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黄铜底座,我国古代制铜锌合金的方法?
我国炼制黄铜始于汉初,那么,炼制金属锌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据考证,至迟当在明朝。明《天工开物》一书《五金》一章,十分详细地讲述了如何用“炉甘石”升炼“倭铅”,亦即用碳酸锌炼制金属锌。炼锌要比炼铁、炼铜容易,因为锌的熔点只有419℃,沸点也不过907℃,况且锌又较易被还原。如果把锌矿石和焦炭放在一起,加热到1000℃以上,金属锌被焦炭从矿石中还原出来,并象开水一样沸腾起来,变成锌蒸气。再把这种蒸气冷凝,便可制得非常纯净而又漂亮的金属锌结晶。在过去,世界上都以为最早会炼制金属锌的是英国,因为英国在1739年公布了蒸馏法制金属锌的专利文献。其实,经过我国化学史工作者的考证,证明这个方法是英国人在1730年左右从中国学去的。据考证,在十六、七世纪,我国制造纯度高达98%的金属锌,被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西方殖民者从我国大量运至欧洲,后来,连我国炼锌的方法也被他们传至欧洲。至今,欧洲仍有人称锌为“荷兰锡”,这是因为东印度公司是由荷兰、英、法、葡萄牙等国开设的,锌的外表又酷似锡,那锌被称为“荷兰锡”便不言而喻了。实际上,这“荷兰锡”的真名应该是“中国锌”。
朱瞻基到底有多厉害?
作为一个封建皇帝,朱瞻基是妥妥的“皇二代”。自小被当做“好圣孙”,受到永乐皇帝朱棣的喜爱,加上祖母徐氏(永乐帝的皇后、开国元勋徐达的长女)临死前对朱棣的嘱咐:“这个孙儿器量远大,请你好好照看他。”更是明确地确定了朱瞻基日后继承皇统的政治地位。
朱棣的悉心教导和耳提面命,朝中重臣的培育和辅导,加上他自身天资聪颖,使朱瞻基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水平和政治才干都不断提高,成为有明一代政治上和文化上较为出色的皇帝。
朱瞻基作为皇帝有多厉害?可以从政治、军事和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
政治方面朱瞻基完善了内阁制度,确立了内阁——司礼监结构的政治体制。
因为内阁和皇帝在处理正事上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互相矛盾。而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对皇帝百依百顺,朱瞻基可以放心地使用宦官来代表他审批内阁的票拟。所以,宣德元年(1426),朱瞻基设立了内书堂教习宦官识字,并让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代替他来签批内阁的票拟意见。
所以,朱瞻基确立的这种让司礼监与内阁联辅政的制度,既可以减轻皇帝处理政务的工作量,提高行政效率,还可以用代表皇权的司礼监限制和约束内阁权力,加强了皇权,是对明代政治的一大贡献。
军事方面永乐时期,朱棣几次出兵安南和漠北,国力消耗较大,到明宣宗朱瞻基时,已无力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所以实行防守和收缩的边防政策,将大明帝国从战争状态逐渐解脱出来,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
朱瞻基北击蒙古,撤兵安南,对待少数民族地区,以抚为主,以剿为辅,三次御驾亲征、巡边御寇,稳定了国防,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文化方面朱瞻基博览群书,爱好文学艺术,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高的皇帝之一,其文学艺术上的修养不逊于宋徽宗。
宫廷画家在朱瞻基的诸种技艺中,以绘画的成就最高,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无不臻妙,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武侯高卧图》、《瓜鼠图》、《寿星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壶中富贵图》、《三阳开泰轴》;美国沙可乐博物馆藏的《双犬图》等。
朱瞻基还常常在扇面上作画,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了一把有朱瞻基自绘《松下读书图》的“巨型”折扇,此扇共有15骨。扇骨长82厘米,扇面纵59.5厘米、横152厘米。——此扇被称为“天下第一扇”。
朱瞻基的绘画,被后人称为“随意所至,尤极精妙”、“烘染设色,直追宋人”。
书法家与书法鉴定家朱瞻基的书法“学颜清臣,而微带沈度姿态”,颜清臣和沈度都是当时的书法名家。朱瞻基经常挥毫写字,每逢节日或者盛会,会将自己的墨宝赏赐给杨荣、杨溥、杨士奇、黄淮、夏元吉等大臣。朱瞻基的行楷清丽俊逸,可称上乘,在书法理论上也颇有造谐,这从他写给书法侍臣程南云的《草书歌》中可窥见一二:
草书所自何所授,初变楷法为章奏。
当时作者最得名,崔瑗杜度张伯英。
三人真迹已罕见,后来继之有羲献。
笔端变化妙入神,逸态雄姿看劲健。
风惊电掣浮云飞,蛟龙奋跃猛虎驰。
汉晋草法千载师,张颠藏真亦绝奇。
一代精艺才数辈,遗墨千人万人爱。
固知顿挫出腕力,亦用飞动生神采。
古来篆籀今已讹,何况隶草讹愈多。
吾书岂必论工緻,诚悬有言当默识。
宫廷作家和诗人朱瞻基的一生写下了很多文章,有诏令、政论、训词、赋、碑文,游记,散文,杂文和诗歌等。代表作有《御制帝训》、《石假山记》、《移菊记》、《玉泉记》、《石假山记》、《广寒殿记》、《论郦寄》、《苍鹰赋》、《蚁说》、《记农语》等。
他的《悯农诗》、《悯旱诗》、《减租诗》、《捕蝗诗》反映了他作为封建帝王对农业和百姓生活的关心。
打造登峰造极的“宣德制造”宣德蟋蟀罐
“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朱瞻基喜欢斗蛐蛐,被称为“促织天子”。1993年春,在景德镇明代御窑场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堆青花瓷片,经过比对复原后全是蟋蟀罐,在圈足与盖的内底都书有“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楷书款,据说这落款极可能是朱瞻基御笔亲题。朱瞻基死后,蟋蟀罐罢烧,因此宣德蟋蟀罐便成了绝世珍藏,目前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大明宣德年制的仿汝釉蟋蟀罐。
宣德炉
“文房诸器,宣炉为首”,人们把宣德炉称为文玩之首。朱瞻基创烧的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黄铜铸成的铜器,也是中国铜炉的颠峰之作。 宣德炉当时仅造了3000只,制作精良,是铜炉中的极品,如今已经极为罕见。
洒蓝釉钵
宣德皇帝喜欢玩掷骰(tóu)子的游戏,便命人创烧了洒蓝釉钵作为玩骰子的骰盘。这种用“吹青(钴料)”法二次施釉的洒蓝釉,工艺复杂,目前已失传,现存的宣德洒蓝釉瓷器极为珍稀,全世界仅有4件:国内有2件,国外有2件。
朱瞻基差点毁了明朝?只能说朱瞻基为明朝后期的政治黑暗。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虽然加强了君权,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一身。你明成祖朱棣又设立了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一开始地位较低,无实权。内阁的官员也由官职较低的官员担任。
朱瞻基时期,不仅内阁成员的官阶不断提高,而且还赋予了内阁新的权利——票拟权。票拟也称为票旨、条旨,就是在奏章呈送给皇帝批示之前,先由内阁拟出供皇帝参考的处理意见,用墨笔写在小票上,贴在各份奏章的前面,一起呈送给皇帝。皇帝或者皇帝授权的司礼监太监用红笔批出(即"批红”),再转回内阁发给六部执行。
内阁权力的上升需要有另外一种权利来加以制约和平衡。于是,朱瞻基完善并确立了内阁——司礼监结构的政治体制,并用宦官集团牵制内阁权臣,以实现政治平衡,加强君权。
洪武时期,朱元璋禁止宦官识字,到了永乐时,朱棣选了一些教官来教部分宦官读书识字,但规模不大,也没有形成定制。朱瞻基则专门设立了内书堂,还调内阁大学士陈山和翰林院官员专任教职,教一些年龄十岁左右的小宦官习字,成为定制。
由于明宣宗朱瞻基文治武功,有很强的执政能力,也能勤勉执政,加上知人善任,得到三杨等贤臣的辅佐,所以在政治斗争与平衡中可以做到驾驭自如,让阁臣和宦官的权力都能约束在各自可控的范围内,维持内阁——司礼监这种政治体制较为高效的运转。
可是,朱瞻基以后,明朝继任的几个皇帝可以说是一个比一个不靠谱,明武宗喜欢吃喝玩乐,专门兴建豹房以供自己淫乐;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45年,痴迷炼丹升仙,长生不老术,竟长达25年没有上朝;明神宗万历皇帝,宠溺郑贵妃,加上立太子风波,更是躲进深宫,30年不理朝政;明熹宗天启皇帝一生最爱做木工,被称为“木匠皇帝”……所以,明朝后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就不可避免了。
此外,朱瞻基在郑和七下西洋后,结束了明朝的武装远航活动,使明朝海军的力量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造成东南的海防力量大受削弱,以至于日本海盗侵扰中国时,中国只能在陆地上抗击倭寇而不能在海上有效地打击和控制他们。所以,有外国学者认为,朱瞻基的海防收缩和结束远航是导致明帝国孤立于世界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落后欧洲的开始,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历史有其或然性,人们要走进这间屋子,却常常地走进了另一间屋子。好政策也有被念歪经的时候,就看什么人在执行和驾驭这个政策了。明宣宗朱瞻基大概没有料到,自己在政治、军事上开创的制度和政策,迎来了“仁宣盛世”,却会被后面那么多的“不务正业”的不肖子孙“念歪经”了。毕竟,能长一双前后眼,前瞻百年或者几百年的那是神人了。
正德通宝值多少钱?
"正德"是明朝明武宗朱厚燳的年号,其在位期间并未铸钱。存世的正德通宝是明末清初铸造的压胜品,清代中后期、民国时民间铸造的最多。其工艺和材质各不相同,多以黄铜为主。背面多龙纹、龙凤纹、牡丹等。
内德堂铜炉什么年代的?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
八仙过海人物雕刻铜制是什么年代流行的?
明朝后期,八仙过海出自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从那以后就有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说法,由于八仙过海寓意本领高强长生不死,所以常作为祝寿和迁居迁官的贺礼,铜刻出自明朝后期,在民国比较盛行,原因是清朝后期经济财富分化严重,再加上封建奴隶制度的影响,所以作为国家经济储备的黄铜在达官贵人眼中等同泥土,因此送礼的时候有讲究的都会用金属雕刻。
等到了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人员更迭土地流失,再加上纸钞发行,黄铜已经跌落尘埃,所以百姓也会打造八仙铜雕送给亲友,寓意平安长寿。所以说八仙铜刻起源明朝,发展清末,盛行民国。明朝用什么计数?
明代以黄铜1立方寸为6两8钱作为衡量一两的标准。
1明两=37.3克
其他的度量衡单位还有:
1明斤=596.8克(今日1市斤=500克)
1明尺=32厘米(今日1市尺=33.3厘米)
1明升=1035毫升(今日1升=1000毫升)
可以注意下斤两的转换——1明斤=16明两,所以说是半斤八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