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有黄铜病是什么意思,朋友玩了4年的LOL还是黄铜段位?
其实英雄联盟的段位并不是什么必要的东西,不论青铜白银还是说王者大师,我们所能体验到的快乐都是一样的。
如何打出青铜段位?不论是什么段位我们最开始需要考虑的并不是水平或者是队友的问题,确实在赛季中匹配机制会把玩家尽可能的稳定在当前段位,不过系统的问题我们无法避免,所以一定要改变一下自身的状态。
首先一点就是自信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很多玩家不管是打游戏还是说生活上,感觉自信已经成为了“奢侈品”。大家遇到问题以后并不是说寻找方法然后自信的解决它。
要么是发怒,要么就是退缩,这个反而成了年轻人的常态。
同理在打峡谷排位以前可以研究研究下棋,下棋想上个白金、钻石还是相对来说简单一些的,有了这个段位自信,以后再去打峡谷效果会更好一些。
英雄熟练度和细节不可或缺这里老丁拿下棋来举例子吧,我们把英雄熟练度对比为阵容体系,而细节则是运营思路。
很多玩家对于一套或者几套阵容都记得非常清楚,但是对于运营思路而言就没有那么熟练了,这也使得现在白金钻石的棋手还没有办法融会贯通的打出平稳的运营。
说完了例子,我们来说说具体该如何打出青铜段位。
首先目前这个时间点想要上分比较困难了,因为这个时间点属于大家的平稳期。
什么是平稳期?就是大家对于排位冲刺没有赛季初那么迫切,现在我们遇到的玩家要么是为了打保护局,要么就是随意的打几局排位。
所以我们想要快速上分还是要在赛季初或者赛季末来打,不过这个时间点也是能够让我们找找感觉的。
这里老丁就不给大家说什么好好补刀这种废话了,我所推崇的理论是:好好推线。
兵线是英雄联盟中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如何很好的获取兵线且让对手丧失兵线,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而这一点也是很多玩家所忽略的问题,大家总是想着如何去单杀对手,反而不注意这个最简单的东西。
时间节点要把控好首先我们来说说中路,中路兵线方面还是比较容易处理的,因为中路线比较短,如果说我们的英雄推线能力比较优秀,那么还是比较容易占据主动的。
这里我们拿潘森来举例子,不论遇到什么英雄,前三个近战兵最好后手去A。
因为潘森这个英雄是一个需要留出击杀距离的英雄,如果说我们前三个刀直接上去A,那么后续的一波兵线就会被对手卡在塔下,这种无法进塔的兵线就是“坏兵线”。
什么是好兵线呢?就是你推进塔后的回推兵线,这种兵线叫做好兵线。
潘森需要击杀距离包括2级的一波消耗,所以一级我们尽可能的就要把兵线控制在中路的居中位置,等到第二波兵线的第一个小兵死掉后升2上去打或者夺线权。
就拿这一张图举例子吧,如果说我们就推线方面占据了优势,一定要尽可能的站在近战兵的侧面,这样一来对手就不敢贸然的上来补刀,对于敌方英雄属于一种压制。
在我们夺得这种线权以后,就能够多看看打野,帮助打野争夺河道蟹或者保护一下打野,毕竟我们的兵线是优势,在前期这种兵线大概率会领先对手等级,哪怕是平级在野区双方打野对拼,那么我们去支援也是完全不亏的。
总结一下,12分钟以前尽可能的掌控兵线,夺得推线权,简单来说就是控制着一大波兵线慢慢的往前推,从而对野区进行保护。
说完了12分钟前,我们再来说说12分钟以后,作为一个中路12分钟以后要做的就是两点:推线和消失。
可能大家想要单杀对手比较困难,但是推线推赢对手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这一点也不做太多强调了,拼命推线即可。
在推完线以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消失在敌方的视野范围内。中路是非常重要的节奏点,如果说中路消失那么其他路的玩家也会比较紧张,对己方劣势路来说是一种解压。
消失以后要做什么?在脱离对手的视野以后,我们要做的还是两点,要么去帮助打野,要么就做好视野。
帮助打野比较简单,就是在推线结束的时间点,我们看己方打野是否有gank的意图,如果说有,那么我们直接往那边靠就行了,不管是3包1还是4包2效果都比打野自己去要好很多。
另外一点就是视野了,这里老丁推荐大家早换扫描,勤带真眼。
前期眼位就直接在河道墙体尽头处做就行,正好两个眼睛,能够让我们最大限度的规避敌方打野的gank。
到了游戏12分钟以后我们最好早点换扫描,出门最好带上真眼。这里要体现出一个峡谷相对论了,因为我们的假眼无法找出对方的假眼,扫描则可以,这样一来我们推线结束以后可以去河道开扫描转一圈,只要对面没有眼且我们能够比对面先动,这就说明了我们的视野完全碾压对手了。
因为篇幅有限所以只能给大家讲讲前期以及稳住队友的这一点。
总结一下,只要前期我们能够的把控住兵线和视野,那么游戏就能稳住一半,另外一半就是在于操作以及团战了。
太子洗马是个怎么样的职务?
景泰年间,翰林侍讲刘定之升任司经局洗马,掌太子宫中图书,结果就因为这个官职闹出了几个笑话,兵部侍郎王伟对刘定之说:“先生一天洗几匹马呢?”,刘定之淡定的说:“大司马已经洗干净了,少司马也需要洗,还不干净。”
明朝时期,大司马是兵部尚书的别称,少司马是兵部侍郎的别称,刘定之这个回答无疑是结结实实让王伟吃了一次瘪,王伟只能灰溜溜离开了。
后来刘定之升任右春坊右庶子,王伟又来对刘定之说:“别人都是假的庶子,只有先生是真的庶子。”这一次,刘定之找不出话来反驳王伟了,因为刘定之的官职是庶子,而他本身也是家中的庶子。
也就是说,庶子既是一个身份,区别于嫡子,所谓嫡庶有别;又是一个官职,庶子这个官职起源于周朝,是司马的属官。先秦时期秦国设置庶子一职,比如左庶子、右庶子、中庶子、少庶子等等,而从汉朝开始,庶子就成为太子属官,有太子庶子、太子中庶子等。
庶子一职一直存在于各个朝代,而且属于太子的属官,只不过到了明清时期,庶子属于正五品,但并非太子属官,而只是词臣迁转的一个阶梯。刘定之的右庶子就是这样一个官职。刘家庶子做了右庶子,这倒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趣事。
实际上古代有不少这样有意思的官职,前面说的洗马就是。关于洗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说是当时的洗马应当写作“先马”,既然是先,自然在马之前,即在马前驰驱,所谓太子先马其实就是太子侍从官,有辅佐太子之职,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
后来不知道怎么,先马就成了洗马,虽然每个朝代太子洗马负责的职务不同、品阶不同,但都是太子的属官,晋朝时期,太子洗马掌东宫图籍,历史上著名的《陈情表》之所以诞生,就是因为晋武帝司马炎立司马衷为太子,司马炎听说了李密的才名,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辅佐太子司马衷。
只不过,司马炎的诏书下了好几次,郡县的官员到李密家中催促了李密好几次,但李密的祖母已经九十多岁,年老多病,他想留在家中照顾祖母,所以就有了《陈情表》,上呈给了晋武帝,《陈情表》言辞恳切,让晋武帝大为感动,他感念李密的孝心,同意了李密的请求,特许李密在家尽孝,这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到了唐朝时期,设置两名太子洗马,是从五品下的官职,掌管东宫四库图书的刊缉贮藏,其实就是掌管书籍。
当然,这是定例,具体到个人则负责的工作不同,比如唐朝初期,魏征曾做过太子洗马。唐初魏征跟随李密(此李密非晋朝李密)降唐,在621年做了李建成的太子洗马,成为李建成的谋臣,只不过,对于李建成虽然很敬重魏征,但对于魏征的很多建议都没有采纳。
等到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被李世民杀死,李世民指责魏征曾经离间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而魏征还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来做,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了。”
李世民欣赏魏征的能力,再加上要抚慰东宫旧臣,因此并没有为难魏征,反而重用魏征,成就了一段君臣和谐的千古佳话。我们看魏征是李建成的太子洗马,但所做的工作绝不至于书籍之管,而是全面辅佐太子。
只不过,唐朝开始,太子洗马主要担任的工作就是东宫书籍的刊缉贮藏工作。只不过到了明朝时期,洗马这个官职突然就成了一个让人嘲笑的官职,一旦被授予这个官职,就不免被说成是洗马的官。
比如上面说的刘定之和王伟的故事,这个故事记载在焦竑的《玉堂从语》,而在叶盛《水东日记》中,则有不同的记载。
说是刘定之被任命为洗马之后,与兵部侍郎在朝中遇到,王伟对刘定之说:“吾太仆 马多,公须一一洗之。”而刘定之则回到:“何止太仆,诸司马不洁,我固当洗之耳。”旁观的官员听了都笑了出来。
而明朝时期还有另一则关于洗马这个官职的趣事,张岱在《快园道古》中记载:杨文懿曾在外镇守,后来以洗马的官职告假回家,走到一个驿站,县丞不知道洗马是什么样的官职,和杨文懿分庭抗礼,还对杨文懿说:“公的职务是洗马,拿一天能洗多少马?”
县丞问的一本正经,而杨文懿回答的也一本正经,杨文懿说:“勤快了就多洗,懒了就少洗。”多了一会儿,来报说有一个御史即将到达驿站,县丞就催促杨文懿给御史让位置。
杨文懿不紧不慢地说:“你说的很有道理,不过,等他到了再给他腾地方也不晚啊。”所以杨文懿并没有离开,结果御史到了之后就对杨文懿行礼,关心杨文懿的饮食起居。县丞一看,赶紧跪在地上谢罪,这可真的是无知惹的祸。
所以,明朝时期,洗马这个官职还真的是挺有意思的,有人戏谑为负责洗马匹的官职,有人则直接误解为洗马匹的官职。
这倒也不能怪官员孤陋寡闻,太子洗马这个官职,初看确实很容易让人误解为为太子洗马,这和孙悟空认为弼马温是一个高大上的官职正好相反。
虽然太子洗马这个官职现在看来或者说从明朝时期看来,在明朝之前,似乎并没有出现过类似戏谑或者误解的记载,所以应当是从明朝时期开始,洗马这个官职在外人看来不再那么高大上。
而实际上太子洗马这个官职虽然一直传承到了清朝时期,但确实是有变化的,至少清朝时期已经不再设置太子属官,所以虽然依旧有洗马这个官职,但并非太子的属官,而是归于詹事府,是一个从五品的官职,而它实际的存在意义只是一个阶梯,是翰林官员迁转的一个阶梯。
玩了四年的英雄联盟还是青铜?
这种情况很多,笔者其实也差不多。
笔者是从S2末期开始接触LOL的,比题主早了一点,一直玩到S8,也有五六个年头了,这期间,笔者的段位一直都处在白银、黄金这两个段位,无法再上升了。
而身边的朋友有常年钻石的,也有大师,分段低的也有青铜的,跟我差不多的人也大有人在。这是什么原因呢?
接下来,笔者就说说自己的看法,以便抛砖引玉:
天赋我一个朋友跟我一块接触的游戏,几乎每天都一起去玩,玩完一起回来。我们俩的游戏时间几乎相同,接触到的游戏资讯也几乎一样,但是他就是玩的比我好,就是可以虐我,段位也比我高出两个大段,没办法,我都快被气死了。
后来我想通了,游戏这个东西,真的是需要天赋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像上学的时候,有的人不怎么学习就成绩很好,而有的人一直在努力,成绩却很平平。
天赋不同,对游戏、对英雄的理解深度不同,肯定会导致游戏竞技水平的高低。
游戏时间不同就题主所说,身边人什么段位的都有。其中很可能的原因就是你玩的时间比他们少。这个游戏有个属性,叫熟练度,其实很能体现实力,一个人段位就算不高,但是一个英雄玩的场次够多,熟练度就会很高,他使用这个英雄的时候,有可能就可以打崩高段位的玩家。
所以,题主身边高段位的玩家,有可能游戏的时间比题主长,所以段位高也很正常。
多看视频和直播再一个原因可能就是题主的朋友经常看游戏视频,看主播玩游戏。虽然看的时候图的是一个乐字,但是看的时候却能学到很多东西,你自己玩是很难琢磨出来的。
比如大司马的知名打法,正方形打野,边缘OB法等等,玩家们看了会学到一些可以用到的打法。
对排位的态度再者就是对排位赛的态度了,有的玩家排位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上分。他们在打排位赛的时候,肯定会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位置,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英雄。这样胜率肯定会高很多。
而有的玩家却不同,打排位如打匹配,动辄选出一个不是很熟的英雄,甚至还有玩家在排位赛上练英雄,并且在游戏中动不动就开喷,一言不合就挂机,这类玩家如果能很顺利上分,那才奇怪!
所以,玩家们对待排位上分的态度,也决定了他们的上分速度。
段位的高低,基本上可以体现出一个玩家游戏水平的高低,但是不排除低段位也有大神,高段位也有混子。题主这种情况,应该可以从笔者罗列的上述几条中找到原因。希望可以帮到你。
其实段位高低并不是很重要,只是一个吹牛的资本而已。有人说青铜才是玩游戏的那群人,而高段位是被游戏玩的人。虽然这句话不是很对,但是他有一点说的没错,那就是玩游戏而得到的快乐,与段位的关系不大。
各位看官,你觉得呢
战国时期皇子怎样叫母亲及其他妃子?
现在很多古代小说和电视中的人称都是随手乱用,比如喜欢让皇后和嫔妃自称为“臣妾”,庶出的皇子公主称自己的生母为“母妃”,殊不知在古代人眼里,臣妾指的是奴隶,母妃更是不仅直到明清才出现,而且只是书面用语并非当面称呼。
古代妻妾之别有如天渊,早在战国时的《礼记》中就有记载:“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唐律》中也明确规定“妾通买卖”,纳妾时给予的财物被称为“买妾之资”。而妻妾之别不仅在民间泾渭分明,在皇宫中也同样毫不例外。比如晋武帝的宠妃胡芳得宠到了有着“亚后”的待遇,但她的父亲胡奋在遇见皇后杨艳的父亲时,仍旧只能恭恭敬敬地说道:“我的女儿不过是给你的女儿做婢女的。”再比如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在后宫中的待遇都一切如同皇后了,但一个小小的从六品下的侍御史照样敢在提到武惠妃时毫不客气地指出“惠妃本是左右执巾栉者也”,直接对皇帝说你心爱的女人不过就是一个伺候你的下人。
不仅在世人眼里小妾的身份是如此不上了台面,小妾所生的庶子甚至都没资格安葬自己的生母。唐朝有位大臣名叫丘行恭,曾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先后灭掉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立下赫赫战功,但就因为和嫡兄抢着安葬父亲的小妾自己的生母,被法司弹劾并受到了除名这样严重的惩罚。
也正因为小妾自身地位低下,小妾所生的子女自然不能以出身卑贱的生母为母,只能尊嫡母为母。所以《红楼梦》中的探春与贾环因为是贾政的小妾赵姨娘所出,只能称生母赵姨娘为姨,而称嫡母王夫人为母亲,探春更是直言道,王夫人的兄长王子腾才是她的舅舅,赵姨娘的兄弟算她哪门子舅舅。
中国古代嫡庶分明,嫡庶之间的差距很大,不止是民间百姓的庶出子女不得称呼生母为母亲只能称阿姨,就算是在皇室中,庶出的皇子也同样只能称生母为姨——无论生母在后宫中的品级有多高。
《南史·齐武帝诸子》中就有记载,“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
《南史·齐宗室》同样记载道:“钧字宣礼,年五岁,所生区贵人病,便加惨悴,左右依常以五色绊饴之,不肯食,曰:‘须待姨差。’”
按南齐后宫制度,贵人为正一品的三夫人,淑媛为正二品的九嫔,区贵人、阮淑媛在后宫的品级很高,而萧钧和萧子懋也都是大孝子,但就因为是庶出,所以不得称呼生母为母亲只能称为阿姨。
所以清人在《称谓录》中总结道:姨 《南史·齐宗室传》:“衡阳王钧五岁时,所生母区贵人病,便悲戚,左右以绊饴之,不肯食,曰:‘须待姨差。’又,晋安王子懋母阮淑媛病危,有献莲花供佛者,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此花竟夕不萎。’”案:今人多称本生之妾母曰姨,盖其由来已久矣。
那么电视剧和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母妃这一称呼究竟源自于哪个朝代呢?《明史·礼志》给出了“明制,天子登极,奉母后或母妃为皇太后,则上尊号。”其后清朝的雍正皇帝也曾在诏书中称康熙的宜妃等嫔妃为母妃,然而母妃这一称呼也只见载于书面用语,庶出皇子对生母的当面称呼仍旧不存在母妃这一称。所以只要不是丈夫的正妻,只要是个小妾,那么穷其一生都没资格被自己怀胎十月生下的孩子喊一声娘。正因为有着这样有违人伦天性的制度,所以无论是平头百姓家的小妾还是皇宫中盛宠一时的嫔妃,只要一日坐不上正妻之位,就一辈子也听不到亲生儿女喊自已一声母亲。
身处如此泯灭人性的制度之下,庶子对自己生母是生不能称呼为母,死不能为之安葬。如果庶子孝顺,和生母的感情深厚,这对母子来说都是莫大的折磨;如果庶子性情比较凉薄,不屑承认自己的生母,那对生母本身更是莫大的伤害。
所以也就无怪乎后宫里的嫔妃各种明争暗斗,千方百计想要当上皇后了。她们为的不仅仅是再也不向皇后磕头下跪任打任罚,也不单单只是为了能够在死后享受到后人的祭祀,更是为了能够好好听一听自己的亲生骨肉喊自己一声“母亲”——这是何其卑微而令人触目惊心的愿望,然而这样微薄的心愿却在残酷冷血的制度下是如此的遥不可及。
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预言家?
第一:刘伯温,著作《烧饼歌》
第二:诸葛亮,著作《马前课》
第三:李淳风,著作《藏头诗》
第四:吕望,著作《乾坤万年歌》
第五:袁天罡,著作《推背图》
第六:邵雍,著作《梅花诗》
第七:高静涵,著作《步虚大师预言》
第八:鬼谷子
第九:姜子牙
第十:许负
其实在我本人看来,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预言家,只是他们看待事情的眼光比大多数普通人要长远,因此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就会说他们是预言家,为他们带上神秘的面纱。
要知道古代时期的思想是极为封建迷信的,崇尚鬼神之说,这种情况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是靠血腥的政变才当上皇帝的,他杀兄弑弟还迫父禅位,其手段之残忍,在历史上饱受诟病。
然而,李世民继位之后画风大变,他没有成为一个暴虐的皇帝,反而文韬武略,纳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并由此成为一代明君,在历史上享誉极高声誉。
不过,到了李世民执政晚期,他开始志得意满,并逐渐放飞自我了,干了一些昏庸之事,对他的名声造成了一些影响。
那么,李世民晚年究竟昏庸到了什么地步呢?
01,沉迷享乐,不惜国力。
李世民继位之初,国家还比较穷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此他实施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国策,比如薄赋尚俭,崇尚文教,大力发展农业和经济建设,完善国家法律体系,等等。
到贞观中期,国力大为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军队强盛无比,唐朝由此逐步进入盛世。
在私生活方面,李世民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他十分节俭,不喜欢铺张浪费,尤其是在长孙皇后和魏征的影响下,他对自己的欲望十分克制,堪称帝王之楷模。
但是,随着长孙皇后于贞观十年去世,以及魏征在贞观十七年去世,李世民缺少了贤内助和“镜子”,他就逐渐开始放飞自我了。
比如说,李世民觉得自己居住的宫殿太过陈旧和狭小了,所以准备新建一些宽大的宫殿居住。
比如说,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嫌弃长安太过闷热,于是命人在翠微山下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翠微宫,当做避暑之地。
但是,翠微宫刚刚修建完成,李世民看完后觉得不满意,又下令重修了玉华宫,并在长安和洛阳等地陆续大兴土木,修建各种宫殿。
我们都知道,修建宫殿是很花钱的,李世民当然不会自掏腰包了,所以国库里的钱就源源不断地流出,国家财政因此十分紧张。
除了花钱之外,人力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曾有大臣劝说李世民,说修建宫殿需要消耗大量民力,这可不是好事啊,李世民却说了一句让众臣惊掉下巴的话:
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李世民的意思是,百姓没有事干就容易变得惹是生非,只有让他们充当劳役,才能更好地管理他们。
也就是说,李世民觉得百姓都是贱骨头,只有给他当牛做马,才是正确的!
这与李世民一贯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可是大相径庭的,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李世民晚年已经忘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为自己取得的功绩而感到志得意满,觉得也该享受一下了。
除了大兴土木之外,李世民晚年的爱好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说他开始使用锦绣珠玉等奢侈品了,还豢养了大量马匹、猎狗、鹰隼供自己玩乐,并喜欢四处游玩,每次出行的花费都特别巨大。
这些可不是史书的污蔑,而是在他晚年自我反省的时候说的,他还是自己所做的这些不可以效仿,要儿子们引以为戒。
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因为李世民身边缺少像长孙皇后和魏征这样的监督者,可见在李世民也是有一颗躁动之心的,一旦他没有了约束,就很容易放飞自我。
02,贪慕虚名,穷兵黩武。
不可否认,李世民一生在军事方面取得的功绩是十分巨大的,灭突厥、薛延陀、吐谷浑等国,平西域诸国,威震海内,万邦来朝,由此成为天可汗。
细心之人可以发现,李世民早期的军事思想还是很务实的,比如说他即位之初,在面对突厥大军入侵的时候,很识时务地签订了渭水之盟,在自身发展壮大之后,再回过头来收拾突厥人。
还有,在消灭突厥和吐谷浑等国的时候,李世民也是在充分保障国内经济发展和秩序稳定的情况下,才对外用兵的,因此他虽然连续发动战争,但唐朝依然在不断壮大。
但是,到了李世民晚年,他的军事思想发生了极大改变,不再那么务实了,更多时候是为了维护天可汗的尊严而战。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高句丽,贞观十九年的时候,高句丽国内发生了权臣弑主之事,事后也没有及时禀告李世民,李世民觉得很没面子,于是下令整军备战,并让江南十二州修建大型战船。
当时很多人劝李世民说,高句丽十分遥远,还是个城郭之国,不易攻取;再者,高句丽夏季多雨,冬季极寒且漫长,适合征战的只有四月到七月这短短三四个月,如果大举出兵高句丽,一旦无法马上获胜,将会十分被动;更重要的是,高句丽只是个小国,也并不富庶,不值得唐朝大费周章。
但是,李世民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夺取高句丽,将其纳入大唐版图,并将这一功绩写入自己的功劳簿,供后世之人瞻仰;尤其是,当初隋炀帝没办成的事,李世民觉得只有自己办成了,才能显现出高低之分。
于是,李世民不但坚持征讨高句丽,而且还是亲征,而就在战争发生的间隙,唐朝西线也爆发了战争,薛延陀大举入侵边境,唐朝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
高句丽和薛延陀虽然最终都被唐朝所灭,但由于战争持续的时间长,唐朝消耗了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再加上李世民大兴土木、沉迷享乐,百姓的负担因此大大增加。
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丘之役,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运输....军旅棘动,宫室互兴,百姓颇有劳弊。
可以说,攻打高句丽并不是个明智的举动,颇有穷兵黩武的意味,但李世民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而一意孤行,最后受苦受难的还是百姓。
03,不再纳谏,朝无正言。
李世民之所以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善于纳谏,尤其是长孙皇后、魏征、长孙无忌、房玄龄和褚遂良等人,他们都是善于进谏之人。
这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长孙皇后和魏征,他们都是敢于戳李世民脊梁骨的人物,而且他们的谏言大多都被李世民采纳。
然而,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对于谏言的态度有所转变,臣子们进谏开始变得越发困难了;到长孙无忌去世后,李世民就更加听不进去逆耳忠言了,甚至曾因为怀疑魏征进谏是为了博取名声,而下令将其墓碑给推倒。
李世民之所以听长孙皇后和魏征的话,是因为这两人都无私,而且说得有理,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李世民的人生目标是开创盛世,并成为一代明君,他因此愿意纳谏。
为此,李世民可以保持最大的克制,比如说他曾在继位之初将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杨氏纳入宫中,后来杨氏深得李世民宠爱,还剩下儿子李明,但因为杨氏身份特殊,所以没有得到册封。
大约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数年,李世民一度打算册封杨氏为皇后,魏征得知此事后就很不高兴,跑去劝说李世民,说“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将杨氏比作是秦国公主辰赢,要李世民不要学习晋文公和晋怀公这对叔侄,同娶辰赢为妻。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压制住内心冲动,打消了立杨氏为皇后的想法。
但是,自从魏征去世之后,朝堂再无善于进谏之人,再加上那时候李世民已经基本开创了盛世,他因此感到自我满足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所以不太愿意听到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谏言了。
就比如说,李世民决定亲征高句丽的时候,大臣们的进谏,他就没有听进去,等到第一阶段战役结束之后班师回朝,他常常为战果不如意而感到懊悔,还说魏征如果在,他也不至于发起这场战争,于是下令厚赏魏征家人,并重新树立起墓碑。
尽管如此,李世民依然再次亲征高句丽,虽然最终将其灭亡,但唐朝的损失也很大,可以说是得不偿失的。
而且,李世民更加我行我素,以至于原本还愿意进谏的大臣,后来都为了自保而不再说话了。
举个例子说,李世民晚年自我反省的时候,曾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说,我最近有什么过失没有,你们都说说看。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本想说李世民连连征战、大兴木土,致使民生凋敝、国库空虚,但他们因为害怕惹恼李世民而受到处罚,结果都说李世民没有过失。
反倒是李世民的妃子徐慧心直口快,上书指出李世民的过失,李世民无以反驳,就厚赏了徐慧。
但是,还没等李世民改正错误,他就因病去世了。
我们可以发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作为李世民的元从功臣,又是当朝重臣,连他们都不敢再进谏了,更何况是其他官员呢?
由于李世民晚年不再那么积极纳谏了,导致满朝都是歌功颂德之人,这些人为了顺从李世民的心意,做事往往是没有下线的,这也为李世民去世后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埋下了伏笔。
04,猜忌心强,君臣离心。
李世民与功臣们的相处方式很简单,就是当哥们来对待,完全没有架子,哪怕是在他当皇帝之后,也没有发生屠杀功臣的悲剧,而且他对功臣们都很厚待,与功臣们的相处也是坦诚相待的,也十分宽容。
但是,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贞观十七年,这一年侯君集因为协助太子李承乾谋反而被他杀掉,这让他意识到厚待功臣们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所以他开始猜忌功臣们,不再以诚相待了,而是采取帝王之术加以制衡,这其中以尉迟恭和李勣最具代表性。
先说尉迟恭,他对李世民忠心耿耿,他不但是功臣,而且还是李世民的救命恩人,两人的关系那是相当过硬的。
但是,在李承乾、侯君集谋反事件爆发之后,随着李世民对功臣们态度的转变,尉迟恭也深感危险,便上书请求回家养老,李世民早就担心他谋反了,因此没有挽留。
后来,李世民第一次亲征高句丽,尉迟恭觉得天子都亲自出战了,自己也得表忠心,于是请求出征,李世民便任命他为左一马军总管,但在班师回朝后,李世民仍旧让他回家养老。
在随后数年,尉迟恭闭门不出,只是在家吃喝玩乐,沉迷酒色,还迷信术士之言,在家研制丹药自服。
敬德末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也就是说,尉迟恭为了打消李世民的猜忌心,选择急流勇退,并用自污的方式来自保。
还有李勣,也是个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人物,而且忠心耿耿,但李世民晚年对他不是太放心,又想将他留给儿子李治继续使用,便使用了一些权谋。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在病重之时将李治找来,说李勣这个人才能不错,但他担心李勣不能效忠李治,所以准备将其贬黜到外地,等李治继位后再把李勣召回京城,委任其为尚书左仆射,这样李勣就会誓死效忠李治了。
这事如果搁在以前,李世民肯定会把李勣找来,跟他直截了当地把话说清楚,用真诚去感化他,从而让其效忠于李治,但他因为猜忌心而对李勣不放心,所以使出了一招帝王之术,用先抑后扬的方式来笼络李勣。
如果君臣之间没了情谊,只剩下权谋了,那君臣离心之事是必定会发生的。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李世民晚年能够信任和依赖之人,其实并不多,尤其是武将,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或多多少都遭到了李世民的猜忌,有些人甚至被他杀死。
比如说曾被李世民宠信的大将张亮,他因为私自豢养了五百多名义子而被心有叵测之人诬陷成谋反,李世民就感到非常紧张,没有详细调查,就将他给斩首了,并没收了他全部家产。
实际上,确实曾有人劝说张亮谋反,张亮也差点心动了,原因是他遭到李世民猜忌,被排挤出了京城,但他最后并未付诸行动,豢养义子之事也只不过是捕风捉影而已,并一定是真的。
05,为求长生,服用丹药。
在历史上,不乏服用丹药,从而追求长生不老之人,比如说秦始皇嬴政。
李世民登基之初,对于服用丹药这件事是极尽嘲讽的,他自言对生死淡然处之,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
但是,随着李世民身体逐渐变差,到他第二次东征高句丽回来之后,他又染上了风疾,身体就变得更差了,这时候他就开始畏惧死亡了。
同年,王玄策在击败天竺之后,带回来一个那罗迩婆婆寐术士,此人自称二百余岁,懂得长生不老之术,李世民为之精神一振,立马下令其制造丹药。
在随后几个月时间里,李世民的病时好时坏,到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他的病情突然加重了,住在翠微宫里修养,根本无法下床。
此前李世民还对丹药持谨慎态度,但当他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不顾群臣劝谏,服用了那天竺术士制造的丹药,结果没几天就去世了,年仅五十一岁。
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李世民究竟是因为疾病去世,还是因为吃丹药去世的,但他吃丹药这件事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他的生活作风确实发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不被他所喜的事情,他在晚年还是干了。
当然了,通过以上这几点,并不能就此判定李世民晚年是昏庸的,这些只是他干的一些昏庸之事罢了,成为了他的减分项,总体上而言他在晚年还是功大于过的,依然具有超强的才能和智慧,是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