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黄铜岛,什么古国擅长雕刻?
贝宁古国擅长雕刻。
贝宁王国位于西非几内亚湾沿海地区热带丛林地段。14世纪以前,贝宁王国是由埃多人建立,到了1617世纪时,王国达到了全盛时期。
贝宁王国主要由埃维人、阿贾人、约鲁巴人等组成,居民大多信奉传统的拜物教。1897年,贝宁被英国人占领,最终被并入了英属尼日利亚几百年过去了,曾经繁荣的古国也已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牙雕、木刻、铜和赤陶的雕塑等艺术品。
在贝宁王国的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铜雕刻。不过,当时的西非并不产铜,铜还算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贵重物品。
开始时,贝宁人所用的铜都是骆驼商队从遥远的北非运来的,后来随着葡萄牙人的到来,铜才经由海路从欧◇贝宁王国的青铜铸造雕刻品洲大量进入贝宁王国。
贝宁国熔制青铜雕塑,通常会用一种名为“失蜡法”的制作技艺。这种工最早是出现在500年前左右的古埃及和两河流域。
在贝宁王国兴盛前的101纪之间,伊费文化曾是这里的主宰,其典型艺术品主要是用陶土、黄铜和青钷制作而成的人物和动物雕像,这些流传下来的铜雕作品都是采用“失蜡法”制作的。
1280年,伊费国王还专门派铸造工匠到贝宁城里传授技艺,贝宁人这才学会了“失蜡法”。在贝宁王国建立后,贝宁人便把这种技艺发扬光大,还建立起了一批青铜铸造作坊,大力发展青铜业,各种青铜制品的数量与制作技艺很快就超过了伊费。
到了13世纪后期,贝宁的青铜雕刻发生了微妙变化,雕刻题材逐步由普通的动物或人像转变为高贵的、特定的王公贵族或神话传说人物。
到14世纪,这种技艺便已完全演变成为一种宫廷艺术了。在这时的人物雕像作品,有的造型写实、风格优美,整个人物都活灵活现;有的则造型粗犷、适度夸张,面部表情相当严肃。
而国王或王公贵族类的雕像,大多都是浓眉大眼、额头突起、鼻梁笔直、唇形宽厚,国王还多佩戴些象征权位的华丽王冠与项圈,有时也会戴胸徽;王后则发帽高竖,佩有细长的项圈,姿容秀丽、仪表端庄。
除了青铜人像外,贝宁还有另外一种雕刻艺术形式—浮雕。浮雕作品主要表现国王的丰功伟绩及战争、狩猎、出游、宫廷生活等。
现存的浮雕多是表现人物的,有时人物多达9个,仅从服装、头饰、挂珠、表情等细微之处就可判断出当时人物的身份地位。另外一些浮雕则是表现社会风俗和服饰的用品,还有一些则是表现风景的。
当时的贝宁王国供养着很多这样的艺术工匠,有的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还被封为贵族。贝宁国王要求铜板雕刻师只能为王宫服务,而他们所雕刻的作品,也都属于王室的珍宝,同时作品也必须宣扬王室的至高地位。
此外,贝宁皇宫的园林内也有大量的建筑、壁画、雕塑和精美的浮雕,包括当时的数扇宫门也都大量使用了陶制浮雕。虽然贝宁王国是一个没有任何文献记载的王国,但它的雕塑艺术却像一部历史,阅尽了王朝繁华和古国沧桑。
在公元15—16世纪初,贝宁王国正值奥巴埃瓦雷和埃西吉统治时期,首府贝宁城呈现出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城墙高耸蜿蜒,街道宽阔笔直,城内楼宅整齐有序。
当时的贝宁城,可以说是非洲青铜雕刻艺术的中心。平贝宁的王宫也叫奥巴宫殿(奥巴即为国王的意思),宫殿里建有数个大型广场,深宫内院错落有序。宫墙门廊随处都可见到表现奢华王宫生活的青铜浮雕。
在宫廷的大门外,还可看到象征贝宁王权的大型青铜豹,此外还有一些小的青铜豹,作为使节出使时的标志。在内院宫墙上,还可以看见贝宁国王早期的青铜人像,以及两旁待立着随从的小青铜像。
这些雕像刻画精细、线条逼真,不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雕像,都动作各异,神态栩栩如生,可见当时贝宁人的建筑和青铜雕刻艺术水平之精湛。在贝宁王国的雕塑中,绝大多数都是用长方形青铜饰板制作的。
这种青铜饰板一般高约45厘米、宽30~35厘米,主要是钉在宫殿木柱上,在国王举行盛大典礼和上朝时作为陪衬之用。在一些不规则的青铜饰板上,人物表现也各有不同,有留着小胡须的青年士兵,有年龄较大的雇佣兵,还有正在被枪杀的奴隶,等等。
除此之外,贝宁还非常盛行牙雕和木雕。其中,牙雕多由象牙材料雕刻制成,非常精致,通常人们会将其佩戴在胸前和腰间。
现今流传的贝宁国王雕像和海神奥洛贡雕像,就是当时非常珍贵的象牙雕刻品。而木雕多流行于贝宁王国的普通家族当中,有时也装饰着牙雕或其他饰物,或是祭礼用或是装饰用。
不过,不管是青铜雕刻还是浮雕,在铸造技术和雕刻技巧上,贝宁在当时可谓都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的,甚至超过了欧洲水平。贝宁人就是通过将一块块冰冷的青铜板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将当年的贝宁王国清晰地展现给世人的。
如此繁荣的贝宁王国,后来在18世纪初的时候,被殖民者开始野蛮的入侵,很多雕像都被毁坏了,虽然他们不会使用文字,但是关于这个王国的兴衰,还是有不少雕像被保留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的。
方言茅斯是什么意思?
方言“茅斯”,指厕所。后来叫卫生间,现在又改叫洗手间。“洗手间”是重要场所如酒店的雅称。但普通百姓,依然叫厕所。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老人们还叫“茅斯”。去“茅斯”屙pa屎”,听起来太土,恶心。于是有人把屙屎屙尿改成“解手”。“解手”这词从何而来,不得而知。我顾名思义,猜想大概是被捆绑的犯人要屙屎屙尿,需要人解除被绑的手臂,才有此说吧。
“茅斯”,我知道的,过去一直为川、黔一带的称谓。两湖、云南,我想也会有地方如是说。在这里,我觉得需要更正一下:“茅斯”,应该写作“茅司”。“司”,《说文解字》解为“臣司事于外者”。其主要意思当为主管、操作、处理。古时有的衙门设籍司、卫司;有钱人家办大事设记账司。“司”字这时也由动词改为名词,是户籍管理、保卫和记账的地方。“茅司”,则是用茅草盖的“处理”内急的地方。同理,“厕所”,则是修在正屋之侧的小房子。
我的老家,在没有尿不湿时,得提着幼儿屙屎屙尿,这动作,过去一直叫“司尿”、“司papa”。如果把“司”字写作“斯”字,便不知为何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