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朝鲜王朝黄铜,高句丽什么时期改为高丽?
高句丽灭亡后250年,三韩人王建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高丽国,史称王氏高丽,朝鲜王氏高丽王朝源名于高句骊,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而不是一体相续的朝代,因为王氏高丽与高句丽领土95%以上不重合,语言不同,历史年代跨度过大(超过250年的差距)。王氏高丽立国于918年,1392年为李氏朝鲜取代,时跨我国五代中期至明朝初期,故《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都有《高丽传》或《朝鲜传》,并都将高氏高丽的历史略述于前,从而形成了王氏高丽为高氏高丽继承者的错误认识。
综观这些史书的记载,《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
《旧五代史.高丽传》,北宋薛居正撰著,全文如下:
【高丽,本扶余之别种。其国都平壤城,即汉乐浪郡之故地,在京师东四千余里。东渡海至于新罗,西北渡辽水至于营州,南渡海至于百济,北至靺鞨,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其官大者号大对卢,比一品,总知国事,三年一代,若称职者不拘年限;对卢已下官总十二级。外置州县六十余,大城置傉萨一人,比都督;小城置道使一人,比刺史;其下各有僚佐,分曹掌事。其王以白罗为冠,白皮小带,咸以金饰。唐贞观末,太宗伐之,不能下。至总章初,高宗命李绩率军征之,遂拔其城,分其地为郡县。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国遂自立君长,前王姓高氏。唐同光、天成中,累遣使朝贡。周显德六年,高丽遣使贡紫白水晶二千颗。】
《新五代史.高丽传》,北宋欧阳修撰著,全文如下:
【高丽,本扶余人之别种也。其国地、君世见于唐,比他夷狄有姓氏,而其官号略可晓其义。当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同光元年,遣使广评侍郎韩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朴岩来,而其国王姓名,史失不纪。至长兴三年,权知国事王建遣使者来,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义军使,封高丽国王。建,高丽大族也。开运二年,建卒,子武立。乾佑四年,武卒,子昭立。王氏三世,终五代常来朝贡,其立也必请命中国,中国常优答之。其地产铜、银,周世宗时,遣尚书水部员外郎韩彦卿以帛数千匹市铜于高丽以铸铁。六年,昭遣使者贡黄铜五万斤。高丽俗知文字,喜读书,昭进《别叙孝经》一卷、《越王新义》八卷、《皇灵孝经》一卷、《孝经雌图》一卷。《别叙》,叙孔子所生及弟子事迹;《越王新义》,以“越王”为问目,若今 “正义”;《皇灵》,述延年辟谷;《雌图》,载日食、星变。皆不经之说。】
什么鱼被称为大黄箭?
就是鱤鱼。
又叫鳏、魠、哆口鱼、黄颊、黄颊鱼、鳏鱼、竿鱼、杆条鱼、大口鱤、水老虎,属鲤科鱼类,我国除西北、西南之外,从北至南平原地区的水系中皆有分布。
鱤鱼,体延长,稍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头长而尖,口大,端位,口裂末端可达眼前缘的下方,吻尖,呈喙状,吻长远超过吻宽。下颌前端有一坚硬的骨质突起。眼中等大,向两侧突出。头上于眼径的比例变化范围很大。下咽齿3行。鳃耙排列稀疏。无须。鳞小,侧玫鳞110-117。背鳍3,9-10,很小,起点位于腹鳍之后,臀鳍3,10-11,尾鳍分叉很深。生活时体色微黄,背部灰黑,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浓灰色,颊部和其他各鳍呈淡黄色。
黄铜产生于何时期?
黄铜是公元前一万年至公元前九千年出现的。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铜制品主要是在西亚,如伊拉克的札威·彻米地区,发现有铜装饰品,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一万年至公元前九千年;伊朗西部的阿里·喀什地区也发现过铜装饰品,年代为公元前九千年至公元前七千年。
土耳其南部的恰约尼遗址出土过铜针、铜锥,年代约为公元前八千年。这些铜制品都是天然红铜的打制品,不是通过冶炼矿石得到的铜。
从利用纯铜,到冶炼铜矿石获得纯铜,再到冶炼出青铜合金,人类经历了相当漫长的一段摸索时光,就好比是魔法世界里用铜一点一点地打造一个闪闪发光的时空隧道。
舰炮发射炮弹后?
基本回收,能源的东西用一点少一点。
比如资源匮乏的日本,他们研制的步枪就有弹壳袋。
需要指明:回收的弹壳不适于再次生产炮弹。为啥?经过发射,弹壳经受了火药以及炮弹弹头的冲击,材质已经出现残损。
如果再次用它制作炮弹,必然增加故障,卡堂,甚至炸膛的可能。
想用,把它变成新的得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处理,过程甚至比生产一个崭新炮弹壳还要复杂繁琐。成本兴许很高,尽管这个东西扔了实在可以。
上面这个大家伙没有弹壳,就是一弹头,据说发射它的火药部得有一人多高。退出现代战舰的巨无霸战列舰的炮弹厉害吗?跟子弹同理,想要击发弹头,让弹壳内发射药充分爆燃以产生足够的推力,弹头飞出去。当然,有专业术语,不很懂,也不想装懂。意思差不多?
咱瞅这俩“喷火龙”它是爆的过程还是燃的过程?近防炮是军舰受到攻击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国的“突突突”可以达到每分钟击发万发。可能大家就会惊讶,这要来场“海战”得打多少炮弹!
连续不断击发,炮管寿命几分钟。并且近防炮的击发每次三两秒,带弹量也就够二三分钟的样子。防点不概全,遇到饱和攻击,世界任何军舰都防不住。回到回不回收的思路,其实都在搞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更好的办法罢了。如果是战时,整条军舰的人忙还忙不过来,谁还有闲心管空弹壳。
有的国家军舰舰炮的设计,甚至有尽可能将炮弹壳弹进海里的的。
已有弹壳搜集装置,但是故障挺多,并不完备。
目前都在力求炮弹发射的药包充分爆燃,降低弹壳落入海里的可能造成的污染。其实,已经没什么污染了。几十年前可没人管这个,收集空弹壳也是危险“工种”!
所以,有回收的比如我国,比如日本。也有不当事儿,当然这些国家比较有钱,大手大脚惯了!比如经常创造弹药量记录的那个国家,养肥了不少军火商!而是拿另外一张椅子代替?
谢邀!由冬眠蛇来回答此问题。
个人认为袁世凯换龙椅这事折射出两个根本问题:皇权可畏和欲望使人愚蠢。
紫禁城的太和殿向来都是皇帝举行大型朝会的不二场所,那里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殿堂中央的龙椅更是权力巅峰的代表。据传,当时这把龙椅名为“髤金雕龙木椅”,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置办下的,一直用到了清亡。而袁世凯称帝以后却不敢坐这龙椅,命人又打造了一个东西合璧坐矮背高的新龙椅,并且将龙椅摆放的位置向后移动了三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说到底,还是袁世凯的心虚加利令智昏!
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紫禁城里的那些家具摆设不过是些老的文物,甚至很多看起来很老土,但是这些东西大多是御用之物,对于百年前那些身处皇权之下的人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比方说一块砖头,普通人拿着玩一辈子,它也只是一块砖头,可能只值几分钱,如果皇帝把玩过,最好再有个什么故事,这块砖头就成了文物了,价值可能破亿也不止,知道啥叫皇权了吧!
而太和殿的那把椅子就是这文物当中代表皇权的极品。袁世凯,一直是清王朝的臣子,不知道对着这椅子跪拜过多少次,他心里明白,在这把椅子面前,他永远都是个臣子,不可能成为它的主人,当面临至高无上的皇权时,人的心理会发生扭曲,看待事物的角度会很迷信,哪怕它只是一把普通的椅子,也会渲染上神秘的色彩,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袁世凯一定要把椅子换掉,他不允许前朝的权力阴影在自己身上徘徊,他要脱胎换骨,建立全新的王朝,说句实话,就是他要疯,呵呵。
那为何要挪动这把龙椅的位置呢?这完全是袁世凯心虚的心理碰上了另一迷信色彩设计所产生的奇妙结果。
话说这太和殿中央的龙椅正上方有一个藻井式吊顶的设计,井中有一条金龙,金龙口中含有一面“轩辕镜”,说是镜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大铁球,叫轩辕?史记开篇就说:黄帝者,姓公孙,名轩辕……没错!这镜子就是黄帝传下来的!作用就是当有不是真龙天子的人坐在龙椅上时,金龙就会口吐轩辕镜,将此人砸死!
虽说只是个很神话的设计,明清五六百年也没谁被砸死过,但是袁世凯却相信了这神话,因为他自己清楚,他这个皇帝并没有获得普遍认可,反而遭到全国人民乃至他自己心腹重臣的反对,但是皇权的利益让他就算冒着被砸死的危险也要坐一坐这龙椅,所以才有了移动龙椅位置的措施出台,今天想想,实在可笑,也很可悲。
随着袁世凯83天的皇帝梦最终因为他的死去而终结,国家不可逆转的走向了共和,建国后,当年那被换下的髤金雕龙木椅被修饰一新,放回了它本该在的地方,最终结束了这场换龙椅的可笑闹剧。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清朝的铁帽子王有多铁呢?
据《清史稿》记载:“顺治六年,复定为亲、郡王至奉恩将军凡十二等,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惟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王,以佐命殊勋,世袭罔替。其他亲、郡王,则世降一等,有至镇国公、辅国公而仍延世赏者。若以旁支分封,则降至奉恩将军,迨世次已尽,不复承袭。”
换言之,顺治六年,定亲王、郡王直至奉恩将军计十二等,但据考证,实际有十四等。分封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其具体的方式详见下表:
清初以军功获封的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侄)、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庄亲王硕塞(皇太极五子)、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长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孙)八人,再加上清代中晚期又先后因恩封获封的怡亲王允祥(康熙十三子)、恭亲王奕訢(道光六子)、醇亲王奕譞(道光七子)和庆亲王奕劻(乾隆曾孙) 四 人,前后总计十二人,获得世袭罔替的资格。乾隆朝曾规定,以军功得封者,无论王、贝勒均世袭罔替,而以恩封王、贝勒等爵,每世均降一级,直至最后奉恩将军,然后世袭罔替,所以其后才有“铁帽子王”之称。
注:图片均来源于百度图片,依次为代善、多铎、多尔衮、豪格、济尔哈朗、勒克德浑,可能有错误,请各位指正。
但“铁帽子王”并不真的很“铁”。原因之一,在于乾隆以前,并没有明确上述八人爵位世袭罔替,直至乾隆才最终确定。原因之二,即使乾隆皇帝明确了爵位世袭罔替,但爵位的继承人随时都有可能变化。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中,礼亲王一支王爵共传十世、十二王,有两人削爵;郑亲王一支,十世、十五王,五人被削爵;睿亲王一支传十一世、八王(不计追封);豫亲王一支,传九世、十三王,两人被削爵;肃亲王一支,九世、十王,首封者豪格曾被削王爵;庄亲王一支,八世、十一王,两人被削爵;克勤郡王传十三世、十七王,三人被削爵;顺承郡王,十世、十五王,三人被削爵。而清中后期所封四家,除怡亲王一支传八世、九王外,余三王都在清末,不久清朝即灭亡,爵位受封时间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