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黄铜子弹,炮弹的弹壳怎么处理?
看具体情况,假如条件允许,那么炮弹的弹壳都是会重新回收利用的,尤其是一些昂贵的黄铜材质弹壳。即使是非战争时期的军事演习,炮兵一旦开打,往少里说也是几百发炮弹,如果这些弹壳都是黄铜材质的,那么即使是以市场上的铜价来估算,也值十几万人民币。所以,日常的军事演习结束后基本上都会对炮弹的弹壳进行回收。而在战争时期,对弹药的消耗更是一种天文数字,并且与和平时期相比,各种资源会更加紧俏,所以在战后打扫战场,回收炮弹的弹壳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下图中的就是在“冲绳战役”后,美军回收堆积成山的炮弹弹壳:
▲美军回收的弹壳
对于炮弹弹壳的回收,在陆地上还好办,打完可以直接先丢在那里,炮兵转移阵地,在事后才对弹壳进行回收。不过对于在大洋上的军舰来说,回收炮弹的弹壳就相对比较麻烦了,因为需要霸占舰上的空间。比如前苏联的海军,对于军舰主炮的炮弹壳,是有回收的,并且在军舰上有专门的存放回收弹壳的地方,如下图1所示。不过在现代军舰上,一些近防炮的弹壳是可以不回收的,而是通过泄弹口直接排到海里,如下图2所示,这是因为近防炮的弹壳基本上都是钢质的,成本较低。
▲图1:苏联海军回收的弹壳
▲图2:近防炮的弹壳
其实今天的一些大口径火炮,已经趋向于“无弹壳化”的发展,也就是使用半可燃药筒或者是发射药药包,举几个例子,比如一些西方国家的坦克炮炮弹使用的就是半可燃式弹壳,那么什么是半可燃式弹壳呢?看下图1,下图中的是一枚坦克使用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弹壳只有底座是由不可消耗的金属制成的,除此之外,弹壳的筒身使用的是可消耗物质(图中两个白色的分别就是筒身和适配器),在发射后会与发射药一起燃烧掉,退壳的时候只需要退出底座就行了。具体的过程我们来看看图2,图中是美军的艾布拉姆斯坦克在发射一枚破甲弹,该炮弹的弹壳就是半可燃式的,发射后只留下一个金属底座:
▲图1:使用半可燃式弹壳的坦克穿甲弹
▲图2:使用半可燃式弹壳的炮弹发射过程
除了坦克炮之外,现代的一些大口径火炮则是直接“无弹壳化”,它们使用的全可燃式发射药包,比如下图所示,就是美军M107火炮(155毫米口径)上使用的M4A2型发射药药包,这种发射药药包的重量为13磅,也就是差不多11.7斤,尾部红色的就是其点火装置(CBI),该点火装置同样也是可燃的,在炮弹发射后会随着发射药一起燃烧掉,燃烧残留物很少。因此,我们平时在图片上见到的155毫米炮弹,其实它只是弹头,与发射药(药包或者药筒)是分装的,为什么?因为155毫米炮弹的口径太大了,在定装的情况下炮弹体积会很大,同时还很容易导致弹药变型(在使用药筒的情况下),所以今天的大口径火炮炮弹都是分装弹,弹头与发射药药包或者药筒是分开的,如下图2所示,摆在地上的就是155毫米炮弹弹头。▲图1:M4A2型155mm炮弹发射药药包
▲图2:155毫米炮弹的弹头(不包括发射药)
有关炮弹使用发射药药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那个年代的海军作战方式主要还是以舰炮对轰为主,所以舰炮的口径都非常大。而这些动辄就数百毫米口径的舰炮炮弹,从制造成本以及工艺水平上去考虑,根本就不可能使用金属材质的药筒,只能使用发射药药包,如下图1所示,图中那一节一节圆柱体的就是炮弹的发射药药包,而有关战列舰舰炮的上弹过程,我们可以看图2。▲图1:战列舰舰炮的弹头和发射药药包
▲图2:舰炮上弹过程
因此,今天很多火炮都已经开始使用半可燃式弹壳或者是发射药的药包了,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基本上不存在弹壳回收的问题,即使还有残余部分,也可以直接抛弃掉,哪怕暂时抛弃不了也不会霸占空间,比如使用半可燃式弹壳的坦克炮,发射后的金属底座可以直接抛弃,也可以收集后再统一丢弃,下图中的就是坦克的自动抛壳器,发射后残留的底座可以被直接抛出车外。
▲坦克的自动抛壳器
抗日时期日本军队装备什么武器?
作为伪军迷,间的最多的就是看日剧里的武器了,比如外形独特的掷弹筒,往脑袋上砸一下的手榴弹。杀伤力相对于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还是较大的,但在美军面前就不堪一击了。
掷弹筒从工作原理上讲,可以算是一种小型迫击炮。
掷弹筒填补了日军在一般型迫击炮和步兵手榴弹之间面杀伤武器的火力空白,它比西方的枪榴弹射程更远更精准。
“ 九 · 一八 ” 事变 89周年纪念,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距离中国奉天北郊的北大营约880米处的柳条湖,秘密炸毁了一段日本修建的南满铁路,并嫁祸于东北军,随后日军炮轰北大营并展开攻击,此事件是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端,史称 “ 九 · 一八 ” 事变。
八九式掷弹筒
一、简介
日本八九式掷弹筒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的改进型,因十年式射程太近,精度较差最终被八九式取代,成为侵华日军的步兵制式武器。
八九式的口径为50mm,全长430mm,发射管长260mm,全重约4.7kg,有效射程约500米。
八九式掷弹筒从射击原理来说,可算是一门小型迫击炮。与一般的迫击炮通过方向机配合增减发射药包来调节射程不同,八九掷弹筒是调节尾管内部击针的伸缩长度来增减射程。
从战术运用来讲,八九掷弹筒又很像西方步兵装备的枪榴弹,但却比枪榴弹射程更远更精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日军在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面杀伤武器的火力空白。
二、结构
1 . 发射管:八九式掷弹筒发射管内带有膛线,因此射击精度较高
管壁上有一条白色简易瞄准线,用于概略瞄准。掷弹筒的使用需要一定技巧和长期训练才能保证射击准确,因此射手多为经验丰富的老兵。
2 . 调节机构
① 射程调节旋钮
②外部传动齿轮
③内部传动齿轮
3 . 击发机构
①丝杆:
② 击发 组件套管
③击发拉柄
④击针组件
4 . 支撑机构
三、使用方法
1 . 调节射程
① 远距离:拧动射程调节旋钮,让丝杆在发射筒内伸出较短距离。这样弹体在发射筒内运动距离增长,发射药被击发后产生的高压在筒内作用的时间也更长,因此有更大的力量将炮弹射出,反之射出的距离就近。
② 近距离:拧动射程调节旋钮,让丝杆在发射筒内伸出较长距离
2 . 击发弹药
① 向后搬动击发拉柄
② 传动齿轮拨动击针卡块,压缩击针簧蓄力
③ 将击发拉柄向后搬动到极限位置,让传动齿轮与击针卡块迅速脱离,使击针簧推弹击针向前
④ 击针刺入发射药室,引燃发射药
⑤ 一部分被引燃的发射药通过发射药室的侧壁孔向外推顶铜弹带,使铜弹带膨胀挤压发射筒内壁。因铜质较软,被膨胀挤压而嵌入膛线,使单体沿着膛线旋转飞出发射筒,从而提高了射击精度。
四、弹药
Ⅰ 研制历史
91式手榴弹在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一种多用途手榴弹,于1931年(神武纪年2591年)正式装备日本陆军,是日军装备的第一种现代化手榴弹,可以满足多种用途的需要。它前身是1921年(大正10年)研制的大正10年式手榴弹。大正10年式手榴弹在“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逐步停止使用,代之以91式和97式手榴弹。但同时该弹也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是结构复杂,生产工艺繁琐,特别是用掷弹简发射时需要尽量密封火药燃气,因此弹体上下各有一个起到闭气作用的定心环,其直径尺寸要求比较严格,需要单独精加工,耗费工时较多,另外发射药筒的加工也比较复杂。
Ⅱ 组成结构
91式手榴弹弹体上铸造有网状沟槽,把弹体表面分成小块,目的是为了使弹体爆炸时形成均匀的破片,但对于铸铁弹体来说,爆炸时“连片”或炸成碎末的情况时有发生,开槽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弹体上下各有两个小圆柱体,上面较细长的是引信装置,拧在弹体上盖中间的螺纹孔内,下面较粗短的是发射药筒,拧在弹体底部的螺纹孔里。
91式手榴弹引信是针刺发火式的,从上至下由保险盖、击针体、击针、拴有麻绳的保险销、击针簧、装有底火的底火座、引信体、延期药管组、雷管、毡垫和铜管组成。除了击针、击针簧和保险销外,其余全由黄铜制成。
击针带有螺纹,与击针体拧成一体。保险帽顶部开有一个小孔,用来调节击针拧入的距离,借以控制击针的保险状态,如果击针向下拧到位,击针尖就会突出击针体外,此时可以击发底火,反之则击针尖缩进击针体内,底火无法击发,提高存放和运输的安全性。保险帽为薄铜板冲压成,柱面压有辊沟,引信体柱面上也有一道沟槽,保险帽通过这条辊沟卡在引信体上的沟槽内,防止抽出保险销以后保险帽意外脱落。
延期药管就是一端带螺纹的铜管,拧在引信体下端,内部装有延期药,在引信体侧壁上还开有一个用来排放延期药燃烧气体的排气孔,平时用一个堵片密封。延期药下方是雷管,雷管底部与弹体之间有起缓冲作用的毡垫。延期药管和雷管全部套在一个铜管内。
91式手榴弹所用的发射药筒采用的高低压发射原理,发射药筒顶部车有与弹体相连接的螺纹,内部为空腔,发射药装在一个薄铜板冲压成的铜盂中,底部装有一个中心开孔的钢垫圈,然后用底螺把铜盂封在药筒内。底螺的中心位置有一击针孔,底火和底火座装在击针孔上方,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防止发射时高压火药燃气把底火吹掉。
发射时,底火会通过钢垫圈中心的开孔引燃发射药,当药筒内压力达到一定值以后,火药燃气就会从药筒侧壁开孔处冲破铜盂侧壁进入发射筒,推动手榴弹向前运动,直至发射出去。
Ⅲ 使用方法
①
用作手榴弹使用时,可以把发射药筒取下,也可以不取而直接使用。首先检查击针拧入击针体的距离,如果距离不够则要先用工具把击针拧到位。使用前先拔出保险销,接着将保险帽用力在钢盔或其他坚硬的物体上猛磕一下,使击针击发底火,点燃延期火药,然后迅速投出。不使用时,保险帽套在在引信上,在帽套侧壁横插入保险销将击针固定住,这样就将雷管与导火索分隔开。
②
当用掷弹筒发射时,先检查击针位置,然后拔出保险销,保持引信部分朝上,将弹体放入掷弹筒,接着击发掷弹筒,击针撞击手榴弹发射药筒的底火,将榴弹发射出去。发射过程中由于惯性作用,引信的击针体压缩击针簧下降并击发底火,点燃延期药,延期药燃烧完毕后引爆雷管和主装药。
③
当用枪挂掷弹筒发射时(掷弹筒是在步枪枪口加装一个简单的圆筒),先拔出保险销,然后取下保险盖,将手榴弹引信朝向使用者方向放入掷弹筒,用空包弹将手榴弹发射出去,手榴弹的发射药筒可以取下或保留。发射时,火药燃气强烈冲击击针并点燃延期药。
Ⅳ
97式手榴弹开发自较早期的91式手榴弹,为91式的改型,取消了用于掷弹筒发射的推进药柱体,主要用于步兵手掷,也可以用枪上掷弹器发射,97式手榴弹的引信由发火组件和延期药管两大部件组成,引信的组成部件包括击针、保险销和火帽组成外观上,97式与91式一模一样。
分享DIY实用技能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作品难免粗糙和错误,望朋友们见谅。
一笔一画,耗尽心血,创作不易,劳心费力
(欢迎朋友们 关注 评论 点赞 转发 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
黄金能挡子弹吗?
不能。子弹所使用的也不是纯铜,而是黄铜(铜-锌合金)。
黄铜的优点主要在于延展性好,有一定的强度。并且比钢更耐腐蚀。延展性好对于需要多道拉申工序的弹壳制造来说,可以提高精度,延长模具寿命。
在发射时,延展性能好的弹壳可以紧贴弹膛,起到气密的效果。
铜本身是一种金属"润滑剂",有利于顺利抽壳.铜的导热性能很好,比热较大,可以在抽壳时带走大部分热量,降到弹膛的温度。
用铜做弹头壳也是因为其延展性好,而且比铅有更好的强度可以嵌入膛线并跟随旋转.为了提高存速能力,增大弹头的比重,弹头内部使用的是铅而不是铜。
中正式步枪的性能到底怎么样?
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支制式步枪。
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来说,作为德制毛瑟步枪的中国改良版——中正式步枪的性能是出色而合用的。
“中正式”名称的由来。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会召开了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仿制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以作为制式步枪全面取代当时还在大量装备的汉阳造等老式枪械。
该枪本来定名为24式。
但蒋介石对此枪的生产制造非常关注,并亲自顾问了生产与设计改良事宜。
于是,1935年8月,国民政府以蒋介石的表字为之重新命名,称之为“中正式”步骑枪。
这个命名,拍马屁的成分,就不言而喻了。老蒋这人,很喜欢用自己的字去给刀枪命名,除了步枪,还有一把“中正剑”。
为何又称步骑枪?
“骑”就是骑兵,大概意思就是步骑通用,那肯定就要长短适宜,不能太长。
为什么说该枪不是纯仿制而是毛瑟步枪的中国改良版。是因为蒋介石认为:
根据欧洲人身体设计的毛瑟步枪,对中国人身材而言,尺寸过长,携行不便。
所以,便建议要根据中国士兵平均身高,重新设计长度,将枪托、枪身等适度缩短,以符合中国人体形;
又由于当时的对手,日军装备的三八式步枪,长度长、刺刀又长。
故而又从白刃战的需求出发,为了拼刺刀不吃亏,加长了原型毛瑟步枪上的刺刀,使得刺刀长度达到了0.57米多,以増加拼刺效率。
这样改良之后的中正式步枪,在保持了毛瑟步枪射击性能的同时,作了二处改良:
(1)枪身缩短,更适合中国人体形,比德制毛瑟枪更便于携带,
(2)加长版的刺刀,使得虽然枪身缩短,总体长度基本不变,与三八式步枪拼刺时,也完全有一搏之力,不落下风。
至于中正式步枪的射击性能,基本与它的原型毛瑟步枪一样。口径:7.92毫米;
枪身全长;1.11米;
全重:4公斤。
使用5发桥夹装弹,枪口初速810米/秒;
表尺射程2000米;实际有效射程1000米。
中正式步枪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作为标准化制式步枪的中正式,定型投产后,肯定首先装备国民党中央央军嫡系,就是所谓的“德械师”。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
中央军德械师投入战场,与侵华日军展开了连番血战。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对比当年中日两军实力。
淞沪战场上,日军在海陆空重型火力体系上无疑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但是在步机枪等步兵班排火力上,中央军的枪械性能,是不落后的,甚至在某些性能上还是占优的。
例如捷克式机枪与马克沁等轻重机枪,性能明显优于日军同型机枪。中央军装备着为数不少的冲锋枪,这是日军的空白,步兵近战,日军在武器上占不到便宜。而首次投入大战的中正式步枪,它所使用的7.92毫米尖头弹,以初速高,弹道特性好,杀伤威力大,以及1000米有效射程,在步兵对战中,表现优异,给予了日军士兵重大杀伤。
在200~600米交战距离上,中正式步枪的尖头弹如果击中人体重要部位,那么非死即残。
相比之下,日军三八式步枪在这个常见步兵交战距离上的杀伤威力,是远逊于中正式步枪的。
“让三八步枪击中,只要不是要害,一弹两洞贯穿,消消毒,养几天,就可伤愈继续战斗。”——这句话虽有夸张,但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战场的实际检验,证明了中正式步枪的优点,比如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火力强大、战术机动性好等等。
淞沪会战后,经过与中正式步枪的对射,日本军工立即对三八式步枪进行了改良研制,开发了新型九九式步枪,改用7.7毫米口径的尖头弹。
但是据说,这种弹药在弹道性能与杀伤威力上,仍然稍逊于中正式步枪使用的子弹。
中正式步枪的缺点。(1)射击精度不如日军三八式。
中正式强调了中近距离杀伤威力超过三八式,但精度却有不及。正是有利必有弊。
但是,中正式的总体射击精度,也足够用了。因为三八式本来就是日军对精度有着近乎苛刻要求下催生出来的。
所以,这不是致命毛病。
(2)中正式步骑枪枪身较短,即使装上很长达半米多的刺刀,仍然比加装刺刀的三八式步枪短一截,因此中国士兵在白刃格斗时,往往很吃力,容易吃亏。
白刃格斗,一寸长,一寸强,但是白刃战虽然在抗战时常有发生,但最主要的战斗方式,终归还是射击。
况且,白刃战胜败,除了兵器长度,还要取决于士兵的刺杀训练水平。
所以,长度稍短,也不是大缺点。
(3)中正式步枪最大的缺点,就是枪机拉动起来较为费力。
如果连续射击后,枪匣与枪机因受热膨胀而紧贴在一起,这样,枪机就更难拉动。
据说,这也是毛瑟步枪的设计上的缺点。而当年中国受限于精工冶炼加工落后,使中正式进一步放大了这个缺点。
关于中正式步枪枪机难拉,笔者在不久前,还听一位曾在六十年代参加过民兵的长辈聊起过。
五六十年代,诸如中正式、三八式等海量的战争年代缴获武器,统统成了民兵装备。
长辈们说:
中正式这支老枪,有时候放了几响,枪机就拉不开了,退不出弹,那怎么办?竖地上,用脚一蹬,就踩开了。
(图片来自网络)
通过日军的军刀如何区分将官佐官与尉官的阶级?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咋说呢?刀本身没有区别,您要拿刀本身区别的话,只能区分出士官和军官。因为士官的刀在刀身上有一条长长的血槽,这条血槽专业人士会叫樋,这玩意军官的刀是没有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会好奇:“为什么呢?”
因为士官会拿着刀进行白刃战,而日本的军官就不会的。
那么日本军官的刀呢?不论是将官还是尉官这刀本身是没有区别的,你拿出来比划一下,这制式那是一模一样的。当然了日本是一个最为讲究等级的国家,本身官阶不一样,你表达不出来这显然是不成的。
所以他们是通过刀的一些个装饰品来表现官阶的不同。
那个部位的装饰不同呢?刀绪的不同。嘛叫刀绪呢?这就是刀尾巴用绳子编制的一个装饰物,您要是用剑,这地叫剑穗,这刀就叫了刀绪。
将官的刀绪,下边那带子是茶色的,里边是红色,中间用金丝线进行装饰,最下边的流苏是金色绢丝。
佐官的刀绪,外边是茶色的,里边是红色的,没有金丝线,流苏干脆就是茶色和红色交替出来的绢丝。
至于尉官的刀绪,这带子外边依然是茶色的,里边是青色的,也没有金丝线,这流苏当然就是茶色和青色混搭出来的绢丝。
士官的刀绪,直接就是牛皮条编出来的,甚至有一些干脆就是一根牛皮条而已,至于装饰的流苏,有没有都成。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小伙伴会说:“你这说的不对!”
小编只能说,咱说的仅仅是一部分,不是全部,因为日本的军刀,他大致分成俩个类型,一个是西洋式的军刀,另一个是按照他们武士刀造出来的军刀。
西洋刀出来的军刀,制式也是一样的,就是刀绪上不同。您要让小编把这刀绪那不同说的明白一点,小编还真就没法给您说明白了。
因为他这刀绪的材质和颜色不管是将官还是尉官都是一样的,不同点是他们的编制方法不同而已。
小编就给您简单的说一下,也不知道您能听明白吧,毕竟这真不好形容。
咋说呢?他这刀绪前半截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流苏那个位置不同。
首先将官的刀绪,他编出来的效果像一条条缆绳一样密密的挨在一块,形成一个袋状物,就像里头包着东西似的。
那么佐官的刀绪,他编出来的效果像咱过去年画里头的鱼鳞纹,也形成一个袋状物。
那么尉官的刀绪,他也是用鱼鳞纹编出了一个袋状物,这看起来是一样的,为了和佐官的刀绪有所区别,他这尉官的袋状物的后边还编了一截鱼鳞纹,这一截的比佐官的短而已。
以上的形容,小编憋了半天才写出来的,真不好形容,也不知道大家伙能看明白吧,不管了,小编的墨水就能写出这样的了。
写完之后,能给大家伙找到相应的图片是最好的,如果找不到,那就没辙了。
那么题主的问题差不多就交代完了。不过小编估计有些小伙伴心里会有一些个疑问。
这些个疑问,其实小编之前也是不知道的,后来翻阅资料之后,自己找到答案的,那么接下来咱就说一说这些疑问,看能不能解决了这些小伙伴的困惑。
首先有些小伙伴感觉,日本人的军刀好像制式是不同的?这个确实让有些小伙伴赶到困惑,咋说呢?日本人的军刀他发布制作的时候,有好几批,前后型号是不一样的,当然这制式就不同了。这么说吧,日本的这些个军刀大体可以分为西洋刀和东洋刀(要算具体型号就会更多了)
再加上同一个型号,制造的时间不同,这样子也就不同了,为嘛呢?
日本本来就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一开始国家储备多,制作的就精良,可这战争越往后打,他就越穷,别说造刀了,好好造一把三八大盖都费劲了,所以后期的刀,他是能省则省,看起来就和前期的刀不一样了。
再加上日本人他是不限制军官佩刀,具体使用那个型号的,所以同一时期,一个部队里头,有人拿着西洋刀,有人拿着东洋刀,更有的遗失了之后,只能拿简装的后期型号的刀,这就看起来四五六搭不起来的样子,貌似他们的刀制式就不同了。
举个例子您就知道了。
1938年,咱八路军129师搁神头岭对日本人进行了一次伏击,打了俩多小时,击毙敌人一千四百多人,俘虏了八十多人,还缴获了三百多件武器装备,而咱伤亡就二百四十人,这一战可谓是战果辉煌。
那么根据日本人自己的记录,这里头被歼灭的有一个叫做笹尾中队的,在战场上遗失了二十八把三二式军刀。
小编为嘛说这事呢?因为当时日本的九五军刀,早就列装了,你看神头岭伏击战中,列装的他们没有拿,反而拿了老早之前的型号,所以这种情况是被允许的。
咋说呢?西洋军刀是最开始装备日本军队的,但到了二战结束,日本人无条件投降的时候,这种被淘汰掉的西洋军刀,日本军队里头还是有的。
还有一种情况,日本人喜欢把自己家里祖传的刀拿到战场上,这个时候他显然和制式军刀就不一样了,甚至于有的时候他拿上一把胁差,这玩意可比制式军刀要短,这也是允许的。
只要在刀绪上有所区别就成。
当然了,要是拿了一把胁差一样的短刀,他这刀鞘必须是军队制式的,哪怕塞进去明显太大,也得换成军队制式刀鞘。
为嘛会这样呢?其实日本军官的军刀,更多的是指挥刀,他的象征意义多于实战,一般都是插在刀鞘里头的时候多,所以套个大刀鞘,这起码在看上去和其他人是一样的,日本人很在意这个。
当然了,这要是官做的足够大,那么日本人就不会在意这种小细节了,别的不说东条英机在1938年做中将的时候,携带的就是一边明显小了一号的九十式军刀,刀鞘还挺合身的。
好了,小编感觉这个疑问应该是大部分小伙伴们产生的疑问了。
接下来咱就聊上一聊日本的军刀,倒地有那些类型,咋一会西洋刀,一会东洋刀的,咋回事呢?
日本军刀这事就得从日本的明治维新那会说起。
明治维新可以说是日本和过去的一个分割点,那么日本对于这个分割很注意,至少在表面上很注意。
过去的武士这就成了日本必须抛弃的一个东西了,那么武士刀作为日本武士的一个象征,日本政府那是一脸的嫌弃,不想用这个。
其实日本人也就那样,表面功夫做的很到位,他真要切割,咋不把封建时代最大的象征天皇给分割不要了呢?所以这就是一个表面功夫。
那么这个点上的日本军队要面临一个改革,这军刀也是,那个时候日本人啥都学西方,学列强,所以这军刀也不例外和英法这些个国家进行学习。
这个时期出来的军刀就是西洋刀,最为明显的就是,他有一个P字形的刀把。
当时这些个刀,士官和下级军官这是日本统一发放的,至于高级军官,他们就得花钱自己造去,当然制式必须得一样。
那么有区别就是军种不同,这才在制式上有区别,您比方说日本陆军使用的刀鞘是铁制的,海军使用的刀鞘是木头制作的,当然海军这个外边就得装饰一下,弄个牛皮啦或者鳄鱼皮了等等。
不过总体来说,日本人海军军官的刀要比陆军军官的刀要华丽一些,其实这也正常,日本海军历来很多东西就比陆军要好很多的。
那么这个时期的军刀,刀身基本上机器加工出来的,就这品质不怎么好。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西洋刀注重的是刺,那么依照西洋刀造出的日本军刀,拿来进行劈砍显然就不合适了,质量也不怎么好,唯一的优点就是好看一点而已。
这西洋刀算是日本的旧式军刀,其中有一款仪仗用的指挥刀,更加的华丽一些,刀身都是用铬给镀了一遍,但这玩意更加的不耐用,上不了实战的。
新式军刀咋说呢?到了1933年的时候,一帮子日本人开始呼吁复兴日本的刀剑,为了这事他们都去了日本下议院。
其实这个时候,很符合日本当时的情况,军国主义盛行,日本天皇也害怕这些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家伙不受自己控制,就想用其他的方法来节制这些个一天天目中无人的日本军人。
那么理所当然的,这恢复日本刀剑的议案就在日本下议院通过了。
这通过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让日本加紧制作新式军刀的时间。
啥事呢?
日本通过复兴日本刀剑一个多月之后,在中国战场上爆发了喜峰口战役。
当时关东军的俩旅团到了喜峰口,半夜的时候,咱第二十九军派王长海,急行军对喜峰口进行增援。
当时王长海组织起一支五百人的大刀队,人手一把大砍刀,分成两路就潜入了日本人的阵地,进去之后就用手里的大砍刀这顿砍,就跟切地里头西瓜蛋一样,把这些个睡着了的日本人给砍了。
搁了两天,赵登禹又带着大刀队,趁着晚上下雪摸到了日本人的炮兵阵地,这顿砍。
就这场战役,把日本人气爆了,他们的《朝日新闻》说什么,六十年来未有之羞辱。
那么这件事,就加速了日本新刀的研发和列装,目的就是为了应对白刃战。
花里胡哨的西洋刀撑不起场面,只有被砍的份了。
所以这款新的军刀,就是按照日本武士刀的样式做出来的,这款刀被叫做九四式军刀,从这里开始日本使用起了所谓的东洋刀。
咋说呢?九十四军刀,其实仿制的是日本的太刀,做工肯定要比西洋刀要好,而且装饰上也算华丽,和西洋刀最大的区别就是刀鞘上有俩挂环。
但这款刀,算是临时凑出来应急用的,糊弄一下,就用了几年吧,就被后来的九八式军刀给取代了。
那么在九四式军刀出来之后的当天,日本内阁还颁布了大元帅的佩刀规定。其实刀还是九十四军刀,这刀绪用茶色。
同时也规定了使用刀绪标识尉官,将官的区别,这一点咱之前就提到过,用颜色进行区别的。
日本之所以弄出个大元帅佩刀,就是为了应对日本军部一天天渐长的骄横之气,这已经让他们家天皇感觉不满意了,弄这一套就是为了强调他们家天皇才是日本的最高统帅。
咋说呢?其实在九四式军刀和九八式军刀之间,还有一个九五式军刀。
小编为什么把这一款军刀,单独拿出来说呢?这是因为这款九五式军刀,被日本人装备到了一线作战部队去了,全部的士官和曹长都列装了这款军刀,曹长以上的没有。
所以啊,这款九五式军刀是日本列装数量最大的军刀,同样也是杀害咱中国人最多的一款军刀,这就是一款罪恶化身的军刀。
咋说呢?这款九五式军刀因为是装备到了第一线的,所以他是一款看起来很简陋,但杀伤力更大的军刀。
日本人为了激励日本军人的那种残忍好杀的属性,将这把九五式军刀制作的最为接近日本武士刀外形的军刀。
这种刀好是好,但压根就不适合在马上作战,所以当年咱缴获了这些玩意,通常只是作为战利品来看待,而不是像三八大盖那样做为武器来使用的。
那么这个九五式军刀,随着战争的变化,他的制作精良程度也是有区别的。
您比方说最早期型号,刀柄就是铜制的,很奢侈的了,不过造的数量不多,也就六千把而已。
接着是初期的型号,这刀柄就变成了铝做的,当然配件啥的还是黄铜,毕竟这个点上日本人的物资还是很宽裕的,就连做工那也是精良的,非常的美观,又是漆又是鱼皮的。
那么到了1939年之后,日本造出来的九五式算是中期型号了,这个点上日本人的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各种物资开始紧缺了,干啥都扣扣索索的,当然维持战争还是能做到的,所以这个时候九五式军刀就是简化了一下,华丽就没有了,黄铜的材质也一水改成了铁制的了。
那么到了末期的时候,什么九五式军刀,模样已经有了变化,直接开始仿制另一款三式军刀了,刀柄已经变成了木头嘎达,就连血槽都剩下来了。
您以为这就完事了吗?
还有一款最末型的呢?这玩意已经简化到了极致,刀鞘也从铁的变成了木头嘎达,做工就更加的粗糙,能省的全省了。
当然相对于军官使用的九八式军刀,虽然也进行了节省,但没有这款装备给一线士官的九五式军刀那么节省。
咋说呢?九八式军刀算是咱抗日战场上,最喜欢缴获的战利品,许世友将军大家伙都知道吧,老将军就收藏了好几把九八式军刀。
其实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人也特别的喜欢收藏九八式军刀,二战结束之后,他们把上百万把各种军刀带回了美国。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95子弹壳多重?
生产1颗子弹弹壳所需的黄铜仅为5-10克,常见的0.22 LR步枪弹弹壳均由黄铜带冲压引伸加工而成,含铜量在68.5%~71.5%之间,现代小口径步枪弹一般重量为5克到10克,普通口径一般为10克到20克,还有一些大口径的枪弹在20克以上,比如反器材狙击步枪的子弹,达到了30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