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别墅黄铜雕花镂空护栏,如何装修出简约的房子?
新房装修不吊顶也是可以的,笔者就分享最近的一套案例给大家参考一下!
刚结婚也没过久,手上没什么积蓄,但又想在省城买房,就找父母借了不少,至于装修,则完全是我们搞定。因为不想要太多压力,房子就只能简装,连吊顶不做,只刷大白墙,虽然简单,但效果我们很满意!
这个户型图;
客厅,简单的装饰,大白墙用了一些照片,不至于显得太过单调;
整体效果,地面是木地板,虽然材质一般,但也考虑了甲醛问题。尽头是阳台,采光不错,挂了窗帘;
反过来看客餐厅,有电视墙,下面只有简单的柜子。中间是入户,最里面是餐厅和厨房;
从餐厅看客厅。中间的入户处做了个小吧台;
具体效果是这样的,临近入户鞋柜;
餐厅,简简单单;
厨房,两边上下都做了橱柜,不放过一点收纳空间;
卧室,空间蛮宽敞的,只是衣柜没有封到顶,有点可惜;
窗台边做了榻榻米和梳妆台;
然后是次卧。空间也还可以,简单的装饰,白墙;
至于窗户边有点想做个书柜;
最后就是卫生间和浴室。不知道这样的效果大家觉得如何呢?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拍摄?
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有17万余件中有九大镇馆之宝,分别是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玉柄铁剑、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武曌金简、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可谓件件价值无双,更是河南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最好佐证。
莲鹤方壶1.莲鹤方壶,1923年于河南新郑李家园出土,是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方壶是一对,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
通高117厘米 口长30.5厘米 口宽24.9厘米。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杜岭方鼎2.杜岭方鼎,是商代中期的青铜器。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也是最早装饰饕餮纹与乳钉纹的中国礼器。
1974年郑州杜岭张寨前街出土,共两件,大的在国家博物馆,小的在河南博物院。
3.妇好鸮尊,属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 。
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共为三点支撑,后颈有口,上有盖,内壁铸“妇好”二字铭文。背有兽首弓形鋬。器身满布缛丽的纹饰,造型典雅凝重,为商器之精品。妇好鸮尊的造型很特别,工艺很复杂,没有高超的技术,根本制造不出来。
课外小知识: 妇好,她是商王朝晚期一代雄主武丁的妻子,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云纹铜禁4.云纹铜禁,是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的器物。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贾湖骨笛5.出土于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前期(距今9000年前),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该骨笛是用鹤类尺骨管制成。磨制精细,7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
此笛经试奏,证明是一种竖吹骨笛,也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当时的人们利用此笛吹奏出有节奏的音符,以此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神灵的尊敬;现代音乐家们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声阶的曲子《小白菜》。
四神云气图6.《四神云气图》,产于西汉早期,1987年出土于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柿园墓,壁画长5.14米,宽3.27米,面积16.8平方米,后经考古专家通过科技手段对壁画进行原样切割移至河南博物院。
《四神云气图》位于墓室顶部,中部一条7米长巨龙飞腾,东朱雀,西白虎,四周由怪兽、灵芝及云气纹图案装饰。壁画从主墓室顶部的西端起,向东延伸有丈余,总面积达30平方米,填补了我国西汉时期壁画的空白,比敦煌壁画要早600多年,被誉为“敦煌之前的敦煌”的四神云气图。壁画的主要内容为龙、白虎、朱雀、怪兽、灵芝及云气纹等组成的图案,历史艺术价值极高。不但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更是一部承载西汉初年中国神仙思想的壮丽史诗。
玉柄铁剑7.玉柄铁剑,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剑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属西周晚期器物。剑身插在精心制作的牛皮鞘内,剑外有丝织品包裹的痕迹,剑柄是由和田青玉制成,仿佛一株破土而出的竹子(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代表君子),竹节分明,玉质细腻,温润光滑。剑柄中空,里面插有铜制的芯,连接剑身和剑柄。由于埋藏久远,剑身已断为两截,鞘身也因锈蚀与剑身粘在一起,无法剥离。经过专家研究发现,这柄剑竟然是一块炼渗碳钢,而炼渗碳钢就是由块炼铁经过长时间渗碳,反复锻打而成,所铸器物也因此更锐利、坚韧。
玉柄铁剑制作精美,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于一体,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它的出土,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剑”。
武曌金简8.武曌金简,产于唐代早期,1982年出土于中岳嵩山峻极峰,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黄金纯度在96%以上。
金简呈长方形,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63字,“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发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是武则天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来嵩山祈福,谴宫廷太监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简。
9.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是北宋瓷器,在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发掘出土,口径5.8厘米,足径8.4厘米,高19.6厘米。
敞口细颈,下有圈足,颈部长腹分别刻以折枝莲花,器表满施天蓝釉,光亮滋润,布满开片。瓷瓶为传世御用汝瓷中绝无仅有,也为刻花汝官瓷的鉴定提供了实物依据。刻花鹅颈瓶不仅造型讲究,而且用刻花装饰,更饰以天蓝釉,保存完整无缺,实在弥足珍贵。
河南郑州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麦秆画
一、麦秆画作品展示
二、麦秆画 简介
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秸画、烧烫画等,其工艺源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历史已有千年,后经历代传播,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麦秆画是民间纯手工艺技术,它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其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经历割、漂、刮、碾、烫、熏等多道工序,制作精细而繁琐,过程漫长而艰辛,对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正因我们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坚毅的品质,才造就了麦秆画这不可多得的艺术精粹。因其出色的工艺价值和表现技巧,文化部将其正式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常言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麦秆工艺画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极富现代装饰性和欣赏性,最能体现和展示汉民族自古就有的精巧技艺和聪明才智,自麦秆画浮现以来,因其独特的工艺价值和广泛适合的装饰性.
麦秆画分字屏、画屏,已制作出玻璃镜框与油漆硬板两种幅画,挂式、立式、座式,大中小型齐全,多种字画图案能与现代各种款式家具摆饰和谐,悦目赏心,并广泛应用于家庭、宾馆、店铺、会议厅等室内永久性装饰。
三、麦秆画历史传说
据考证小麦先是由西亚通过中亚进入到中国的西部地区。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西游时,新疆、青海一带部落馈赠的食品中就有麦。 商周时期,麦子已入黄河中下游地区。春秋时期,麦子已是中原地区司空见惯的作物了。《左传》记载,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当时都有小麦生产。
从麦子出现在古中国的那一天起,我们聪慧的祖先就开始以麦秆为原材料进行艺术画的创作了,但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传说中的麦秆画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直至秦怀王墓发掘时才出土面世。发掘出的麦秆画原作虽经两千多年腐蚀,仍然色泽鲜明,不失古朴本色,令人叹为观止。另有传说:东汉刘秀被王莽追杀,万般无奈,藏于麦地之中,麦草随即化为树林保护刘秀。因此当地人视麦草为祈福迎祥之草,逐制作麦草画,供奉朝廷。
四、麦秆画寓意
依此传说,东汉年间麦秆画的艺术层次与寓意又有了历史性的发展与升华。作为赖以生存的主要食品,小麦历来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古人祭祀天地就赋予了小麦极高的地位,它象征丰收和财富。麦秆画也因为它的材质来源而不仅有浓厚的民间味道,又有着吉祥高贵的象征意味。
然而在封建的农耕社会,麦秆画虽来自民间,却也十分稀罕,更因其作为皇家贡品,所以不可能在平凡百姓中流行,只能作为奇艺在皇室贵族间赏析珍藏。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呕心沥血挖掘研究古老的工艺技术,大胆进行实践,使麦秆画这一民间瑰宝重现人间。
五、制作工艺编辑
麦秆画采用纯天然原料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着色采取熨烫方法,保证了产品的形色不变和长期保存。它工艺制作精细奇巧,设计融合了古典与时尚元素,构图万变,效果令人惊叹。麦秆画有多种规格和图案,产品题材涵盖人物、人体、建筑、风景、花卉、花鸟、卡通、动物、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兼有现代与仿古风格、纯色与彩色工艺。其采用纯手工制作、不可严格复制的艺术特点,使其市场价值非一般装饰品所能比拟。无论是宾馆、酒店、办公室、会议室,还是家庭客厅、卧室、餐厅,麦秆画都适合装饰布置,与一般装饰品相比,更能彰显主人的个性追求及高雅品位,同时,也是商务礼品、亲友馈赠、欣赏收藏、旅游纪念的很好选择。
麦秆画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巧夺天工,栩栩如生,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麦秆画制作工序十分复杂,整个制作工序全凭手工完成。需先将麦秆浸泡、熏蒸、漂洗,然后剖开整平,再进行薰烫,充分利用麦秆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对薰烫部位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技术上吸收融合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使麦秆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和色变,之后再经剪、裁、印、贴等工序,才能制作出既古朴典雅、富丽堂皇,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从大的方面归纳,制作工序可分为拼料、下料、烫料、粘贴、装裱等步骤,每一步骤中还可细分多道小步骤。
剪纸一、剪纸作品展示
二、中国剪纸简介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三、历史沿革
1、先唐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
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 。而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6] ,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 。
2、唐代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另外,在敦煌莫高窟也出土过唐代及五代的剪纸,如《双鹿塔》《群塔与鹿》《佛塔》等都属于“功德花纸”一类,主要是用来敬供佛像,装饰殿堂、道场。其画面构图复杂,有具体的内容,外还有《菩萨立像》《持幡菩萨立像》等水墨画镂空剪纸,是剪纸与绘画相结合的作品 。
3、宋代
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
4、明清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8] 。而更多的是中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
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就连当时的皇亲国戚也都离不开剪纸。北京故宫的坤宁宫是清代皇帝结婚时的花烛洞房。按照满族人的风俗,宫殿前后窗的窗纸都是裱糊在外面的。墙壁用纸裱糊,四角贴有黑色的“囍”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是黑色的龙凤团花剪纸。宫殿两旁的过道墙壁上也贴有剪纸。从剪纸的纹样、用料、用色来看,与普通农家的顶棚花、墙花相比,除了剪纸图案稍大以外,基本没有差别 。
5、近现代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先进知识分子蔡元培、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倡导下,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他们广泛收集民间文学资料,同时也努力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其中就有民间剪纸这一项。30年代,艺术家陈志农在北京开始了民间剪纸的研究与创作。他用速写和剪影的形式描绘了老北京大量的风俗民情,串街小贩、作坊工匠、食摊茶挑、集市庙会、市井闲人等。
20世纪40年代,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剪纸开始出现。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此后,延安鲁艺的艺术家陈叔亮、张仃、力群、古元、夏风等人开始学习当地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剪纸,对民间剪纸进行了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并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边区人民生产、生活、战斗的新剪纸。作品运用了民间传统的样式,描写了抗日战争和边区建设的新内容。它推动了群众性剪纸的创作和发展,使传统的民间剪纸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还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区的民间新剪纸作品,为新中国成立后剪纸艺术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可以说延安的剪纸开创了中国剪纸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在新剪纸的创作中除了表现各行各业新气象的剪纸外,儿童、体育、杂技、歌舞等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题材。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
四、作品分类
1、单色剪纸
单色剪纸是剪纸中最基本的形式,由红色、绿色、褐色、黑色、金色等各种颜色剪成,主要用于窗花装饰和刺绣的底样。主要有阴刻、阳刻、阴阳结合三种表现手法。用于刺绣底样的剪纸,常用剪刺结合的手法。刺是以针尖在花纹的细部刺出小型圆点,在一些部位留出“暗刀”,可以作为刺绣时套针换线的依据。折叠剪纸、剪影、撕纸等都是单色剪纸的表现形式。
-1-折叠剪纸
折叠剪纸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制作表现方法。所谓折叠剪纸即经过不同方式折叠剪制而成的剪纸。最早的“对马”“对猴”等团花就是经折叠剪出的。折叠剪纸折法简明,制作简便,省工省时,造型概括而有一定变形,尤其适于表现结构对称的形体和对称的图式,如人、蛙、蝶、龟、倒影、对鱼等,几何纹、花卉、景物、器具等题材都能适应,而且展开极为对称,又能变化出多种适合形,两方连续,四方连续或多方连续,这是它能长久得以流传的一个主要原因,折叠剪纸对中国的剪纸普及和工艺图案造型,发挥着重要作用。
-2-剪影
剪影是剪纸艺术中的一种古老形式,通过外轮廓表现人物和物象的形状,所以它最注重外轮廓的美和造型,剪影由于受轮廓造型的局限,一般以表现人物或其他物体的侧面为好。其工具主要是剪刀和刻刀,纸一般用黑色或重色纸,在表现人物侧影时,一般是边看对象边剪。剪影很适合表现透光效果,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剪纸类型。
-3-撕纸
撕纸是由传统的民间剪纸变形出的新类型。其方法是利用不同类型的纸,采用手撕的方法去撕裂造型,以手代剪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不适合去表现巧工细琢的效果,但正是这种局限,又恰恰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个性,有一种古拙雅朴、豪放雄健的格调。在撕纸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随意性,有一种自然天成的韵味 。
2、彩色剪纸
随着剪纸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发展,彩色剪纸的形式和技法在逐渐增多,有点染、套色、分色、填色、木印、喷绘、勾绘和彩编等。诸种形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到之处:点染剪纸滋润、装饰性强;套色剪纸脆利、色块鲜亮;分色剪纸分色截然、色感丰富;填色剪纸则单纯、洁净、鲜明,均给人不同的感受。
-1-点染剪纸
以颜色在刻纸上进行点色为点染剪纸。这种剪纸也属于刻纸,在设计上阳线不多,偏重干小面积的阴刻,以留出大面积的阳面进行点染。类似于木版年画的效果。
点染剪纸所用颜色,一般系民间染布用的品红、品绿等,统称“品色”。染到用白生宣纸刻成的剪纸上。品色一融到生宣纸,便立即上下左右渗透扩散开来,一次可染三五张。渗透不足的部位,可翻过来在背面补笔。调制时掺入白酒或酒精,渗透性很强,用在宣纸等吸水性较强的纸质上。由于酒精和白酒中不含胶,酒精挥发后纸面依然平整,不起皱,能产生较好的晕染效果。
点染时,一支毛笔蘸一种色,互不串穿,配色原理如同水彩、水粉画调色。黄、蓝相混呈绿色,红蓝相融成紫色等。有的厂家采用流水作业,染工一字排开,一人染红黄,一人染蓝绿,轮到最后一个人时就全部染完了。
-2-套色剪纸
套色剪纸通常以阳刻为主,与点染剪纸相反,进行大面积镂空,给套色留有余地。从作品的背面贴以色纸块,多用黑纸或金纸剪刻,按肤色、服饰、器物、花木等分别贴以不同的颜色。在拷贝箱上用铅笔把所需套色的形状勾画下来,再根据铅笔形状剪下来,按部位用小毛笔蘸糨糊粘好,可先套小色块,后套大色块,所套颜色要以一个色调为主,一般以三四色为宜,套色要少而精,注意冷暖对比关系。有时套色有意超出或不到轮廓线,显得更生动。如套一个姑娘的脸庞、脸颊的红晕,剪成椭圆形,很具民间囡娃的艺术情趣。
套色剪纸不必处处全套。不论全部套色或局部套色,都应考虑是否套得有必要,谨防事倍功半和费力不讨好。全部套色要强化主调,局部套色要注意少而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套色剪纸虽用色较为自由和便于选择,但多一个色确实要起多一个的作用,两个色可以概括,就绝不要增添第三个颜色。用色精练,手法简洁又恰到好处,是艺术高超的表现。
-3-分色剪纸
分色剪纸有的也称为剪贴剪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色剪纸的组合拼贴,基本上还是单色剪纸。它是用剪好的不同颜色形状的纸拼成一个画面。拼贴组合时要注意颜色之间的协调性,不宜过于琐碎。也有一种是将剪纸分成主纹和底纹,然后以底衬托主纹,交错重叠拼贴的。如一幅剪纸中天空是填色剪纸
蓝色,云是白色,地是草绿色,蒙古包是紫灰色,骆驼是赭石色,分别剪好后,拼贴在一起,这种剪纸鲜丽明快,装饰性很强。
-4-填色剪纸
填色剪纸亦称笔彩剪纸,着色时运用笔绘。具体做法是,将黑色剪纸贴到白衬纸上,用笔在线条轮廓内涂绘。平涂效果与套色剪纸相似,只是手法不同。填色后可出现浓淡变化和自然晕出的效果。注意用笔不要呆板和反复涂改,可充分利用自然浸开的效果。
-5-木印剪纸
木印剪纸是印刷与剪刻相结合的一种剪纸形式,其方法有的在木刻印刷即“开相’’后再镂刻,也有在木版印好的剪纸上再染色,还有的直接印刷成剪纸效果直接贴用。木印剪纸近似民间木版年画,可大量制作。多用于表现戏曲人物和神话故事的题材,与纯刻纸相比有更强烈的表现力,但不及点染刻纸那样完美自然。
-6-喷绘剪纸
喷绘剪纸是经喷笔(喷枪)喷染成的剪纸。可喷在衬纸上,也可喷在裱好的剪纸上。喷笔喷出的雾点,有特殊效果,像薄雾、晨露、霜雪、雨珠。点有大小、疏密之分。
-7-勾绘剪纸
勾绘剪纸是剪纸与绘画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一种是以剪刻为主,兼用毛笔勾绘细部,也有全用线条勾出画面,然后用剪刀将空白处镂空的;另一种是用金箔纸刻出花纹的大体轮廓,使某些局部空白,并适当勾以线条。由于它是剪画结合,很多细部可以直接用笔画出,剪画结合可以产生一种新的意趣,既使用了绘画技法,同时也保留了剪纸的独特性。
-8-彩编剪纸
彩编剪纸是一种编剪并用的剪纸类型。就是用各种色彩的纸条,经过不同的裁剪和编织,组成各种几何图案及花卉、动物、人物等。其线条明快、构图别致,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可用于席编、筐编、刺绣、儿童手工等 。
3、立体剪纸
立体剪纸既可是单色,也可是彩色的。它采用了绘画、剪刻、折叠、黏合等综合手法产生的一种近于雕塑、浮雕的新型剪纸,它吸取了现代美术的技巧,充分体现了写实与美术浪漫的特点,使剪纸由平面感变为立体化,可用于观赏造型及儿童的手工制作等 。
五、方法技巧
1、折叠
将纸折叠后产生重复的图案,是剪纸技法中最基本的一种,也是单色剪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取决于折叠的次数和角度。运用此工艺剪制花卉时,可将纸折叠两次或三次后始剪,所得的花纹为四面或六面均齐的形状。若剪制动物或人物,折叠一次剪后的形状为左右对称。折叠剪纸由于是对称性强的纹样,所以所得的图形更具韵律感。此技法多用于剪制喜字花和顶棚花等。
2、阴、阳刻
剪纸的基本效果是通过单独或混合使用阴阳线得到的。
阴刻也称镌刻,就是刻去表示物象结构的轮廓线,在大的块面中表现线条的方法,这种效果厚重、结实、分量感很强,有一种强烈的黑白对比感,被剪刻去的空白组成图案,线与线不相连接。
阳刻也称镂刻,正好与阴刻相反,是刻去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图案的线条是实心,线线相连。这种方法流畅、清晰、玲珑细致。
阴阳结合是最好的剪纸表现手法。在同一幅作品中出现阴阳刻两种方法,使构图变化多样,画面中黑、白、灰对比鲜明,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剪纸技巧。
3、刺孔
用小刀或剪子在纸上剪刻出基本轮廓,然后用针在图案上刺孔,主要是让多层纸连接,同时于粗糙中见细致。这种手法常用于刺绣花样,有时花样是对称的,如枕花、鞋花、衣袖花等。需要2~4个一样的纸样,这时就多用宣纸剪刻、刺孔,完工后揭粘,则同时有多个一样的纸样。使用宣纸就是因其容易粘连而且薄,垫在下面进行刺绣时不会影响美感。用快而简便的订书机、订书钉代替,也同样起到多层纸连接的效果。
泥塑一、泥塑作品展示
二、泥塑简介
泥塑,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泥塑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
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历史源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
经考证专家们认为,其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所不同。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泥塑内容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其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
凤翔泥塑的色彩别具一格,非常鲜艳,对比强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 明快醒目的感觉。凤翔彩塑取材立意极为广泛,戏剧脸谱、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俗生活等无所不有。黑牛、卧虎、坐狮、虎头为拳头产品,造型洗炼夸张,神情生动,别具一格。
随着改革开放、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大放光采。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之一。1998年6月访华的原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也来观看了这"绝活儿";世界儿童组织负责人得到彩绘泥塑,如获至宝,称赞泥塑是为孩子们制作的最好礼物。来陕的旅游客人总要带几件回家作以纪念。
四、制作工艺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烙画一、烙画作品展示
二、烙画简介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才被河南南阳的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地几大派系。 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地肌理变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烙画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烙制成的工艺画。现代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河南、广东、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都有生产。
三、烙画的起源
南阳,古称“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远在五千多年前,汉族先民们已在此创造了远古文明。此后成为夏人之腹地,商之南土,周之申吕之国。春秋设宛邑,宛已成冶铁中心、全国五大都会之一。秦置南阳郡。因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成为洛阳陪都,所以南阳史有“南都”“帝乡”之誉。历史上,南阳历为郡府(县)治所,“南据荆襄,北屏汝洛”,“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从而为烙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术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四、烙制工具
开始,烙画艺人以铁针为工具,在油灯上炙烤进行烙绘,主要作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装饰。后来,制作工艺和工具不断改革,由“油灯烙”换代为“电烙”,将单一的烙针或烙铁换代为专用电烙笔,比较先进的电烙笔可以随意调温,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创作方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表现能力。
五、烙制材料
以前仅限于在木板、树皮、葫芦等材质上烙绘,画面上自然产生凸凹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现在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门艺术形式。早期的葫芦、竹木材质较硬且厚实,所以烙制较易控制。宣纸和丝绢较薄,但却不失烙画本身利用碳化程度的不同形成的深浅、浓淡、虚实的变化。温度过高,手法过重,纸、绢会变焦;温度过低又烙不上痕迹。况且还要根据画面内容进行艺术再创作,从而使丝绢烙画、宣纸烙画成为南阳烙画中的精品。
六、烙制技法
烙绘技法也发展出润色、烫刻、细描和烘晕、渲染等。烙画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
欢迎大家补充~~~清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清朝盛行同性恋,文人士大夫喜欢与男人亲热,要是身边没有娈童,反而被人家看不起。
我们的印象中,清朝是一个封闭落后的时代,女人被三从四德限制,男人被孔孟儒学束缚,整个社会都是死气沉沉的。
这只是清朝的一面形象,但它也有着其他形象,比如盛行南风,也就是男人搞基,按照李渔的说法,喜欢男人,“如今世上的人,一百个之中,九十九个有这件毛病”。
文人士大夫以娈童为攀比雅风。清朝中后期,尤其是北京,文人士大夫出行宴会时,女妓是处于鄙视链底层的,必须要找男优伶陪伴左右,狎优蓄童成为社会风气。
“京师宴集,非优伶不欢,而甚鄙女妓。 士有出入妓馆者,众皆讪之。 结纳雏伶,则扬扬得意,自鸣于人,以为某郞负盛名,乃独厚我。”
这些人认为,玩弄男优伶比妓女有好处,优伶不仅有婀娜的身姿与娇艳的面貌,还不会影响到家庭氛围或者是身份地位。
所以,这时候出现了许多有名的男性优伶,王紫稼、徐紫云、刘三、魏长生等,都是红极一时的优伶,有着大量的文人吹捧,成为名公贵人的掌上明珠。
写“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那个赵翼,作长诗《李朗曲》铺叙李桂官与毕沅的爱情,写《子不语》的大文豪袁枚也为他们作《李郎歌》。
写《圆圆曲》的吴伟业,作《王郎曲》赞美王紫稼;大词人陈维崧与徐紫云相爱,相守相伴十多年……
还有大名鼎鼎的郑板桥,酷爱男人,尤其是喜欢美男子的屁股,看到罪犯美男子被打屁股,竟然心疼得流下泪来,“夫堆雪之臀,肥鹅之股,为全身最佳最美之处,我见犹怜,此心何忍!”
清朝的文人学者,只要是你想到名字,袁枚、郑板桥、吴伟业、钱谦益、龚鼎孳、王士祯、赵翼、李渔等等,基本上都有过与男人关系亲密的经历,甚至是爱情缠绵。
贩夫走卒对男风流行见怪不怪。清朝民间对男风也见怪不怪了,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同性恋的出现,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秦钟,《水浒》中石秀杀裴如海,《金瓶梅》中西门庆和书童。
《红楼梦》第九回“顽童闹学堂”中,秦钟与香怜上厕所,被金荣看到:“方才明明的撞见他两个在后院子里,亲唇摸屁股,两个商议定了,撅草棍儿抽长短,谁长谁先干。”
民间流行的笑话中,也能看出社会下层人对男风的见怪不怪。《笑林广记》中有一则笑话:“有买粪于寺者,道人索倍价,乡人讶之。道人曰:‘此粪与他处不同,尽是师父们桩实落的,泡开来一担便有两担。’”
这则笑话很有内涵,道士们的粪便为何都被夯结实了,不就是因为男风吗?
还有和尚们的笑话,如:“老僧往后园出恭,误被笋尖搠入臀眼,乃唤疼不止。小沙弥见之,合掌云:阿弥陀佛,天报。”
广东、福建两地还有契兄弟的传统,本来是结拜兄弟,但慢慢地发展成同性恋婚姻的形式,像正常夫妻一样生活。
为何清朝男人喜欢玩男人了?清朝男风盛行,连传教士都注意到了,对此大加批判:“这种极其令人憎恶的犯罪和非自然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却那么地没有羞耻感。甚至这个国家中的一些高级官员也都肆无忌惮地谈论此事而不觉得有什么难堪,并且几乎每个官员都会有一个俊美的嬖童,他们大都在十四至十八岁左右,衣着入时。”
我们不像基督教国家一样,对同性恋行为大为批判,却在背地里欺负幼童,但清朝男风盛行确实显得有些非常态。
原因当然有很多,比如明清易代下的政治不如意让文人士大夫寻找寄托,男性优伶受到专业训练比女性更温柔艳丽,或者是经过一些大佬的吹捧而让圈养娈童成为时尚风气。
不过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们不能狎妓了,因为从顺治年间开始禁止女妓,狎妓是犯法的,于是可怜的男孩子成为了可怜女性的替代品。
“在清朝,狎妓是严禁的,但‘狎优’可以通融,官吏可以招伶人陪酒唱曲。于是乎,优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妓女的角色。他们大多为年少者,多在20岁以下,15岁以上。也称为娈童、优童、歌童等。因为优伶相貌清秀、酷似姑娘,故称像姑,俗称兔子。”
零基础如何自学木雕?
大家好!我是樱桃美工的樱桃?,首先感谢的问题邀请,很高兴参与回答零基础如何自学木雕的问题。
自学木雕的作为爱好比较多,樱桃也是木雕爱好者,建议先买本书,了解整个木雕的大体过程、方法、工具、材料等等,做一个概括的了解。之后就先从简单的工具买起,找些材料开始练习。选好一个方向,比如浮雕、圆雕等,然后从最简单的开始练习,给自己打基础。然后不断的找些更高级的教程,模仿别人的作品,看别人带过程的雕刻,摸索和学习。但主要还是自己练习,不断地去感受雕刻过程中需要的方法、技能,在实践中的学习是最快速的。
在这里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学木雕的步骤:
一、认识工具的名称、用途、使用方式:
1.雕刻刀、拷模机、牙机等相关电动机器;2.斧子;3、凿子;4、锯;5、钻;6、锉;7、锤;8、砂纸;9、磨光工具及后期处理材料:电角磨、平磨、直磨、喷灯、电炉、布轮、颜料、腻子、腊等。
二、了解木料的性质和特点:
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国的工种分类中称为“精细木工”。木料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
三、木雕技术练习:
1.画创意稿,再用墨线勾画放大到木材上;
2.凿粗胚是整个作品的基础,它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的造型,要做到有层次、有运势、比例协调、重心稳定、整体感强,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
3.修光: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法修去细胚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
4.打磨:根据作品需要,将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
5.着色上光:用一枝硬毛刷、一枝小硬毛笔、一只调色缸。着色的颜料一般是水溶性的,如水粉、水彩、皮鞋油,他们的特点是覆盖性小,有较强的渗透性。
木雕是一门很有趣的手艺,是日日夜夜汗水换来的成就感与喜悦,任何一门手艺都是一样的,只要入木三分,只要你肯用心,就会成功!感谢大家的阅读!祝你早日成功!
你见过哪些令人震撼的手工艺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绢人娃娃
在古代,绢人曾是王公贵族的玩物,随着历史的变迁,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其制作精美,神态各异,色彩绚丽,风格高雅,被誉为“中国的芭比娃娃”。
北京绢人,又名绢塑艺术,即以铅丝为骨骼、棉花纸絮为血肉、绢纱为肌肤、真丝为秀发、彩绘丝绸为服装,塑制而成玩偶,是我国民间源远流长的手工技艺,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北京绢人的制作,运用了雕塑、绘画、缝纫、染织、花丝、裱糊等多种技能。
绢人虽然外观精美,但是制作工艺极为复杂,技法高难,要求收口缝制不见缝头、装饰物需使用“捻丝编花”等工艺。由于绢人的妆容服饰全由笔墨手绘,在民间素有“立体丹青”之称。
北京绢人是以金属丝为骨架,棉花、纱绢为肌肤,真丝为发,绸帛为衣,用彩绘描画五官而塑制的立体人型艺术品,采用中国特产的丝、绸、纱、绢、绫、罗等为原材料。
经过雕画、制头、制手、服装彩绘、头饰、道具等十几道工序,最后组装制作成三维立体造型,这是非常难以驾驭的技艺。
北京绢人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妙高超的技艺,每一件作品,都要求赋绢纱以生命、施丝绸以灵性。
而一个绢人作品最具魅力之处便在于人物瞬间神态的展现,无数个灵动的细节成就了传神的瞬间。
在这样一个小小的绢塑艺术支流身上,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也凝聚了中国传统塑型艺术的精华。
它即弘扬了汉民族的艺术传统,又体现了中国汉族民间工艺技艺的悠久文化,是研究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