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黄铜B111,小口径中间威力弹相比中口径中间威力弹有什么优势?
主要在于杀伤效果好,射击精度高,但现在来看,中口径是下一代步枪发展的选择
20世纪初,步枪子弹发展到无烟火药+全金属被甲弹这样现代子弹阶段时,各国大多选择7-8mm口径作为单兵步枪制式枪弹口径。这种类型子弹一般称为中口径全威力子弹,称10mm以上口径的重机枪弹为大口径子弹。几种子弹对比,最右的老干妈的12.7mm大口径重机枪子弹。
早期步枪射速低,而且各国普遍比较追求射程,所以装药量较大,子弹长度在50mm以上。由此导致后坐力也相当吓人,不适合连发,所以尽管在一战的时候各国都出现过不少“自动步枪”,但是后坐力太大,再加上机械加工水平不成熟,很快昙花一现。最早的自动步枪,毛子的费德洛夫M1916自动步枪,一战时期已经有不少自动步枪,但使用全威力弹操控水平太差,再加上成本过高,所以并未推广。
一战时期因为战场是以战壕阵地作战为主,各国相当重视射程和远距离杀伤。但是到二战时期,装甲机械化作战开始成为主流,步兵间交战距离大幅度缩短。早在二战爆发前德国陆军军械局就发现70%以上的战斗是发生在400米以内,这种情况下全威力子弹普遍超过600米甚至1000米以上的有效射程是浪费和威力过剩。而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150米以外性能非常差。因而开始研发缩小药柱长度,减少装药量的子弹,缩小了威力,但大幅度减少后座,适合自动武器发射。由此推出了7.9233mm的中间威力弹,给第一款突击步枪STG-44使用。
可以说是中间威力弹的诞生催生了突击步枪时代的到来,早期中间威力弹是在原先中口径全威力步枪子弹基础上进行改进截短,所以也被成为中口径中间威力弹,最著名的就是AK-47的。到1952年,美国陆军委托霍普斯金大学进行“齐射”专题研究,认为小口径步枪子弹更具有优势。这种子弹外形上更像是缩小版的全威力弹,弹头较为细长,主要依靠击中目标后失稳产生距离的翻滚来扩大创面,因而杀伤效果更加突出。同时威力更加可控,精度更加好。1964年美国最先推出第一款5.56mm小口径步枪子弹,后成为北约标准口径步枪子弹。后俄罗斯推出5.45mm、以及中国的5.8mm小口径步枪弹。
几种步枪子弹对比,从左到右分别是莫辛纳甘的7.62×54、M14使用的7.62×51、AK-47使用的7.62×39、M16使用的5.56×45以及AK-74使用的5.54×39,后三种属于中间威力子弹。
俄罗斯制式子弹杀伤效果图,最上面是小口径的5.45×39mm子弹,最下面的是全威力的7.62×54mm子弹,中间是AK-47使用的两种7.62×39mm子弹威力。小口径子弹虽然优点很多,但有个遗憾的缺点,那就是穿甲威力差。因为小口径子弹主要靠击中目标产生的剧烈翻滚来扩大杀伤,这在打击无防护的软目标效果才明显。在小口径步枪子弹推广早期,防弹衣技术还不够发达,不仅重量重,而且无法在近距离阻挡子弹,所以效果还好。但是现在材料技术的大发展,凯夫拉芳纶纤维防弹衣,加上重点部位上陶瓷、钛合金复合装甲插板。这一套下来,小口径步枪就变成“痒痒拳”了。
这就导致一些国家开始准备恢复中口径子弹的枪械。例如俄罗斯下一代突击步枪方面,除了继续沿用5.45mm小口径弹药的AK-12外,还有恢复使用7.62mm口径的AEK-971,并且AEK-971主要作为特种部队和内务部队武器。使用AEK-971的俄罗斯特警,看这电焊盔就知道是精锐毛子。
喜欢搞技术的美国,更是准备推出新的中口径子弹作为下一代弹药,在经历雷明顿公司和亚历山大武器公司先后推出6.8mm SCP和6.5mm Grendel子弹之后,现在美军倾向于6.5mm埋头弹。这种弹药是采用二级点火原理,击发后辅助发射药燃烧将弹头推出弹壳,随后主发射药随即点火,将子弹从枪管中高速推射出去。发射药利用效率高,这样子弹在装药量更少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初速,增强贯彻力。
合金和铜的区别?
铜是由铜元素单独组成,即使有其他金属存在,也是极少量的以杂质状态存在。铜合金则不一样,其是由铜和其他金属组成的合金,如铜锌合金为黄铜,铜锡合金为青铜,铜中加入铍的为铍青铜,铜铝铁合金为铝铁青铜等等。
铜的应用场合一般为导电件,如汇流排、电线电缆,漆包线等。铜合金的使用场合十分广泛,从螺钉螺母到波导管,弹簧、簧片,早期的拉链条,灯具、灯饰等等。
铜较柔软,延伸率较大,铜合金较硬,延伸率略小。
铜是一种密度为(8.94 g/cm3)的半贵重金属。纯铜是紫红色的,也称为紫铜。纯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耐腐蚀性和可塑性。它能在低温下保持较高的塑性和冲击韧性。用于制造低温设备和高压设备的垫片。铜耐稀硫酸、亚硫酸盐、稀和中浓度盐酸、乙酸、氢氟酸和其他非氧化性酸,对淡水、大气和碱溶液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铜不耐不同浓度的硝酸、氨和铵盐溶液。可溶性铜氨离子[Cu(NH4)3]2+会在氨和铵盐溶液中形成,因此不耐腐蚀。变形纯铜的等级:TL、T2、T3、TU1、TU2、TP1、TP2等。T1和T2是高纯度铜,用于制造电线和制备高纯度合金。T3的杂质含量和氧含量高于T1和T2。主要用于垫片、铆钉等一般材料,TU1、TU2为高纯度无氧铜。它们主要用作真空装置。TP1和TP2为磷脱氧铜,主要由管道供应。主要用于冷凝器、蒸发器、换热器、换热器等部件。
铜合金是以铜为基体和其它元素组成的合金。传统上,铜合金分为三类:黄铜、白铜和青铜。
1.黄铜
铜和锌的合金叫做黄铜。其铸造性能好,机械性能高于纯铜,耐腐蚀性与纯铜相近,耐大气腐蚀性优于纯铜,且价格低廉。广泛应用于化工行业。
在黄铜中加入锡、铝、硅、锰等元素形成的合金称为特殊黄铜。其中,锰和铝可以提高黄铜的强度;铝、锰和硅可以提高黄铜的耐蚀性和耐磨性;铝可以提高黄铜的可加工性。
化学工业中常用的黄铜牌号包括H80、H68、H62等(数字表示合金中平均铜含量的百分比)。
H80具有高耐腐蚀性,在大气、淡水和海水中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它可用作薄壁管和波纹管。
H68具有良好的塑性。它可以在室温下压制成形为容器零件,如散热器壳体、导管等。
H62室温塑性差,但机械强度高,易焊接,价格低廉。可作为低温设备的气缸、管板、法兰和螺母。
锡黄铜hsn70-l含有1%的锡,可提高其在海水中的耐腐蚀性。因为它最早用于船舶,所以被称为海军黄铜。
2.白铜
镍质量分数小于50%的铜镍合金称为简单(普通)白铜,含锰、铁、锌或铝的白铜称为复杂(特殊)白铜。在工业铜合金中,白铜的耐蚀性最好。它还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腐蚀性和抗应力腐蚀性。是海水凝结水管的理想材料。
3.青铜
除了黄铜和白铜,其他铜合金被称为青铜。铜和锡的合金称为锡青铜;铜和铝、硅、铅、铜和锰的合金称为无锡青铜。锡青铜可分为铸造锡青铜和压力加工锡青铜,其中铸造锡青铜应用最为广泛。
铜扶手型材
典型品牌zqsn10-1锡青铜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能够承受冲击载荷,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良好的铸造性,但在许多介质中比纯铜更耐腐蚀。锡青铜主要用于铸造耐腐蚀、耐磨零件,如泵壳、阀门、轴承、蜗轮、齿轮、旋塞等。无锡青铜(如铝青铜)的机械性能优于黄铜和锡青铜。具有耐磨、耐腐蚀的特点,无铁磁性,冲击时不产生火花。主要用于加工成板材、带材、棒材和线材。
铜锌40的熔点是多少度?
熔点温度如下:金:熔点1064℃
铜:熔点1083℃
银:熔点962℃
锌::熔点419.5℃
铅:熔点327℃
黄铜的熔化温度为934-967℃,锌的熔化温度为419.53℃。一、黄铜
黄铜是铜及锌的合金,因色黄而得其名。铜含量62%-75%的黄铜,其熔点为934-967度。
黄铜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都很好,可用于制造精密仪器、船舶的零件、枪炮的弹壳、硬币(如五日圆硬币)等。含锌量不同,也会有不同的颜色,如含锌量为18%-20%会呈红黄色,而含锌量为20%-30%就会呈棕黄色。
普通黄铜的用途极为广泛如水箱带、供排水管、奖章、波纹管、蛇形管、冷凝管、弹壳及各种形状复杂的冲制品、小五金件等。随着锌含量的增加从H63到H59,它们均能很好地承受热态加工,多用于机械及电器的各种零件、冲压件及乐器等处。
为了提高黄铜的耐蚀性、强度、硬度和切削性等,在铜-锌合金中加入少量(一般为1%~2%,少数达3%~4%,极个别的达5%~6%)锡、铝、锰、铁、硅、镍、铅等元素,构成三元、四元、甚至五元合金,即为复杂黄铜,亦称特殊黄铜。
二、锌
锌是一种青白色、光亮、具有反磁性的金属,虽然一般用作商品的锌都经过加工,这些特性已不再鲜明[10]。其密度比铁略小,呈六边形晶体结构。
在常温下锌是硬而易碎的,但在100至150°C下会变得有韧性。当温度超过210 °C时,锌又重新变脆,可以用敲打来粉碎它。[12]锌的电导率居中。在所有金属中,它的熔点(420 °C)和沸点(900 °C)相对较低。除了汞和镉以外,它的熔点是所有过渡金属里最低的。
铜合金C4250的特性和应用?
c4520品名为锡黄铜
锡黄铜在淡水及海水中均耐腐蚀,泛称海军黄铜。一般锡黄铜含锡量为1%,含锡过多,降低合金的塑性。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软态的拉伸强度为350MPa,伸长率为60%,冷加工性能优异,能承受热轧和热挤,可进行冷、热压力加工,易切削,焊接性好,在海水中有较高的耐蚀性,广泛用于船舶、热电厂的高强耐蚀冷凝管。
按合金中的含锌量,分为α锡黄铜, (α+β)锡黄铜。单相锡黄铜如70Cu-29Zn-1Sn,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软态的拉伸强度为350MPa,伸长率为60%,冷加工性能优异,能承受热轧和热挤,但不可热冲及热锻。广泛用于船舶、热电厂的高强耐蚀冷凝管。此种合金有应力腐蚀破裂倾向,因此冷加工的管材必须低温退火以消除应力。(α+β)锡黄铜如62Cu-37Zn-1Sn,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软态的拉伸强度为380MPa,延伸率40%,可进行冷、热压力加工,易切削,焊接性好,在海水中有较高的耐蚀性,适用于船舶零件,与海水、汽油等接触的零件。
古代火炮炮弹是一个铁球吗?
欧洲人最早发明的远程投射武器不是火炮,而是弩炮和投石器。
弩炮利用绳索的绞力蓄力,然后在短时间内释放,可以将弓矢高速发射出去。
而投石器运用了杠杆原理,将力放大,可以投放非常重的弹丸,对城墙等军事设施造成巨大伤害。
后来火药传入西方,外加铜的铸造技术成熟以后,欧洲有了热兵器,那就是火炮。
最初的火炮依然是为攻城服务的,最早出现的是臼炮。
这是一种炮身短(口径与炮管长度之比通常在1:12到1:13以下)、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线弹道的滑膛火炮。这个时候的铸造技术还不够生产较长的火炮炮管。
臼炮最初出现于13世纪,发射石弹。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攻城战、1489年苏格兰的Dumberton攻城战等战役中,攻城一方都使用了大口径臼炮用于破坏城池,臼炮的弹道很像今天的炮击跑,但是口径极大,破坏力极强,19世纪50年代以前的很多大口径火炮很多都是臼炮。
1832年法国制造的“Monster Mortar”。
臼炮一般发射的就是实心弹丸,或者开花弹,能够对敌方防御设施造成毁灭性打击。
后来铸造技术提高,有了较长的铸造炮管,可以将炮弹发射更远,弹道更为平滑,这种火炮也就是加农炮,加农炮最初的弹丸是实心圆球金属弹丸。
早期的加农炮是后膛填充的,就是类似于一个加长了的臼炮,最后面的一段可以拿下来,里面放火药,而前面的炮管里塞弹丸。发射一次,要拆卸后面的火药仓重新装药。
这种时候就只能发射球形弹丸,类似于一个加强了的投石器。
但是后来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可以铸造结实耐压的整体炮管,就有了前膛填装的火炮。
这种火炮炮管是全密封的,只有在尾部有个小洞,留出引信的捻子,发射时先将火药塞进炮管最底部,压实,然后再从炮口塞进圆形弹丸,发射时点燃尾部引信,火药爆炸,将弹丸弹射出去。
从此火炮的技术日趋成熟。
可以稳定发射弹丸以后,人们根据功能研发了不同的炮弹。一下例举几种。
1. 实心圆球弹
这是最基础的,均匀的金属圆球,发射出去以后具备巨大动能,主要是对工事、列阵、装甲骑兵、步兵、船只造成直接打击。
2. 葡萄弹
无数细小的弹丸被简易地包裹在一个弹筒里,发射喷射出去以后会造成一大片伤害,如果说实心弹类似于步枪点射,那葡萄弹就有点类似于散弹枪喷射,主要是对人员构成伤害,并且在海上被用于撕裂船只的帆,使其失去动力。
3. 链弹
这是在海战中广泛使用的,用金属杆或者金属链把2-3个铁球连起来。发射出去以后,这两个铁球会转起来,中间的链子起到切割作用,主要用于切断敌舰的主桅杆,使其失去动力从而被限制行动,便于进攻方的船只贴上去进行接舷战。
4. 开花弹或高爆弹
万能的人类为了杀戮不择手段,学会了铸造空心金属球,往里面填金属碎片和黑火药,然后插上一根木质的引信柱。发射的时候,炮管尾部依然是发射药,然后炮弹和发射药之间垫上一个木质弹托,然后那个引信朝前,防止被发射药点燃在炮膛内爆炸。火炮击发的时候,炮弹在出膛过程中,高温燃气会从炮弹与炮管之间的间隙泄露到炮弹前方,这样就可以引燃引信,炮弹在出膛过程中就被点燃,到达一定时间引信烧完,自动爆炸。
其实仔细想想,推动今天人类文明进步的,居然就是两种火辣辣的菊花喷射。
一个是喷射热气把我们送上蓝天和太空——
一个是喷射弹丸,把敌人轰得四分五裂——
hsn是什么合金?
hsn是锡黄铜合金。锡黄铜是在铜锌合金基础上加入锡的黄铜。含锡1%左右的一种特殊黄铜。加入少量锡可以提高黄铜的强度与硬度,并可防止脱锌,提高黄铜的耐蚀性。
锡黄铜在淡水及海水中均耐腐蚀,泛称海军黄铜。一般锡黄铜含锡量为1%,含锡过多,降低合金的塑性。按合金中的含锌量,分为α锡黄铜,(α+β)锡黄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