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隋五铢是两面五铢币黄铜吗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而不是苏轼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而不是苏轼?唐宋八大家的评选和排序是根据什么来决定没有什么特别的依据,韩愈是在那些方面超越七位而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实际上曾巩的文章在当时是备受赞誉的。当朝文宗欧阳修指着曾巩的鼻子就夸,总不能把唐朝排到宋朝后面吧,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而不是苏轼这就跟诗歌的发展一样,这是苏轼对韩愈的盛赞之语,承托、悬挑、...

隋五铢是两面五铢币黄铜吗,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而不是苏轼?

昨天才写了相关的文章,现在又刷到这个问题,我就再多说几句,把题主的问题一一解决了。

唐宋八大家的评选和排序是根据什么来决定

没有什么特别的依据,最先提到“八大家”是明朝人朱右,他选了这8位老先生的文章,编纂了一本书,叫做《八先生文集》;

然后同样是明朝人,唐顺之又编纂了一本《文编》,在唐宋两朝,仅仅选了这8位老先生的文章编入其中;

到明末,一个叫茅坤的同学,继承了朱、唐两人的说法,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从这里开始,“唐宋八大家”这个叫法才真正开始流行起来。

韩愈是在那些方面超越七位而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八大家”的文章各有所长,也说不上谁超越谁。你不能说苏轼更有名,所以他就一定比被遗忘者曾巩文章写得好。实际上曾巩的文章在当时是备受赞誉的,当朝文宗欧阳修指着曾巩的鼻子就夸:老子最爱的就是你!

“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韩愈之所以能排在第一,简单来说,人生活年代就在最前面,比柳宗元的年龄还大。总不能把唐朝排到宋朝后面吧?

深入一点说,韩愈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敢为天下先”。

自八代以来,到韩愈的年代,一直是骈文盛行,四六文,讲究文风华丽,不追求内在,就像一个花瓶,外表怎么看怎么没,一看里面,空空如也。

当然了,骈文也有了不起的佳作,像《滕王阁序》这样内外双修的,毕竟是少数。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而不是苏轼

这就跟诗歌的发展一样,唐朝之前,诗歌也尽是讲些奇奇怪怪的事,靡靡之音,直到初唐四杰,到陈子昂等人大手一挥,才把诗歌的格局扭转过来。

韩愈也是这样一个大手一挥的领袖,他带领着人们改革文风,柳宗元举双手赞成,于是这两位成了领袖人物。

“文起八代之衰”

这是苏轼对韩愈的盛赞之语,说自八代(三国到隋8个朝代)以来,写的文章都是辣鸡,是韩公力挽狂澜,拯救了文学世界。

之后的文坛,讲究一个内涵,外表的辞藻堆砌不重要,能美最好,不能美也不影响,主要是要有思想,有灵魂。

苏轼一生都是韩愈的小迷弟,韩愈死后,到了晚唐,文风再次趋向浮夸风,北宋之后,欧阳修等人站出来,继承了韩愈的意志,继续改革文风,其中苏轼是核心人物。

所以,韩愈当老大,当之无愧。

镏金斗拱的来源?

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1.西周-隋——萌芽到基本成型

· 结构机能:承托、悬挑、减少弯矩和剪力

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

2.唐宋-元——全成熟

· 结构功能更加完善

· 形成规范化

· 从孤立的节点托架连结成整体的水平框架

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

3.明清——功能衰退

· 悬挑功能退化

· 出檐尺度缩小

· 梁架节点简化

· 装饰化、高度程式化、虚假化、繁缛化

全国有哪些著名的道教胜迹和宫观?

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道观也是人们避开嘈杂的城市,返璞归真,修身养性的地方,在中国有二十个有名的道观。

1.鹿邑太清宫

鹿邑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集,据说为老子的诞生地。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西元165年),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唐祖武德三年(西元620年),李渊为了便于对天下的统治,抬高自己家族地位,就听从吉善行的建议,认老子为祖宗,派人在汉老子庙的基础上予以扩建,规模如京城王宫,做为皇室家庙。

鹿邑太清宫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到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至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又有增建,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 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唐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又亲朝太清宫,为老子上尊号“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改庙名为太清宫,又亲手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宫。该碑至今犹存,和太清宫及其所余历代碑刻一起,于八六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唐一代,皇室常驻五百军士镇守太清宫。

2.终南山楼观台

终南山楼观台号称'天下第一福地',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迹,位于西安市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北麓,风景幽美,依山带水,茂林修竹,绿荫蔽天,古籍赞美它:'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 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山青水绿的自然风光:古迹主要有老子说经台、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以及炼丹炉、吕祖洞、上善池等60余处;自然风光以森林见长,这里山岭倚山背水,茂林修竹,融自然人文于一体,是人们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其中老子墓、大秦寺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终南山楼观台

3.龙虎山天师府

天师府位于贵溪上清镇,临清溪,为历代张天师起居之地,原建于龙虎山脚下。北靠西华山,门临沪溪河,面对琵琶山,依山带水,气势雄伟。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辉宏,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全部雕花镂刻,米红细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气(被历史上门许多皇帝赐号“宰相家”“天真人府”,尊为道教祖庭。

龙虎山天师府

4.青城山常道观

据文献记载,天师洞原址为黄帝祠,东汉时张道陵曾在此修行,被奉为天师道的创始人,故称天师洞。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改名延庆观。唐朝时改称常道观。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常道观一度被佛教占用,改为寺庙,唐玄宗手敕,令归还道士,观中现存有唐玄宗手诏碑。宋时曾称昭庆观,现仍延用唐名,俗称天师洞。

天师洞现存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一1722年)中叶,由住持陈清觉主持修建。1980年以来,青城山道教,青城山常道观协会又筹资对天师殿、三清殿、黄帝殿、上茅庵及山门、道舍、斋堂等进行了全面维修,重塑神像,使千年古刹焕然一新;为青城山水增色。常道观的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72加多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749平方米。整个宫观依山势分布在白云溪与海棠溪之间的山坪上,庄严的殿堂与曲折环绕的外廊,随地形高低落,把殿宇楼阁连成一片,四周峭壁陡岩,群山拱揖,浮岚翠,真是“干崖迤逦藏幽胜,万树凝烟罩峰奇。”宫殿金碧辉的建筑与自然山水交相映衬,分外幽雅。

青城山常道观

5.北京白云观

道教全真道派十方大丛林制宫观之一。位于北京。始建于唐,名天长观。金世宗时,引大加扩建,更名十方大天长观,是当时北方道教的最大丛林,并藏有《大金玄都宝藏》。金末毁于火灾,后又重建为太极殿。

丘处机赴雪山应成吉思汗聘,回京后居太极宫,元太祖因其道号长春子,诏改太极殿为长春宫。及丘处机羽化,弟子尹志平等在长春宫东侧购建下院,即今白云观,并于观中构筑处顺堂,安厝邱处机灵柩。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龙门派祖师,白云观以此称龙门派祖庭。今存观宇系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修,有彩绘牌楼、山门、灵官殿、 玉皇殿 、老律堂、 邱祖殿和三清四御殿等。1957年成立的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就设在白云观。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设在这里。白云观也是“文革”中北京很少没被破坏的寺庙之一。

北京白云观

6.成都青羊宫

青羊宫,川西第一道观,坐落在成都西南郊,南面百花潭、武侯祠(汉昭烈庙),西望杜甫草堂,东邻二仙庵。相传宫观始于周,初名“青羊肆”。据考证,三国之际取名“青羊观”。到了唐代改名“玄中观”,在唐僖宗时又改“观”为“宫”。五代时改称“青羊观”,宋代又复名为“青羊宫”,直至今日。

宫内保藏有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所刻《道藏辑要》经版,共一万三千余块,皆以梨木雕成,每块双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迹工整,为当今我国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极为珍贵的道教历史文物。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既是青羊宫传统的庙会日,又是青羊宫历史悠久的“花会”日,届时宫内香烟缭绕,磬声悠悠,人如潮涌,宫外各种名花异卉争奇斗妍,流香溢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成都青羊宫

7.成都鹤鸣山

鹤鸣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约 30公里),南邻峨眉山(约120公里),西接雾中山(约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约 70公里。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

鹤鸣山又称“鹄鸣山”,系邛崃山脉东麓青城山区的南侧支峰,与道教著名胜地青城山天师洞相距仅三十公里。这里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立鹤;景区内松柏成林,苍翠欲滴,山涧溪流,泠然有声,是著名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

成都鹤鸣山

8.泰山岱庙

岱庙,坐落于山东省泰安市区北,泰山的南麓,俗称“东岳庙”。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

岱庙城堞高筑,庙貌巍峨,宫阙重叠,气象万千。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泰山岱庙

9.嵩山中岳庙

中岳庙即指嵩山中岳庙,位于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东4千米。它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如此宏大而又幽雅庄严的庙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此为华夏文明圣地。

嵩山中岳庙

10.天津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天津古城东门外,始建于元代。由于当时海运漕粮,漕船海难不断发生,而天津是海运漕粮的终点,是转入内河装卸漕粮的码头,所以,元泰定三年(1326年),皇帝下令建天后宫(当时叫天妃宫),于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码头附近,供人们奉祀海神天后。水工、船夫、官员在出海或漕粮到达时,都向天后祈福求安。居家百姓没钱的也来求财,没儿的求子,有病的祈免病灾。这是古人无法克服海洋、江河险难而求助神灵的消极表现,也反映了苦难民众的古朴文化心态。一个天后便凝聚和抚慰着众人心。

天津天后宫

11.芮城永乐宫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特别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来到山西,自然不能放过去永乐宫欣赏元代壁画的机会。

芮城永乐宫

12.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被誉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神圣殿堂。解州关帝庙位于在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银湖(盐池),面对中条山,景色秀丽。解州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原籍,故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现庙坐北向南,总面积1.8万多平方米,内外古柏苍翠,百花争艳。

解州关帝庙

13.沈阳太清宫

开坛传戒是太清宫的一大特征,据《太清宫丛林历史法略》载,自清代道光三年(1823)由孙抱一方丈开始于宫传戒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受戒弟子多达2000余人。现为中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和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辽宁省道教协会与沈阳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沈阳太清宫

15.苏州玄妙观

千年古观玄妙观座落在苏州古城中心,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据说这里曾是吴王阖闾的故宫,历经千年兴衰,公元一九九九年,玄妙观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整治。

玄妙观和观前街相得益彰,也正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道教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 成为苏州著名旅游景点 。

苏州玄妙观

16.武汉长春观

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黄鹄山(蛇山)中部,是我国道教著名十方丛林之一,为历代道教活动场所。称“江南一大福地”。观内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创始人重阳祖师门人邱处机道号“长春子”命名。以纪念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龙门宗的创始人丘处机。丘处机,(公元1148年-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在元军南下时“一言止杀“济世救民之劝德。始称“长春观”。

武汉长春观

17.武当山太和宫

道教著名宫观。在湖北省十堰市境内的武当山天柱峰山腰紫金城南天门外。建于明代永乐十四年 (1416),时有殿堂道舍等建筑五百一十间;现仅存正殿、朝拜殿、钟鼓楼、铜殿等。正殿额题“大岳太和宫”,殿内仅存真武大帝铜铸像及四大元帅、水火二将、金童玉女等塑像,殿门两侧各置铜碑一座,一是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敕建苍龙岭雷坛设金像之御碑,一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工部左侍郎陆述等人致祭碑;殿前是朝拜殿,左右是钟鼓楼,钟楼内悬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所铸造铜钟一口;殿前一岩,形如宝莲,故名“小莲峰”,上刻“一柱擎天”四字,并嵌有李宗仁游武当山之题诗碑刻,岩顶崇台之上置有铜殿一座,其高2.9米,宽2.7米,深2.6米,铸造于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原在天柱峰巅,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移置于此,故名“转运殿”、“转展殿”。朝拜殿右下有清代改建的皇经堂。该宫整个建筑处于孤峰峻岭之上,殿字楼堂依山傍岩,结构精巧,布局巧妙,四周峰峦迭嶂,起伏连绵,烟树云海,气象万千。是武当山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

武当山太和宫

18.昆明太和宫

在云南省昆明市城东15里处的鸣凤山(又称鹦鹉山)。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云南巡抚陈用宾命人仿湖北武当山太和宫内的铜殿式样铸造“金殿”供奉真武神像,又于殿外筑砖墙、城楼,宫门环护,故成太和宫。光绪《云南通志》载:咸丰八年(1858)毁于兵燹;次年绅士黄琮、褚光昌等重铸真武像;同治、光绪年间有续修。宫外有三天门,喻三清天;山脚至一天门有七十二级台阶。喻七十二地煞;一天门内有三十六级台阶,喻三十六天罡。宫内有棂星门、金殿、雷神殿、钟楼等建筑。钟楼内悬14吨重铜钟一座,铸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高2.1米,口周长6.7米,声传四十里。雷神殿(现为陈列室)内有相传是真武大帝“伏魔制怪”的七星宝剑及平西王吴三桂使用过的铜制大刀,又有马、赵、温、岳四元帅及风、雨、雷、电四神并龟蛇二将塑像。

19.西安八仙宫

位于陕西西安东郊的万寿八仙宫是道教全真派十方丛林,传说八仙宫为唐时吕洞宾早期遇汉钟离”一枕黄粱”点破千秋迷梦而感悟成道之处。北宋时期在唐兴庆宫局部遗址初建了八仙庵。元、明、清各代屡次 翻修。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曾颁发1000两白银,命八仙宫道长李宗阳修建牌坊,并赐名“敕建万寿八仙宫”,“八仙宫”之名由此而来。悬于庵前门领之上。新中国建立后,当地政府数次拨款整修。

西安八仙宫

20.三清宫道观

三清宫初建于清朝康熙年间,重修于二十世纪90年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四川达州火峰山唯一的一座道教宫观。三清宫因前殿供奉道教三位尊神——清微天玉清境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居中位,手执混元珠,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混沌状态时的无极);禹余天上清境灵宝天尊(又称天宝君,居元始天尊左侧位,手执如意之象,或半黑半白的“阴阳镜”,象征刚从无极状态中衍生出来的“太极”);大赤天太清境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居元始天尊右侧位,手执羽扇,象征由太极分化出的天地或阴阳“两仪”),故名。三清宫秉承达州三教合一的文化传统,兼修并蓄儒释道三教精华,以弘道利生为己任,推广道教文化,提倡道教养身,天人合一,自然和谐。三清宫是火峰山人文景观的集萃地,位于火峰山海拔596.6米的主峰,宫殿依山势而建,高度适中,视野开阔,斜坡舒缓、山崖陡峭、青松苍翠,环境宜人,景色秀丽,山脚有可泛小舟垂钓的湖泊,只有游览三清宫,才能发现道教文化在塑造三清宫的品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古人的枕头为何是瓷器做的?

首先谢谢今日之邀请 !

要说古人睡觉用瓷枕不胳得难受那是假的。但任何事情既然存在总有其合理成份,古代人但凡从隋朝起就至少沿用了一千六百来年瓷枕,个中指定有原因的。我想是不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

第一,首先是身份的象征

能由最初的陪葬品发展演变成一种时尚 ( 当然还包括有脉枕、书枕、瓷镇、警枕、夫妻同枕共床的长条型鸳鸯枕等等 ) ,证明古人其实很喜欢用身边的东西来展示自己的引领潮流身份,就如同前些年的富人们率先开始饲养味道很不舒服的什么鼠、什么猪为宠物,或是就像有钱人当初带头睡什么直不起腰来的席梦思床似的,最初瓷枕在古代也并不是寻常百姓家享用之物,想必平民百姓也只能用稻草和木头甚至陶砖石头打磨后来当枕头,皇亲国舅达官贵人才有资格使用瓷枕玉枕。至于难受与否那是其次,彰显身份才至关重要。同时也只有上层社会流行了,才能使工艺日臻精湛华美、功能性与赏玩性也愈加趋于丰富多彩 。

第二,符合古人索发挽髻之生活习惯

众所周知 古人男女皆有很厚的发髻,睡瓷枕可以保持发型不变不乱,避免了次日早晨繁褥的梳挽打理,关键又高又厚的发髻 垫枕在瓷枕上还不感到生硬,这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极重仪表的古人也是极为便利的。对于各方面生活条件均差 ( 比方说由于没有玻璃镜子而只能耗时 采用青铜镜或铜鉴水盒来照面梳妆 ) 的古代如果每人每天能节省一个时辰那还了得 ?

第三,夏季能消暑

古代没有空调、电风扇和淋浴,上有老 下有小家庭成员又普遍较多,在炎热的夏季尤其晚上甭说洗澡不方便了就连个凉爽暴露点的内衣内裤都没法穿,这时候瓷枕的凉爽作用便凸显了出来。特别是再往瓷枕里灌些凉水,简直赛如我们今天的凉席或冰袋。

第四,冬天取暖一绝

形同炎夏灌凉水一样,冬季严寒时用漏斗往瓷枕里装上热水,尔后用塞子堵住气孔,脖颈一热浑身暖和。特别是枕上满含幸福美好 财气腾腾寓意吉祥的譬如说鸳鸯型、元宝型、乖张动物型瓷枕,再辅以艳丽彩绘及各种精美图案并提上温馨诗句,愈发高枕无忧 梦美夜长了。

第五,关键还有养生保健作用

硬枕头有一定的调理血压功能,类似于我们今天汽车靠背上的小靠枕,可以预防颈椎疾病、热络精血、按摩推拿而且不捂不黏、透气凉爽。有关瓷枕对人身体的奇特调理疗效作用 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木》中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晰了 ( 详见 4 月 17 日我那篇介绍瓷枕的微 ) ,故此处恕不赘述。

当然了,再说破天 枕在瓷枕上睡觉也不软和,所以我琢磨古人指定还会在枕面上 铺垫一层软绵垫子的。哈 ?

中国古代有哪些处罚方式特别残忍的酷刑?

砍头、腰斩、凌迟这些酷刑已经算“弟弟”了,古代越是“美好”的刑罚名字,像弹琵琶、过山龙、锡蛇游,手段越是变态。

古人对待犯罪者,不像我们现在一样文明,关监狱、流放算是轻的,菜市场砍头、凌迟处死、五马分尸是很常见的。

我们知道,中国古人发明的这些酷刑,目的不只是惩罚犯罪者,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威慑旁人,比如围观的那些老百姓。

有好事者收集了所谓的“满清十大酷刑”,像剥皮、腰斩、车裂、凌迟、缢首、烹煮、宫刑、插针、活埋等等,光是看刑罚名字就够让人浑身发冷了。

不过,常言道,低调奢华有内涵。以上的刑罚光听名字就让人知道是什么了,要说真正又低调又残忍的刑罚,还得让栋子给朋友们介绍一下。

梳洗:用铁刷子抓梳干净罪犯血肉

这里的“梳洗”可不是女子梳妆打扮,而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发明的一种刑罚,方法与女子梳头差不多,只不过梳洗的是人的血肉。

明朝沈文在《圣君初政记》中记载,“国初重辟,凌迟处死外,有刷洗躶,置铁床,沃以沸汤,以铁帚刷去皮肉。”

被判了“梳洗”刑罚的罪犯,先被扒光衣服,裸体绑在铁床上。行刑人把滚烫热水浇在罪犯身上,浇透之后,再用铁刷子一遍遍地刷去犯人的皮肉,如此往复,直到罪犯咽气。

这种刑罚和凌迟差不多,只不过凌迟用的是刀子,梳洗用的是铁刷子,想来还是梳洗之刑更让人痛苦吧。

历史上有谁受过梳洗之刑很难查证,但唐朝宰相桓彦范受到过类似的折磨,被害时,“即缚曳竹槎上,肉尽,杖杀之”。

滴水:水滴下去不是石穿,是骨穿

民间传说中,古代有一种酷刑“滴水刑”,据说是商纣王发明的,但栋子没有找到史料记载。

要实施滴水刑,先得给犯人戴上镣铐大枷,固定在桌子上或笼子里,不让手脚活动,只露出头部。

之后,行刑人会在罪犯头上割一个小口子,在头顶上悬挂一个水桶,灌满水,然后让水一滴一滴地滴进口子里。

有时为了防止伤口结痂,行刑人也会在水里放上盐,一方面能腐蚀伤口,另一方面也能增加罪犯的痛苦。

如此,长久以往,罪犯的头骨会被水滴穿,不过大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就受不了,要不吓死了,要不伤口腐烂而死。

栋子没有找到关于滴水刑的古人记载,却找到了类似于滴水刑的一种刑罚,名字也很“吉庆”,名为龙王拜寿。

行刑人固定好罪犯,在他们脸上盖上布或纸,也是在头顶上用水桶滴水,时间长了,水多了,打湿了纸布,犯人也就憋死了。

这两种刑罚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漫长的时间里,让罪犯一点一点觉察到自己的死亡,身体折磨变得次要,心理折磨让人生不欲死了。

菹醢:一刀刀将罪犯剁成肉酱

菹醢,读作zū hǎi。菹的意思是酸菜,醢的意思是酱肉,合并起来就是把人像做酸菜酱肉一样,剁碎。

这种刑罚在古代很常见,像伯邑考、孔子弟子子路、武则天宠臣来俊臣都受过这样的刑罚。

菹醢酷刑在上古时期很常见,春秋战国时期也经常见到,西汉甚至把菹醢之刑写在了法律里,“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

虽然后世基本上不在官方法律中实施这种刑罚,实际上并没有废除,气急恨急的当权者也会将个别罪犯剁碎。

比如最早的文字狱受害者,金朝翰林学士张钧因为给皇帝写诏书,用词不当,“帝大怒,命卫士拽钧下殿,榜之数百,不死。以手剑剺其口而醢之。”

骨醉:砍去手脚,投入酒瓮中,骨头都要喝醉了

骨醉,念起来好听,实际上是一个很恐怖的刑罚。

武则天上位后,将唐高宗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贬为庶人,囚禁在院子里,封门闭户,只留下一个孔来传递食物。

唐高宗思念王皇后与萧淑妃,便去看望她们,见到两人悲惨样子,同情悲叹。

两妃子知道皇帝来看望,痛哭求情,希望唐高宗能念及旧情,放了她们,哪怕是打开院子门,让她们居住在院子里。

武则天知道后,命人各打二人一百杖,砍去手足,扔到了酒瓮里,“让这两个婆娘骨头都醉了吧。”

王皇后和萧淑妃在酒瓮里待了几天,最终被折磨死了。

弹琵琶:肋骨当琵琶弦,用尖刀使劲撩拨吧

朋友们都看过艺人弹琵琶,你可以想一下,要是琵琶弦是人的肋骨,艺人手指是尖刀的话,场景是怎样的。

弹琵琶,是明朝锦衣卫使用的一种刑罚,据说是锦衣卫指挥使门达专门为不听话的同僚袁彬发明的。

《明史》记载:“其最酷者曰琵琶,每上,百骨尽脱,汗如雨下,死而复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狱不成。”

受这种刑罚的人,被人固定好,露出肋骨,拿尖刀在骨头上来回弹拨,几次下来,血肉溃烂,骨头外露,直让人生不如死,哀声震壁。

锡蛇游:把滚烫锡水灌进罪犯的嘴里,穿肠破肚

朱元璋为了惩治贪官污吏,发明了许多种刑罚,即“惨绝人寰”,又充满了暴力血腥的艺术。

明朝《九朝野记》与《明朝小史·国初重刑》中记载了一种名为“锡蛇游”的刑罚。

朱元璋觉得,贪官污吏出现,不就是为了白花花的银子吗?既然如此,我就送你数不清的白花花。

行刑人先把锡熔化,将滚烫的锡水灌进罪犯的嘴巴里,一路直流而下,就像银白的小蛇一样,直到灌满罪犯的肚子。

锡要熔化成锡水最起码要183摄氏度,这样的温度,恐怕一进嘴巴就冒烟了,腹腔都得烤熟了。

过山龙:用管子将罪犯包裹起来,热水不间断流过

晚清李伯元在《活地狱》中谈到一种刑罚:“叫锡匠打一个弯曲的管子,扯直了要够二丈多长,把犯人衣服扒光,用管子浑身上下盘了起来,除掉心口及下部两处。锡管上边开个大口,下边开小口,用百沸的滚水,从这头灌进去,周流满身,从那头淌出去。这个开水却不间断。”

这个刑罚有个很生动的名字:过山龙。热水就像小龙一样,顺着管子在罪犯身上游过,从不间断。

时间一长,锡管一受热,罪犯怕是要活生生地烫死了。

中国古代酷吏把刑罚当成了一种技术,或者说一门艺术,发明了许许多多的让人“眼前一亮”却又不寒而栗的酷刑。

像披麻问、剥皮拷、凤凰展翅、鼠弹筝、一封书、拦马棍、掉柴、燕儿飞,一看名字很艺术,但一个比一个残忍。

中国民族音乐还有救吗?

民乐的声音你们听过吗?

历史你们了解吗?

等你们出国了

难道不想告诉外国人

我们自己的音乐也超厉害!”

这是一部青春电影《闪光少女》中的一段台词,很多朋友都介绍过了国乐和西洋乐的概念和历史,我想以这部电影为引,谈一谈我的感受。

这部上映于2017年的电影,以西洋乐和民乐的冲突为焦点,来探讨民乐的价值和未来,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两者的现状、社会的认知、教育的导向、民乐的发展等问题。很多人认为这是近十年最优秀的一部青春片,没有卖情怀、没有无病呻吟,有的是直面现状,并为之努力的勇气,把青春还给青春,把电影还给电影。这是一部被名字耽误的电影,陈奕迅特别出演,周杰伦亦是推崇备至。

强烈建议对此问题感兴趣,关注民乐的朋友都去看看,能够更多的了解民乐。

我并非专业的音乐人士,从自己的认知和了解,谈谈现阶段两种音乐地位不同的原因和民乐发展的一些建议:

民乐没落的原因:

1. 国力的衰弱:音乐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如同诗词曲赋,会极大受到所处的社会背景影响。民乐的没落,很大程度上在于国家的积贫积弱,导致国力的衰弱,打击了民族的自信心,也打击了人民对于文化的自信心,崇洋媚外也在于此;

2. 教育的缺失: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缺少对于民乐完备的教育,我们大多国人不了解民乐的历史,虽然我们很早就知道了《诗经》,并熟悉的背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 舆论的导向:社会媒体,社会舆论,对于民乐的关注太少,很多年轻人看不到民乐的希望和前景。

4. 社会的浮躁: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古筝悠悠伴山水。如今的社会,有些浮躁了,多少人奔波于生活,能静下心来细听一曲《广陵散》、《阳春白雪》、《平沙落雁》?

5. 音乐的受众:我国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价值观的影响很大,西洋乐同样做为一种文化的输入,大行其道,如同英语的冲击一样。世界的现代化,是西方的引导下进行的,西洋乐做为一种伴生品,是适合现代化时代的需要的产品,所以能收到大众的接受和吹捧。民乐日渐式微,再没有支撑的情况下,必然是小众的影响。

6. 创新的缺失:现在民乐的发展感觉处于迷茫的路口,大多还是全盘接受着继承老祖宗的东西。所做出的创新还很少,难以得到广泛的支持和传播。

对于发展的一些想法:

1. 文化基础的强大:近年,随着我们国家发展的壮大,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更有了更多的自信,国家强盛是民乐发展壮大的基础。汉语如此、国学如此、中药如此,相信民乐也同样如此。

2. 加强教育输入:对民乐的教育给予更多更加完善的教育投入,给从事民乐教育的音乐人给予更大的认可和支持。

3. 加强创新:中华民族的强大在于包容和融合,不断的改进。我们做民乐同样如此,发展民乐,不在于完全继承老祖宗的东西,而在于在古人的基础上,做出适合时代的变化的调整。有容乃大,有变方强!《闪光少女》中融入了很多创新的因素:比如民乐同二次元和古风的结合,民乐乐队组合的名字“2.5次元”……当然你还能在电影中看到用饮水机煮火锅,哈哈!

4. 舆论的导向:舆论对于事物的发展,有很强的影响,民乐的复苏和发展,离不开舆论的支持,也希望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

5. 强规划:教育的规划、前景的规划、民乐人的前途规划等,都要有系统的东西,才能让人看到希望。

愿编钟的青鸣再次回荡世间、愿古筝的优雅再次涤荡浮躁的心、愿见你犹抱琵琶半遮面、愿杨琴声声不止、愿再听唢呐声来一曲《百鸟朝凤》、愿大鼓声再次传出家国的强盛!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