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1688黄铜镀金项链 雍正王朝隆科多凭什么可以从理藩院守监一跃成为九门提督

雍正王朝隆科多凭什么可以从理藩院守监一跃成为九门提督?康熙请佟国维吃饭康熙的这一些话,言外之意是你佟国维老了,佟国维听不听得懂这一番言外之意呢?可是佟国维也鬼精着呢!他跟康熙揣着明白装起了糊涂:奴才还想沾沾皇上的余福,佟国维赴宴佟国维首先装着听不懂,康熙劝佟国维放手佟国维:皇上如此惦记我们佟家,当皇上第二次问他你们家谁可堪重任时,奴才...

1688黄铜镀金项链,雍正王朝隆科多凭什么可以从理藩院守监一跃成为九门提督?

在《雍正王朝》第11集中,康熙请客吃饭,佟国维是唯一被邀请的客人,在这一次宴席上两人的太极是打得精彩绝伦,也让看客们见证了什么样的人才是搞政治的权谋高手:

康熙:怎么样?这一向身子骨还好?

佟国维:劳皇上惦记,奴才这一阵子时感觉腰酸,晚上睡觉也睡得不安稳。

康熙:朕也一样,左边这有颗牙已经松了,睡觉呢睡俩时辰也就醒了,看起来,咱们都得节节劳了,凡事不能不操心,但也不能太操心,有些事可以让小辈们去干,咱们也能歇歇,放手让他们去干,前人田地后人收,是不是?

康熙请佟国维吃饭

康熙的这一些话,看似是饭局中的拉家常,其实大有一番深意在其中,他是借身体做铺垫,缓缓地打出了自己的太极拳,言外之意是你佟国维老了,到了该退位让贤的年纪了。

佟国维听不听得懂这一番言外之意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可是佟国维也鬼精着呢!他跟康熙揣着明白装起了糊涂:

佟国维:皇上龙筋虎骨圣体旺强,怎么能说一个老字呢?奴才还想沾沾皇上的余福,侍候皇上一万年呐!

佟国维赴宴

佟国维首先装着听不懂,然后还顺势把自己的答案扔给了康熙,退休的事休想!

康熙:这就连尧舜到现在,也不过几千年,人哪有活一万年的,真活那么长啊,挡住了后人的上进之路,人家也不答应,俗话说得好,这个这个,得撒手时要撒手,该饶人处且饶人,你和朕都得为后人多想想,你说,你们佟家那些后生里面有谁可以出来当差呀?

康熙要佟国维退居后位,佟国维无动于衷,于是只能开出条件,抛出杀手锏,意思是只要你退位,我在你们佟家再选一个人拉上来,佟家的荣耀和辉煌照样可保。

康熙劝佟国维放手

佟国维:皇上如此惦记我们佟家,我佟氏的孝康章皇后,孝懿仁皇后在天之灵,也会至感欣慰!

康熙:你佟氏一门,自龙兴关外,就与我爱新觉罗家联姻联亲,休戚相共,不容易,你说吧,你的后辈当中有谁是能堪大用的?

佟国维看康熙抛出了筹码,就立刻和康熙打起了感情牌,搬出了孝康章皇后和孝懿仁皇后,皇上要与他换东西,他当然想争取最大的利益,当皇上第二次问他你们家谁可堪重任时,他说出了一个名字:

佟国维:隆科多!隆科多坚忍敏达才堪重用!

康熙:是啊!这么多年,小多子,也历练得差不多了,那就让他出来当差吧!让他出任步军统领衙门都统,怎么样?

佟国维:奴才代死去的兄长佟国纲叩谢皇上的圣恩!

康熙让佟国维推荐后人出来当差

这两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打太极的精髓是渗透到了他们的骨子里,一个缓缓地打,一个慢慢的回击,直到各方利弊权衡得差不多时,

于是一合掌,就达成了共识,康熙达到了他的目的,佟国维也拿到了想要的东西,小多子则从一个牢头一跃成为了九门提督,这种一步登天的升迁逻辑,确实偏离了升迁的相关制度。

那么隆科多凭什么可以从理藩院守监一跃成为九门提督?这种不相符合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隆科多向六叔求官

一、隆科多的升迁轨迹符合事实,还原了较为真实的历史

《雍正王朝》对于隆科多的仕途轨迹进行了较为真实的还原,历史上的隆科多是蒙荫入仕,身居高位。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历史上隆科多的当官履历: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隆科多被授为一等侍卫,又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

隆科多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因属下违法,康熙罢免其副都统和銮仪使的职务,仍在一等侍卫上行走。

●康熙五十年(1711年),隆科多被授为步军统领(九门提督),掌握京师警卫力。

历史上的隆科多在未做上九门提督之前,也只是一个一等侍卫,一等侍卫是个多大的官呢?在清朝武官按级别可分为十八个等级:

佟国维

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

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和未入流的官职,一等侍卫在等级中只能排在正三品。

而九门提督则排到了从一品,这两个官职的职位高低就相当于一个排在了第二,另外一个则排到第五去了。

隆科多成了无业游民

中间差了三个等级,隆科多从一等侍卫升至九门提督实际上是连升三级,当然也是跃级提拔。而在《雍正王朝》中隆科多的升职路程又有着怎样的曲折呢?

其实这种曲折与真实的历史有着一种完美的契合,也是由高跌下,又在突然之间爬上了更高的官位。他曾做过顺天府府尹,官职相当于一等侍卫正三品。

也带过兵,扛过刀,打过仗,做过高级将领,但因为在战场上犯了错,吃不了关外之苦,擅离职守,做了逃兵,从此一落千丈。

隆科多曾是一等侍卫

也因此变成了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的闲人,可他的六叔佟国维却在朝廷中身居高位,他只得屈膝恳求叔叔谋求官职。

官求是求到了,叔叔只给了他五个字,那就是:“理藩院守监”,这与隆科多在心中的期待有着巨大的落差,

理藩院帽子戴得很高,可一个守监的职位连个七品芝麻官都算不上,根据《清史稿.职官志》中的记载:

六叔安排隆科多做牢头

理藩院下设“旗籍、王会、柔远、典属、理刑、徕远”等六清吏司。而理藩院守监就是隶属于“理刑司”的某个监狱领导,品秩是从九品。

这在清朝武官中按级别来排的话,他排在了倒数第一。隆科多虽在心里嫌弃,可他也不敢再违抗叔叔,再者有总比没有强吧!

只是让隆科多没有想到的是,在不久之后,他就由一个牢头一跃成为了九门提督,连晋一十六级,从从九品爬到了从一品。

佟国维是老八的忠实粉

这一点与真实的历史虽然差距较大,作者布局这种差距也是为了在读者心中激起一些波澜和涟漪。

然而实际上,隆科多地整过升职过程中的曲折程度却是一样的,并未脱离实际,在小说和电视剧中有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二、隐藏在“九门提督”职位之后的是一场政治交易

在《雍正王朝》的小说中,佟国维是忠实的八爷一党,在康熙安排的一次投票选举中,八爷的支持者让康熙心惊胆战,不寒而栗。

康熙找佟国维谈话

佟国维作为朝廷中的中流砥柱,首辅大臣,是朝廷中实打实的一把手,他的政治取向竟然导向了老八,这让康熙十分担忧。

于是他开始约谈佟国维,让他退休,回家养老。然而佟国维也早有所备,他用柴火烧着老八的热灶,却在侄子隆科多的身上安排了另外一条线,

那就是去烧四爷的冷灶,将来这两方势力无论哪一方成功,他佟家的荣耀和地位照样可保。康熙约谈他,借身体已老为由抛出了自己的想法,

佟国维配合康熙演戏

佟国维并没有接召,直到康熙给出筹码,看了看这筹码还算满意,他答应了康熙的条件,自己退位回家养老。

侄子隆科多上位九门提督,实际上隆科多的这个九门提督是叔叔佟国维用“上书心首辅大臣”的职位换来的。

隐藏在这背后的是一场政治交易,佟国维作为政治战场上的一只老狐狸,走到这一步,康熙的心思他也应该看得明白了。

佟国维装糊涂

如果他不顺势退位,接下来康熙肯定是要拿他来开刀了,所以他在退位之前,还与侄子隆科多上演了一场大义灭亲的戏码。

隆科多在康熙面前状告六叔佟国维要他支持八爷,一定要把八爷推向皇位,而这一状就告在议举新太子的前夕。

在议举新太子大会上,康熙亲自举持,把佟国维给揪了出来,并宣隆科多上场作证:

隆科多举证佟国维

康熙:隆科多,刚才你六叔在这儿慷慨陈词,说他推举八阿哥全是为了我大清的江山社稷,毫无私心。

当着朕,当着你六叔,你说说,你六叔推荐你出任步军统领衙门都统,你为什么不敢承受啊?

隆科多:奴才的六叔糊涂啊,他糊涂就糊涂在不该暗中的揣摩圣意。因此才做出了不识大体的蠢事。

康熙演戏

但奴才认为,奴才的六叔对皇上对我大清是绝无二心,因这就他现在的地位而言位级人臣无以复加,他只要事事处处先请示皇上而后实行就可以长保禄位,荣贵而终。

在隆科多说完这番话之后,众皇子们是看蒙了,紧接着,康熙就宣布了对佟国维的处罚决定,免去了他煽乱朝纲之罪,罢了他的官职,回家养老。

并安排隆科多送六叔回家,又嘱咐继续回来当差,这个九门提督非你莫属。一场使满朝官员兴奋紧张折腾了好一阵地推举新太子的政潮随着佟国为的顶戴落地,宣告了八爷党的失败。

佟国维顶戴落地

其实这场戏是佟国维与康熙早就达成了的协议,隆科多做了串演,佟国维与康熙两人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完成了一场政治交易。

只是可怜了老八,一时半会儿他可能还没来得及看懂父亲安排的这场戏,就是针对他的。他想一家独大,

康熙就捡“胖子”打,实际上动了佟国维就等于折了老八的翅膀。而隆科多则捡了个肥肥的“九门提督”。

康熙成功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隆科多是皇亲国戚,本身自带光环,背景强大

历史上的隆科多,系佟国维的第三子、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子,康熙帝第三任皇后孝懿皇后的亲弟弟。

也就是说隆科多是皇帝的亲表弟,兼小舅子。看到有这些光环绕身,你就知道隆科多的“九门提督”决不是从天而降的。

因为他的身份沾了皇亲国戚的光,只是在升职记的中途,由于自己不争气,才被康熙故意给压着,磨一磨他的性子。

隆科多做牢头

其实在早期他只是康熙手中一张未打出的牌,康熙在临终前对隆科多所言就表明了他的心迹:

康熙:这些年苦了你了!听人说,你总怪你六叔佟国维压着你,其实你是冤屈他了,真正压着你的,是朕。你这把宝刀,朕就是要留到要紧的时候才用啊!

所以到了关键时刻,康熙起用了隆科多这张牌,并让他坐上了升迁的火箭,从“从九品”,直接升到从一品。

隆科多升九门提督

这种升迁方式,当然不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也不是他个人有超强的能力,而是皇亲国戚的这个身份在关照着他。

还有他满洲镶黄旗人的身份也是为他开了绿灯,因为在清朝,出现了重满轻汉,满人可以凭着这个身份就能混个吃喝不愁。

更别说她的姑姑和姐姐曾经都是位高权重的皇后了,所以在康熙朝末期,他被看重和启用,得到了康熙皇帝的信任和倚重,

佟国维给隆科多安排差事

身居要职,并最终成为康雍皇权顺利列迭的擎天保驾之臣,正是因为其身份是非常特殊的,更别说一个九门提督了,就算给他升更高的官那都是有可能的。

有句俗语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嘛!”,他不只是朝中有人,而是天子和他是亲戚。再者说古代本就有重用外戚的传统,隆科多一跃成为九门提督那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写在最后

《雍正王朝》中,隆科多从一个牢头一跃成为九门提督,连升十六级,看似离谱,实则并未脱离实际。虽然与真实的历史在升职之路上官职大小有较大的差距。

隆科多配合六叔演戏

这有可能就是作者故意布下的情节,因为小说需要用一些落差和反差来渲染一个事件的反响,但这些反响实际上又在整个流程之内,

并没有跑偏,《雍正王朝》中的隆科多升职记基本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作者的笔始终是落在主线之上的,只是在一些小分支的时候,作者做了一些调整。

比如从牢头调到九门提督,相差了十六级,而真实的历史是从一等侍卫升到九门提督,只相差了三级,在这种官职的差别上作者是把它放大了五倍之多。

隆科多成为雍正朝重臣

所以从一个牢头一跃成为九门提督确实会让很多的读者生出疑惑,认为这种升迁不符合常理,虽有夸大的原因存在,

但隆科多本身起步就高,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路线上,佟家自龙兴关外,就与爱新觉罗家联了姻,他的家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家族。

而是与皇族与捆绑关系的一个家族,他从理藩院守监一跃成为九门提督看似不符,可是在政治交易面前,符与不符都得为政治让路。

隆科多完成重大使命

只要能够符合各自的政治利益,达到目的,权力不过是政治家们玩的游戏而已,隆科多的升职就是康熙与佟国维这两只老狐狸在用权力做交换,结果也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还有很多负债?

我也是一名负债的80后小姐姐,而且还是有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目前我也很无奈,但疫情之下,生活还得要过!

因为家庭生活压力的各种原因,也一直在努力,但还是欠了一点债务,虽然只有四五万,还债日期到来的时候,压力还是有的!

这个月,我房租1600,2月1号交的,房东一天时间都不给缓,一分钱房租都不给少!年前因为公司装修,很早就放假了,本以为年后早点回来上班,结果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谁也没预想到现实会是这么残酷的!

交完房租,手机基本没什么钱了!心里也开始发慌!公司还没有通知开工的情况下,自己还没过元宵的情况下,就跑出来了,因为自己想着。出来了,即便公司还未开工,总能找点别的事做吧!

可现实总是打脸的!各个行业几乎都暂停经营,什么超市,快递公司,外卖等等,平时这些招兼职的可多了,到这个风口浪尖上可是哪哪都不缺人!

没办法,只能天天躺家里刷,刷视频,这一刷,倒是发现有事做了!拍视频月入过万这么一句话吸引了我!说干就干呗,反正不用本钱,在家也能拍视频!

所以目前我就在做自媒体,才20来天,虽然收入不多。但是目前也没的别的好工作,也只能先做着吧!相信很快就会过去的!

酒中八仙都有谁?

诸如竹林七贤,建安七子,元曲四大家等众多名号,都是对古代有影响力的一些文人墨客的别称,他们一般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内地位斐然,影响力颇高。下面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这些古代文人墨客的奇闻轶事。

竹林七贤。

首先竹林七贤指的都是谁呢?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的七位文人贤士,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刘伶、山涛、向秀、阮咸、王戎。由于这七人经常一起聚在山阳县的一片竹林中吟诗作赋,喝酒助兴,他们也就有了“竹林七贤”的美称。

嵇康:

嵇康,大致是现在的安徽宿州人士,据说嵇康从小就博览群书,天资聪慧,在书法、绘画等方面造诣颇深。嵇康在思想上崇尚老庄的清静无为,顺应天道,他也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般的存在。

之后嵇康还娶了长乐亭主为妻,这长乐亭主是谁呢?她可是曹魏政权中曹操的曾孙女。嵇康一生效忠曹魏政权,在曹魏政权时期做到了中散大夫一职。

后来司马氏掌权之后,嵇康始终不肯为司马氏效力,他的一位投靠司马氏的朋友山涛,以及大将军司马昭,都曾让其出仕为司马氏效力,但都被嵇康拒绝。最后由于嵇康被钟会陷害,结局凄惨,最终被司马昭处死。

阮籍:

阮籍,三国时期河南开封人,在五言诗、玄学方面影响很大。和嵇康一样,阮籍思想上尊崇老庄学说,政治上认同当时的曹魏政权。另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阮籍还是建安七子中阮瑀的儿子。

但是和嵇康不同的是,阮籍做事小心,始终持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虽然自己内心不想为司马氏政权效力,但最后迫于各种压力仍然在司马氏政权下入朝为官。也正是因为阮籍政治上的谨小慎微,明哲保身,使其在司马氏时期最终得以善终。

当时的阮籍为了避免和司马氏走得过近,还曾整日喝酒逃避。最有名的事情就是阮籍故意喝酒躲亲的故事。据说司马氏掌权之后也是想努力拉拢阮籍,想让其彻底为己所用,于是司马昭就想了个和阮籍和亲的办法。

阮籍知道此事之后,为了避免和司马昭成为亲家,于是阮籍整天闭门不足,在家里就是喝酒买醉。每次司马昭派下人到阮籍府上商量和亲之事,阮籍都是一脸醉态,根本无法谈事。下人将这些情况如实告诉司马昭之后,司马昭也很无奈,和亲之事只能无奈作罢。

山涛:

山涛是魏晋时期河南人,小时候山涛家里非常清贫,但山涛从小就勤奋好学,有远大抱负。在魏晋两朝都曾为官,但在西晋为官时影响较大,官至司徒。

山涛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为官原则,一生清廉节俭,关于山涛的清廉还有一个“悬丝尚书”的典故轶事。

当时山涛任职吏部尚书,掌管众多官员任职升迁之事。当时有一个县令叫袁毅,为了能快速升官,便去贿赂山涛,给山涛送去百斤重的真丝,这可是价值不菲的一份大礼。

然而山涛并不为所动,虽然当下没有直接拒绝该县令,但当县令走后,山涛立即命令下人将所有真丝全部包好贴上封条, 并悬挂于家中房梁之上,任何人都不能去触碰。

后来当初送礼的县令已被查办,曾接受其贿赂的官员都要调查。当去了山涛家里之后,当时县令送的真丝依然悬于梁上,而且布满灰尘,封条也未曾破坏。此事之后,山涛清廉为官的作风便出了名,人们还给了山涛一个“悬丝尚书”的雅号。

向秀:

向秀是魏晋时期比较出名的文学家,幼年时期向秀便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向秀对做官入仕的态度很淡然,早年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后来迫于当时司马氏的强权,才勉强入朝为官,曾做到侍郎、常侍等职。

向秀曾为《庄子》一书编写注释,但还未编写完就已去世。去世之后,向秀的儿子还很小,并没有将向秀的注释及时公布于众。向秀的注释便被郭象窃取,虽然郭象自己也补写了后面一部分注释,但署名时郭象只写了自己的名字,并没有写向秀。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以为《庄子》的注解都是郭象一人所著。

刘伶: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地位最低的一个,也是七人当中最能喝酒的一个。对于喝酒这件事,刘伶几乎已经达到痴迷的状态,现在河北的特曲名酒“刘伶醉”,正是以刘伶的名字命名。刘伶一生不爱做官,就喜欢自由自在、浪荡不羁的生活,自然思想上也是追求老庄的“无为”和“逍遥”。

关于刘伶,还有一个“曝裈当屋”的典故。由于刘伶放荡不羁,酷爱喝酒,他经常脱掉衣服在家中喝酒,别人看到此景后满脸讥讽。刘伶却不以为然地说道:“我把天地当做房子,把房屋当做裤子,诸位为什么跑到我裤子里来?”

王戎:

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也是当时凉州刺史王浑的儿子,自幼长相俊美,非常聪明。最终官至三公,任职司徒。

据说王戎此人比较抠门,自己的侄子结婚,王戎只送了一件衣服当贺礼,而且结婚之后还将衣服又要回去了。

阮咸: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平时也比较喜欢喝酒,喜欢音乐,尤其爱弹琵琶,自己的仕途之路不是很顺畅,多次被贬官。

关于阮咸,还有一个“骑驴追婢”的故事。阮咸曾喜欢自己姑母家的一个婢女,但之后姑母家要搬走,就连婢女一块带走了。阮咸知道了,立刻借了别人一头驴,前去追赶婢女,最后还真追到了。阮咸和婢女一同骑驴回来了,这个婢女就是后来阮咸的妻子,阮孚的母亲。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东汉末年的七位著名文学家,七名成员分别是孔融、王粲、陈琳、阮瑀、徐干、刘桢、应玚。他们七人是除了曹操父子之外,最能代表建安时期文学成就的七人,后人普遍将他们称为“建安七子”。

王粲:

王粲出生于官员世家,王粲的父亲曾经做过何进的长史,他的爷爷是司空王畅,太爷爷是太尉王龚。王粲在跟随父亲西迁时,当时的大学者蔡邕就对王粲大加赞赏。之后曾跟随刘表左右,但并没有得到重用,后来刘表投降曹操之后,王粲得到曹操重用,担任侍中等职。

王粲擅长写诗词歌赋,而且还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有一次,王粲和朋友在路上看到一石碑,两人便照着石碑上的碑文朗读。后来王粲朋友问他:“你能将碑文背下来吗?”王粲说能,但是王粲的朋友不太相信,于是让王粲转身背诵碑文内容,结果王粲背得一字不差,简直令人惊讶。

徐干:

徐干擅长写诗词赋以及各种政论,从小徐干就特别好学,长大后做了曹操的军谋祭酒,后来又担任曹丕的五官中郎将文学掾。

阮瑀:

阮瑀,建安七子之一,他的儿子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阮瑀不但擅长写作,而且也精通音律。阮瑀不爱做官,后来迫于压力做了曹操的军谋祭酒,当时曹魏的很多檄文都是他和陈琳共同撰写。

应玚:

应玚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应玚就喜欢吟诗作赋,长大后更是擅长写赋,当然诗词能力也不差。后来应玚做了曹操丞相府的属官,还做过曹丕的将军府文学。

孔融: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从小孔融天赋异禀,见识非凡。在曹魏任职时,由于孔融说话言辞犀利,经常触怒曹操,最终被曹操处死。

关于孔融,恐怕最被我们熟知的还是那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和兄弟一起吃梨,孔融自己总是拿最小的梨,将大梨给他的哥哥们。孔融父亲看到后问孔融为何这样做,孔融说自己还小,本来就应该吃最小的梨。

陈琳:

还记得在《三国演义》中将曹操骂得头痛欲裂的那篇剿贼檄文吗?全名叫《为袁绍檄豫州文》,全篇罗列曹操众多罪状,甚至连曹操的祖宗三代都不放过,那篇檄文的作者正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不过曹操一向爱才,陈琳投降后,曹操并没有为难他。

陈琳早年曾做过何进的主簿,后来又到了袁绍帐下,袁绍袁尚兵败后,陈琳又来到曹操帐下,担任司空军师祭酒、丞相门下督等职。

刘祯:

刘祯尤其擅长诗歌,诗歌中的五言诗更是一绝。刘祯与曹植,曹丕关系都不错,但刘祯比较孤傲,不拘泥于各种古代礼法。有一次和曹丕吃酒时竟然敢直视曹丕的妻子甄氏,后来得到曹操处罚,之后未得到重用。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四位在杂剧编写方面比较出色的四位名家,他们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和马致远。

关汉卿: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领军人物,位居元曲四大家之首位。关汉卿一生编写了很多剧本,种类也特别丰富,有喜剧、悲剧、历史剧等,像著名的《窦娥冤》、《单刀会》等,都是出自关汉卿的笔下。

白朴:

白朴,祖籍山西人,同样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其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等。白朴一生颠沛流离,非常坎坷,他的很多作品中也能看出他的不满和伤感。

马致远:

马致远不但擅长戏曲编写,也是元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马致远出生于书香世家,也曾献诗为官,晚年过着隐居生活。马致远代表作品有《天净沙·秋思》、《女冠子·枉了闲愁》等。

郑光祖:

郑光祖,早年曾在杭州做过小吏,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代表作有《周公摄政》、《倩女幽魂》等。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清朝中期八位活跃于扬州的书画大家,他们分别是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但关于这八人具体是谁,目前尚有争议。关于他们所怪之处,有人认为怪在绘画风格,有人认为怪在他们身世坎坷。其中以下这几位比较出名:

郑燮,也叫郑板桥,曾做过县令,他的绘画作品中,绘画的对象只有兰、石、竹,比如《兰竹芳馨图》、《清光留照图》都是其代表作品。

郑燮性格怪异,喜欢吃狗肉,讨厌贪官,每当看到贪官游街示众时便会画一幅梅兰竹,将画挂在犯人胸前,吸引百姓观看。

高翔一生淡泊名利,就喜欢画一些山水画,写真画也很有特点。晚年时期由于右手无法作画,便使用左手继续创作。

金农,从未做官,直到自己50多岁才开始作画,擅长绘画山水、花鸟、人物等,另外金农还有一定的篆刻技艺。

黄慎,擅长绘画人物,从他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些草书风格。

酒中八仙。

酒中八仙,也叫“醉八仙”,指的是唐代喜欢喝酒的八位文人名士,他们分别是贺知章、李白、李琎、李适之、苏晋、崔宗之、焦遂、张旭。

李白,我们最熟悉不过,又被称为“诗仙”,我们学习过他的很多诗词作品,比如《蜀道难》、《将进酒》等。李白为人特别豪爽,作诗时喜欢饮酒。他的作品,通常豪迈奔放,朗朗上口,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

贺知章,不但擅长写诗,而且在书法方面也有一定造诣,我们小时候学过他的《回乡偶书》、《咏柳》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贺知章曾高中状元,任礼部侍郎、秘书监等职,和李白是好友,曾为了和李白一块喝酒将身上的金龟饰品拿来换酒喝。

李适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曾入朝为官,担任要职,比如御史大夫、刑部尚书、左相等职。不过后来仕途不顺,先后被贬,最后被贬为宜春太守,最终郁郁寡欢,服毒自尽。

李琎,是当时唐睿宗皇帝的嫡长孙,曾任太仆卿、特进等职。李琎不但能作诗,还是一个弓箭好手。

崔宗之,也是李白好友,喜欢和李白等人一同饮酒作诗,其代表作品是《赠李十二白》。

苏晋,唐朝著名诗人,入仕后担任崇文馆学士,后来又担任泗州刺史、礼部侍郎等职。

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进入仕途之后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等职,平时也经常和贺知章等人饮酒论诗,其书法最大的特点是放荡奔放。

焦遂,唐朝一介布衣,和李白、贺知章等人是酒友。此人虽有口吃,但是喝酒之后经常可以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以上就是日常科普君的回答,如有不同观点,欢迎及时批评指正,谢谢!

李卫官大还是和珅官大?

两个人可以说都是清朝时期比较出名的重臣,在影视剧中两人的形象也是比较突出的,《李卫当官》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让李卫与和珅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其中李卫是雍正的宠臣,是雍正亲封的“三大模范督抚”之一,是雍正推行新政的坚定支持者和推行者,和珅是乾隆的宠臣,而他身上最大的标签也许就是古代最大的贪官了吧,甚至还留下了一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俗语。

那么李卫与和珅两人谁的官职高一些呢?其实毫无疑问,自然就是和珅更要一些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分别看一看两人各自的仕途经历,然后在分析一下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吧!

首先来看一看李卫吧!

在大家比较熟悉的古装剧版本里,李卫被安排的形象都是大字不识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雍正潜邸的奴才的身份,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身份,才会被雍正重点培养,最后成为雍正绝对信任的重臣之一,但是真实的历史却刚好相反,李卫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家里是不愁吃不愁穿的,如果李卫安于现状的话,做个一辈子的富二代不成问题,当然了李卫也没有走上科举进入仕途这条常规道路,而是花钱捐资得官,也就看得出李家确实比较有钱,而且李卫也不是没有文化,只不过文化水平肯定达不到秀才举人的水平,否则至少应该会去参加一下科举的,但是也不会是大字不识的情况!

按照《清史稿·列传·卷八十一》记载: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世宗即位,授直隶驿传道,未赴,改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就迁布政使,命仍管盐务。三年,擢浙江巡抚。四年,命兼理两浙盐政。这是雍正继位前后七八年时间李卫具体的仕途经历,刚开始在康熙五十六年花钱买了一个兵部员外郎的闲职,官衔是从五品,这种六部员外郎的官职,其实就是为了富商地主花钱能够买来的官职,自然是不会有什么实权的;李卫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也就晋升一级,做到了正五品的户部郎中,也是在这个位置上,李卫得到了未来皇帝胤禛的关注,也为他在雍正继位之后获得火箭般升职打下了基础。

雍正继位之后李卫也就直接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开挂期,从此前的闲职直接外放拥有实权的道员,只是这个直隶驿传道他还没有去上任,也就被雍正又改派成为了云南盐驿道,也是这个官职,让李卫的仕途之中与盐务结下了很深的情缘,并给在盐务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两个官职都是正四品的待遇,官衔直升两级,还从闲职一跃获得实权;仅仅在云南盐驿道上干了一年时间,就成功升任从二品的布政使,成为了一位地方大员,主管全省的财政赋税和行政事务,当然因为李卫在盐务上做的非常不错,雍正命令李卫在布政使的位置上仍然兼管盐务工作,显然要比一般的布政使职权更大,更加获得皇帝的信任了。

在云南布政使的位置上又干了一年,李卫就被提拔成为了浙江巡抚,虽然品级上两者都是从二品,但是布政使属于巡抚的属官,也就是它的下级,巡抚已经是清朝地方上的最高长官,职权范围要比布政使更大,掌管浙江全省的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各个方面,雍正四年的时候,雍正又让他兼管了老本行,兼管两淮盐政。仅仅三年的时间,李卫便从一个正五品的户部郎中升任从二品的封疆大吏浙江巡抚了。

由于在巡抚的岗位上干的出色,尤其是在两淮盐政上面做的刚好,大力的打击了两淮私盐泛滥的局面,所以刚刚干了两年的巡抚,李卫也就被提升为正二品的浙江总督(后面闽浙总督的前身,乾隆之前总督的名称和辖地不太固定,乾隆之后正式确定),《清史稿·卷八十一》这样记载:寻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也就是总督和巡抚一肩挑了,但当然了巡抚也就是空缺了下来。这份工作李卫做得依旧是非常出色,在这个时期的李卫,主要的核心工作就是整顿盐政,打击私盐贩子,以及抓捕盗贼,正因为工作做得漂亮,在雍正七年的时候被加兵部尚书的官职,后面因为母亲去世守孝,被雍正又增加太子少傅的荣誉官职,这里面兵部尚书属于从一品,而太子少傅属于正二品。

雍正十年的时候,雍正又任命李卫署理刑部尚书,后面不久之后便出任直隶总督,并且提督之下接受到他的节制,直隶总督是九大总督之首,不是皇帝的绝对亲信是不会担任如此重要的官职,这里面的署理是指并非实授,而是临时代理的意思。

而在乾隆继位之后,李卫获得了兼管直隶总河,裁营田观察使的权力,在乾隆三年的时候去世,所以综合来看,李卫担任的官职就是直隶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官员等级最高就是从一品,可以说李卫确实得到了雍正的绝对信任,也是得到百姓的爱戴的,但是乾隆对于李卫的评价不高,在《清史稿》中记载:高宗南巡,见西湖花神庙卫自范像并及其妻妾,号“湖山神位”,谕曰:“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命撤像燬之。

再来谈一谈和珅吧!

和珅这个人大家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和珅的生平和仕途了解的肯定不会太全面。和珅虽然属于满洲正红旗人,但是没有李卫那样好的家庭环境,母亲因为生下弟弟何琳难产而死,父亲在和珅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不过和珅能力还是不错的,考入咸安宫(为旗人举办的官学),精通满、汉、蒙古和藏四种语言,可以说才华出众,不过曾经参加过科举,但是落榜,可见和珅的水平在旗人中间可能出类拔萃,但是参加科举的话,水平显然还不太够,可见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被纪晓岚欺负不是没有道理的。

按照《清史稿·列传·卷一百零六》记载:乾隆三十四年,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寻授三等侍卫,挑补黏杆处。四十年,直乾清门,擢御前侍卫,兼副都统。次年,遂授户部侍郎,命为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骎骎乡用。又兼步军统领,充崇文门税务监督,总理行营事务。虽然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路没有走通,但是和珅继承了祖上的三等轻车都尉,获得了三等侍卫的职务,并且还进入了粘杆处。这里面三等侍卫是正五品官职,而这个粘杆处也就是民间流传的血滴子,这是雍正设立的一个特务机构,属于内务府管辖。

虽然是皇帝身边的侍卫,但是和珅基本上碰不到皇帝,也就不可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而和珅就是通过了一次在乾隆面前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这才彻底走进了乾隆的视野,并且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在乾隆四十年的时候。和珅先是担任了乾清门的侍卫,后面便被提拔为御前侍卫,能够经常出现在皇帝的身边,后面又兼管副都统,也就是《鹿鼎记》中韦小宝被康熙授予的那个相同的官职,这个官职属于正二品,当然这属于清朝特有的制度,御前侍卫中的一等侍卫是可以补为副都统,可见和珅的御前侍卫应该是一等侍卫。

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和珅也就被授予户部侍郎,更是被任命为军机大臣,还兼管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以及崇文门税务督查的事务,也就是说和珅担任了从二品的户部侍郎、并且进入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虽然没有官衔,但是军机处总览军国政务,权限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内务府大臣属于正二品,步军统领就是我们常说的九门提督,属于正二品的官职(嘉庆之后提升为从一品),崇文门税务监督,等于是京师税收总机关的长官,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和珅是深受乾隆喜爱,所以一个个实权官职都落到了他的头上,我们能够看到户部侍郎管钱,崇文门这里管税收,九门提督主管京城的治安、守卫和门禁,最重要的是进入了军机处,进入了权力的中枢机构!

乾隆四十五年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之后,和珅被提升为从一品的户部尚书和议政大臣,之后不久又被授予御前大臣兼任都统,最重要的就是乾隆赐婚,将他的十公主嫁给了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接下来有授予领侍卫内大臣,并且充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兼任理藩院尚书,按照《清史稿》记载:命回京,未至,擢户部尚书、议政大臣。及复命,面陈云南盐务、钱法、边事,多称上意,并允行。授御前大臣兼都统。赐婚其子丰绅殷德为和孝公主额驸,待年行婚礼。又授领侍卫内大臣,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兼理藩院尚书事,宠任冠朝列矣。

这里和珅更近一步,能够看得出乾隆就是要让和珅各处耍资历了,这个时候和珅已经是朝廷的一品大员了,其中户部尚书为从一品,都统为从一品,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武官,理藩院尚书也是从一品,而御前大臣和议政大臣没有具体的品级,多有一品大员兼任,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和珅已经是权倾朝野了,因为负责皇帝安全的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都由和珅一人兼管,加上负责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尚书,更重要的就是成为了乾隆的亲家啊!

乾隆四十六年和珅在甘肃耍军功,不过瞎指挥被阿桂等人奏情乾隆禁止和珅今后领兵出征,不过因为这场苏四十三起义最终被阿桂等人顺利平叛,和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命令和珅署理兵部尚书,第二年加封太子太保,这是属于从一品官职,充任经筵讲官,又过了一年,获得了双眼花翎、充任国史馆正总裁和文渊阁提举阁事,这里面国史馆正总裁是国史馆的最高长官,主要是负责修史书,文渊阁提举阁事是文渊阁事务长官,主要就是负责收藏四库全书等工作。

乾隆四十七年的时候,因为平定甘肃匪患,授予了一等男爵的爵位,还给予了轻车都尉的世职,这是子孙后代能够世代承袭的职务,不久之后授予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仍然让他管理着户部的事宜,吏部尚书是从一品,协办大学士是殿阁大学士的副手属于从一品。

在乾隆五十一的时候授予正一品的文华殿大学士,终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也就是成为了清朝事实上的“宰相”了(清朝殿阁大学士也有先后,最尊贵的是保和殿大学士,不过乾隆时候空缺着,所以原本第二的文华殿大学士也就事实上成为了百官之首了)。又在乾隆五十三年的时候,因为平定了台湾林爽文的起义,和珅被晋升位三等忠襄伯的爵位,嘉庆二年,调管刑部。寻以军需报销,仍兼管户部。三年,教匪王三槐就擒,以襄赞功晋公爵。在乾隆禅让之后,和珅担任刑部尚书,还监管着户部,后面因为抓住了白莲教起义的首领王三槐,和珅成功晋升为公爵。

总结来说就是和珅担任过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和理藩院尚书,同时担任过步兵统领,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和议政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以及公爵的爵位,有外国人来清朝觐见的时候,都认为和珅是“二皇帝”,可见和珅确实是出于清朝权力的巅峰,身上从一品以上的官职都不是李卫能够比的,因为李卫仅仅担任了一个兵书尚书,代理过刑部尚书,而和珅光是六部尚书就干了三个,还要理藩院挖尚书,显然这是李卫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了!

其实李卫达不到更高的高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李卫并非科举出身,作为一个汉人,没有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他的高度也就只能够停留在六部尚书的位置上,因为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必须是科举进士出身,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像张廷玉、刘统勋以及他的儿子刘墉都是最后走到殿阁大学士的高度,就是纪晓岚也能够成为了协办大学士,所以即便是雍正非常重用李卫,他也几乎达到顶峰了;第二个原因就是他的出身,也就是汉人的身份,让他不可能像和珅那样获得领侍卫内大臣这一类的官职,因为这是属于旗人才能够担任的官职,而且清朝皇帝本身就是具有重满轻汉的传统,即便是雍正也不能够逃脱这个怪圈,在临终前安排辅政大臣以鄂尔泰排在张廷玉之前就能够看得出来,所以这样一比较的话,也就能够明白和珅的官职更高,其实和珅的官职有清一代绝对都是数一数二的程度了。

胤禵手握重兵为何康熙驾崩后不兵变夺位?

雍正之所以能从九子夺嫡中胜出靠的便是计谋而不是武力,十四阿哥胤禵拥兵数十万不假,但雍正在胤禵西征后就真的在京城无所事事等着承接皇位吗?这一盘棋雍正早已下了许久。

康熙晚年因为自己的犹豫不决再加上太子胤礽难堪大任,这就导致其他众多皇子纷纷开始对太子之位进行争夺,其中最厉害的就是八爷党和四爷党。

其实要说在势力分布上八爷党是完虐四爷党的,但因为老八胤禩的种种操作让康熙对其十分厌恶,八爷党的团队也都纷纷转向支持老十四胤禵,其中还包括老八本人。

值得一说的是这胤禵不是别人,他还是四皇子胤禛同父同母的弟弟,但原本亲密无间的兄弟最终却走上了对立面,因为胤禵喜欢老八胤禩的豪爽,讨厌老四胤禛的阴沉。

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部的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再度对西藏发难,这次康熙因为年龄的原因所以不能再御驾亲征,他选择了勇猛的老十四胤禵代他征讨策妄阿拉布坦。

康熙封胤禵为大将军王并且其出征的规格以及其他都是按照皇帝亲自出征的要求操办的,不仅如此,康熙还对西藏守军表明见胤禵如见他。

这份待遇让胤禵一时间风头无限,康熙的信任再加上掌控数十万的大军,这就是想不风光也难,因此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胤禵是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

但虽说胤禵此时有兵有权,但还是有一处不可忽视的弊端,那便是本人远在西藏无暇顾及京城之事,这就给了四皇子胤禛可乘之机。

康熙六十一年,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康熙帝驾崩在北京的畅春园当中,在康熙去世之后很快就又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原因是康熙最终选定的继承人是胤禛而非胤禵。

而由于西边战事吃紧,所以自康熙五十六年出征后,胤禵便一直在西藏平定叛乱,直到康熙去世也没能在临死前见上一面。

胤禵首先是儿子其次才是皇子,在得知康熙去世之后便马不停蹄的往京城回赶,作为新帝的雍正自然是提前准备好了布局,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便要求延信去替代胤禵大将军一职。

在延信出发之前曾被雍正叫到身边,雍正告诉延信,在路上遇见胤禵的时候一定要将其全部文书收缴,并且不能将这件事告诉胤禵。

就这样胤禵在路上遇见延信之后不仅交出了全部文书还交出了大将军一职,此时的胤禵已经不再是什么大将军王了,而只是一个手中无权且无势的皇子。

在回到京城守丧的时候两兄弟之间碰面,按照律法来讲王爷见到皇帝理应是下跪的,但是胤禵不服并不下跪,旁边的侍卫在劝胤禵下跪的时候还被胤禵斥责一番,并强调皇上让我跪,我才跪。

随后雍正便从一边走过来要求胤禵下跪,胤禵无话可说只好下跪,随后胤禵便被雍正正式囚禁起来,直到乾隆为其平反才得以重见天日。

看到这里就有很多人不理解胤禵,在回京之前胤禵手握重兵且是大将军王,完全可以带兵回京反了雍正,从而自己坐皇位。

为什么偏偏选择交出手上兵权去选择明知道九死一生的进京?其实不是胤禵不想反,主要是雍正在这一块早已布局,不管胤禵反与不反,其最终结局差不多相同,论武力胤禛不及胤禵,但要论智谋,十个胤禵不及一个胤禛,不信你看雍正的布局:

年羹尧控制后勤

很多人都知道年羹尧是雍正年间的重臣,在辅佐雍正登基后便得到了雍正的优待,但最终因为功高自傲被雍正给铲除。

其实不然,年羹尧在雍正年间是重臣不假,但年羹尧在康熙年间也是实打实的受到康熙器重的重臣。

在胤禵出征西藏之前年羹尧就在那里指挥了,随后就是胤禵接任抚远大将军一职负责整个战争的主指挥,年羹尧则是负责为西征的清军提供后勤补给。

在当时年羹尧就已经表明了立场,那便是跟胤祥、张廷玉一块支持胤禛做继承人,现如今年羹尧为胤禩提供后勤,这个位置对胤禩来说就如同眼中钉肉中刺一般。

但因为是康熙亲自册封的,所以胤禩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放任不管,毕竟他也没想到康熙会在近几年就驾崩。

也就是说胤禩如果真的对皇位产生不满从而调集军队向京城进军的话,这边年羹尧则必然会第一时间断掉其后勤,没有后勤的军队又能坚持多久呢?

虽说年羹尧在胤禩西征之前就在西藏,但其担任胤禩的后勤官是在胤禩西征之后,其中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可见在胤禩出征之前雍正就已经想好对策了。

就算胤禩在康熙去世之后镇压策妄阿拉布坦回归京城,但其手中也没有了兵权,而年羹尧因为作战有功肯定会再度升官,不管胤禩早回还是晚回,对雍正来讲都是有益无害。

距离京城太远

在康熙去世的时候胤禵仍旧远在西藏,现如今交通这么发达坐火车前往西藏都需要几天的时间,更何况是当时只有马车呢。

胤禵要想带大军从西藏返回京城那只会花费众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雍正有大量的时间来想应对之法。

并且胤禵发兵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没有康熙册立自己为太子的证据,也就是说胤禵的发兵是名不正言不顺的。

可能你会觉得康熙册立胤禛为太子本就漏洞百出,但其实并非如此,册立雍正的诏书上明明白白的写着是皇四子,八皇子不认是因为不愿意承认雍正的合法性,但作为臣子的怎么能不认?

雍正完全是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一旦胤禩发兵那么雍正这边也会同时调集全国兵马进行针对,反正胤禩光是从西藏回来就需要一定的时间。

并且胤禩的名声也会变成密谋篡位,自古以来不得民心的造反有几个成功的?凡是造反成功的哪个不是因为皇帝昏庸且自己顺应民心。

就凭这几点,雍正就给自己老弟胤禵给吃的死死的,不管胤禩是单独回京还是带兵回京,雍正总会有办法让胤禵认栽,而胤禵的结局也无非两种,要么老老实实被囚禁要么就是直接扣上造反的名号被处死。

站在这样的角度来讲,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老老实实回京,哪怕明知自己九死一生,但也总比明知自己拥兵造反十死无生强一些。

不得不感慨一下雍正的智谋,在这一块胤禵确实比不上自己亲哥雍正,我想康熙认定雍正为自己继承人便是相中了这一点,国家需要的是智者而不是莽夫。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别忘了给风云妹妹点个赞哟,感谢大家~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