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黄铜钻孔车床 3604铜对应国内什么材料

其GD高精度六角铜棒可用于进口高档数控机床加工制造高精度零件。螺旋桨其实基本不使用钢铁材料打造,不管是军用还是民用螺旋桨大多采用的是高强度黄铜(铜锌锡合金)铸造而成。(1911年泰坦尼克号黄铜螺旋桨安装)但是随着船舶特别是军舰的快速发展,附加在叶片上的空泡腐蚀量(旋转过程中气泡快速生成与爆裂造成的腐蚀)也成倍增加,结果在使用黄铜螺旋桨...

黄铜钻孔车床,3604铜对应国内什么材料?

答:3604铜牌号是c3604,是一种日本牌号的铅黄铜,接近我国的HPb60-2、HPb59-2材料。

C3604黄铜具有强度高,组织致密均匀,耐蚀性好,切削、钻孔等机加工性能极佳,且具有加工铜屑均匀细小、加工表面光洁等特点,适用高速自动加工。C3604环保铜切削性能优异,用于螺栓、螺母、小螺丝、轴、齿轮、阀以及钟表、化油器、IT产业、精密仪表的零部件。其GD高精度六角铜棒可用于进口高档数控机床加工制造高精度零件。

螺旋桨用途材质及特点?

和大多数人猜想的不一样,螺旋桨其实基本不使用钢铁材料打造,因为这玩意儿不耐腐蚀,而且不易加工切割,因此在二战之前,不管是军用还是民用螺旋桨大多采用的是高强度黄铜(铜锌锡合金)铸造而成。这种材料强度较高,又比钢材更好加工塑型,特别是在海水的高盐环境下有很好的耐腐蚀作用,在造船业曾经得到了长时间的青睐。

(1911年泰坦尼克号黄铜螺旋桨安装)

但是随着船舶特别是军舰的快速发展,吨位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黄铜逐渐显露出自己的劣势。首先万吨级海轮要求使用与自己体型相符的米级以上大叶片螺旋桨,而黄铜材质的抗拉强度和耐腐蚀疲劳性较弱,因此必须保持一定的厚度和体积才能满足要求,而这就造成了螺旋桨重量过大,不仅增加了船舶动力负担,而且对传动轴承的磨损也更加剧烈。

(脾斯麦号战列舰)

另一方面,船只速度的加快促使螺旋桨的旋转速度不断提高,附加在叶片上的空泡腐蚀量(旋转过程中气泡快速生成与爆裂造成的腐蚀)也成倍增加,而这就导致黄铜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脱锌现象,结构强度进一步降低。随着黄铜螺旋桨经常性的开缝破损断裂,迫切地要求人们找到一种更适用于大型船只的新型螺旋桨材料。

(螺旋桨边缘空泡腐蚀)

这样的尴尬最终被英国海军所打破,在二战中,英国海军为了提高鱼雷艇的速度,给它们加装了飞机发动机,这使得螺旋桨的速度成倍增加,结果在使用黄铜螺旋桨的试验过程中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空泡腐蚀现象,有时候甚至没到100海里就直接龟裂折断。英国海军在经过多次试验对比后,最终选择了一种新型的镍铝青铜材料制造螺旋桨,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英国1935年级高速鱼雷艇)

镍铝青铜材料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它的密度比黄铜小10%,但是耐空泡腐蚀性能是黄铜的3倍,腐蚀疲劳强度是黄铜的2倍,在海水特别是高污染海水中的脱材料现象也比黄铜要小50%以上,难能可贵的是镍铝青铜还继承了黄铜材料易铸造,好切割的优点。经过实际应用统计,使用镍铝青铜材料制成的螺旋桨厚度减少了8%,重量减轻15%,螺旋桨的寿命提高两倍以上,效率提高20%。正因为它如此优良的特性,在二战后迅速普及,成为了大型船舶,特别是大型潜艇和军舰(包括航母)螺旋桨材料的不二选择!

在镍铝青铜材料的基础上,西方各国还通过调整镍铝成分配比以及使用新的急冷铸造法,进一步提高了军舰螺旋桨的耐腐蚀性能和抗拉强度。而为了减少船只噪音,又通过增加螺旋桨叶片和使用大倾斜的外形,取得了不错的静音效果,在泵推技术没有诞生之时,七叶大倾斜螺旋桨是各国核潜艇的标配,航母因为对噪音的要求没有核潜艇高,因此使用的多是维护性和成本更低一些的五叶大倾斜螺旋桨。

(潜艇七叶大倾斜螺旋桨)

而即使有了镍铝青铜材料和急冷加工技术,想要铸造打磨出合格的航母螺旋桨依旧不是那么容易。美军尼米兹和福特级航母上总共有4个五叶螺旋桨(便于转向机动),每一个直径大约6.4米,重量约为30吨。

(尼米兹级航母螺旋桨)

然而这么大的航母螺旋桨却对精度的要求极其严苛,表面要求绝对平整光滑,曲面角度要求丝毫无差,加工铸造难度极大。以几个工人轮班打磨数十天才能完成,现在多采用7轴五联动大型数控机床加工,效率提高了十倍以上,但是这种机器目前全世界能制造的不超过五个!你说难度大不大?

连接器插针采用的接插方式有哪些?

谢谢邀请,本人从学校出来就是接触连接器行业的,那一年在深圳的安费诺,接触的是电脑连接器,电脑连接器大家都非常熟悉,常见的比如USB、SATA、HDMI、BTB等。

我介绍一下电器类的连接器端子连接功能,一般接触的端子都由磷铜冲压出来再到镀金镀银,在接触线路板那一端是使用焊锡的所以一般镀镍,接触插拔部分是使用镀金处理,所以连接性能效果非常好,常规的端子我就不一一介绍,市场上面各种冲压折弯的机床已经非常成熟的了。

我接触过军用、航空连接器,在航空领域上面的连接器使用的连接方式非常精密及复制,产品装配工艺也极为复杂,比如线簧孔:线簧插孔其全称为单叶回转双曲面线簧插孔,是电连接器(即接插件)产品上使用的一种高可靠插孔组件。其插拔力小、接触电阻小和可靠性高。双曲面线簧插孔主要用于各种关键设备用连接器。它由好多根精密的铜丝(最小的铜丝0.04mm),并且需要在圆孔周边围绕一圈折弯包覆,并与内套直母线形成一夹角。当插针插入线簧孔时,线簧丝在径向和轴向都发生弹性变形,插针即与线簧孔中多根独立的线簧丝同时接触,构成多个独立的电流通路。即使插孔中的个别线簧丝断裂,线簧孔仍能构成有效的电流通路。所以它连接方式全部由黄铜件组成,对其无需冲压效果,直接采购黄铜线条即可。

民国三年一元银元?

民国三年的一元袁大头市场价值在900-1500左右,特别版式的除外,现在的收藏市场上鱼龙混杂,银元的利润大,很多商贩就开始仿制假银元,让钱币收藏更加的艰难,其中有许多老收藏家也会看走眼,新手那就更不用说了,这里分享几个鉴定真假的小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但不能百分百鉴定真假:

1.通过材质辨别

不管是袁大头还是孙小头它们都是银质,整体上看是那种光泽柔和,颜色一般都是润白色;民间有“银子发白眼睛发黑”一说,真币越擦越白,晶莹锃亮,表里一致,反之一擦发黑或灰白,乃镀银所做,有一种浮躁感。

2.通过声音来辨别

将两块银元放在一起摩擦会有油润感,用一个指尖向上轻轻顶住银元的中央,用另一枚银元撞击这枚银元的边缘部位,互相撞击的声音轻脆,也比较柔和;如果声音发尖而高,带有铜声,是含铜很多的低成分假银元,如果声音低而嘶哑,周边不一致,就是包皮,挖补的假银元。一般假银元的声音多半尖短而低闷。

3.从银元正反面上的包浆来辨别

袁大头或其它银元也是一样表面会有一层包浆,颜色一般都会成,浅黑色,栗壳色,浅灰色,如果用鞋油或蜡火烤,会出现比较重的黑色。

4.从银元正反面的图案版别

真币是钢模具由机器冲压而成,字图案清新,流畅自然,龙鳞细致入微,人像眉毛胡子,双眼皮十分清晰,反之图案模糊不清,拖泥带水且不平整。

5.从银元边齿辨别

由于真银元是机制版,其边齿细致匀称,规整划一;假银元的边齿粗糙,参差不齐,有的还有局部修锉的痕迹。在细心的观察中肉眼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真银元边齿的两条粗齿里有一条细齿,假银元的细齿模糊不清。

6.从银元的重量辨别

它的标准重量为26.8克,成色96%-99%,正常的银元经过流通磨损后,重量一般可以达到25.8克,凡是重量低于25克,成色低于96%的或者成色高于99%,不是当时的官造,洗版,锉边,包皮,挖补银元,就是现在的假币。

7.酸检验来辨别

在银元上滴上一滴硝酸,如发现银元冒绿泡或变黑,就是成分不足或假银元,而铜芯银元只要一接触硝酸,便会失去光泽,如果是镀银,表层会很容易脱落,且脱落部分容易生锈。

8.银元的币面触感辨别

真币紧密平整,无毛孔,有柔和感反之多沙眼,毛孔版面粗糙,在放大镜下有凸起的细粒状。

银元鉴定需要长久的磨炼,才能让自己更加的通透,不懂的一定要虚心学习,有老师带着也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收藏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

理性收藏,切勿上头……

明代的红衣大炮是何来历?

明朝将从西方引进的大炮都称之为“红夷大炮”,通常会在炮上盖红布,所以又称“红衣大炮”。另一种说法,“夷”字犯了满族人的忌讳,所以改名为“红衣大炮”。红衣大炮是欧州在16世纪初铸造的一种舰用火炮,前装滑膛加农炮,明朝后期传入中国。主要来源荷兰东印度公司、葡萄牙,甚至由葡萄牙做中间商从英国进口。

相比中国传统火铳,红衣大炮优势明显,炮管长、管璧厚,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高低膛压原理。炮身装有炮耳,可以方便调节射角,并配合火药量调整射程。另设有准星和照门,精度高。大部分红衣大炮身长3米,口径110-130毫米,重2吨左右。

衡量火炮性能之一,就是射程。明火炮最远射程3里左右,而红衣大炮则可达到10里,换算成现在的公里,就是1.5公里、5公里,差异明显。(射程上有点疑问,有效射程应该会偏低一些)

弹药种类包括实心弹、链弹、霰弹等,材质以石头、铁、铅为原料,形制各异,以炮弹直接撞击造成物理破坏为目的。

良好的性能,对明末峰烟四起的王朝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战场利器。除进口外,也广招技师自己开铸,红衣大炮逐渐成为明王朝重型火炮的中坚力量。明、清(后金)双方大量使用红衣大炮,对面清(后金)铁骑,明军丧失野战能力,火炮主要用于城防,而清军则主要用于野战及攻城。

对于红衣大炮的战果,明清之间几场大炮参战的战例可供参考。

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之战,红衣大炮表现出色,发挥出巨大威力,在猛烈炮火下攻城后金八旗兵血肉横飞,努尔哈赤自成军以来第一次受到挫败。1927年,宁锦之战,后金围锦州,攻宁远,在红衣大炮威力下,明军大胜。努尔哈赤被炸身亡。

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利用自铸及缴获的红衣大炮,在松锦之战中发挥巨大作用,连破明军塔山、杏山两城。

明代程子颐《武备要略》有记载西洋火炮。

边区造的子弹和日军造的差在哪?

大家都知道抗日战争期间我军的条件异常艰苦,虽说边区也有兵工厂,但是鉴于人才、技术、设备、材料、资金的多重限制,边区造的武器弹药质量都非常差。

比如说《亮剑》中李云龙就曾经抱怨过“边区造手榴弹爆炸只有两瓣”,这是对边区造最客观的评价,傻大粗的手榴弹尚且如此,制造工艺更精密的子弹就更不在话下了。

日军则是一支拥有完整国防工业体系支持下的列强军队,所使用的子弹是在标准化生产线上制造出来的优质弹药,而八路军使用的子弹是边区兵工厂仿制出来的山寨货。

所谓的“边区造”说好听点是简陋兵工厂,然而事实上就是一个作坊,这些作坊最初只具备对武器装备最基本的维修和保养能力,后期经过走私获得一些机械设备以后才获得一定的生产能力,因此边区造的子弹与日军造的子弹差距可想而知。

很多人都知道边区造的子弹质量很差,但是究竟差在哪里,似乎没多少人正真清楚,所以网络上充斥着许多主观臆断出来的观点,有说钢铁不行的,也有说被甲铜不行的……最厉害的是居然有人说边区造能把弹头装歪的。

很显然大多数人都不懂子弹制造的核心技术,这才出现了上述中提到的各种奇葩臆断。不论是条线艰苦的过去,还是技术获得重大突破的当下,子弹制造的核心技术一直都是发射药技术。

比如说大家常常取笑堂堂的东亚大国印度,说它连子弹都造不出来,却说不清楚印度人为何造不出子弹来。其实原因与当年八路军使用的边区造子弹基本相同,即子弹发射药技术不过关。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解答问题:抗日战争期间,边区造的子弹与日军造的子弹差距主要体现在发射药技术上。

那么问题就来了——区区子弹发射药,为何会成为制约子弹制造的技术瓶颈呢?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下图为日军使用的6.5×50mm有坂步枪弹,这样的原装子弹采用高性能发射药装填,而八路军连饭都吃不饱,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很难生产出优质的发射药,仿制的子弹自然与日军原装子弹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发射药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子弹的内弹道性能

所谓“内弹道”指的是弹药在膛内被击发到弹丸离开枪口的过程;与之对应的就是“外弹道”,即弹丸离开枪口到命中目标的过程。

内弹道性能决定了外弹道性能,而决定内弹道性能的直接因素就是发射药,其次才是枪管带来的影响。

举个例子:八路军在战斗中通常会使用到两种子弹,一种是日军造的原装子弹,另一种是边区造的仿制子弹。

当射击距离较远时,必须使用日军造的原装子弹,因为原装子弹使用的发射药是性能优良的标准产品,所以不但打得远,而且打得准。

当射击距离较近时,就可以使用边区造子弹,因为边区造子弹使用的发射药是边区兵工厂用土办法制作的,性能很不稳定,所以射程近 而且打不准。

“打得远且打得准”与“打得近且打不准”之间的区别,本质上就是内弹道的性能差别,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发射药性能上的差别。

子弹发射药这种东西说起来真的一点都不复杂,它就是使用棉花浸泡在浓硝酸液与浓硫酸液配置而成的药水里所得到的产物,学名叫做硝化棉。

用于枪械子弹发射药的硝化棉叫做“双基硝化棉”,用于火炮的炮弹发射药的硝化棉叫做“三基硝化棉”,日军造的6.5×50mm原装子弹所使用的发射药就是含氮量为13.7%的双基硝化棉。

很显然,生产条件简陋的八路军兵工厂并不具备生产“双基硝化棉”的能力,原因除了受设备、原材料等因素制约以外,最重要的是受化学工业水平的制约。

这就意味着边区造并没像日军那样的合格硝化棉,但是战争的迫切需求倒逼那些老一辈军工人必须生产出造子弹所需的硝化棉。

因此边区造兵工厂只能按照硝化棉的基本原理进行生产,即使用棉花浸泡在浓硫酸和浓硝酸溶液中获取。

这样生产出来的硝化棉存在着一个对于边区兵工厂而言近乎于无解的问题——无法控制氮含量,所以边区造生产的子弹发射药质量参差不齐,氮含量过高的发射药容易造成炸膛,氮含量低的则膛压不足。

这样的子弹是不可能达到6.5×50mm有坂步枪弹262Mpa的平均膛压的,所以内弹道性能非常差,有可能上膛的这一发子弹膛压超过了262Mpa,而下一发则远远小于262Mpa。

这就造成士兵在开第一枪未命中的情况下通过修正瞄准以后仍然不能命中,试问战场上有多少机会能让士兵做这样的从容修正射击机会呢?

可见影视剧中对边区造子弹“就图听个响”的评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由于发射药引起子弹极差的内弹道性能,最终导致射击精度差的问题,这就是边区造子弹与日军造的原装子弹的差别。

▼下图为拉格朗日假设和几何燃烧定律在阐述内弹道学中的曲线图,边区造子弹无法套用拉格朗日假设和几何燃烧定律来为枪弹对膛内的气体流动规律和火药燃烧规律分别建立的理想模型,因为发射药质量参差不齐,因此边区造子弹命中目标完全依靠信仰,而不是科学,无法与日军标准的制式子弹相比。

子弹发射药问题至今仍然是困扰我军的难题

建国至今,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军事装备制造与研发水平总体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能造出优质的子弹发射药。

这一点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19884年两山轮战期间显露无遗,做为同样使用苏制7.62×39mm中间威力弹的军队,我军的枪支寿命总是低于越军。

起初大家一致将问题归咎于国产常规武器用钢上,认为枪管寿命不及越军的原因就是钢材性能差异造成的。

后来我国在研发95式自动步枪以及5.8×42mm系列小口径枪弹时,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枪管钢寿命低于设计寿命,且枪弹击发时烟气极大。

最终大家接受了这个事实——发射药技术不过关!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抗日战争期间边区造子弹不如日军造的子弹的差别:不仅仅是抗战时期子弹发射药不如日军,现在同样不如。

子弹发射药的水平考验的是一个国家化工工业水平,更考研一个民族的技术积淀程度。我国固然是世界上工业链最完整的“世界工厂”,但是化工技术的积淀仍然不如那些曾经的列强国家,所以我们距离造出优质的子弹发射药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仅是子弹发射药,炮弹发射药技术水平也曾经差强人意,比如说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从德国引进了先进的120mm坦克滑膛炮技术,然而在实现国产以后出现了严重问题——膛压低于原装火炮。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炮用发射药质量不符合要求,导致炮弹发射时膛压不足。很显然,发射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所以我国只能采用增大药室的粗暴方法来弥补发射药短板,即把13.5升的药室直接增大至16升!这也是配备此炮的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炮塔异常硕大的原因。

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炮用发射药技术已经获得突破,这得益于北方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在国际市场风生水起的火炮生意,市场倒逼厂家必须研发高性能发射药技术。

而子弹发射药技术就差强人意了,由于我国的枪弹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受欢迎,因此发射药技术一直没有突破,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之下,高性能发射药技术还有待提高。

▼下图为正在雪域高原风驰电掣的国产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由于炮膛药室容积增加到惊人的16升,所以它的炮塔设计得十分硕大,以至于外国军事专家一度认为它是一种自行榴弹炮。发射药技术的落后局面一度制约了我国新型武器装备的发展,至今仍然是我国化学工业有待突破的领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受化学工业水平的制约,抗日战争期间边区造子弹与日军造子弹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发射药技术上,日军子弹使用先进工艺生产的高性能硝化棉做为发射药,而边区造使用作坊仿制的低性能硝化棉做为发射药。

第二、发射药的性能差异造成了子弹质量的性能差异,优质发射药可以让子弹在发射过程中获得极佳的内弹道性能,因此日军造的子弹打得又远又准;边区造的子弹发射药性能参差不齐,所以内弹道性能极不稳定,射程和精度无法保证。

第三、发射药技术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化学工业水平,总体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综合工业水平,我国的枪弹发射药水平尚需时日才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所以不仅抗日战争时期的子弹发射药性能很差,当下也无法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发射药相提并论,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军子弹与日军子弹存在的差距只是缩小了,而差距的现实并未改变。

▼下图为我国研发的87式5.8mm步枪弹,由于发射药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生产的子弹发射药至今无法达到日产水平,有人曾经建议子弹生产应当实现民营化,只有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发射药技术才有可能健康地、快速地发展起来。作者对这种看法深以为然,因为我国的炮用发射药药就是在国际军火市场中被倒逼发展起来的,永远躺在温室里的枪弹发射药没有未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