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古代白银不掺黄铜(古代白银和铜钱)

今天给各位分享古代白银不掺黄铜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白银和铜钱进行解释,2、古代的黄金是黄铜吗3、古代黄金和白银是怎么兑换的?4、古代白银真假辨别的方法与秘诀5、中国古代黄金白银是真的黄金白银吗?古代(公元前1000年)一公斤黄铜价值多少公斤白银?当时的冶炼技术根本没有黄铜,而且银这种贵金属作为货币使用至少在汉代以后。稍微计算一下就知...

今天给各位分享古代白银不掺黄铜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白银和铜钱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古代(公元前1000年)一公斤黄铜价值多少公斤白银?

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存在。

公元前一千年还是青铜时代,当时的冶炼技术根本没有黄铜。而且银这种贵金属作为货币使用至少在汉代以后,任何时候和铜钱的比价都在一千以上,即一两白银约等于1000-1500铜钱,这个铜钱是小平钱,每枚重量在4克左右,稍微计算一下就知道一公斤铜钱约在500个铜钱左右,半两白银都不到。

古代的黄金是黄铜吗

确实是黄金,不是黄铜

亲,给你推荐一篇文吧

汉朝多黄金

丁启阵

拙作《黄金都到哪儿去了?》在博客贴出之后,一些来访者提出批评,认为拙文中所议论的《史记》、《汉书》记载的汉朝帝王赏赐之物“黄金”不是黄金,而是黄铜。言词尖刻者,嘲笑我金铜不分,有说是因为我眼睛有问题的,有说是因为我没有好好读史书需要补补课的,有说是因为我小学没有毕业文化水平太低的……说法很多,几乎让我笑掉大牙。

不错,本人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黄金冶炼史专家,对古时候的金铜之别并未专门研究,文中所言乃袭清代著名历史学家赵翼而来,并非自创。特别说明这一点,以示不敢掠美也。

下边,我给赵翼的论断提供一些确凿的证据。

《汉书·食货志》有言:“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黄金就是今天所说的黄金,白金就是今天所说的白银,赤金就是今天所说的铜。这一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可以佐证,该书卷十四上金部有“金,五色金也”、“银,白金也”、“铜,赤金也”等词条解释。可见,汉代人不但金、银、铜的概念区分得清清楚楚,而且已经有了金、银、铜三个词。《汉书》所说的“黄金”、“金”就是今天所说的黄金,决不是黄铜。

有人觉得汉朝文献记载中的黄金数量太大,提出一种折衷的观点,说古时候炼金技术有限,黄金的纯度不高。这显然是臆测之论。其实,中国的炼金技术早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很发达了,四川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制品可以证明这一点,汉代任何一座墓葬出土的黄金制品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许慎《说文解字》“金”字下的解释中,也有“久薶[埋]不生衣,百炼不轻”等对于黄金品质的说明。

对于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卷三“古时不以白金为币,专用黄金,而黄金甚多”的论断,今人王树民先生在校注赵著时提出了另一种批评:黄先生认为,《史记》《汉书》所说的黄金可能包括了钱、银、铜等的折算数额。

王先生根据《汉书·食货志》的“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以及孟康注的“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认为“汉代并非专用黄金”。他又根据《汉书·王莽传》的“故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认为黄金一斤抵钱一万,推断曰:“……所谓赐金若干者乃举其总数,应有白金与铜钱折算者,未必皆实用黄金。”

王先生的论证大有问题,是站不住脚的。问题之一,《汉书·食货志》金有黄金、白金、赤金三等的记载,不能说明汉朝帝王赐金就会三个等级都来一点。倘若是这样,那么《汉书》的行文也太不讲究了。众所周知,《汉书》编撰者班固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他在编撰《汉书》的时候也确实表现了一丝不苟的治史态度,他不大可能在措词上如此粗放。问题之二,《王莽传》所说的“故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乃是王莽将女儿许配汉帝(汉孺子婴)时,有司奏章里的话,跟赵翼所说“王莽聘史氏女为皇后,用三万斤金作聘礼”不是一回事,因此根本不存在黄金一斤抵钱一万的换算比例。问题之三,皇帝结婚,给皇后下聘,“黄金二万斤”与“黄金三万斤”实在没有什么大的不同,都可以说明用黄金很多。

问题当然可以继续讨论,但是,即使是仅仅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已经可以得出如下三点结论:一、汉朝的确多黄金;二、汉朝帝王赏赐之物确系黄金,而不是黄铜;三、汉朝的黄金纯度已经相当高了!

古代黄金和白银是怎么兑换的??兑换比例是多少?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

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

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

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

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

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

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古代白银真假辨别的方法与秘诀

白银是古代的时候人们使用来买东西的货币,那么在收藏这种白银的时候你知道应该怎么去辨别其中的真伪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白银真假辨别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古代白银真假辨别的方法

(一)观色。用湿巾擦干净白银表面的污锈后观看其银色泽。色泽暗淡者为低成色银,色泽润白柔和为高成色银。如果白银中含有黄铜则带有微黄色,如果白银中含有白铜则带青色。一般地,60%成色的白银光泽暗淡,并带赤乌色,磨去外层有胭红色;80%左右的白银色中含浅红色光泽偏暗;成色85%左右的白银白中带微红。古代对观色极为重视,宋代就有“金紫银青”(即足金紫色,足银青色)为金银币绝品的记载。明代记有:白银“好者出炉白,次者灰色,又次者出炉便黑”。出炉便黑定掺有黑铅。

(二)折试。手折试白银,以其形变和弹力判定白银的成色。纯银柔软富于延展,弯折97%以上的白银容易变形无弹力。90%左右成色的白银弯折时稍有弹力。80%成色以下的白银硬度较强、弹力较大、弯折时硬度大。

(三)听音。用锤敲击白银,声音柔和无韵或韵短,而铜音尖高韵长,而且铜含量越多,声音越尖高韵亦加长。

(四)银对牌由白银和红铜配制而成,以对牌鉴定白银,辅之以化学试剂测试,可以鉴定白银成色。其步骤是:

(l)以对银牌鉴定时,先平看磨道色泽。

(2)然后用“吃银虎”(以98%以上的银粉末和水银制)轻擦在试金石的银道和对牌道上,以挂在银道和对牌道上的水银多少来确定成色,水银多银的成色高,挂水银少银的成色不高,不挂水银的不是银。在试金石上擦时,含黄铜的银擦出的道,低成色乌黄返青发深,成色高则乌黄泛青发浮;含银高的白银银道是灰白色的,泛青色、灰色重者为低色银。我国古代在白银鉴定方法上早已应用了试金石和对银牌方法。据载元代检验被毒害的尸体时,用银探入被害者咽喉,取出后银钗发黑可断定中毒害命。宋元时期对银牌已普遍用于民间金银铺,近代白银对牌的运用一般配合化学试剂进行。

古代银碗要如何保养

1、避免与发胶、香水、护肤品放在一起。

2、古代银碗使用过后,银立即擦干。

3、银质氧化时呈现谈咖啡色,亦可以擦银布直接擦拭(擦银布含有银保养成分,不可水洗,擦拭产生的污痕为银,可多次使用)。

4、古代银碗接触温泉水或硫化物,易使表面产生变化,因此应避免于温泉地区佩戴。

另外,古代银碗的抗氧化性和光泽的持久性也跟个人酸碱体质有关的,白银表面产生微妙的色泽变化也会有所差异,属正常现象。

古代的碎银子的来源

何为“碎银”?——碎银是指散碎的银子,份量多少不一,与成绽的份量为整数的银子相对。电视剧上不是老有碎银子吗?那个是怎么知道是几两的,他们都没有天平啊?

明清两朝的银本位制,“两”是主单位。两以下的钱、分、厘、毫还算常见。而丝、忽、微、纤、沙、尘、埃、渺、漠、糢在民间少见。这十个汉字作为量词,均是微小的意思。汉语中有成词,如丝微、微纤、微漠,以及毫厘、丝毫、尘埃等。两以下的十五个单位,均为十进制。十丝为一毫,十忽为一丝,十沙为一纤,十尘为一沙等。

实银子用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没有固定面值,用时得用专门的秤(戥子)来称量。也有分量固定的、铸好的银锭。元朝曾铸过一种50两一锭的大银子,称为“元宝”,也就是“元朝的宝货”。后来这个名称就沿用下来。元宝的形状是两头翘起的,为了便于缠在腰上,过去说“腰缠万贯”,就是这么来的。也有小一些的银锭,二十五两的,十两的,还有再小的银锞子。买小件物品则用散碎银子。银子比较软,用剪子剪了,拿戥子称着用。银子的成色也不同,最好的银子称纹银,因为表面有皱纹的缘故。差的银子叫“低银”。

中国古代黄金 白银是真的黄金 白银吗? 中国有大的黄金 白银矿吗?

古代的黄金和白银大概在唐宋时期成为流通货币使用,中国古代的银流通比较普遍,而金一般不作为货币使用,而是作为建筑、艺术品的原材料,在先秦两汉的古代文献中所说的金却是铜制货币的单位,在先秦两汉贵金属是极少见的奢侈品,多用于工艺品,比如曾侯乙幕中出土的金钗,而世面上流通的货币却多是青铜材质,到了唐宋时期,冶金业的发展使得青铜的生产量猛增,所以铜钱就成了普遍的低廉货币,而稀有的金银也成了高额货币,然而银是有区别的,民间交易的银纯度不一,大小不同,称为麻银,而官府作为税收上缴的银要通过熔炼,锻为规定纯度和形制的官银(比如马蹄银等),黄金在宋元明成为相当少有的流通货币,一般不具备在市场流通的功能,因为比之银子、宝钞(银票)和铜钱,其面值过大、量过小,所以一般黄金只是作为国家储备或者是贿赂赠礼使用,中国的黄金产量相当有限,大多来自于丝绸之路和对外贸易,以前比较大的金矿分布在关外东北地区,山东地区也有金矿的存在,但总体产量很低,古代中国的银产量还算挺高,多分布于华北和山西一带,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金银都来自于茶叶、药材、瓷器、丝绸的高利润贸易,大两的贸易顺差,使得中国获得了大量欧洲人从美洲攫取的白银,所以中国一度成为世界银储备最高的国家,由此可见在中国金银作为货币流通的可能性非常高。再说说黄铜,古代就称为药金,是炼丹术中的一支,黄白术所炼成的一种锌铜合金,通常和药银(汞合金)一起成为在世面上滥竽充数,欺瞒xx的道具,但是古代官府钱庄都有严格的验证程序,所以以黄铜作金流通是没可能的,然而在许多鎏金工艺上使用黄铜比较常见。

古代白银不掺黄铜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古代白银和铜钱、古代白银不掺黄铜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