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仿制黄铜器,怎么分别真假可以一起交流下吗?
我收藏的古钱,主要是宋钱和清钱,由于存世量较多,普通钱仿品也少 ,比较容易购买,价位也相对较低。
我收藏的纸币主要是第三套人民币,1962年4月20日开始发行,一直流通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迄今流通时间最长的一套人民币,存世量较多,是最具前景和潜力的收藏品种。
“怎么分别真假可以一起交流下吗”?我觉得纸币鉴定比较简单,就不多说了,主要说一下古钱币辨伪的简单方法:
(1)看铜质
明朝嘉靖以前,铜质主要为青铜(也有少量的白铜),以后主要使用黄铜,乾隆时期开始,在新疆铸造了一部分年号红钱,存世量较少。
(2)看包浆
古钱币由于经历了很长时间,形成的包浆特别牢固,刀刮不动,非常难以清除,假品(仿品)形成的包浆颜色不自然,在钱币上覆盖着一层浮锈,有的用手一擦就掉。
(3)看钱体文字
古钱币的钱文一般为书法家书写,字体结构方正匀称,清晰大方,而假品(仿品)文字呆板无力,生硬臃肿,稍有书法基础的人,就能看出来。
时间关系,先说到这儿,以后有时间详谈!
开窗处铜质里为什么伴有金黄色?
你好,谢谢邀请。这件铜器应该不能称为青铜器,因为它的材质从露铜处看,十分黄亮。在结合外层的铜锈颜色看,它应该是件仿商代晚期的枭尊,初步看,我的看法是清末民初仿的一件黄铜枭尊。&商代枭尊
为什么不说是现代仿的呢?因为解放后我国就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仿制博物馆的青铜器,采用的是现代失蜡法,工艺很好的,纹饰十分精细,这种失蜡法工艺目前还在用于青铜器的仿制。而最近几年的高仿青铜器几乎是严格的按照先秦时期的范铸法制作,在工艺上无法分辨,甚至还有陶土范芯残留,我们只能从锈层和铜质的新老来判断。&先秦时期青铜器残留的范芯陶土
而这只鸟尊纹饰粗糙,造型不规整,可以看出这只枭尊的工艺和制作水平是达不到现代的工艺水平的,所以我们可以先排除现代仿品的可能。
而唐宋元仿的青铜器不会用黄铜,因为没有足够的参考,所以大多是在以讹传讹的基础上来仿制青铜器,而且也不会遵照先秦时期的青铜器样式去完全仿制,都是会揉进当时的审美情趣来重新造型,尤其是会加入当时的流行纹饰,所以唐宋元乃至明清的仿古彝器都是十分具有当时的鲜明特色的。比如大名鼎鼎的宣德炉,就是在仿青铜器的基础上而诞生的。&宋代仿古彝器
到了清晚期,随着国外考古和探险者的进入中国,大量的先秦时期青铜器被发掘,比如散氏盘、毛公鼎等知名的彝器就是在那个时候被发掘。人们于是有了具象的参考,而又没有相机的情况下,基本上用脑子记,用笔画或者拓成拓片,这就使得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仿制十分失真,纹饰和造型有一些臆造的成分。而擅长翻砂法的清末仿制青铜器也就显得纹饰粗糙。&清中期仿古彝器
另外,我们在鉴定唐代到现代仿制青铜器的时候,不但要看分清范铸法、失蜡法、剥蜡法、翻砂法以及现代失蜡法的区别,还要注意每个时期范芯的材质。一般来说,唐代以前用陶土,唐宋元采用红土或黑土做范芯,明代多采用炭土,清代用三合土,而民国还多出了石膏加砖粉作为芯土。解放后到近些年,则多用石英砂、煤矸石粉作为芯土,目前的高仿青铜器也是陶土范芯了。&现代仿青铜器
当然,给一件青铜器断代并不能依靠照片就能确认,最好是上手看实物,通过观察比重、材质、厚度、制作工艺,细节处的特征、范芯土等特征去综合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什么是腐蚀版铜墨盒?
腐蚀版铜墨盒的出现,是在清末民初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国外新技术的引进,腐蚀板技术应运而生,腐蚀版铜墨盒技术借鉴于印刷业,民国中期以后常以黄铜制作,刻工衰退,并出现铜镀镍及化学腐蚀文字,图案工艺等。
四川铜币大汉五十文有几种材质?
两种:红铜,黄铜。
知识扩展:四川铜币,是晚清和北洋时期四川省地方政权铸造的货币。由于川省银铜矿缺乏,加之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割据,致使中央政府《币制条例》关于铜币之原料比例、铜币面额的规定没有严格遵守,四川铜币发行量十分巨大,致使物价虚高、影响经济发展。四川铜币,自光绪二十九(1903年)六月开铸,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法币开始流通才逐渐退出流通领域。解放后仿制的大明宣德炉都有哪些?
这类宣德炉多为清末民国时期的仿品、铜质为黄铜!真正的宣德炉是用“十二炼”的风磨铜铸造的、铜质非常精良,放到手上有压手和沉甸甸的感觉。你这只炉子虽说是仿品还是值3000元左右!
清代铜瓶和宋代铜瓶的区别?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看到这个题目使我想起了我国古老的青铜器,上面沧桑斑驳的绿锈体现着悠久的历史痕迹,面对现在的收藏品市场,我发觉清代与宋代铜瓶很少。这也说明目前确实是一个冷门,作为一个古玩收藏爱好者,结合多年的收藏学习与实践,我认为清代铜器与宋代铜器具有以下的一些区别:
铜瓶来源于古代的青铜器,尽管宋代铜瓶与清代铜瓶都是属于仿制前朝的产物,但二者的制作工艺不尽相同一.宋代仍旧采用前朝的铸铜工艺
为了遵循历史的先后顺序,我把提纲以宋作为开头。我们都知道,铜瓶来源于我国的青铜器,而青铜器经历了商、周、春秋这三个迅速发展期,战国与汉代的黄金期,由于工具中铁器的普及与礼器中玉器的繁荣,青铜器在汉代末期就渐渐地走向衰弱,到了唐之后的五代混乱期,青铜器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到了宋朝,由于宋徽宗这个文人皇帝好古的习性,青铜器又渐渐地被青睐,于是各种仿造前朝的铜器(例如尊,鼎、篁等 )又出现了,宋代是一个喜欢仿造前朝旧物的朝代,除了玉器外,那就是铜器。其制作方式并不是传统的陶范翻铸法,而是采用比其先进的胆矾提炼法,也就是在硫酸铜溶液里放入铁金属后提炼纯铜,这个技术在汉代就有了,而真正大规模使用却发生在宋代。铜质主要以红铜为主,由于黄铜原料较贵,很少使用。由于当时的设备有限,很多已成型的铜器都是对半拼合而成,非整料一次完成。又称分铸成形,宋代仿制的铜器式样涵盖三代不说,秦汉时期的也仿。
正如宋人蔡絛所言 :“时所重者,三代之器而已。若秦汉间,非殊特,盖亦不收。”
二.清代已经采用了先进的铸铜工艺
而清代仿造前朝的铜器是从乾隆时期正式开始的,从文学与艺术功底而言,乾隆帝也不输给在他之前的宋徽宗,这位“十全老人”既有习古之雅,又有仿古之趣,而且其疯狂度更大,从现在的故宫博物馆里的藏品中就有体现,该朝仿制的铜器样式以商周为主,品种有觚 、蔓 、爵 、罍与鼎等,由于当时道教与佛教在国内已经非常盛行,故也用铜来铸造此两教的用具,清代铜器的材质要优于宋代,其铸造工艺更为复杂与精致,除了粗加工中的浑铸、分铸与叠铸外,还增加了新式的锤叠与掐丝珐琅工艺,由于火器的引进,其焊接工艺也不断增强,这是前宋所不具备的,故现在存世可见的清代铜器的美观度远远超过宋代铜器。
宋代铜瓶是以当时的瓷瓶为参照样本进行铸造,而清代铜瓶则没有固定的样本,却能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宋代铜瓶的铸造所参照的样本来源于与其同时代的宋瓷
我们都知道,宋代的瓷器也很多,而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铜器蓝本之一,只要是不同形状的瓷瓶出现,其相应的铜瓶也会出现,让我们看一下以下几个例子便知:
铜胆瓶瓶口小,瓶颈长,下部的胆肚较大,又像悬胆而得此名称,这种瓶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却在宋代不断的普及,表面触感光滑。此瓶的瓷质品在当时的哥窑、钧窑和耀州窑等都有烧制。
铜瓜楞瓶表面与胆瓶一样,但腹部由凹凸的弧形组成似瓜棱状的形体,有四菱形、八菱形等好几种,表面有凹凸的触感,此瓶的瓷质品在当时的南北各窑也有烧制。
除了上述举例外,其它的采用铜仿制的瓷瓶样本有玉壶春瓶、长颈瓶与直颈瓶等。
它们的用处是用于文人在学习闲暇时候插花所用,因为插花是与烧香、点茶、挂画一起成为当时的文人需亲手所做的雅致之事。
二.清代铜瓶的铸造以因地制宜为目的
反观清代铜瓶,它铸造的目的是便于生活所需,其造型没有固定的样本,它既能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器皿,也是一种供眼中观赏与手中把玩的一种藏品,而且形态构思巧妙,造型生动与古朴并存,同时具有时代的特征。请看以下的例子:
花尊型铜瓶从外形来看,吸取了商代尊的原型,外形尺寸进一步加大,口径也放大,既可以插花,又可以插笔或其它家庭用具,为了方便搬动,两边增加了可以手提“耳朵”,与宋代铜瓶相比,其表面的纹饰也更加考究。
壶状铜瓶吸收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造型,主要角度也是便于生活需要,口径适中,中间放大,便于盛水,颈部的环是采用手工打造而成,呈装饰作用,表面的饰纹不用古典的老样子,反而使用时代感的蕉叶纹。
宋代铜瓶拘泥于复古,故表面纹饰存在前朝的遗风,而清代铜瓶在复古的同时,其表面纹饰实现了古为今用的特色一.宋代铜瓶纹饰拘泥于前朝
我在前面说过,宋代仿制前朝古物的时间较早,尤其是铜器,可能有的地方属于试水阶段,还不成熟,尽管当时提出了循古之意而勿泥于古的思路,但是在在所仿制的各种铜器纹饰上还是无法摆脱沿袭前朝的各种装饰性纹饰,如饕餮纹、云纹、雷纹、波浪纹与植物纹等各种图案,而其中的铜瓶一种以素面为主,一种还是带有商、周特色的回纹、卷云纹、弦纹和蝉纹等复古痕迹 。
二.清代铜瓶纹饰带有古为今用的特色
清代铜器虽然也喜欢仿制前朝,但不死板地拘泥于前朝,在纹饰上采用新颖的龙纹、花卉纹、浪花纹的同时,还添加了具有喜庆色彩的蝙蝠纹、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花草与人物等。另外还恢复并不断采用汉代就已有的金银错工艺,使得金、银两种贵金属与铜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古典色泽。宝石镶嵌工艺在清代铜瓶上也进一步得到发挥,通过玛瑙、绿松石与和田玉的相互映衬,使得古朴的铜器充满了时代的韵味。
结束语总之,宋代铜瓶与清代铜瓶都来源于前朝的青铜器,两者都具有仿制前朝的一致特点,但两者区别在于:
制作工艺不同,宋代单一,而清代丰富;宋代铜瓶的制作有其固定的同时代参照瓷瓶样本,而清代虽没有固定样本,但具有灵活的目的性;宋代铜瓶由于拘泥于复古,故表面纹饰仍然跳不出前朝的遗风,而清代铜瓶虽复古但却发挥了古为今用的特色。希望以上观点对你有所帮助,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