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黄铜吊顶灯饰,建国以来共发行多少人民币?
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这个日子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必须牢记的,从这一刻起我们中国在不断的进步,慢慢的走向辉煌,那么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到现在一共发行了多少人民币呢?
前言从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开始一直到我们现在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大致可分为五套人民币;在每套人民币中它的面值种类也是比较多的,那么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解析第一套人民币
发行于1948年12月1日,当时是在河北省的石家庄市,建立了第一家中国人民银行,由当时继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同志亲笔题写中国人民银行的名称。由于当时在全国解放前期,各地方省都有发行属于该地方省的流通货币,在第一套人民币发行过后便开始进行回收旧币和兑换新版人民币,到了1949年1月北平解放,中国人民银行便迁到了北京,一直到全国解放后(西藏自治区和台湾省除外),在1951年至1953年底,各省、各自治区和直辖市相继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这一举措使全国各地的流通货币得到了统一,因此人民币逐渐成为中国的合法货币。
第一套人民币发行的种类版别都比较多,一共有12种面值分别是: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等。
在这些不同面值中一共有62种版别,分别是:1元有2种、5元有4种、10元有4种、20元有7种、50元有7种、100元有10种、200元有5种、500元有6种、1000元有6种、5000元有5种、10000元有4种、50000元有2种等。第一套人民币中有不少特殊版别的纸币被誉为钱币收藏界的精品,著名的“绝品四珍”和“十二珍品”便是出自其中。
第二套人民币: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一共发行有11种不同的面值,和15种不同的版别,在印刷工艺技术上也是提高了很多。发行的11种面值分别是: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另外还有铝质金属流通币1分、2分、5分等。
这些面值中不同的版别分别有:5角面值为有水印和无水印两种、1元面值分为红1元和黑1元两种、5元面值分为1953苏三版、1956年海鸥水印还有1956年五星水印三种、其余面值均为一种版别。
其中第二套人民币的收藏价值也是比较高的……
第三套人民币:
从1962年4月20日开始发行,一共发行了7种面值,它的版别大致可分为13种,细致可分为30多种。
7种面值分别是: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另外新增加了金属流通币1角、2角、5角、1元等。
版别种类分别是:1角有4种、2角有2种、5角有2 种、1元有2种、2元有1种、5元有1种、10元有1种。
第三套人民币中的背绿有水印一角纸币和枣红一角纸币收藏价值还是比较高的……
第四套人民币:
从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它一共发行了9种面值和14种版别。
9种面值分别是: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另外还有金属流通币,1角、5角、1元面值等。
14种版别分别是:2元、50元、100元面值有1980版、1990版两种,1元面值有1980、1990、1996版三种,其它面值均为一种版别1980版。
其中1980年版的1元、2元、50元、100元收藏价值是比较高的……
第五套人民币:
从1999年10月1日开始发行,一共发行了8种面值,其中一共改版了四次。
8种面值分别是: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另外还有金属流通币1角、5角、1元,纸币1角和5角继续沿用第四套人民币。
它的版别分别是:1角硬币有铝质、不锈钢质和2019年版新币,5角硬币和1元硬币分为老版和2019年版新币,5元纸币有1999版、2005版、2020版,1元纸币、10元纸币、20元纸币、50元纸币有1999版、2005版、2019版,100元纸币有1999版、2005版、2015版、2019版等。
结语收藏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
理性收藏,切勿上头……
明朝铜钱有多少种?
明初铜钱
元末群雄并起,各自为政,并自铸货币,俨然一朝之政,但这些政府都是昙花一现,铸造的货币也是显现一时,后来均臣伏朱氏大明。元末张士诚据高邮,号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毁铜佛铸天佑通宝。徐寿辉铸天启,天定二钱。陈友谅杀徐寿辉后,改元大义,铸大义通宝。朱元璋起兵后,铸大中通宝。以上各钱,除大中之外,均极少见。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朱氏铸钱,自大中始,开始背文纪地纪值,这是明代铜钱的一个特征,一直影响到清末铸钱。且明代钱币,一反往朝,均为通宝,而无元宝,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讳。明代通宝:洪武通宝洪武通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全国各省除少数省外,都没有铸钱炉,年铸钱约一十九万贯,其中洪武五年(1372年)时铸钱最多。洪武《铸钱则例》规定,铸钱应用生铜。但当时铜材稀缺,所以就普遍用废钱和旧铜铸造,因铜质复杂,纯度不一,而造成“洪武通宝”成色不一的情况。洪武通宝特点:一是过去的钱或记重或称宝,再冠以年号,洪武钱既称宝又记重;二是洪武钱作为国朝钱即制钱,有一定大小层次及形状、文字标准,不偷工减料。永乐通宝永乐通宝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铸行了“永乐通宝”,此钱铜色紫红,为真书直读,全部为小平钱,光背无文,钱币直径2.5厘米,制作上精致统一,钱文秀逸,笔画端庄。传世较多。宣德通宝宣德通宝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开铸“宣德通宝”,钱制沿永乐成规,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制作上稍逊于“永乐通宝”,书法一般,版别较少,相比同时期所出的“宣德炉”铜器相差很大。传世量少于永乐钱。弘治通宝弘治通宝自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后,到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共六十八年未再铸钱。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铸行了“弘治通宝”,此钱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此钱版本较多,各地所出,略有差异。嘉靖通宝嘉靖通宝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开铸“嘉靖通宝”,为光背小平钱,真书直读,但含有隶意,此钱存世较多。嘉靖通宝钱开始采用黄铜铸钱,同时为防止私铸,还提高了铸钱工艺,铸造出火漆、镟边、金背等钱。隆庆通宝隆庆通宝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铸行“隆庆通宝”。此钱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隆庆通宝钱制每文重一钱三分,有金背、火漆。隆庆时期铸钱比嘉靖时减少,当年两京铸钱仅二万贯,只及嘉靖时两京铸额的一半。万历通宝万历通宝铸钱量上升是在明神宗朱翊钧万历时期,这是明代铸钱的转折,也是明朝的转折。神宗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开铸“万历通宝”,此钱版本较多,万历小平钱为真书直读,大多背无文,少数背铸有文字或星月纹,但都较罕见。泰昌通宝泰昌通宝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铸造。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年间并未铸钱,因其在位仅一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朱由校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此钱为小平钱,真书,直读,铜色淡红,也有黄铜钱,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钱。天启通宝天启通宝天启通宝钱以铸量多,流通广,成为明代流通量最多的钱币之一,至今仍多有发现。“天启通宝”是明熹宗朱由校执政期间铸造的,有50多个版别。单是币背面的文字,就有很多种,有纪局名、地名的户、工、高、浙、福、云、密、镇、府、院、新;纪重的有一钱、一钱一分、一钱二分等。因此有人认为明朝天启年间所铸的“天启通宝”,开启了我国古代钱币背面版式多样化的先河。钱背文大量的出现记地,记局,记重等形式。此前仅万历时期出现过,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钱币制式的复杂时期是从天启年间开始的。“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后开铸当十钱。“天启通宝”小平钱不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轮郭宽窄,钱文结构也有诸多不同,很复杂多变。“天启通宝”当十钱也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类,折二钱则大都背无文,存世也较少。这两种钱都比较少见。崇祯通宝崇祯通宝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始铸。《续文献通考》载∶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十二月,户工二部进崇祯新钱式,帝令每钱一文重一钱三分,务令宝色精彩,不必刊户工字样。钱文真书,通宝之“通”字有单点、双点之分。有小平、当二、当五,又有当十型大钱四种。小平、折二、折五钱背文繁杂混乱,有记重、记天干、记局、记地、记局兼记值、古语钱等,名目繁多,举不胜举,其中以光背及记地平钱为最多。弘光通宝弘光通宝弘光通宝是由明安宗朱由崧于崇祯十七年至弘光元年(公元1644年至1645年)所铸造。有小平,折二两种版式。小平有单点通,双点通及大弓,行弓,背星,背“凤”等版别。折二钱铸量较少,存世不多,价格较高。隆武通宝隆武通宝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南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铸行“隆武通宝”。隆武通宝属于南明铸币,有小平,折二两种,小平钱分背有文及无文两类。目前光背小平钱存世较丰富。小平有背星纹及户、工、南、留等字。背无文小平钱有“正”隆、“生”隆、“缶“隆,又有武字笔画分上下点区别。折二钱直径约29毫米,重6克左右。此外还有“隆武通宝”铁钱,较为罕见。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八月,清军攻入闽,俘明绍宗朱聿键,明绍宗朱聿键绝食死于福州囚处。隆武政权灭亡。大明通宝大明通宝南明鲁王朱以海被奉为监国于浙江绍兴时所铸。大明通宝材质有红铜、黄铜两种,铸造不精,只见小平钱,背铸“户”、“工”、“帅”等字,也见光背平钱,有的背“帅”在穿上,也有穿右“帅”字。初铸钱径26毫米,后铸钱径为24毫米至25毫米。大明通宝存世 较少。永历通宝永历通宝明昭宗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时铸“永历通宝”。此钱版式多种,可分四等,小平钱径2.5-2.7厘米,重4-4.8克,折二钱3厘米,折五钱3.2厘米,折十径3.5-4.5厘米,重10-26克,轻重大小悬殊较大,除光背者,小平钱背文,御敕督部道府留粤辅明定国,尚有记局,记值等,折五背文五厘,折十背文壹分。虽永历帝在位16年, 台湾永历钱甚至流通时间达37年之久,但永历政权灭亡后,永历钱开始销毁改铸,加上清廷后来大力回收销毁,永历钱的存世量在明代年号钱中不算多。怎么形容文玩橄榄核?
橄榄核雕历史悠久,明清时期颇为盛行。台北“故宫博物院”就珍藏着一枚清代陈祖章雕刻的橄榄核舟,其工艺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核舟这类用于观赏的小摆件,橄榄核雕的形式还有手串、单颗手把件、吊坠等。橄榄核玩家张继峰介绍:“橄榄核雕的传统题材有十八罗汉、弥勒佛、观音、寿星、钟馗、财神、八仙、动物、果蔬、娃娃等,也有一些创新题材,如玫瑰花、钱币等。可以配上各种隔珠,紫檀、白玉、珊瑚、蜜蜡、青金石、绿松石……根据个人喜好,可尽情发挥。”
文玩橄榄核:以岁月打磨温润之心
张继峰给记者展示了一串经典的十八罗汉,只见十八张脸喜怒哀乐表情各异,神态生动,一颗颗仔细看去,真的无一相同!“橄榄核的质地相差不大,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工艺,普通雕工和名家工,价格能差几十倍。雕工好的橄榄核,人物的眉毛、眼珠、发丝清晰可见,整体神韵也好。”
沈志明曾师从著名橄榄核雕刻大师周建明,他告诉记者,做核雕时不能使用放大镜,雕刻细微之处时,眼睛要定住,屏气凝神,不容丝毫差错,否则就前功尽弃了。“雕一颗橄榄核,快的一两天,复杂的可能要三四天。”文玩橄榄核:以岁月打磨温润之心
“三冬两夏”盘出来
橄榄核虽然质地坚硬,但也要娇贵着养呢。张继峰说:“橄榄核怕潮、怕干、怕暴晒,忌忽冷忽热,主要是怕它开裂。同时还要尽量避免磕碰,因为雕刻的头发、胡须等非常精细,一旦磨损,会影响品相。”
盘玩橄榄核时,一定要先把手洗干净,以免手上的脏污把橄榄核养脏。“如果发现脏了,可以涂上一点橄榄油,用软毛刷清理,缝隙处尤其要注意。清理完,要及时用纸巾把油擦干净。”
未经盘玩的橄榄核,表面干涩无光,手感一点也不润滑,甚至让很多初玩者“盘得手疼,茧子都磨出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盘玩,才能呈现出它最美的一面。有句老话叫“三冬两夏,黄铜变金”,意思是要经历两三年,才能盘出好的包浆。“盘好的橄榄核会呈现深红色,表面温润有光泽,如同上好的红玛瑙。”张继峰说。
每日把玩着橄榄核,内心也会少了许多浮躁,如橄榄核般慢慢磨平尖锐的棱角,变得更加温润柔和。你的手赋予了橄榄核灵性,橄榄核也回馈你一片平和的心境,这便是“玩”的意义所在吧。
做寿木的手艺人不给自己做?
家有家法,行有行规,行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约定俗成的,并被广泛认同,对于手艺人来说,行规基本是口口相传,一辈一辈的传承至今,对于做寿木的手艺人也不例外,其实做寿木是木匠大体系下的一个分支,要了解寿木手艺人的行规,首先就了解木匠及行规,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寿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棺材,对葬礼的要求现代与古代不同,很多人可能只在电视上见过寿木,没有真正见过。对于棺材也是很多人所避讳的一个物品,也赋予了很多迷信色彩,现在我们就来揭开寿木手艺人的神秘面纱。
一、寿木手艺人的前世今生1、寿木的概念
寿木也叫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以木制造,一般有柏木、松木、楠木、柳木、桐木。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
并且,寿木的形状也不是常见的长方形,还有船形棺和圆木棺等等,目前现存棺材形状最完整的是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城北21公里的桃花村的东南处有个平坝棺材洞,里面有几百年的棺木头,并且还有位守棺人。
平坝棺材洞位于老熊山的距地面约20米高的半山腰,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岩洞。整个洞口东西长45米,南北宽24米,最高处可达21米,摆满了各种棺木。洞内厅堂宽大无缝隙,干燥凉爽。
平坝棺材洞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洞对于现代来说,不仅仅是放置棺木那么简单,在洞内发现了许多珍贵文物,具有极大的历史、科学及艺术方面的价值。
2、手艺人的种类及发展
俗话讲“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有一门手艺什么时候也不愁吃饭问题,手艺就是一种技艺,比如说做寿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把木材和工具摆在面前,可能都不知道从何下手。
对于手艺人,感觉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并不是,手艺人是指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艺为业的人,包括陶工、瓦工、铁匠、织工、木匠、厨子、等等,所以说作为会做饭的你,就是一位最简单的手艺人。
但寿木手艺人则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寿木手艺人属于木匠的一种,并且木匠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中地位是很崇高的,例如家里该房子需要木匠,家里的家具需要木匠。木匠这个职业在很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鲁班大师。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字依智,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古籍记载,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几乎现在所有的建筑行业都会崇拜鲁班。做寿木也不例外,并且寿木也会用到此类工具,甚至在一些定制的寿木上需要雕刻特殊的图案,鲁班对整个建筑行业都影响深远。
3、寿木手艺人的工匠精神
在所有的手艺人中,木匠是最讲究工匠精神,何为工匠精神?
其实,工匠精神就是一种职业道德,不止木匠,很多公司都奉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代表着敬业、专业、创新,比如寿木工匠人,如果对于模具、样式、材料等等不创新,就不能符合客户要求,会被淘汰。如果不专业,技能不够,也完不成客户提出的需求,如果不敬业,这门手艺有可能失传。
【十二十页小结】
寿木手艺人用自己的双手为每一位逝者打造一个安身之所,不给自己做寿木是因为行业的不成文规矩。其实,不给自己做寿木也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
几十年来,我国政府重视殡葬改革、大力推行火葬,取得了一定成效, 2004 年全国平均火化率已经达到 50.5% 。从土葬到火葬,从鲁班到现代寿木手艺人,2400年来是寿木手艺人的坚持,让这个文明留存至今,无论行规如何,任何一个寿木手艺人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二、即将消失的手艺人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生活更加快捷便利。在高科技、智能化的今天,许多童年的经历与见闻,始终烙印在记忆深处,时常怀念,有很多手艺已经快失传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非常有意思的是一些被认为是“下九流”的手艺人如今大火。
1、逐渐减少的手艺人
①磨剪子磨刀
“磨剪子嘞!戗-菜-刀!”每次听到这声吆喝,胡同里的大妈大婶就纷纷拿出自家里钝了的剪刀和菜刀交给磨刀匠,三五分钟,锈迹一扫而光,锃亮明晃。
一辆自行车,一个小水桶,一个长板凳,两块磨刀石,便是所有的工具,相信很多80后对此肯定深有体会,但是随着现在刀具的进步,不需要高频次的磨刀了,自然,这门手艺人也就少了很多
②修钢笔的师傅
在70/80后的世界里,钢笔相对于如今的豪车豪宅,那会儿钢笔才是文化人的标配。现在用钢笔的人都少之又少了吧。笔尖坏了,心疼,找修钢笔的师傅修一修换一换,一支钢笔可以用很多年。说起来,那时候人写的字真的漂亮!随着电子化的来临,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钢笔使用率逐渐也低了不少,用的人少了,修的人也就少了,修钢笔的手艺人也随之减少。
2、如火如荼的手艺人
虽然有的手艺逐渐消失,但有的手艺被不断传承和改进,其中就有很多曾经被认为是“下九流”的手艺人,古代“下九流”是指: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时妖、盗、窃、高台、吹、马戏、推、池子、搓背、修、配、娼妓、打狗、卖油、修脚、剃头、抬食合、裁缝、优、吹鼓手、巫、大神、梆、戏子、街、卖糖。
到处都能看到理发店,也就是“剃头”手艺人的演变,也能随处可见修脚店,里面多为修脚师傅。在比如说“戏子”,说相声的小岳岳按理说也属于“戏子”,但火遍大江南北。
【十二十页最后总结】
只要娴于一技,都可以被称为“手艺人”对于渐行渐远的手工艺,逐渐老去的手艺人,大部分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但它承载的那份文化、凝固的那份记忆、保留的那段岁月,让经历过的人们久久难忘。对于如火如荼的手艺人,是时代潮流的象征,各行各业,每位手艺人都遵循着自己的行规,都有着自己的工匠精神,就像寿木手艺人这样,无论是时代如何变迁,都会遵守着这份职业操守。这份执着,这份敬业值得学习。传承的是手艺,留下的是文明。欢迎关注【十二十页】, 以文会友,我是爱读书、爱文化、爱分享的【十二十页】磷铜黄铜萨克斯在音准音色上有什么区别?
有区别的,音色相差是相对来说比较大就材料上来说,磷铜材料要贵的多可以试听一下,台湾萨尔特萨克斯的磷铜萨克斯的独奏李晓霞老师吹的,很好听的
中正式步枪的性能到底怎么样?
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支制式步枪。
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来说,作为德制毛瑟步枪的中国改良版——中正式步枪的性能是出色而合用的。
“中正式”名称的由来。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会召开了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仿制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以作为制式步枪全面取代当时还在大量装备的汉阳造等老式枪械。
该枪本来定名为24式。
但蒋介石对此枪的生产制造非常关注,并亲自顾问了生产与设计改良事宜。
于是,1935年8月,国民政府以蒋介石的表字为之重新命名,称之为“中正式”步骑枪。
这个命名,拍马屁的成分,就不言而喻了。老蒋这人,很喜欢用自己的字去给刀枪命名,除了步枪,还有一把“中正剑”。
为何又称步骑枪?
“骑”就是骑兵,大概意思就是步骑通用,那肯定就要长短适宜,不能太长。
为什么说该枪不是纯仿制而是毛瑟步枪的中国改良版。是因为蒋介石认为:
根据欧洲人身体设计的毛瑟步枪,对中国人身材而言,尺寸过长,携行不便。
所以,便建议要根据中国士兵平均身高,重新设计长度,将枪托、枪身等适度缩短,以符合中国人体形;
又由于当时的对手,日军装备的三八式步枪,长度长、刺刀又长。
故而又从白刃战的需求出发,为了拼刺刀不吃亏,加长了原型毛瑟步枪上的刺刀,使得刺刀长度达到了0.57米多,以増加拼刺效率。
这样改良之后的中正式步枪,在保持了毛瑟步枪射击性能的同时,作了二处改良:
(1)枪身缩短,更适合中国人体形,比德制毛瑟枪更便于携带,
(2)加长版的刺刀,使得虽然枪身缩短,总体长度基本不变,与三八式步枪拼刺时,也完全有一搏之力,不落下风。
至于中正式步枪的射击性能,基本与它的原型毛瑟步枪一样。口径:7.92毫米;
枪身全长;1.11米;
全重:4公斤。
使用5发桥夹装弹,枪口初速810米/秒;
表尺射程2000米;实际有效射程1000米。
中正式步枪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作为标准化制式步枪的中正式,定型投产后,肯定首先装备国民党中央央军嫡系,就是所谓的“德械师”。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
中央军德械师投入战场,与侵华日军展开了连番血战。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对比当年中日两军实力。
淞沪战场上,日军在海陆空重型火力体系上无疑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但是在步机枪等步兵班排火力上,中央军的枪械性能,是不落后的,甚至在某些性能上还是占优的。
例如捷克式机枪与马克沁等轻重机枪,性能明显优于日军同型机枪。中央军装备着为数不少的冲锋枪,这是日军的空白,步兵近战,日军在武器上占不到便宜。而首次投入大战的中正式步枪,它所使用的7.92毫米尖头弹,以初速高,弹道特性好,杀伤威力大,以及1000米有效射程,在步兵对战中,表现优异,给予了日军士兵重大杀伤。
在200~600米交战距离上,中正式步枪的尖头弹如果击中人体重要部位,那么非死即残。
相比之下,日军三八式步枪在这个常见步兵交战距离上的杀伤威力,是远逊于中正式步枪的。
“让三八步枪击中,只要不是要害,一弹两洞贯穿,消消毒,养几天,就可伤愈继续战斗。”——这句话虽有夸张,但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战场的实际检验,证明了中正式步枪的优点,比如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火力强大、战术机动性好等等。
淞沪会战后,经过与中正式步枪的对射,日本军工立即对三八式步枪进行了改良研制,开发了新型九九式步枪,改用7.7毫米口径的尖头弹。
但是据说,这种弹药在弹道性能与杀伤威力上,仍然稍逊于中正式步枪使用的子弹。
中正式步枪的缺点。(1)射击精度不如日军三八式。
中正式强调了中近距离杀伤威力超过三八式,但精度却有不及。正是有利必有弊。
但是,中正式的总体射击精度,也足够用了。因为三八式本来就是日军对精度有着近乎苛刻要求下催生出来的。
所以,这不是致命毛病。
(2)中正式步骑枪枪身较短,即使装上很长达半米多的刺刀,仍然比加装刺刀的三八式步枪短一截,因此中国士兵在白刃格斗时,往往很吃力,容易吃亏。
白刃格斗,一寸长,一寸强,但是白刃战虽然在抗战时常有发生,但最主要的战斗方式,终归还是射击。
况且,白刃战胜败,除了兵器长度,还要取决于士兵的刺杀训练水平。
所以,长度稍短,也不是大缺点。
(3)中正式步枪最大的缺点,就是枪机拉动起来较为费力。
如果连续射击后,枪匣与枪机因受热膨胀而紧贴在一起,这样,枪机就更难拉动。
据说,这也是毛瑟步枪的设计上的缺点。而当年中国受限于精工冶炼加工落后,使中正式进一步放大了这个缺点。
关于中正式步枪枪机难拉,笔者在不久前,还听一位曾在六十年代参加过民兵的长辈聊起过。
五六十年代,诸如中正式、三八式等海量的战争年代缴获武器,统统成了民兵装备。
长辈们说:
中正式这支老枪,有时候放了几响,枪机就拉不开了,退不出弹,那怎么办?竖地上,用脚一蹬,就踩开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