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黄铜管型号,戚继光曾用大竹竿杀倭寇?
可别小看这些大竹竿,那可是抗倭神器“狼筅”。
说到戚继光,人人都知道他是抗倭名将,也知道他是一个英雄,但很少人知道,他和他麾下的戚家军,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
这么说吧,在戚继光所处的十六世纪,戚家军属于是名副其实的“东亚地表最强战神军团”。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去看下戚继光以及他所率领的戚家军打下的辉煌战绩,就知道这个“东亚地表最强战神军团”的称号,是真正的实至名归。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倭军大举进攻浙江台州的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临危受命,亲率戚家军迎战,在龙山一带大破倭军。
紧接着,戚继光一鼓作气,一路追杀残存的倭军直至雁门岭,最终手刃倭军首领,而倭军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江中淹死。
到了嘉靖四十一年,倭军进犯福建,并且声势极为浩大,且在福建多处登陆后交相呼应,以至于古田、莆田、政和、宁德等地连连告急。
而当时的官军,看到倭军如此生猛,居然心生怯意,迟迟不敢对倭进攻。
危急之下,还得看戚家军,在戚继光的率领下,戚家军从横屿(地名)发起进攻,先是大破此处的倭军,斩首两千二百余级,之后,戚继光乘胜追击,又在福清端了倭军老巢,最终,戚继光一路追杀,连破倭军营六十余个,斩首更是无数。
这还只是戚继光和戚家军所经历的战役中,并不算太起眼的两次战斗,还没说诸如兴化之战、仙游之战等较大型战役。
总之,在经过戚继光和戚家军多地转战之后,明朝沿海的倭军,几乎被杀了个干干净净。
而这还并不是戚继光最厉害的地方,毕竟在古代,会打仗的将领也不少,别的朝代不说,单说明朝就有好几个,而之所以称呼戚家军为“东亚地表最强战神军团”,是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和戚继光一样的战损比。
史料记载,戚继光带领着戚家军,前前后后抗倭十余年,大大小小的战役经历了至少八十多场,在这些战役中,被戚家军斩杀的倭军,单是有记载的,就足足有两万多人。
而戚家军这边,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战斗,打了八十多场仗之后,所有戚家军算在一起,总共阵亡了203人。
试想,如此低的伤亡率和战损比,在同时期的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有几个?所以,说戚家军是十六世纪“东亚地表最强战神军团”,一点都不为过。
而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疑问,戚继光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戚家军又是为何会让倭军闻风丧胆的呢?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从戚家军抗倭时使用的大杀器“狼筅”说起。
“狼筅”是戚继光发明的一种武器,其整体就是一根带有多个分叉的大竹竿。
当然,如果单独一个“狼筅”摆在那里,随便找个锋利点的兵刃,几下就能够将其砍成几段,并且,即便是让一个人举着“狼筅”上战场,也没有太大的杀伤力。
毕竟这玩意,说到底主要材质也是一根竹竿。
而它之所以会成为戚家军的抗倭神器,主要是因为戚继光将它一番改造后,用在了合适且正确的地方,而这个地方,正是让戚家军扬名立万的“鸳鸯阵”。
鸳鸯阵乃是戚继光亲创,他创立这个阵法,说白了就是为了对付倭军,而阵法的精髓,则就在于“配合”二字。
按照戚继光的设计,每个鸳鸯阵包含十一个人,这十一个人中,一人为小队长,队长的职责,是负责用战旗进行指挥,对小队进行号令,指挥前进后退以及变阵等等。
除了队长之外,站在鸳鸯阵最前面的,是两个盾牌手。
这两个盾牌手,一个手持四四方方的大方盾,此人称作“长牌手”,他的职责,就是用厚实的盾牌,抵挡敌人的重箭、长枪之类的攻击,是一个纯防御型角色。
而另一盾牌手,手持的是一面藤牌,所谓藤牌,是指用藤制成的盾牌,这种盾牌自然没有方盾防御能力强,但也能抵御一些普通攻击。
最重要的是,藤牌较为轻便,这就加大了藤牌手的机动性。
所以,在鸳鸯阵的藤牌手身上,同时还配备有标枪和腰刀,这样一来,藤牌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既可以远程输出,同时还能近战,以减轻长牌手的防御压力。
当然,不管是长牌手还是藤牌手,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掩护后队前进,而在这二人之后,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狼筅手”。
既然名字叫做狼筅手,那么手里的武器肯定是狼筅,不过,对于这个看似是一根大竹竿的狼筅,究竟是如何制成,并且在战场上起到什么作用,下面我们就重点讲一下。
狼筅又名狼牙筅,其主要材质确实是由一根粗大的竹竿制成,一般用的是南方的毛竹,其长度大多为五米左右,在制作时,会在竹竿的分叉上,装有铁蒺藜、倒钩刺之类的东西。
并且,为了保证狼筅的韧性和耐用度,还会在整根狼筅浇上桐油。
这还不算完,为了达到最大的杀伤力,通常还会在狼筅上面,蘸上“金汁”或者是抹上毒药,总之,各种有可能会给敌人带来损伤的东西,全都招呼上。
那么,狼筅制作好之后,在鸳鸯阵中是如何运用的呢?
前文讲到,鸳鸯阵的最前面是两个盾牌手,而在盾牌手后面,就是两个狼筅手,这二人在盾牌手缓步推进的同时,或者是在倭军一拥而上的时候,操起长达五米左右的狼筅,照着倭军就是一顿猛划拉。
而这一通猛划拉,能要了倭军的半条命。
为什么呢?想象一下,本身倭军生来就个头矮小,如果用常规面对面的打法,倭军就可以仗着身材矮小的优势,变得异常灵活,在出其不意之间,给对方造成伤害。
但有了狼筅之后,五米多长的长度,加上多个分叉,就能把矮小的倭军架住,不让他们靠近,同时,狼筅上面安装的各种铁蒺藜和倒钩刺,在士兵的一通划拉之下,就算不能让倭军死,但至少也能给他带去点伤害。
最重要的一点别忘了,狼筅上面可都抹了毒药,在这些毒药的作用下,加上铁蒺藜倒钩刺所带来的伤害,当场就能让倭军鬼哭狼嚎。
这就是狼筅在鸳鸯阵中的所能起到的作用,不过,虽说狼筅在这里有奇效,但仅仅靠着这些还不足以让鸳鸯阵所向披靡,毕竟狼筅的杀伤力十分有限,其主要的作用,还是为了阻止敌人近身。
所以,狼筅手在整个鸳鸯阵中,也只是一个辅助角色,真正的伤害输出,是狼筅手后面的四个长枪手。
长枪手顾名思义,就是手持长枪的士兵,这些士兵手里的长枪,通常都在六米左右,他们的职责,就是在前面的狼筅手用狼筅架住倭军之后,操起手里的长枪上去就是一通输出。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有了狼筅在前面,就让倭军不能近身,而长枪手则趁机收割倭军的性命。
有人说了,这要是有敌军绕到鸳鸯阵后面,来一个迂回攻击怎么办?别担心,在四个长枪手的身后,还有两个镗钯兵。
这两个镗钯兵,手里的武器自然是镗钯,什么叫做镗钯呢?这么说吧,它的大致形状,就像农村翻挑麦秸秆时用的三叉耙子,只不过不是木制而全部采用的是铁制。
这种铁制的镗钯,在战场上有两个妙处,一来,士兵能用它架住对方砍过来的兵器,毕竟镗钯上面有三个大铁叉子,这就轻轻松松的扛住了对方的大部分武器。
二来,既然是铁制的叉子,那自然也有杀伤力,试想一下,用这种大叉子对着倭军反手用力一刺,那还不马上给刺出几个血窟窿啊。
所以,有了这两个镗钯手在后方警戒,整个鸳鸯阵基本上就是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从防御到骚扰,再到攻击,最后到警戒全部都有,而这也是为何鸳鸯阵能扬名立万的原因。
并且,最令人值得称道的就是,鸳鸯阵中的任何一类武器,如果单独放在战场上都不堪一击,结果戚继光通过一个阵法,让这几种武器相互配合,就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这个阵法,可以说是贴身为倭军设置的,由于其机动灵活,可以根据战场形势随意变阵,比如可以从一个整体的鸳鸯阵,变为左右两个小阵,还能变成三小队的“三才阵”,正好克制住了倭军,因此戚家军才会将倭军杀得魂飞魄散。
当然,阵法再厉害,配合得再好,如果运行阵法的人不行照样达不到效果,而戚家军之所以能所向披靡,靠的是两点,一是个个皆勇士,二是令行禁止。
先说戚家军的战士,这些士兵,都是戚继光当初精挑细选出来的猛人。
最早的时候,戚继光带着大明的官军打倭,那打得叫一个憋屈,本身这倭军性情残暴,嗜血好杀,而大明的官军在败了几次后,就对倭军极其恐惧。
甚至到了一见倭军冲锋,大明官军就连忙撤退的程度,这样的士兵,别说戚继光,就是诸葛亮在世那也赢不了。
所以,戚继光就寻思着去哪里找一些英勇善战的士兵,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在义乌这个地方,发现了不少好苗子。
公元1558年的时候,有人在义乌倍磊发现了一座银矿,要知道,发现银矿就意味着发财了,所以,眼红的人不少,义乌周边的村镇就想派人过来抢夺这个银矿。
抢自家的银矿那还了得?义乌当地的老少爷们自然不愿意,于是,双方理论不成后,就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械斗。
而当时的戚继光,正好路过此地,也亲眼见证了这场械斗,而让他惊讶的是,那些义乌的老少爷们,虽说手里没什么像样的兵器,但干起仗来,那一个比一个猛。
于是,戚继光对这些人十分满意,一声令下,就从当地召集了一批人,而这批人正是最初的戚家军,也正是他们带着戚继光亲创的鸳鸯阵,将戚家军的名头越打越响。
不过,仅仅是骁勇善战还不够,为了保证鸳鸯阵发挥更大的伤害,戚继光还制定了极为严明的军纪。
比如在打埋伏战的时候,戚继光就规定,如果“遇贼不起”,或是“早起者”,不仅队长会因此被斩,同时,各个士兵也会遭到责打。
再比如,打仗的时候,如果有人不听从号令往后撤的话,那么不好意思,先割掉双耳,别以为这样就完了,等到战后回营的时候,谁没有耳朵,还是那个字“斩”。
还有,比如鸳鸯阵中的镗钯手,主要职责是为了负责警戒,同时保护长枪手,但如果长枪手被敌人击杀了,那这两个镗钯手同样也会因此被斩。
总之,靠着这种严明的军纪,让戚继光得以训练出一队又一队精于使用鸳鸯阵,且深谙配合的士兵,也正因为如此,戚家军不仅能将倭军杀得魂飞魄散,同时也让自身的战损率达到了一个极低的程度。
而回到问题本身,戚继光在抗倭时所使用的大竹竿,其真正的名字叫做“狼筅”,其主要材质确实是采用南方的毛竹制成,但却经过戚继光的改造,成为了一种能在鸳鸯阵中起到防御和骚扰作用的长兵器,同时也是鸳鸯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哪个历史文化名人或者著名诗句可以代表你的家乡?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县)。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蒙城建有庄子祠,庄子文化氛围浓厚,庄子是蒙城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思想至今对蒙城有着深刻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