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棒是不是生铜,铜锣是什么材质的铜?
铜锣是黄铜材质的铜。
铜锣以黄铜为主原料,配以锡、银等金属,制作工序多达10余道,从配料、制坯、锻打,到淬火、冷作、抛光、调音等,工艺要求高、劳动强度大。
制造铜锣的时候,师傅将一个个铜坯放入炉膛,烧至通红,再取出用空气锤反复锻打。锻打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铜锣片不同部位的厚度。因为不同音量标准的铜锣,各个部位的厚度是不同的。
之后,将铜锣片烧红,置于铜锣模型槽内,捶打铜锣片边缘。烧红捶打,再烧红再捶打,反复六七次,直至捶打出低矮的铜锣边并定型。
然后就是淬火。淬火前,铜锣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铜锣碎裂。这得靠师傅凭经验,把握好烧制的温度。
淬火后还得经过进一步反复捶打,使铜锣具备基本音色,然后抛光,使锣面金光闪闪。
古代十大用锤高手?
四猛八大锤
刘秀传:
第一金锤将公孙阳(擂鼓瓮金锤)
第二银锤将马逵(八棱梅花亮银锤)
第三铜锤将李金龙(八棱铜锤)
第四铁锤将冯迁郎(黄铜铁窝瓜锤)
隋唐传:
第一金锤将李元霸(擂鼓瓮金锤)
第二银锤将裴元庆(八棱梅花亮银锤)
第三铜锤将秦用(人面铜锤)
第四铁锤将梁师泰(镔铁轧油锤)
薛刚反唐:
第一金锤将薛葵(擂鼓瓮金锤)
第二银锤将白文豹(八棱梅花亮银锤)
第三铜锤将秦文(武广)(八挂生铜链子锤)
第四铁锤将熊天庆(八楞镔铁锤)
新岳飞传:
第一金锤将岳云(擂鼓瓮金锤)
第二银锤将何元庆(八棱梅花亮银锤)
第三铜锤将傅天亮(青铜倭瓜锤)
第四铁锤将狄雷(八卦镔铁锤)
说岳:
第一金锤将岳云(金锤)
第二银锤将严成方(银锤)
第三铜锤将狄雷(铜锤)
第四铁锤将何元庆(铁锤)
大明英烈传:
第一金锤将朱沐英(擂鼓瓮金锤)
第二银锤将李文忠(八棱梅花亮银锤)
第三铜锤将刘辅(花托熟铜窝瓜锤)
第四铁锤将赵继祖(镔铁轧油锤)
还有三国的武安国
,,,,,,,,,,,,,,,,,,,,,,,,,,,,,,,,,,,,,,,
zhe这里面应该有了吧
与唐宋八大家对偶的武将?
四猛八大锤。
四猛八大锤,一般为四名分别使用金银铜铁四种锤为兵器的武将的并称,是袍带评书或演义小说中常见的人物名号。常见的是擂鼓瓮金锤、八棱梅花亮银锤、黄铜窝瓜锤、镔铁轧油锤等。刘秀传:第一金锤将公孙阳(擂鼓瓮金锤)。
第二银锤将马逵(八棱梅花亮银锤)。
第三铜锤将李金龙(八棱铜锤)。
第四铁锤将冯迁郎(黄铜铁窝瓜锤)。
隋唐传:
第一金锤将李元霸(擂鼓瓮金锤)。
第二银锤将裴元庆(八棱梅花亮银锤)。
隋唐八大锤第三铜锤将秦用(人面铜锤)。
第四铁锤将梁师泰(镔铁轧油锤)。
薛刚反唐:
第一金锤将薛葵(擂鼓瓮金锤)。
第二银锤将白文豹(八棱梅花亮银锤)。
第三铜锤将秦文(武广)(八卦生铜链子锤)。
第四铁锤将熊天庆(八楞镔铁锤)。
曹家将:第一银锤将李豹(西瓜亮银锤)。
第二铜锤将韩增(八楞亮铜锤)。
第三金锤将朱天震(搰嗗嗡金锤)。
第四铁锤朱天雷(扁式镔铁锤)朱天滚(链子铜锤)。
请问专家我这个红铜印章是古代的吗?
😄😂我支持说是上周的兄弟的鉴定结论!咋滴怕我们不认识图三印的字是什么?还在图二备注一下吗?😄😂而且静字还刻出去了……😄😂简直是多此一举……😄😂算所谓的一眼假吧……😄😂我虽然不懂古玩!😄但是我也看见过文玩市场骗子怎么骗人的😄😂我都遇见过有人用真黄金造假的😄买家还一起去鉴定一下确实真金99金😄😂立马付钱买走了……😄😂可是专业知识不够😄😂古代练金技术怎么可能达到99金😄😂94左右就不错了……😄😂我哥跟我说的……😄😂我们连业余的都不是!但是还是知道点业余文化知识的😄😂劝你还是回头是岸吧……😄😂我们其实是珠宝行业的人😄金属木头我们不敢认!珠宝我们还是敢认的😄😂就没有见过古玩市场中有几个宝石镶嵌是真的😄😂而且还都是一些假的不能在假的低端造假的东西……😄😂很多珠宝我们还是可以一眼就认出来真假的😄😂都不想再去看第二眼的😄😂虽然你这是铜的……可是就算我们的私章也不会有谁在旁边备注一下印章刻的字吧……😄😂也不会是小学徒的手艺吧……😄😂
除了岳飞传里四猛八大锤?
除了熟悉的隋唐八大锤外,评书中很多锤子。比如杨家将的老少八大锤,北宋曹家将的、唐朝薛刚的、东汉刘秀的、明朝朱元璋的等等,不过虚构的成分太大,真实的锤子也小。
八大锤的由来这八大锤按材质来说,一般都是要金银铜铁四种,由同一时代的四个武将分别使用,如果是同一队伍4人组合,基本就可以说是“XXX八大锤”。
《说岳全传》中,就是经典的“岳家军八大锤”,分别是金锤严成方、银锤岳云、铜锤狄雷、铁锤何元庆。然后大家比较熟悉的隋唐八大锤——金锤李元霸、银锤裴元庆、铜锤秦用、铁锤梁师泰。
李元霸双锤八百斤,胯下马日行一万、夜行八千,扛着近千斤也没累死,小说里曾一人打上百万大军,吹得有点过了,不过因为这吹得也是人尽皆知;
裴元庆也是牛人,裴仁基的儿子,唯一能接李元霸三锤的人,被新文礼设计死于火雷阵。;
秦用,秦琼的干儿子,胯下赤炭火龙驹,掌中八棱紫金降魔杵,被宇文化及暗藏在盒子内的毒箭射中面门而死;
梁师泰,李元霸的开路先锋,双锤160斤,在天昌关被伍天锡用混金镋杀死。
其他的八大锤除了明清小说外,近现代评书中也有不少“八大锤”的组合。
张震佐的评书《东汉演义》,里面的组合不少,什么二十八宿将、五虎上将、四大先锋、四大天王、四猛八大锤等等,这个“八大锤”是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分别是金锤将公孙阳、银锤将马逵、铜锤将李金龙、铁锤将冯迁郎。
一样都是虚构的人物,换到连丽如版的评书《东汉演义》,这八大锤又变成了金锤朱刚、银锤卢方、铜锤魏致、铁锤朱柔,这些人骑着胭脂马、透骨乌龙驹、银鬃马、枣骝马好不威风。
这两版评书这些人物在明朝谢诏、清朝珊城清远道人两版小说中并未见过。
清朝小说《薛刚反唐》有“八大锤”,金锤将薛葵、银锤将白文豹、铜锤将秦文,评书版《薛刚反唐》加了个铁锤将熊天庆。
薛葵,是薛刚的儿子,因为薛刚指葵花为名,在两日一夜内连破敌方关隘城池53座,很神勇;
白文豹,武则天的干儿子,薛刚手下,在小说续传里被薛刚侄子薛平误杀,一刀连人带马带兵器削成两半,这锤子怕是纸糊的;
秦文,秦琼重孙,曾阴差阳错成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广,后来倒戈成了薛刚手下;
熊天庆,这个是刘林仙《评书》里加上的,原著可没有。
陈青远评书《曹家将》,这书其实和《杨家将》类似,与《呼家将》、《杨家将》、《薛家将》合称“四大家将”,讲的是北宋开国大将曹彬之后曹天胜的故事,然后八大锤分别是,金锤将朱天震、银锤将李豹、铜锤将韩增、铁锤将朱天雷。不过这四人都在评书里被“活吊客”孟天雷爆锤了一顿,全都打趴了。
黄秉刚评书《杨士瀚扫北》,虚构的杨家将第九代人物故事,金锤将杨士瀚、银锤将曹文豹、铜锤将呼延豹、铁锤将花猛熊。
明小说《大明英烈传》,写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传奇一生,里面有金锤将朱沐英、银锤将李文忠、铜锤将刘辅、铁锤将赵继祖。这一版人物有几个还有原型。
朱沐英原型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开国功臣,后来也被朱元璋收为养子,跟随姓朱,战功卓著;刘辅好像没有原型,虚构的人物;赵继祖有,参与红巾军起义,不过曾和红巾军将领邵荣一起谋划暗杀朱元璋,被发现后勒死。
张杰鑫小说《三侠剑》,讲的是清朝的武侠故事,神镖将胜英和展翅蝴蝶银面鬼秦天豹两家人的恩怨情仇,里面有金锤将韩忠、银锤将韩孝、铜锤将韩勇,然后评书版又加上个铁锤将韩猛。
此外,还有杨家将老八锤、少八锤,共计8个人,小王就不再提了。
真实的锤子看到这,大家也会发现,这些“八大锤”见于小说的少,大多都是评书中的,特别是有些原本只有六锤的,然后评书给加了个人物,凑齐了八大锤。
这主要是为了增加评书内容的精彩性,在大锤绝对力量的压制下,其他什么武艺都弱爆了,一锤下去连人带武器全砸瘪。当然,这也是明清小说中常见的现象,而且这些虚构人物的锤子也基本一个模版里刻出来。
金锤多是——擂鼓瓮金锤;银锤——梅花亮银锤;铜锤——熟铜窝瓜锤、人面乌铜锤、八楞亮铜锤;铁锤——镔铁压油锤、八卦镔铁锤。
而且受连环画、电视剧影响,锤子都特别大,比脑袋还大好多,动不动上百斤、几百斤,这重心全在锤头,能抡得动?
其实,锤子很小,跟拳头差不多,但不轻。努尔哈赤手下的四支兵种部队——环刀军、铁锤军、串赤军、能射军。里面的铁锤军就是以锤子作为武器,串赤军可能不好理解,据考证应该是车盾兵,用于防御的。
虽然锤子看起来小,但一锤下去,基本也是要人命的。而且锤子不长、重心在前面,抡出去不好轻易收回。所以,小王觉得老舍《女店员》首次提出的“一锤子买卖”应该是受到了这个启发,一锤子下去,不是砸死对方,就是锤子没打到人或者收不回、被对方捅死。
不过,以这种真实锤子上影视剧,看起来是不是很没有排面,感觉小家子气?
明朝时为什么有那么多白银流入?
今天出一个资料整理贴。资料多为引用:
美国经济史学家汉密尔顿(Earl J.Hamilton)曾经指出,与1591-1600年间相比,1641-1650年间美洲黄金输入欧洲数量锐减92%,白银减少61%,这一减少与中国-美洲贸易扩大有关。《汉密尔顿.美洲财富与西班牙的价格革命(1501-1650)[M].巴塞罗那》
黄金白银的倒卖自然有,但上边也说了,明朝还是在吃进美洲的黄金.所以这个黄金白银的贸易量多大.中国是不是黄金流出了,都不好说.
只有在商品量不变的时候,白银大量流入,物价才会出现暴涨的情况,这和当时民国的金圆券差不多,流通的货币供过于求。如果生产量在提高,生产过剩,物价还有可能出现下降的情况,比如美国1929年到1933年的金融危机。
对于明代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现有研究很多,具体估计数量存在差异。总体看法是明朝流入中国白银数量超过一亿两。譬如,王裕巽先生认为明代中国从马尼拉贸易中得到的白银为87 ,750 ,000 两,即11700 万比索(约合4212 吨);而万明先生认为中国从马尼拉转口贸易获得白银达7620吨,通过欧洲转口,大概获取5000吨,合计流入明朝的白银超过2亿两。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明完全人们的生活,探讨一下明朝有没有出现所谓的通货膨胀
明人凌濛初作《拍案惊奇》的书前序中所说:“近世承平日久,民佚志淫。”物质的满足,必定催熟精神的丰收。这就是万历年间,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普遍富庶,一方面是文化消费之如饥似渴,经济动力推波助澜,上层建筑风生水起。
吴梅村的《木棉吟》:眼见当初万历间,陈花富户积如山。福州青袜鸟言贾,腰下千金过百滩。看花人到花满屋,船板平铺装载足,黄鸡突嘴啄花虫,狼藉当街白如玉。市桥灯火五更风,牙侩肩摩大道中。明代上元采灯图
顾梦游《秦淮感旧》:余生曾作太平民,及见神宗全盛治。城内连云百万家,临流争僦笙歌次。
康乾剩世的人表示怀念万历盛世《长安秋月夜》长安秋月夜犹明,六街九陌吹角声。角声断处歌钟起,禁城远树寒烟生。烟连树绕接夜色,宫阙参差分南北。北廓黄云绕建章,南郊白气连沙碛。忆昔神宗静穆年,四十八载唯高眠。风雨耕甿歌帝力,边廷远近绝烽烟。辕门大袖酣歌舞,海内文人耻言武。马政屯田久废弛,禁兵糜粟空充伍。物力太厚天时丰,十钱斗粟羞为农。健牛肥马村巷满,鸣鸡吠狗桑麻通。
陈舜《乱离见闻录》回忆万历时期情景: 予生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八月廿六日卯时,父母俱廿三岁。时丁升平,四方乐利,又家海角,鱼米之乡。斗米钱未二十,斤鱼钱一二,槟榔十颗钱二文,著十束钱一文,斤肉、只鸭钱六七文,斗盐钱三文,百般平易。穷者幸托安生,差徭省,赋役轻,石米岁输千钱。每年两熟,耕者鼓腹,士好词章,工贾九流熙熙自适,何乐如之!
出生于万历二十八年的文人丁耀亢在清康熙八年(69岁)写《古井臼歌》长诗,其中有这么一句: “神宗在位多丰岁,斗粟文钱物不贵。门少催科人昼眠,四十八载人如醉。” 是说神宗在位期间,百姓丰衣足食,物价低廉,罕有税吏上门催收钱粮赋税,百姓可以放心的睡懒觉,四十八年里的生活让人沉醉不愿醒。
广东人陈舜在《乱离见闻录》里描述天启年间的物价:一斗米卖二十钱,一斤肉只有六七文钱,物价“百般平易”,再穷的人也吃得起。即使是经济远落后于东南的北方地区,以清康熙年间的老遗民丁耀亢的感慨,万历年间的山东农村,家家户户都是健牛肥马充斥,一斗粟米只要十钱。想起那丰衣足食的往事,看看贫困的晚年,哪怕当时文字狱厉害,他还是忍不住“如何过之心不哀”。
以上是民间的评述
我再介绍一下万历年间(明朝晚期隆庆开关,白银涌入中国,万历时期最为明显)北京各类物品的价格。(引用)
首先作几点说明:
第一,以下所言物价,凡未详细说明出处者,皆出自三种资料。
其中《万历会计录》中的物价皆标为万历九年,《工部厂库须知》中的物价皆标为万历三十七年;《宛署杂记》中的物价,凡有年份者标明年份,未说明年份者一律标为万历二十年。
第二,以下所列物价均指银,单位为两,凡遇一种物品有数种价格,则将各种价格从高到低依次列出,中间用“/”号分隔。
第三,三种资料所记物品种类繁多,为便于查阅和比较,以下根据其性质和用途,对各种物品进行了粗略分类;很多物品的用途不止一种,则只归入一类。另需说明,关于竹木、砖瓦的价格,主要见于《工部厂库须知》,特别是该书卷五《神木厂》所载“木料等价规则”,详细开列了多种木料的型号、尺寸和价格,限于篇幅,本文未予录列。
l.粮食
明代北京的粮食,有麦、米、豆、谷等。三种资料中,以《万历会计录》记载粮价最多。该书卷三六《仓场》,载有万历九年春各仓场应收纳粮料的估价,其中牺牲所、神乐观、司牲司只记载了每石估银数,而其他仓场则分别记载了正价、脚价和作为两项之和的总价。兹将各仓粮料的脚价和正价整理为表1(粮料单位均为石)。
表1中的正价,是纯粹的粮食价格,各仓场虽有所不同,但相差较小;表中的脚价,即运输费,因各仓位置、上纳难易不同,相差较大,如御马仓粮料每石脚价多达0.17两,而吴家驼仓粮料每石脚价只有0.02两。有些粮料的总价,不同仓场之间差别较大,主要是因脚价差别较大所致。牺牲所、神乐观、司牲司的粮料,未说明脚价数目,但其估价远高于其他仓场的正价,显然包括脚价在内。
(本文所有表的单位为两)《万历会计录》卷三○《内库供应》也记载了万历九年春内府十库应收纳粮料的估价:小麦每石0.8l两,糯米每石1.12两,黑豆每石 0.44两,黄豆每石0.535/0.53两,绿豆每石0.71两,汤绿豆每石0.81两,芝麻每石1.3两。与表 1中相同粮料比对,可以看出,这些估价也是包含脚价在内的。因此,万历九年春北京的粮食价格,应以表1中的“正价”为基准。
小麦的价格,《工部厂库须知》也有记载,为每石0.7两,与万历九年相差不大。面的价格,《宛署杂记》记载隆庆六年每斤0.01两,万历五年0.007两,万历二十年有0.01两、0.008两、 0.005两三种价格,《工部厂库须知》记载每斤 0.008两,也基本保持着稳定。另据张鼐《宝日堂杂抄》卷末所附万历三十九年正月光禄寺“宫膳底账”,⑦烧饼面每斤0.013两。《宛署杂记》曾提到上白面、次白面,可见面粉质量是有差别的,宫中食用当为上乘白面,价格自然要贵一些。关于面食,《宛署杂记》只记载了糖饼的价格,每100个值银0.03两。
米的价格,《万历会计录》卷三六《仓场》记载粟米正价每石0.64两;卷三○《内库供应》记载糯米每石1.12两;卷三一《光禄寺供应》记载,万历五年、九年,粳米每石折银1两,糯米每石折银1.1两,而人匠食用粟米“倘有不敷,量于麦熟漕至之时,折支(折色)两月”,每石给银 0.9两;卷三七《营卫官军俸粮》记载在京军士月粮折色,俱每石折银0.5两。《宛署杂记》记载万历五年白米每石0.8两,万历二十年粳米每石1.4两。《工部厂库须知》记载江米每石1两。万历《明会典》卷二一七《光禄寺》记载细粟米每石折银1两、稻谷每石0.65两、粟谷每石 0.55两。又据《实录》记载,万历三十年,户部复议密云粮饷,建议:“自今年为始,如遇年丰价贱,大约每米一石,定价五钱,于额内酌量动支便宜收买。其所买之米,即于每年正、四月应放折银七钱月分,以之给军。”⑧万历三十二年,户部疏言救荒之法,建议“发京仓二十万石平粜,每石价六钱五分”。⑨万历四十三年救荒,顺天府尹李长庚奏言,“臣等督发二县平粜,遵照部议,粳米每石六钱,粟米每石五钱。”⑩上述价格高低不等,而且有的含脚价,有的不含脚价,难以判断变动趋势。综合分析,万历年间北京的米价,粟米最低每石约0.5两,一般在0.65两左右;粳米每石最低0.6两,一般多在0.8以上;糯米一般每石在1两以上。
其他粮食的价格,除《万历会计录》所记外,《宛署杂记》记载五谷每石0.6两、红豆每石 8/2/0.8两、豆粉每斤0.02两。其中红豆价格有3种,不知是记载有误,还是用于太庙荐新的红豆原定价格畸高,如与其他豆类参照,每石 0.8两当更接近市场实价。此外,万历《明会典》卷二一七《光禄寺》所载折收价,绿豆每石1.2两,黑豆每石0.7两,显然包含脚价在内,并非实际市场价格。
畜禽和肉类的价格,《工部厂库须知》无载,《万历会计录》也只记有干鱼每斤0.036两、火熏猪肉每斤0.06两,但《宛署杂记》记载较多。此外,根据万历三十九年“宫膳底账”,可以推算出猪肉、牛肉、羊肉、鸡、鹅的价格,正好可与《宛署杂记》相对照,见表2。据表2可知,从万历初期到中期再到后期,猪、牛、羊肉的价格呈平缓上升趋势。鸡、鹅的价格均有高低差别,乃是大小不同所致,如万历二十年每只0.05两之鸡标明为“大鸡”、每只0.2两之鹅标明为“大鹅”;此外每只0.07两之鸡为太庙荐新所用“嫩鸡”,价格偏高。以中间价而论,鸡价万历后期与中期相比大致持平;鹅价万历中期与初期持平,但后期较前中期则明显上涨。鸭价的变动当与鹅价相似。另据“宫膳底账”,猪头每个折合猪肉5斤,即每个猪头约值银0.125两。
此外,《宛署杂记》还记载了其他一些畜、禽、鱼的价格,见表3。内中除腌鱼属于万历五年外,其他均属于万历二十年的见行事例。每只0.375两的活兔,以及雉鸡、鲤鱼、鲫鱼、白鱼、鳊鱼,皆为太庙荐新物品,恐怕要高于一般市价。
另外,万历《明会典》卷二一七《光禄寺》记有几项禽畜折价:牛1只6两、活鹿1只4两、祭祀猪1口(重150斤)5两、鹅1只0.3两、鸡1只(重 2斤)0.07两;绵羯羊1只(重30斤),山东、山西、陕西等地纳银0.75两,南直隶、江西等地纳银1两;祭祀羊1只(重50斤),山西及顺天、真定二府纳银4两,其他地方纳银6两;肥猪1口(重100斤),江北地方纳银1.95两,江南及庐州、凤阳纳银1.7两。与《宛署杂记》所记价格相比,除祭祀猪、羊高出较多外,其他均比较接近,大约亦是参照京估而定。
.蔬菜与果品(附豆腐、面筋)
蔬菜和干鲜果品的价格,《万历会计录》和《宛署杂记》都有不少记载,备录于表4。万历九年与二十年相同的物品,有木耳、莲肉、菱米、荔枝、圆眼、红枣、胶枣、栗子、榛子、杏仁,但杏仁单位不同。其中价格有所下降的有菱米、荔枝、圆眼、胶枣、栗子,有所上升的有木耳、莲肉,价格未变的有红枣、榛子。另据“宫膳底账”推算,胶枣每斤约0.036两,比万历九年、二十年高出较多;菉笋每斤0.04两,比万历九年为低。总起来看,绝大多数物品的价格变化不大,比较平稳。另需说明,《宛署杂记》记载的鲜菜鲜果,大多为太庙荐新和正祭品物,如韭菜、荠菜、生菜用于正月,苔菜、芹菜(水芹)用于二月,黄瓜、樱桃、杏子用于四月,茄子、桃子、李子用于五月,冬瓜、西瓜用于六月,鲜菱、芡实、葡萄、鲜枣用于七月,芋苗用于八月,山药用于十月,芥菜、菠菜用于十二月,价格肯定会偏贵一些,沈榜在《宛署杂记》卷一五最后的议论中,就谈道:“月果等价善者,顾令众商至抗争趋之。”
关于豆腐、面筋的价格,三种资料均无记载,“宫膳底账”记载1连豆腐0.005两、10块豆腐约 0.007两,面筋1个0.0123两。
灯烛与香料
《宛署杂记》中,记有蜡烛、红烛、烛心、灯油等的价格,
除以斤论价外,上述物品还常以对、枝为计价单位,如蜡烛1对0.02两,红油烛1对0.1两,桕烛1对0.0l两,烛1对0.03两、0.02两,红烛1对有0.25两、0.1两、0.02两、0.012两、0.01两五种价格,油烛1对有0.6两、0.05两、0.024两三种价格。其中红烛、油烛1对的价格均相差很大,当是因为规格和质量差异所致。
《宛署杂记》还提到一些灯具价格:纱灯1个0.4两、灯笼1个0.008两、铁丝灯笼1个0.08两、锡烛台1座0.07两、木灯台1个0.01两、木,烛台1个0.004两、竹灯挂并盏1个0.005两、火把1枝0.01两。
关于香料的价格,三种资料有如下记载,见表8。速香的价格,《宛署杂记》几次谈到都是每斤0.48两,只有一次记为4.08两,后者疑误;《万历会计录》记载沉速香每斤0.7两,价格要高一些,或许沉速香比一般速香质好价贵。《宛署杂记》记载的隆庆、万历年间牙香价格,每斤分别为0.48两和0.03两,相差达16倍,参照《万历会计录》所记马牙香每斤0.05两,后者当更合理。苓苓香的价格,万历三十七年仅为九年的30%,下降甚多。
丝与丝织品
丝的价格,主要见于《工部厂库须知》,整理如下,丝织品的价格,根据《宛署杂记》的记载,可计算出隆庆六年红黄杭细绢每丈0.3两、红绫每丈0.4两、黄绫每丈0.4两、青素银丝纱每匹1.1两、白生绢每匹0.6两,万历二十年蓝绫每丈0.5两、黄绫每丈0.45/0.3两、绢每匹0.26两。《万历会计录》提到每匹丝绢万历八年0.4两、九年0.39两。《工部厂库须知》提到的丝织品的种类和价格较多,兹整理于下,见表10。说明:A:长3丈6尺阔1尺8寸;B:长3丈2尺;C:长3丈2尺阔1尺8寸;D:长3丈6尺;E:单位原为丈或尺,按长3丈2尺折算为匹。
按3.2丈折合1匹,《宛署杂记》红黄杭细绢每匹0.96两、红绫每匹1.28两、黄绫每匹1.28两,而《工部厂库须知》黄杭细绢每匹1.2两、红纱每匹1.6两、黄绫纱每匹0.8两;《宛署杂记》白生绢每匹0.6两、绢每匹0.26两,《万历会计录》丝绢每匹0.4两,而《工部厂库须知》里绢、阔生绢每匹0.55/0.5两。由此推测,与万历初期、中期相比,万历后期高档丝织的价格有所上升,而中下档丝织品的价格基本持平。
绵麻毛及其制品
关于绵花、绵布、绵线、麻、麻布、苎布等的价格,三种资料均有所记载,毛、绒则只见于《工部厂库须知》,汇列于下,见表11。说明:A:长3丈2尺阔l尺8寸;B:长3丈2尺;C:长3丈2尺阔1尺6寸;D:长3丈;E:长3丈阔2尺;F:长6尺阔4尺。
另据《万历会计录》卷三七《营卫官军俸粮(杂支附)》,在京军士布花,按布每匹0.25两、花每斤0.06两折支。从表11中相同或相似的物品看,从万历前中期到后期,绵、麻及其制品的价格虽略有升降,但幅度很小,价格一直比较平稳。
皮张与翎毛(附牛b、牛羊角)
《工部厂库须知》记载了多种皮张的价格,汇录于下,见表12。《万历会计录》中,只记载万历九年黄牛皮每张0.22两,生水牛皮每张0.72两。将《工部厂库须知》所记价格与之比较,均有所上升,尤其是生水牛皮上涨了四五倍。此外,牛皮还可按斤论,《工部厂库须知》有这样一项记载:黄真牛皮1张,计15斤,每斤银0.08两,该银共1.2两。
关于翎毛,万历《明会典》卷一九一《翎毛》记载折收翎毛(可能主要是鸭翎),每100根折银0.125两。《工部厂库须知》有这样几项记载:黑雕翎每根0.015两,接白雕翎每根0.014两,雉鸡尾翎每根0.007两,黑雁翎1 000根0.35两。
关于牛b,万历《明会典》记载每斤0.25两,《万历会计录》记载每斤0.08两,《工部厂库须知》记载每斤0.127两;牛角,万历《明会典》、《万历会计录》、《宛署杂记》、《工部厂库须知》分别记载每副0.32两、0.055两、0.08两、0.014两。(13)明羊角,《工部厂库须知》记载每斤0.03两。
工具和日用品
关于工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品,《宛署杂记》、《工部厂库须知》中有不少记载,兹整理于下,见表17。内中万历二十年与三十七年价格可比者,把筒(桶)1个分别为0.03两、0.02两,芦席苇席1领分别为0.04/0.03/0.015两、0.025两,竹筛1个分别为0.03两、0.01两,竹箩(罗)1个均为 0.1两,罩篱(笊篱)1把均为0.005两,铁火箸1双均为0.01两,或完全相同,或略有下降,说明物价基本平稳。
金属
三种资料记载的金属价格,见表19。【图片】表19中品名相同、时点相隔可做比较者共有9种,其中足色金、银箔、四火黄铜、红熟铜的价格略有下降,铁钉、铅的价格略有上升,锡的价格较前期略有下降、较中期略有上升,金箔、铁线的价格,万历后期不止一种。以中间价格论,与前中期基本持平。总起来看,自万历前中期到后期,各种金属的价格略有起伏,但幅度不大。
以上就是明朝万历年间京师的物价。估计在其他城市,价格会更低。
我们在看看万历时期人们的收入:
明朝人的工资
柴薪皂隶:百姓有给国家服役的义务,不过服役是有工资的,轮到当役了,派给当官的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白银20两,计13216元(合月工资1.66两=1100元人民币)
马夫:给政府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年收入40两,计每年26432元(合月工资3.33两=2200元人民币)
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或白银3.75两,实际月收入1.75×7.5×94.4×2=2478元,每年工资45两白银,约合3万元人民币。
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计人民币13216元(合每月收入1.66两=1100元人民币)。
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三言》,其中《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白银。“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除去一年用度剩余16两,所以记为年收入20两。
农民:农民的收入是多少?农民“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 “新耕地免租三年。”假设古代耕种水平低,只及现代的1/2或2/3,那么农民每亩约能收入250斤或350斤大米,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丰年加勤恳,南方农民年均毛收入约合人民币15750元,北方农民年均毛收入约合人民币7875元,除掉农具、肥料、水利开支、亩税(明朝每亩收税一斗,约20斤大米)
明朝的物价(万历年)
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合1.75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合9.5元/斤。
牛肉:白银七分五厘=5斤。合9.9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13.2元/斤。
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合8.6元/斤
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合26.4元/只。
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合人132.2元/匹。
绵花一斤,价白银6分,合39.6元/斤。
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合16.5元/斤。
会试用黄绢伞二把,价白银六分,合3元/把。
以上物价根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记》。
问题在于,已经世界白银总产量中很高比例的一部份进入明朝了,而明朝的物价纹丝不动.万历18年的米价按白银算,比洪武28年都低.世界白银产量就买不动中国日益增长的商品.
明朝的商税原先是30取一,也就是3.3%。后来明朝皇帝与内阁考虑减轻国用以减少百姓负担,万历时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也就是在营业额少于26432元以下的,免税。
2000年,美国《时代杂志》记者访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最希望活在人类历史的哪个时空,他的答案是:
“中国晚明的江南”。
再谈谈明朝的衰落-白银危机(通货紧缩)
明代市场的扩大,使得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通过出口越来越多地占据了当时的世界市场,但与此同时,它也造成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市场、资源的竞争,必然要造成国家间的竞争,特别是中、西(班牙)两大帝国间围绕着菲律宾问题的对抗。随着中国商人把贸易据点建立在马尼拉,甚至随着大帆船贸易把中国商城办到了墨西哥,中国商人与西班牙商人的纠纷日益扩大,其实,西班牙人在16世纪后期占领菲律宾的吕宋的时候,当时在吕宋定居的闽浙中国人已经有好几万人了。1602年(万历三十年),有闽商阎应龙等人,向朝廷汇报说吕宋机易山有金银矿,每年可采金十万两、银三十万两,明朝廷当时正在国内四处开发金银矿,闻讯遂即命福建地方抓紧办理,福建于是派员往吕宋勘察,中国的探矿之举引起西班牙当局妒忌,两方争执遂起,华侨卷入其中。次年,冲突激化,有25000名华侨在冲突中被杀,更造成中国南方的对外贸易的据点由菲律宾的马尼拉撤退到本土的福建、澳门和广州。与此同时,当时的西班牙菲利浦二世又下令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的贸易税--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基于当时的“中国经济威胁论”,而当时的明朝廷鉴于对日海上战争刚刚结束,不愿再战,特别是考虑到需要保证西班牙白银的进口,所以不敢对自己的“主要货币供应国”动武,结果,只是在口头上对西班牙“议罪以闻”(用今天的话就是“表示强烈抗议”)应付过去了事。
主要表现为非食物产品价格通货紧缩,而食物价格上涨(与现下中国经济问题有几分类似)。丝绸,陶瓷和茶叶主要为江南产品,经济危机对江南地区的打击尤为严重。从当时的记载可见危机严重。据记载,17世纪40年代早期长江三角洲下游地区的经济活动实际上已接近停止,生铜、铜币、生丝、丝绸、棉织品、桑蚕、土地和其他非食用物品的白银价格在急剧下降。
由于新大陆银产量的第一次急遽下降直接造成的,是基于世界货币市场动荡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所造成的放大冲击。这种美洲白银供给的大幅度萎缩正好发生在1630年代,它毫无疑问地造成了白银供应的短缺,从而导致了中国国内严重的通货紧缩,明代的白银主要靠进口,在货币上是“与世界接轨”、并完全依赖世界货币市场的,1630年之后,随着美洲白银供给的大幅度下降,白银短缺,通货紧缩扩大到了不堪承受的地步。
1642年初,生活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城市里的一个人是这样描述的:“民房多空废坍颓,良田美产欲求售而不可得”。粮食价格反而高涨。
对明朝来说,祸不单行。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自然灾害和兵灾又叠加肆虐。(1)在中国的东北,清军不断壮大,使得明朝在1630年代的军费不断扩张,竟然占明朝中央预算的80%。(2)西北在1630年初发生旱灾,李自成带领饥民揭竿而起,四处抢劫。(3)江南灾害连连,1639-1640浙江北部发生水灾,1641年又发生旱灾和蝗虫灾害,1642-1643同时发生水灾和旱灾。因为,中国出口产品主要为丝绸,陶瓷和茶叶,需要大量的土地,与粮食争地。结果,灾害使得粮价飞涨,出口相关行业无钱买粮,民不聊生。
明朝最后的皇帝崇祯,本身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是过于刚愎自用。面对经济危机,采取了不当的“开源节流“方法。”开源“就是增加税收,尤其是对江南增税。1639年增税的结果,与灾害叠加,使得老百姓更加民不聊生,拖欠税款,无法耕作。大家只得背井离乡,盗匪猖獗。政府越发失去威信,抗租和抗税频繁发生,叛乱四起。
“节流”就是对过多的公务员裁员分流,尤其裁减基层的驿站成员,但是并没有减少皇室的奢侈生活支出。这样的裁员政策,反而壮大了反叛军队的实力。因为受过专业军事训练的基层官员,加入叛军,使得叛军的组织能力加强。1628年,全国1/3的驿站被裁。李自成当年也是一位驿站工作人员,正是因为被崇祯皇帝裁员失业后才加入叛军。
最终辉煌了276年的大明王朝走向了灭亡。
明王朝末年的情况,与现在何等类似。抚今追昔,使人警醒。
在此谢谢朋友们提供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