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乾隆御制香炉是黄铜做的吗 香山对外称什么

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明宣德景泰蓝缠枝莲香炉明15世纪早期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倭角瓶器物的应用范围要比以往更为扩大“清乾隆春寿图景泰蓝捧盒元御制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花觚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明景泰蓝缠枝莲象耳洗清早期景泰蓝缠枝莲纹如意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彩釉也比明代...

乾隆御制香炉是黄铜做的吗,香山对外称什么?

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郊,地势险峻,苍翠连绵,占地188公顷,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景区内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75米。香山公园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香山公园有香山寺、洪光寺等著名旅游景点。 香山公园于1993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景区,2002年被评为首批北京市精品公园。

香山海拔557米,最高峰顶有一块巨大的乳峰石,形状像香炉,晨昏之际,云雾缭绕,远远望去,犹如炉中香烟袅袅上升,故名香炉山,简称香山。

古时香山曾是杏花山,每年春季杏花开放,清香四溢。明代王衡记载:“杏树可十万株,此香山之第一胜处也”;明诗有“寺入香山古道斜,琳宫一半白云遮,回廊小院流春水,万壑千崖种杏花”之句。《帝京景物略》中有记载:“或曰香山杏花香,香山也……”。

景泰蓝如何进行鉴定?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

金胎珐琅仕女执壶

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辉煌阶段,“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釉色均肥,丝工粗犷,饰纹丰富。

明宣德 景泰蓝缠枝莲香炉

明15世纪早期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倭角瓶

器物的应用范围要比以往更为扩大,除了明代常制作的宫廷寺庙祭器,还出现鼻烟壶、屏风、香炉、围屏、桌椅、茶几、筷子、碗具等等。

清乾隆 春寿图景泰蓝捧盒

元 御制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花觚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明 景泰蓝缠枝莲象耳洗

清早期 景泰蓝缠枝莲纹如意

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明显下降。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乾隆时期制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

明嘉靖 御制铜胎掐丝珐琅婴戏图碗

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后,在康、雍、乾三朝得以发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纹饰、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康熙时期的画珐琅器釉色亮丽洁净,纹饰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为主。

雍正年间的画珐琅器器型制作工整,黑釉光泽亮丽,超过康、乾二朝。

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

康熙年制掐丝珐琅鹤寿龙耳熏香炉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宫灯 (一对)

怎样鉴别呢?以下几点供您参考:

一看特征:明代珐琅器由内廷御用监烧造,有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两种,有纪年款识的掐丝珐琅器,仅见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年号。清康熙时期的掐丝珐琅分为粗丝淡釉和匀丝浓釉,掐丝比明代细密均匀,釉色虽不及明代,但胎骨厚重坚实,器形以杯、碗、盒、盘、炉等小型器为主。

明 景泰蓝花卉纹执壶

二看铜胎:珐琅器的铜胎主要有两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铜胎是锻打铜胎,另一种是錾胎。真正的珐琅器讲究胎薄平光,当前市面上的高仿珐琅器如果是锻打铜胎,可以达到胎薄体轻,须小心对待,如果遇到的是铸胎器,胎体厚重,拿在手中便知真伪,容易判断。

清 景泰蓝缠枝莲花盆 (一对)

明代早期胎骨略厚,中晚期日趋减薄。清代从康熙时起,胎骨厚重坚实,到清末减薄。明代器物掐丝常有断裂现象,而清代由于铜质精纯并提高了烧制和打磨技术,这种现象基本消失。明代器物镀金较薄,常有磨脱现象,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镀金厚重,镀金技术远胜于明代,至今器物的镀金仍光彩照人。

清乾隆 景泰蓝双飞龙耳鼎

三看包浆:区别老珐琅器与高仿器皮壳的新老,要先看老光是否自然,再看包浆是否一体,最后看手感有无生涩之感。

民国 景泰蓝薰炉 (一对)

清 景泰蓝八宝三足炉

四看款识:珐琅器的款不是随意题写的,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定。不同年代有着不同年号的款识,藏家可以根据字形、字体等方面加以鉴别。现存明清二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铸錾、掐丝和刻款三种。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荷塘莲纹海棠式手炉

目前明代见到的官方纪年款识只有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四朝,如遇到有其他纪年如成化、弘治年制的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明宣德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炉

明万历 御制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六方盖盒

清乾隆 掐丝珐琅开光御制诗句方壶

款识排列形式有直单行、直双行、直三行和横排。这一时期的款识位置有的在器底,也有的镌刻于器物的口沿、盖沿或内边缘处。款识书体庄重隽秀,与同时期的金属器和瓷器款识相似。

明永乐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洗式炉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兽面纹尊

清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制款方法有铸錾,有刻,还有镂空款等。款识书体包括楷、篆、仿宋等(仿宋体始见于乾隆时期),其中以楷书居多。字数有四字和六字。框栏形式多为正方框和长方框。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张廷玉是清代前期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由于在办事得力,得到了雍正皇帝高度的赞许和认可,故雍正皇帝在自己的遗诏中确定了张廷玉、鄂尔泰的太庙配享资格,“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著配享太庙,以昭恩礼”。配享太庙是君主对臣下的最高褒奖形式,历来要求十分严格,这对张廷玉来说真是莫大的荣耀。但是他的“太庙配享之路”确实堪称一波三折,一度被乾隆取消配享,在死后才被恢复,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

关于张廷玉生前被乾隆取消配享的原因,其实并不难从历史资料分析出来,都在乾隆发布的谕旨上写着呢。而这些谕旨被浓缩在清朝国史馆撰写的张廷玉的传记里,查张廷玉配享风波是在乾隆十三年前后,那时的乾隆帝由于丧偶丧子,金川战事不顺等原因,心绪极差,人在情绪很差的情况下就容易“失智”,自然而然会流露出自己的实在看法。在对待张廷玉配享一事上,乾隆更是“真情流露”,谕旨里夹枪带棒,语言暴怒,算是表达了乾隆对张廷玉配享的真实心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乾隆看来,张廷玉的做为根本不配拥有太庙配享的资格,对自己的父亲“开后门”让张廷玉配享,他本人是极其不满的,这才是他刁难张廷玉的根本原因。

我看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基本上没提到这一点,只从“配享风波”中张廷玉的行为模式得罪乾隆这个点出发,就太流于表面了。事实上,乾隆从骨子认为“张廷玉不配”才是关键因素,这在其谕旨里已经写的很清楚了,而且还不止说了一遍。

第一次是在乾隆十四年十二月谕。

《满汉名臣传·汉名臣传·卷二十》:试思太庙配享,皆佐命元勋,张廷玉有何功绩勋猷,而与之比肩乎?鄂尔泰尚有经度苗疆成绩,而张廷玉所长,不过勤慎自将,传写谕旨,朕诗所谓“两朝纶阁谨无过”耳。而靦然滥膺俎豆,设令冥冥有知,踧踖惶悚,而不能一日安矣。此在朕平心论之,张廷玉实不当配享太庙,其配享实为过分,而竟不自度量,以此冒昧自请,有是理乎?

言下之意很清楚,你张廷玉不过是个机要秘书,就是根据雍正皇帝的想法特别勤快的拟写谕旨,准确传达皇帝的意志,仅此而已。并没有自己一手策划拿的出手的丰功伟绩,怎么有进太庙的资格呢?

第二次是在乾隆十五年二月,查看诸臣配享名单,并确定三音诺颜部策凌亲王配享事宜得时候,又对张廷玉的配享资格一顿吐槽。

《满汉名臣传·汉名臣传·卷二十》:因详阅配享诸臣名单,其中如费英东、额亦都诸臣,皆佐命元勋,汗马百战,功在旗常,是以侑享大蒸,俎豆至于今不替。即大学士鄂尔泰已觉过优,以此并论,益见张廷玉不当配享,其配享实为逾分。在鄂尔泰,尚有开辟苗疆、平定乌蒙及经略边陲,劳绩攸著;若张廷玉,在皇考时,仅以缮写谕旨为职,此娴于笔墨者所优为。

又是一顿强势批判,你的同事兼对手鄂尔泰还立下了西南改土归流之功,我都觉得鄂尔泰配享太庙不够妥当,你张廷玉想配享太庙,你不觉得你不配么?在这篇谕旨的最后,怒气冲冲的乾隆甚至命令将配享诸臣名单寄给张廷玉看看,并让张廷玉自己查阅他们的光辉事迹,反思一下自己够不够格,想通了在和我说,说难听点,这不就是让张廷玉“撒泡尿照照自己”么!已经是非常大的羞辱了。“着将此旨,并配享诸臣名单,令其阅看,自加忖量,能否与本朝配享诸臣比肩并列,应配享不应配享,自行具折回奏”。

我说句实在话,乾隆虽然话中带刺,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确实是有些硬伤,关于这点看一下配享名单就知道了。以下是清代王公和异姓功臣配享名单。

配享名单中,有王公13人,异姓功臣12人。

而在异姓功臣中,都是些什么人呢?

费英东、额亦都,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二,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三十余年,战功无数,属于开国老兄弟一档,进太庙配享的资格应该没人质疑。

图尔格,额亦都的儿子,随皇太极七次伐明,三征察哈尔,在在有功。松锦会战,明朝总兵曹变蛟率死士突入老营,图尔格奋不顾身,救皇太极于危难之间。军功加护驾,配享太庙也稳。

图赖,费英东儿子。自天聪三年随皇太极伐明,参加大凌河之战、松锦之战、山海关之战、平定江南之战,军功卓著,配享太庙。

扬古利。随努尔哈赤攻破乌拉部,统一女真。又数次随努尔哈赤、皇太极伐明,功勋卓著。后于崇德二年,征伐朝鲜时,被鸟铳击中,重伤而死。

图海。康熙年间,平定察哈尔布尔尼之乱,三藩之乱中,又平王辅臣之乱。

鄂尔泰。雍正间,西南改土归流之功。拓苗地六千余里,编户口,定额赋。

兆惠。四千之众硬扛叛回万余于黑水营,有平准定回之功。

福康安。平定台湾地区林爽文之乱、万里驰援驱廓护藏。

阿桂。定金川、平定回乱、打缅甸。

傅恒。平金川,督师缅甸。

所以,在清代想入太庙的异姓功臣里都是有军功在身,这隐隐然也成为了清朝入太庙配享的硬性指标,但张廷玉显然是没有军功的。而在文治方面,张廷玉完全听命于雍正,围着雍正转,无论错对,都按照雍正的意思办,没有独立的勋业。总而言之,说他是雍正皇帝忠诚的机要秘书再适合不过了。

事实上,不仅是乾隆觉得张廷玉不够格,后世人也觉得张廷玉这个配享太庙的资格似乎有商榷余地,就比如说《郎潜纪闻》的作者陈康祺就写道“开国名相若文肃范公(范文程),近时名臣若文正曾公(曾国藩)、文忠骆公(骆秉章)、胡公(胡林翼),似勋德尚出文和右”,言下之意,就是在说张廷玉是因为和皇帝关系搞的好才进太庙的。(上文已贴图)

所以,张廷玉既无拿得出手的勋业乾隆从心理就不认为张廷玉有配享太庙的资格,这也为后来的君臣矛盾埋下了伏笔。

‬张廷玉昏招迭出,触怒乾隆

乾隆虽然心里不认同张廷玉有配享的资格,但是他爹既然在遗诏里说话了,他也大概率不会违背他爹的成命。而张廷玉的一系列操作确实让乾隆恼羞成怒,君臣矛盾不可避免的爆发。

事情还得从乾隆十三年正月说起,当时张廷玉已经70多岁,决定激流勇退,具疏乞休。在张廷玉眼里看来,年纪大了,干不动了,退休本无可厚非,相必皇上也会同意。但是不巧,这个皇帝是乾隆,乾隆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把张廷玉的退休申请给卡了。

乾隆这人对“臣节”的要求极高,张廷玉既然获得了配享太庙这样的旷世殊荣,怎么能光想着自己功成身退呢?正确的做法难道不是学诸葛亮死而后已么?忠诚不绝对,就等于绝对不忠诚,于是驳回了张廷玉的退休请求。“朕向谕以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老之理?”。

《满汉名臣传·汉名臣传·卷二十》:夫既以一身任天下之重,则不以艰巨自诿,亦岂得以承平自逸?为君者乾乾不息,为臣则蹇蹇匪躬,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言下之意就是你张廷玉此时言去就不够意思,既对不起我,也对不起我爹对你的天高地厚之恩。张廷玉的这次乞休,时间点选的也不行,正值乾隆的爱子永琮去世。对于乾隆来说,本来正需要人给他分忧,给予安慰,偏偏等到的是张廷玉的辞职书,心中不爽可想而知。总而言之,乾隆对张廷玉的辞职是相当不高兴的,君臣之间的信任开始动摇。

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乾隆皇帝考虑张廷玉确实年迈体衰,无法支撑,于是批准了其致仕请求,并且答应张廷玉会根据自己父亲的遗命使其可以配享太庙,张廷玉也赶忙领旨谢恩,准备退休生活。按理说,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君臣之间虽然有些许不快,但结局总是圆满的。乾隆表示,爱卿年老南去之后,待朕“南巡时即可相见。至朕五十正寿,大学士亦将九十,轻舟北来,扶鸠入觐,诚堂廉盛事,不亦休欤!”可见在乾隆心里对张廷玉还是有点温情的。

但是年老的张廷玉却在这个节骨眼里犯了个大错。原来是和他的政敌鄂尔泰关系较为密切的大学士史贻直一直陈说张廷玉没资格配享太庙,让这让张廷玉如芒在背,利令智昏之下竟然让乾隆写保证,“恐身后难邀异数,外间亦有此论,免冠叩首,请上一言以为券”,乾隆对此大为恼火,这不明摆着不信任自己么?但是仍然压抑着怒火写诗一首以为凭据。

而张廷玉得到乾隆赐诗保证后,没有亲自赶来致谢,只让其儿子代替自己叩头谢恩,这令乾隆更加恼火,感觉自己给张廷玉这么大一个恩典而没有得到对等回应,羞辱感油然而生,令张廷玉“明白回奏”不能亲至的理由。

《满汉名臣传·汉名臣传·卷二十》:夫张廷玉之罪固在于不亲至谢恩,而尤在于面请配享,其面请之故,则由于信朕不及,此其所由得罪于天地鬼神也。

但没想到第二天黎明,乾隆惊闻张廷玉已亲至宫门想与皇帝道别。乾隆本来就一肚子气,一听到这消息,顿时怒火万丈,这不是泄密么!!,“此必军机处泄漏消息之故,不然,今日既可来,何以昨日不来?此不待问而可知矣”。那么谁有可能把消息泄漏给张廷玉呢?乾隆立刻想到了张廷玉保荐的军机大臣汪由敦,此刻的乾隆那真是数恨叠加,“天威”不得不发了。

推测乾隆想法如下:

明明获得配享太庙的顶级荣誉,却只想着自己功成身退,没有鞠躬尽瘁之意,显然不忠;逼迫皇帝写配享太庙的保证书,显然不敬;皇帝写诗以为凭证,却不亲自谢恩,显然不诚;而今又结党汪由敦泄密糊弄朕,这更恶劣,把朕当傻子耍了是吧!!

于是,盛怒之下的乾隆帝先是削去了张廷玉的伯爵,随后又罢其配享。直到张廷玉于乾隆二十年去世才恢复其配享。但是,似乎为了羞辱张廷玉,在恢复张廷玉配享地位后,又不恢复其爵位。于是,张廷玉成了唯一一个没有爵位而配享太庙的大臣。

所以,乾隆取消张廷玉太庙配享资格的因素很简单:首先,就是觉得张廷玉没有资格获得这个荣耀。其次,张廷玉的一系列操作确实伤害到了自视甚高的乾隆。两点叠加才使得张廷玉一度被剥夺配享太庙的资格。

引用文献:《满汉名臣传》、《国朝先正事略》、《清世宗实录》、《郎潜纪闻》

发簪和发钗的区别是什么?

簪子是用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单股。

钗的作用与簪的作用一样,都是用来插发,但簪为单股,钗为双股。现在的“发卡”就是由发钗演变而来的。

步摇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是在笄(簪)上加以下垂的饰物而来,因为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的珠玉便会自然的摇曳,固而称为步摇,取其行走而动摇之意。

现在晒晒我经常戴的簪,钗,步摇,有的是刚买来的,都是用国产手机拍的,普通拍照模式,照片色泽与实物一致。我懒得打理头发,所以喜欢用簪随意的把长发挽起,盘头比编辫子,烫发卷简单迅速多了,不用一分钟就能把过腰的长发盘起,又显得利索。什么?乱七八糟的看不清?好吧,分开拍,先拍两枝我最喜欢的步摇。上边这张是晚上在灯下拍的,把我的手拍的很红。好吧,都在白天再拍一遍。说句题外话,我不喜欢苹果,苹果拍出的人象换了个脑袋,美颜功能太强大,拍出的都是瓷娃娃,而且脸型有些变形但看起来很符合网红脸,偏偏有些脑残用苹果自带美颜自拍后发朋友圈总是自欺欺人的说:我没P图!后来我不厌其烦的在那些照片下评论“美颜是最入门的PS!别自欺欺人了!”后来那些脑残把我拉黑了,太好了,我的朋友圈里清净些了!我偏爱像素强大的国产手机,喜欢调至普通拍照模式拍照,因为我不想在我老了之后,孩子指着P得连亲妈都认不出来的所谓“自己的照片”问:“她是谁?”什么?还是看不清,首先看到的是一盆巨大的香炉盘?好的,找只小花盆当背景。晒晒硕果仅存的发钗这两只透明树脂的不好拍,再换个背景拍几年前曾买过一些发钗,用以点缀稍微复杂的发式,只是太容易丟了,所以后来喜欢用各式发夹发卡了。以上三枝步摇是去年在天猫淘的,9块9一枝,买二赠一包邮。我扔过一些簪子发钗,都是因为掉钻掉色,损坏而扔,不值钱的漂亮东东扔了不心疼。我不注重价格,只要自己喜欢就行,从来没有觉得戴廉价饰品“丢架子”。这是9块9包邮的廉价簪子这枝又是9块9包邮的这枝还是9块9包邮的这枝景泰蓝发簪是一位朋友在北京旅游时买了送我的,我很喜欢。离的远看不清?好的,我拉近些。上边的凤尾桃木簪产自桃木之乡山东泰安肥城,我最喜欢了,因为很多簪子步摇的尾部易挂头发,这枝就不挂头发,还有一枝银簪也不挂头发,能拉住簪头轻轻松松的把整枝簪子从盘好的头发里拉出来。29块9买的,还配了一只很结实很素雅的匣子。不知我买贵了么?仔细看,姬玉露的花也挺秀气的。上边这枝黄铜履莲式青金簪是在故宫买的。现在故宫出了好多精致的纪念品,尤其是首饰类,故宫的耳坠项链又时尚又大方,浓浓的中国风?!只是这枝黄铜簪的簪尾貌似用胶粘在簪体上的,我很担心簪尾掉了,所以不常戴。故宫里有好多漂亮的故宫猫,去故宫玩的朋友们不要忘记吸猫哦!这只银簪是大理的手工银,我也很喜欢,才2百块。簪子有一点软,易被弄得有点弯曲,但能很容易又掰直了。上图的玉蝶因长时间没照到阳光,在秋天锦化了的红边消失了。

怎么都是用多肉做背景呢?因为我懒?,多肉好养?。我最喜欢的多肉是玉蝶。记得在八九十年代,河北农村里流行养的三大多肉是玉树,仙人球和玉蝶。小时候,人们把玉蝶叫“石莲花”,虽然现在人们把莲座式的多肉都叫“石莲,”但很多老人们依旧用“石莲花”特指玉蝶。玉蝶的生命力很旺盛,每年留几朵搬到屋里,等春暖花开时重新栽到地上,石莲花就会肆意的开放。我有一座开满石莲的小院。我坚决不许任何人带两岁以下的金毛和拉布拉多进来,但我允许哈士奇或别的品种的狗狗进来,因为小金毛和小拉布拉多比哈士奇更能拆家,你们懂的!但我不解的是,为什么拆迁队长之类的名号全扣在哈士奇头上了?

看在在大冷的腊月里把花盆搬来搬去的份上,给我点个赞吧?!

康熙御制铜香炉要不要做鉴定?

底款是“康熙御制”铜香炉,真品行情要超过100000,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请高手鉴定下这个乾隆御制的香炉是否为真品?

这香炉是高防的不用鉴定是徦货比废铜价格高一点,为什么说是假货,如果是真货国家早就收去了这是国家的文物,假如是你的国家会查你老主重在那个年代做什么的,乾隆年间是做什么的,所以请你不要鉴定了你自己知道的是真徦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