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维埃黄铜币200,贵州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
贵州,简称“黔”或“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贵阳,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是中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界于北纬24°37′~29°13′,东经103°36′~109°35′,北接四川和重庆,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
贵州自古以来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出现了不少历史名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冉琎冉琎(1199—1258),南宋播州绥阳(今遵义市绥阳县)名士,军事战略家,南宋将领。宋理宗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积极准备抵御蒙古军南侵。冉氏兄弟闻余玠是位贤能的统帅,便去重庆拜谒余玠,献保西南计:主张“徙合州城”。他们分析说:“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余采纳了冉氏兄弟计策,密奏朝廷,任冉琎为承事郎,代理合州知州,冉璞为承务郎,当理合州通判。
2.冉璞冉璞(?—1260),贵州省绥阳县青山平母台人,冉琎异母弟,南宋大臣。 与兄冉琎(?—1253)史称“二冉”。
南宋淳祐二年(1242),二冉组织军民,在钓鱼山构筑内外城池10余座、水井92口,可容军民17万的雄踞西南的钓鱼城军事重隘,将合州(合川)迁于此。宝祐元年(1253),余玠遭投降派谗害,冉氏兄弟亦于1253年卸职回乡。
3.马士英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一说字冲然),贵州贵阳人,明末大臣,官至内阁首辅,相传本姓李,过继马氏,祖籍广西梧州(一说江苏仪征)。明万历己未(1619年)成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后历官严州、河南、大同知府、庐凤总督等职。甲申变后,马士英与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因“拥兵迎福王于江上”有功,升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为南明弘光王朝首辅,人称“马阁老”。后国事不济,在抵抗清军侵略中壮烈殉国。有清一代,其为人颇遭指责,时唯有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幸存录》对其持-允。有《永城纪略》(含《永牍》)及部分诗文、书画作品传世。
4.丁宝桢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道光二十五年迁往平远州进修,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后任翰林院编修。丁宝桢是洋务运动重要成员,官至四川总督,曾诛杀骄纵不法的大太监安德海。去世后赠太子太保,谥文诚,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5.曹维城曹维城(1683~?),字价人,贵州贵阳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武进士第一人。清康熙四十二年冬十月,康熙帝策试天下中式武举于太和殿前,驾御瀛台紫光阁,阅试中式武举骑射技勇,后回到乾清宫,读卷官等以殿试武举诸卷呈览,康熙帝亲定名次。传谕曰:“武进士中,优者颇多。”康熙帝亲御金殿赐武举曹维城等102人武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曹维城获取武状元后,授头等侍卫,正三品官衔。
6.李世杰李世杰,贵州省黔西人,乾隆时期从小吏一直官升至兵部尚书。他始终清廉自律,严饬吏治,激浊扬清,以清正廉明而闻名遐迩。他对下体恤民情,处处为百姓着想,在清朝是一个难得的清官。在任四川总督期间,李世杰率军将廓尔喀人赶出国土,对安定西藏,保卫祖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扬。总之,李世杰在处理政事、体恤民情、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贡献。
7.郑珍郑珍(1806~1864)清代官员、学者。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贵州遵义人。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治经学、小学,亦工书善画,还是晚清宋诗派作家,其诗风格奇崛,时伤艰涩,与独山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所著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郑学录》等。
8.王士俊王士俊(1683-1750)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贵州平越(今福泉)牛场渚浒人。字灼三,号犀川,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10岁即能诗善文,19岁入平越府学,广交良友,不耻下问。见事不平,据理争辩。”雍正皇帝即位,号召天下百官士子向朝廷进言,王士俊也提交了几条意见,被接纳后于雍正元年(1723)选送河南任许州知州,自此开始其官宦生涯。当时许州濒临黄河,黄河经常决口,地方河防物资年年缺乏,灾荒时时发生,百姓困苦。王士俊到任后,施以仁政“革除衙门买卖官价,国课重耗,派办物料等陈规”,以市价买卖防河材料,杜绝以往官价高于市价弊端,又“严惩盗贼,平反冤狱错案”,“减免赋税,鼓励农耕”,许州百姓生活得以缓解。王士俊官声卓著,也很有学术成就,著有《河南山东古吏治行》、《河东从政录》、《困之录》、《清流县志》等书稿行世。
9.傅玉书傅玉书(1746~1812),字素余,号竹庄,清朝贵州瓮安草塘下司人。贵州著名诗人。生于学者之家,祖父傅如励,曾师从明朝监军御史钱邦芑。傅玉书的父亲傅龙光,系乾隆中期秀才,平生喜爱程朱理学,一生著有学术著作数种。由于家风熏陶,傅玉书走上了钻研学问的道路。傅玉书是乾嘉时期贵州的一代才子,是瓮安文化的领军人物。他以才华学识饮誉黔中’名扬华夏’更以自己在文学艺术上的求索精神赢得了后人的钦仰。在他的影响下'瓮安人文蔚起,人才辈出,成为黔中腹地的一枝奇葩。傅玉书创造了贵州文化史上四个第一的奇迹:辑贵州第一套诗歌集成、撰贵州第一个剧作、写贵州第一部私家方志、为贵州第一个诗文兼擅者。公元1812年,傅玉书因病逝世,终年66岁,后葬于贵阳三桥阿江河。
10.夏同龢夏同龢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参加癸巳科乡试,中举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光绪帝“亲笔御点”为戊戌科(恩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公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是中国第一个以状元身份留学的人,攻读工业和经济,学成回国。
11.黎庶昌黎庶昌(1837—1896),男,字莼斋,自署黔男子,贵州省遵义县东乡禹门人。黎皑第四子。早期从郑珍学习,讲求经世之学。清咸丰十一年(1861),贵州因地方战乱停止乡试,黎庶昌北上赴顺天府乡试。时值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太平天国占据南京,清廷内外交困。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12.王伯群王伯群(1885—1944),贵州兴义人,中国同盟会先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教育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八一三”事变后,日军来犯,大夏内迁贵州,抗战期间,王伯群带领大夏大学三次迁校。 1944年冬,王伯群在领导迁校过程中积劳成疾。1944年12月20日,王伯群病逝于重庆陆军医院,终年60岁。著有《交通事业改革方案》《电政设施三年计划》《航政建设纲要》《伯群文集》等著作。
我国各省份名字由来?
中国目前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分别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可能有些朋友都能将这34个行政区背下来,但各省区的名字你都知道怎么来的吗?
我国的省份命名,大多是从古代沿用至今,有的是以地理位置命名,有的是沿用古称演变而来。今天就给大家梳理一下,去发现省名背后的故事。
(一)以方位命名
东西南北常出CP
河南省、河北省——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
河南简称“豫”,古传夏禹将中华大地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如今河南所在的地方便是“豫州”。
在隋唐以前,河南一直作为地理名词实用。除了我们知道的河南河北、还有河东(今山西)河西(河西走廊、甘肃青海)。
到了隋朝,隋炀帝在洛阳设立东都,并设立了河南郡、荥阳郡、陈留郡、梁郡等郡。河南这一地理名词从这时起,升级成地名。
隋朝设位于东都的河南府
唐朝时,将东都洛阳所在河南郡改为都畿(jī)道-河南府,并在现在的豫东、皖北、苏北和山东整个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设河南道。河南作为省名,从唐设河南道开始。
唐朝设河南道
河北简称“冀”,同豫州河南一样,冀州也是九州之一。到了唐朝时,随南边的豫州一样,改成了河北道,河北的省名自此也就定了下来。
唐朝设河北道
不过,在元明清三朝,因为都城都在北京,因此河北省做过中书省(元)、北直隶(明)和直隶(清),在清朝,我们熟知的李鸿章、袁世凯都做过直隶总督。
山东省、山西省——太行山之东、太行山之西
山东简称“鲁”,在周王分封为齐、鲁两国,常被人们称为齐鲁大地,在九州中属于青州、兖州。
北宋覆灭后,金人占领了淮河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区,在山东地区设置山东西路和山东东路两路。
金朝设山东东路与山东西路
山西简称“晋”,春秋五霸之首的晋国便在山西,九州中属于并州。因为位于黄河东边,因此常被称为河东。虽然金人设立了山东两路,但在山西,设置的则是河东北路与河东南路。到了元朝,蒙古人在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山西之名才由此而出。明朝建立后,将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升级成山西行省,山西正式建省。
明朝山西行省下辖州府
湖南省、湖北省——洞庭湖之南、洞庭湖之北
湖南湖北常被称为荆楚大地,一是两湖皆位于荆州,二是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旧地。
宋朝设荆湖南路与荆湖北路
北宋时期,以洞庭湖为界,将荆楚之地分为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湖南湖北之名,由此开始。
广东省、广西自治区
广东与广西和前面几个省份不一样,“广”并不是某条或者某座山,而是一个叫“广信”的地方。
宋朝设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
西汉武帝在平叛粤国后,设“广信”,属苍梧郡,是岭南的首府,东汉后,又将交趾分为交州和广州。最后在宋朝,改岭南为广南,设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东与广西之名,由此而来。
江西省、江东?
项羽、东吴孙王都称自己是江东子弟,那“江东”和现在江西省有关系吗?
唐朝设江南西道
实际上关系并不大。唐时,将江南地区分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江西之名始于此。而秦汉时期广大江南地区并没有得到深度开发,当时并没有江南的概念,而江东则是由于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折去,将两岸划分东西,吴越等地便成了江东,与宋时江南之东,还是有区别的。
陕西省、陕东?
和江西一样,有“西”而没有“东”。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底蕴最深后的地区之一,西周、西汉、西晋、隋唐等13个朝代在西安定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元朝设陕西行省
但是陕西省省名的由来,确是隔壁河南省的一座小县城。陕西这个名称始于西周初年,据《国语》载,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周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召公管辖。陕西因此得名。
正式以陕西作为省名则是从宋朝设陕西路开始。
云南省
云南有句很出名的旅游广告“彩云之南”,而云南得名也来源于此。
元朝设云南行省
西汉武帝时期,征服了西南地区,并新建24县,云南县正是其中之一。建县之时,县治背面的山上出现彩云,因县治在彩云之南,得名云南。到元朝推行行省制,在云南设云南行中书省,云南作为省名被正式确定下来。
(二)以江河湖海命名
浙江省
浙江的钱塘大潮非常壮观,而钱塘江在古时称“浙江”,因此浙江这名字就这么来了。
唐设江南东道
唐时,在江南设置江南道,唐玄宗时将江南道拆成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后来又将江南东道又拆分为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浙江之名就在这样拆拆合合中诞生了。
黑龙江省、青海省
黑龙江和青海一眼就能看出来,省名分别是取自省内黑龙江、青海湖。
清朝满人发源于东北关外,因此他们认为东北使他们的龙行之地,因此在东北设置了黑龙江将军、盛京将军、吉林将军管辖东北,黑龙江与吉林在后来便成了省名。
《尼布楚条约》后黑龙江将军辖地
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在古代被人误是苦寒之地,清朝治理藏区后,分别在拉萨河西宁设办事大臣,而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青海之名由此而来。建省则是到了1928年的民国时期。
清朝设青海办事大臣辖地
海南省
海南因南海得名,可以说说我国最晚几个成立的省级行政区了。海南古时成为琼州和崖州,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海南岛还未解放,国民党便在海南岛设置海南特别行政区。1950年海南解放后,设海南行政公署,归广东管理。1988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将海南从广东划出,建海南省,设海南经济特区。
(三)古称、古制度演变而来
四川省
我以前认为四川是以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四条大川命名的,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宋朝设川陕四路
四川古称益州或巴蜀,唐太宗时期将益州改为剑南,唐玄宗又将剑南改为剑南东川节度和剑南西川节度,再加上汉中的山南西道,到了宋朝又新设夔(kuí)州,四地合成“川陕四路”,四川因此得名。
安徽省、江苏省、福建省、甘肃省
安徽和江苏的前身是江南省,一直是明清时期最富庶的地区。清初时,江南一省的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因为尾大不掉,在顺治朝将江南省分为江南左和江南右。再后来江南左取安庆和徽州的首字,建安徽省,而江南右去江宁和苏州的首字,建江苏省。
清朝拆江南省分江苏、安徽二省
福建和甘肃也是一样。唐玄宗时期,取自福州和建州之名,设福建经略史,福建之名由此而来。到宋朝,设福建路,成为一级行政区。
唐朝设江南东道,下辖福州、建州地区
甘肃的省名取自甘州和肃州,西夏设的甘肃军司,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元朝设甘肃行中书省,甘肃正式建省。
元朝甘肃行省下辖的甘州、肃州
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
西藏在唐朝时被称为“吐蕃”;元朝时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中华大家庭的一份子;明朝称“乌思藏”,设都司。到了清朝正式定名为“西藏”。西藏的“西”,即西域、西番的意思,“藏”则是“乌四藏”“卫藏”的意思,西藏就这样从清朝沿用至今。
清-藏卫喀木
新疆古称西域,自汉同西域之后一直用到清朝。在经过康雍乾三朝努力,终于在乾隆手上击败了准噶尔,将西域纳入统治范围,而“十全皇帝”乾隆便将西域成为新疆,即自己收复的新领土,并设伊犁将军管辖。不过当时有很多“新疆”,雍正皇帝时,贵州东南部新辟疆土也叫做“新疆”。当时,西域新疆和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新纳入清王朝统治之下的地域,统称“新疆六厅”
清-新疆
最终确定实在清末的阿古柏在新疆叛乱,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之后。新疆的失而复得,借“故土新归”之意,于1884年,设新疆省。
贵州省
贵州之名,始于宋朝。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不过当时贵州指的是现在的省会贵阳。
明-贵州布政使辖地
明成祖朱棣收复贵州之后,在此设立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才开始作为省名沿用下来。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地区及现在的蒙古国地区在古代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底盘,在秦汉时期称“匈奴”,隋唐时期称“突厥”两宋时期称“契丹”和”蒙古“,明朝称“瓦刺”。这些中原地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到了清朝最终以“蒙古”统称这一地区,并根据各部落归附中原时间的先后,将最先归附的漠南三部成为“内蒙古”,漠北一部称“外蒙古”。
清朝在内蒙古设的六盟、两旗和察哈尔
在民国时期,因为民国政府的衰弱,不能对外蒙古进行有效管理,加上苏俄的威逼利诱,外蒙古脱离中国独立建国,而内蒙古则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们第一个民族自治区。
北京市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应天(今南京),称京师。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取得皇位,因为燕王封地在北平,便将京师搬至北平,但保留了应天的京师班子,因此位于应天的京师称“南京”,位于北平的京师称“北京”。
明-北京城
天津市
自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联通海河和运河的天津便开始兴起。因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起兵时在此渡河,后来朱棣就将此地改为“天津”,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
上海市
古代民间将吴淞江上游成为“上海浦”,下游成为“下海浦”,后来下海浦被摒弃,留下了“上海”这个地名。宋时,在此设上海镇,元时设上海县,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
1927年国民政府北伐占领上海,设上海特别市,1949年上海解放后,上海仍然作为中央直辖市,知道如今。
台湾省
三国时期,东吴曾派遣舰队前往台湾地区,当时称为“夷洲”,因为远离大陆,一直被认为是未开化的地方。随着不断的发展,在台南形成了当时岛内最大的市镇,而台南的安平港,又称“台窝湾”,住在台南的少数民族为台窝湾族,后来台窝湾渐渐演变成全岛的称呼,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启用“台湾”这一地名。
清朝设台湾府,属福建省
以寓意命名的省份
辽宁省
辽宁省,简称“辽”,因辽河得名,古时称辽宁地区为辽东,及辽河以东。春秋战国时期,辽宁属于燕国,燕国在此设辽东郡和辽西郡。元朝时设辽阳行省;明朝时设辽东卫;清朝建国是都城在辽宁,因此称为盛京;民国时称奉天。到了1952年,辽东辽西合并,去“安宁”之意,建辽宁省。
燕国-辽东郡、辽西郡大致范围
吉林省
前面介绍黑龙江省的时候,提到了清朝在东北设吉林将军治理吉林地区。吉林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在满语中的意思是“沿江的地方”,吉林同黑龙江一样,省名自清朝沿用。
清朝吉林将军辖地
宁夏自治区
宁夏在古时属于塞北地区,长期被游牧少数民族占领,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铁佛部首领赫连勃勃在此建立大夏国,北魏评定后,在此设夏州。
元-甘肃行省-宁夏府路
到了唐朝,因党项族人平叛有功,被唐皇封夏州节度使,宋朝时,因不满辽国统治,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即西夏。
元朝灭西夏后,取“安宁”之意,在此设宁夏府路,宁夏之名由此而来。
重庆市
古时称:渝。北宋改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后继位,为宋光宗皇帝,称“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因此得名。
南宋-重庆府
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古时转运香料的港口,还有一种说法是附近有一处泉水非常香甜而得名。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门,古称濠镜澳,原为蠔镜澳。因当地生产蠔,海湾“规圆如镜”而得名,后因地名不够雅而改成濠。至于澳门的地名,澳为港口,门为十字门而得名。
—— 手动分割 ——
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到这里就全部介绍完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省名都是在唐宋元三朝确定下来的,这其实和每个朝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有关。
秦朝首创郡县制度,结束了夏商周的分封制度,建立中央集权政府,成为后世中央与地方行政管理的样板。
秦朝三十六郡
到了汉代,因为疆域的扩大,在郡县的基础上,设置了州级行政,相当于现在的“省”,汉代州名多用古名,如我们熟悉的九州。
汉代设置的“州”
魏晋南北朝基本沿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隋朝统一中国后,采用了和秦朝一样的郡县二级制(隋秦真的很像!)。
唐朝代隋后,由于疆域迅速扩大,为便于管理,依据山川河流和交通便利,设置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制度,我们现在一些省份名便从中出现了。
唐代设置的“道”
宋朝在唐朝的基础上,将“道”改为“路”,大体沿用。元朝虽然是个短命王朝,不过贡献了首创的行省制度,此后的一级行政区都称为“省”,并贡献了多个省名,沿用至今。
元代设置的行省
那么,大家现在都清楚了各省份名的由来了吗?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我会经常分享一些地理和历史相关的内容。
两万五千里长征实际长度?
2万5千里长征真的有2万5千里,长征经过的地方有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扩展资料:
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男红军是徐特立,徐特立,湖南长沙人,1877年生,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教育部长,长征时58岁。
除徐特立外,参加红军的年长同志还有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名叫杨金莲,又名板登卓藏族。
1875年生于四川小金县一个农奴家庭,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西进岷江上游,在理番县苏维埃女主任陈再茹的引导下,年已60岁的杨金莲带领一儿两女举家参加了红军。
杨金莲在红四方面军随军家属队担任翻译员。长征路上,她在努力做好翻译、宣传讲解工作的同时,还尽可能地发动藏族群众,为部队筹措粮食和生活必需物资。
1936年10月,杨金莲胜利到达陕北,当时她已62岁,是所有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年龄最长者。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男红军名叫向轩,1926年出生在湖南桑植县,母亲贺满姑,贺龙是其大舅。
他7岁参加红军,9岁随大部队长征,是当时走完长征的年龄最小的男红军。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名叫万曼琳。
她1926年出生于四川南江一个贫苦家庭,1933年随哥哥参加红军,8岁时就走上长征路,9岁时她已经跟随红军炊事班战士拣柴火、择菜、送饭。
万曼琳所在红四方面军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翻雪山过草地,历经无数的历练,最终跟随着红军战士的大哥大姐们走完了万里长征路,见证了红军三支主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四川是什么革命根据地?
我给出原命题,四川是什么革命根据地?
的正确答案是:四川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因为我们在学校学习中国历史,讲到近代史时老师告诉我们,红军长征时,四川做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为革命成功做出巨大贡献。所以我给出该命题答案是:川陕革命根据地。
请问您的家乡是哪?
山东聊城 莘县位于省西部,市西南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与以为界,东北邻,西与以及市、相连,南与河南省濮阳市、接壤,北邻。县境介于北纬35°48′—36° 25′,东经115°20′—115°43′之间。据2010年土地详查数据,县境东至东鲁街道朱家庄村东南,西至古云镇西池村西南,最宽39.97公里;南至古云镇高堤口村东南,北至魏庄镇邵净庄村北,最长75.6公里;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比原来认定的1387.74平方公里多28.26平方公里。
此钟原存于古城镇(原范县城)东门内,系文殊寺的镇寺之宝,后寺毁钟存。此钟系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制造,至今已有800年历史。钟通高 2.9米,唇径 1.77米,唇周 5.56米,重 4000公斤。虽经千年锈蚀,钟上的八卦纹饰和界格仍十分清晰,“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常转”、“国泰民安”四组大字几乎毫发无损。此钟历史之悠久、匠艺水平之高、保存之完整、形制之硕大,均为省内罕见。2002年,古城镇政府筑台建亭,重悬古钟。
鸳鸯饼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在聊城莘县古城镇,郑板桥的故乡,有一种名吃叫做—鸳鸯饼
1.调好的馅料铺在面饼上,制成肉锅饼,两两相扣,上蒸笼蒸制而成。在做工上,要求两个肉饼一大一小两端上下相连。
2. 鸳鸯饼是一种肉饼,内外七层,每一层都像纸一样薄,看起来晶莹透亮,吃起来筋道耐嚼,不黏口,不拽牙。
3. 馅料是大葱加猪肉丁,香而不腻,回味悠长。其制作工艺特别讲究,一般不外传。小麦精粉和面,擀成很薄的饼。精猪肉手工剁成丁,拌入大葱丁,加五香粉
4.古城特产糟鱼
5.古城特产坛子鸡
5.古城古城豆腐干
6.古城特产空心挂面
长征前的根据地面积?
长征前的根据地面积约为8.4万平方公里。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以后,也就是长征以前,中央苏区发展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共设有60个行政县,其中江西省22县,福建省15县,闽赣省16县,粤赣7县。中央苏区总人口为435万,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