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黄铜168和1941 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

下面我从排名、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特色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地质学、化学、经济学、资源勘查工程、历史学、物理学、中药学、汉语言文学、考古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行政管理。...

黄铜168和1941,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

我女儿2015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2019年6月毕业,目前在成都一所中学教书,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都位于陕西西安,同属211高校,陕西师范大学是师范类大学,西北大学是综合类大学。下面我从排名、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特色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就明白哪个大学好了。

排名对比:

陕西师范大学校友会排名全国第65名,QS排名全国第79名,陕西各大学排名第7名。

西北大学校友会排名全国第45名,QS排名全国第56名,陕西各大学排名第4名。

很明显西北大学排名领先于陕西师范大学。

重点学科对比:

陕西师范大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

西北大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地质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地质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 、专门史、植物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

从重点学科来看陕西师范大学与西北大学各有特色。

国家特色专业比较:

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物理学、化学、历史学、地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物科学、心理学。

西北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地质学、化学、经济学、资源勘查工程、历史学、物理学、中药学、汉语言文学、考古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行政管理。

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主要是师范类专业,而西北大学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显然综合类体现明显。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比较:

陕西师范大学:8个B+: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化学、生物学;5个B: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学、地理学;4个B-:理论经济学、民族学、体育学、世界史。

西北大学:1个A+:考古学;1个A–:理论经济学;5个B+:世界史、化学、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软件工程;9个B: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地理、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1个B-: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西北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比陕西师范大学要强一些。

综上所述,西北大学综合实力强于陕西师范大学,要学师范类专业,最好报陕西师范大学;如果你要学其他专业尤其是工科类专业,最好读西北大学。

二战各国主要枪械有哪些?

Ⅰ. STG 44 / MP 44 全自动步枪

1 . 简介

第一种使用中间威力弹药的自动步枪,由于缩短了弹体,减小了发射药量,使其在全自动设计模式下更容易操控,射击更精准,填补了机关枪和冲锋枪之间的火力空白,是款革命性武器。

名称由来

MP44:MP 为德语 Maschinenpistole 缩写,Maschinen — 机械,pistole — 手枪(弹匣式手枪),因为发射手枪弹,所以Maschinenpistole 意为“冲锋枪”。

STG-44:为德语 Sturmgewehr 缩写,Sturm — 风暴,gewehr — 步枪,Sturmgewehr 意为 “风暴步枪 ”或 “突击步枪”。

德军中的有识之士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资源里争取到优先生产的配额,就以MP(冲锋枪)项目名称进行申报并通过批准。希特勒在注意到来自军队对该枪的评价之后,认识到了该武器的优越性,便下令加大此武器的生产,并将其命名为 STG-44 步枪 。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7.92mm

弹 药:7.92×33毫米(中间威力弹)

初 速:500米/秒

有效射程:400-500米

理论射速:500发/分

闭锁方式:枪机偏移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

弹 容:30发

枪 长:940mm

膛 线:4条右旋,缠距254mm

全枪质量:5.1kg (不含弹匣)

瞄准装置:觇孔式瞄准,带护圈准星

Ⅱ G-43 半自动步枪

1 . 简介

二战中后期德军使用的一款半自动步枪,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使用与毛瑟步枪和机枪通用的全威力步枪弹。G43步枪采用短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性能可靠。使用拆卸式10发弹匣,可用5发弹夹填装。

2.技术参数编辑

口 径:7.92mm

弹 药:7.92×57mm (全威力步枪弹)

弹 容:10发/弹匣

战斗全重:4.7公斤

枪 长:1117毫米

初 速:745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准装置:V型表尺照门,刀片形准星

Ⅲ .FG 42 伞兵步枪

1 . 简介

FG-42伞兵步枪是二战期间德国航空部专门为伞兵设计的可选择连发射击的步枪。FG-42的设计初衷是满足空降部队在作战中对武器重量轻、火力强的要求,希望这种枪能使后勤供应简化并增强伞兵的单兵火力。空军要求此枪:使用7.92×57mm的标准步枪弹,并能拥有轻机枪的性能,而且空投体积不大于一支常规拉栓式步枪。

2.技术参数编辑

自动方式:全自动、半自动

口 径:7.92mm

弹 药:7.92×57mm

弹 容:10发、20发/弹匣

重 量:4.3公斤(Ⅰ型)、4.98公斤(Ⅲ型)

枪 长:940毫米(Ⅰ型)、975毫米(Ⅱ型)

枪口初速:755米/每秒

射程:600米

Ⅰ简介:

1911年,由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0.45英寸自动手枪被选为美军制式武器,并正式命名为“柯尔特M1911 0.45英寸自动手枪”。这支手枪伴随美军经历了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20世纪美军参与的几乎全部战争,虽然在1985年美军更新制式手枪后M1911被M9手枪替代,但各种M1911手枪各种改型仍被许多公司生产。

Ⅱ 简单拆解:

Ⅰ 动作原理:

1911式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 枪管偏移闭锁方式,与“勃朗宁“9毫米大威力手枪采用的动作原理基本相同。但开、闭锁的机构形式略有不同。“ 勃朗宁” 大威力手枪采用的是凸耳式开-闭锁机构, 而M1911式手枪采用的是铰链式开、闭锁机构。

枪弹击发后, 在火药燃气作用下, 套筒和枪管一起后坐, 在完成一个较短的自由行程后, 由于铰链的下端固定在套筒座上, 因此上端开始向后移动, 越过死点(起短暂的延迟开锁作用) 后逐渐拉枪管尾端向下, 枪管上的两条闭锁凸筋也渐渐脱离套筒内壁上的闭锁凹槽, 实现开锁。开锁后的枪管因受套筒座限制而停止运动, 而套筒则继续后坐,完成抽壳、抛壳、压倒击锤等动作。复进时, 复进簧伸张, 推动套筒向前复进, 并完成推弹,输弹入膛等动作。之后, 套筒撞击枪管尾端, 带动枪管一起复进。当枪管向前运动时, 其下方连接的铰链开始向前回转, 顶起枪管尾端, 使枪管上的两条闭锁凸筋再进入到套筒内壁上的闭锁凹槽中, 并共同走完闭锁后的自由行程, 实现可靠的闭锁, 呈再次待击发状态。枪弹打光时, 套筒就被空仓挂机柄挂在后方位置。此时压下空仓挂机或重新插入实弹弹匣都可使套筒复进。

Ⅱ 保险机构

包括手动保险和握把保险, 安全性高。携枪时通常使用手动保险,可锁住击锤和阻铁, 同时还锁住套筒。握把保险在手动保险已打开时使用, 即使在弹膛有弹的情况下, 只要不握紧握把保险, 扣扳机也不会击发, 避免偶发事故的发生。击发机构由扳机和扳机连杆、单发杆、阻铁和阻铁簧、击锤和击锤簧、击针和击针簧组成。当手动保险位于“ 发射” 位置时, 扣扳机, 使扳机连杆向后运动。此时如果紧压握把保险,扳机连杆就能继续后移, 带动单发杆和阻铁回转, 解脱击锤,击发枪弹。如果此时未紧压握把保险, 那么握把保险的凸齿就会挡住扳机连杆, 使其不能后移, 扳机扣不到位。

Ⅲ 0.45英寸ACP弹

全称为0.45英寸柯尔特自动手枪弹,ACP是Automatic Colt Pistol(柯尔特自动手枪弹)的英文缩写。是一种由约翰·勃朗宁设计的无底缘手枪弹,研发初时用在柯尔特试验型手枪上,后来这种手枪改良成M1911并被美国陆军在1911年采用成制式武器 。.45 ACP弹的特点是拥有一枚圆钝的重弹头和较低的初速(亚音速),能够对无防护的目标造成严重杀伤,且适合有消音器的武器使用。

Ⅳ 0.45ACP弹技术参数

口 径 —— 0.45 英寸(11.43毫米)

全弹长度 —— 32.19 毫米

全弹质量 —— 21.2 克

弹头类别 —— 普通弹

弹头结构 —— 圆头、平底、铅心、全被甲

弹头直径 —— 11.48 毫米

弹头长度 —— 17.46 毫米

弹头质量 —— 15 克

弹壳形状 —— 无凸缘、筒形

弹壳直径 —— 12.09 毫米

弹壳长度 —— 22.79 毫米

底缘直径 —— 11.86 毫米

弹壳材料 —— 黄铜

发射药量 —— 0.32 克

枪口初速 —— 250 米/秒

TT33 图卡列夫手枪

7.62毫米的TT手枪是由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于1930年设计出,在图拉兵工厂生产。该枪长196毫米,重854克,容弹8发,战斗射速、25发/分,有效射程50米。该抢由于威力大、穿透力高、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为苏军官兵忠实的伙伴。该枪闭锁系统参考了勃朗宁设计的柯尔特M1911手枪,枪管短后座,选用了与一种根据毛瑟7.63X25mm枪弹改进来的高初速手枪弹,即7.62X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并保持与冲锋枪弹药通用。

Ⅰ 结构特点

TT33的独特之处,就是由图卡列夫创新设计了一套模块化的内部装置,包括击锤、阻铁、阻铁簧、击锤簧和单发杠杆。它使用比M1911更为简单的击锤-阻铁机构,这个机构成一个整体装配进手枪中,只需用一颗子弹辅助就能进行不完全分解,使得手枪的保养变得非常容易,并能对广泛的人员进行装备。但TT-33的保险机构却十分简单,仅设有只有一个击锤半待发保险,此外再无其他保险方式。这意味着,如果携带着上膛的TT-33行军或作战,是不太安全的,因为TT-33的击锤外露,在携行和战斗时很容易猛烈磕碰而意外解除保险。此外TT-33的弹夹卡笋设计得不太牢靠,常常会因为外部撞击或震动而导致弹夹松脱。

Ⅱ 弹药种类

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又称7.62×25mm手枪弹。此弹是苏联由7.63mm毛瑟手枪弹改进而来,1930年在TT-30手枪上首先使用,在二战中广泛使用于TT-30/33手枪和PPSh/PPS等冲锋枪上。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的基本性能与7.63mm毛瑟弹接近,但是弹壳和弹头有微小的尺寸差异,膛压要略低于毛瑟弹,初速和威力与后者相近。由于此弹主要用做冲锋枪弹使用,故对弹头和弹壳加工精度要求比较低,精度没有毛瑟弹好。

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的弹头种类也很多

枪弹主要有:P型普通弹,弹头为圆头、平底、铅心、黄铜或覆铜钢被甲,质量5.57g;

Pst钢心普通弹,弹头为圆头、平底、锥形平顶铅套加钢心、黄铜或覆铜钢被甲,质量5.6g;

P-41型穿甲燃烧弹,弹头为圆头、平底、弧形铅套加硬钢心,弹尖空腔内有燃烧剂,被甲为覆铜钢,质量4.79g。

此外还有单头底部嵌入夜光管的PT曳光弹

Ⅲ 技术参数

口 径: 7.62 毫米

膛 线: 4 条(右旋)

枪口初速:420米/秒

有效射程: 50米

最大射速: 25发/分

弹匣容量: 8发

TT-33作为一种价廉物美的军用手枪在当时非常适合苏联的国情,为苏联赢得二战胜利立下了功劳。虽然50年代后TT-33在苏联的军事生命就终结了,但在世界范围内衍生出了各种版本,我国于1951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对TT-33进行了仿制,定为“51式手枪”,在1954年又根据朝鲜战场上的经验对51式进行了改进,定名为“54式手枪”,从此中国有了统一的制式手枪。

分享DIY实用技能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作品难免粗糙和错误,望朋友们见谅。

一笔一画,耗尽心血,创作不易,劳心费力

(欢迎朋友们 关注 评论 点赞 转发 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

关岛是怎样落入美国手中的?

关岛位于西太平洋海域,是美国非宪辖管制领土,也是美国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之一,被称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关岛自发现以来,先后被很多国家占据过,但是几经周折最终关岛落在了美国手中,成为了美国在太平洋上最重要的军事基地!

关岛的发现

关岛最早是被著名的西拔牙航海家麦哲伦发现的。

1521年麦哲伦带领着他的探险队首次到达了关岛,并且和关岛的土著居民查莫罗人一起生活了几个月,随后麦哲伦就带着他的探险队启程返回西班牙,但是麦哲伦在返回途中和菲律宾群岛的土著发生冲突,导致麦哲伦受伤身亡,使得西班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过多关注关岛!

西班牙在发现关岛四十年后,由于殖民地发展的需要,西拔牙决定出兵占领关岛。

1565年西班牙在占领了菲律宾群岛后,为了能够获取东方巨额的财富,于是西班牙就开辟了一条大帆船的贸易航线,垄断了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的贸易往来。而由于这条航线过于遥远,需要建立一个在中途可以停靠补给的中转站,所以西班牙方就打算在菲律宾以东的“关岛”建立贸易站!

在确定要在关岛建立贸易中转站后,西班牙就开始举兵入侵关岛,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殖民地,并且为了防止土著人暴乱,西班牙殖民者还大肆屠杀岛内的土著人,使得原本拥有10万人口的查莫罗人,在西班牙39年的统治下锐减到了5000人,差点因此而遭到灭族!

至此西班牙开始了为期400年的关岛殖民统治!

美西战争

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而后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扩张,美国急需开辟海外殖民地,以便转嫁国内矛盾!

19世纪末,美国为了夺取西班牙控制下的古巴和菲律宾,便以缅因号为由向西班牙宣战,至此拉开了美西战争的序幕!

在美西战争爆发第二天,美国大量舰船对西班牙海军发起猛攻,仅仅用了几个小时,就将西班牙海军舰船全部摧毁。随后美国的“查尔斯顿”巡洋舰奉行抢占关岛,在向西班牙关岛基地发射了几枚炮弹后,西班牙驻军总督还以为美国在鸣友好的礼仪炮,于是带着两门炮就去迎接美军。结果可想而知,美国没费太大力气,就抢占了西班牙驻守的关岛!

美军占领关岛后,迅速将该岛改造成了美国的海军基地,用于美军海上中转和舰艇的维修!

美日关岛之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日本为了打击美国的制裁,发动了震惊全球的珍珠岛事件,随后日军又再次偷袭了美军的关岛海军基地,由于关岛内仅有几百人的美军守备部队,根本无力防御日军的进攻,所以美军关岛守军仅仅是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就宣布投降了!

至此日军正式占领了关岛,开始了为期两年半的关岛统治!

珍珠岛事件发生后美军极为愤怒,为了洗刷耻辱收复失地,美军联合英国制定了以夺取塞班岛、提尼安岛和关岛为目标的中太平洋作战计划。

1944年在美国收复塞班岛、提尼安岛后,集结重兵向日本占领的关岛发动进攻。在美军的猛烈攻击下,日军守军负隅顽抗,最终还是孤立无援的日本守军全军覆没,关岛再次回到美国手中!

关岛战役结束后,美军迅速恢复岛内军事设施,并以此为跳板对日本本土展开轰炸,直至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关岛最终落入美国手中

1950年在关岛失而复得后,当地议会向美国华盛顿请愿设置代议政府,并给予当地居民美国公民权。随后美国时任总统杜鲁门签署了相关法案,同意关岛成为美国的非合并建制属地!

至此关岛正式划为美国领土范围,美国借助关岛军事基地构建了其第二岛链,限制东方大国的威胁!

关岛自美军收复后,先后在轰炸日军本土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担任重要的海、空战略基地,也曾在集结兵力、运送弹药物资、支援远程轰炸等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

九九式和三八式哪个更好?

春田、98k、三八式、九九式、中正式等各大老式著名栓动步枪的区别

春田步枪

春田步枪——美国Springfield M1903步枪

春田,是Springfield的意译,在步枪上指的是美国Springfield M1903步枪,有时候用音译就翻译成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这种步枪的来源是1898年美墨战争,当时墨西哥军队使用的是7mm口径毛瑟步枪,而美军使用的是一种克拉克步枪,战后总结美军认为对手的毛瑟步枪性能更优异,装填速度更快,子弹威力也更大,于是在给毛瑟公司交了专利费后购买了毛瑟式枪机的专利,着手生产毛瑟式枪机的新式步枪,最后就有了M1903步枪。所以美国的M1903步枪就是改进型的毛瑟步枪。

基本型号即M1903有这样几个识别特征:

M1903基本款识别特征

1、上护木后段(表尺前的部分)向上拱起,所以M1903给人一种“胖”的感觉。

2、上护木前半段完全包裹枪管,这一段枪管不外露。

3、直枪托。

4、立框式表尺,如果不懂什么是立框式表尺看下图:

M1903的立框式表尺

这种表尺的原理见我之前的一个

既然枪的瞄准器安装在枪口的上方 那为什么还可以瞄哪打哪? 知乎

5、击针尾部为喇叭形,看不清楚的话放个特写,枪机尾部那个突出的击针尾,外形为喇叭形,上面有滚花,拉枪栓上膛击发如果没打响,可以捏住这个喇叭尾向后拉击针,然后再击发一次。

6、向下弯曲的拉机柄。

M1903后来还出现了改进,其中最主要的改进型是M1903A3,这种改进型生产于二战时期,主要用于弥补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产能不足,以及援助给同盟国军队。

M1903基本型(上)和M1903A3(下)

和M1903基本型比,M1903A3外形上的主要区别如下:

M1903A3基本特征

1、照门后移到机匣尾部,并且改用觇孔式照门

M1903A3的觇孔式照门

2、由于照门后移,上护木拉长,一直覆盖到抛壳口,并且外形较直,拱起也没有原先那么明显了。

此外,在M1903的改进中枪托形状也出现了变化,早期是直枪托,后来改用C形枪托,也叫手枪式枪托,改用C型枪托的M1903叫做M1903A1

M1903A1,改用C型枪托

M1903A3也有改用C型枪托的:

改用C型枪托的M1903A3

以及,一种介于直枪托和C型枪托之间的“scant”枪托,手握的弯曲部分没有C枪托那么弯

使用“scant”枪托的M1903A3

M1903步枪装备美军后参加了一战,一直到二战前夕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服役后才开始被取代。但是一开始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产能不足,所以二战中美国生产了不少M1903A3作为补充。此外,M1903还出现了一个专门的狙击步枪改进型M1903A4,它是在M1903A3的基础上加装狙击步枪瞄准镜演变来的。它的识别特征是

1、有光学瞄准镜

2、C型枪托

3、因为使用光学瞄准镜瞄准,枪口上的准星去掉了。

M1903A4狙击步枪

早期的试验型棱刺和后来正式服役使用的M1905剑型刺刀

M1903步枪早期曾经试验性地配过棱形刺刀,但后来正式服役时使用M1905剑形刺刀,刺刀依靠枪口环和刀柄尾部的T形槽两点固定在枪口——枪口环套住枪口,T形槽和枪口箍下方的T形凸笋配合。刺刀安装方式也是识别老式步枪的一个鉴别点。

早期的M1903步枪使用30-03圆头步枪弹,5发固定弹仓供弹,可以用桥夹装填,这也是M1903步枪比之前的克拉克M1892步枪先进的地方,后者只能从枪身侧面的装填活门逐发装填。30-03步枪弹口径0.30英寸也就是7.62mm,弹壳长度65mm,弹壳为无底缘黄铜瓶形弹壳,底火为博克塞式底火,弹头为圆头、铅芯、白铜被甲。美军刚列装这种圆头步枪弹后就发现,欧洲各国都已经开始普及初速更高、射程更远、致伤效果更好的尖头步枪弹,随即不得不对30-03步枪弹进行改进,研制出30-06尖头步枪弹,后期生产的M1903系列步枪都使用30-06尖头步枪弹,早期生产的一些使用30-03圆头步枪弹的M1903也陆续进行了回厂改造,改用30-06尖头步枪弹,弹仓容量还是5发。

用桥夹给M1903步枪装填子弹,弹仓容量5发

最左侧1发为美军原先装备的M1892克拉克步枪使用的30-40步枪弹,也叫.30英寸M1892步枪弹;第2发为30-03圆头步枪弹;右侧4发为30-06尖头步枪弹。

30-06尖头步枪弹,又称7.62x63mm步枪弹、.30勃朗宁步枪弹、.30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弹,药筒长度从30-03步枪弹的65mm缩短到63mm,弹头改为尖头。早期的30-06步枪弹为流线形尖头平底弹头、白铜或黄铜被甲、铅锡合金弹芯,弹头重9,72g,初速823m/s,最大射程达到4100m。在当时,中间威力步枪弹的概念尚未出现,对步枪弹的设计要求都是大威力、高动能、远射程,30-06步枪弹就是一种典型的全威力步枪弹。

而美军对此似乎还觉得不够,于1925年还研制了30-06步枪弹的改进型M1普通弹,其主要尺寸和30-06步枪弹完全相同,属于30-06步枪弹家族的一员,但是弹头改为11.2g尖头船尾弹头,飞行阻力更小,存速更高,最大射程更远,弹芯材料为铅锑合金,弹头被甲为黄铜。

到1937年,美军又研制了M2普通弹,外形尺寸还是不变,还是30-06步枪弹家族成员,弹头改为9.7g尖头平底轻弹头,弹芯材料为纯铅。M2普通弹弹头比M1普通弹轻,并且放弃了船型尾改回最初的尖头平底式样,最大射程有所降低,变为3200米,但是初速提高到856m/s。改用初速更高重量更轻的弹头是因为当时步兵战术已经出现了变化,人们已经认识到过分追求步枪的远射程意义不大,M2普通弹3200米的最大射程足以够用;再有就是当时美军已经开始列装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威力过大的M1普通弹在半自动步枪上发射容易出现故障。

总的来说30-06系列步枪弹是一种威力大、精度好的全威力步枪弹,影响极其广泛,到今天还是美国民用武器市场上非常畅销的一种商用弹,缺点是枪口动能过大,后坐力较大,这是老式全威力步枪弹的通病。

莫辛纳甘

莫辛纳甘M1891/30步枪

莫辛纳甘步枪是19世纪末装备俄军的一种弹仓式旋转后拉枪机步枪,发射7.62x54mmR无烟火药步枪弹,以取代之前俄军使用的发射11毫米黑火药步枪弹的伯丹式单发步枪。

莫辛纳甘的名字来自这种步枪的设计师,俄国陆军上尉谢尔盖·伊凡诺维奇·莫辛和比利时的艾米尔和李昂·纳甘两兄弟。1886年,法国率先装备了使用8x50mmR无烟火药步枪弹的勒贝尔M1886步枪,这是世界上第一支发射无烟火药步枪弹的弹仓式步枪。受此风潮影响,在之后的数年里欧洲各国都开始研制和装备发射无烟火药步枪弹的弹仓式步枪,其中也包括俄国。莫辛上尉和纳甘兄弟都为俄国政府设计了新式弹仓步枪的样枪,参加步枪选型。最终俄国政府进行了折衷,在枪身设计上选择了莫辛上尉的方案,而在供弹系统设计上选择了纳甘兄弟的设计,最后的产品就是莫辛纳甘M1891式3线步枪(“线”是旧俄国度量衡单位,1线约等于0.1英寸,3线就是0.3英寸,也就是7.62毫米),弹仓容量为5发。

在其他步枪中识别出莫辛纳甘步枪并不难,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特征,这些也是莫辛纳甘系列步枪的共同特征:

1、扳机护圈前突出的三角形弹仓,弹仓上有两道纵向加强筋,弹仓底部可以打开快速退弹。

扳机护圈前突出的三角形弹仓是莫辛纳甘系列步枪的共同特征

2、在枪托和护木上开长孔,枪背带环直接穿过枪托和护木:

枪背带环直接穿过枪托和护木上的开孔也是莫辛纳甘系列步枪的识别特征。

3、拉机柄装在机匣抛壳窗内,较短,拉机柄头部为球形,普通型拉机柄为平直式样,狙击步枪型因为加装了瞄准镜,为避免撞到瞄准镜而将拉机柄向下弯折。枪机尾部的击针尾外形类似钢笔笔帽,同时兼做保险,向后拉再向一侧转动卡住,击针就不能向前击发,保险就关闭了。

普通型莫辛纳甘步枪拉机柄较短,平直形,头部为球形

狙击步枪型莫辛纳甘的拉机柄向下弯曲

击针尾形状如同钢笔笔帽,兼做保险,左边为开保险状态;向后拉击针尾并向左旋转,卡在机匣上,就是关保险状态,此时击针不能向前击发。

还有就是,莫辛纳甘的下护木有点向下鼓出,有种大肚子的感觉,这也是识别这种枪的一个特征,在莫辛纳甘卡宾枪上特别明显。

最初生产的莫辛纳甘M1891步枪有步兵型、龙骑兵型和哥萨克型三种,其中步兵型最长,全长1306mm,哥萨克型和龙骑兵型较短,为1234mm。沙俄时期生产的早期型莫辛纳甘步枪大致特征如下:

莫辛纳甘M1891步枪(步兵型)特征

1、准星无护圈

2、六角形机匣:

早期莫辛纳甘步枪的六角形机匣

3、可以竖起的旧式表尺

早期型M1891步枪表尺

1930年,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设计了一种现代化的莫辛纳甘M1891步枪,命名为M1891/30步枪,和老型号相比,M1891/30的外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区别:

莫辛纳甘M1891/30步枪

1、除了最初生产的批次外,后期大量生产的莫辛纳甘M1891/30步枪机匣从六角形简化为圆形。

除了最早批次外,M1891/30步枪机匣简化为圆形

2、准星增加护圈

M1891/30步枪的准星护圈

3、使用平卧式的、公制为单位的新式表尺

M1891/30步枪表尺

M1891/30步枪批量生产后,取代了沙俄时期和苏联早期生产的旧式莫辛纳甘步枪,成为苏联红军的制式武器,并且是二战苏军的主力步枪。此外,苏军中还有一些其他型号的莫辛纳甘步枪:

1、狙击步枪型,就是《兵临城下》里出现的型号

加装PU光学瞄准镜的莫辛纳甘狙击步枪型

2、M1938卡宾枪

M1938卡宾枪

全枪长度缩短,不能上刺刀,二战中装备给骑兵以及司机、炮手等非一线战斗人员。枪一短,这个下护木的“大肚子”就比较明显了。

3、M1944卡宾枪

M1944卡宾枪

这是在原来M1938卡宾枪的基础上增加了折叠枪刺,枪刺不用时折叠在枪管右侧,要用时向前打开固定在枪口。

打开枪刺

莫辛纳甘M1891步枪发射7.62x54mmR步枪弹,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还在大规模使用的凸缘步枪弹。这种枪弹最早是圆头、铅芯全金属被甲弹,弹壳为黄铜。

7.62x54mmR圆头弹

圆头弹初速低、存速差、停止作用也不好,到了1908年,俄国顺应当时的潮流,改用尖头弹,也就是M1908步枪弹。其中给莫辛纳甘步枪用的是轻尖弹。弹头较短,为尖头、锥底、铅芯全被甲。弹头底部的锥形孔在射击时能被火药气体膨胀起到闭气作用。

7.62x54mmR轻尖弹

既然有轻尖弹,就是说还有一种重弹,D型重弹,弹头也是铅芯,但是是船型尾、弹头重量更重,远距离存速更好,射程更远。这种D型重弹不发给步枪用,而是给重机枪用,弹头有黄色色标。

给重机枪使用的D型重弹

到了二战结束后的1950年代,一种新式钢芯弹取代了轻尖弹和D型重弹,统一了普通弹弹种。钢芯弹弹头为被甲+钢芯+铅套三件套式样,侵彻性比原来的铅芯弹要好,目前使用的都是这种钢芯弹。所以“只有兔子家的子弹是穿透力很强的钢芯弹”纯属胡说八道。

50年代开始使用的钢芯弹,早期生产的钢芯弹为了和轻尖弹区分,弹头有白色色标,后来轻尖弹全部退役,新的钢芯弹弹头就不再涂白色。

给莫辛纳甘步枪装填时,可以用钢板冲压的5发桥夹装填。

装在桥夹上的7.62x54mmR普通弹

总的来说,莫辛纳甘步枪是一支结构简单结实、性能可靠、射击精确的步枪,但是枪机结构不如毛瑟式枪机简洁坚固。原来的莫辛纳甘步枪型长度偏长,携行性能不大好,1944-1945年开始苏联直接用短枪管的卡宾枪作为统一的步枪型号,步兵也使用短枪管的卡宾枪。

Kar98k

这枪现在火起来完全是因为《绝地求生》

毛瑟Kar.98k步枪是二战德国军队的制式步枪

这种步枪的前身是德国在一战中使用的毛瑟Gew.98步枪。Gew.98步枪属于传统的长步枪,枪管长度740mm,全枪长1250mm,全重4.2kg,弹容量5发。

毛瑟Gew.98步枪

由于全枪长度太长,Gew.98步枪携行性能不好,正好赶上一战到二战爆发前西方国家短步枪的潮流,德国就顺势推出了Gew.98步枪的短步枪型,枪管长度从740mm缩短到600mm,全枪长度缩短到1100mm,重量减轻到3.9kg,当时叫“标准型步枪”,经过一些细节上的改进后就变成了98k——Kar.98k步枪。

Gew.98长步枪和Kar.98k短步枪对比

识别毛瑟Kar.98k步枪并不难,要抓住这样几个特征:

1、头箍和二箍(枪口从前往后数第一个和第二个金属箍)之间距离比较近,而且这一段只有下护木,上护木是没有的,枪管上半部分露在外面。对比一下之前介绍的美国斯普林菲尔德M1903的这个部分,M1903这一段也是有上护木包裹的。

2、刺刀卡笋在枪管下方,而不是头箍下方。刺刀上没有套住枪口的枪口环。这也是毛瑟Kar.98k一个主要的识别特征。

3、使用卧式弧形表尺

4、拉机柄向下弯曲,头部为球形。为了容纳向下弯曲的拉机柄,Kar.98k的右侧护木相应位置上挖掉一个凹坑。

5、枪机尾部有毛瑟特色的保险拨片

保险拨片向右时保险关闭,扳机无法扣动,枪机无法拉动;保险拨片向左时保险打开,可以拉动枪机和射击;保险拨片在中间位置时扳机不可扣动,但是可以拉动枪机装填与退弹。

6、早期生产型枪托上有分解枪机击针用的圆孔。

7、枪背带固定在枪身左侧,尾部的一头穿过枪托。

二战中Kar.98k步枪有一部分加装了光学瞄准镜,改造为狙击步枪。

Kar.98k步枪发射毛瑟7.92x57mm步枪弹。这是一种诞生自19世纪末期,名气很大,影响也很大的无底缘、无烟火药全威力步枪弹。

7.92x57mmM1888圆头弹(左)和同口径的S尖头弹

S尖头弹的技术图纸,可见弹头为尖头、平底、铅芯,弹头较短

sS重尖弹弹头,尖头、船型尾、铅芯,远距离存速性能更好,最初配发给重机枪使用。

S尖头弹和sS重尖弹实物对比,仔细观察可以发现S尖头弹弹头弧线较圆润,sS重尖弹更尖削。

最早的毛瑟7.92x57mm步枪弹是M1888圆头弹,圆头、平底、黄铜或敷白铜钢被甲、铅芯,弹头重14.64g,初速640m/s,主要用在德国的M1888委员会步枪上,这种步枪清末到民国的汉阳兵工厂仿制过,就是“汉阳造”步枪。随后德国于1905年推出了两款尖头弹,用于步枪的S尖头弹和用于机枪的sS重尖弹。S尖头弹为尖头、平底、铅芯、黄铜或覆铜钢被甲,弹头重10g,初速870m/s;sS重尖弹为尖头、船型尾、铅芯、黄铜或覆铜钢被甲,弹头重12.8g,初速760m/s。考虑sS重尖弹配用于机枪是因为其弹头更重,远距离存速性能更好。但是到了枪管缩短的Kar.98k步枪上,因为枪管长度短,发射药燃烧不充分,使用S尖头弹时枪口火焰和噪声都太大,枪、弹性能不匹配,相反发射弹头更重、但是发射药略少的sS重尖弹枪口火焰和噪声倒比较合适,于是到二战时期,德国把7.92x57mm步枪弹统一为一种,也就是sS重尖弹,步枪机枪通用,不再区分步枪用弹和机枪用弹。二战中为了节约宝贵的战略物资铜和铅,sS重尖弹的弹壳改用镀铜钢弹壳和涂漆钢弹壳,弹芯材料也改为软钢。

由于Kar.98k步枪是从毛瑟“标准型短步枪”的基础上改进来的,而“标准型短步枪”(也叫毛瑟M1924步枪)被多国作为仿制的蓝本,所以有很多外国后代,这些外国后代和毛瑟Kar.98k算是表亲。这里要说几种和Kar.98k有渊源联系,又容易混淆的步枪:

一、中国中正式步枪

中正式步枪特征

中正式步枪是国民政府在1930年代从德国购买了毛瑟标准型,也就是M1924步枪的技术图纸资料后进行仿制的产品,和Kar.98k一样也是口径7.92mm,长度为1100mm的短步枪,算是Kar.98k的表弟,但是在细节上有一些不同:

1、拉机柄是平直的,不向下弯曲,护木上也没有容纳拉机柄的凹坑。

2、枪托上没有击针分解孔。

3、护木两侧有便于握持的手指槽,而Kar.98k护木是光的,没有手指槽。

4、头箍和二箍之间枪管外露,和Kar.98k类似

5、枪背带环在枪身下方

二、捷克VZ24步枪

捷克VZ24步枪特征

捷克VZ24步枪也是以毛瑟M1924标准短步枪为蓝本仿制的,口径也是7.92mm。这种步枪国民政府也曾进口过,在中国被称为捷造二四式步枪、捷克式步枪。1938年捷克被纳粹德国吞并后,捷克兵工厂继续为纳粹德国生产VZ24步枪,所以在纳粹德国军队中也有使用。它的识别特征是:

1、平直拉机柄,护木无对应凹坑

2、头箍和二箍之间有上护木,枪管完全被包拢;而Kar.98k这一段是没有上护木的,枪管上半部分暴露在外。

3、上护木延长,表尺后方还有一小段,而Kar.98k,包括中国中正式的上护木只到表尺前,表尺后就没了。

4、护木两侧有手指槽。

5、枪背带环有两对,枪身左侧一对,枪身下方一对,可选择将背带挂于左侧或者下方。

三、捷克VZ33骑枪

VZ33骑枪是捷克在VZ24标准型步枪上将长度继续缩短到995mm,适合骑兵使用。这种骑枪的特征是:

1、全枪更短

2、全包枪管的上护木

3、拉长至表尺后方的上护木

4、Kar.98k式样的弯曲拉机柄,护木上也有Kar.98k式样的凹坑

5、和Kar.98k一样的,穿过枪托的背带环(但是也有的产品背带环在枪身下方)

6、Kar.98k式样的枪托击针分解孔

VZ33有更多类似Kar.98k的特征是因为作为骑枪使用时,固定在枪身侧面的背带以及下弯的拉机柄不容易钩挂到东西,适合斜背着骑马、骑自行车行军。

四、南斯拉夫M24、M48毛瑟步枪

南斯拉夫M24步枪

南斯拉夫在二战爆发前也引进仿制过毛瑟标准型,命名为M24毛瑟步枪,特征是:

1、全包上护木

2、拉长至表尺后方的上护木

3、平直拉机柄,护木无凹坑

4、护木无手指槽

5、枪托无击针分解孔

6、枪背带环位于枪身下方

战后南斯拉夫继续生产稍加改进的毛瑟步枪,命名为M48步枪,主要特征和战前生产的M24一致,但是枪背带环改成Kar.98k的式样,位于枪身左侧,后背带环穿过枪托。

五、波兰wz29步枪

波兰wz29步枪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兰武器装备很杂,波兰政府试图统一枪械制式,选择的也是毛瑟M1924“标准型步枪”,波兰仿制的产品叫wz29步枪,其特征是:

1、大型准星护翼

2、全包式上护木

3、上护木拉长至表尺后方

4、Kar.98k风格的枪机拉机柄和护木凹坑(有的产品配的还是平直的拉机柄)

5、护木两侧有手指槽

6、枪托上有击针分解孔

7、两对枪背带环

李·恩菲尔德

李·恩菲尔德步枪是英国的。

它的鼻祖是李氏长步枪

李氏长步枪

这种步枪比后来的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要长(SMLE),最早发射的是.303英寸黑火药步枪弹,叫李·梅特福步枪;后改为发射无烟火药的同口径步枪弹,叫李·恩菲尔德步枪。

大家比较熟悉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是后来出现的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SMLE),它诞生于1903年,是英国人吸取了布尔战争经验教训的产物,适当缩短了全枪长度,全枪长1130mm;改进了装填方式可以用5发桥夹装填;以及便于在野外校正归零的瞄准具。新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最早的型号是No.1型:

李·恩菲尔德No.1步枪识别特征

它的识别特征如下:

1、枪口有一个一体式的大型枪口箍罩住枪口,枪口箍兼做准星座,有大型准星护翼,枪口箍下方有刺刀座。

李·恩菲尔德No.1步枪枪口箍,兼做准星座和刺刀座

李·恩菲尔德步枪刺刀安装方式

2、护木很长,一直包到枪口,整根枪管被包拢不外露。

3、向下弯曲的拉机柄,拉机柄所在位置的护木上有一个金属箍,击针尾部为方形,有防滑槽,击发没打响可以捏住向后拉击针重新挂住,再次击发。

红圈内为方形带防滑槽的击针尾部

4、带大型护翼的卧式表尺

5、早期生产型有齐射瞄准具。齐射瞄准具是早期步枪上的装置,一排士兵在瞄准具上装定测距手测出的距离,朝视距外开火,子弹如同抛物线一般抛出落下杀伤目标。由于这种射击方式实用性差,效果不好,后来的步枪就不再装这个累赘了。

齐射瞄准具准星

抬起的齐射瞄准具觇孔式照门

齐射瞄准具射击方式

6、突出的梯形弹匣,特意强调这是“弹匣”不是弹仓是因为它真的是可以取下来的。不过当时设计的时候还比较保守,随枪只配了一个弹匣,所以装填时还是只能用5发桥夹或者逐发装填,不能用直接换弹匣的方式装填。李·恩菲尔德的弹匣容量为10发,装满一个弹匣用两个桥夹。

可卸下的梯形弹匣,图中这支其实是李·恩菲尔德No.4步枪

7、上方平缓,下方有一突出的“英国特色”枪托。如果看到这种枪托,一般就是李·恩菲尔德家族的乘员了。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家族中No.1是第一个型号,No.2是外观相同,口径改为.22LR的训练步枪,No.3很特殊,其实是个异类,我放到下面讲,属于纯种的李·恩菲尔德家族中一个大改进型的是No.4。

李·恩菲尔德No.4步枪外观特征

No.4是李·恩菲尔德家族中的现代化改进型,在二战中英军用的更多的是No.4,和No.1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两个:

1、枪口箍形状改变,枪管头部露出

No.4和No.1枪口外观对比

相应地,刺刀安装方式也变了

No.4步枪使用的四棱锥形刺刀

也有剑型刺刀的式样

用于No.4步枪的剑型刺刀

2、瞄准具改为觇孔式照门。早期的觇孔式照门有一个精密的立框式表尺

二战时期为简化生产,直接改成一个L型翻转式觇孔照门,就两档,一个300码,一个600码,要用哪个竖起哪个:

在No.4步枪的基础上增加枪托托腮板和瞄准镜,就有了No.4T狙击步枪

No.4T狙击步枪

还有一个改进型是No.5卡宾枪

李·恩菲尔德No.5卡宾枪

这是给二战中亚太战场的英联邦军队设计的短枪管卡宾枪,方便在丛林环境中使用。它的枪管短,护木更短,枪管露出护木较长一段,枪口有喇叭形消焰器;此外为了方便在丛林中行军不被树枝挂住,No.5卡宾枪的后背带环从枪托下面改成侧面。

李·恩菲尔德系列步枪(除了另类的No.3)的枪机很特别,区别于毛瑟式的前端闭锁,和莫辛纳甘步枪的也不同,而是一种后端闭锁枪机:

毛瑟式枪机和恩菲尔德式枪机对比

它的闭锁凸笋(locking lug)不是装在枪机机头,而是在中部靠后的位置。这种设计论闭锁强度是不如毛瑟的前端闭锁的,对射击精度也是不利的,但是带来的好处是拉动枪机的行程变短,有利于快速射击。有一种“疯狂一分钟”的速射方法是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拉机柄,用中指扣扳机,据说一战时期德军遭遇到训练有素的英军用李·恩菲尔德步枪排枪速射,感觉如同遭到机枪射击一般。

李·恩菲尔德步枪使用.303英寸British步枪弹,这是一种老式凸缘步枪弹,设计较早。早期是圆头弹

早期的.303英寸MKVI圆头弹,黄铜凸缘弹壳、圆头、铅芯、白铜被甲弹头,致伤效果较差。

圆头弹初速较低,只有600m/s,击中人体后弹头既没有变形也没有翻滚,致伤效果较差,英军在阿富汗吃了不少苦头,为此使用了印度达姆镇兵工厂生产的半被甲弹,也就是达姆弹,弹头部的被甲被切掉,击中人体后铅芯受到挤压,弹头膨胀变形打出一个很大的伤道。这种半被甲扩张性弹头被欧洲一些国家指责为“过分残忍”,在帝国主义的扯皮下1899年各国签署了一个《海牙公约》宣布禁用。但是随后英国人就研发出MKVII尖头弹。

.303英寸MKVII尖头弹

和之前的.303英寸圆头弹不同,MKVII步枪弹改用尖弹头,初速从圆头弹的600m/s提高到744m/s,弹头结构又变成了全金属被甲弹头,但是弹芯为铅-铝复合弹芯,头部为铝,后半部分为铅,前轻后重。别看MKVII弹是全金属被甲弹头,但是和过去圆头的全金属被甲弹头不可同日而语——它的弹头初速大大提高,加上铅-铝复合弹芯前轻后重的结构,击中人体后非常容易失稳翻滚,翻滚的弹头能打出一个非常大的伤道,完全不亚于半被甲扩张弹头。所以英国人一方面伪善地表示我要人道主义,你们说半被甲弹头太残酷,那好,我就淘汰,另一方面,新式尖头步枪弹虽然是全金属被甲弹,但是致伤效果比半被甲弹头有过之而无不及!

恩菲尔德P14步枪(恩菲尔德M1917步枪)

这个枪虽然也被称为恩菲尔德,其实和上面那个恩菲尔德差距很大,也就是上面我留了一个尾巴的恩菲尔德No.3步枪,也叫恩菲尔德P14步枪。

P14步枪的出现还是和布尔战争有关。布尔战争中英国人第一次遭遇到武器装备不逊于自己的敌人,当时的布尔人装备的7mm毛瑟步枪射程远、射击精度高、7mm毛瑟步枪弹致伤效果也好,让英军对手中的李·恩菲尔德系列步枪产生了怀疑。一方面英国人吸取战场经验,研制了性能比老式的李·恩菲尔德长步枪更好的李·恩菲尔德短步枪(SMLE),另一方面,另一种声音就是提出英军应当装备一种威力更大、精度更好的毛瑟式枪机步枪,子弹也要使用更先进的无底缘步枪弹,结果就有了一种威力很大的.276英寸恩菲尔德步枪弹和配套的P13步枪。

恩菲尔德P13步枪

和其他的李·恩菲尔德步枪不同,P13步枪是枪机前端闭锁的,和毛瑟式枪机非常相似。前端闭锁能承受更大的膛压,对射击精度也有利,的确是比后端闭锁更合理的设计。

.276英寸恩菲尔德步枪弹

.276恩菲尔德步枪弹威力很大,弹头重165格令(10.7克),初速850m/s,枪口动能达到3916J,加上坚固的毛瑟式前端闭锁枪机,英军一度对P13步枪寄予厚望。但是步子太大扯到了蛋,新枪和新弹枪口噪声、枪口火焰和后坐力都太大了,枪膛烧灼也很严重。英国人还没来得及改进这种弹药,一战就爆发了,P13步枪和.276恩菲尔德步枪弹不得不停用,继续大量生产已经成熟的.303英寸恩菲尔德步枪。

但是P13步枪并没有死透,因为一战英军轻武器短缺,把P13步枪口径改成.303英寸后,委托美国生产,叫做P14步枪,也叫恩菲尔德No.3步枪,补充装备给英军,但是英军认为这支枪在泥泞战壕里的可靠性不如原来的李·恩菲尔德(SMLE)步枪,所以只是装备给后备部队。美国人生产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枪倒还不错,不比自家的斯普林菲尔德M1903差,于是又改成美国的30-06口径生产,命名为M1917步枪装备给美军使用,作为对M1903步枪的补充。这些步枪到二战时期还在生产,其中一部分M1917作为军援物资给了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队里的“美械师”绝大多数用的就是M1917步枪。

外观上,P14步枪和M1917步枪外观上非常相似,仅在细微之处有一些差别,它们共同的特征大致如下(这是一支美国生产的M1917):

M1917识别特征

1、大型准星护翼

2、枪口箍下方有T型刺刀座,后面还有一个背带环。

3、护木下方有一段明显的“台阶”

4、恩菲尔德“英式特色”的枪托

5、向下并向后弯曲的拉机柄

6、带大型护翼的觇孔式照门

而英国人的P14绝大多数地方和M1917是一样的,如果要识别的话,主要就抓住两个地方:

1、枪托上有一个圆的黄铜贴片

2、早期生产的P14还保留有齐射瞄准具

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是日本三八式步枪,是日本于1905年,也就是明治三十八年研制的一种旋转后拉枪机步枪,在侵华战争中大量使用。三八式就是明治三十八年的意思。它有个前身,叫三十年式步枪。

三十年式步枪有个特征,它的击针尾部是个钩子形,所以在中国也被俗称为金钩步枪。

而三八式,是对三十年式在使用中暴露出的一些缺点进行改进的产物。它的外观主要特征如下:

三八式步枪外观特征

1、三八式步枪还是传统的长步枪,不是Kar.98k、李·恩菲尔德SMLE以及美国M1903那样的短步枪,所以枪身比较长,全长有1270mm,外观显得又细又直。

2、头箍和二箍之间这一段很长,而且没有上护木,枪管上方是暴露的。

3、枪口箍下方有T形刺刀座,上刺刀时,通过刺刀上的枪口环和刀柄尾部的T形槽与枪口固定,配用的三十年式刺刀很长,早期刺刀有护手钩,后期为了简化工艺把护手钩取消了。

4、三八式步枪使用改良的毛瑟式枪机。为了适应多风沙的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三八式步枪的枪机上有一个金属的防尘盖,盖住装填口,拉机柄从防尘盖侧面穿出,拉动枪机时防尘盖会随着枪机一起前后运动。“三八大盖”的来源就是这个防尘盖。不过这个防尘盖也有缺点,一个是比较薄所以容易磕碰变形,还有一个是会发出响声暴露目标,所以也有很多三八式步枪在使用中把防尘盖拆了,比如作特征标图的那一支就没有防尘盖。

5、立框式表尺

6、护木两侧有很长的手指槽

7、原三十年式步枪的击针尾部为一个钩子,三八式步枪改为一个滚花的盖子,这个盖子也兼做保险。滚花的盖子有利于冬季戴手套时操作。

8、日本为了节省木料,三八式步枪的枪托采用拼接式设计,两块木料开出T形槽和T形凸笋,配合后用胶水和螺钉固定。这个设计也是合理的。

三八式步枪的拼接式枪托,注意中间那条拼缝

三八式步枪有一个派生型号是三八式骑枪,比三八式短,而且头箍和二箍之间有上护木,枪管不外露

还有一个是四四式骑枪,装上了可折叠的棱形枪刺

还有一个是九七式狙击步枪,是三八式步枪加装光学瞄准镜的型号

九七式狙击步枪

20-30年代的旧中国是军阀混战时期,各路军阀进口了大量武器,也包括日本三八式步枪。山西军阀阎锡山控制的兵工厂曾经仿制过三八式步枪,叫做“晋造六五步枪”,和三八式外观一致,但能从铭文上区别。

晋造六五步枪

晋造六五步枪铭文

6.5x50mmSR步枪弹

三八式步枪使用6.5x50mmSR步枪弹,6.5代表6.5mm口径,50代表弹壳长度50mm,这种步枪弹在当时属于“小口径”步枪弹,弹头细长,后坐力柔和,配合三八式较长的枪身,射击精度较好,缺点是存速性能差,中远距离致伤效果差。

九九式步枪

九九式步枪是日本吸取了三八式步枪的经验和不足,在三八式步枪的基础上研制的新型步枪,于1939年开始投产服役。当年是日本皇纪2599年,所以命名为九九式步枪。旧日本军队的武器装备命名方式发生过改变:一开始以在位天皇年号命名,比如1905年投产的三八式步枪就是当年为明治三十八年。但是天皇会更迭,这种命名方式就不方便,后来就改为神武纪元命名。日本传说在公元前660年有一位神武天皇登基,为日本的始祖天皇,所以以神武天皇登基那年为元年,神武xxxx年的后两位作为武器装备的命名年份,皇纪2600年后以最后一位作为武器装备命名,如零式舰载战斗机是皇纪2600年(1940年)投产的,命名为零式。九九式步枪在中国战场上出现较少,主要换装给在太平洋战场作战的日军。

九九式步枪识别特征

九九式步枪基本沿袭了三八式步枪的结构,但是做了一些改进,外观上有这样一些识别特征:

1、常见的九九式短步枪长度较三八式步枪短

九九式步枪原本有长短两型,长步枪长度1258mm,短步枪长度1118mm,短步枪长度介于三八式步枪和骑枪之间。日军在实战中发现,原来的三八式步枪长度过长,携行性能不好,所以也跟上世界主流,用长度介于步枪和骑枪之间的短步枪统一枪种,所以大量生产的都是长度为1118mm的九九式短步枪。

2、头箍和二箍之间有上护木,为全包式,枪管不外露,这一点和三八式不同。

3、早期生产的九九式为了提高卧姿射击的稳定性,增加了一个奇特的钢丝单脚架,但是实战证明整个脚架画蛇添足。

4、早期生产的九九式表尺两侧有对空射击估算提前量的横向表尺

早期生产的九九式步枪有对空射击表尺

这个表尺其实非常不实用,到后期型也给取消了。

九九式步枪投产已经是1939年,一开始生产质量还比较好,随着战争形势日益严峻,日本的军事工业生产捉襟见肘,为了产量开始不顾质量,能简化则简化。战争末期生产的九九式步枪已经是粗制滥造:护木用质量很差的木料制作;头箍和二箍之间的上护木省略了;金属表面加工粗糙,留有明显的加工痕迹;枪机尾部保险盖的滚花也没了;甚至连可调式表尺也省略了,就留下一个固定的不可调的照门孔。九九式步枪的生产史也是日本帝国江河日下、走投无路狗急跳墙的历史。

战争后期生产的九九式步枪,前端上护木没了,枪管外露;木材粗糙;可调式照门变成了一个单片固定照门。

九九式步枪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变种,一个是九九式狙击步枪:

九九式狙击步枪

和三八式步枪基础上发展的九七式狙击步枪一样,它就是在九九式步枪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光学瞄准镜,瞄准镜安装方式和九七式狙击步枪类似,安装在机匣左侧。

九九式狙击步枪安装在机匣左侧的光学瞄准镜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又比较罕见的型号是二式伞兵步枪,它是在九九式步枪的基础上把枪身改为前后两截可拆卸式,伞降时可以缩短尺寸便于携带,落地后组装起来就能战斗:

二式伞兵步枪

拆成两段的二式伞兵步枪

左边5发为九二式重机枪使用的T92式半底缘弹,右边3发为九九式步枪、轻机枪使用的T99式无底缘弹

九九式步枪发射7.7x58mm T99式无底缘步枪弹,强调无底缘是因为还有一种7.7x58mmSR T92式半底缘机枪弹,前者用于九九式步枪和九九式轻机枪,后者用于九二式重机枪。研制两种互不通用的子弹是日本军事工业仓促混乱的结果:一开始日本发现三八式步枪发射的6.5x50mmSR步枪弹远距离致伤效果不好,也不适合机枪使用,于是研制了口径扩大,仍是半底缘的的7.7x58mmSR T92式子弹,但是发现突出的半底缘在步枪和轻机枪上使用不方便,于是又掉头研制同口径但无底缘的7.7x58mm T99式无底缘弹。两种子弹都是尖头铅芯弹,致伤效果比6.5mm步枪弹确有提高,但是弹头外形不够流畅,气动特性不大好,射击精度和远距离存速都一般。

其实日本海军还有一种7.7mm九二式机枪弹,是英国.303英寸凸缘步枪弹的仿制品,专门用在海军和航空兵的舰载机枪、航空机枪上使用。一个国家的军队居然有三种口径同为7.7mm但是互不通用的步机枪弹,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罕见的。

老套筒/汉阳造

老套筒/汉阳造指的是德国M1888委员会步枪以及中国汉阳兵工厂生产的仿制品。汉阳兵工厂为清末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创建。

M1888委员会步枪识别特征

这种M1888委员会步枪是德国第一种发射无烟火药步枪弹的军用步枪。1886年,法国率先装备了发射8mm无烟火药子弹、使用管状弹仓供弹的M1886勒贝尔步枪,这大大刺激了法国最大的潜在对手德国。为了与法国抗衡,德国急切地成立了一个步枪设计委员会,专门设计现代化的新式步枪。最初的设想是在M1871/84黑火药弹仓步枪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后来觉得这个方案太落后,于是综合当时欧洲几种新式步枪的结构,综合设计了M1888委员会步枪。

M1888步枪是德国步枪设计委员会的作品,和毛瑟兄弟并无关系。但是因为毛瑟兄弟公司名气太响,加上当时中国清政府官员孤陋寡闻很好骗,德国在向中国推销这种步枪时故意谎称这是“最新式的毛瑟步枪”,信以为真的清政府官员就以讹传讹,把M1888步枪称为“毛瑟步枪”,其实这种步枪和毛瑟根本不搭边。

M1888委员会步枪非常好认,它的识别特征有以下几个:

M1888委员会步枪没有上护木,带套筒的枪管上半部分是裸露的,另外可以看到使用立框式表尺

1、它的枪管外面有一个薄金属板包拢的套筒,把枪管套在里面,这个套筒的作用是隔热,防止射手握到灼热的枪管,所以这种步枪在中国被称为“老套筒”步枪;因为有这个套筒,M1888步枪没有上护木,带套筒的枪管上半部分整个都是裸露的。

M1888委员会步枪的刺刀座在枪身右侧

上刺刀的M1888步枪,刺刀固定在枪口侧面

2、M1888的刺刀座非常奇特,不是在枪管下方而是在枪管右侧,上刺刀后刺刀也是偏在一侧的。

M1888的拉机柄是平直的,位置在装填口内,和毛瑟步枪枪机不同

3、M1888委员会步枪的拉机柄是平直的,头部为球形,拉机柄位置在装填口内,和毛瑟式枪机不同。

M1888委员会步枪使用7.92x57mm毛瑟圆头弹,用5发漏夹装填,装填时漏夹一起装入弹仓

M1888委员会步枪弹仓底部的方孔,最后一发弹上膛后空的漏夹会从孔中掉出

4、M1888委员会步枪采用类似当时曼利夏步枪的5发盒式弹仓,弹仓突出于枪身下方,用漏夹装填。装填时把装满子弹的漏夹一起装进弹仓,当最后一发子弹推进弹膛时,漏夹会从弹仓下的方孔中掉出。由于这种装填方式,M1888委员会步枪和中国的仿制型“汉阳造”步枪在中国还有个难听的名字叫“漏底棺材”。

除了标准的长步枪,M1888委员会步枪还有枪身较短的骑枪型:

M1888骑枪

摆放在一起的M1888委员会步枪和同系列的骑枪(最右)

骑枪型枪身较短,下护木一直包到枪口,有一个和准星座一体的枪口箍,拉机柄改成下弯勺子形,枪背带也改在侧面。拉机柄和枪背带的改进是为了方便骑兵在马上操作,不容易被钩挂。

德国在生产M1888委员会步枪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过改进:原本这种步枪发射的是7.92x57mm毛瑟圆头弹,当毛瑟尖头弹普及后,M1888委员会步枪也改膛发射S尖头弹,这种发射尖头弹的M1888步枪叫做 88/S;后来,M1888步枪摒弃了使用不便的漏夹,改用毛瑟M1898式步枪的5发桥夹装填,为此把弹仓底部用于漏出漏夹的方孔给封闭了,这种改进型叫88/05。

使用漏夹装填的88式步枪和改用桥夹装填,发射尖头弹的88/05步枪

Gewehr 88/05步枪,把弹仓底部的方孔给封闭了

中国汉阳兵工厂仿制的M1888委员会步枪叫做“汉阳造”步枪,最初原样仿制德国的M1888委员会步枪,后来在生产中对其进行了一些改进,和“老套筒”相比,改进后的“汉阳造”步枪有这样一些识别特征:

汉阳造步枪识别特征

1、去掉了笨重无用的枪管套筒,增加了上护木,所以汉阳造步枪枪管后半段不再裸露在外。

2、刺刀座从原来枪口一侧改为枪口下方,刺刀固定方式类似三八式步枪。

汉阳造步枪从清末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一直生产到1944年,参加了民国时期几乎每一场战争,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也是汉阳造步枪打响的,同时它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主力步枪,甚至有一部分老旧的汉阳造步枪还参加了朝鲜战争。这种德国19世纪末期研制的过渡型号步枪在中国却使用了半个世纪,堪称一个传奇。

为什么不大量仿制日军掷弹筒增加重火力打击?

日军的掷弹筒,堪称神器。

二战时,日军因为本国资源短缺,大本营又把战略资源偏向于海军。所以,日本陆军的缺少冲锋枪(机枪)和坦克,装备无法和西方国家的“机械化”军队相比。但是,拿着三八大盖的日军,照样能欺负比它更穷的中国。这除了日本拥有比我们更多的坦克火炮和飞机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军大量装备了“掷弹筒”!

(日军掷弹筒小组)

掷弹筒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弥补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区。日本又两款掷弹筒: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的射程只有175米,八九式掷弹筒的有效射程达到了500米。而且,其重量轻,体积小,两个人就是一个掷弹筒小组,带弹16发!日本一个54人的小队,就拥有三个掷弹筒组成的8人掷弹筒分队。

掷弹筒的作用主要有两个:第一,依靠5米的杀伤半径,压制和打击我军冲锋阵型。第二,依靠超远射程,强度大威力和隐蔽性,摧毁我机枪阵地。

日军缺乏机枪,歪把子和九二式这样的机枪,远不如我军装备的捷克式和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按理说,我军轻火力要强于日军。可是,日军的掷弹筒却是我军机枪阵地的克星。

日军远程炮火不可能精确打击,而且,我军也可以通过提前隐蔽,保护机枪。可是,当日本步兵冲锋时,我军必须使用机枪压制。往往我军机枪刚开火不久,就会被日军步兵携带的掷弹筒“点名”。掷弹筒体积小,日军一个小队都有三支,实在是不好防范。

而且,鬼子的训练特别好,掷弹筒命中率超过80%。射速又快,每分钟20发!!!也就是说,如果日军用八九式掷弹筒的话,500米范围内,可以说是“必中目标”。而这个距离,我军步枪够不着,无法掩护机枪阵地。

所以,掷弹筒给日军前线步兵提供了精准且凶猛的火力!

对于这样的轻武器,我军肯定会大量仿制。

掷弹筒的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国军在1934年就开始仿制。1938年,正式批量装备了民国二十七年式掷弹筒,原型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而且,我军在日本掷弹筒的原型上,做了改进,射程达到了2,20米,射速10发/分。整个抗战时期,国军共计装备40909具民国二十七年式掷弹筒,炮弹156万余发。

八路军虽然也是国军序列,但是,蒋介石在全面抗战不久,就停发了八路军物资。八路军的掷弹筒,只要是自己制造的。

1940年lO月,在关家垴战斗(《亮剑》李家坡之战原型)后,我军总结经验,开始研制掷弹筒。在不断地实战和改进中,为了解决自制掷弹筒没有膛线造成炮弹“翻跟头”问题。八路军开始大量使用带尾翼的炮弹(类似于迫击炮弹)。而且,使用这种炮弹,可以外加发射药包,每增加一个药包射程提高150-200米。

从1943年开始,八路军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使用尾翼增程弹的掷弹筒,(也可说是小型迫击炮)。1944年,八路军又更新了炮弹弹药,改为自制的硝化甘油混合炸药,每发装药45克左右,破片数达120-200片,杀伤半径达到10米。威力超过日本的八九式掷弹筒。

1940年下半年到1945年8月,仅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各厂就生产掷弹筒约2500具、炮弹约20万发。这些装备可以装备30个团,每个班都能分到一具,显著提高了我军火力。

(文|勇战王聊历史)

恩尼格玛机工作的?

恩尼格玛密码机(德语:Enigma,又译哑谜机,或谜)是一种用于加密与解密文件的密码机。确切地说,恩尼格玛是对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系列相似的转子机械加解密机器的统称,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型号。

恩尼格玛密码机在1920年代早期开始被用于商业,一些国家的军队与政府也曾使用过它,其中的主要使用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纳粹德国。

在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所有版本中,最著名的是德国使用的军用版本。尽管此机器的安全性较高,但盟军的密码学家们还是成功地破译了大量由这种机器加密的信息。1932年,波兰密码学家马里安·雷耶夫斯基、杰尔兹·罗佐基和亨里克·佐加尔斯基根据恩尼格玛机的原理破译了它。1939年中期,波兰政府将此破译方法告知了英国和法国,但要等到1941年英国海军捕获德国U-110潜艇才得到密码机和密码本并加以pj成功,使纳粹海军对英美商船补给船的大量攻击失效。盟军的情报部门将破译出来的密码称为ULTRA,这极大地帮助了西欧的盟军部队。ULTRA到底有多大贡献还在争论中,但是人们都普遍认为盟军在西欧的胜利能够提前两年,完全是因为恩尼格玛密码机被成功破译。尽管恩尼格玛密码机在加密方面具有不足之处,但是经它加密的文件还是很难pj,盟军能够破译它的密码完全是因为德国还犯了其它一些大错误(如加密员的失误、使用步骤错误、机器或密码本被缴获等等

与其它转子机械相同的是,恩尼格玛密码机也结合了机械系统与电子系统。机械系统包括了一个包含了字母与数字的键盘,相邻地排列在一个轴上的一系列名为“转子”的旋转圆盘,还有一个在每次按键后就使一个或几个转子旋转的装置。各种恩尼格玛密码机上的机械系统都各为不同,但是它们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在每次按键后最右边的转子都会旋转,并且有些时候与它相邻的一些转子也会旋转。转子持续的旋转会造成每次按键后得到的加密字母都会不一样。

机械系统这样运行的原因是要产生不同的电流通路,字母的加密由机器自动完成。当一个键被按下后,电流就会流过各种线路,最终点亮其中一个灯,这个灯显示的就是加密后的字母。举例来说,如果想要发送一条以ANX开头的信息,操作员会先按下A键,这时灯Z就可能变亮,Z就是加密后的信息的第一个字母。操作员之后会按同样的步骤继续输入信息。转子的转动造成的电流路径的持续变化使恩尼格玛密码机(在当时)具有了高度的保密性。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转子组成了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核心部分。每个转子的直径大约为10厘米,形状为圆盘形,由硬质橡胶或电木制成,一系列由弹簧承载的黄铜管脚呈环形排列于其中一面,而另一面相对应的则是圆形的金属触点。管脚与触点代表的是字母表上的全部字母,典型的排列就是A-Z(以下的介绍全部假设转子为这种排列方式)。当两个转子的位置相邻时,其中一个的管脚就会接触另外一个的金属触点,这就形成了一个通路。在转子内部,有26条金属线将一面的管脚与另一面的触点连接起来,这些金属线的排列方式在每个转子内都有所不同。单一的一个转子的加密方式是很简单的,它只使用了一种初级的替换式密码。比如说,E键对应的管脚可能会连到同一个转子另一面的T触点。使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加密变得复杂的是多个转子的同时使用,一般在一台恩尼格玛密码机内有3个或4个转子,在输入信息的同时转子还会转动,这就产生了一种安全得多的加密方式。

当被放进恩尼格玛密码机后,一个转子可以有26种排列方法。它可以通过操作员来转动,如图2所示。为了使操作员知道转子的转动情况,每个转子在转盘外部都有一个刻着字母或数字的环;其中一个字母可以通过一个小窗看见,同时将转子的转动情况显示给操作员。在早期的型号中,这个字母环是固定于转子上的,但在后来的型号当中,操作员可以通过调整字母环的位置而调整转子内的线路。每个转子上都有一个V形刻痕(有时有多个),这些刻痕是用来控制转子的转动的。在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中,这些刻痕位于字母环上。陆军和空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在一开始只拥有3个转子,1938年12月15日开始使用5个转子。这些转子使用罗马数字来辨识:I、II、III、IV、V,每个转子都有一个V形刻痕,这些刻痕在每个转子上的字母环中的位置都有所不同。这本来是作为一种安全措施的,但是它最终成为了波兰时钟解码法和英国Banburismus解码法的突破口。

德国海军使用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比其它军种的拥有更多转子 (调节器):一开始为6个,后来变成7个,最终增加到8个。这三个新加的转子被命名为VI、VII和VIII,内部线路互不相同,并且具有两个V形刻痕,它们分别位于N触点与A触点,这使转子的转动更为频繁。

四个转子的海军版恩尼格玛密码机为转子预留的空间与三个转子版的一样。为了放入第4个转子,原来三个转子版的反射器需要被换成一个较薄的反射器,并且第4个转子也是一个特殊的转子。这第4个转子有两种型号,即Beta型和Gamma型。这个转子是不会旋转的,但是它可以被手动调到26个位置中的任意一个。

为了避免产生简单(并且容易破译)的加密信息,有一些转子在操作员连续按下同一个键时也会转动。这就保证了每次按键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也就会产生很难破译的复式密码。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最常见的布局就是使用一个防倒转齿和防倒转爪系统。每个转子都有26个防倒转齿,一组防倒转爪与这些齿相接。这些爪在每次按键后都会向前推,如果防倒转爪与防倒转齿相接的话,转子就会旋转一点。

在德国防卫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中,每个转子都有一个可调节的带缺口的外环。5个最基本的转子(I-V)各有一个缺口,而附加的转子VI、VII和VIII各有两个缺口。在转子转动到某一点时,第二个转子的防倒转爪正好位于它的缺口之内,这就使第二个转子在下一次按键后也会转动。当防倒转爪位于缺口之外时,它就只会沿着另一个转子外环的光滑边缘滑动。在所有转子都只有一个缺口的系统中,第一个转子每转26次就会使第二个转子转动一次,同样的,第二个转子每转动26次就会使第三个转子转动一次。第三个转子转动的同时第二个转子也会转动。[6]

这种两个转子同时转动的现象使它与计程器区别开来。这个现象出现于下述情况:第一个转子转动完之后带动了第二个转子转动一点,如果这时第三个转子的防倒转爪正好落入第二个转子外环的缺口内,那么在下一次按键时,第三个转子就会转动一点,同时它的防倒转爪也会推动第二个转子的外环,这样就使第二个转子连续两次转动。

当拥有三个转子,并且第一和第二个转子的外环各有一个缺口时,一台恩尼格玛密码机就会拥有26 × 25 × 26 = 16,900个组合(不是26 X 26 X 26,因为第二个转子会与第三个转子一起转动,参看参考资料中的一个PDF文件,它解释了这个现象)。在历史上,每条信息的长度都被限制在几百个字母以内,所以在同一条信息中输入同样的字母产生同样的密码的机率是很小的。

固定接口,又称作定子,是将插销或键盘与显示灯连接起来的装置。尽管固定接口中的线路分布对于密码的安全性影响很小,但是这还是阻碍了波兰密码学家马里安·雷耶夫斯基对恩尼格玛密码机密码的破译过程。商业恩尼格玛密码机的键盘上,Q键代表A,W键代表B,E键代表C,依此类推,而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的键对应的就是键上的字母。

反射器除了早期的A型和B型之外,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最后一个转子之后都有一个反射器,反射器是恩尼格玛密码机与当时其它转子机械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它将最后一个转子的其中两个触点连接起来,并将电流沿一个不同的路线导回。这就使加密过程与解密过程变得一致。但是,反射器也使恩尼格玛密码机具有了如下性质:加密后得到的字母与输入的字母永远不会相同。这在概念上和密码学上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最终被盟军解码人员利用。

在商业用恩尼格玛密码机(C型)中,反射器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安装方式。在D型中它可以有26种方式。而在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中,反射器可以像转子一样转动。

在德国陆军和空军版恩尼格玛密码机中,反射器是固定的,并且不会旋转;他们用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一共有4个版本。最初的版本被标记为A型,1937年11月1日它被B型取代。第三种型号,C型,在1940年被短暂地使用过,它最终被木屋6号pj。D型拥有一个可以重新接线的反射器,首次测试于1944年1月2日,这个版本允许操作员来调整接线方式。接线板允许操作员设置各种不同的线路。它首先在1930年被用于德国陆军,很快地,德国海军也开始使用它。接线板极大地增强了恩尼格玛密码机的保密性,它的使用相当于多了不止一个转子。没有接线板的恩尼格玛密码机可以被很容易地用人工方法pj,但是加上接线板后,盟军的密码专家就需要使用特殊的机器了。

接线板上的每条线都会连接一对字母。这些线的作用就是在电流进入转子前改变它的方向。为了解释它的原理,我们把E插口和Q插口连接起来。当操作员按下E键时,电流就会先流到Q插口(相当于按下Q键)再流经转子。接线板上最多可以同时接13条线。

电流会从键盘流经接线板,之后进入转子。接线板上的每个插口内都有两个插孔,当将插头插入时,上插孔(连到键盘)与下插孔(连到转子)之间的连接就会被断开。另外一个插口内的上插孔会与此插口内的下插孔连接起来,而下插孔会与此插口内的上插孔连接起来,这样就完成了两个插口之间的连接。

恩尼格玛对每个字母的加密过程可以以数学的角度看作为一个组合过程。假设我们有一台德国陆军/空军版3转子恩尼格玛密码机,让P表示接线板的连线,U表示反射器,L、M、R表示左、中、右转子。那么加密后的信息 E 就可以表示成

E = PRMLUL − 1M − 1R − 1P − 1E0

军的各支部队使用一些不同的通讯线路,每条线路中的恩尼格玛密码机都有不同的设置。为了使一条信息能够正确地被加密及解密,发送信息与接收信息的恩尼格玛密码机的设置必须相同;转子必须一模一样,而且它们的排列顺序,起始位置和接线板的连线也必须相同。所有这些设置都需要在使用之前确定下来,并且会被记录在密码本中。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设置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转子:转子的结构及顺序。

起始位置:由操作员决定,发送每条消息时都不一样。

字母环:字母环与转子线路的相对位置。

接线板:接线板的连线。

在末期版本中还包括了反射器的线路。

恩尼格玛密码机被设计成即使在转子的线路设置被敌人知道时仍然会很安全,尽管在实际使用中德军尽了全力来防止线路设置被泄露出去。如果线路设置为未知,那么最多需要尝试10114种情况才可能推算出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密码;当线路和其它一些设置已知时,也最多需要尝试1023次。[恩尼格玛密码机的使用者对它的保密性很有信心,因为敌人不可能使用穷举法来找出密码。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大部分设置都会在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天)以后被更换。但是,转子的起始位置却是每发送一条信息就要更换的,因为如果一定数量的文件都按照相同的加密设置来加密的话,密码学家就会从中得到一些信息,并且有可能利用频率分析来pj这个密码。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转子的起始位置在每次发送信息之前都会被改变。这个方法被称作“指示器步骤”。

早期的指示器步骤成为了波兰密码学家破译恩尼格玛密码机密码的突破口。在这个步骤中,操作员会先按照密码本中的记录来设置机器,我们假设这时的转子位置为AOH,之后他会随意打三个字母,假设为EIN,接着为了保险起见,他会将这三个字母重新打一遍。这六个字母会被转换成其它六个字母,这里假设为XHTLOA。最后,操作员会将转子重新设置为EIN,即他一开始打的三个字母,之后输入密电原文。

在接收方将信息解密时,他会使用相反的步骤。首先,他也会将转子按照密码本中的记录设置好,然后他就会打入密文中的头六个字母,即XHTLOA,如果发送方操作正确的话,显示板上就会显示EINEIN。这时接收方就会将转子设置为EIN,之后他就可将密电打入而得到原文了。

这个步骤的保密性差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操作员将转子的设置打到了密电中,这就使第三方能够得知转子设置。第二,这个步骤中出现了重复输入,而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弱点使波兰密码局早在1932年就pj了二战之前的德军恩尼格玛系统。但是从1940年开始,德国改变了这个步骤,它的安全性也就提高了。

这个步骤只被用于德国陆军和空军。德国海军发送信息的步骤要复杂的多。在被恩尼格玛密码机发送之前,信息会先被Kurzsignalheft密码本进行加密。这个密码本将一个句子替换为了四个字母。它转化的句子包括了补给、位置、港湾名称、国家、武器、天气、敌人位置、日期和时间等内容。

德国陆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的键盘上只有26个字母,标点符号由字母组合来代替,X相当于空格。在各军种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中,X都相当于句号。有一些标点符号在不同军种的密码系统中被不同的字母组合代替。陆军的系统使用ZZ来表示逗号,FRAGE或FRAQ则表示问号。但是德国海军用来表示逗号及问号的则分别为Y和UD。Acht(意为“八”)和Richtung(意为“方向”)中的字母组合CH则由Q来代替。CENTA、MILLE和MYRIA分别表示两个、三个和四个零。

德国陆军和空军将每条信息都翻译成5个字母的代码。使用四转子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德国海军则将信息翻译成4字母代码。经常用到的词语代码与原词语的差别越大越好。Minensuchboot(意为“扫雷艇”)这样的词语可以被表示为MINENSUCHBOOT、MINBOOT、MMMBOOT 或MMM354。比较长的信息会被分成几个部分来发送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