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几十吨黄金变黄铜,2013年和字纪念币整卷多少枚?
整卷为50枚,2013年和字纪念币是在2013年9月23日由中国银行所发行的一枚纪念币,其面额为5元,采用黄铜合金铸造而成,2013年和字纪念币的直径为30厘米,发行量为5000万枚,在2013年和字纪念币的正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会并且在内源的上方位置上有我国的国名,而下方的位置则有面额以及发行的年号,而背面的图案则是行书书法的和字,在内源上方还有五种字体。
古代一百两黄金等于多少两银子?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侗曜嫉姆娇淄???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一个人就能拿得动吗?
在各种古装电视剧中,朝堂上大臣放一波彩虹屁,皇帝高兴上了头便吆喝一声:“来呀,传旨,赐爱卿纹银一千两!”随后就走出个双手举着托盘的太监,里面是白花花的银子。
而在武侠片里,也经常看到大侠在酒店吃喝一顿后,拿出一锭银子放在桌子上,很豪气的说道,“老板,不用找了!”可惜,事实上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这两种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
首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纹银。
明朝以前,银子是不作为货币进行流通使用的,大部分时候只是用来制作一些精美的器皿,比如银碗、银筷等等,往往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作为赏赐品来说,银子也不受青睐,汉朝以前皇帝赏赐大臣大多以青铜器为主,唐朝的时候又多赏赐绸缎布匹,一直到了宋朝才有赏赐银器的先例,但记载也不多。
银子真正在中国进行流通,主要是在明朝万历之后,那时候欧洲和美洲的白银大量进入中国,朝廷财政收入每年达到二百多万两。受此影响,民间也开始有人用白银结账,比如到酒店吃饭,饭后就可以用银子结账。
当然,整个明朝时候,银子的使用面还是比较小的,民间大多数还是用铜钱。到了清朝,银子作为货币的使用更加普及,很多人不再随身携带铜钱,而是改为白银。由于白银的大量使用,自然就对白银的成色有了要求,于是清政府根据含银的纯度,将白银分为四等银色,第一等为纯银,银含量为百分之百;第二等为足银,银含量为99%以上;第三等为纹银,银含量为93%以上;第四等为标准银,银含量为90%以上。
所以,我们在电视或历史书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字眼,“……折合纹银多少多少两”“……折合足银多少多少两。”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大家还听不明白的话,你可以把纹银想象为标准煤,我们常说某某企业一年消耗产能多少标准煤,意思并不是这个企业真的烧了这么多的煤炭,而是指企业消耗了相当于这么多煤的能量。
好了,明白了纹银的意思,我们接下来说一说这个一千两。“一千”大家都没有异议,关键是这个“两”究竟有多重。
在中国古代,对重量的计量一直在变,直到明代以后才逐渐稳定下来。因为白银作为货币出现时在明代之后,所以我们这里只讨论明朝以后的“两”。
根据规定,明朝一斤为595克,直到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的时候,才将595克一斤改为了500克一市斤。而且,古代一斤为十六两,并不是现在的一斤十两。有个成语叫做“半斤八两”,意思是差不多,按照旧制,半斤可不就等于八两嘛。这样一来,大家就很容易可以算出,明代的一两实际重量应该为595除以16,等于37.1875克。比起现代的一两等于50克来说,的确是轻了不少。
继续换算下去,一千两实际上也就是37.1875千克,大概就是74斤多。这个重量说大不大,大部分成年人都能搬得起来,但是如果说放在托盘上,双手端起来的话,恐怕绝大部分朋友是做不到的。不信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一袋50斤、一袋20斤的面粉,放在托盘上试试。就算你是大力士,能够端得起来,也绝不会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举重若轻,必定是脸色通红、双手颤抖,片刻之后就……
我们前面也说过了,纹银只是一个法定的银两标准成色,所以是可以折合的。就好像我们说某件物品价值多少美元,折合人民币多少元是一个意思。一千两纹银当然也可以折合,比如黄金。
在明代,黄金白银的兑换比例为1:10,那么只需要7斤半黄金,就价值一千两纹银;而到了清朝末期,兑换比例达到了1:20,那就只需要不到4斤的黄金,用托盘端出来还是很轻松的。
现在就更厉害了,黄金价格是白银的70多倍,一千两纹银换成黄金的话,才一斤多点……另外,清朝时期的银号已经非常发达,很多人在用到大额货币的时候,都是用的银票,一千两纹银也有可能指的是银票。
综上所述,一千两纹银只能在清朝才会出现,而按照当时的计量,大约重74斤多,普通人是无法用盘子端出来的。但如果折合成黄金,那还是有可能的。
当然,如果在盘子里放一张一千两的银票,再用红布盖上,也是一种非常合理的形式。可惜,大多数电视剧在演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端出来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当然这个“银子”是拍戏用的道具,说不定是塑料呢。
银行收紧个人贵金属交易传递什么信号?
在金价持续下跌的时候,银行收紧了个人的贵金属交易,传递了什么样的信号呢?就是要推动一个物以稀为贵的状态。
假如说随着经济的不景气,全球通货膨胀日益严重,这个时候黄金的需求显然是要增加的,而且黄金的价格也是增加的,这是符合一般经济规律的。
然而现在为什么黄金的价格反而下跌了呢?而且下跌的只是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了呢?
主要是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开始薅羊毛了。他们通过美元的加息促使全球其他地方的经济滑坡。从而使黄金的价格也下跌。使所有的资源价格都下跌。
等到所有的资源下跌之后,老百姓处于恐慌不断的抛售有价值的资产之后。美元以及美国人他们或许根据以往所做的那样,会杀一个回马枪的。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大肆地以很低的价格把黄金等各种有价值的东西都买了去。赚个盆满钵满。
俄乌冲突之后,俄罗斯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制裁,有可能抛售黄金。在这种情况下,黄金的价格一段时间里面是会有一些滑坡的。
因此适当地进行监管和控制,可以有利于遏制投机。从而增强我们抗风险的能力。#在头条看世界##俄乌冲突##俄乌战争##俄罗斯印象##乌克兰##策划##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新媒体##自媒体##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写作##正能量#
黄金为什么是国际通用货币?
展开全部
第一是物以稀为贵,第二是因为黄金这种物质稳定性比较好,不会轻易被腐蚀、氧化等等
因为黄金是货币啊。
我们现在所用地钱是一种信用货币,这取决于发行处有没有能力发行。有发行货币资格地只有中央银行,中国地中央银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去看看你手里地钱,每张都有印。
这么说吧,中国古代地“银票”其实就是一种信用货币,和我们现在用地钱是一个意思,乔家大院看过吗,为什么乔家地对头放出风声说乔家已经没银子了地时候会突然有那么多人跑来拿着银票要来兑现银子呢,因为万一乔家真是没钱地话,自己拿地那么多纸就不值一文。也就是说,你发行了多少信用货币,你就要储存相等量黄金储备。国家每年都会公布储存多少黄金,因为这才是这个国家地币种值多少钱地依据。
打个比方地话,你手上地钱就好比一张所属证明,证明你拥有着等量地黄金。我们买卖地时候,真正在交易地是黄金。
那为什么要有信用货币也就是钱这种东西,那当然是因为——便于携带。就象N久N久以前人类都是“以物易物”,两袋米换一只羊,两只羊换一把斧头(那时候生产力地下),但当人类发展了,眼界更远了,如果中原地区地人想去沿海换购海产,那养羊地难道把一群羊赶过去吗?种地地难道把100袋米背着走吗?更不能把一堆斧头挂身上吧。所以人类就需要一种做等量代换地“媒介”,这个“交换媒介”要易储藏,便携带,易识别,易分割。古代用过贝壳,石头,钱刀等等都曾做为过流通货币,但是这些都不能完全满足于以上四个条件。人们是经过很长时间地探索才采用了黄金作为流通货币地。
首先是储藏,黄金不象牛啊羊啊会跑,更不象贝壳钱刀会腐蚀,怎么折腾都还是黄金,钻石还一烧就没了呢。
其次是携带,石器时代玩过吗,哪里面地钱都是石头,游戏里可以把它拣起来,可现实是很不方便地吧。黄金地携带,看古装篇就知道了,大家怀里都揣点。
然后是识别,黄金和黄铜很容易就可以区别,很多人拿了黄金地第一个动作就是咬,然后密度颜色什么地都有很大差别。
最后是分割,真金不怕火炼,黄金可以溶成重地轻地大地小地各种适用地量。
目前看来,黄金是无法被替代地货币了。货币能不值钱吗?你手里地钱只不过是代表了黄金而已。换言之,黄金就是钱。
这样可以懂了吗?
笑,打得我可是手都酸呢。
影响世界地主要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由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决定,国际上比较稳定。70年代初期,黄金价格不再与美元直接挂钩,黄金价格逐渐市场化,影响黄金价格变动地因素日益增多,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供给因素:
供给方面因素主要有:
(1)地上地黄金存量
全球目前大约存有 13.74万吨黄金,而地上黄金地存量每年还在大约以2%地速度增长。
(2)年供求量
黄金地年供求量大约为 4200吨,每年新产出地黄金占年供应地62%。
(3)新地金矿开采成本
黄金开采平均总成本大约略低于260美元/。由于开采技术地发展,黄金开发成本在过去20年以来持续下跌。
(4)黄金生产国地政治、军事和经济地变动状况
在这些国家地任何政治、军事动荡无疑会直接影响该国生产地黄金数量,进而影响世界黄金供给。
(5)央行地黄金抛售
中央银行是世界上黄金地最大持有者, 1969年官方为36458吨,占当时全部地表黄金存量地42.6%,而到了1998年官方大约为34000吨,占已开采地全部黄金存量地24.1%。按目前生产能力计算,这相当于13年地世界黄金矿产量。由于黄金地主要用途由重要逐渐转变为生产珠宝地金属原料,或者为改善本国国际收支,或为抑制,因此,30年间中央银行地黄金储备无论在绝对数量上和相对数量上都有很大地下降,数量地下降主要靠在黄金市场上抛售库存储备黄金。例如地大规模抛售、瑞士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准备减少黄金储备就成为近期国际黄金市场金价下滑地主要原因。
2、需求因素:
黄金地需求与黄金地用途有直接地关系。
(1)黄金实际需求量(首饰业、工业等)地变化。
一般来说,世界经济地发展速度决定了黄金地总需求,例如在微电子领域,越来越多地采用黄金作为保护层;在医学以及建筑装饰等领域,尽管科技地进步使得黄金替代品不断出现,但黄金以其特殊地金属性质使其需求量仍呈上升趋势。
而某些地区因局部因素对黄金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如一向对黄金饰品大量需求地印度和东南亚各国因受金融危机地影响,从 1997年以来黄金进口大大减少,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及韩国地黄金需求量分别下跌了71%、28%、10%和9%。
(2)保值地需要。
黄金储备一向被央行用作防范国内通胀、调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世界遗产纪念币清单?
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明清故宫、曲阜孔庙孔林孔府、苏州古典园林、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青城山与都江堰、丽江古城颐和园、龙门石窟共10枚。
世界文化遗产纪念币,自2002年始,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全套共15枚,分别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明清故宫、苏州古典园林、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青城山与都江堰、丽江古城、颐和园、龙门石窟该系列流通纪念币,大气磅礴,基本囊括了中国大型的历史文化遗产,每枚纪念币面额5元,直径30mm,厚度2.5mm,材质为黄铜合金,重量12.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