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聊城郑家哪里卖黄铜 而被救女子最终归宿如何

收了点碎银子替本地屠户郑关西看住他们,厉声叫出了金翠莲问了一个明细。没曾想姑母已经南下,金翠莲母亲急火攻心,开肉铺的郑关西看金翠莲是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走投无路的金翠莲父女果然上当,他家大娘子更歹毒。...

聊城郑家哪里卖黄铜,而被救女子最终归宿如何?

水浒传是民间人们喜爱的一部小说,当读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时,尤其热血,精彩让人欲罢不能,鲁提辖性如烈火,性格刚直。

鲁达和李忠,史进酒楼喝酒,喝的正高兴,忽闻隔壁有啼哭声,鲁达听了,心里想,我喝酒正高兴,你哭个什么劲,这不是扫兴吗?于是叫来小二,问了个大概,小二是个奴才,收了点碎银子替本地屠户郑关西看住他们,鲁达不以为然,厉声叫出了金翠莲问了一个明细。

原来金翠莲父女,来投靠姑母,古代通讯落后,全靠书信,如果现代,就没这种事,没曾想姑母已经南下,不知去向,金翠莲母亲急火攻心,一病不起,花光了一家人积蓄,还是不治而亡,住在帐房的钱也还不起,正走投无路的时候,本地大财主,开肉铺的郑关西看金翠莲是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有几分资色,于是见色起异,假以三千贯的钱,娶金翠莲为外室,古代三千贯不得了啊!它换算到现代有一千六百万一民币,可真是土豪,可惜这都是整人的套路,是遮人耳目,骗金翠莲,欺负他们父女的花招,走投无路的金翠莲父女果然上当,被娶进郑府,被强占了身体,三千贯没有,而且还看他们父女无依无靠,动不动对金翠莲拳打脚踢,可见郑屠就是个地地道道的恶人啊!作恶多端,市井无赖,地方一霸,他家的肉铺可以肆无忌惮的开分铺,也是在当地上下都吃的开的人,狡诈多端,他家大娘子更歹毒,常用锥子剌金翠莲臂膀,三个月就被赶了出来,还被迫卖唱还那本来就莫须有的三千贯(卖唱相当于现代唱歌的主播),可见欺人太甚。

鲁达一听郑关西,郑大官人,以为他是何方神圣,细问才知是个卖肉的,他蹭的一声站起来,一把把桌子拍折了,搞的四座皆惊,大怒:“这厮一臭卖肉的,也敢猖狂,本提辖为你作主了。”鲁达这人豪爽,有侠肝义胆,路见不平一声吼,拔刀相助,看金翠莲犁花带雨,可怜兮兮,身为男人的恻隐之心,大英雄保护弱女子之心泛滥,这时已经恨不得生吞活剥郑屠了,这不平事鲁达是管定了。

鲁达问史进拿点银子资助金翠莲父女,史进是正直,善良的英雄好汉,在少华山下来有五十两银子,一路花费,剩下不足三十两,留下五两,其余全给了鲁达,可见水浒中鲁达,史进都是热心肠,有本事之人,而李忠平庸,没啥本事,赚钱不易,在衣服里拔来半天,掏出二两银子,翩翩鲁达聪明,机警,眼睛好使,见李忠也有三十多两银子,才掏二两,显得小气,鲁达不高兴了,一把把桌子上的银子拨弄到桌下,说不要他的,把李忠弄了个大红脸。可见大千世界,人有种种,不是所有人都像鲁达史进般豪爽,也不可强求。

鲁提辖拿史进的银子,和自己的银子,算起来应该不少了,都给了金老汉。金翠莲父女终于得救,脱离苦海,次日送走金翠莲父女,又去三拳打死郑关西,让读者们终于出了一口恶气,内心重重的爽了一把,解气,读者爽了一把,可鲁达却因此吃了人命官司,从此走上亡命天涯,逼上梁山之路。

被救的金翠莲父女南下怕郑屠追来,铁了下心往北走,走到雁门县遇到赵员外,嫁与他作了外室,相当于有钱人在外面买房置业养一个大美女,赵员外是个不错的人,遇上赵员外,认命了,后来应该过的还不错,人各有命,处于豆寇年华的金大美女,迫于生活,不敢感情用事,先做郑屠小妾,后被赵员外收做外室,也是命犯桃花,这命生成就这样,后来应该生活还不错,什么年代都是有钱好办事,没钱步步难。

什么菜刀又快又好用?

这个问题我会!说是量身定制也不为过。

作为一个常年与刀打交道的职业厨师,深谙什么菜刀好用!

菜刀不是越贵越好用

像旬刀等日系菜刀,双立人等德系厨刀,动辄几百块、上千块,真的有必要买么?

确实是挺不错的,但昂贵了!对于家用显然是浪费了(土豪请忽略哈)!一把再贵的厨刀,再贵的炒锅,其实并不能提高厨艺。

外面酒楼饭店的菜肴好看好吃,主要是来自于厨师的厨艺,刀锅饮具占据的比例很小。但凡做餐饮一行,都知道后厨的设备,花大价钱的往往是在炉灶、排风系统之类大件上,值得!性价比高!而刀和锅是最便宜的一部分,以炒锅为例,放眼望去中餐后厨的标配是双耳大铁锅,路边摊则是单耳熟铁锅,基本上是几十块钱,或百来块而已。皆是从就近的批发市场采购的,哪里用得着进口的,殊不知德日炒菜很少,一个不会炒菜的民族,何能制作出好的炒锅呢?

尽管锅和刀价格便宜,但实用性毋庸置疑,用起来甚是得心应手!

首先等懂得一些基本技巧方行。

1、肉丝、肉丁、土豆丝切得长短粗细均匀,与刀的价格关系不大,切菜的本质是拿刀的手势,切的手法,以及跟经验有关。

2、厨师用的菜刀快,是因为经常打磨,一天一磨很常见。家用的话,倒不用每天磨刀,使用频率不同。

3、磨刀时,不建议用磨刀神器,说的是下面图片这种,尽管磨几下就快了,可是非常伤刀刃,同时钝的更快。最好是用磨刀棒,刀刃磨损严重的则用磨刀石,实用性强。

4、切到手,有的人觉得是菜刀太锋利导致的,实际上刚好相反,刀钝才是问题所在,因为容易打滑。

5、菜刀容易生锈,或刀身软,或锋利持久度短,与刀的用料息息相关。

好菜刀应当具备的标准

网购有不少廉价的菜刀,十几二十块钱,刀的寿命一般很短。原因在于原料差异,劣质菜刀的钢材用的普遍是3Cr,或者是420、430系列,这类菜刀的防锈蚀性能差,易生锈。

其次,钢材含碳量越高,硬度就越高,意味着菜刀不易变形,经过打磨后锋利度也能保持较长时间。

阳江十八子作系列的刀就很不错了!在后厨非常常见,一把不到一百块钱。

十八子用的是4cr钢,碳含量中等有0.4%,刀刃硬度达到了54HRC。家用绰绰有余了,要知道菜墩师傅每天数小时高频率切配,都能使用一两年。

郑家刀系列也不错,像9铬片刀,顾名思义刀刃用的是9cr钢,比十八子高了5个等级。那么硬度就更强了,刀刃达到了58HRC,也就不用经常磨刀了。

但是郑家刀采用的是夹钢工艺,两侧刀身分别是用1cr和2cr钢,还有热处理、品控没有十八子好。所以,两者各有千秋。

以上介绍的是【片刀】,开刃角度小,用起来轻快,只适合切割,不能砍斩。像切冻肉、斩鸡翅、砍猪脚之类的操作,价格一万的片刀也受不了,轻则卷刃,重则崩口断裂。

砍东西当然要用【斩刀】,它的开刃角度大,手感厚重。尤其是5cr钢锻造的斩刀,硬度足够的同时韧度也好,不会硬脆,甚是趁手。

家用的话,一把切片刀和斩切刀就够了。若是嫌麻烦,推荐用【文武刀】,前切后斩,一刀走天下。

其实,好刀要搭配好砧板,方能如鱼得水!若是质地坚硬的竹砧板,或者不锈钢砧板,是极其伤刀刃的,也容易打滑。质地软的砧板,则会咬刀,体验感不顺畅。

至于用什么砧板好?

木、竹、不锈钢、塑料……里面大有讲究!为了不跑题,不展开作答了,就这样了!

食塾师兄(完)

民国时期有哪些比马未都还厉害的收藏家?

民国时期这样的收藏家不胜枚举,如张伯驹、孙瀛洲、王世襄、郑振铎、张宗宪等等,与马爷相比,爷说不上谁更厉害,他们都有各自侧重的领域。比如张伯驹主要是收藏字画,孙瀛洲以收藏瓷器为主,王世襄开创了明式家具的收藏等等,没有可比性。但与他们相比,马爷的收藏起步或许晚一些。

关于他们的收藏故事都很传奇,也令人动容。几句话很难说尽,这里主要说下他们的主要收藏。

“重瞳乡人”张伯驹

张伯驹被誉为“民国四公子”之一,自谓“重瞳乡人”,因为他是河南项城人,项城历史上出过两个有名的“重瞳子”,一个是舜,另一个是项羽。

他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镇芳之子(过继,生父张锦芳),家世较好。因此也就有了玩古董字画的资本。但与很多文博大家一样,在玩中张伯驹玩出了大名堂。他收藏的字画很多人都听过,都在故宫看过,却不知道这些字画实属张伯驹的捐赠。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唐杜牧《书赠张好好诗》

宋范仲淹的《道服赞》

宋蔡襄的《自书诗卷》

宋黄庭坚的《诸上座帖》

和唐李白的《上阳台帖》

件件都是稀世珍宝,当初为了能得到这些国宝,张伯驹变卖家产,即使是被绑架在绑匪处被扣留了近8个月时需要赎金,他与夫人潘素也不忍卖字画换命。最终,夫妻二人却将这些毕生收藏捐献给了故宫。

孙瀛洲

孙瀛洲,中国古陶瓷鉴定家。1906年到北京“同春永”古玩铺学徒,以后又到多家古玩铺当学徒。他聪明好学,在学徒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文物基础知识。1923年在北京自设敦华斋古玩铺,成为北京著名的古瓷经营者,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明清瓷器。

1956年,孙瀛洲将将近3000件古董全部无偿捐给了国家。这些捐献的古董包括:宋元明清瓷器2375件,犀牛角杯子32件,瓷器资料497件。

“一两犀角,十两黄金”之说,外祖母告诉她,解放初,“北京的犀角杯都在咱孙家。”

但孙瀛洲最有价值的收藏还是瓷器,如一对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全世界仅此一对,孙先生花了40根金条购得,在那个年代就值40根金条,这对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放在现在的价值真无法估量。

王世襄:“京城第一大玩家”,也是“明式家具研究之父”

“想要独占那是不可能的,连皇帝也做不到”

“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能把工作干好吗?”

这是文博大家王世襄在他的著作《锦灰堆》 中写下的话。都说玩物丧志,王世襄却完成了文博大家。

在他之前明清家具无人问津,在他之后,明式家具一件难求。 他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收藏,终于完成了著作《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这两本书已经成为研究明清家具必读的著作。

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唐 “大圣遗音”伏羲氏古琴

王世襄收藏的家具一部分现在故宫,一部分现在上海博物馆。对于这些一辈子辛苦收集来的珍贵家具,他的态度的是:“我自得之,我自遣之。”

郑振铎:是文学家、也是翻译家,更是陶瓷收藏家

1947年5月2日,取款270万,用来买俑。7月9日,取款300万,7月12日,连汉马共价600万……11月17日,取去购俑款4000万。这是一份购买陶俑的记录,记录者:郑振铎。

学生时代通过《最后一课》认识这位学者,之后知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诗人,文学评论家,但很少有人知道,郑振铎还是一位收藏家。郑振铎的主要收藏就是唐三彩。后来因为看见故宫内馆藏重的陶俑有点少,就索性将自己收藏的陶俑捐献给了故宫,总计657件。

张宗宪:中国拍卖史上应该记他一笔

他是20世纪香港最成功的古董商之一,拍卖界的元老宗师。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香港、北京和上海,但凡是古董生意的行家,或拍卖行的老板,如果不知道“张宗宪”,那只能证明他还未入行。

在七十多年古董生涯中,张宗宪经手过的东西不胜枚举。估算起来几万件是有的,很多大收藏家手里的东西都是经他手买下的。而他之所以会拍卖自己的藏品并不是因为缺钱,或是想赚钱,而是觉得好的东西要大家一起观赏,不能自己一直独占。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

大珍级别的古钱币价值怎么样?

五十珍

1 桥足半釿布:战国时期铸币。系从空首布演化而来,因其钱文多铸有货币单位“釿”字而得名。产生于战国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国地区。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圆肩(或平肩)、圆裆、方足。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当时楚国地区也曾铸行过钱文分别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的长足釿布。

2:三孔布:圆足布之一种。因其首部和两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这种布币发现极少,所见面文有二十余种,背文纪值,分“两”和“十二朱”等。

3 :博山刀:齐明刀之一种。燕昭王二十八年至齐襄王五年(前284-前279),燕国攻占齐大片领土时铸。清代嘉庆年间山东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样特殊,习称“博山刀”,传世极少。背面铸有三字或四字,一般开头两字都是“莒冶”。1979年,山东莒县故城遗址曾出土有这种刀币的钱范。

4 晋阳匕:即圆首刀,战国时期铸币,又称直刀、赵刀。形体轻薄,钱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白化”、“王化”、“城”等十几种,多出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成白”又释作“成帛”,河北灵寿战国中山故都城址曾出土这种刀币的钱范,可证其铸地。

5 齐六字刀:齐刀,战国时期齐国铸行的“齐返邦长大化”、“齐大化”、“齐之大化”、“即墨之大化”、“即墨大化”、“安阳之大化”等刀币的总称。除此之外,一般将“莒邦”等残刀亦归入齐刀范围。

6 东周、西周(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币。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7 共屯赤金(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币。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8 壮泉四十:新莽钱,始建国二年(10)铸。“六泉”指规则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指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其中规则直一在始建国元年(9)已铸,大泉五十则在西汉居摄二年(7)已铸,始建国元年(9)又铸。

9 国宝金匮直万:新莽时铸钱。上部方孔圆形,有直读“国宝金匮”;下部方形,“直万”两字直书于两竖纹之间。传世仅两枚。

10 大泉五千:三国吴钱,史志无载。

11 太夏、真兴:夏赫连勃勃真兴年间(419-475)铸钱。钱文隶书,面重郭,存世极少。

12 永光:南朝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5)铸钱。形制薄小,重二铢,存世极少。

13 景和:南朝宋前废帝景和元年(465)铸钱。重二铢,钱形薄小,存世极少。

14 咸通玄宝:唐钱。咸通十一年(870)桂阳监钱官王彤所铸,寻即废止,存世极罕。

15 开平通宝、元宝:梁钱。开平是五代梁朱温年号(907-911),存世仅通宝、元宝大铜钱各一枚,对其真伪钱币界看法不同。另有开平元宝铅质小钱,系南汉刘隐奉梁正朔而铸。

16 天成元宝:五代后唐钱。天成年间(926-930)铸。

17 永平元宝:前蜀钱。永平年间(911-915)铸,存世极罕。

18 天德重宝:闽钱。天德年间铸,有铜、铁两种,当百使用,背穿上“殷”字,以纪国号。

19 天策府宝:楚钱。马殷受梁封天策上将军,建天策府,于乾化元年(911)铸天策府宝,有铜、铁两种。据《十国纪年》载,当时城中行用铁钱,城外使用铜钱。其所指城中城外可能是指境内境外。铜钱又有背龙及鎏金等品。

20 乾封泉宝(楚):楚马殷所铸大钱。有铜、铁二种,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策府等字,铜钱数量少于铁钱,钱文隶书,与唐高宗乾封泉宝不同。

21 广政通宝:后蜀钱。孟昶广政年间(938-965)铸,有铜、铁、铅三种平钱。

22 大蜀通宝:后蜀钱。钱文形制与广政通宝接近。存世极罕。

23保大元宝(背天):南唐钱。李璟保大年间(943-957)铸,背上“天”字,形制厚重,存世极少。

24 永通泉货:南唐钱。显德五年(958),李璟铸永通泉货大钱,以一当十,钱文有篆、隶两种,篆书者较薄小,为后期的减重钱。

25 大齐通宝:南唐钱。此钱真品仅发现二枚,因其文字形制与大唐通宝接近,所以定为南唐开国者徐知诰升元元年(937)建国号大齐时所铸。一说为南唐后期铸大唐通宝时所铸。

26建炎元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铸。“建炎元宝”铸造量极少,钱文篆书,隶书成对,同时期高宗尚铸造有“建炎通宝”,“建炎重宝”,皆罕见,为古钱大珍。

27至宁元宝:P金代卫绍王至宁元年(公元1213)铸造。存世仅有一枚折五型铜钱孤品,书体与北宋崇宁小平楷书相似。珍罕无定价。

28大宋通宝(当拾):南宋大钱 大宋通宝当拾 直径一般:52MM.厚:3MM

29贞佑通宝、元宝:铸期:宣宗贞佑年间(1213-1216年)特征通宝,小平,钱文真书顺读。元宝小平,钱文真书旋读。 贞佑元宝,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岛春水藏) 国内仅发现此一枚。

30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俗称“垮牌”),是一种独特的品种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系南宋末年宋理宗淳衤右年间(1241—1252年)所铸。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在北宋时,称为余杭郡,高宗南渡后建都于此,改称临安府。临安府行用铜质钱牌就是由当时的临安府铸行的。其面额分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三等。“准”为“平”的意思,“省”为“省佰”,即以七十七文充当一百文铜钱。该铜质钱牌呈狭窄长方形,上端有一圆孔,四周及圆孔有廓;长度和宽度因面额大小而异,“准贰佰文省”长6.2厘米、宽1.9厘米,“准伍佰文省”小型的长7.3厘米、宽2.3厘米,大型的长7.9厘米、宽2.7厘米;面文均为“临安府行用”五个字,背面标明币值,分别为“准贰佰文省”、“准叁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面、背文均楷书,且制作精美。

31大朝通宝:蒙古汗国在改称元以前称大朝时(公元1227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有银质、铜质两种,均为小平钱, 存世极少,铜质更罕见。属中国古泉五十名珍。

32乾亨通宝:五代十国时期南汉 刘龚政权乾亨元年(公元917)铸造。一般制作不精,文字内多流铜,极少见。另有“乾亨重宝”铜钱。

33天显通宝:天显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辽太宗天显年间铸,据内蒙出土:径2.38厘米,重2.7克。文字自然,颇具辽钱风韵,隶书体旋读,传世甚罕。太宗天显年间(947-950年)铸,仅发现1枚孤品,该钱已流入日本。

34中统元宝: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年)铸行。钱文楷、篆二体,直或旋读。背可见星纹,平钱。

35永安一十、五百、一千:,五代十国时期盘踞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造,永安一十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量极少,价格极高,,永安五百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仅孤品,古钱之大珍。铁钱存世也已屈指可数,价格颇高。此外“永安五百”面文形制独特,按照右左上下顺序读,永安一千有铜铁两种,铜钱存世量极少,价格极高,为古钱珍品。铁钱存世量也已不多,能得善价。

36应历通宝:辽国穆宗皇帝应历年间铸造(公元951~969),钱文粗糙,制式为小平,现存世仅有数枚。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辽代应历通宝,直径23.5mm,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

37大元国宝: 元朝 元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造。文字形制极为精美,有以孤品背龙纹者尤其精致,疑为开炉试铸样钱。另有铅钱孤品,系雕母。

38建国通宝:北宋 宋徽宗 赵佶有 建中靖国 年号,但建国通宝仅有篆书,楷书 小平 对钱各一,其中篆书钱铜色金黄,狭穿大字,面带黑斑及松花绿锈,据说出土于苏北,曾被钱币收藏大家罗伯昭先生以400银元购得。也有人认为此钱太过离奇,怀疑是建炎通宝改刻而成,但据考证,建国通宝是取建中靖国年号的首尾二字组合而成铸造的货币,却因赵佶的建中靖国年号中的“建中”二字与唐代某年号重复,所以此币刚刚铸成就马上废止,而改铸非年号的“圣宋通宝”、“圣宋元宝”。因此建国通宝极为珍稀,存世量不超过10枚,无法估价,称建国通宝为北宋第一珍稀币并不为过。楷书建国通宝早在清末,民国时期曾被发现,可惜皆已流失,1956年锦州博物馆在发掘清代范子和墓时,曾经出土一枚隶书“建中靖国”钱,铜质厌白,属于夹锡钱一类,实属仅见。 请大家欣赏国家博物馆所藏名珍篆书体建国通宝。根据实物考证篆书体建国通宝的版别有三种,均属试铸。

39保宁通宝:辽代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年间(969-978)的铸币,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极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宽缘、细缘、狭穿、广穿、背月纹等区别。其钱文右旋读,书体隶兼八分,浑厚朴拙,古意盎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可谓影响了整个辽一代钱风。根据相关资料、图谱及所见所闻,保宁通宝平钱的统计存量大约在数十枚之内,是辽钱中的稀见品之一。

40至正之宝:元朝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铸造.均为大钱,用以代表交钞与纸币并行。钱体厚重,制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几型。面文“至正之宝”为端丽楷书,直读。背穿上“古”系记江西吉安道监制;穿右“权钞”二字可作权当银钞解。穿右为币值银重,所见有“伍分”、“壹钱”、“壹钱伍分”、“贰钱伍分”及“伍钱”五种。“伍钱”即值银钞半两、铜钱五百文,为“权钞钱”之最大者;径达8厘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来出现之最大行用方孔圆钱。以铜钱权钞行使,又称“至正权钞”。钱文书体特别俊秀流畅,与“至正通宝”一类书法相同。这类铜钱均比较罕见,价格极高。

41圣宋通宝:直径2.4厘米,穿0.65厘米,厚0.1厘米。钱币完整,未见拼接、挖补、改刻的痕迹,应当是一枚真品古钱。“圣宋通宝”行书旋读,字体与行书圣宋元宝相同,只是“元”作“通”。背右下角现一斜月,左侧边郭有一个直径0.1厘米的圆形深孔,形态较规则,似乎是用作定位用。

宋徽宗赵佶于崇宁二年(1103年)铸圣宋通宝,行、篆二体,以一当五,崇宁三年(1104年)乃止。圣宋通宝钱行世只有8个月,世间所见甚少。

42贞观宝钱(西夏文):西夏崇庆贞观年间(公元1101~1113年)铸造,形制为小平钱,直径2.5CM。钱形较大存世仅有一枚,极其珍贵。

43天启通宝:背面有字的天启通宝是明代的,明光宗未铸钱,因其在位仅数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于天启元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此钱为小平钱,真书直读,铜色淡红,也有黄铜钱,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钱,还有钱径达2.9厘米,大如折二钱的宽郭大样钱;也有钱径2.3-2.4厘米的小钱。明熹宗铸泰昌通宝钱只一年,次年便开铸“天启通宝”,同年设立了户部宝泉局,称“钱法堂”,从此由户部主管铸钱。所铸钱币主要用于军需,军队的铸钱炉只保留西北三镇,东南的一律取消,这时全国形成了三个造币中心,分别为两京及四川地区,但天启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贤专权,宦官乱政,滥铸情况又出现,地方钱局大量出现,因此所铸的天启钱版本极多,差异大。钱背文大量的出现记地,记局,记重等形式。此前仅万历时期出现过,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钱币制式的复杂时期是从天启年间开始的。天启年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继以往的方法,仍采用增加铸钱量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省钱局滥钱恶钱,好赚取利润。大量的轻劣钱掺入官钱充数,与明朝前期制钱力求精整美观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后开铸当十钱。天启五年,因官私所铸大钱过多过劣,下令停铸,并由朝廷出白银,回收当十钱,其大钱铸期不过三年;天启钱钱重原定一钱三分,千钱重八斤八两,但后来由于官铸过于滥恶,小钱仅重七分,千钱仅重四斤八两,含铜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种用日本铅锡销熔入铜所铸的铜呈折色的“折沙钱”就是此时所铸。天启小平钱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大类,背文比万历钱复杂,背铸有星月纹的种类多;背有文分记重,记事,记局、记地。背记事为“奉旨”二字,是当时宦官、大臣奉旨办事造钱的意思。“天启通宝”小平钱不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轮郭宽窄,钱文结构也有诸多不同,很复杂多变。“天启通宝”当十钱也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类,折二钱则大都背无文,存世也较少。这两种钱皆较少见。

元末南方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公元1358年铸“天启通宝钱”,该币质地为紫铜,就式样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三种,钱文有楷书和篆书两种,由于从发行到停铸仅经历了一年,因此元天启通宝比较珍稀,尤其是篆书折三天启钱为一级品,为可遇而不可求之神品;而明天启钱则版式较多,有小平钱、折二钱、折三钱、折五钱、折十钱多种,质地也为黄铜,但钱文却均为楷书。元天启钱光背,而明天启钱背丰富多彩,背字有:日、月、工、户、浙、京、新等多种,纪值有二、十、十一两等,当然还是以光背为常见。

44靖康通宝:“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北宋 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属国家一级文物。

45天国通宝:天国背通宝当十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第一批试铸的通用钱币,因不久即改铸太平天国圣宝钱而属临时过渡性的钱币,因此铸额有限而十分罕见.

46应运元宝:"应运元宝"铜钱,系北宋淳化年间李顺起义所铸起义军钱,

47皇统元宝:金代钱币,皇统年间(1141-1149年)铸造,制作极为精美。存世不多枚皇统元宝篆书孤品。

48应感通宝:北宋时,李顺于994年发动农民起义,攻克成都,建元应运。曾铸应运元宝。李顺死后,部下又铸应感通宝,存世皆罕。

49崇庆元宝、通宝:崇庆元宝为金卫绍王崇庆年间(公元1212年)所铸,由青铜铸造。有元宝、通宝两种。元宝为篆书当五大钱(即折五,直径为3.5厘米);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钱文仿瘦金体所制。崇庆元宝传世极少,有书籍称其为“孤品”,实际上据了解全国保存有五六枚真品。

崇庆元宝史志不载。唯辽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与文字近似泰和重宝。“崇庆元宝”四字作玉筋篆,旋读,光背无文。钱体铜色青白,制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宁钱制,然仔细推敲仍不免匠气。近代京沪诸多泉家皆审为赝品,而钱币学家郑家相以为当属金泉。

50元德重宝: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7)铸造。版式为折二型钱。钱文楷书,直径一般为2.7厘米。今存世仅有两三枚,珍罕无定价。崇宗皇帝朝另铸造有“元德通宝”钱。

历代陶瓷款识的鉴定方法?

瓷器鉴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定瓷器的年代即烧造的时代,二是鉴定瓷器的窑口即烧造的地点。

瓷器年代的鉴定与窑口的划分是研究瓷器的发展的基础。瓷器年代的确定,为断代研究创造了条件;瓷器窑口的划分,对研究瓷器烧造区域的分布以及烧瓷技术的品质与工艺水平、各地区瓷窑相互关系与它们之间的影响以及区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瓷器发展史,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整体。然而明、清瓷器的鉴定就不同了,因为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以江西景德镇为全国的瓷器烧造中心,除少数地方窑外,绝大多数为景德镇的产品。所以明、清瓷器不存在产地的划分,而只是一个时代的鉴定。

关于瓷器鉴定的年代依据,宋以前的瓷器与明、清以后的瓷器是不一样的。宋代以前瓷器的年代依据,主要是根据墓葬,特别是具有确凿纪年墓葬出土的瓷器,鉴定家把它作为断代的标准器。考古资料证明,什么时代的墓葬与该墓出土的瓷器年代是相一致的,学者们通过对大量带纪年墓出土的瓷器,进行科学地排比,找出各个时代瓷器在造型、质地、釉色、纹饰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并以此作为鉴定宋代以前瓷器的科学依据。明、清时代的瓷器鉴定,因其墓葬很少,特别是带纪年的墓葬就更不多见,出土瓷器亦少,而不能作为我们断代的依据。所以明、清瓷器鉴定年代的依据是从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排比出来的。然后将带年款瓷器的造型特征、胎釉及纹饰风格作为标准并用以解决不带年款的官窑与民窑瓷器的断代问题,同时,根据这些带年款瓷器的造型、胎、釉及纹饰特征,反过来又可解决这一些伪款瓷器的问题。因此,对宋以前瓷器窑口的断定,必须对其烧窑遗址进行发掘,而对窑址年代的确定必须与带纪年墓出土瓷器相对照。

元代瓷器是在宋代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代瓷窑在南方除江西景德镇、浙江的龙泉窑外,在全国范围内尤其在北方地区仍有一些瓷窑还在烧造。因此,元代瓷器鉴定也还有一个产地问题,元代瓷器带年款的很少,但也有一些带年款值得注意的,如著名的元“至正十一年”铭的青花双耳大瓶,经过对它的排比研究就解决了一大批元代青花瓷器的断代问题。因此关于元代瓷器鉴定,具有介于宋与明之间过渡性质。

古代瓷器是历史的产物,每种瓷器都必然打上其时代烙印。犹如一部文学作品一样,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因此必须从作品的内容去分析。古代瓷器不是以文字内容来表现,而是以它的造型、纹饰、烧造方法、胎釉特征以及年款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所以鉴定一件瓷器的所属窑口与时代,也必须从这些方面去分析、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结论。历代陶瓷款识的鉴定

陶瓷器上的款识,是指在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划、印或书写表明年代、产地、堂名、人名、用途及吉祥语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在器底或器身有某种图案款识。由于款识的内容、格式、字体、书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陶瓷器的断代、断定窑口和辨别真伪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鉴定的一个重要环节。

款识的类别

陶瓷器上的款识大致可分为六大类:纪年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图案款及其它特殊类款。

纪年款:纪年款是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纪年款可分为两类:一种用当时帝王年号,称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等。另一种用天干与地支组合的,称干支纪年款,如“皇明天启年丙寅吉旦”、“乾隆丙午”等等。纪年款以官窑瓷器为多,但部分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较草率,远不及官窑规整。瓷器上用干支纪年款的以明清时期较多。

堂名款:指私人定烧瓷器的所刻、印、书写的自家堂号。内容包括堂名、斋名、轩名、府名、室名、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堂名款明嘉靖时已见有,如“滋树堂”、“东书堂”等堂号,明代后期流行。入清以岳 各朝皆有,尤以康熙时盛行,如“中和堂”、“慎德堂”、“拙存斋”、“复香轩”等等。

人名款:指工匠或私人定烧陶瓷上所刻、印、书写的名字或别名。如三国时越窑青瓷上的“师袁宜作”,唐代长沙窑“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宋代磁州窑“张家造”瓷枕等等。明清时期多见,如“陈守贵造”、“天启元年米石隐造”、“春育主人珍藏”等等。

吉语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写的吉祥语,表示赞颂、祝福。晚明至清代最为流行,如“万福修同”、“富贵佳器”、“天下太平”、“福寿康宁”等等。也有只题一个字的,如“福”、“寿”等。

图案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画的纹祥图案记号,亦称“记号款”。图案款多数为民窑所用。明清两代最为流行,如八卦、太极图、八宝、海、兔、双鱼、灵芝等等。

其它特殊类款:还有一些不能归入以为类别的,如“茶”、“酒”、“琅〓”等字,统称为其它特殊类款。

款识的起源及其发展

远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发现一些刻划符号。如仰韶文化类型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已发现各种刻划符号270个。此外,山东龙山文化,以及上海马桥、浙江良渚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也发现不少刻符;青海省乐都、甘肃省半山所出土的陶器上还发现了彩画符号。这些刻或和彩画的符号是我国最早的文字雏形,也是我国陶瓷款识的滥觞。商周时代,瓦和陶器上的刻字,多数为编号,少数为人名。春秋战国时期的砖瓦、陶器上的刻符和文字,各地都有发现,逐渐增多。秦汉时期的陶器和砖瓦的文字非常丰富,所涉及的内容亦较前广泛。陶器上的文字绝大部分内容是反映陶手工业的情况,如器物的编号或记号(一、二、三……等),制陶手工业的官署名(左司空、右司空、大水、北司等)、作坊名(安陆市亭、栎市、杜亭等)、陶工名(义渠、伙、成、苍等),另外还有地名(宜阳、新城、蓝田等)、器物所有主名(北园吕氏缶、下贾王氏缶等)、器物置放地名(宫厩、大厩、丽山〓宫等)等等,在瓦当和顺上还开始出现一些吉祥语(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延年益寿昌等),大凡后世的款识类别,此时大多已具备,开了中国陶瓷款识的先河。目前所见瓷器上最早的款识是浙江省鄞县出土的一件东汉青瓷双系盘口壶,底足刻有隶书“王尊”二字。带有纪年款铭的瓷器,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如南京赵士岗墓出土的一件越窑青虎子,其腹训刻划“赤鸟十四年(251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款铭,不但有纪年,并且有烧制地点、工匠名等内容。浙江省绍兴古墓出土的一件青瓷谷仓,顶部的龟碑正面刻划“永安三年(260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的款铭,内容包括纪年以及祝愿的吉祥语。南京清凉山吴墓还出土一件熊形油灯,上刻“甘露元年(265年)五月造”的款铭。这是三件十分难得的具有纪年款的器物,它为我们正确断代提供了标准器。其款识的共同特点是:釉下刻划,字体近草书。

西晋时烧制的一种青瓷扁壶,各地有不少出土,形制奇特,短颈,扁腹,广底,两侧各有系由于发现有的器物底部刻划有“先姑〓一枚”、“紫(此)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者也”的款铭,才使我们知道,这种青瓷扁壶在当时称为“〓”。汉代文献上记载有一种罂,《汉书》颜师古注:“〓,长颈罂也”。但罂究竟是何物?长期以来不得而知。1972年南京化纤厂晋墓出土一件青瓷长颈鸡首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由此使我们得知器的名称和器物属主的名字,原来这种长颈壶,即称为“罂”,与文献记载相符。

唐代陶瓷款识仍以刻划为主,但已有在釉下用彩书写的款铭出现。从窑口来看,刻划者多数为越窑,用彩书写者以长沙窑为多。其内容不仅有纪年款、人名款、产地款,还有带有商品广告性质的款铭。字体绝大多数为草书,楷书少见。刻划与写的部位皆不固定。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越窑青瓷执壶,腹部刻划有三行文字:“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847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记之耳”。这件器物的款识记录了当时年号的改换。浙江嵊县出土的一件越窑青瓷罂,腹部刻划“元和拾肆年(819年)四月一日造此罂,价值壹千文”17字,详细地标明了制作日期、器名、价值。浙江宁波出土的一件印花碗,碗内底有“大中二年”四字,则为内容单纯的纪年款。此外,还有刻划文字的青瓷墓志铭,内容有纪年、人名、事迹等等。

唐代长沙窑以彩书写款识,很多具有商品广告性质,这是长沙窑的一大发明,如“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卞家小口天下有名”、“言满天下无口过”等等。在外销器物上,还用阿拉伯文书写“真主最伟大”,以适应和迎合阿拉伯人民的需要。

唐代著名的邢窑白瓷中有刻“盈”、“翰林”字款,或书写“翰林”字款的产品,“盈”是宫廷内“大盈”库的简称,表时它们是官府的用品。此外,1978年浙江省临安发现了吴越王钱廖之父钱宽的墓葬,出土19件白瓷,多数底部有’官”或“新官”字样的刻款,这批晚唐时期的白瓷精巧细洁,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款识的含义也清楚地告诉了人们。

五代越窑青瓷中也有刻“官”字款的器物发现,如浙江省临安五代墓出土的一件越窑双系瓶,腹部刻划“官”字款。

唐代至北宋河南瓷窑生产一种瓷忱,枕底往往刻有某家作坊制作的款铭,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瓷枕,枕底刻“杜家花枕”四字。传世品中还有刻“裴家花枕”四字的。宋代瓷器款识远较前代为多,铭文内容有作坊标记、工匠姓名、制作年月、唐诗宋词、吉祥语句、宫殿名称和宫廷用瓷专用款铭等等。总的特点是款识文字趋于简明,仍以刻划款为主,但书款逐渐增多,印款亦较前期增如。

清代瓷器款识辨伪:

康熙款字特点是挺拔清秀,所写“康”字下半部的“水”字,一般写成“〓”;“〓”字衣无上点。民国时仿康熙款甚多,但字体相似较少,大多相差甚远。康熙珐琅彩器,底款应为“康熙御制”料款,如书六字款则为膺品。

雍正款字似一人独写,故有特色,为历代仿写所不及。道光、咸丰和民国时仿雍正款颇多,但字体较大,笔划柔软无力,可以区分。

乾隆款识以篆书体为主,所写“乾”字,一般写作“〓”形,但也有不太规距而与之略有差异者,所以,在鉴别中不能一概而论。后世的仿款,光绪时字体粗大;民国时细弱无力。

还有一种后加款,也应注意。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在旧器或新器上加写加刻稀有年号,即现存陶瓷中款识少或无的时代,如宋代“绍熙”、明代“洪武”等,使人无法对照比较。(2)将旧款旋切下,再嵌于膺品底部。民国时最为流行,鉴定时要注意圈足底部胎釉的异常痕迹。

分辨材质:

看颜色:瓷器通常以瓷土为材质,,瓷土有分等级,瓷土高温还原烧结后呈白色,烧结温度越高,白度就越高,烧成白度越白,瓷土就越贵,烧制本就要相对增加。瓷器一般烧成温度通常会在1260度C以上。

陶器用陶土为材质,陶土含铁量较高,氧化烧所烧制之作品通常呈现米黄色还原 烧会呈现较深之颜色,依含铁量多寡而定,通常在土黄色~深咖啡色。

听声音:青轻敲击作品,如果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烧成温度一定较高瓷化程度较好,作品品质也越好。

成型方式辨识:

一件作品有可能用不同之成型方式完成,用何种成型法在制作成本上占有很大关系,以下是制陶常见之成型方式,与如何判定之说明。

旋环机成型法:这种成型方式因为使用模具,所以制作出来的成 品大小几乎是一样的,因为用旋杯机制作,大部分所制作之陶瓷 种类有杯、碗、盘等。

注浆成型法:这种成型方式因为使用石膏模具,所以制作速度快 ,制作出来的成品大小也是一样的。在无法用旋坏机成型之陶瓷 作品就要用石膏模成型法来制作,大部分会用在制作如花瓶、动 物、人物等造型。

压模成型法:通常此成型法会运用在作品之粗坏的成型,之后在 加以表面处理整件作品,制作出的成品可由内部发现有会有压土 不平整的表面。

手拉环成型法:大部分花瓶制作会运用这种成型法,最大辨别之 处就是,大部在作品内部,会留有手拉纹路或修坏痕迹。

陶板成型法:这种成型法所制作出的作品通常会有平面及切面, 作品经常是方形或长方形。

手捏成型法:制作手捏壶会使用手捏成型法成型,完全以手工及 使用工具制作,制作时由作者自由变化,所以不会有两件相同的 作品。

泥条成型法:运用这种的成型法,造型上可多变化,制作出的作 品通常较经致,可畏慢工出细活。

手挤环成型法:较大型陶作品通常运用这种成型方式,通常辨别 这种方式可由外部或内部会留有手挤坏纹路或者拍打痕迹。

以作品环体颜色分辨烧成法:

还原烧:一般瓷土以高温还原烧结后坏体颜色呈现白色。陶土以 还原烧成后,因陶土含铁量较高,会呈现较深之颜色,依含铁量 多寡而定,坏体颜色通常会在土黄色~深咖啡色。

氧化烧:瓷土以氧化烧结后坏体颜色呈现米白色。陶土氧化烧所 烧制之作品胚体颜色通常呈现米黄色。

以作品釉色辨识烧成法:

需要用还原烧成的釉色:铜红、青瓷、钧窑。

大部分用氧化烧成的釉色:结晶釉。

其他釉色大致上以还原或氧化烧皆能烧成。

用以色料烧成的不在上述范围内。

卫青是如何一举成名的?

秦汉时期,北边的匈奴一贯以“定时炸弹”的身份存在,时不时打扰汉朝边境。在秦代,秦将蒙恬早年让匈奴丧魂落魄,把他们给打怕了,一贯逃往漠北,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亡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兴起。在骁勇善战的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反击,从头操控了我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宽广区域。匈奴国的全盛时期早年209年至前128年,即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相当于我国从秦二世元年到汉武帝元朔元年。匈奴国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万,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自高祖刘邦登基后,一贯以和亲办法获得安靖。但到了汉武帝时代,作业初步发生起色。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这时的汉帝国经过多年的安居乐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改动,国库日渐丰满,社会人口逐步添加,这全部都给冲击匈奴发明晰有利的条件。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出兵四路大军,分别由卫青、公孙敖、李广、公孙贺各自带领一万人马出动戎行进犯匈奴。应该说这不是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否则也不可能只需四万兵马,这应该是想给匈奴人一点颜色看看,警告他们不要太猖狂。

匈奴的军臣单于探明晰汉兵的情况,知道四名将军中最难对付的是李广,就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雁门,沿路安顿好匿伏,命令部下活捉李广。匈奴兵多势盛,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李广的人马被打散,李广自己也受了伤,被匈奴兵俘虏。

匈奴兵看李广受了重伤,把他放在用绳子络成的吊床里,用两匹马驮着,送到单于的大营去。李广躺在那张吊床上动也不动,像死了似的。大约走了十几里地,他偷偷地瞅准周围一个匈奴兵骑的一匹好马,用力一挣扎,猛地跳上马,夺了弓箭,把那匈奴兵推下马去,调过马头拼命往南奔驰。

公孙贺白跑一趟,没遇见敌人,旅游往后,欣然回国,标明景色还行。公孙敖最惨,他被匈奴人打败,丢掉七千骑兵。

卫青是初次出征,他一路打到龙城(匈奴祭扫六合祖先的当地),斩首七百多人。

这一仗,注定让这个被视为走“姐姐联络”而兴隆的小舅子一战成名,以更亮眼的办法登上历史舞台。

卫青的母亲被称为卫媪(是否随夫姓存争议),与其夫生有一男三女,分别是儿子卫长君和女儿卫君孺、卫少儿、卫子夫。后卫媪与来平阳侯家中干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了卫青。不过这时候的卫青是随父姓的,取名郑青,因日子艰苦,卫青被送到亲生父亲家里。在郑家卫青被当成奴才畜生一样优待。卫青稍大一点后,不肯再受郑家的役使,便回到母亲身边,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改名为卫青,标明与郑家抓住时机。卫青很上进,当时社会安稳,平阳公主家里也没什么事需要做,他就在空下来的时间勤读书,练身体,聚精会神研讨兵法。卫青的兴隆与姐姐卫子夫宠爱有必定联络,但这首要是由于他勤奋好学,自身才干出色。

这一次反击匈奴,四位执行任务的将军只需卫青一人杀敌建功,从那时起,武帝对这个小舅子完全刮目相看,加封卫青为关内侯。在此之前,卫青给武帝的感觉不过是一个擅长骑射、稳重厚道的孩子算了。而这一战后,汉武帝就把卫青当成大汉戎行的第一战将,反击匈奴的大战皆交由卫青主打。

卫青牛刀小试的两年后,即公元前127年,匈奴又以在距离杀人掠取的办法应战汉武帝,侵略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此刻的武帝正想找机会拾掇他们,抉择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青年将领卫青率大军进攻被匈奴所占有的河南地。

卫青带领四万骑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启航,沿着河套(内蒙古境内)北岸一路狂飙突进,灵敏席卷高阙(内蒙古杭锦后旗),接着迅即南下,奔驰两千余里,对河南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军团实施俄然合围。

汉军的这次行为迅猛得可怕,匈奴军在手足无措中遭到汉军劲弩长戟战刀的狂扁,白羊王和楼烦王吓得魂不附体,他们冒死包围,好不容易才逃出包围圈。此战卫青歼敌五千多,攫取牛羊马一百多万头,汉军完全搞定了河套一带。武帝龙颜大悦,封卫青为长平侯。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设置朔方、五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此举形同抽掉了匈奴侵略华夏的跳板,直接解除了其对长安的挟制,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攻的基地。

匈奴贵族不甘心失掉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动戎行袭扰朔方,试图夺回河南区域。汉武帝所以抉择反击,发起了漠南之战。

公元前124年春,卫青任车骑将军,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动戎行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一带),操控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为。这次反击卫青依然使出他惯用的神速突袭战术,如神兵天降般杀到右贤王的营帐。而这位右贤王实在不知道说他什么好,寻衅了汉武帝之后他总觉得自己这儿天高皇帝远,一时半会儿汉朝的戎行杀不过来,所以没有做任何对敌准备,而且还兴味盎然喝酒吃肉。当卫青指挥汉军杀到匈奴军大帐时,右贤王从梦中吵醒,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跑了,卫青的戎行竟然都没追上!

这次战争汉军俘敌一万多人,凯旋归师。这一仗的成功,进一步安定了朔方要地,完全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挟制,并将匈奴左右两部堵截,以便分而制之。汉军克复河南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喜讯传至长安城,汉武帝龙颜大悦,拜卫青为大将军,汉朝全部将领都归大将军统领。

经过几回冲击,匈奴依然猖狂,多次进入代地,攻雁门,抢掠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上郡(今陕西绥德县东南)。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又命卫青进犯匈奴,以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分领六路大军,统归大将军卫青指挥,气势赫赫,从定襄启航,北进数百里,消除匈奴军数千名。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