的品种,精良的产品,优惠的价格、完善的服务赢得用户的信赖,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在市场经济强雄林立的竞争中,公司将一如既往以更优秀的产品,更优良的售后服务奉献给广大新老客户,我们愿与各地用户朋友紧密携手,共铸辉煌。
铝垫和紫铜垫片适用介质紫铜垫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耐蚀和加工”等优点。紫铜垫使用温度在500℃左右。紫铜垫的溶点为1083℃。紫铜垫的硬度:淬火前≥60HB,淬火后≤45HB。紫铜垫的外径在+0.0~-0.1之间。紫铜垫的内径为+/-0.1之间;紫铜垫的厚度在+/-0.1之间。
各种垫片材质的压紧力大小通常在密封垫片生产厂家样本或产品说明书中给出,也可通过实验决定。由于装配时达不到垫片所需的压紧力,或由于在常期运行中的振动使压紧螺栓松动而使压紧力降低,以及由于垫片材质的老化变形而丧失原来的弹性,都会使垫片失效而产生泄漏。
铜矿怎样选矿?
铜矿主要的选矿工艺为浮选工艺和浸出工艺。
铜矿浮选工艺铜矿浮选1.单一硫化铜浮选
一段磨矿-浮选工艺流程:铜矿物嵌布粒度较粗且均匀,铜矿物与脉石结合较疏松,接触边缘呈光滑、平坦状的矿石。通常,原矿磨到-200目占50-60%,铜矿物便可基本上单体解离。经过粗选、扫选,一至三次精选就可获得较好的浮选指标。此浮选工艺流程简单,选矿成本低。一段磨矿-浮选-粗精矿再磨工艺流程:适用于处理斑岩铜矿的单一硫化矿石或铜钼矿石。根据铜矿物嵌布特性,原矿经—段磨矿磨到-200目占50-70%,粗选、扫选抛掉大量尾矿。粗精矿经再磨矿后,进行二至三次精选即可得到铜精矿。浮选循环中的一次精选尾矿可在扫选后废弃,也可浓缩后返回粗选循环,少数铜矿选厂会将中矿单独再磨后处理。此工艺流程可使铜矿选厂在原矿品位低,处理量大时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由于粗精矿再磨,粒度较细,铜矿物与脉石矿物及黄铁矿的单体解离度较好,浮选精矿质量也较高。两段磨矿-两段(或一段)浮选工艺流程:对于粗细不均匀嵌布的铜矿石,为了使大部分铜矿物单体解离,需把矿石磨到-200目占80%,甚至更细些。此时,两段磨矿不论在磨矿效率还是防止铜矿物过粉碎方面都优于一段磨矿。当采用两段磨矿-两段浮选时,矿石经第一段粗磨之后即可浮选出一部分粗粒的铜矿物,避免过粉碎。该部分精矿品位一般较高,可直接作为精矿,或进入最后一次精选,或与两段磨矿后浮选所得到的精矿合并精选。若矿石中粗粒铜矿物较少,则可采用两段磨矿-一次浮选工艺流程。浮选循环均采用扫选和二至三次精选,中矿一般返回二段磨矿循环。相对说来,该工艺流程磨矿成本较高,设备配置和生产操作较复杂。2.多金属硫化铜浮选
多段浮选工艺流程:主要针对含有硫化铁的硫化铜矿物,其成分较简单,因此多段浮选流程是常规的硫化铜矿浮选工艺流程,其重点在于铜硫分离。一般采用多段粗选–多段精选–扫选闭路浮选工艺流程,能够得到良好的回收效果,但对于成分较复杂的硫化铜矿石,则无法达到理想的选别效果。分步优先浮选工艺流程:适用于较为复杂的硫化铜矿石,其铜矿种类繁杂,以蓝铜矿和硫砷铜矿为主。虽然重点依旧在于铜硫分离,但由于结构复杂,常规浮选工艺得不到合格的铜精矿。由于各种铜矿上浮速度不同,因此可先粗选出易上浮的铜矿物,再对难上浮的铜矿物进行再磨和中矿再选,合并回收铜精矿,使品位和回收率得到保障。浮选-混合精矿分离工艺流程:应用于品位较低,与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共生关系较为复杂的硫化铜矿。原矿经粗磨、粗选抛弃大量脉石矿物,得到铜铅锌混合精矿,再对铜铅锌精矿进行分离处理,得到单一铜矿物。此工艺流程可对铜铅锌三种矿物分别回收,但易造成混合精矿分离不完全的情况。等可浮选工艺流程:依据铜矿物以及铅锌等其他金属矿物的上浮速度进行选别,对上浮速度快和上浮速度慢的矿物分别浮选,可消除浮选残留药剂对浮选分离的影响,降低药剂用量,但工艺流程较为复杂,消耗时间较长,需配合更多的磨矿设备。3.氧化铜直接浮选
在矿物不经过预先硫化的情况下,直接用高级脂肪酸及其皂类、胺类捕收剂等直接进行浮选的方法,主要包括脂肪酸浮选法 、胺类捕收剂浮选法、螯合剂-中性油浮选法和乳浊液浮选法,常用于结构简单 、性质较为单一的氧化铜矿石。
4.氧化铜硫化浮选
将氧化铜矿物先进行硫化(使用硫化钠或其他硫化剂),然后使用高级黄药类捕收剂再进行浮选作业。在硫化作业时,矿浆pH值越低,硫化作业越快,而硫化钠等硫化剂更易硫化。硫化浮选法主要用于处理氧化铜矿物以铜的碳酸盐类,如孔雀石、蓝铜矿等矿物为主,或是赤铜矿,但对于硅孔雀石需要先进行特殊处理,否则硫化效果不佳,甚至不能硫化。
铜矿浸出工艺1.堆浸工艺
将破碎后的氧化铜矿石(混合部分硫化铜矿石)置于浸出垫上,喷淋强酸溶液让其与破碎后的碎石相渗透。随着时间的推移,碎石中的铜浸出到溶液中成为贵液,收集后将其泵送至溶剂萃取设备进行进一步提纯。堆浸工艺广泛用于低铜表外矿、废矿石的浸出。
2.池浸工艺
早期湿法炼铜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浸出方式。在浸出池中用较浓的硫酸溶液浸出含铜1-2%的氧化矿(粒度为-1cm)。由于浸出液中铜浓度较高,可直接用来电积铜。
3.地浸工艺
用于处理老矿的残留矿石或未开采的氧化铜矿、贫铜矿。对废弃矿山或用其它工艺回收不经济的铜矿山来说,地浸工艺具有很大的潜力。地浸时,一般井距30x30cm (或15×7.5m)、钻孔直径15-25cm,孔中设有塑料管直通矿体,浸出剂沿塑料管流入矿体,浸出液由矿体底部泵回地面。
4.搅拌浸出工艺
在装有搅拌浸出装置的浸出槽中进行,用较浓的硫酸溶液浸出细粒 (-75um占90%)氧化矿或硫化矿焙砂。浸出方式主要有空气搅拌和机械搅拌两种。由于给料粒度小、搅拌充分,搅拌浸出比池浸速度快且浸出率高。因此,搅拌浸出不仅可以处理品位较高的铜矿石,也可以处理尾矿等品位较低(Cu<1%)的铜矿石。
铜矿选矿相关设备颚式破碎机、圆锥破碎机、锤式破碎机、球磨机、水力旋流器、浮选机、药剂搅拌槽 、数控加药机、浓缩机、压滤机等。
最简单的真假铜器辨别?
认识范线与垫片,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要诀之一。
范线就是铸造青铜器时铜液留下的痕迹,垫片就是为了固定器壁厚度而留在器物上的小钢片。
二者既是铸造技术上留下的痕迹,也是从铸造技术来鉴别青铜器真伪的主要方法。
应该说,高古的铜器大都由陶范法铸造而成。
陶范法就是将要铸造的器物模型,用陶土做成若干范块,并有内范和外范之分。
铸造时,把范块合拢成型,铜液就从内外范的间隙中浇入,冷却脱范便成就一件铜器。
那么在铸出的器表,只要是合拢范块的交接处,必定会留下线痕。
尽管有的明显处会做些铸后打磨,但像耳、足、底等内侧或其他隐蔽处的痕迹是磨砺不掉的,而且当年的铸造者亦根本没有将这些范线清除的习惯。
一般作伪的铜器以失腊铸造为主。
失腊铸造是用整模,不分范块,器表清洁光滑。所以假器往往不见范线,但会出现一些细小的砂眼,失腊铸造就有此特征。
看垫片是鉴别真假铜器的又一简便方法。前面谈到,垫片是用来控制浇铸器壁厚度的有效工具,当时的铸工往往会顺手取来一些厚薄一致、但大小不均的小铜片,预先垫放在内外范的间隙处,当浇铸成型后,铜垫片便留在器壁上,有的易见,有的难找,有的还十分对称,左右相应。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是不用垫片的,这与当时铸造工艺的不发达有关。但假造的青铜器,也是不会有垫片痕迹的。
还有些作伪者,在真器刻上铭文或花纹,却正好刻在垫片上,这样的弄巧成拙是不乏其例的。
在青铜器的鉴别中,除了铸造技术和器物造型两方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这就是纹饰图案的鉴别。
纹饰图案是青铜器的一大特色。
它比器物造型更加复杂多变,而且内容丰富,制作精美,为世人所欣赏。 作假的青铜纹饰有许多种,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假器作假纹饰,以苏州周氏作坊出品为最精致。北京也有高手佳作出现。
这些艺匠的纹饰功夫很深,即便是伪作也可算得上是精美的工艺品了。
但对于鉴别真伪来说,只要细心审视,还是能看出破绽的。
因为一件纹饰再精致的青铜器,也是不可能在器形、皮壳、锈色等方面都十全十美的。
二是在素面真器上添刻花纹。
这种手法很普遍,比如在毫无花纹的素器上加花纹、在有少量花纹的真器上添加花纹、在花纹锈浊不清的情况下加刻花纹、在镶嵌脱落的花纹上重新加入镶嵌物等等。
曾有这样的事例,当错金银的越王剑被发现后,就有一些作假者,在素剑上补刻花纹、错以金银出售,却因技术欠佳而被识破,终贻笑大方。
鉴别这些改刻或增刻的纹饰,可首先比较其本身或周围的表层和地子是否与该器的其他部位相一致,因为若是后刻的,一定是破坏了原有表层的色泽。
其次找一下每组花纹的接合处是否有范痕,因为花纹是刻在范块上拼合浇铸的,没有范线就有作伪的可能性。
再有就是作伪者对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规律把握不准,比如纹饰一般虽有地纹和主纹之分,但二者其实关系密切。
如兽面纹卷角或勾尾的收头处往往是像同心圆一样与地纹的小圈连接起来的,但作伪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细微的特征。 辨别青铜器真假,讲究重量、嗅觉、声音和锈色的程度。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表比商周器轻薄,若重量相反,则存疑。
铜器出土有土气味,作假的器表总散发出酸味。
但更为重要的是对铜质声音的辨识和器物表面锈色的鉴别。
因为商周铜器是以铜锡合金铸成,敲击的声音自然清脆,而后仿的青铜器往往用黄铜铸成,或浇铸而成,敲击的声音混浊,若偏薄,则脆而散。有的是修补的伪器,四周敲出的声音就会不一致,加入其他材料修补的,更有一种沙哑感。 观察古铜器表层和锈层也很重要,因为当从器形或制作工艺上难以确其真假时,可以通过鉴别其表面锈色的好坏来断定是真品还是赝器。由于青铜器埋于土中上千年,铜锈会层层发出,但各个地域的青铜器表锈色却不甚相同,这与不同的地下水质和其他有机物腐蚀其表面,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有关。如安徽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锈层呈灰绿色;而湖南出土的青铜器,则见有翠绿色的锈层,亮晶晶的,人称“水坑”器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锈层丰富,锈色多变,或黑灰,或枣皮红,或灰绿,或银白。于是行家们又分别称这些锈层叫“黑漆古”、“枣皮红”、“绿漆古”、“水银沁”等。这些锈层很坚硬,即使用刀刮划,也只是一些锈斑脱落,与伪器的锈层是完全不同的。假锈层的做法多种多样,假的地子用盐硇砂,锈色用盐酸水浸泡,或用硫酸铜加绿色颜料和氨水调合。但生出的新锈色泽单调,不像出土锈层敷一层、丰富多变、带有滋润感。现在市场上看到一些仿古青铜器,大多呈粉绿色,手感很差,即有些黏手和脱落的感觉。有的则乌黑发亮,像是熟坑器,但器表没有一点色泽滋润的感觉。
罗马斗兽场上场过哪些猛兽?
看过几个回答,感觉他们的回答都不太靠谱,所列的狮子、老虎什么的也都算不上猛兽。
对于罗马斗兽场上出现的猛兽,由罗马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在公元77年写成的著作《博物志》,这是一本记录欧洲奇珍异兽的百科全书——
在这本博物志中,不少异兽的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伴随着欧洲文化的传播,甚至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异兽形象。
独角兽:圣洁之兽
独角兽似乎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使它在各种神话、志怪、博物的创作中经久流传。从古希腊至今,依然是人们很常见的想象寄托。在不同的时代,独角兽有着不同的形态,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一种可能真实存在的动物,演变为具有神奇能力的异兽。
这种动物最早在古希腊作家克泰夏斯的著作《印度志》中被提及,他将这种动物称作印度野驴,它和马匹一样大小,甚至比马还要更大,它们的身体是白色的,头部是深红色,眼睛是蓝色的。它的前额长着一只角,角的根部是白色的,中部是黑色的,上部的末端则是火红色。使用这种角制成的杯子喝水,可以治愈抽搐、癫痫,甚至避免中毒或者解毒。而中世纪时独角兽往往被塑造为长着独角的马或者山羊,一般是浑身白色,极为狂暴,只能够被处女安抚。
古罗马博物学家普利斯说:“独角兽是一种极凶猛的怪兽,要生擒它是不可能的。不过,独角兽却喜欢纯洁和天真,而且很易受美丽少女所诱惑,所以只有纯洁的少女才能捕获它。”
独角兽的真实原型一直饱受争议。有人认为是羚羊,有人认为是鹿,也有人认为是犀牛。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众多博物志来看,犀牛确实是最接近这些原始记载的动物。《论动物的特性》的作者埃里亚努斯称独角兽为monoceros或cartazonos。Cartazonos这个词非常接近阿拉伯语中的karkadann,意为犀牛。
尽管过去了两千年,独角兽依然维持着自己受欢迎的形象,是纯洁、爱与尊贵的化身,不断激发人们的幻想。
不死鸟(phoenix):浴火重生
不死鸟(phoenix)也是西方传说中经典的神兽形象,是数千年来艺术家们的灵感来源。有关菲尼克斯最早的记载,出自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神谱》,其中描述这种神秘的生物生活在阿拉伯的沙漠之中,寿命悠长。当他的生命走到尽头,并不像其他生物一样静静死去,而是浑身燃起熊熊烈火化为灰烬,又从灰烬中重生。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则对它的外观做了详细的介绍。他认为不死鸟是一种外形近似巨鹰的鸟类,羽毛一部分是金色,一部分是紫红色,叫声动听如同少女的歌谣。而它的不死特征则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中更为详细。书中描绘,菲尼克斯以乳香为食。它用橡木枝将巢搭建在棕榈树的顶端,外出收集肉桂、甘松等各种香料垫在巢中。而当
它的生命结束,一只新的菲尼克斯从它的身体里飞出。
在我国,不死鸟常常被等同于凤凰。但事实上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神话生物。凤凰一词本指一种鸟类的雌雄两者,雄称凤雌称凰。该词出自先秦古籍《山海经》:“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凰)。”而在《大荒西经》一篇中甚至还有对其蛋进行使用的记载。“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由此可见凤凰在中国古代只是普通的鸟类,与不死鸟的“死而复生”相去甚远。二者被混淆主要源自“凤凰涅槃”一说,但这一说法并不来自古代神话,而出自于郭沫若先生的同名作品,序中写道“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司,满五百年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按此鸟殆中国所谓凤凰”。郭沫若先生所作诗歌《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其实是指西方传说中的不死鸟菲尼克斯。这一次混淆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之后大量外国文学的翻译中,都直接将菲尼克斯译作了凤凰。
狮鹫:财富、权力、忠贞
狮鹫(Griffin)以其独特而经久不衰的魅力,受到许多奇幻爱好者的喜爱,直到今天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甚至成为流行文化的符号,出现在众多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中,克林顿家族的族徽便是两只相对而立的狮鹫Griffin(格里芬)源自古希腊语γρυπός,意思特指巨大的钩状鸟喙。它是一种结合了狮和鹰(兀鹫)外形的生物。有翼的怪物——希罗多德在叙述狮鹫和独眼种族阿里玛斯庇人之间绵延不绝的战火时,如此称呼狮鹫。
也许对狮鹫最细致的描摹,来自难以考证的约翰·曼德维尔爵士在其著名的《约翰·曼德维尔爵士航海及旅行记》85章所说:“那里尚有许多狮鹫,比别处多得多,有人说它们的身体前面的部分是只鹰,后面的却是狮子,这是真的,因为它们生来如此;但狮鹫的体格比八只狮子还要高大,比一百只鹰还要强健……它脚上有巨大的爪子,像公牛的弯角那么大。”
欧洲最早关于狮鹫的书面记载出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的文献。在《历史》中,希罗多德提到,西徐亚北部的里菲山住着一群独眼的人类。他们会与狮鹫进行战斗,原因是后者会在巢穴里存放大量黄金。
希罗多德,出身小亚细亚的哈利卡纳苏,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著有《历史》一书,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战争。他四处游历,博闻多识,书中还记载了西亚、北非和希腊各地区的风俗人情。
非洛斯特拉托斯则在《提阿纳人阿波罗尼奥斯传》中提到,狮鹫的喙非常坚硬,能够用来开采金矿。古时记载将狮鹫和金钱财富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于是在后来的很多艺术创作中,狮鹫常常和龙一样被描绘为守护财宝的怪物。
而如今,狮鹫的形象作为飞行坐骑被广泛地应用在西方奇幻背景的电子游戏中,在魔幻题材的电影中也几乎是一个固定配置了。在《纳尼亚传奇》中,狮鹫就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西方龙:邪恶的化身?
龙的形象在东西方文化语境下截然不同。与中国将龙视作祥瑞神兽相对,西方的龙(dragon)大多是长有鳞片的爬行类生物,尾巴像蛇,生有一对蝙蝠翅膀能够口吐毒液或者火焰,往往是邪恶与贪婪的代名词。而随着西方文化的演进和发展,龙的形象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北欧的神话,凯尔特与盎格鲁撒克逊的传说,基督教的圣经故事等,这些文化因子都融入了西方龙的血脉,其文化内涵也变得极为丰富。
西方龙的起源时间并不明确,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神话中的《埃努玛·埃立什》。
书中记载太古之初,世界一片混沌,只有汪洋大海。海中有一股咸水,叫提亚玛特,还有一股甜水,叫阿普苏,它们分别代表阴阳两性,在汪洋中不断交汇,生出几个神祗。而其中的提亚马特便是最早与龙相关的形象。而在希腊的神话中,龙则往往以反派的形象出现。如看守金苹果的巨龙拉东和被伊阿松杀死的看守金羊毛的巨龙,以衬托希腊神话中英雄的形象。而西方龙如今的形象呈现出多元的特征,则主要归功于电影和文学的加工。在《魔戒》中,史茂革呈现出较为经典的古代西方龙的形象,残忍邪恶并贪图财宝。它在电影中被描绘为一只拥有巨大翅膀的类蜥蜴怪兽,智慧很高且能喷火,最终死于巴德的黑箭。
游戏而创作的小说中,作者为西方龙做了详细的分类和设定,如不同的颜色代表善良、邪恶、中立不同的立场,影响了后世很多关于龙的作品。在《龙与地下城》中龙一般分为三个主要种类:颜色龙、宝石龙和金属龙。代表邪恶阵营的颜色龙有:黑龙、蓝龙、绿龙、红龙和白龙.代表善良阵营的金属龙有:黄铜龙、青铜龙、铜龙、金龙和银龙.代表中立阵营的宝石龙包括紫晶龙、水晶龙、翡翠龙、蓝宝石龙和黄玉龙。
在《权力的游戏》中龙的印象也十分深入人心。龙不再是简单被刻画的邪恶、贪婪的单维生物,而呈现出更丰富,更具有魅力的多重特质。至此,西方的龙经过千年漫长的加工过程,终于变成了如今力量强大又亦正亦邪的模样。
古代人类对于异兽的描绘可能出于对自然的未知与敬畏,也可能出自瑰怪的想象以填补相对贫瘠的生活。经过历史漫长的演进,有些形象甚至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成为魔幻世界想象共同体的重要角色,牵引着一个群体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