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郑州纯黄铜板厂家定制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吗

笔者根据考古类型学的器物类比法和出土骨刻文遗址的具体情况,刘凤君著《骨刻文》(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5月版)连载四图16刘凤君在寿光市圣城街遗址龙山文化灰坑采集骨刻文。刘凤君著《骨刻文》(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5月版)连载四图17寿光市圣城街遗址龙山文化灰坑出土的陶片1.2009年4—11月间,10月26日我们在暴露的一处龙山文化...

郑州纯黄铜板厂家定制,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吗?

2007年7月,笔者根据考古类型学的器物类比法和出土骨刻文遗址的具体情况,对昌乐县收藏的一批骨刻文提出了推断其年代的7个根据。目前所掌握的骨刻文资料虽已远远超过当时的数量,但真正有年代可考、或有明确地层关系、或有直接科学类比年代的还是较少。初步统计,主要有以下六处:

刘凤君著《骨刻文》(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5月版)连载四

图16 刘凤君在寿光市圣城街遗址龙山文化灰坑采集骨刻文。

刘凤君著《骨刻文》(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5月版)连载四

图17 寿光市圣城街遗址龙山文化灰坑出土的陶片

1.2009年4—11月间,笔者带学生重点对山东省寿光市圣城街遗址进行调查。该遗址已被建筑机械挖的千疮百孔,推土机挖出的个个深坑四壁断面上,古文化层的堆积清楚可辨。10月26日我们在暴露的一处龙山文化晚期灰坑中采集到了一块骨刻文,一起出土的还有龙山文化蛋壳陶片、鬼脸陶足、磨光黑陶片和白陶鬶扳手等。(图16、图17)2010年5月笔者出版《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寿光骨刻文》 时将该骨刻文编号为“寿骨60”。 2010年1月7日,笔者将“寿骨60”送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进行年代测定,检测结果为3363±24BP,树轮校正年代为1690BC(68.2%)1625BC。“寿骨60”测试年代距今约3700年。近些年有学者对山东龙山文化的年代提出过疑问,认为其下限可能在距今3700年或3800年左右而不是距今4000年。“寿骨60”出自山东龙山文化晚期灰坑中,其测试年代对研究山东龙山文化年代的下限也提供了直接参考依据。

刘凤君著《骨刻文》(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5月版)连载四

图18 刘凤君(中)和李彦霖、黄成吉(右一)在昌乐县任家河遗址龙山文化灰坑采集骨刻文。

2.2011年12月25日笔者带领研究生赵鹏和李彦霖等,对山东省昌乐县任家河遗址进行调查,当时陪同调查的还有当地文物爱好者黄成吉。我们在村西河流东岸断崖灰坑里采集到两块肢骨,(图18)皆残,均有刻字。其中一块残长14.1厘米、直径3厘米,能辨认出8个字。2013年笔者再版《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昌乐骨刻文》时,将该骨刻文替换原“昌骨16”正式出版;另一块残长12.7厘米,直径2.1厘米,能辨认出5个字。该灰坑距地表约120厘米,东距民房仅有280厘米,灰坑直径约60厘米,深约50厘米,同出的还有龙山文化灰陶片和黑陶片。这次任家河文化遗址灰坑出土的骨刻文字体造型与“寿骨60”风格较为接近,再结合该坑同出龙山文化陶片分析,可能是一个龙山文化时期的灰坑。这是我们继“寿骨60”骨刻文后,又一次亲自在龙山文化灰坑中采集的骨刻文。

3.1985年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安花楼子遗址陕西龙山文化地层中出土12件刻字骨头。

4.1996年至1997年淄博文物局等单位联合发掘的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岳石文化祭祀器物坑出土两件刻字骨头。

5.采集于济南市章丘冯家遗址的“龙骨1”,与1984年发掘济南大辛庄遗址时在商代中期至商代晚期前段地层中出土的一部分肩胛骨相同。“龙骨1”出土地点距大辛庄遗址仅有20公里,同样应属商代中期或晚期前段的作品。

6.自195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发掘郑州二里岗商代中期城址时几次出土刻字骨头。前文已作介绍,不再赘述 。

另外,笔者在调查济南至潍坊一带古文化遗址时发现三种情况值得重视:一是发现出土骨刻文的遗址多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及商代遗址;二是一般小遗址不见,多发现在几十万平方米以上的大遗址中,这些遗址有的已被考古工作者确认为城址;三是发现骨刻文的遗址并不是全部遗址上都能发现骨刻文,而是只在其中边长一百米或二百米的生活遗址范围内才发现。这说明骨刻文的年代虽说主要流行在龙山文化时期,可能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经产生并开始使用,一直延续到岳石文化和商代,甚至更晚一些 。

刘凤君著《骨刻文》(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5月版)连载四

图19 阳市前河前西周墓出土的骨刻文类型字的陶盉

笔者主要以年代较清楚的以上6处骨刻文为基础,再对其它骨刻文进行年代类比分析,笔者进一步认为骨刻文产生和流行使用的年代距今约4600—3300年之间。其中很重要的“寿骨60”检测结果虽不能全面证明骨刻文年代历史,但它已处在推断年代的中间,为推断骨刻文年代奠定了科学基础 。骨刻文的产生年代不但直接与史前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陶器符号相连,而且它主要流行使用年代的下限又与甲骨文密切衔接。还应该指出的是,骨刻文不会因甲骨文出现而立即消失,它还在民间继续流传使用到两周或更晚的时期。1981年山东省阳市前河前村西周墓出土陶盉上的骨刻文类型字可资为证。(图19)

下图:图16,图17图18图19

周秦汉隋唐都选西安做首都?

感谢邀请!华夏民族,源自“昆仑”,自大山而来,在甘肃西部和陕西汇聚成大的族群,八百里秦川就是他们的襁褓,于是,西安周边,有了数量极大,规格极高的遗址,半坡、蓝田、杨官寨……西安成了上古时我华夏一族的核心聚集点。周秦汉唐,是我国封建时代四大顶峰王朝,是真正的大统一王朝,在此之后,严格意义上的大统一王朝仅剩明和清。“周秦汉唐”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对于地缘的要求和近现代不同——“长治久安”是第一位的;“有险可守”是第二位的;第三点是“退而可守”。这三点,对于封建王朝的前半段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三点,在古代除了长安是没有第二个城市能够同时提供的!所以,四关之内,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军事上是安全的!文化丰厚,《周礼》、《诗经》、《史记》……诞生于此;“关中自古出豪杰”,文武圣地!统治的软件资源充足!八百里秦川,黄土沃野,稻米小麦;渭北塬上,谷物玉米,始皇粮仓。于是,军粮可得,百姓殷实,退可固守,进可大胆供给,在中华民族大统一时代,是最佳的定都选地!西安地处黄河以北,自上古到宋朝,一直为我中华的经济中心,定都此地,可牢牢掌握经济命脉,而经济基础恰恰又决定了上层建筑。周秦汉唐,我国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外族,长安北边自铜川开始已经进入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本身易守难攻,又非常接近北方游牧民族,所以,定都敌人很近的又十分安全的一个位置,对于整个国家的战略及自身安全,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后来,也证明了,凡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定都西安的朝代版图都是比较小,国家命运都是坎坷的。比如,东汉、晋、宋等(当然这个朝代本身不属于大一统,明清为封建时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期,也就是封建农耕文明向资本初级阶段手工业文明发展时间,是另一种情况,本文仅针对周秦汉唐)。秦岭为昆仑山东延伸段,属于中华主龙脉,这个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心灵力量。于是,西安成了老天赋予的最佳都城。于是,西安周围就有了无数个朝代的宫殿遗迹,帝王陵墓和世世代代保留的中华文化最纯真的基因。总结一下:西安据四关,周围重重天险,安全;西安地处800里秦川,旱涝保收之地,统治者“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踏实;西安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文化深厚,统治软件资源一流,舒坦;西安中华主龙脉,天赋予的,长治久安,自然而又必然!

如何把自己的家装修成新中式的感觉?

如何打造新中式的装修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中式风格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二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

新中式风格不是纯粹的传统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

2、家具选择细线条、轻巧的,太过于繁杂的装饰不是很合适,简洁轻巧的家具更平易近人,容易被接受。墙面不需要过多的装饰,选一两副水墨画即可。3、灯笼是我们自古以来传统的意象,代表着吉祥、团圆,我们在装修时也可以选购灯笼形状或是采用灯笼相关元素设计的灯具;也可以选用有中国风元素的古典中式灯,运用在客厅,别有一番风味。

4、中式风格的装修往往会选用大量的红木家具,配色大量使用红色,就会造成古板、传统的感觉。保留部分红色,再结合当下流行的颜色便能搭配出时尚新中式风。

5、植物既可以装饰空间,也能净化室内空气,可选用竹子,寓意步步高升、高风亮节;也可选用白色的花,给室内增添一丝高雅、清新的效果;若条件不允许,利用壁画也可以做到。

6、新中式风格的家具搭配以古典家具或现代家具与古典家具相结合,中国古典家具以明清家具为代表,在新中式风格家具配饰上多以线条简练的明式家具为主,比较简约。

家居装饰中,当你发现了现代简约风格的朴实,感悟到欧式风格的浮躁时,有一种清雅含蓄、端庄丰华的风格出现在你眼前,就是中式风格,实际上它分为传统的中式古典风格和现代的新中式风格,再加上传统风格缺乏现代气息,通常意义上,我们所说的中式风格即新中式风格。

传承总是艺术诞生的热土地,更何况是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历史上,华夏就是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百万人的大都市比比皆是。当然,中式风格并不是复古明清,而是一种中国风的传承。中式风格是传承古典建筑的设计艺术,特点是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材料以木材为主。

希望的我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感谢您的阅读,感谢您的点赞,感谢您的关注。

中华文明三大要素?

一是关于城市。我国已经发现不少古代城址,其中较大规模的城址至少在仰韶文化的晚期已经出现。如河南郑州西山古城遗址、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始建距今都已超过6000年。而更多的古代城址,出现于稍晚的龙山时代,地点分布更为广阔。

二是关于文字。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这是完备而成熟的文字。在商代之前仰韶时期与龙山时期的陶器上,都发现有许多刻画的符号,特别是诸如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出现的一些符号,普遍认为与文字有关。大汶口文化有符号的陶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良渚文化陶器上和玉器上的文字,则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300年。

三是关于冶炼金属。在我国出现很早,如在陕西姜寨遗址发现的半圆形黄铜铜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器;在甘肃林家遗址发现的小铜刀,属于马家窑文化,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

你见过最恶心的亲戚有多恶心?

和妈妈去外婆家拜年,二姨来了,她先给舅舅家表弟表妹每个人拿了10块钱压岁钱,却只给我两块钱,因为那是97年,压岁钱都是直接给,没有红包皮包着的,多少钱大家都看得到。

我看着二姨,没有伸手拿钱,二姨没好气地说,怎么?还嫌少啊!有给你都不错了,谁叫你爸那么没出息,你妈嫁了个穷鬼。我妈赶紧替我把钱接过来,还跟二姨解释说我不懂事,让她不要跟我计较。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

其实那时候我爸已经去世三年了,可二姨还老是拿我爸来说事,也不知道她是出于什么心理。

外婆家的人一直不喜欢我爸,特别是我二姨,说我爸又穷又懒,还爱喝酒,说我妈脑子不好使才嫁给我爸,每次去外婆家,他们都是不停数落我爸,嘲笑我妈。

我家是穷,那是因为孩子多,我有兄妹四个,要吃饭,要读书,但是我爸不懒,我妈说我爸什么事都做,家里的,地里的,还去做泥瓦匠,工作累了就会喝两杯解解乏。那时候还没什么人出去打工,我爸妈累死累活却连温饱都解决不了。

二姨比我妈小17岁,是第一批出去打工的人,那时候她在东莞毛织厂上班,一个月五六百块钱工资都感觉是巨款了,那年家里没钱买肥料,我妈写信向二姨借了100块钱。二姨借了钱给我妈,却写了一封1000多字的信把我爸妈数落了一顿,大意就是说我爸妈不争气,连家都养不了。虽然后面我爸东拼西凑把那100块钱还了给二姨,但她还是经常嘲笑我爸妈。

94年我爸意外去世,我妈一下子乱了分寸,人苍老了很多,眼睛都快哭瞎了,家里没有顶梁柱挣钱,哥哥姐姐也辍学了。我妈跟二姨说了无数好话,她才答应带哥哥姐姐出去打工,但是我姐说二姨经常在同事面前说我爸爸妈妈的坏话,说我爸又穷又懒,喝酒喝死的,搞得同事经常问我姐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不明白二姨怎么就那么讨厌我爸。

二姨讨厌我爸的同时也讨厌我们,她带了很多的旧衣服回来,让表妹全部选了一遍,剩下的才给一件我妈带回来给我穿,其它的都送给邻居家。我妈经常说是因为我们不争气,所以二姨才这么讨厌我们,但我觉得不是。我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努力挣钱,不要再让二姨瞧不起我们。

我98年初中毕业跟着哥哥姐姐出去广东打工,我们三个人每个月的工资除了最基本的生活费,其它的全部寄回去给我妈存起来。才三年,我家就修了新房子,我们都是很开心,但是二姨依然瞧不起我们,因为她嫁在镇上,姨夫自己买了大巴车载客,条件比我家好太多。

后来我姐凭着自己努力当了师傅,工资高了很多,也稳定了,我哥也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我在那个厂做了七年后,因为工作出色,被经理破格提拔起来当了主管,那几年我们的工作顺风顺水,哥哥姐姐陆续结婚,再后来我也结婚了。二姨家发生了变故,二姨父开车出了事故,赔了很多钱,车也卖了,从那时候起,二姨再也没有那么嚣张了。

前两年,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是二姨打来的,她找我妈要的号码,因为我和她没什么来往,所以也不知道她的电话号码。但我妈提前告诉过我,二姨要找我借钱,让我一定要借给她。

我问二姨要借多少钱?

二姨说借50000。

我马上就回复她可以。

二姨可能没想到我会答应得这么干脆,她小心翼翼地说,梅子,你真的答应借钱给我。

我稍微沉思了一下说,那当然,你是我亲阿姨啊!

二姨满心欢喜地挂了电话,我随后就把钱转给了她。

从那以后,二姨对我们的态度变了很多,每次去外婆,她都会给我妈带一份礼品,还经常说我妈不容易,大家要多体谅。外婆、舅舅、舅妈对我们的态度也改变了很多,毕竟我每次去外婆家,都拿了好几百的红包给他们。

现在我妈比以前开心了很多,回外婆家不用再担心看他们的脸色,二姨每次都陪着她聊天,还经常说让我妈有空叫上我一起去她家玩。

我妈打电话跟我说,不管二姨以前怎样对我们,她始终帮过我们,虽然她说了不少难听的话,但是你哥哥姐姐还是她带出去的,做人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有能力的时候要懂得回报。

或许我妈的做法是对的,如果我没有答应借钱给二姨,现在她和我们肯定又是另外一种相处方式。

@梅子爱说故事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现在的社会很现实,如果你没有能力,亲戚朋友同样看不起你,人穷不能志短,人穷不能没有骨气,如果光顾着自怜自哀,不去努力奋斗,你永远都不可能站起来,要突破困境,靠得只有自己,加油吧!陌生人。

为什么北方叫做中原?

多谢邀请。关于“中原”的涵义,不要说一般的国人,就是某些专业学者未必弄的明白。说中国的北方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被称为“中原地区”也是合理的。

“河南”到底能不能自称“中原”,代表“中原”,甚至等同于“中原”呢?答案是否定的,关于这种论调我总结了四个字,叫“贼偷中原”。下来我给大家慢慢的论述。

首先我们看看“中原”一词的出处。《诗经·小雅》:”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关中北部的漆水和沮水,即现在渭水支流石川河,古时也称“姬水”,是黄帝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域,也是周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所以黄帝和周族都以“姬”为姓。这是最早的关于“中原”的记载,指的就是“关中平原”,这也是“最初的中原”,指“有城邦的原野”。

《新书•属远》:“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这里“中”是指“国都”。 随着武王伐纣后西周王朝势力范围的东进,中原的范围才进一步扩大到汾河平原和伊洛平原。随着周文化东渐,以关中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也得到进一步的传播,逐步形成了中国七大方言之一的“中原官话”,也对中国其他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图中的“绿区”就是现在的“中原官话”区域,新疆部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关陇豫等中原地区的移民。“中原官话”区的形成其实从另外一个维度确认了现在“中原地区”的地理范围。

“原”通“塬”,最先指的二级台阶上的平原。“原”的称谓,首先是西周王朝京畿之地民众的发明创造。在关中地区,有大量的与“原”有关的地理称谓,譬如“白鹿原”“咸阳原”“周原”等等,有几十个之多,全国其他地方是没有这种称谓的。关中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是“中原”最先在关中诞生的土壤。

关中自古帝王州,长安自古帝王都。关中既是炎黄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夏商周的源头和肇始之地。根据《中国通史》的记载,夏最先就发源于渭水中游,商则最先发源于陕西商洛。关陇地区占了仰韶遗址发现的80%,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无论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渭水和汉江作为各自最大的支流一直是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秦岭则是源头,被誉为“中华龙脉”。

地理考古学告诉我们,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文明由西向东传播是一个必然。从6万年~4800年的大地湾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同类型)到以关中为源头核心的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为其代表性遗址),再到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陕西龙山文化 ;从最早的彩陶,粟作农业,饲养家畜;从6600年前姜寨遗址的黄铜管、刻画文字,5000年前的青铜刀,到4200年前的青铜镜;从“黄帝都城”西安的杨官寨遗址 ,到陕北芦山峁遗址、石峁古城遗址遗址(目前发现的史前最大的城邦遗址);中华文明5000年,从文字、青铜器到城邦,哪一个重大的文明创造不是诞生于关陇大地?豫地的裴李岗、贾湖遗址、二里头、郑州偃师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哪一个不是来源于西方?

“中原文化”是相较于“狄夷游牧文化”而言的,它的内核一直在关中。“农耕文化”是文明的主要标志,关中平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先驱,周人则是中国最早大面积推广农业耕作技术的先民。武王灭商,分封72诸侯,随着以镐京为中心的周族势力的东进扩张,“中原”的范围才进一步扩大到黄河中下游地区。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根据考古学理论把中国分为6大考古片区,其中“中原”为其一,他确认陕西是“中原”的核心,“中原文化”三大区域包括关中(陕西)、晋南和豫西,这就是“小中原”——即“中原本宗”。其中关中平原面积5万平方公里;汾河平原面积5000平方公里;伊洛平原面积500平方公里,只占关中平原的百分之一。洛阳以东属于黄河滩涂之地,史前洪水泛滥、野象横冲,是荒芜之地,以巫神东夷文化为主流,并非属于华夏的“中原文化” 。郑州并非属于黄河流域而是属于淮河流域;郑州在文化上属于“淮夷”的“淮河文化”,并非属于“古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脱胎于渭水文明,“河洛文化”滥觞于“三川流域”,所谓“三川”,指的就是关陇地区的渭河、泾河和洛河。 《辞海》中对“中原”一词的解释很清楚,就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人居住地”,这也是“大中原”的概念。包括现在的陕西关中、陕北、甘肃大部、宁夏、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的淮河以北地区、河北中南部(包括北京)、山东西部等广大区域。“中原”从没有什么以河南为中心的广义狭义的两说论,所有的中国史籍记载从没有“中原”专指“河南”一说。到了近代,“中原”一词被赋予了文化内涵,也泛指“汉地十八省”或“中国”,这就是“广泛意义上的中原”。 这就是著名的“中原四段论”:最初的中原——小中原——大中原——广泛意义上的中原。

从“中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看,毫无疑问,从炎黄文化开始一直到唐末,“中原文化”的核心一直在关中。从西周到清代,关中一直是“文化中原”的中心,古人一提到“中原”,首先想到的是关中,是古都长安,无数的史籍和名人著述可以证明这一点。

我们看看古代先贤是如何论述“关中”和“中原”的关系的。

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关中,中原一大形胜之地”。

宋•薛季宣《浪语集》:“论中原形势,常以关中为诸夏首”。

宋•陆游:“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

元•方回《瀛奎律髓》:“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长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见长安为愁焉”。

明•缪希雍《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

清•王猷定《四照堂诗文集》:“以通漕实关中,为经理中原之首”。

“中国”的文化概念的确立开始于西周王朝的肇基,开启于华夏大一统的分封,王朝中心一直在关中,在都城镐京。在夏商部落文明时代,处于关东地区东夷文化圈的殷商只是一地域性的部落城邦,还没有形成“中国”概念的文化土壤。现在有学者认为洛阳是“最初的中国”是缺乏历史文化依据的。洛阳的兴起缘起周灭商,出于管理殷徒和分封的需要,周王朝在雒河边的滩涂之上建立一个兵站,起初的名字叫“新邑”,或者叫“新邑雒”,就是一个新建的城邑而已,直到平王东迁,才成为了东周的一个流亡小朝廷。通过考古和古籍可以确认,西周王朝的都城只有一个,就是镐京。牵强附会说“雒邑”是西周王朝的都城是不道德的。

根据对西周金文的解读,我们可以确认:宗周是指周原;成周是指镐京。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在《夷夏东西说》中论述:“三代及三代以前,古族有东西二系,夏与周属西系,夷与商属东系。殷周间的剧烈变革盖民族代兴之故,是两个民族两种文明之间的交替。源于陕西的华夏文明最终取代了夷商文化,重振华夏文化风气,从而成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以关中为核心周文明的创立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新纪元,使我们中国人具有了共同的文化基因 ,这也是最早的“华夏”“中国”“中原”“中华”诞生在关中的主要原因。

现在国内有一股逆流,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为总纲领,以所谓的“黄帝故里”为总抓手,以打造“祖宗文化”为中心,以“中原河南论”为文化突破口,借用“中原”概念,大肆的篡改“百度百科”,大肆的生造各种祖宗故里和历史文化古迹,打造“河南文明中心论”,弱化甚至大量窃取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来为自己张目,言及河南有3000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言及陕西关中属于戎狄之地,长安属于“胡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周秦汉隋唐五大中原王朝的长期建都地关中难道不属于“中原”?创造灿烂辉煌的华夏圣都长安难道是“胡都”? 在这里我要说,河南既不是中华文明的主干,也不是中国文化的正宗,只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中原文化的附庸而已;离开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何谈中华文明?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前4000年主要以关中平原的华夏圣都长安为核心,近一千年主要以华北平原的北京为核心。著名古都学家侯仁之(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就曾明确指出:“全国统一时期的政治中心,前后虽有过几次迁移,但是真正称得上是全国最大、最重要的政治中心的,只有两个,在前期是长安,也就是西安,后期就是北京”。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也指出:从炎黄发源到唐末,长安作为周秦汉隋唐五大盛世的首都,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是全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陕西从古至今一直属于“中原”,而且是“中原文化”的核心。陕南的汉中是我们汉民族的肇始之地,汉江是长江文明的源头;关中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之心”,是黄河文明的摇篮,是中国人的祖根地;陕北,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和陵寝——“天下第一陵”黄帝陵的所在地,是革命圣地,是共和国的摇篮。中华文明五千年,陕西是最为耀眼的那颗星;离开了陕西,何谈中国历史?哪里还找寻得到中国文化的源流?

“中原文化”的核心在关中,这是由其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地位所决定的,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每次看到河南自诩为“中原文化”“中原经济”“中原戏曲”“中原历史”的代表,总是感觉特别的刺耳,这是对历史的无知还是对文化传承的漠视!?河南就是“河南”,河南文化就是“河南文化”,你代表不了“中原”,你既不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只是“中原”“中州”“中土”的一部分而已,在地域上也只占“中原地区”面积的不到五分之一,甚至你也不是“豫州”的全部;你既不是中国人的“老家”,也不是“最初的中国”;你既不是夏文化的核心也不是周文化的核心;你既不是姓氏文化的发源地也不是中国人的祖根地;你既不是伏羲太昊的故里,更不是“黄帝故里”;你就是你,名字叫“河南”,你也只能代表“河南”。

从历史到文化,“中原”的概念一开始只指“关中”;到后来随着以关中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迅速传播,“中原”的概念才进一步扩大,到最后泛指整个中国。但中原文化的核心一直在关中。因为关中是周秦隋汉唐五大中原王朝的长期建都地,是中原帝国的心脏,是中原文明的中心。“中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中原”的荣光既属于整个“中原地区”的人民,也属于整个“中国”,而不是某一地区用来篡改历史的“私物”。

探寻历史,正本清源,我是清乐堂,欢迎关注交流,请多指正。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