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早的黄铜币,秦始皇收集六国兵器铸成的十二铜人哪去了?
秦朝灭亡后,秦始皇所铸造的十二金人可能也随着秦朝一起消亡。
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可能和大禹铸造九鼎的意义类似,不过不再是象征王权,而是象征皇权至高无上,表示秦朝已经统一天下。秦始皇希望秦王朝可以传承千秋万代,但是没能如愿,秦朝二世便亡了。
秦朝覆灭之际,西楚霸王率军攻进咸阳,而项羽和秦结有世仇,因此项羽屠戮了咸阳,杀光了秦宗室之人,最后又放火烧了秦宫。十二金人很可能被销毁一同销毁,或者带走,毕竟十二金人是青铜所铸,如果铸成秦半两,相当于46000000多枚秦半两,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十二金人?
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十二金人?《史记》记载:“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个郡,并下令将平民改称为“黔首”(秦崇尚黑色,黔有黑色之意)。同年,秦始皇下令从民间收集兵器,全部集中在秦都咸阳,然后将这些收缴来的兵器重新熔化,铸成编钟,以及十二个金属人像,故称为“十二金人”,放置在宫廷之中。
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百姓反抗。毕竟当时还处于冷兵器时代,用金属制作的兵器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收集天下兵器,可以防止别人武力夺权。如果百姓没有了兵器,即便反抗,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这也导致后来大泽乡起义时,百姓最初只能砍削树木当做兵器。
不过秦始皇也没有必要铸造十二个笨重的金人,要知道每个金人重达千石,大约是现今的30吨左右。按照当时的重量单位,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一斤约现今的256克(古代一斤为十六两,秦半两重八克左右)。秦代的一千石换算成现今的法定计量单位,重约30720千克,也就是说每一个金人的重量都在三十吨以上。
而且金人是用金属熔炼所铸造,虽然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秦国所铸造的青铜剑更是战国时期诸侯列国中的佼佼者,铸造工艺达到了当时的巅峰。但是铸造重约三十吨以上的金属人像并没有那么简单,青铜剑的重量一般不超过十公斤,金属人像的重量则是青铜剑的3000倍以上。
别说是当时,即便放在现今,要想一次性铸成30吨以上的金属人像也属于大型工程。何况当时的冶炼技术并不像现今这么发达,熔炼30吨以上的金属可以用众多的人力来完成,但要想做到统一浇铸可就难了,互相配合就是个大问题。
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是为了防止百姓反抗,可以选择将兵器重新熔炼,铸造成工艺、质量更好的兵器,也可以像上文所说铸成编钟,不仅制作更为简单,还能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供人欣赏。那么秦始皇为何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铸造既笨重又无实际用处的金人呢?
有说法表示,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是收缴天下兵器的一个借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想收集天下所有的兵器,防止别人武力夺权,但是一时之间没有合理的借口,恰巧秦国故地临洮(现今甘肃定西市)有一个百姓送来一条消息,说他看到过十二个巨人,当地还有一首童谣表示这是祥瑞。
于是秦始皇以此为借口,下令收集天下兵器,制作成十二个高大的金属人像。还有一说表示秦始皇做了一个梦,梦中得到老道士的指点:“铸造十二金人,方可稳坐天下”,秦始皇梦醒后,便立即下令收集全国兵器,重新融化铸造了十二个金人。
不过我认为这两种说法的可信度并不高。首先秦始皇除了将收集来的兵器制作成十二金人之外,还制作了一些编钟,而且《史记》中关于十二金人的记载是用“以及”作为连接,应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毕竟秦始皇比较喜欢音乐,为此还特意赦免了高渐离的死罪,那么收集天下兵器制作编钟也说的过去。
其次秦始皇要想收集天下兵器并不难,随便找个理由就行,可以说是为了百姓着想,避免有心人作乱,重启战争,祸乱百姓;也可以说防止百姓因仇怨打斗,发生流血事件,为了治安着想等等。
最后秦始皇是到了统治后期,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才开始迷恋长生不老,命卢生、侯生、徐福等方士寻找仙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才三十多岁,正值盛年,身体健壮,还不至于为年龄问题担心,从而为此变得迷信。
秦始皇制作十二金人可能和大禹铸造九鼎的意义相似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史书记载的世袭制王朝,夏朝的开国君主。相传在涂山之会之后(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夏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下令让九州贡献(金)青铜(铜在古代不仅是制作兵器的原材料,也是货币的主要原材料,古代一些时期所说的金便是指铜,明代之前的铜钱一般多为青铜)。
随着九州所贡的青铜越来越多,夏禹便用这些青铜铸造了造型精美的九鼎,鼎上铸有各州的山川名物、奇珍异兽。九鼎象征九州,夏禹将九鼎集中在都城阳城,以此表示天下从此一统,夏王大禹是九州之主。因此九鼎代表着王权至高无上,象征着国家统一昌盛。
《史记》记载:“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
九鼎也被夏商周三朝奉为传国之宝,将其放置在国都,而九鼎在秦昭襄王时期就被迁到秦都咸阳,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未将九鼎视为传国之国,九鼎也不知下落。按正常逻辑来说,即使秦国不将九鼎视为珍宝,也不至于将其丢掉,那么九鼎哪里去了呢?
结合秦始皇铸造的十二金人来看,九鼎可能并没有丢失,而是被秦始皇重新熔炼,成为了十二金人的一部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最终结合上古称号“皇”和“帝”,构成了新的称号“皇帝”,自称为“始皇帝”。
秦始皇连单独的“皇”和“帝”的上古称号也不满足,看不上象征王权的九鼎也正常,于是秦始皇想重新铸造类似于九鼎的存在,不过一定要比九鼎大,数量多,那么即便重新熔炼九鼎也不够用。
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九州之地重新划分为三十六个郡,下令收集天下兵器于咸阳,铸成十二个非常巨大又沉重的“十二金人”,人身上刻有铭文,和秦始皇功绩,浑身雕有精细的花纹,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秦王朝统一昌盛,放置于秦宫之中,日夜守护着秦宫。
九鼎之所以下落不明,很可能是和秦始皇下令收集来的兵器一起被重新熔炼,九鼎脱去鼎身,铸成了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的“十二金人”,屹立在秦都咸阳。但十二金人却比九鼎数量更多、体积更大、重量更重,九鼎最多只有九个,重千钧,十二金人却有十二个,每个都有千石之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高约三丈。
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金人十二个,而不是其他数字?至于秦始皇为什么会铸造十二个金人,而不是其他数字,这是因为十二这个数字在古代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在远古时代,古人根据对天象的观测,创造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的干支纪元法,其中十二地支分别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也是中华民族用来记录时间的文字,比如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一年有十二个月。十二生肖的产生就是十二地支形象化的代表。
《史记》记载:“朕为始皇帝。后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一年十二个月,一直往复下去就是千秋万代,而秦始皇所期望的就是秦王朝能够永远地传承下去,秦始皇为秦王朝的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一直到万世。九鼎象征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十二金人象征的可能是“秦朝天下一统,传承千秋万代”。
至于十二金人为什么没有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作了一方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字样的传国玉玺,以此来宣示皇权至高无上。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此玉玺为国之重器,皇权象征,称之为“传国玉玺”,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会被世人轻蔑。
不过时间发展到现今,秦始皇所铸的十二金人已经去向不明,那么秦朝灭亡后,十二金人哪去了呢?
秦朝灭亡后,十二金人哪去了?关于十二金人的下落有三种主流说法:一说是被项羽销毁了,在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后,西楚霸王项羽最终率军攻入咸阳,不仅杀了秦王子婴和秦宗室子弟,还屠戮了整个咸阳,最后放火烧了秦朝宫室。
《史记》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大火烧了三个月都没有熄灭,象征“秦朝天下一统,传承千秋万代”的十二金人可能也被大火烧毁了。不过有历史学者认为,十二金人被东汉末年的董卓以铸造金钱为由销毁了十尊,另外两尊金人后来被前秦君主苻坚所得,最后运回长安销毁。
最后一说表示十二金人并没有被销毁,而是随着秦始皇去世,十二金人成为陪葬品,被葬在秦始皇的陵寝之中。那么三种说法中,哪种比较可信呢?
在我看来,十二金人被项羽销毁的可能性最大,首先《史记》中并没有具体记载十二金人的下落,但是却记载了传国玉玺的下落,秦朝灭亡后,秦王子婴投降,将传国玉玺交给了刘邦。而且《汉书》也没有关于汉高祖刘邦和十二金人的记载,说明刘邦建立西汉后,十二金人可能已经下落不明,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被项羽给销毁了。
虽然《汉书·王莽传下》有关于铜人的记载,但只是五个铜人,并没有记载是“十二金人”、或是“十二铜人”,又或是“秦铜人”。而其他史料虽然也有关于铜人的记载,但是成书比较晚,也不是正史,可信度并不高,比如《三辅黄图》、《关中记》等。
董卓销毁的铜人到底是不是秦始皇所铸的十二金人则存在疑问。至于成为秦始皇陪葬品的说法更没有可信度,秦始皇制作的十二金人很可能类似于九鼎的存在,基本是和传国玉玺一个级别,秦始皇又怎么会将其带到陵寝之中呢!那么被项羽销毁的可能性为什么是最大的?
这是因为项羽和秦有世仇,项羽的爷爷就是因为秦灭楚之战而亡,所以项羽非常痛恨秦始皇和秦朝。于是在攻进咸阳后,项羽杀光了秦宗室公子以及他们的后代,最后不仅劫掠了秦宫的财宝,还放火烧了秦宫,彻底沦为废墟。
而十二金人象征“天下一统,千秋万代”,对于秦王朝有着非凡的意义,项羽断然不可能容忍秦朝再度复国。但是项羽又不会留在咸阳,正如他所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十二金人太重,不方便带走,那么只能销毁。
或者重新熔炼带走,毕竟十二个金人是用青铜铸造,共计重约一万两千石,相当于46000000多万枚秦半两,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加上秦朝灭亡,史料中再无十二金人的明确记载,因此秦始皇所铸造的十二金人最后很可能就是被项羽所销毁。
不过这也只是一种猜测,至于十二金人的下落,还需要发掘更多的史料,才有可能揭开这个谜团。
结语:秦始皇收集天下之兵,可能是想铸造一件超越九鼎的存在,用来象征秦朝已经天下一统。于是秦始皇收集天下之兵铸造了十二金人,放置在秦宫中,让他们日夜守护秦宫,希望秦王朝能千秋万代,一直传承下去。
但是秦始皇所期望的一切并没有实现,在他病逝后,秦王朝仅仅只存在了三年时间,西楚霸王入关后,不仅杀光了秦宗室之人,还放火烧毁了秦宫室,彻底灭亡了秦朝。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双旗铜币湖南造二十文值多少钱呢?
这些家传的小玩意儿是否值钱?望老师们评说一下。不胜感激!
我的铜钱草用了花多多10号以后黄了这是怎么回事?
铜钱草最好半水半土养,要见阳光。不需要用太多肥料的。
最早的利是封起源于哪里?
最早的利是封起源于中国,年代为清朝光绪末年。新年“派利是”,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利是”又称“利事”或“利市”,取其利市、好运之意,也就是压岁钱,而利是封就是装压岁钱的封袋。现在常见的利是封其实只有数十年的历史,至清朝初年仍未有利是封。古时,每逢佳节,要用一大张红纸裁成小方块,然后把铜钱包在红纸里,封成利是,所以到了今天还是有很多老人家以“红纸”作为利是的代名词。
第一代的利是封在光绪末年,印刷技术普及后才开始面世。当时的利是封是用红纸印上黄色油墨,趁油墨未干时再髹上金粉,看起来就像在红纸上印上金字一样。除吉利的字句外,有的也配以简单图案。
30年代初期七彩印制的利是封首次推出,上面印有帆船、福绿寿等吉祥年画。
烫金字体的利是封在六十年代才出现。而烫金的“百家姓利是封”在七十年代始盛行。此外,各大公司在六、七十年代亦开始印制利是封送给客户,以广收宣传的效果。
秦朝对银的使用如何规定的?
古代白银作为货币使用的时间非常早,但真正大规模流通应该起始于宋朝,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以白银作为货币,到明朝时期就比较流行了。元明清时期的人用白银付账应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稍早的朝代用白银付账那是非常少见的,隋唐时代的白银货币非常少。
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白银还是作为货币流通的,到了秦朝统一货币,消除六国原有货币乱象,只允许流通两种货币:上等货币为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有20两(有人认为是24两);下等货币为“半两”,称“秦半两”,主要是以铜制作,这两种是秦朝的法定货币。(铜制秦半两图)
白银在秦朝制度中是不可以制作货币的,主要用来装饰或者宝藏,退出了货币流通。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对秦朝的货币政策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在秦朝统一之前,货币中“金”并非指现在的黄金,而是分为三等,第一等就是黄金;第二等是白银或者锡,它们都是白色的;第三等是黄铜。货币的形式多样,有方孔钱、有布币(铲形币)、刀币、龟壳、贝壳等,各地都不一样。秦朝将黄金和秦半两为国家统一货币,而之前曾经流通的珍珠宝玉、龟壳、贝壳、白银、锡等只能做装饰品或者做宝物收藏。(战国银制的银贝)
战国时期有银贝、银布、银饼等,现代考古出土过这样的货币。(战国银布图)
请问这是什么古董?
我也有点点,留着有时看看,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