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大型黄铜鼎新品推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纯铜鼎厂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 1、铜鼎摆放客厅还是玄关
- 2、保定满城汉墓出土的一口熊足铜鼎被称为古代的高压锅,它长什么样子?
- 3、秦墓中出土的铜鼎,为何鼎中会有绿色骨头?
- 4、大克鼎:央视带火的稀世国宝,禁止出国展览,它的3千年不简单
- 5、古代铜鼎内壁是什么样的
铜鼎摆放客厅还是玄关
铜鼎摆放客厅还是玄关
铜鼎摆放客厅还是玄关?铜鼎的摆放是很有讲究的,因为摆放在不同地方对人们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所以想要知道铜鼎适合摆放在哪里是需要关注风水的,下面分享铜鼎摆放客厅还是玄关。
铜鼎摆放客厅还是玄关1
1、健康运势:推荐玄关处
如果想要健康运势有所提升,那么最好摆放在玄关处,因为摆放在玄关处的铜鼎,具有鼎定乾坤的作用,无论玄关处的风水多么的复杂,也会因此而镇静下来;如果摆放在客厅之中,虽然也有利于健康运势的提升,但没有摆放在玄关处更具有一举定乾坤的效应。
2、事业运势:推荐客厅
如果想要事业运势有所提升,那么最好摆放在客厅之中,因为客厅是一家事业运势集中之所在。在这里摆放铜鼎,具有镇压客厅风水,避免邪祟产生的作用。而且,如果是客人比较多的话,在这里面摆放铜鼎,也有利于让客厅的风水更加和谐,也有利于事业运势的提升。
3、财富运势:推荐客厅
财富运势提升的关键在于风水的和谐,也在于风水的吐纳。只有风水比较稳固,才能让财富运势也逐步有起色。所以,如果把铜鼎摆放在玄关处,虽然也能镇压风水,但是却并不能起到更好的转化作用;而摆放在客厅之中,不仅可以镇压风水,稳固风水,也能进行相应的转化,让财富运势提升的更快。
铜鼎摆放客厅还是玄关2
办公室的铜鼎应该摆放在什么位置?
说到铜鼎的摆放位置其实也是非常的有讲究的,铜鼎在风水上也被视作为吉祥物有着藏风聚气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会影响人的运势和财运的。所以说,办公室的铜鼎我们一定不可以随意的摆放。
如果说公司或者是企业的话就可以选择大型的'铜鼎摆放在大门入口的位置,因为这样的摆放我们就能够起到防门冲的作用了,而且还显得非常的有威严,有震慑之功效。在酒店的话可以选择一尊超大型的铜鼎摆放在大堂,这样显得酒店格外的气派不说,还能够起到一定的风水作用噢。
但是,我们铜鼎在摆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了。如果是摆放在办公桌上的话切记要摆在左边而不能够摆放在右边;当发现铜鼎有一定程度的损坏的话切记不要随便丢弃。因为这样的做是会破坏我们的财运和运势的。
办公室的朝向和风水有关系吗?
有的哦,办公室的朝向也是会影响办公室的风水的和发展的。
办公室的朝向的极为关键的,不论朝南,朝北,朝西,朝东,都要依据自己的用神为原则,坐凶朝吉。也就是说,选择办公室,先考虑自己办公椅的朝向问题。要朝着自己的用神位置,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知道自己的五行属性了。
比如喜火的,朝南最佳。喜木的,朝东最佳。通常,喜金的,朝西最好。喜水的,朝北最好。当我们选择好朝向之后,就要开始考虑办公室的开门,以斜对角开门最为有利。比如,坐西朝东的办公室,其大门以东南角或者东北角开门最为有利。
如果不能斜对角开门,而是同方向开门,那就要中间做一道屏风,格栅,以划开中间格局,使得进门后绕行到自己对面。
保定满城汉墓出土的一口熊足铜鼎被称为古代的高压锅,它长什么样子?
我们人们平时都是非常的忙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事情。有的人忙着工作,有的人忙着带娃,但是人们都会吃饭,毕竟我们一日三餐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如果不吃饭的话会让自己的身体产生饥饿感,让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精神。而我们做饭也需要很多的工具,我们厨房经常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厨具,为我们做饭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而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用高压锅,因为高压锅它比较的节省时间,我们在炖肉的时候,如果有急事的话,通常都喜欢用高压锅来炖它,半个小时就可以将肉炖熟。
保定满城汉墓出土的一口熊足铜鼎
而且也是非常的鲜香四溢,很适合上班族,毕竟他们的时间都是非常宝贵的,他们没有时间为了炖肉吃,一直在家里等着。在河北保定也出土了一个高压锅,这个高压锅是汉墓出土的,它是一个熊足铜鼎的高压锅。他的构思原理和我们现在的高压锅的构思原理是非常的相像的,人们将它巧妙地称为2000年前的高压锅。
称为古代的高压锅
这个高压锅全身都是用铜制成的,可以说是非常的雄伟壮观,非常的大气,这个铜鼎有三个小熊的足底,头顶盖上还有4只小兽整个铜鼎看上去是非常的精致。也充分说明了我们古代人的智慧,他们拥有着聪明的头脑,还有着创新的精神,他们那个时候他想法并不比我们现在的高科技差。
我们虽然回不到过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物来了解过去了解古代人的智慧。他们是非常的优秀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很多奇迹。而我们在平时如果看到了考古工作者的话,我们也要对他们尊敬,他们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为了挖掘历史的真相,可以说他们是非常的辛苦的,他们也值得我们所尊敬。
秦墓中出土的铜鼎,为何鼎中会有绿色骨头?
2010年11月25日,考古人员在陕西西安的咸阳机场二期工地上,在发掘清理一座战国时期的秦墓时,发现了一个铜鼎。在这个铜鼎中,还发现了一些绿色的骨头。这些“诡异”的骨头是什么骨头,骨头正常的颜色是白的,绿色的骨头莫非是一种外星物种,或者是一种灭绝的动物的遗骨吗?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在咸阳机场二期工地,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片战国时期的秦墓。在其中的一座秦墓中,在壁龛里发现了一件青铜鼎,一件青铜钟和一件漆器的残件。经过检查,漆器和青铜钟都没发现什么异常。而问题出在了铜鼎的身上,这件铜鼎高20厘米,腹径为24.5厘米,外形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当考古人员把青铜鼎打开时,却发现里面还有半鼎汤。这些汤的汤色混浊,汤里面还漂着一些骨头。这些骨头,竟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绿色。
在那个视死如生的年代,这半鼎的骨头汤,一定是墓主人生前喜爱的食物。于是,在死后还特意把骨头汤带到了墓里,以期盼能在死后的世界里继续享用。
这铜鼎中的骨头,究竟是什么动物的骨骼呢?关于动物的骨骼,我们有个常识,那就是地球上的骨骼基本都是白色的,而绿色的骨头,基本上没有。难道这鼎里的骨头,是外星动物的骨头,或者是地球上某种消失的动物的骨头?专家心中充满着疑问,他们先把骨头全部提取出来,考古人员找来了在陕西商洛东龙山遗址中出土的,夏商时期的4只完整的狗骨。经过认真比对,骨头汤里的绿骨头与夏商时期的4只狗骨基本一致。
接下来经过提取DNA进行分析,专家们一致得出结论:骨头汤里的绿骨头确定是狗骨头。而且,因为骨骺未愈合,应该是一只未成年的小狗,年龄在10个月到一年之间。再进一步清理,汤里有小狗的左前肢,7块颈椎骨,13块脊椎骨和17条肋骨。
接下来,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为什么骨头汤里的狗骨头是绿色的呢?
有人提出,汤不是用铜鼎说装,狗骨头变成了绿色,其实是铜鼎的绿锈给染上的。这种说法似乎没有任何道理。事实上,还真就是这么一回事。当初装汤时的铜鼎可是没有铜锈的,只有经过了千百年的氧化,青铜器才会一点一点地生出铜锈来。然后铜锈里的铜绿溶解在鼎汤之中,就将汤中的狗骨头染成如此“诡异”的绿色。
铜绿可以染骨,那么它还可以干什么?小编在解释铜绿的作用之前,需要先说一下华夏民族以前的染色剂。染色剂一般分植物染色剂和矿物染色剂两种。先看植物染色剂:在我国,自古就有用红曲米酿酒、酱肉、制红肠等习惯。在西南一带,有用栀子花做黄饭。
比如染布这项工艺,就需要大量的植物染料,比如用茜草、红花,就可以将布染成红色。用鼠李可以将布染成靛蓝色。如果要将布染成黑色,那就要靠皂斗和乌桕的力量了。
在古代的时候,矿物质的色素也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染料,比如人们就曾从赤铁矿里提取红色色素。再比如:石青,朱砂,雄黄和白云母等矿物质染料,就可以将被染物,染成青、红、黄和白等等的颜色。更有意思的是,在使用矿物质色素上,外国不仅不落后,甚至还有创新。当年,绿茶在英国是绝对的珍宝,凯瑟琳王妃的管家就发现了一个发财致富的好门路,他把凯瑟琳喝过的茶渣,拌上绿色的铜锈,做成汤色“最佳”的绿茶卖出去。据说,这种染了色的绿茶十分受欢迎,管家也因此挣了好多钱。
回过头来,再看这鼎骨头汤,就不难理解,铜绿这种染色剂,将汤里的狗骨均匀地染成绿色的原因了。铜绿不仅是一种矿物质染料,而且还是一种药物,只是,古人不知道,这种含铜的绿色色素,过量对人使用是有毒有害的。否则,打死他们,他们也不会用青铜这种金属,制成鼎鼐杯爵等等的“高级”餐具和饮具了……
大克鼎:央视带火的稀世国宝,禁止出国展览,它的3千年不简单
3000年前的贵族,死在了泥土里,3000年后的贵族,却活在了 历史 中。
华夏 历史 两个时代的连接,是一件国之重宝:
它藏身于乱世,又现身于乱世,带着290个字的 历史 信息,从时空深处缓缓走来。
3000年前,一个叫“克”的西周贵族男子,在香烟袅绕的祭台之前,为它赋予了生命,用它祭奠失去生命的祖先。
克用严密工整的金文铭刻下誓文:
也就是说:“我的祖父端正善良,心胸谦让,淡泊宁静,清醒智慧……”
辞藻浓酽华丽,深深刻在青铜鼎身,仿佛只有创造了青铜上的永垂不朽,才能纪念祖先的光辉。
宛如时光的速度,西周王朝灰飞烟灭。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位妇人站在杂乱破旧的宅院里,对着这件国宝,心里只回想着:怎么把这件宝贝看好呢?
两句誓约,让这件国之重宝跨越时光,3000年的传奇熠熠生辉:
它就是在央视首季《国家宝藏》里走红的西周大克鼎,现藏上海博物馆,位列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名录。
大克鼎的珍贵之处在于,除了文物本身的非凡价值,它背后坎坷的前世今生,完美再现了华夏正礼的流传,盛满令人戳心感动的故事。
究竟有何特别呢?
让阿伦带你回到这首诗的现场,只见尘土飞扬之间,西周先祖正带领部族精锐筑田建家:
时间流转,当西周王朝跨越诗里的季节,来到创立两百多年后。
我们看见,上面这幅辛苦创业的 历史 ,仍在周人的口中代代传颂。
这种对祖先的崇敬深入文化骨血,不光流传在诗经里,还栖身西周的青铜器之上,成为了祭天祭地祭祀社稷时必定要刻下的颂词。
说到这里,你一定好奇,贵族家里那么多青铜器,这个时候最常用哪一件呢?
答案是:青铜鼎。
事实上,青铜鼎的 历史 远比西周王朝久远。
最初的时候,作为炊具的一种,鼎用来烹饪。
当然,要吃上炒肉丝之类的炒菜还得等上几千年,当时人们用鼎来把食物煮熟,约等于现在的锅。
这点从鼎的器型就能看出来,后人总结“鼎”这种器具的特点就是:
常见的鼎包括三足圆鼎,以及四足方鼎,纠纠站立在华夏文明微露的曙光里。
除了器型逐步固定下来,随着古代 科技 的发展,鼎的材质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最早期的鼎常见为黏土烧制。
青铜冶炼技术兴起后,中国的先民开始用青铜铸造,让鼎披上了光华灿烂的外衣。
与此同时,鼎的功用也渐渐走下灶台,披上宗教礼仪的神秘光芒。
从《史记》来看,青铜鼎与祭祀礼仪相联系,最早可起源于中华始祖黄帝。
铸成宝鼎后,黄帝成仙。
而根据一些传说记载,大禹创建夏朝后,收集天下金属铸造了“九鼎”,刻下了各地山水、珍禽异兽。
鼎从此成为“天命”象征,走上至高王权的宝座。
不过,虽然传说里的九鼎至今难觅踪影,但从考古发现来看,青铜鼎在华夏晨光微熹之时就已被统治者采用。
在被认为是夏都阳城遗存的二里头遗址,就曾出土过珍贵的青铜鼎。
这件如今看来走“极简风”的网格纹青铜鼎,虽然造型迷你,和此前的陶鼎非常类似,通高只有20厘米,但意义重大, 是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里年代最早的青铜鼎。
从此,青铜鼎飞进上古时代的贵族礼仪,象征着刚刚萌生的权威。
而中国的青铜书页,从此徐徐打开。
当 历史 的车轮碾入商朝,伴随着青铜文明的繁荣,象征国命的青铜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段时期,王族祭祀必备青铜鼎。
在商朝,因为商人迷信鬼神,甚至采取血腥的人祭,因此威严、庄重、神秘成了青铜鼎的主要特征。
比如从商代中期开始流行的四足方鼎。
虽然论实用性,方鼎不如圆鼎,但方鼎往往更容易铸造复杂诡秘的图案。
因此那些兽面纹、云雷纹和夔纹之类的纹饰,从商代中晚期开始爬上鼎身,让人一眼望去繁复而瑰丽。
像是著名的后母戊鼎(又称作司母戊鼎),巍然森严,仿佛一头远古的青铜巨兽。
这种装饰,承载着商朝贵族希冀通过青铜鼎与神灵沟通的心愿,将青铜鼎的艺术形式推向了一个高峰。
等到武王克商,西周取代商朝,一切又变了。
西周时代,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发展,周朝 社会 不再像商代那样崇敬鬼神,而是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在家族血缘纽带的基础上,建立起礼乐高度发达的文明。
那么,所谓的礼乐都靠什么来传达呢?
其中的礼就包括青铜器的身影。
这时期的青铜鼎,作为珍贵的家业,被贵族们用来祭祀天上神灵与祖先。
于是鼎成了不可或缺的“礼器”。
如此一来,青铜鼎上铸造的花纹也进化出了新的模样,走出了商朝的袅绕迷雾,走进了西周的华夏正礼。
整体来看,西周的青铜鼎风格更为素净与简约。
圆鼎一般腹部向外倾斜,变得更浅,方鼎也不例外,鼎足比商朝纤细了不少,像是瘦身成功。
可见为了区别于殷商酒池肉林的奢靡,周人崇尚朴素简单的审美观念。
到了西周中期,这股简约风在青铜鼎上刮得更甚。
纹饰简化为朴素的重环纹或窃曲纹,最多在青铜鼎的柱足上装饰一些兽面纹。
除了风格和器型的变化,关于怎么使用“鼎”?西周的礼制还明确按贵族的身份分成了好几个等级。
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列鼎制度”:
后世所谓的“一言九鼎”,指的就是说话像天子一样有分量。
如此一来,青铜鼎赫然成了贵族家庭的“身份证”,用多少鼎、怎么用,完全取决于所处的 社会 阶级。
在西周王朝念诵祥和的贵族礼乐里,到了距今近3000年前的周孝王时期。
这天,一个叫“克”的贵族男人喜提周王赏赐,被封为“膳夫”,执掌宫廷饮食。
神厨从天而降!喜大普奔之下,他的家族铸造了神器“大克鼎”,用来感谢祖先的功德。
一件流传3000年的国之重器从此诞生。
这件神奇的大克鼎长的什么样呢?
首先器型上,大克鼎可以说是一件庞然大物。
高达约93厘米,重达200千克左右,拥有400多斤令人咋舌的重量。
与此同时,这样一幅厚实的身躯,被3只蹄足稳稳支撑着,再配上一对挺拔的大耳朵,显得格外敦厚可爱。
更加难得可贵的是,作为西周中期的青铜鼎代表作,大克鼎在纹饰上表达着时代变化下的风格转型。
比如在腹部,大克鼎铸刻了连绵宽广的波曲纹,与环状的纹饰紧密结合,大方简洁,与商代铜鼎遍布的华丽花纹截然不同。
除此之外,鼎耳和鼎足也没有留白。
大克鼎在鼎耳的地方精心雕刻了龙形纹,还在鼎足的部位装饰了突出的饕餮纹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上无论龙形纹还是兽面纹,渐渐走下了商朝神秘的祭坛。
这些图纹建立在动物变形的基础之上,将商代的兽面纹简化为抽象的形态,一眼望去不再狰狞可怕,反倒多了几分萌萌哒的意味。
比如青铜鼎上的猛兽只剩下大大的双眼可以辨别。
除了风格和纹饰上的变化,大克鼎诞生的时代,正是列鼎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
作为贵族标志身份的宝物,在青铜鼎上刻下铭文也开始渐渐风行。
而大克鼎上留下的290字铭文,则向今天的人们传递着千年之前的华夏之礼。
周人循规蹈矩,铭文的上半部残留着方块格,每个方格里规规整整地填着一个字。
这些文字被刻在大克鼎的腹部内壁,分为28行,笔迹苍劲有力,圆润工整,是现存至今的金文代表作,在中国书法史地位超然。
这290个3000年前的文字,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分为两段。
第一段描写喜提“膳夫”岗位的克,饮水思源,穷尽自己能想到的美辞,热切赞扬祖父师华父对周朝辅佐的功绩。
这段记载印证了西周贵族代代相传的制度,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膳夫克继承的正是祖父的贵族身份,因为祖父曾担任“师”的官职,他才得以获得周王封赏。
而获得周王的任命后有何赏赐?都写在了第2段里。
既然是贵族,一定要有封地。周王赏给了他大片土地,包括“康地的田”、“寒山的田”等等。
除此之外,有了这样一块地盘,怎么能没有人呢?
于是伴随土地,周王还赏赐了克大批男女奴隶和基层官吏,当时贵族的生活里离不开音乐,还送了他一支乐队。
在大克鼎这本青铜之书上,这些铭文成了研究西周 社会 宝贵的一手资料。
对于西周时期的贵族制度、礼仪甚至土地制度等等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可以想象,钟鼓齐鸣的雅乐,养尊处优的生活,克的贵族人生,享受着钟鸣鼎食的特权,无需在意现实生活的风雨。
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贵族的形态,注定让一些人活在了云上,另一些人活在了泥里。
殊不知,当克悠然享用着唾手可得的一切,有没有抬起过眼帘,看一眼窗外忙碌终年却仍旧一无所获的奴隶呢?
如果看不见,不知他是否曾听见奴隶内心的呐喊:
无论如何,后来的 历史 验证了,西周建立的礼乐并不能实现想象中的永恒。
在大克鼎铸成之后不久,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入西周都城镐京,第2年周平王在秦国等诸侯国保护下东迁洛阳。
当曾经的周天子换了新家,天下也彻底换了主人。
诸侯并起之间,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春秋时代正式来临。
争霸的烽烟里,信奉的是强者为王。
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贵族礼乐被一次次破坏,最终渐渐退出了 历史 舞台。
大克鼎当然不能幸免。
应该是在西周末日来临前的某一天,战火烧到了克的封地。
一片慌乱之下,克的族人将大克鼎等家族珍宝埋入地下,随即背井离乡,踏上了漫漫的逃难之路。
在当时,像克这样埋下珍宝流落他乡的,一定还有很多其他贵族家族。
因为时至今日,出土西周青铜器最多的地方,除了墓葬,就是窖藏。
当这些贵族走向逃难时,也许曾想过有一天他们还能重返故乡。
但很显然他们没有,消失在了 历史 的深处。
就这样,大克鼎沉入黄土下的黑夜,直到将近3000年后,与另一位“真正的贵族”重逢在人间。
“慢点抬,当心啊!”
1937年的中秋节,苏州城里一点灯光也没有。
远方炮火隐约,毗邻的上海淞沪战事正激烈,日本人的飞机却先行一步,这天把苏州城的电厂都炸了。
十五的月亮,照在苏州潘家的这片小院。
能看见几个悉悉索索忙碌的人影,奋力往一个土坑里搬着重物,原来是潘家的当家人潘达于,还有几个家里的亲戚和木工。
而他们奋力藏匿的庞然大物,正是消失了3000年的大克鼎!
这消失千年的稀世珍宝,为何跑到了千里之外的姑苏?
事情缘起于几十年前的光绪年间,这一年在陕西扶风的法门镇,一处遗忘近3000年的青铜窖藏破土而出。
据说发现时,这处窖藏十分丰富。
出土了包括大克鼎、7件小克鼎、还有一套克钟在内的1000多件青铜器。
可令人揪心的是,当时正值清朝末年的混乱岁月,这批珍宝重见天日后,很快流落四方。
有的被卖给了洋人,有的彻底销声匿迹,无处可寻。
比如同期出土的7件小克鼎,国内目前收藏4件,其他3件都在出土后辗转流入了美国芝加哥美术馆、日本书道博物馆等等,再也无法重聚。
小克鼎尚且如此,更加珍贵显眼的大克鼎,自然让更多人惦记着它的归宿与命运。
消息不胫而走,不久后北京城里流传出了一条新闻,工部尚书、大收藏家潘祖荫集齐了“海内三宝”!
一时之间,无数人艳羡不已。
所谓的“海内三宝”,指的正是清朝末年出土的3件极品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都是历经3000年风霜、重放光芒的国之重器!
那么,这赫赫有名的潘祖荫是何来头呢?
潘祖荫,出自苏州潘氏家族,祖上是徽商。
清朝前期的徽州曾有“周漆吴茶潘酱园”的说法,也就是说潘家以经营酱料起家。
而潘家在搬到苏州之后,除了传统的酱料业务,还积极从事海外贸易。
比如当时的清政府常购买东洋铜料铸造铜钱,潘家与对日贸易就曾联系紧密。
如此几世积累下来,潘家成为苏州巨商,积累财富无数。
而难得可贵的是,虽然常言道商人重利,但潘家“贾而好儒、富而好礼”,是江南一带著名的文化世家。
这个“礼”字,也道尽了潘家几代人的追寻与坚守。
首先,潘家历来重视子女教育。
潘氏家族虽然商贾起家,但走出了好几位政坛精英。
比如除了潘祖荫做到了工部尚书的高位,他的爷爷潘世恩当年也曾高中状元,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个时代半个多世纪,被称为四朝元老,显赫一时。
其次修身齐家,酷爱古典文化,潘氏家族在晚清的动荡岁月里耗尽家财,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
因此,当潘祖荫偶然之间发现了大克鼎的踪迹,立刻耗费巨资买下了它。
但可惜的是,仅仅一年后他就离开了人世,将所有收藏归属弟弟潘祖年保管。
得到宝贝的潘祖年,没有辜负哥哥的信任,他坚持着家门的教诲,这些珍贵的青铜器没有丢失一件。
并且,眼见当时的北京城风雨飘摇,形势越发吃紧,潘祖年历经挣扎,带着大克鼎和大盂鼎等珍宝辗转回到苏州。
乱世之下人心惶惶,也许因为心力交瘁,不久后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可即便如此,临终前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家里的这些文物。
他对妻子潘达于说:“你一定要好好看着这些宝贝啊!”
正是这句话,让年轻的潘达于记了一辈子。
可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在接踵而至的战火里,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
一个女子,不但要抚养子女、撑起一个家,还要时时刻刻守着国宝,简直难于上青天。
可潘达于无论遭遇怎样的危险,遇到怎样的困难,不离不弃守护着这些国宝,从不曾想过抛弃或变卖。
事实上,当时各路势力都打过国宝的主意,形形色色的政客、掮客和骗子,络绎不绝登门造访,但都被潘达于巧妙地应对过去。
30年代中期,国民党派人带话给她,说在苏州盖了楼,想要“借”宝贝展览。
潘达于听出里面有诈,于是直接婉拒,后来面对威胁利诱,她也始终不为所动。
也许在她的心里,始终回响着丈夫临走前的嘱托:我要守好这些宝贝啊!
但更大的危险很快降临了。
1937年刚入秋,日军侵略踏过上海,眼见即将吞噬苏州。
十万火急之际,这年的中秋节,柔弱的潘达于带着家里亲戚和木工,赶紧在后厢房挖了大坑,把大克鼎小心装在木箱里埋了下去。
怕藏得不够隐蔽,埋下大克鼎后,她小心地把方砖铺在了上面,还用碎渣土撒了一遍。
所幸的是,这样过了7年安然无恙。
直到突然有天,家里人赫然发现地面猛然沉陷了一块,她心里一惊,赶紧让人悄悄挖出宝鼎。
上天保佑!大克鼎完好无损,只是木箱子腐烂。
虽然长舒了一口气,但眼见地下没法再藏,怎么办呢?
潘达于想来想去,又心生一计:事已至此,最危险的地方也许最为安全。
于是她把大克鼎挪到了厢房的一角,让孩子找来一大堆破衣烂衫,把鼎身遮盖得严严实实。
这样无论怎么看都只是一个杂物堆,和家里的陈旧正好融为一体,根本看不出来。
就这样,虽然每天提心吊胆,但外面兵荒马乱,这也算目下所及唯一的办法了。
大克鼎暂时安全了,可事实上更难的是,历经多年战乱,此时的潘家,昔日财富如流云飘散,早已不是从前贵族一般的生活。
这些年来,除了避难,她带着一双年幼的子女,借住在苏州城南石子街的旧宅里,艰苦维系着一家子的生活。
但是即便失了曾经富贵,生活于重压之下,只要看到墙角里静静卧着的大克鼎,尽管听不见鼎身上3000年前的贵族颂词,潘达于的心里还是暖暖的有一束光:
这件宝贝,还是保住了啊!
对着潘达于的“命根子”,渐渐也有人心生好奇:如此守着这座鼎,是要留给谁呢?
面对这些疑问,潘达于虽没有回答,但很快他们等来了答案。
1951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收到了一封信,上面写道:
这封言辞恳切的信件,正是来自潘达于。
原来,潘达于决定,将毕生所藏、包括大克鼎和大盂鼎在内的国宝级青铜器,统统捐献给筹建中的上海博物馆。
随后大盂鼎1959年转入中国 历史 博物馆,也就是如今的国家博物馆。
面对潘达于的慷慨捐赠,收到稀世珍宝的文物部门备受感动,很快给她送来了两件东西:
2000万元(当时流通的旧币)奖励和一张奖状。
出人意料的是,潘达于退回了奖金,后来捐献为抗美援朝所用,她留下了那张奖状,在床头挂了50年。
在退钱的信里,潘达于还写道:“赐予奖状举行典礼已深感荣幸。”
对于她的义举,也有人表示不理解。
一天陪着亲戚去上海博物馆看鼎时,有人好奇地问她:
苦苦守了一辈子,为什么不继续留着这些宝贝呢?
对此,潘达于只淡然地说:
“放在这里好,首先安全,另外大家都可以看,多值!”
除此之外,无怨无悔的她,一直教导着自己的子女:
可以说,跨越3000年的时光长河,被潘达于守护一生的大克鼎是幸运的。
它找到了冥冥中最懂它的人。
作为现存至今的中国青铜器转型期间的代表礼器:
大克鼎无论是器物本身的非凡价值,还是承载 历史 信息的珍贵铭文,都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礼仪之邦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弥足珍贵的国之重宝。
与此同时,与大克鼎相守相伴的潘达于,则让我们看见:
3000年前的西周贵族,把华夏之礼刻在青铜,而3000年后的精神贵族,把华夏之礼刻在了心里。
如果说潘达于的前半生,守住了家族的“礼”,拼尽全力保住了家族的宝物。
那么她的后半生,则守住了家国的“礼”,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无私捐出了毕生所藏。
浩瀚星河,川流不息,刻在青铜上的礼,也许会被 历史 遗忘,但刻在中国人心里的礼,在 历史 上永远闪耀生辉。
凡是过往,皆能打开序章!
近期分享连载中,查看往期可点击:
别羡慕日本茶道,这座中国古塔的倒塌,复活了美到逆天的茶道祖宗
古代铜鼎内壁是什么样的
鼎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是宫廷瑰宝,是政权、财富、贵族的代言物,是青铜时代的精神所在,人们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灵气,富其生活,牢其基业,昌其事业,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如果说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出庄严厚重,给人以威严与权力的联想,那么铸于鼎腹内壁上的长篇铭文则蕴涵着丰富的史料价值。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
没有太多,这还是借用的
回答者:qdwangfang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28 13:12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回答者:zhxr63 大魔法师 八级 3-28 13:16
名称: 司母戊鼎
出处及作者: 无
年代: 商代
简介
元人杂剧《隔江斗志》有诗云:“汉家王气已将终,鼎足三分各自雄;周瑜枉用千条计,输与南阳一卧龙。”诗的前两句说的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形成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的局面;后两句说的是家喻户晓的周瑜与诸葛亮斗智的故事。诗中用“鼎足三分”来形容三国分立的局面,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鼎都是三只足的。这个印象大体不错,但并不完全正确,因为除了我们常见的三足圆鼎之外,的确有四足的方鼎,下面我们要介绍的正是青铜器中最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候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饿农田中,这里距武官村大墓南隅大约80米。当时俗称此鼎为马槽鼎,意思是鼎大的可以作马槽。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据说消息走漏后,被日本人获悉,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伪币来收购,人们也未将此鼎挖出,而是另外送出了一件较小的鼎,才算把此鼎留下。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大鼎出土后,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正值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的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方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达南京,蒋介石当即指示将鼎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1948年5月29日至6月8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在南京联合举办展览,该鼎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可见此鼎在当时为人所重视的程度。后来,国民党曾拟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此鼎过重过大,才不得不打消了这一企图。建国后,此鼎存南京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建馆,此鼎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也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75公斤(因缺一耳,故原鼎重当不止此数),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立耳,长方形腹,四柱足中空,所有花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耳的外廓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侧缘饰鱼纹。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带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作饕餮形,中间隔以短扉棱。鼎腹四隅皆饰扉棱,以扉棱为中心部分,都是没有花纹的长方形空白地。足部饰兽见面纹,下有三道弦纹。腹内壁有铭文“司母戊”三字。
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一般的解释认为此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司”解释为职司、官司、典司。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3.第三种解释在“司”释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还有把“司”释作皇王后的“后”字的。“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可能是殷王帝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卜辞记载文丁的配偶为妣癸,而帝乙的配偶却不见记载。因此,陈梦家认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为祖庚、祖甲,或廪辛、康丁。这样,该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遗物。殷墟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司母鼎,其形制和文字风格都与司母戊鼎相近似,出土的铜钺,亦饰有虎噬人头的图案,这些都为后一种说法,即司母戊鼎为武丁、祖庚、祖甲时所铸器,提供了证据。
就一般情况而言,铸造方形器要比圆形器困难,何况象司母戊鼎这样的重器,工艺复杂程度,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其困难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制作者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根据研究者的观察分析,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粘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使用二十块范畴铸成的。一次铸造成功如此巨大的器物,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它的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是商代文化发展到顶峰的产物。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思索。
鼎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是宫廷瑰宝,是政权、财富、贵族的代言物,是青铜时代的精神所在,人们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灵气,富其生活,牢其基业,昌其事业,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如果说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出庄严厚重,给人以威严与权力的联想,那么铸于鼎腹内壁上的长篇铭文则蕴涵着丰富的史料价值。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
司母戊方鼎: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型制雄伟,重达八百三十二点八四公斤,高达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后来,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之而不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曾作为蒋介石的寿礼,专车运抵南京,被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并在鼎前留影。稍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此鼎运往台湾,但终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动而放弃此念。建国后,于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鼎的历史:从炊具到香炉
鼎这个炊具已经失传了,走遍大江南北,作为礼器的鼎也不复见,官府改用狮子镇守威严,雄狮踩个绣球,雌踩个小狮,礼器之鼎只在寺庙可以见到,作香炉用。从炊具到香炉,可谓从俗世到宗教,这段历程走得比较远,历史的烟尘也已经消散千年。
江南才子王勃作的《滕王阁序》,第二段有宏大景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间就有“钟鸣鼎食之家”,这家当然好大,大到的程度吃饭时要敲钟,有一大排鼎盛着各样肴馔,听起来,可以赶上一座军营。这样的家,是大家兼豪门了。《红楼梦》第二回里有这样一句感叹:“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细想之,鼎这玩意儿虽然有宏大气象,烧饭或者煨汤,都太不方便,搁在故宫院里做做样子,倒能摆出一鼎煮天下的气派!鸣钟吃饭,可休。现在饭前可发短信,多少人不论,群发。然而,注定汉民族的炊具起源于鼎,在仰韶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000年)已经有陶土制鼎,那时估计没有人奢侈到用鼎来做礼器,陶鼎是那个时期的高科技,再往前的高科技,就到石器时代了。殷周时,中国人开始用青铜铸鼎,用于祭祀时炊煮及盛放供肉,先秦文献记载有夏铸九鼎,那时候鼎是王朝政权象征,周礼规定君臣依等级拥有不同数量的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有方形四足的,有圆柱形足或方形足的不等。周鼎身厚重,简纹饰,到了春秋战国,鼎越做越薄,重量也轻,想来铸造技术大有提高。
中国有一口最著名的青铜鼎,叫司母戊鼎,它是鼎王,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合金成份是:铜84.77%,锡11.64%,铅2.79%。司母戊鼎铸有盘龙纹和饕餮纹,饕餮是传说中一种好吃的野兽。
由一炊具发展到政权象征,说明炊具的重要意义,它容纳着中国原初的人文精神,没有一户之鼎哪有万户之国?我想,后来的砂锅,鼎罐还是继承了鼎的,去了足的原因应主要考虑加工及烧制的便利,这不用说了。不过,我在1990年代,还用过北京的老式铁锅,它就有三足,锅径小而深,可能是传说中的小型的镬。在广大的南方地区,鼎状的炊具仍能见到,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我叔叔就买过一口鼎罐,他用白观音土造了一个炉子,外面用铁皮做了箍,用鼎罐煨排骨汤,烧木炭,总要我用大蒲扇扇火,我不厌其烦,把玩的时光都担误了。我出生的地方,产青铜的湖北大冶,则比较普遍使用鼎罐,这个鼎罐铸铁制造,圆锥形,有四耳,耳上有孔,穿8号铁丝做提梁,除了无足之外,与古时的圆鼎完全相同,现在偶尔还能在乡间见到,今夏去神农架,在大山人家里也看到了,他们叫锅吊子,终年吊在火塘上面,烧水或者煮肉。因为没有足,圆锥体的鼎罐在炉子或地上放不稳,所以还要做一个带足的圆架子支持它。
南方的铁匠铺也经常看得到鼎罐,铁匠喜欢把鼎罐吊在铁炉上,用黄豆煨猪脚,去年,我在黄石下陆区马家村见一位安徽宿松来的铁匠用鼎罐煨黄豆和猪脚,他工作时,用碳素钢叮叮当当打制割草的镰刀,以5元人民币一把的价格批发给日用百货商。在燃气灶时代,城镇人就很少用鼎罐当炊具了,首先它的傻大黑粗的形状不雅,热能转换方面也不如高压锅有优势,即使在过去的鼎罐时代,它也是被农户用来吊在灶口,借灶口的余热煨汤。但是,用鼎罐焖红薯或土豆饭却十分不错,因为平底锅主要是锅底取热,而圆锥体的鼎罐,热能一直可以抵达鼎罐的颈口,使焖制的食品最大范围地接触热能。或大约因此,古代道士炼丹煮药,都采用了鼎罐。
俱往矣!不论是西周的毛公鼎,还是商晚期的后姒康方鼎,它们都成为历史,只留下诸多以鼎结构的词语,比如定鼎,指的是建立新的王朝,定鼎中原如是,直白地说是到中原去熬粥喝。问鼎,大约是指图谋王位,而鼎革就大至相当今天的改革了,如鼎新革故。而鼎食,指的是贵族的奢侈生活。《周礼?天官?亨人》:“亨人共掌鼎镬,以给水火之齐。”
一大炊具,结构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设若周朝时起就有国徽,我相信这个国徽就是一只鼎,煮着芳香四溢的骨头汤的鼎,今日国徽上有齿轮与稻穗,是工农业的写意,然鼎又何曾不是?它是以工业手段制造的鼎,骨头汤则可象征农业文明,且包括了游猎、游牧和农耕
关于大型黄铜鼎新品推荐和纯铜鼎厂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