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16目黄铜网厂,你更喜欢哪个城市?
真诚向东北的朋友们推荐,丹东是个好地方,千万别人云亦云地说青岛好,都往青岛挤,丹东很多方面都比青岛好。青岛的朋友如果不服,欢迎来辩。
首先,在气候上,丹东是东北地区最温暖最湿润的地方,丹东夏天其实比青岛要凉快,青岛的夏天有一段时间其实是又潮又热,很难受的,冬天,丹东稍微冷点,但青岛海风冷飕飕地吹着,吹到脸上像刀子一样,也挺难受。总之,气候上,东北的朋友肯定更适应于丹东的天气。
丹东的人口是218万,而青岛的人口多达1000多万,想一想,人口少的城市,安静、不乱、也不堵车,到青岛去,天天堵在路上,多难受,还是在丹东这样的小城市生活更舒适。
丹东不缺水啊,青岛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得靠引黄济青,但人家丹东雨水多,河流多,从来不用担心没有水喝。
丹东森林绿化率高,到处都是森林,就像一把天然绿伞,在绿伞下生活,多惬意啊。
丹东的温泉非常多,比青岛即墨的温泉多多了,被誉为是中国温泉之都,在丹东累了就去泡个温泉去,多舒服啊!
丹东的好,也是全国都承认的,丹东是国家卫生城市,干净,是优秀旅游城市,东北人都去丹东旅游,同时也是十大养老胜地,老了更得去丹东。
而且丹东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离着朝鲜那么近,丹东肯定会得到各种支持,未来的发展很看好的。
特别是丹东的房价比青岛低多了,物价也便宜很多,真是个好地方啊!
总之,青岛是徒有虚名,而丹东低调一些,但生活起来是真实惠,强烈建议东北朋友去丹东发展,没必要都到青岛来。
中国最美的赏花地比较适合摄影创作的都有哪?
油菜花海
云南 罗平
中国四大油菜花观景地之一。这里有中国最早盛开的油菜花海,花开时金黄遍野,螺丝田似金色漩涡,层层梯田似翻滚海浪,好不壮丽。罗平的油菜花铺天盖地,漫山遍野,盛开得一塌糊涂,香气飘荡在空气里,挥之不去,躲闪不开。
重庆 潼南
重庆潼南区的油菜花美得醉人。潼南3万余亩的油菜花田,每年举办的菜花节上都能欣赏到 “十里菜花、黄金铺地”的景观。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清澈的小河、村庄,好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贵州 贵定
贵定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的黔中山原中部。每年三月,贵定音寨满坝油菜花齐放,犹如一片金海;万亩李花洁白无瑕,仿佛漫山飞雪。白色、黄色交相辉映。金色海洋般的油菜花田和满山白雪似的李花构成贵州高原美丽的图画。
上海 奉贤
这里是离上海市区最近的油菜花田,油菜花随南风律动,一时沪上春音正好。到处盛开的油菜花,当中还间杂着桃花的粉嫩,绝对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借着赏花的机会,还可以放风筝、野餐、垂钓、品农家菜...
江西 婺源
这里是赏油菜花的胜地。阳春三月,10万亩油菜花田陆续开放,在漫山遍野的金黄色中,掩映着的是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簇拥在一块儿的村落、翘翘的马头墙、傍晚时分升起的袅袅炊烟,组成一幅幅美丽的春日画卷,吸引游客踏春赏花。
陕西 汉中
乾隆曾夸油菜花,“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汉中盆地是传统的油菜花种植生产地,每年花开时节,这些产油的花儿,也将把汉中装点成一只巨大的山水盆景。
点击查看源网页
樱花花海
湖北 武大
武汉大学校园内有早樱、晚樱、红垂樱等10多个品种的樱花树。每年3月中下旬,000多株樱花在武汉大学的校园内竞相开放,极为壮观。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至,流连观赏。花期只有半月之久的美丽樱花,令游人赞美的同时,也发出由衷的慨叹。
北京 玉渊潭
北京玉渊潭公园内30余种,近3000株樱花。进入春季,早、中、晚樱将次第登场、相继绽放,密密匝匝的樱花互相拥着抱着,堆云叠雪,蔚为壮观。
广州 百万葵园
百万葵园这里的6000多棵樱花树里面有近10个不同品种的樱花,粉红的、莹白的、双色的……甚至还有会玩“变脸”的——初开时粉红,最盛时转白,颇为考人眼光。
昆明 圆通山
在中国有“春城”之称的昆明,圆通山的樱花是国内长势最好、形态最美的一篇樱花树林。每年春天,各色各样的鲜花盛开怒放,繁花似锦,构成一幅天然大花园的瑰丽画卷,让人惊喜连连。
青岛 中山公园
青岛中山公园的樱花,早已被列入青岛十大胜景之一。作为岛城最负盛名的赏樱地点,中山公园共有樱花2000多株。园内最著名的已有四十余年树龄的单樱树,排列于公园,南北主干道两侧,形成一里半长的樱花路。漫步樱花长廊,仿佛进入了一个粉色的童话世界。
上海 植物园
植物园樱花区中有二十多个品种、1100株樱花。由于品种众多,樱花将陆续成片开放,所以上海植物园樱花的赏花期最长可达一个月左右。置身园区,游客或漫步,或泛舟,可在不同时段,不同角度观赏到各具特色的樱花。
南京 鸡鸣寺
每年三四月份是南京最美樱花季,鸡鸣寺樱花每年都抢先开。从鸡鸣寺到和平门一线有一段颇为美妙的樱花路,路两旁都是樱花,再衬托古雅的鸡鸣寺,显得格外有韵味。
福建 漳平永福
每年2月伊始,永福的樱花便早早盛放,在绿意盎然的茶园中,沿茶道两旁依次而种的万余株樱花迎春绽放,火红的樱花蜿蜒点缀在碧波翻滚的茶山上,有如五线谱绚烂跳跃,弹奏着绿茶和红樱相伴相守的浪漫乐章。
桃花园
西藏 林芝
桃花文化旅游节一年一度,是林芝地区发展旅游的一张大名片。高海拔的西藏林芝地区的桃花是高原桃花,林芝桃花各县都有,桃花沟绵延30公里,号称中国最长的桃花沟。很多地方山脚桃花盛开,山上则是雪峰,独有风味。
湖南 桃花源县
桃花源,在今湖南桃花源县西南,即晋代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之处。苏东坡曾赞誉"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每逢3月,桃花源里的桃花、樱花争相绽放,竞吐芬芳,过往游人络绎不绝。
安徽 歙县
每年3月,歙县都会举办热闹的桃花节,雄村桃花坝的桃花竞相怒放,一派春色盎然。当姹紫嫣红的桃花盛放时,走在雄村的桃花坝上,暖暖的春风迎面吹,身边的桃花朵朵开,粉嫩的花瓣配合着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远处村庄里的炊烟袅袅,仿如世外桃源。
你怎么看一个天然奇石从一文不值到价值百万的现象呢?
奇石,是发现的艺术。发现奇石的艺术价值的过程,就是开发奇石价值的过程,它与其它人类艺术品的价值发现存在相通之处,也就是说同一方奇石或者同一幅没有出名人的画作,在真正懂艺术的人眼里就是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但艺术价值会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商品的市场环境,购买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层次,卖商品人的知名度等等,也就是说同一件艺术品,不论是奇石还是书画作品,不同的市场环境和交易圈,它们的市场价值差距是超出人们想象的,即便是真懂艺术的人,给出的价格也会与其本人拥有的经济实力挂钩的,这叫物以人贵。说句不好听的话,现代人又有多少人真的懂艺术,懂艺术价值行情呢?人们买名人字画,大多数人看中的是名人字画的名人,而非画,人云亦云而已,有钱人买一幅名人字画来装点门面而已,古代名人就不用说了,因为他们的作品是经过时间的考验了,当代画画的作品,如果没有经过一番炒作,有谁主动给出高价收藏?当然了,这里所说的这些作品确实已经有了很高的艺术造诣的作品,在没有名人吹捧的前提下,何人敢出高价收购?奇石更是如此,而且比字画更加千差万别,同一方奇石,在懂她的人眼里就宝贝,不懂她的人眼里就是顽石一块。
印度人种姓制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恩,给题主来个全面的解释吧。
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印地语:हिन्दू वर्ण व्यवस्था,英语:Caste system in India,或作印度卡斯特体系)是曾在印度与南亚其他地区 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体系。
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一般认为,种姓制度是公元前600年左右,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
然而随着马木留克、蒙兀尔等外来伊斯兰教征服者统治印度,种姓制度为了政权需要经历过许多调整,并且在英属印度时期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由于该体系中的不平等与近代西方兴起的民主制度与人权思想大相径庭,因此常被批评为反现代化的落后制度,甚至被视为妨碍印度社会进步的毒瘤。
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基本介绍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种姓之男与高种姓之女通婚,但可以低种姓之女嫁给高种姓之男。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和首陀罗 。
婆罗门即僧侣阶层,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
刹帝利即武士阶层,为第二种姓,仅次于婆罗门,负责行政管理和作战。
吠舍即平民,为第三种姓,经营商业贸易。
首陀罗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同时,各种姓派生出许多副种姓(或称亚种姓、次种姓),进而衍生出更多分支。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
词语渊源种姓制度下印度贱民
“种姓”(caste,或译为卡斯特)一词源自拉丁语的castus,原为“纯洁”之意, 在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则作castas,即“种族”的意思,同样的用法则见于16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语将cast当作相同的意思。15世纪葡萄牙人在印度建立贸易据点后,首先将此字用于该制度之上,“常常用来称呼印度最低贱的各个阶级,以与高阶级的主人们有所区别”。随着西方社会对该制度的兴趣,该词逐渐被普遍采用,意义上也出现改变。
在英国与法国,种姓称为caste,其直到18世纪以后才被采用,并且于19世纪初演变成普遍性的词汇。然而在19世纪前,英国人常将“种姓”与“部落”两者混为一谈,并且将制度与瓦尔那混淆,这项认知随着英国殖民印度而广布流传。
在印度,与之相应的词汇是Jāti,其带有“社群”与“次社群”的意思,也略带有“物种”的意思,即反应该体系中聚落、定居群体与彼此分工(如同自然界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的意涵,这与castas或caste原来所指的“部落”或“种族”之意不大相同。
“种姓”一词原为“宗族”之意,后来随佛教传入中国,有时被转用来称呼瓦尔那。然而到19世纪西学东渐以后,“种姓”又成为“caste”的中文翻译。于是,在中文世界出现用词混淆的情况:“种姓”既可以是指印度教经典所叙述的“verna”(即瓦尔那),也被用来指涉实际生活中运作的“Jāti”(即种姓制度)。这种混淆加上对印度社会缺乏深刻了解,造成经常出现将“瓦尔那”误认为实际的种姓制度之情形。为了避免上述的混乱情形,部分学者根据“caste”的发音采用“卡斯特”这项新翻译,试图取代传统上使用的“种姓”一词,然而使用度上仍不及后者普遍。
从上述内容可知,“种姓”(在此指caste)的概念主要来自于西方而非印度,因此该词 汇的意含往往反应西方文化对印度的主要看法。今天,“caste”不只单指印度的种姓制度,而是指“一种在社群内有严格的社会区分之体系”。换言之,西方文化偏向强调该制度的“隔离”与“不平等”的面向,并由此延伸出各种负面的看法。人类学家路易·杜蒙认为,这种我族中心主义的观点主要源于近代个人主义所强调的自由平等精神,与欧洲传统的贵族与教会这两个阶层彼此冲突所造成的结果。
另一方面,受到西方观点以及近代印度的民族主义的观点影响,社会大众普遍对种姓制度留下僵化、压迫与落后等高度负面印象,因此“种姓制度”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带有负面的意思,有时作为形容某个制度施行不当的贬义词。
果阿邦的仁慈耶稣大教堂
核心观念种姓制度并非一套绝对的社会阶层,而是借由许多不同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套相对阶序,这些标准诸如:是否吃素、是否杀牛以及是否接触尸体等等……这些标准背后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洁净与不洁”的价值观,然而该价值观却受到实际生活中的权力关系影响。为此,古代印度的婆罗门发展出一套称为“瓦尔那”的分类架构,作为解释并简化整个制度的方式。因此,这两套思维方式大致构成整个种姓制度的主要概念。
洁净与不洁洁净与不洁是种姓制度的核心观念,其依循的原则主要有二:一种是时效性,一种是互补性:
时效性
在恒河岸边洗涤的人们:印度教认为水能洗涤不洁与罪恶,恒河河水则有最佳的洗涤效果,因此印度人经常在恒河两岸洗澡或擦拭身体。不洁可分为两种,即暂时性的不洁与永久性的不洁。在此,“不洁”主要指在生活中各种被视为带有危险性,而需要将受此影响者加以隔离的事物或情况,比如经血、生产与死亡等等......。这些情况之下,即使与之有稍微的接触都算沾染到“不洁”,需要以慎重的方式隔离或是消除其不洁。
所谓的“不洁”是一套繁琐的分类体系,这其中最核心者包含《摩奴法典》所规范的人身上的十二种不洁物(如粪便、唾液等)、出生与死亡以及许多次转手过的人与物品。此外,各种器物之间也有一种比较性的不洁关系,如金比银洁净,银比青铜洁净,青铜比黄铜洁净,上述这些金属又比陶器洁净,这种比较性的关系会影响到器物的使用年限与价格。同样地,当人与“不洁”的接触程度与关联性也会牵涉到其被隔离的时间长短,以及处于暂时性的不洁还是永久性的不洁。以亲人死亡为例,当该状况发生时,其核心家庭的成员被视为最“不洁”,守丧期最久,不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亲戚则依与死者生前来往的程度决定其“不洁”程度与守丧期,即与死者生前来往越密切者需守丧越久,反之则越短。同样的观念用于即将殉夫的寡妇,如果她们正处于经期时,依规定不可殉夫,必须等经期结束后四天并沐浴才可自焚殉夫(称为萨蒂)。上述这些有时效性的例子都可显示暂时性不洁的情形,而暂时性的不洁通常有直接或间接的化解之道,比如用水清洗(沐浴或洗涤特定部位)、剔除毛发、涂抹牛的五种分泌物等。
然而如果经常性的接触“不洁”的事物,比如专门替死者或产妇洗涤衣物、埋葬死者,这种情况下便处于永久性的不洁。换言之,以接触“不洁”事物为业的人或群体无法摆脱“不洁”的状态,因此他们与他们的亲人必须被长期隔离于大多数人之外,以防污染到其他人。如此,他们便成为“不可触碰”的贱民,其他非贱民的种姓必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甚至迫使他们迁居聚落之外,否则有被污染的危险。
因此,在时效性上可以看见洁净与不洁之间的对立关系:如果要维系自身的洁净,必须远离不洁。洁净与不洁位在价值观的最高与最低两端,彼此相互排斥,互不相容。
互补性
互补性主要与婆罗门有关,其基础建立在于满足婆罗门对洁净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不洁。作为种姓制度的核心,婆罗门必须保持高度的洁净,才能维持其神圣的地位,因此随着历史发展,婆罗门创造出许多规定与礼仪维系自身的洁净,然而执行这些仪式与规定时如果没有他人协助,多少会沾染不洁而处于不可触碰的状态,因此衍伸出各种处理不洁事务的种姓,这些不洁的种姓之存在也保障了婆罗门的洁净。换言之,洁净与污秽,婆罗门与贱民,这两者彼此互补,缺一不可。举个例子,死牛,特别是被宰杀的牛被视为不洁,然而仪式上不可避免需要以牛皮制成的鼓和接触这些不洁物的演奏者,因此许多地方出现以制作皮革或演奏乐器为业的贱民种姓,然而他们的工作却与神圣的宗教仪式紧密相关,甚至必须在其中扮演主祭者的角色。
两者与种姓制度正因为洁净与不洁在概念上构成既对立又互补的关系,因此一个种姓要确立其地位时,必须同时根据几项标准作为参照,比如丁种姓的成员可能会说“因为我们是素食者,所以等级高于辛、壬、癸种姓;但我们容许寡妇再婚,所以等级不如甲、乙、丙种姓。”由于种姓内的成员都不可避免地要同时遵守与违背某些洁净标准,因此可以借由各项由洁净与不洁所衍生的实际标准将所有种姓一分为二,最后这些标准汇合在一起时,便构成一套由高至低的“洁净-不洁”种姓阶序。
历史相关种姓制度下印度贱民
到后期吠陀时代,四瓦尔那制度正式形成,婆罗门教的典籍规定了各个瓦尔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尔那的成员的不同权利和义务。
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也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
第二个瓦尔那是刹帝利(是“力”、“权力”的意思)。它是从“罗阇尼亚”发展而来的。刹帝利的基本职业是充当武士。国王一般仍属于刹帝利瓦尔那,但是刹帝利瓦尔那并不限于王和王族。刹帝利是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
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吠舍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其中也有人富有起来,成为高利贷者。吠舍是平民,没有政治上的特权,必须以布施(捐赠)和纳税的形式供养完全不从事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不过吠舍还是雅利安人氏族部落公社的成员,他们可以参加公社的宗教仪礼,因而和婆罗门、刹帝利同样属于“再生族”。
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Sudra)。首陀罗瓦尔那的前身是达萨瓦尔那,首陀罗不在雅利安人公社以内。首陀罗的大部也是非雅利安人其中也有失去公社成员身份的雅利安人。由于没有公社成员身份,不能参加宗教礼仪,不能得到第二次生命(宗教生命),首陀罗是非再生族。就失去了在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受保护的权利。首陀罗从事农、牧、渔、猎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各职业,其中有人失去生产资料,沦为雇工,甚至沦为奴隶。首陀罗作为瓦尔那来说,不是奴隶或达萨。首陀罗是地位低下而受苦的人。
而达利特(Dalit)的低位比首陀罗还要低达利特,印度语翻译为:“被压迫的人”。
印度是到21世纪初还遗留着种姓制度,其中最底层的人被传统的上等种姓叫做“不可接触者”,即贱民,他们自己自称为“被压迫的人”,即达利特。今天,在某些依旧保守的印度农村,你会看到有些人走路要避着人,因为他们不能让自己的影子落到路人的身上;更有甚者,有的人带着扫帚,边走边扫掉自己的脚印。他们为这个村子的人工作,却不允许住在村子里;他们不能到村子的井里打水,小孩就算能上学也必须上专门的学校。令印度教种姓制度臭名昭著的是它的种姓隔离,而最严苛的隔离正是施加在被称为达利特(Dalit)的人身上。传统上,达利特被认为是肮脏的,并且这种肮脏还可以借由接触传染给别人,因此他们要躲大家远远的。尽管圣雄甘地称他们为“神之子”,但传统的上等种姓却叫他们“不可接触者”,即贱民,而他们自称为“被压迫的人”,即达利特。这是印度历史留下的最黑暗的一道阴影,但是当世人的目光被每年6%以上的经济增长和成千上万的IT精英所吸引时,往往会忘了它的存在。印度前总理曼莫汗辛格(2004年5月19日-2014年5月17日任印度总理)是个坦率的人,他坦承:“尽管60年来印度已经制定宪法和法律禁止种姓制度和种姓隔离,政府也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在印度许多地方,达利特依然面临着社会歧视。”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印度目前有1.67亿达利特人,占总人口的16.2%。
虽然瓦尔那提供一套稳固的解释框架,然而实际上的种姓制度常常与其架构差距甚远。以1901年的人口普查结果为例,马德拉斯省没有任何种姓中属于刹帝利,属吠舍者亦十分罕见。大多数的种姓集中在首陀罗的类别下,共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换言之,当地社会主要由婆罗门、首陀罗与贱民所组成;,战士与统治者为拉其普特担任,然而该种姓并非真正的刹帝利〈Risley 1901〉。事实上,在印度的历史中,各地的统治者未必皆由刹帝利担任,而且真正的刹帝利常被认为已经不存在于世上,虽然该瓦尔那在阶级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印度近代的种姓制度印记另一方面,瓦尔那阶级虽然规范各种事物,可是实际生活中却未必依据这些规范实行,比如婆罗门理应享有许多特权,并且与刹帝利共同统治一切,但是在历史上,政治权力大都落入婆罗门以外的种姓手中,婆罗门只以其象征性的洁净受到大众景仰。同时,除了婆罗门与贱民这两个极端外,其他瓦尔那之间的种姓在现实社会中亦无明确的阶级关系,大多数的情形是种姓们彼此处于一种模糊的权力分工与关系上,而且经常与瓦尔那阶级矛盾。如此,瓦尔那阶级究竟反应多少真实性,其与现实中的种姓制度关系为何,便成为许多相关研究者探讨之焦点。
有些早期学者,如人类学家亚瑟·莫里斯·侯卡特,认为瓦尔那理论只能解释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不适用于近代以来的情形。印度学家爱德华·瓦士本·霍普金斯,与社会学家奥利佛·克伦威尔·寇克斯则根据古印度的神话,主张古代的婆罗门与刹帝利之间是种相互竞争最高权力地位的紧张关系,因此瓦尔那阶级反映了婆罗门想夺取政治权力的企图。
然而晚近学者以杜蒙为代表,提出不同的解释。他们认为婆罗门与刹帝利原本就是种分工的关系,而且婆罗门与刹帝利皆带有神圣的性质令两者均无可替代,但它们的分工关系却是自我矛盾的:虽然在宗教地位上,婆罗门自认要高于刹帝利,可是实际的政治权力却由刹帝利掌握,这种情况下造成违反部分“洁净”规范(比如吃肉或行多妻婚)的刹帝利在种姓地位上不如婆罗门中的素食商人或祭司,这结果却非掌握权力的王族所能接受,因此瓦尔那阶级声称两个瓦尔那共享“统治一切生物的权力”,但婆罗门却将此权“授予”刹帝利,不问实际政事,刹帝利则“不需”插手婆罗门的宗教职权,且要负起“保护”与“供养”婆罗门之责,使其能安心地执行司祭职务。如此论述之下,瓦尔那巧妙地化解理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矛盾,建立起“政教分离”但彼此依赖的关系。
而且,这种功能性的分割使得即使原本的刹帝利消失了,日后掌权的新统治者却能根据此论述,模仿原属于刹帝利的角色,与婆罗门进行互动。换言之,瓦尔那是一个权力关系的架构,使婆罗门与统治者在不违背洁净与不洁的原则之下,在此之下能彼此合作,同时维系婆罗门的优越地位。此外,在英属印度时期,由于种姓制度被列入户口登记的项目,因此部分种姓会借由普查的时候,可借由宣称其瓦尔那拉抬自身种姓的地位。因此,瓦尔那阶级事实上提供了蓝图,供各种姓想像“理想的社会”应如何运作。
生活模式如果说种姓制度的核心观念是洁净与不洁,种姓的实际运作则呈现“集体性”与“阶序”的特征。这些特征意味种姓并非一成不变的体系,而是深具包容性与弹性的社会制度。
政治权力由于种姓制度与地域紧密结合,并有明显的区域范围,因此其政治权力可依区域大小分为三个等级:地方的小王国或地区行政中心、聚落以及各别聚落内的种姓。这三个层级的权力运作虽有高低之分,而且差异甚大,但其共同特色是权力施行者都在模仿瓦尔纳阶序中的刹帝利,而且都会宣称其权力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即使实际上未必如此。尼泊尔的种姓制度与印度不同,婆罗门与刹帝利远多于首陀罗,是印度的婆罗门有意为之的结果。
聚落
印度行政体系表:村落潘恰雅特也是今日印度地方行政体系中的一个环节,2002年时全印度约有26500个村落潘恰雅特。在近代印度,经常想像乡村地区有一“村落共同体”的民主自治传统存在,并认为这是透过“村落潘恰雅特”(Gram panchayat)的方式表现。宰制种姓
分工种姓制度是一种以宗教为中介的分工制度,这种制度是世袭的,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是世袭的,这种制度有趣的地方是,同一种工作,如果只是自己偶尔在家中做做的话,不像专业那么有污染性。
同一种工作,在不同地区,态度也不一样。例如理发师,在印度南部,因为要负责丧礼事情,所以极度不洁;但在印度北部,因为不用,地位较高。
婚姻除了婆罗门种姓不可离婚与寡妇不可再婚后,一般种姓的妇女也通融可再婚,但以第一次婚姻最认真,之后也可再婚但不太光釆,历史上如果丈夫过世那寡妇会执行殉夫仪式萨蒂投火自尽。虽然高种姓妇女不可以嫁给低种姓男子,但另一方面低种姓女子被强烈鼓励嫁给高种姓男子以提高种姓的地位。
其他资料瓦尔那与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印度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包括瓦尔那制度和后来从中衍生出的阇提制度)的泛称,玄奘又曾将它译称族姓制度,西方通常把印度的这种制度称为喀斯特制度。它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正式产生在后期吠陀时代。最初,雅利安人自称为“雅利安瓦尔那”(雅利安含有“高贵”之意,瓦尔那含有“颜色”、“品质”的意思),而称当地居民为“达萨瓦尔那”(含有“雄者”、“男人”之意)。这样就有了自以为高贵的雅利安人和把当地居民当作敌对集团的区别。
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分化,在早期吠陀时代末期,逐渐发生了平民与氏族贵族的区别,。平民称为“吠舍”(是氏族成员的意思),而贵族称为“罗阇尼亚”(是“灼热发光”的意思,引申为显贵的首领的意思)。从事祭扫的氏族贵族则称为“婆罗门”(意思是梵天所生)。从雅利安人与当地居民的一分为二,到雅利安人部落中平民与氏族贵族的一分为二和贵族内部的军事贵族与祭司贵族的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瓦尔那的胚胎。
印度佛教保留种姓制度
另一方面,瓦尔那阶级虽然规范各种事物,可是实际生活中却未必依据这些规范实行,比如婆罗门理应享有许多特权,并且与刹帝利共同统治一切,但是在历史上,政治权力大都落入婆罗门以外的种姓手中,婆罗门只以其象征性的洁净受到大众景仰。同时,除了婆罗门与贱民这两个极端外,其他瓦尔那之间的种姓在现实社会中亦无明确的阶级关系,大多数的情形是种姓们彼此处于一种模糊的权力分工与关系上,而且经常与瓦尔那阶级矛盾。如此,瓦尔那阶级究竟反应多少真实性,其与现实中的种姓制度关系为何,便成为许多相关研究者探讨之焦点。
有些早期学者,如人类学家亚瑟·莫里斯·侯卡特,认为瓦尔那理论只能解释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不适用于近代以来的情形。印度学家爱德华·瓦士本·霍普金斯,与社会学家奥利佛·克伦威尔·寇克斯则根据古印度的神话,主张古代的婆罗门与刹帝利之间是种相互竞争最高权力地位的紧张关系,因此瓦尔那阶级反映了婆罗门想夺取政治权力的企图。
然而晚近学者以杜蒙为代表,提出不同的解释。他们认为婆罗门与刹帝利原本就是种分工的关系,而且婆罗门与刹帝利皆带有神圣的性质令两者均无可替代,但它们的分工关系却是自我矛盾的:虽然在宗教地位上,婆罗门自认要高于刹帝利,可是实际的政治权力却由刹帝利掌握,这种情况下造成违反部分“洁净”规范(比如吃肉或行多妻婚)的刹帝利在种姓地位上不如婆罗门中的素食商人或祭司,这结果却非掌握权力的王族所能接受,因此瓦尔那阶级声称两个瓦尔那共享“统治一切生物的权力”,但婆罗门却将此权“授予”刹帝利,不问实际政事,刹帝利则“不需”插手婆罗门的宗教职权,且要负起“保护”与“供养”婆罗门之责,使其能安心地执行司祭职务。如此论述之下,瓦尔那巧妙地化解理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矛盾,建立起“政教分离”但彼此依赖的关系。
而且,这种功能性的分割使得即使原本的刹帝利消失了,日后掌权的新统治者却能根据此论述,模仿原属于刹帝利的角色,与婆罗门进行互动。换言之,瓦尔那是一个权力关系的架构,使婆罗门与统治者在不违背洁净与不洁的原则之下,在此之下能彼此合作,同时维系婆罗门的优越地位。此外,在英属印度时期,由于种姓制度被列入户口登记的项目,因此部分种姓会借由普查的时候,可借由宣称其瓦尔那拉抬自身种姓的地位。因此,瓦尔那阶级事实上提供了蓝图,供各种姓想像“理想的社会”应如何运作。
聚落种姓英属印度的殖民官员爱德华·亚瑟·亨利·布兰特(Sir Edward Arthur Henry Blunt)根据1911年他本人在联合省主持的种姓调查,指出各种姓内的自治状况可分为三种类型:
1.没有潘恰雅特的种姓:属于再生族的高阶种姓通常直接根据普遍的公众意见(可能是流言或许多人的抱怨)作决定。
2.有非永久潘恰雅特的种姓:这些种姓容许当事人(通常是触犯禁忌者)受到他人严重敌视与排挤时有权请求召开临时性的潘恰雅特,然而实际上这种请求甚少提出,实际上召开潘恰雅特的情形自然非常罕见。
3.有永久潘恰雅特的种姓:不同于其他两者,有永久性潘恰雅特的种姓具备常态的潘恰雅特组织,使其具有定期召开该会议之能力。一般而言,这类型的种姓大都属于从事专门职业的种姓或低阶种姓。
在此,种姓潘恰雅特属于潘恰雅特的一种,指每个聚落(或邻近地区)的单一种姓自行召开的种姓自治大会,目的是处理种姓内部的纠纷(通常是道德与司法问题)与对外的联合行动。一般而言,只有在“有永久潘恰雅特的种姓”才会有常态的潘恰雅特筹备组织,以及负责筹备召开会议、纪录与通知当事人等事务的执事。
潘恰雅特原为“五”之意,意即由少数专家与地方领袖召开的小型会议。该词汇可泛各种地方社会的自治组织,这类定期的群众大会是其组织内部的小型委员会主导一切,这其中主要包含指导大会的流程与出面解决争端。即使如此,种姓潘恰雅特却非少数人垄断的体系,而是一种由多元权威构成的组织,其存在目的是维护种姓内的习惯与和谐,促使内部成员尽守职责,以及对外保护全体利益,因此实际上犹如种姓内的自治机构。
一般而言,种姓潘恰雅特会出面调查各种有争议的案件,这类案件大都涉及宗教与道德层面,比如共餐、婚姻问题(离婚、通奸或偷情等)、交易与杀牛等。换言之,种姓潘恰雅特大都裁决与官方法庭无关的纷争。其审判或协调方式因种姓而异,有些审判前要求当事人发誓与接受试炼,有些采大会全体或内部委员会投票等方式。至于惩罚方面,种姓潘恰雅特以停止当事人享有的特定权利作为手段,这其中包含停止与他人共餐、停止享用某种服务等。最严厉的惩罚是禁止当事人与其他种姓成员来往,这又分暂时的禁止与永久的禁止,其判决。通常这类惩罚施行于与“不洁”的人或事物接触者,而这种规范往往涉及一个地方种姓在社会上的地位。即使种姓潘恰雅特会惩罚部分成员,但大多数的状况下,它谋求调解内部的争议,而非惩罚其成员。
对外事务上,种姓潘恰雅特主导对特定种姓的杯葛或抵制,以维系自身的行业利益。有时这类事务还会牵涉与其他种姓的交涉,比如某位银行家与糕饼师傅有争执,导致糕饼业种姓找制瓦业种姓建立协议,要后者在该银行家修房时拒绝提供其所需的瓦片。
为了建立自身权威,种姓潘恰雅特在召开大会时,常引用“潘恰雅特的声音即梵天的声音”或“种姓的国王亦为种姓”等诸如此类的语句,以强调组织本身在种姓内的最高权威。然而实际上,种姓潘恰雅特往往缺乏执行效率与高阶种姓的支持,这两点正反应其缺乏正式权威的局限。
历史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土著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雅利安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在尼泊尔,婆罗门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授予当地人较高种姓,大部分土邦国王(maharaja)也成了刹帝利。[1]
当代的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引发暴乱印度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明文规定废除“不可接触制”。为了保证低种姓人和贱民的教育和求职权力,印度还实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不仅在议会两院为他们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中为他们保留高达27%的名额。另外,还给低种姓出生的学生一定比例的升学名额。在今天,印度人的身份记录里不再有任何关于种姓的记载。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同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省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
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在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其实是留有血脉后人的,在对待大侄子朱允炆的后人这件事上只能说朱棣做得比唐太宗李世民强多了。
建文四年(1402年)由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结束,最终以朱棣率军攻入当时的明朝都城南京,朱允炆自焚烧宫而结束。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是朱元璋长子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本来按照嫡长制礼法来说朱允炆是无缘继承皇位的,毕竟他是朱标的次子,但是朱标与原配妻子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之女常氏所生嫡长子朱雄英夭折了,后来常氏又因生育三子朱允熥时落下了产后病而死,因此本是朱标侍妾的朱允炆生母吕氏被扶正为嫡妻,所以朱允炆后来在礼法上也具备了嫡长子身份,在朱标英年早逝后,朱元璋就决定跳过儿子,直接传位给孙子朱允炆。
朱允炆继位之后听从文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建议决定削藩,并且他的削藩手段很残酷,还逼死了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七子齐王朱榑、十三子代王朱桂以及十八子岷王朱楩都陆续被朱允炆所削藩,最终激起了朱棣的反抗,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发动了靖难之役。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时已经生育了至少五个儿子,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朱允炆生育的儿子应该夭折了三个,最终只剩下与嫡妻马皇后所生育的两个儿子活了下来,分别是长子朱文奎和次子朱文圭。
朱文奎是朱允炆的嫡长子,生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据记载朱文奎出生时天气不好,当天乌云遮天蔽日,而且他出生的日子还是晦日(古代人把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因此当时已经68岁的朱元璋并没有为见到曾孙而高兴,反而朱元璋在朱文奎出生这天称:“日月皆终,大凶之象。”
朱元璋对朱文奎这个曾孙的出生很不高兴也很不满意,他认为朱文奎好像是个煞星转世会给老朱家带来无穷祸患。
朱元璋的预言果然很准,似乎朱文奎确实没给他老爹朱允炆带来好运,而且也确实给老朱家带来了祸患,朱允炆继位之后就册封朱文奎为皇太子,但是很快就爆发了靖难之役的叔侄相残悲剧,朱允炆在位四年就没干过别的事,基本就是在和叔叔朱棣干仗,而且最后还被叔叔朱棣打败了。
在朱棣率军攻入南京后,他并没有急着攻打皇宫,而是先派人把嫂子也就是朱允炆的生母吕太后请到了军中,朱棣对吕氏表示自己是迫不得已才起兵发动靖难之役,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侄子朱允炆,铲除他身边的奸臣,希望嫂子吕氏能劝朱允炆放弃抵抗投降。
朱棣对嫂子吕氏一番惺惺作态之后,就准备把她送走,也是在这时候传来了朱允炆自焚烧毁皇宫的事情。
在《明成祖实录》中记载:(朱允炆)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这意思就是说朱棣见朱允炆烧宫,立刻就派人去救火,结果很不幸却找到了已经烧焦的朱允炆遗骸,于是朱棣又当众表演哭戏,他对着朱允炆遗骸哭诉说着:“痴儿,何必如此,我是你亲叔叔怎么能害你。”
而按照史料记载一同与朱允炆自焚的还有他的嫡妻马皇后和嫡长子太子朱文奎,但是要知道历史上对于朱允炆的下落那是一个谜。
对于朱允炆的下落历史学界持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明实录》中记载是真实的,朱允炆一家三口已经自焚而亡。
另一种就是认为只是朱允炆的妻子马皇后自焚而死,朱允炆带着太子朱文奎趁乱化妆成和尚逃跑了。
因此朱文奎的最后结局和他老爹朱允炆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朱允炆真的是自焚而死,那朱棣找到的那些被烧焦的遗骸其中就包括了朱允炆和朱文奎父子。如果朱允炆真的是化妆成和尚带着儿子朱文奎逃跑了,从此以后父子俩都以和尚身份掩饰生存。
所以朱文奎的下落实际上就是和他老爹朱允炆一样成谜了,在《明史》中也隐晦地记载朱棣确实曾经多次派人寻找过朱允炆父子。
当时朱文奎已经7岁,朱允炆不管是自焚还是逃跑带着他还可以,但是当时年仅2岁的次子朱文圭可就没法了,因此朱文圭就留在了皇宫之中被朱棣所找到。
虽然朱文圭当时年仅2岁,但他可是朱允炆遗留下来的血脉,在朱棣登基之后,一旦有人想推翻朱棣,就能以朱文圭为口号,恢复建文帝后裔皇位,因此别看朱文圭只是一个人事还不懂的孩子,但他的身份和血统注定了对朱棣的皇位构成很大威胁。
所以朱棣对朱文圭很不放心,朱棣登基之后就下旨将朱文圭废为庶人并圈禁起来。朱棣可以下死手杀掉铁铉、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忠于朱允炆的朝臣,但他却没有对年仅2岁的侄孙朱文圭下杀手。
当然,这可能是朱棣篡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良心上过意不去,想给侄子朱允炆留下血脉传承,总之朱棣最后没有杀掉朱文圭而是将他圈禁起来,这也是最能说明朱棣和李世民不一样的地方。
同样都是以武力手段夺取皇位,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事变后,弑兄杀弟,把太子哥哥李建成和齐王弟弟李元吉全部杀掉,而且为了以绝后患他还亲自带人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府邸,把自己的亲侄子也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全部杀光。
而朱棣其实也完全可以像李世民那样干,直接把朱文圭杀掉以绝后患,但朱棣却并没有杀掉朱文圭,这也说明了朱棣相比于李世民还是心软一些。
不过朱棣虽然没有杀掉朱文圭,但朱文圭后来的生活其实也是生不如死,朱棣可以好吃好喝的供着朱文圭,却一定要把他圈禁于高墙之内,而且朱棣担心朱文圭有什么想法,因此禁止朱文圭与外人接触,更不允许朱文圭读书识字。
朱文圭当时的生活就是被圈禁于重兵把守的朱元璋老家凤阳广安宫中,只是被好吃好喝供着,但人身自由被严重限制,更是几乎不与外人接触,基本上就如同是被圈养的动物一般。
朱文圭在这种圈禁环境下生活了整整55年,直到57岁时才被堂侄子明英宗朱祁镇释放出来,据记载朱文圭在57岁被释放出来时连牲畜都不认识,更不具备任何生活常识和生活技能,可以说是非常悲惨。
当然,对于从2岁起就被关在屋子中的朱文圭来说,他从记事起就从未拥有过自由,也就感受不到失去自由被人像动物一样饲养的痛苦。
在朱棣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以及明英宗朱祁镇初期还有后来的景泰帝朱祁钰都没有想到过要释放朱文圭,毕竟谁都不想给自己找麻烦,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在夺门之变二次复位后,朱祁镇才下旨释放了朱文圭。
其实朱祁镇之所以下旨释放朱文圭也和他的经历有关系,朱祁镇第一次在位时听信了宦官王振的鬼话,亲自率军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结果“大明战神”朱祁镇上演了千里送人头的土木堡之变操作,大明军队全军覆没,王振死于乱军之中,朱祁镇自己也被瓦剌部所抓。
朱祁镇被抓后,明朝这头以他母亲孙太后和重臣于谦为首拥立了他的异母弟郕王朱祁钰当了皇帝,也就是景泰帝。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了一年有余才被放了回来,被放回之后的朱祁镇身份就十分尴尬,因此朱祁钰总担心朱祁镇复位,于是就把他软禁起来。
七年之后即1457年大将石亨联合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发动了夺门之变,废除了景泰帝朱祁钰,迎立朱祁镇复位。
朱祁镇历经一年的俘虏和七年的软禁生涯,复位之后性情变得悲天悯人,他联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又想到被圈禁了55年的朱文圭,于是朱祁镇不顾朝臣反对,执意下旨释放被圈禁了55年的朱文圭。
在《明史》中记载,当时朱祁镇身边的侍从和朝臣都劝他不可释放朱文圭,否则后患无穷,朱祁镇却对朝臣说:“有天命者,任自为之。”
朱祁镇这意思就是如果上天真的注定让朱文圭当皇帝,那就让他当好了。当时只有翰林学士李贤赞成朱祁镇释放朱文圭的做法,李贤认为朱祁镇此举堪比尧舜。
朱祁镇当然对释放朱文圭很有自信了,因为被释放出来的是已经57岁基本一只脚迈进棺材的老人,况且朱文圭还被圈禁的智力如同小孩一般,最关键的是这时候的朱文圭已经几乎没有任何政治号召力了,要知道五十多年过去了,朱允炆的政治影响早已经烟消云散,朱棣及其后人的皇位已经十分稳固,哪里还会有拥护建文帝的人再来以朱文圭的名义造反,所以朱文圭怎么可能对朱祁镇的皇位有多大威胁。
朱文圭被放出来后依旧安置在凤阳,虽然朱文圭被放了出来,但他连很多基本生活物品都不认识,完全与社会脱节五十余年,因此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而朱祁镇就索性好人做到底,他在凤阳赐给朱文圭一座豪宅,赐给了朱文圭不少钱,并请人帮其理财,还赐给了不少仆人和美女,至此朱文圭才过上了一个皇子应该有的生活。
但是很可惜朱文圭被释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不过朱文圭却留下了后人,按照朱文圭被释放不久就去世的时间算,他的后人很可能是在被圈禁时期所生,毕竟他只是被圈禁,又没有被限制娶妻,因此他在圈禁时期生育了子女,由于朱文圭始终没有被恢复皇室宗籍身份,所以他的后人也被称之为建庶人。
同样不止朱允炆留下了后人,他的弟弟朱允熥也留下了后人。朱标一生共有五子,分别是嫡妻常氏所生老大朱雄英和老三朱允熥,还有继妻吕氏所生老二朱允炆、老四朱允熞、老五朱允熙。
朱棣登基后并没有对大哥朱标的儿子赶尽杀绝,朱棣只是将朱标的剩下的三个儿子从亲王爵位降级成了郡王,朱棣先是将朱允熥从吴王降为广泽王,封地在福建漳州,然后将朱允熞从衡王降为怀恩王,封地在辽宁建昌。
但是没多久朱棣就反悔了,他害怕把两个侄子封得太远不利于自己控制,于是又把刚到封地不久的二人召回南京,朱棣如此朝令夕改让朱允熥和朱允熞哥俩颇有怨言,二人就在路上对发了些牢骚,这些话就被朱棣知道了,于是朱棣就以兄弟二人不知感恩为由,将他们废为庶人,把他们及其子孙后代永远禁锢于中都凤阳。
而朱标的第五子朱允熙被朱棣从徐王降为瓯宁王,并让他带着母亲吕氏留在南京看护他的老爹朱标的懿文太子陵,永乐四年(1406年),朱允熙的住宅莫名其妙失火,朱允熙被火烧死年仅16岁。
朱允熙死后不久,被圈禁在凤阳的朱允熞在圈禁中抑郁而亡,死的时候大概29岁,没有留下后人。
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爆发了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橞企图推翻朱棣并拥立朱允熥继位的谋反案,朱橞被废除封爵圈禁至死,虽然朱允熥没有直接与朱橞图谋,但是朱棣却十分猜忌这个侄子,因此这一年朱允熥暴毙而亡,至于他的死因至今成谜。
朱允熥暴毙之后,他身边有一名心腹太监王忠冒死带着他唯一的儿子朱文坤逃出了凤阳,此后王忠带着朱文坤落户山东阳,并且朱文坤改姓为王,还是大概在朱祁镇在位时期,由于统治者对朱标和朱允炆的后人约束松了,朱文坤才恢复了自己的朱姓本名,并被官府报备给了朝廷,因此当时明朝官方称朱文坤这一脉的后人为吴庶人。
此后据《明史》记载:天顺三年(1459年)十月,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奏请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圈禁,英宗不许。
也就是说此后还有人劝朱祁镇把建庶人和吴庶人重新圈禁,都被朱祁镇否决了,这也代表了朱祁镇对朱标和朱允炆这一系后人的宽大政策。
此后朱文圭和朱文坤的后人也都得到了明朝皇帝的妥善安置,据《明史》记载: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司礼太监(即南京的司礼监太监)覃包等奏及建庶人、吴庶人两家衣料短缺,宪宗命工部予以供给。
这意思就是说到了朱祁镇儿子明宪宗朱见深时期,朱文圭和朱文坤的后人衣食供给全都是由朝廷负责,也说明了朱文圭和朱文坤的后人得到了皇室应有的待遇,只是身份还是庶人身份没有被承认而已,总体而言也就是说朱标和朱允炆的后人在明朝生活的还不错,得到了朝廷的照顾。
后来在明宪宗朱见深的儿子明孝宗朱佑樘时期,还有浙江天台诸生缪恭上书通政司,请求给朱文圭的后人封王爵以奉祀朱标。
要知道虽然朱祁镇对朱标和朱允炆的后人采取了宽仁之策,但在整个明朝时期官方对朱标和朱允炆的后人其实还是十分敏感的,在史料中关于建庶人和吴庶人的记载寥寥无几,因此通政司不敢把缪恭这个提议转达给朱佑樘,于是直接将缪恭打入大牢。
后来这件事还是被朱佑樘知道了,朱佑樘算是明朝历史上比较英明的皇帝,他并没有因此而生气,于是命有司释放了缪恭。
虽然朱佑樘释放了缪恭,但并不代表他会恢复朱文圭后人的宗籍身份并册封为王爵,因此朱佑樘的态度也代表着之后的明朝皇帝可以延续朱祁镇对朱标和朱允炆后人的宽大政策,但是底线就是绝不能恢复他们的宗籍身份,否则那可真是给自己找麻烦呢。
毕竟在明朝还是很重视礼法名分,而朱标是铁打的懿文太子,朱允炆则是朱元璋钦定的合法继承人,如果恢复了朱标和朱允炆后人的宗籍身份,那就意味着他们比朱棣的后人更有资格继承皇位,因此在后来明朝的皇帝可以对朱标和朱允炆的后人采取宽大政策,给予他们相当于皇室的待遇,而底线就是绝对不能恢复他们的宗籍身份。
写在最后所以在靖难之役后朱棣做得比李世民好多了,并没有对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人赶尽杀绝,朱允炆的次子朱文圭给他留下了后代血脉,并且朱文圭的后人还得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宽仁政策的安置,只不过在明朝时期朱允炆的血脉后人都是没有皇室宗籍身份的庶人。
不过在明末帝崇祯殉国明朝灭亡后,南明小朝廷为了凝聚皇室人心,重新恢复了朱文圭后人的宗籍身份,并追谥朱文奎为恭慜太子,追谥朱文圭为润怀王,但是明朝都已经灭亡了,这种追谥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开个废品收购站?
表弟借我10万元开废品回收站,一个月就赚来了。用表弟的话说:废品收购是一个成熟的行业,只要你能收到货,懂得经营之道,收购商会主动联系,根本不用愁销路,一年赚个三五十万不成问题。
开一个废品收购站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如何收货?如何经营好一家废品回收站?收购废品注意事项有哪些?关于销路的问题,我将会逐一详细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准备开废品收购站的朋友?废品收购站介绍。
废品回收站指主要从事废品回收的回收中心,是依照国家法律依法成立的物资再利用回收公司,根据自身优势, 对企业或个人需要遗弃或报废的物资进行有偿回收,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物资再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利国利民。
开废品回收站你需要知道的事情。
做废品回收肯定要办理相关的行业证件,废品回收行业办理营业证照在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地方需要到公安分局去并备案,以防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备案好了才能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
许可证办理好了以后,要到环保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很多地方则不需要以上两种证照,只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税务证或再生资源经营许可证。废品回收种类繁多,需要根据你具体准备回收的费品种类,到当地环保部门和税务部门咨询办理。
开废品回收站需要的证件有哪些?
开废回收站需要有行业许可证,就是废旧资源回收许可证。你回收哪一类的废品,比如金属、塑料、纸板、旧电瓶、废机油等,确定回收哪一类,就找相关的行业协会去办理。行业许可证办理好以后,去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开废回收站要有驾驶证、一辆货车、收废品的场地或厂房,地磅,磅秤等。
市面上废品回收的种类有哪些?
如今废品回收的公司越来越多,市面上到底有哪些废旧物品可以进行回收加工再利用呢?
废电子产品。废电子产品包括废旧家电、手机、电脑、各种含银的金属触点和断路器、线路板、二极管、变压器、充电器、电子阻等。
各种废旧塑料。市面上回收的废旧塑料主要有摩托车的外壳、各种盛装容器的旧塑料、亚克力、硅胶、尼龙、可回收的塑料袋、以及注塑机产生的边角料。
废旧电池回收。可回收的电池包括电动车的铅酸电池、锂电池、摩托车、汽车的旧电瓶、太阳能电池、手机电池等。
废旧金属回收。废旧金属中的贵全属有镀金件、金、银靶、镀银、镍、铑、钯、铂 钴、钨钢、钛、等。其中铜、铁、铝、不锈钢是开废品回收站,回收最多的废旧金属,也是废旧回收站利润的集成点。
废旧纸箱回收。开废品回收站,普通金属回收是第一大件,回收位居第2位的就是各种旧纸箱、报刊、书籍和机关单位没用的纸质文件等。
废旧玻璃回收。可回收利用的废旧玻璃有平板废玻璃、压花废玻璃、夹层废玻璃、钢化玻璃、防火废玻璃、防弹废玻璃、废旧门窗玻璃、啤酒瓶等。
一般废品回收站回收的废品有哪些?
普通钢材是废品回收站收购最多的金属,常见的钢筋、角铁、钢管、汽车车厢、车架等,收购价格最便宜。钢板分为冷轧和热轧,热轧钢板收购价格较便宜,冷轧钢板收购价格略高。
收购车床加工的金属铁屑时,顺预防售卖者在铁屑中加入黑色的沙子,如果不注意,很可能吃亏上当受骗,造成亏损。
不锈铁有201号202两种材质,不锈铁外表和不锈钢一样,仅凭肉眼很难分辨,但是收购价格相差几倍,收购不锈钢的时候要用到吸铁石,吸铁石不吸的才是不锈钢。
不锈钢多是304食品级的不锈钢和316型号的特殊不锈钢,304与316都是奥氏体不锈钢,不锈钢回收价格市场波动较大,因此回收不锈钢的时候要及时处理手中的货源,掌握好市场行情。
旧铝:废铝回收就当中的旧铝线是品质最好的铝。铝线就是剥去胶皮的干净铝线,成分中基本没有杂质,是回收价格最高的铝。
废生铝是一种纯度低于98%以下,不太纯净的废铝,生铝和生铁一样,性质较脆,回收价格较低。
废熟铝是成分大于98%的废铝被称为废熟铝。与生铝不同,熟铝性质柔软,成分较为纯净,熟铝回收价格高于生铝。
铜分为光亮铜,铜含量达到99%,收购价格最高。另外还有紫杂铜、紫铜砖、火烧线、紫铜边角料、黄杂铜 、黄铜、青铜等。由于各种铜和金、铜含量差别很大,回收价格也不一样,进行旧铜回收要做足功课,掌握好每种铜的回收价格。
有一些铁丝表面会镀铜收购的时候要小心,最好拿吸铁石测试一下。生活中常见的铁镀铜有焊丝、以及各种防锈的铁镀铜件,回收旧铜的时候最好都要拿吸铁石测试一下,如果吸铁石吸的只能按照就钢才的价格进行收购。
如果目测很可能看走眼,不但赚不到钱还会赔钱,因为铜和铁的收购价格差距几十倍。回收的废铜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做到有利就出售。行情好,库存有可能大赚一下,如果行情不好库存,极有可能出现较大的资金亏损,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回收来的废品如何进行销售?回收来的各种废品进行分类,等着产业链的收购商上门挑货,因为有的回收回来的废品可以直接利用,中间商挑剩下不能利用的再做废品处理。
作为一个新手小白,如何快速入手废品回收。如果你想做废品回收,不建议大家入手高端的废品回收。对于新手首先做废铁和废纸的回收,因为废铁和废纸量大,容易回收,市场行情相对稳定,可以快速入手,也能赚到钱。
对于初期从事废品回收的人来说,就当做一个废铁废纸的搬运工,赚一点辛苦钱,锻炼一下自己,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
一般每个地方的废品回收站分为三级,比如镇上的小型废品回收站可以称为一级,属于要起到集中资源的作用。
县里或者市里还有投资比较大的回收站。你在镇上收购的废纸和废铁,可以卖给市里的回收站,为中大型的回收站回收价格较高,作为一级的乡镇小型回收站,应该做到快进快出挣取中间差价,走量做到多中取利。
回收废铁废纸需要多少资金?回收废铁和废纸要做到快进快出,大概几万元的资金就够周转了,随着时间的延长,经验的累计,后期肯定会逐渐做大起来。
开废品回收站注意事项。掌握好回收价格:差价是从事废品回收赚取的利润,要每天及时询问你的上家(大的回收站,你卖废品的地方)他的各种废品最新回收价格,现在废品回收这一行业上下游都有微信群,可以在群里联系。
只有你掌握了当天上一级废品回收站给出的价格,做到心中有数,留出利润空间,你去回收就可以了。这就是你刚开始在这一行摸索的行情。
等你慢慢和你上家收货的老板混熟了以后,因为大的废品回收站要定期出货,在他出货的时候,你可以尾随上去。
他出货的时候肯定会有外地老板上门收货,你可以装上好烟,跟拉货的司机聊一聊,要一下买货老板的电话,你通过这种方式把卖货渠道慢慢积攒起来,为你以后自己开回收站,做大做强做好准备。
如何经营好一家废品回收站?流动资金要充足:废品收购站门面看着破破烂烂,场地摆放杂乱无章,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但是一个小小的废品收购站场地租金、设备、人工等需要十几万到几十万的启动资金,遇到行情价格波动较大,还要囤货,所以流动资金一定要充裕。
处事不惊,心态要好:如果你有一颗“玻璃心”,那肯定不适合做废旧金属回收,因为废旧金属行情波动特别大。做生意有赔就有赚,行情好的时候大赚一下,行情不好的时候肯定会出现赔钱,因此要有一颗平常心,任何事情都有大起大落的时候。
头脑灵活,能说会道:无论是哪一行,要想把生意做好做大,交际必不可少。怎么找到给场地供货的客户,是用价格吸引新客户?还是打人情牌留住老客户?这些都是老板要思考的问题。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口才好对提高合作的成功率有很大的作用。
精打细算,留下充足的利润空间:不会算账,就不会定价,定价低收不到货,定价高赚不到钱,所以做废品回收,自己心里必须要有个算盘。比如行情好的时,这时不能盲目跟涨,要保证好自己的利润空间,依此来定价,会计算小账,老板才能做大。
写在最后:
想做废品回收的朋友可以先从收购废铁废纸开始,到市里的废品回收站打听他们的收购价格,然后在镇上开一家小型专门收购废铁废纸的回收站。
因为现在有很多专门从事走街串巷收购废纸废铁的人。现在人也注重环保,会把家中的废纸废铁积攒起来。他们肯定不会把积攒的那几斤废纸废铁,拿到市里回收站售卖。
只能等到走走街串巷的人来收购,然后卖给他们,走街串巷收废品的人给的价格最低。因为卖废纸或者废铁的人,谁也不会为卖几近废纸、废铁打听专业的收购价格,这里就存在一个信息差。
走街串巷收废品的人会每天把收购的废品卖掉,因为他们是快进快出,这些人大多年龄较大,多数人骑着人力三轮车好,好一点的骑上电动三轮车,再好一点的有个摩托三轮,活动范围有限,在镇上有一个规模化的废品收购点正好符合他们的心意。
在镇上专门收购走街串巷人收购来的废纸废铁,不要在秤上做手脚、做到童叟无欺,价格公道,慢慢积累经验,做到诚信经营,生意才能越做越大。
关于废品回收,您还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