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东北黄铜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东北有铜矿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胶盆地东北缘金矿床
胶盆地东北缘地区,处于华北板块与苏鲁-大别造山带的交接部位,自形成之初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了以鹊山变质核杂岩为主体的复杂构造网络,也孕育了一系列大中小型金矿床(点),如乳山蓬家夼(大型)、牟平宋家沟(大型)、海阳郭城(又称土堆-沙旺,大型)、牟平辽上(大型)、牟平西涝口(中型)、海阳东刘家(小型)、乳山大里沟(小型)、牟平埠西头(小型)等,已探获金金属量过百吨。通过对该区典型金矿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及成因等分析研究,该区金矿大致可归结为受盆缘构造成矿系统控制的与中生代燕山晚期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成矿系列,包括盆缘浅部受主拆离断裂控制、深部受盆底断裂控制的蓬家夼式,盆地内受陡倾次级拆离断裂、密集裂隙带控制的宋家沟式,以及受盆地外缘断裂带控制的郭城式和辽上式四类(图3.57,丁正江等,2010)。除蓬家夼式金矿受NWW向断裂控制外,其他矿化均受其次级断裂或密集裂隙带控制。
图3.56 福山王家庄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图
1—太古宙结晶基底;2—祝家夼组;3—张格庄组;4—巨屯组;5—岗嵛组;6—石英闪长玢岩;7—角度不整合界线;8—硅化蚀变带;9—含矿热液运动方向;10—铜锌矿体;11—斑岩型铜矿化?
3.3.3.1 区域地质
(1)区域地层
出露地层有古元古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其中古元古代荆山群,为一套高铝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石墨斜长片麻岩、透辉岩、大理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等岩石组合,主要呈包体状分布于中生代玲珑花岗岩之中或呈带状分布于其外缘,构成变质核杂岩之老变质岩部分;中生代及新生代地层构成变质核杂岩之盖层,前者发育阳群陆源冲积相碎屑沉积,其林寺山组灰白色砾岩与紫红色砾岩接触带附近为区内宋家沟式金矿体赋存位置;青山群为一套中基性—酸性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夹砂页岩;上部王氏群为一套紫色粗碎屑岩系,夹富碱的中基性火山岩组合。
(2)区域侵入岩
主要发育中生代燕山早期玲珑花岗岩和燕山晚期伟德山花岗岩,围绕盆缘出露(图3.57)。其中,玲珑花岗岩呈岩基状分布于基底岩系之中,构成变质核杂岩的杂岩核,岩性为弱片麻状细中粒含石榴二长花岗岩,本区内被称为鹊山岩体;伟德山花岗岩呈岩基、岩株状沿桃村断裂、育黎断裂分布,并为相应断裂所错断,与燕山晚期铜钼铅锌银金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包括北西部的牙山岩体和南东部的海阳岩体。燕山晚期各期脉岩发育,主要岩性为闪长岩、闪长玢岩、煌斑岩、辉绿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石英脉等,常与矿体相伴产出,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均有发育,成矿后脉岩岩性主要为闪长玢岩和煌斑岩。
(3)区域构造
主要发育鹊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相应配套构造网络,以及牟平-即墨断裂带之4条组成断裂,即自西向东依次发育的桃村、郭城、崖子和育黎断裂。
1)鹊山变质核杂岩及其配套构造:主要由鹊山岩体和强烈糜棱岩化的胶东群地层组成,其西南边界为向南西缓倾的拆离断裂带。断裂带上盘为早白垩世阳组砂砾岩及部分荆山群地层,下盘发育韧性剪切带。观水-崖子拆离断层带呈弧形产出,在观水至东井口段呈NW向延伸,倾向SW,倾角多在20°~30°之间,而在东井口段呈NWW向延伸,倾向SSW,自浅部向深部呈铲状产出。蓬家夼一带的拆离断裂带存在上、下两个拆离面,整个断裂带构造分带明显;自下而上为:硅化糜棱岩(局部钾化),下拆离断层面、碎裂岩和构造角砾岩带,上拆离断层面、碎裂岩和构造角砾岩带,其底部以发育一薄层角闪闪长岩为标志(图3.58)。该拆离断裂控制了蓬家夼式矿体的产出。在变质核杂岩上部盖层中,发育了一系列较陡倾的共轭断层和NE向密集裂隙带,是宋家沟式金矿体的有利赋存部位。
图3.57 胶盆地东北缘地区地质简图
(据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2001修编)
Ⅰ华北板块:①渤海湾盆地;②鲁中隆起;③沂沭断裂带;④胶北隆起;⑤胶盆地。Ⅱ苏鲁造山带:⑥牟平-乳山榴辉岩相-麻粒岩相高压变质带;⑦五莲-日照高压绿片岩相。1—第四系;2—早白垩世阳群、青山群;3—古元古代荆山群;4—前寒武纪侵入岩;5—中生代燕山早期花岗岩;6—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7—中生代燕山晚期脉岩;8—韧性剪切带;9—断层;10—金矿体/矿床;11—古火山机构
2)郭城断裂:发育于盆缘位置,长约40km,宽6~20m,局部达30~40m;产状为280°~310°∠50°~80°。断裂上盘为中生代地层,下盘为古元古代荆山群和中生代玲珑花岗岩;断裂带内破碎强烈,发育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碎粉岩),构造角砾成分复杂,包括二长花岗岩、安山岩、砂岩、闪长玢岩、大理岩,大小一般几厘米,个别可达15cm,常见硅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据擦痕、牵引构造、阶步分析,经历了早期压性、晚期张性的两期活动,形成时代为燕山晚期。
3)崖子断裂:长72km,宽20~100m;走向45°,倾向SE,倾角48°~76°;断裂带在北部穿切玲珑花岗岩,南部发育于中生代盆地内,中部断裂带上盘为阳群砾岩,下盘为元古宙二长花岗岩及荆山群地层;带内出露花岗质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发育高岭土化、轻微绢云母化;具控盆断裂特征,经历了左行压扭—张扭—张裂—左行平移多次活动,为宋家沟、大里沟金矿的导矿构造。
图3.58 蓬家夼地区63线地质剖面图
3.3.3.2 矿床地质
(1)矿体特征
该区目前已发现的矿体均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除蓬家夼金矿赋存于近EW向鹊山变质核杂岩拆离断裂带内以外;其他矿床矿体均赋存于郭城或崖子主断裂上、下盘的NNE-NEE向断裂构造(如郭城断裂下盘的郭城、辽上、西涝口、东刘家、埠西头等;崖子断裂下盘的大里沟等),或陡倾断裂、密集裂隙带中(如宋家沟、金城等)(图3.59)。矿体通常呈脉状、透镜状及不规则板状展布,局部分支复合;总体走向与构造带一致,常以矿脉群出现,整体倾角较陡,单条矿体多见斜列式分布(图3.60),反映出矿化可能受地下水热液与下部深源成矿热液交汇面控制的特征;单矿体规模较小,一般长十到几十米,厚约1~3m,倾斜延深30~200m,而蓬家夼矿区矿体相对规模较大,单矿体长200~600m,厚1.01~10.28m,控制斜深160~490m;矿石品位均较低,一般平均约1×10-6~6×10-6,高者辽上矿区个别矿体可达10×10-6。各典型矿床成矿特征见表3.21。
图3.59 构造破碎带次级羽裂隙控矿
图3.60 矿体斜列式分布示意图
表3.21 胶盆地东北缘典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表
续表
备注:①绢云母K-Ar法,孙丰月,1995a;②石英、黑云母40Ar/39Ar年龄;③黄铁矿Rb-Sr法,张连昌,2002a。
(2)矿石特征
矿石类型,蓬家夼矿区主要为黄铁矿化长英质构造角砾岩型、长英质碎裂岩型和大理岩型;宋家沟矿区以黄铁矿化绢英岩化砾岩型为主;而郭城和辽上矿区则黄铁矿化大理岩型、黄铁矿化二长花岗岩型及黄铁矿化变粒岩型均有,大里沟矿区则包括特有的黄铁矿化重晶石型矿石;共同点在于均发育大量的黄铁矿化,常见黄铁矿以细脉状及粉末状团块状胶结物出现。矿石矿物组成较为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常见矿物,非金属矿物因矿石类型不同而有差异,主要为石英、长石、绢云母、方解石、白云石、石墨等。矿石主要包括粒状结构、碎裂结构、交代结构、填隙结构等,多呈浸染状、块状、角砾状、脉状、蜂窝状等构造。矿石有用元素组合为Au-Ag,宋家沟矿区主要为Au,金矿物以银金矿和自然金为主,主要呈中细粒晶隙金、裂隙金分布于黄铁矿晶隙中,绝大多数金矿物与黄铁矿紧密共生,极少数分布于脉石矿物粒间。
(3)围岩及围岩蚀变
蓬家夼矿区矿体围岩以古元古代荆山群及糜棱岩化中生代玲珑花岗岩为主,宋家沟主要为中生代阳群砾岩,郭城和辽上矿区则较为复杂,包括古元古代荆山群、中生代花岗岩及燕山期脉岩。围岩蚀变主要包括硅化、绢英岩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其中硅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往往硅化越强,黄铁矿化越强,金品位越高。
(4)矿化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
该区成矿主要为热液成矿作用,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生成矿物为石英、黄铁矿,黄铁矿呈较大颗粒,浸染状分布,金矿化较弱;②金-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阶段,主要生成矿物为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银金矿,黄铁矿粒度细,呈粉末状、稠密浸染状及细脉状分布,石英呈他形粒状集合体,绢云母呈鳞片状集合体,银金矿沿黄铁矿晶隙及裂隙分布,为主要金成矿阶段,金含量高;③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矿物成分复杂,以石英、黄铁矿为主,次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银金矿、自然金,其中石英、黄铁矿多呈细网脉状或团块状穿切早期硫化物集合体,少量银金矿与多金属硫化物呈星点状分布;④石英-碳酸盐阶段,生成石英方解石脉、重晶石脉等,基本无金矿化,局部因发育黄铁矿化而形成矿体。
3.3.3.3 成矿条件
(1)成矿流体特征
对该区成矿期含石英脉强硅化矿石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研究(王铎融等,2015,待发表),结果显示:蓬家夼矿区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6.9~320.3℃,盐度(NaCleq)为1.22%~12.42%,密度范围为0.72~0.95g/cm3;其含CO2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12.7~351.7℃,盐度(NaCleq)2.62%~10.44%,密度值0.28~0.73g/cm3。土堆矿区(郭城金矿),均一温度范围190~220℃,盐度(NaCleq)8.67%~14.42%;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密度范围为0.880~0.970g/cm3,纯二氧化碳包裹体密度范围为0.633~0.691g/cm3。总体来看,热液成矿期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成矿流体温度在约190~320℃范围,属中-低温热液、中低盐度、低密度流体;相对来说,宋家沟矿区可能有更多的地下水热液参与成矿,因而显示出较低的温度、较高的盐度和密度。
(2)成矿压力及深度
通过对流体包裹体CO2、H2O密度进行投图(图3.61)显示,蓬家夼矿区和土堆矿区成矿流体压力范围较大,分为3组,推测①组压力在62~82MPa范围,应代表着成矿时期的压力;而②③组压力可能表明,随成矿向晚期推移,大气水逐渐增加,成矿压力亦快速降低的过程。同时,利用孙丰月等(1995)关于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关系式进行计算,得出该区成矿深度大致为5.39~7.40km。
图3.61 蓬家夼、土堆两矿区流体包裹体等容线相交法求压力图解
(3)成矿物质来源
宋家沟矿石氧同位素组成为7.7‰~8.8‰,平均8.25‰,极差1.1‰,略高于陨石值(5.6‰~7.6‰),暗示其地壳深部或上地幔来源,并在上侵的过程中受到了围岩的混染;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值范围为8.6‰~9.4‰,平均值9.0‰,富集“重硫”、“极差小”(1.8‰),表明硫可能来自深部或在较封闭(沉积环境变化不大的)条件。蓬家夼矿区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值范围为10.9‰~11.5‰,平均值11.2‰(孙丰月等,1995),荆山群地层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12.9‰,胶东群地层δ34S值为6.9‰(裘有守等,1988),推测两矿区硫主要来源与荆山群。稀土元素分析结果(图3.62)显示,区内砾岩、矿石、矿石中黄铁矿、磁铁矿的∑REE分别为(232.87~250.88)×10-6、352.00×10-6、64.51×10-6和277.11×10-6,与变质核内玲珑花岗岩∑REE(32.83×10-6~117.89×10-6)相比相对富集,但黄铁矿的∑REE与花岗岩相近,暗示可能二者具有较为密切关系;均属轻稀土富集型,LREE/HREE=1.88~12.71,表明矿石与围岩具有继承性;δEu=0.41~0.54,为中等以上亏损;δCe=0.8~0.91,为弱亏损型;推测可能与原岩遭受风化作用有关(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2001;李洪奎等,2002)。另外,在宋家沟南山出露的辉绿(玢)岩脉中含有大量磁铁矿角砾包体(椭圆状、长条状及不规则状,长1~9cm,宽1~2m;图3.63),说明该区幔源岩浆活动的存在。总的来看,该区金矿成矿物质来源应以深源为主(幔源及下地壳中的金),可能少部分来自于围岩。
图3.62 宋家沟矿区岩矿石及硫化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图
1—砾岩;2、3—矿石;4、5—矿石中的黄铁矿
图3.63 宋家沟村南地质剖面图
1—砾岩;2—含磁铁矿辉绿玢岩;3—受烘烤蚀变砾岩;4—白云石大理岩
(4)成矿流体来源
成矿流体来自下地壳-上地幔的富金C-H-O流体,成矿期有地下水热液的加入。
(5)热源
伟德山岩浆活动、青山期火山活动。
(6)赋矿空间
NE、NNE向区域性大断裂是沟通深部的通道,是热液运移通道,大断裂产生的次级裂隙密集带及胶结较差的砾岩层理为金矿提供良好的场所,矿体受裂隙密集带规模、形态控制,常具局部集中、成群成带产出的特征。
3.3.3.4 成岩成矿时代
孙丰月等(1995)采取蓬家夼金矿矿化带中绢云母进行K-Ar法测年得到了100.59±1.96Ma的年龄,考虑到绢云母K-Ar体系封闭温度较低,容易受到后期热液作用的影响,认为该年龄可能正代表了胶盆地东北缘地区在伟德山花岗岩侵入后的最后一期铅锌银铜多金属矿化时间。谭俊等(2006,2008)利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测出胶东郭城地区闪长玢岩与二长斑岩年龄分别为116±1Ma和114±2Ma;沈远超等(2002)对蓬家夼金矿床和大庄子金矿床石英和黑云母样品进行了40Ar-39Ar法定年,认为该区层间滑动断层产生的时代最早(120.53±0.59Ma),之后盆地中的火山活动晚期产生的次火山岩浆向盆地边缘运移并就位(煌斑岩等,117.49±0.29Ma),同时含矿热液也向层间滑动断层带运移并沉淀成矿(118.42±0.30Ma、117.39±0.64Ma)。结合鹊山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笔者认为,该区金矿成矿时代应在区域上的洋壳俯冲引起的幔源流体上行,软流圈上隆背景之上,其时代应与广泛存在的金矿化大致相同,即125~115Ma左右。与前述造山型金矿不同的是,该区所处近EW向拉张构造环境。
3.3.3.5 矿床成因
孙丰月等(1995)认为蓬家夼金矿成因类型是受拆离断层控制的大气水参与的中温热液金矿床;沈远超等(1998,2001)、曾庆栋等(2000)、杨金中等(2001)、邹为雷等(2001)认为蓬家夼金矿是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张竹如等(1999)、聂爱国等(1999)认为宋家沟金矿为烃金双源层中层控金矿床、砾岩型金矿;刘玉强等(1999)、杨金中等(2001)认为是砾岩型金矿;朱大岗等(1999)、吕古贤等(1999)认为该类金矿为与韧脆性剪切带有关的蚀变岩型金矿。笔者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认为该区金矿总体属于盆缘断裂系统中-低温热液金矿成矿系列,统一受鹊山变质核杂岩及其相关脆性断裂构造控制,具体矿床由于产出于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中而表现出个性特征(丁正江等,2010);该区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找矿远景可观。
3.3.3.6 成矿模式
鹊山变质核杂岩的形成、金的成矿作用与幔源C-H-O流体上升、演化分异及底侵有密切成因关系。燕山晚期,冷的伊泽奈奇板块的俯冲,引发了地幔的强烈对流,岩石圈大规模拆沉,洋壳熔融形成的幔源C-H-O流体强烈上升,演化的流体底侵鹊山地区进一步发展了鹊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扩大和发展了蓬家夼拆离断层(120.53±0.59Ma;沈远超等,2002)规模及相应的次级拆离断层系。携带大量金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伴随岩浆上升,充填于近EW向蓬家夼拆离断层及次级断裂系中沉淀,富集形成金矿。晚期,由于伟德山岩体的侵入,带来了大量的铜、钼、银、金等成矿元素,并沿途萃取淋滤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的铅锌等成矿物质,在岩体侵位后叠加形成相应的铜钼铅锌银金多金属矿床,而接踵而来的具有浓重地壳重熔特点(闫峻等,2007)的青山期中酸性火山岩(110~98Ma,邱检生等,2001;凌文黎等,2006;匡永生等,2012)的喷发,可能将该区的铅锌铜钼多金属成矿作用推向了高潮。随后,该区进入暂时相对平静的时段,逐渐形成了王氏群。在大约45Ma(张旗,2013),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再次NW向加速俯冲,导致了该区规模隆起遭受剥蚀,同时早期发育的NE向断裂活化并发生左行平移,错开了部分伟德山花岗岩株,并使早期定位的矿床发生分离。
简言之,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伊泽奈奇板块俯冲于中朝板块之下,形成的NW—SE向挤压应力使郯庐断裂发生大规模的左旋剪切运动。由于上地幔隆起的存在,胶东地块与胶南地块沿郯庐断裂发生非同步向北运移,此过程中不同地块间拉开、断陷,进而发展成盆地,并接受中、晚侏罗世的沉积。早白垩世盆地快速下陷,大范围接受阳群沉积。晚期,整个胶东构造岩浆活动加强,壳幔强烈作用,幔源C-H-O流体大规模上升进入地壳,胶盆地深部岩浆底侵,变质核杂岩构造进一步发育,携带大量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深源岩浆热液(可能带有部分成矿物质)与深层循环地下水热液不断沿着深大断裂及次级断裂构造迁移,从围岩中萃取成矿物质,在构造、物理地球化学条件适宜的地方(构造破碎带)聚集、沉淀富集形成矿床(图3.64)。此外,受晚白垩世早期胶东地区强烈伸展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影响,本区叠加了一期与壳幔混合岩浆岩有关的铜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化(如西井口矿段之铅锌矿、马石店地区规律的同心圆状钼铜铅锌组合异常等)。
图3.64 胶盆地东北缘地区拆离断裂带控矿示意图
(据孙丰月等,1995)
1—中生代盆地沉积;2—角砾岩带(含碎粒岩带);3—糜棱岩带;4—花岗岩;5—循环地下水;6—循环剪切变质水和岩浆水、幔源流体;7—工业金矿体;P、P′、P〞—伸展过程中从早到晚某三个时间的氧化-还原界面
我国的六大铜矿是?
1、海相火山岩黄铁矿型铜矿
产于下古生代石英角斑岩和细碧岩中。呈透镜状﹑似层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为主。铜品位一般大于 1%。如中国甘肃白银厂﹑青海红沟等矿床。
白银厂铜矿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东北。包括折腰山、火焰山、铜厂沟铜矿和小铁山、四个圈多金属矿,面积28平方千米。矿床围岩蚀变有钠长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白云石化及次生的明矾石化、黄钾铁矾化、高岭土化等。
2、超基性岩中的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
产于下古生代纯橄岩﹑辉橄岩﹑橄辉岩岩体的中﹑下部。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镍黄铁矿为主。铜品位一般小于 1%。如中国甘肃金川﹑新疆喀拉通克等矿。
3、变质岩层状铜矿
产于中元古代白云岩﹑大理岩﹑片岩片麻岩中﹐沿层产出。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为主。铜品位一般大于1%。如云南东川汤丹﹑山西中条山胡家峪等矿。
山西中条山地区从50年代以来,勘探了铜矿峪、小西沟、胡家峪、篦子沟、落家河等大中型铜矿,累计探明铜储量330多万t。为开发这一地区的铜矿资源1956年成立了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
4、夕卡岩型铜矿
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和碳酸盐岩的接触带内外。矿体以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为主。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铜品位一般大于1%。如安徽铜官山﹑江西城门山等矿。
5、斑岩铜矿
产于中生代﹑新生代花岗闪长斑岩﹑二长斑岩﹑闪长斑岩等及其围岩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为主。铜品位一般小于 1%。矿床常为大﹑中型。如江西铜厂﹑黑龙江多宝山﹑西藏玉龙、驱龙等矿。
6、砂岩型铜矿
产于中生代陆相砂岩与砂页岩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辉铜矿为主﹐其次为斑铜矿﹑黄铜矿等。铜品位多大于1%。如云南郝家河﹑四川大铜厂等矿。
扩展资料
我国的大型铜矿区
1、红沟铜矿
主矿体长80~300米,厚1.5~7.0米,垂深60~150米,呈透镜状或复杂脉状,产状与围岩大体一致。氧化带不太发育。矿石以块状含铜黄铁矿、含铜磁铁矿及黄铜矿为主,浸染状居次。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围岩稳定,矿石选冶能力好。
1957年根据群众报矿发现。1958~1959年祁连山地质队初查,1962~1984年有色地质八队、七队断续进行详查、初勘及补勘工作。1958年起土法开采。1963年组建祁连山有色金属公司。1971年建成日处理矿石750吨选矿厂。
2、东川铜矿
国有大型铜矿区,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建设项目。它历史悠久,铜矿石的采冶从西汉时期开始,到清光绪年间达到顶峰,年产粗铜8000吨。当时,云南省所铸造的制钱中有80%是用东川铜与个旧锡制造的。
3、多宝山铜矿
境内现已探明多宝山铜矿、铜山铜矿、三矿沟铜矿三个矿带,铜平均品位0.47%,资源储量362.6万吨。占全省资源储量的95%,全国排名第三位。现价估值2172亿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铜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银厂铜矿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条山铜基地
前寒武纪铜矿床
前寒武纪是铜成矿作用的重要时期。据目前的铜矿储量统计(朱训等,1994,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1987,陈文明,1994),形成于前寒武纪时期的铜矿占世界铜矿储量的30%,其中元古宙占26%,太古宙占4%,中国的前寒武纪铜矿占中国铜矿储量的24.4%,其中元古宙占23.5%,太古宙占0.9%(图2-12)。赋存于前寒武系地层中的铜矿占世界铜矿储量的46%,其中元古宇地层占41%,太古宇地层占5%,在中国前寒武纪地层中的铜矿占中国铜矿储量的 40.2%,其中元古宇地层占37.8%,太古宇地层占2.4%(图2-13)。
图2-12 中国及世界不同成矿时代铜矿床储量比例直方图
图2-13 中国及世界赋存于不同时代地层铜矿床的储量比例直方图
前寒武纪铜矿床类型(按容矿岩的岩性分类)主要是沉积岩型、火山岩型、基性-超基性岩型与斑岩-火山岩过渡型,它们各类铜矿储量分别占世界前寒武纪铜矿储量的71.8%、13.8%、10.5%、3.9%;占中国前寒武纪铜矿储量的34.4%、26.5%、20.6%及18.5%(图2-14)。各类铜矿特征简述如下:
1.沉积岩型铜矿床
该类铜矿占世界前寒武纪铜矿储量的71.8%,占中国前寒武纪铜矿储量的34.4%,占世界沉积岩型铜矿储量的77%,占中国沉积岩型铜矿储量的75.1%(图2-15),并主要形成于元古宙,形成在太古宙沉积岩的铜矿储量分别只占世界及中国沉积岩型铜矿储量的0.1%与0%(图2-15)。因此元古宙沉积岩型铜矿床是前寒武纪铜矿床最重要的类型。
图2-14 前寒武纪不同类型铜矿床储量比例直方图
图2-15 中国及世界沉积岩型铜矿床不同成矿时代储量比例直方图
该类铜矿床产出的构造部位主要是陆块边缘裂谷或裂陷带的边缘,中国的前寒武纪沉积岩型铜矿床主要产于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边缘的裂谷或裂陷带(图2-16)。如中条山沉积岩型铜矿(包括胡-篦型、横岭关型及篱笆沟型)产于华北陆块南缘中条山“人字”型裂谷带的两侧(见图5-16)。产于其中铜矿带的容矿岩同位素年龄为1832Ma(Rb-Sr等时线,孙海田等,1990)、2453Ma(锆石U-Pb法,孙大中等,1993)、2357Ma(篱笆沟硫化物Re-Os法),狼山地区的沉积岩型铜矿(包括霍各乞、炭窑口及东开庙等)产于华北陆块北缘狼山-渣尔泰山中元古代裂谷内,成矿的同位素年龄为1600~1800Ma(Pb模式年龄,李兆龙、丁悌平等,1986,1992)。东川-易门等沉积岩型铜矿产于扬子陆块西南缘的东川 易门裂陷带内(见图5 35),成矿年龄:658~1805Ma(U-Pb法,罗君烈,1995)。
该类铜矿床的容矿岩主要是由昆阳(会理)群杂色碎屑岩-白云质碳酸盐-黑色砂页岩组成的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矿床及矿体主要赋存于该建造中不同岩相(岩性)的过渡部位(见表5-12)。矿体均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矿床中的金属矿物具明显的分带,一般由矿体的下部(底)至上部(顶)或矿体的边部到中心,紫色岩石到浅色岩石,其金属矿物分别为:赤铁矿、自然铜带→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带→黄铜矿、黄铁矿带→黄铁矿带。伴生Fe、Co、Au、Ag、Pb、Zn等。
2.火山岩型铜矿床
该类铜矿床也是前寒武纪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它占世界前寒武纪铜矿储量的13.8%,占中国前寒武纪铜矿储量的26.5%,在世界火山岩铜矿中占46%,其中元古宙占32%,太古宙占14%,在中国的火山岩铜矿中占47.8%,其中元古宙42.7%、太古宙占5.1%(图2-17)。
图2-16 中国前寒武纪古构造与铜、镍矿分布示意图
注:古构造底图来自王鸿祯等(1985),矿床名称见附录2。
图2-17 中国及世界火山岩型铜矿床不同成矿时代储量比例直方图
该类铜矿床产出的构造部位也主要是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的边缘(图2-16)。产于华北陆块的火山岩型铜矿以辽宁红透山及山西落家河为代表,它们的成矿时代主要为新太古代 古元古代,容矿岩是一套变质的绿岩系。红透山铜矿床产于华北陆块的东北缘矿床形成的同位素年龄为2600~2844Ma(Rb-Sr法等时线,翟明国等,1985,Sm-Nd等时线,沈保丰等,1994a),容矿岩为清原岩群(鞍山岩群)红透山岩组黑云斜长片麻岩、矽线黑云石英片麻岩及角闪斜长片麻岩,是一套变质的绿岩系,伴生组分为 Zn、Au、Ag、Cd。落家河火山岩铜矿产于华北陆块南缘中条山“人字”型裂谷带的东侧,矿床形成的同位素年龄为2485~2764Ma(锆石U-Pb法,孙继源等1995),容矿岩是绛县群宋家山组的海相火山碎屑沉积变质岩系(绿片岩系),包括绿泥片岩、石墨片岩、绢云片岩、角闪片岩及钠长变粒岩等;其中石墨片岩及含石墨的绿泥片岩,绢云片岩是矿体赋存的主要部位,伴生Co、Ni、Zn、Ag、Au、As。产于扬子陆块的前寒武纪火山岩铜矿床以大红山-拉拉厂,铜厂-刘家坪及西裘为代表,它们的成矿年龄主要为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容矿岩主要是一套富Na的中酸性-基性火山-沉积岩系(细碧角斑岩系)。大红山、拉拉厂铜矿产于扬子元古宙陆块西南缘安宁河-绿汁江断裂(裂陷)带的西侧,成矿的同位素年龄为1481(侵入河口群中拉拉厂浅成基性岩体)~2293.5Ma(大红山矿石Pb法年龄,杨应选,1988)。容矿岩是大红山群与河口群的一套由细碧角斑岩-砂页岩-碳酸盐岩组成的富钠的火山-沉积岩系,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黑云石英钠长片岩,石榴黑云片岩,石英钠长岩及白云石大理岩,即钠质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岩中。是一个特大型Cu、Fe矿床,伴生Co、Mo、Au、Ag。铜厂-刘家坪-阳坝铜矿产于扬子陆块西北缘的中元古代碧口-勉县裂陷带中,容矿岩为碧口群组富钠的中酸性-基性火山岩及其火山沉积岩系(细碧角斑岩系),矿体主要赋存于基性与中酸性火山岩的过渡部位,并以中酸性火山岩(石英角斑岩)为主。成矿的同位素年龄为853Ma(刘家坪)~1038Ma(铜厂,何伯樨,1993,黄崇轲等,2001)。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目前发现中、小型矿床5处,伴生Cu、Zn、Fe、Co、Au、Ag。西裘火山岩型铜矿产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绍兴-江山断陷带中的北东端。容矿岩为双溪坞群中段中基性-中酸性火山-沉积岩系(细碧角斑岩系),矿体主要赋存于绢云母石英片岩、次生石英岩及千糜岩等变质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岩中,成矿的同位素年龄为:976.4Ma~802.3Ma(黄有年,1993)。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是一个中型Cu矿床,伴生Zn、Ag、Au、Co、Cd,并具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典型分带,矿体由中心向外的矿石类型为块状Zn、Cu、(Ba)矿石→浸染状Cu、S矿石→浸染状单硫矿石→矿化长英质火山碎屑岩(绢云母石英片岩)。矿石矿物分带为闪锌矿-重晶石-黄铜矿带→黄铁矿-黄铜矿带→黄铁矿带。
3.基性-超基性岩型铜矿床
该类铜矿床占世界前寒武纪铜矿储量的10.5%,占中国前寒武纪铜矿储量的20.6%(图2-18),在世界基性-超基性铜矿中占79%,其中太古宙占35%、元古宙占44%;在中国的基性-超基性岩铜矿中占66%,并均产于元古宙。该类铜矿床产出部位也是前寒武纪陆块边缘的裂谷(或裂陷带)或断裂带中。容矿岩主要是镁铁质-超镁铁质岩(铁质超基性岩)。成矿的同位素年龄为982Ma(广西大坡岭,硫化物的 Re-Os 法,毛景文,2002)~2242Ma(吉林赤柏松,K-Ar法,傅德彬,1988)。中国该类矿床以甘肃金川、吉林赤柏松、四川冷水箐及广西大坡岭为代表。
图2-18 中国及世界基性—超基性岩型铜矿床不同成矿时代储量比例直方图
图2-19 中国及世界斑岩铜矿床不同成矿时代储量比例直方图
4.斑岩型铜矿床
该类铜矿床在前寒武纪铜矿床中是次要类型,它们占世界前寒武纪铜矿的3.9%,占中国前寒武纪铜矿的18.5%;占世界斑岩铜矿储量的1%,占中国斑岩铜矿储量的11.9%(图2-19)。前寒武纪的斑岩铜矿床在中国属斑岩-火山岩的过渡类型。它产出的构造部位也是前寒武纪陆块边缘的裂谷或裂陷、断裂带,在中国主要产于华北陆块的边缘,以中条山铜矿峪及内蒙古白乃庙铜矿为代表。铜矿峪斑岩铜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南缘中条山“人字”形裂谷的头部(交叉部位)。容矿岩是绛县群骆驼峰组成一套富Mg、Fe的凝灰岩及凝灰质碎屑岩经深源富碱(K、Na)流体交代而成的中酸性斑岩及中基性岩。矿体主要赋存于变花岗斑岩、变石英二长斑岩、绢英岩及变中-基性岩中,是一个多因复合变斑岩型铜矿(陈文明,1996)(详见第五章)。矿床形成的同位素年龄为2108~2947Ma(硫化物Re-Os等时线,陈文明等,1998)。矿体呈似层状、扁豆块及透镜状(图2-20)产出,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是一个超大型Cu矿床,平均品位0.68%。伴生Mo、Co。白乃庙斑岩铜矿床位于华北中元古代陆块北缘,容矿岩为白乃庙群变质的中酸性火山岩及绿片岩(原岩为一套海相的中基性-酸性火山岩建造),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绿片岩(占Cu、Mo矿体的64.8%)及英安质熔岩占Cu、Mo矿体34.8%(图2-21)。矿床形成的同位素年龄为:1114~1146Ma(锆石U-Pb等时线,聂凤军等,1993)。
图2-20 铜矿峪斑岩铜矿地质剖面略图
(据山西地质局213队)
1—绢英片岩;2—绢英岩;3—绿泥石片岩;4—变基性岩;5—变花岗闪长岩;6—闪长岩;7—铜矿体及编号;8—铜钼矿体(Mo品位大于0.03%);9—地质界线;10—断层;11—剥离断层;12—钻孔及编号
综上所述我国前寒武纪铜矿床具以下特点:
1)前寒武纪是我国铜成矿作用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产出的铜矿占我国铜矿总量的24.2%,特别是元古宙尤为重要,同时与国外相比我国形成于太古宙的基性-超基性岩及火山岩型铜矿相对较少(图2-12)。
2)前寒武纪铜矿床的矿床类型主要是沉积岩型、火山岩型、基性-超基性岩型及斑岩型,它们分别占我国前寒武纪铜矿的34.4%、26.5%、20.6%及18.5%,未见矽卡岩型铜矿。同时该时期形成的斑岩铜矿常为斑岩-火山岩的过度类型,并具层控的特征。
3)前寒武纪铜矿床的矿化类型主要为Cu-Co型(东川、中条山胡蓖型等)、Cu-Ni-Co型(金川、赤柏松等)、Cu-Zn型(红透山、刘家坪、筏子坝一及西裘等)、Cu-Fe型(大红山、拉拉厂、稀矿山及略阳铜厂等)、Cu-Pb-Zn型(霍各乞、东升庙及炭窑口等)及Cu-Mo型(铜矿峪、白乃庙等)。与国外相比我国未找到Cu-Au-U型(奥林匹克坝)铜矿及太古宙绿岩带型(与科马提岩有关)Cu-Ni(Pt)矿床。
图2-21 白乃庙斑岩铜矿35线地质剖面略图
(据内蒙古地质局103地质队)
1—阳起斜长片岩;2—阳起斜长片岩夹绿泥斜长片岩;3—绿泥斜长片岩;4—绿泥斜长片岩夹阳起斜长片岩;5—黑云斜长片岩;6—黑云绿泥斜长片岩夹阳起斜长片岩;7—具角闪残斑的阳起斜长片岩;8—长英片岩;9—矿体
4)前寒武纪铜矿床几乎均位于前寒武纪陆块边缘的裂谷、(断裂)或裂陷带中(图2-16)。我国目前发现的前寒武纪铜矿床均产于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根据成矿条件分析,塔里木前寒武纪陆块边缘的裂陷带,特别是其西南边缘的裂陷带也是寻找前寒武纪铜矿,特别是沉积岩型与火山-沉积岩型铜矿的有利地区。
5)前寒武纪铜矿床,主要类型中的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并具层控的特点。
6)形成于“华北陆块前寒武纪各类铜矿的成矿时代均早于扬子陆块,如沉积岩型铜矿,在华北陆块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中条山横岭关型和胡篦型及狼山地区铜矿床),同位素年龄为1600(狼山铜矿)~>2400Ma(横岭关型,根据其上、下地层的同位素年龄)。而在扬子陆块形成的沉积岩型铜矿主要形成于中—新元古代(东川-易门),同位素年龄为658Ma(烂泥坪)~1805Ma(稀矿山)。火山岩型铜矿床成矿时代在“华北陆块”主要是新太古代(红透山)—古元古代(落家河),同位素年龄为2485~2700Ma,而形成于扬子陆块的火山岩型铜矿的成矿时代主要是古元古代(大红山、拉拉厂)—新元古代(西裘),同位素年龄为802~2293Ma。又如前寒武纪的斑岩型铜矿主要形成于华北陆块(铜矿峪、白乃庙),而形成于扬子陆块的斑岩型铜矿主要是显生宙。前寒武纪的基性—超基性岩型铜矿床也具此特点,产于华北陆块的该类铜矿、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赤柏松)与新元古代(金川),矿床规模较大,而形成于扬子陆块的该类铜矿主要形成于中、新元古代(大坡岭、冷水箐)。因此在华北陆块的边缘断陷带(或裂谷)应重点寻找新太古代与古元古代时期的铜矿,如太古宙绿岩带型Cu-Zn和Cu-Ni矿及古元古代的乌多坎型(砂页岩型)铜矿,而在扬子陆块的边缘裂陷带主要寻找中、新元古代时期形成的铜矿,如赞比亚型、奥林匹克坝型铜矿。
矿产地质
该区已发现矿点和矿化点近30处,主要分布在中巴公路沿线的塔什库尔干地区,新藏公路的阿克赛钦地区。按矿床类型可分为斑岩矿床、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其他类型矿化线索相对较少。
5.3.1 特提斯型斑岩铜矿
5.3.1.1 云雾岭斑岩矿床
该铜矿由新疆地矿局地质研究所刘春涌等(1998)发现,并作了初步研究。现据其成果介绍如下。
云雾岭铜矿位于新疆且末县境内,海拔5400~5800m。矿区位于木孜塔格-鲸鱼湖缝合带南侧,燕山早期火山弧带上,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云雾岭组(T3y),为一套滨浅海相正常陆源碎屑岩,侵入岩为燕山早期花岗岩(云雾岭岩体)和闪长岩,火山岩主要是喜马拉雅期中基性火山熔岩、集块岩等。
云雾岭岩体出露面积约80km2,由红色花岗岩和青灰色花岗斑岩组成,前者分布于岩体中南部,构成岩体主体,分异明显,中部为中粗粒结构,边缘为细粒结构。后者分布于岩体东北部,蚀变强烈,为铜矿母岩。
据野外初步考查,铜矿化带呈EW向展布,长约2km,宽200~300m。大至可圈出一个长2km、厚30~40m的近EW向窄长铜矿体。含矿岩石均为花岗斑岩,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其次有斑铜矿、辉铜矿、褐铁矿、孔雀石,偶见辉钼矿,多呈星散状、稀疏浸染状、浸染状、细脉浸染状、条带状赋存在矿物晶间和斜长石巨型斑晶的裂隙中。脉石矿物主要为斜长石、石英、钾长石、黑云母,其次有角闪石、绿泥石、绢云母、次闪石等。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5-6)表明,矿石铜含量0.59%~1.25%,平均1.02%。未蚀变岩石、蚀变岩和矿石三者之间呈渐变过渡,没有明显界线。
表5-6 云雾岭斑岩铜矿成矿元素分析结果
(据刘春涌等,1998)
围岩蚀变类型有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绢云母化,其次有绿泥石化、次闪石化、黑云母化、辉钼矿化等,局部见电气石化。具有较明显的水平分带特征,从北向南或由岩体边部到中心,依次为电气石硅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绢云辉钼矿化带。钼矿化主要与绢云辉钼矿化带有关,靠近岩体内部,矿化强。铜矿化主要与黄铁绢英岩化带有关,靠近岩体边部,矿化较强。
5.3.1.2 西若Cu-Mo异常
自新疆第二地质大队杨万志等(1993)获得的西昆仑1∶50万水系沉积物化扫面成果问世以后,西若Cu-Co异常普遍被认为是找斑岩矿床最好的致矿异常之一。
该化探综合异常的组合元素由Cu、Mo、Bi、W、Sn、Au、As等元素组成(图5-9),其中Cu异常面积600km2,异常下限40×10-6,浓集中心75.7×10-6,平均55.1×10-6。在西若和哈尼沙里地等处形成浓集中心;Mo异常面积1300km2,异常下限2×10-6,浓集中心含量达9.4×10-6;Au以2×10-9为下限分解为3个异常,浓集中心位于西部,强度为3.6×10-9。异常的地质背景: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变质岩和侏罗纪火山沉积岩;侵入岩为燕山期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西段出现喜马拉雅期花岗岩体;地质体呈北西向延伸,断层走向主要呈北西向;矿化现象比较普遍,见到多处铁帽、多金属、含铜黄铁矿、黄铁矿和含铜石英脉。在小河沟中曾见到过孔雀石化、褐铁矿化的斑岩铜矿转石。它是一个很有希望找到斑岩矿床的地段。
图5-9 西若Cu-Mo化探异常图
Fig.5-9 Geochemical anomaly of Cu-Mo in Xinuo
(据新疆第二地质大队资料,1993)
5.3.1.3 哈尼沙里地铜矿化点
铜矿化点位于麻扎尔沙尔—哈尼沙里地一带,海拔高程4000~4900m,最高达5160m,面积约91km2。矿化范围呈北西向椭圆状展布,位于西若铜钼异常西段。
异常区内地层由元古宇的绿片岩系组成,主要岩性有黑云斜长角闪片岩和黑云阳起片岩组成。花岗闪长斑岩体侵入于片岩之中。经岩石地球化学测量,黑云斜长角闪片岩中Cu含量为68.5×10-6,最高为131×10-6;Au为1.49×10-9,最高为2.24×10-9;黑云阳起片岩中Cu含量为70.9×10-6,最高达176×10-6,Au为2.2×10-9,最高达9.02×10-9;花岗闪长斑岩中Cu含量83.3×10-6,最高达282.5×10-6;Au为2.06×10-9,最高达3.63×10-9;碎裂岩石中Cu为58.0×10-6,最高达123.0×10-6;Au为1.81×10-9,最高为3.22×10-9,从基岩样品的分析结果来看,整个异常区内地球化学元素的背景值偏高,尤其是花岗闪长斑岩中,Cu元素含量特高。因此在本区内要注意围绕花岗闪长斑岩体及接触带附近寻找与斑岩有关的铜矿。
5.3.2 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及铜金矿
塔什库尔干一带已发现的块状硫化物金属矿点近10处,其控矿构造及容矿围岩差异较大,既有侏罗—白垩纪火山岩,又有前侏罗纪沉积岩和变质岩,其附近常有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侵入岩体出露。
5.3.2.1 咎坎块状硫化物铜硫矿点
位于塔什库尔干县麻扎种羊场北约5km处。314国道从西侧通过,距国道约1500m,海拔高程约4000m。
矿体产在糜棱岩化岩石中,含矿岩石为火山角砾岩,呈似层状、扁豆状产出,产状为357°∠42°,走向近东西,长约500~1000m,宽50m。矿体露头较好,主要表现为褐铁矿化蚀变岩,呈深灰色铁帽产出。地表氧化带露头经采样分析结果为:Pb 0.61×10-2,Zn 0.12×10-2,Cu 0.03×10-2,Au 0.09×10-6;光谱分析Pb 7000×10-6,Zn 2500×10-6。
矿体表面风化淋滤较强,近矿围岩有烘烤现象。矿点南部的围岩具青磐岩化蚀变。
5.3.2.2 恰克马克块状硫化物含铜黄铁矿点
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塔合曼乡东南约14km的代勒曼特沟口处,矿区向南有简易公路直通314国道,距离约11km。海拔高程3920m。
矿体产在元古宇麻粒岩中,岩石呈灰褐色,块状构造。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产状为112°∠49°,断续延长500m,宽约15~20m,矿体厚2~3m,矿石类型为致密块状含铜黄铁矿,黄铁矿晶形较完整,呈正方六面体。黄铜矿呈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石品位硫25.01×10-2~41.39×10-2,含铜1.54×10-2,金0.24×10-6,锌0.2×10-2~1×10-2。矿石表面见有孔雀石化蚀变,局部岩石见有较强的褐铁矿化蚀变。矿体产出和延伸受北东向断裂带控制。
该矿近几年已被开采过,但仅限于局部地段,现已停采。
5.3.2.3 阿然保泰铜金矿点
该矿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城南约40km处,阿然保泰以南的坎克希巴尔沟头。海拔高程4920m。
该矿产于古生界灰黑色炭质粉砂岩中,由3条褐铁矿化蚀变岩体组成(图5-10)。
图5-10 阿然保泰铜金矿点平面地质简图
Fig.5-10 Sketch geological map of Aranbaotai copper-gold ore spot
1—粉砂岩;2—岩层产状;3—铜矿体;4—褐铁矿化;5—矿化体编号;6—高程点;7—化学样位置及编号;8—金、黄铁矿
Ⅰ号蚀变体长约3km,宽30~70m不等,产状55°∠69°。为含铜褐铁矿化蚀变岩,沿岩层层间滑动碎裂带发育。岩石中明显可见稀疏浸染状黄铁矿和星点状黄铜矿。经采样分析析蚀变体含Cu 0.05×10-2,Au 0.9×10-6,已构成矿化体。
Ⅱ号蚀变体长约2km,宽60~100m不等,产状55°∠69°,位于Ⅰ号蚀变体西南,与Ⅰ号蚀变体平行排列,两者相距500m。蚀变体为含金铜褐铁矿化,沿岩层层间滑动碎裂带发育。岩石呈褐黄色,明显可见稀疏浸染状黄铁矿,它形晶体,含少量黄铜矿颗粒。经采样分析,蚀变体含Cu 0.5×10-2,Au 0.9×10-6,已构成矿化体。
Ⅲ号蚀变体长约100m,沿走向追索断续延伸约1000m,宽0.5m,产状125°∠50°,位于I、Ⅱ号蚀变体之间,并与之形成交叉现象,生成晚于I、Ⅱ号蚀变体,属期后热液沿断层裂隙充填所致。矿石呈深褐色,黄铜矿呈细脉状,充填在蚀变岩石中。经拣块采样分析,矿石品位Cu 14.23×10-2,Au 2.55×10-6,伴生Pb 0.01×10-2,Zn 0.02×10-2,硫含量19.92×10-2。该矿已构成工业矿体。
5.3.3 夕卡岩型金属矿
该区夕卡岩型金属矿点和矿化点有5处,现以欠孜拉夫铜金矿点为例作一说明。
欠孜拉夫铜金矿点:位于塔什库尔干县瓦恰乡南部,矿区东西长约500m,南北宽200m。平均海拔4000m。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中—下奥陶统冬瓜山群,主要岩性为一套海相粉砂岩、泥砂岩、灰质细粒砂岩和粉砂岩,岩体为燕山期二长花岗岩。围岩蚀变主要为夕卡岩化、黄铁矿化、孔雀石化、黄铜矿化、硅化等。
本区夕卡岩化呈带状北东—南西向产出(图5-11),在夕卡岩化带中有一条强孔雀石化带,宽约2~3m。夕卡岩带长约350m,宽约5~6m,东部最宽处为30m。岩性主要为:含铜透辉石—符山石夕卡岩,片状方解石—阳起石岩,压碎碳酸盐化石榴石—阳起石岩,透辉石磁铁矿夕卡岩等一套钙质夕卡岩。
图5-11 欠孜拉夫铜金矿点平面图
Fig.5-11 Sketch map of Qianzilafu copper-gold ore spot
1—第四系;2—中—下奥陶统冬瓜山群;3—夕卡岩;4—碳酸盐化;5—绢云母化;6—硅化;7—绿泥石化;8—黄铜矿化;9—褐铁矿化;10—孔雀石化;11—地质界线;12—采样位置;13—探槽位置及编号;14—矿化体及编号
矿体在空间展布上严格受夕卡岩的控制,呈近东西向延伸,共圈出两个矿体。Ⅰ号矿体长约138m,宽约5m,Ⅱ号矿体长约60m,宽约50m。矿石类型为浸染状黄铜矿化夕卡岩,金品位1.13×10-6~6×10-6,铜品位1.47×10-2~2.64×10-2。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金、铜蓝、孔雀石;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符山石、阳起石等,伴生矿物有黄铁矿、磁铁矿等。
该铜金矿点成因类型为夕卡岩型,是岩浆后期含矿气水热液沿构造上升,充填和交代钙质、泥质、炭质粉砂岩而成。夕卡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推测该矿点形成时代应为晚侏罗世末。
5.3.4 铁帽氧化带矿点
5.3.4.1 俘虏沟铁帽氧化带矿点
矿点位于新藏公路大红柳滩附近的俘虏沟一带,地理坐标:东经79°09′~79°15′;北纬35°53′15″~35°54′15″,海拔4500~5000m。在新藏公路旁侧,交通方便。
矿区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克勒青河群(T3kl)海相复理石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互层,受变质产生千枚岩化和片理化。岩浆岩为燕山早期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在外接触带产生角岩化、硅化和褐铁矿化等变质产物。
本区附近有3个矿点,矿点范围一般长百余米,宽几米,含铁、锰、铅、银等金属元素,现以西矿点(和田矿产图编号088)为例。矿点由4个矿体组成,矿体规模形态如表5-7所述。
表5-7 俘虏沟铁锰矿点(铁帽氧化带)规模形态一览表
矿石矿物由褐铁矿、硬锰矿和少量赤铁矿组成,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玉髓和碳酸盐矿物。矿石结构构造复杂,以非晶质他形粒状及土状结构为主,构造多为网状、浸染状、空洞状。矿石平均品位:TFe44.19%;Mn5.48;S和P2O5微量,普遍含Ag,最高可达20g/t。
因此该地表露头可能是硫化矿床氧化带,应该对原生矿化进行探索。
5.3.4.2 温泉沟铁帽氧化带矿点
位于空喀山口温泉沟边防站东南200m处。地理坐标:东经78°56′30″;北纬34°24′38″。矿区出露乔戈里峰前震旦纪隆起东端的下二叠统空喀山口组
,该组由角砾状灰岩、砂岩、硅质岩及硅质灰岩组成。矿体呈似层状间夹于该地层中,约有4个小矿体,长度均在30m左右,厚度分别为12.2、4.5、3.0和2.0m。矿石由褐铁矿、软锰矿和硬锰矿组成,脉石矿物为石英和方解石。矿石品位TFe 36.5%,Mn 5%。为次生淋滤形成的铁帽。应该探索其原生矿化特征。
东北有哪些矿产资源?
黑龙江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4种.占全国已发现234种各类矿产的57.2%。已查明储量的矿产有87(新增菱镁矿)种,占全国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种数(2l5种)的37.7%。保有储量位居全国首位的有10种,即:石油、晶质石墨、颜料黄黏土、长石、铸石玄武岩、岩棉玄武岩、火山灰、水泥用大理岩、矽线石、铼矿;位居第2位的有2种,即:玻璃用大理岩、浮石;位居第3位的有6种,即:硒矿、珍珠岩、玻璃用脉石英、陶粒用黏土、制灰用石灰岩、泥炭;占前10位的矿产有42种。全省铁、锑、镍、钴、硼、萤石、石棉、磷矿、硫铁矿、钾等成矿地质条件较差,资源可利用程度低,自给率不足。黑龙江省矿产资源总的特点是品种齐全、储量丰富,但开发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低。黑龙江省是矿业大省,但矿业发展不平衡,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煤炭、黄金及部分非金属建材矿产为开发重点,其他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石油、天然气主要集中在松辽盆地的大庆一带,煤炭分布在东部的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和鸡西等地,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主要分布于嫩江、伊春和哈尔滨一带,金矿产于大、小兴安岭及伊春、佳木斯、牡丹江等地区,非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
吉林省矿产资源品种较多。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蕴藏量大,许多矿产储量居于全国前列,能源矿产占有重要地位,黑色金属和化工原料矿产也有一定储量。
(一)能源矿产
煤炭 吉林省煤炭资源分布较广,全省三分之二的县、市有煤,主要集中在通化、舒兰、珲春、辽源等市、县。油页岩产地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松辽、桦甸、罗子沟三个盆地,储量相当于全国储量一半以上,具有较大的潜在优势。
石油 吉林省石油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南部。列全国第八位。
(二)黑色金属矿产
铁 吉林省铁矿储量比较集中。在全国居中下。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区,有桦甸县老牛沟、浑江市板石沟、敦化市塔东等3处大型矿床和通化市四方山、和龙县官地、通化市七道沟、浑江市大栗子、七道沟、浑江市青沟等6处中型矿床。 钒 主要产地为敦化市塔东矿,保有储量31.97万吨,居全国第八位。
(三)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
铜 全省有铜矿产地31处,总保有储量84.4万吨,居全国第十四位。主要矿床有永吉县大黑山,珲春县小西南岔,磐石县红旗岭、通化县赤柏松等。 镍 全省有镍矿产地8处,保有储量35.3万吨,约占全国储量4。7%,居第三位。主要矿床有磐石县红旗岭,通化县赤柏松.蛟河县漂河川等。 钼 全省有钼矿产地6处,总保有储量109.81万吨,约占全国储量20%,居第二位。主要矿床有永吉县大黑山等。金 全省列入储量表产地24处,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区,产地有永吉县大黑山、珲春县小西南岔、桦甸县夹皮沟、板庙子、安图县海沟、汪清县刺猬沟、汪清县金仓、珲春县柳树河子等。锗 主要产于九台县营城矿,保有储量398。5吨,占全国储量1l%,居第三位。镓 全省有镓矿产地两处,一处为永吉县大黑山,一处为桦甸县西台子,保有储量1.6678万吨,占全国储量22%,居第二位。铼 主要产于永吉县大黑山矿,保有储量13.1吨,占全国储量9.2%,居第三位。
(四)非金属矿产
吉林省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有40多种,可供开发利用的矿地700余处,有远景的矿点还要多得多。非金属矿产在吉林省矿产资源中比重较大,而其中硅灰石、硅藻土和膨润土具有优势。
硅灰石 是吉林省有发展的矿种之一。已探明储量2000万吨,预测储量4000万吨,占全国储量97%。矿石质量较好,有害杂质含量低。主要分布在磐石县长崴子、梨树县大顶山、龙井县大灰沟等3个地区。
硅藻土 是吉林省地质储量很大的矿产,预测储量3亿吨,居全国第一位。而且质量好,名列世界前列,属国内优势矿产,在国际市场很有竞争能力。主要分布于长白县马鞍山、敦化县秋梨沟、高松树等地。
膨润土 已探明储量4041.9万吨,预测储量丰富,居全国第一位。近年内发现的钠基膨润土矿已开始应用于钢铁工业,用处广,需要量大。主要分布于九台县和公主岭市。储量较大的是公主岭市刘房子膨润土矿和九台县银矿山膨润土矿。长春市郊区石碑岭煤矿、羊草沟煤矿也勘探出膨润土,储量亦很丰富。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非金属矿产储量居于全国前列。如沸石矿、石墨矿、滑石矿、大理岩矿、石灰岩矿、硼矿、石榴石矿、耐火粘土矿、水泥粘土矿、火山楂矿和浮石矿,等等。
辽宁矿产资源截止1999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110多种,矿点以上产地2000多处,探明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菱镁、硼、铁、金刚石等7种。
辽宁省矿产资源具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矿产资源较丰富,配套性好;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大中型矿产地36处,是全国平均密度的两倍多。钢铁工业中所需的主元素矿产和辅助原料矿产、能源矿产基本配套齐全。二是矿产地集中,便于规模开发;石油、天然气集中在盘锦、沈阳;铁矿95%分布在鞍山、本溪和辽阳市;菱镁矿主要在鞍山和营口;滑石80%在鞍山;硼矿的98%在丹东;金刚石在大连。三是共、伴生矿产多,综合利用价值大;有色金属矿产,硼镁铁矿和磷铁矿等多为共、伴生矿产,伴有多种有益元素,尤其是伴有稀散元素矿产。四是埋藏浅,适宜露天开采;煤、铁矿产中有全国著名的抚顺、阜新、本溪、鞍山等露采矿山。
辽宁在世界上具有优势的矿产主要有菱镁矿。 菱镁矿质地优良、埋藏浅,规划基期保有资源储量矿石量25.6亿吨,分别占全国和世界的85.6%和25%左右。
在全国具有优势的矿产主要有硼、铁、金刚石、滑石、玉石、石油等6种。
硼矿共、伴生矿物多、品位较低,保有资源储量(B2O3)2630.0万吨,占全国的56.4%
铁矿以贫矿为主,多可露天开采,保有资源储量矿石量110亿吨,占全国的24.0%,居全国首位。
金刚石质量较好,但品位偏低,保有资源储量金刚石2029354克,占全国的51.4%。
滑石质量上乘,驰名中外,保有资源储量矿石量4791.2万吨,占全国的20.1%,居全国第二位。
玉石以质地细腻,色泽艳丽,晶莹剔透而闻名遐迩,被确定为主要候选“国石”。保有资源储量9.4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9558.0万吨,占全国的7.9%,居全国第四位。
具有比较(区位)优势的矿产主要有:煤、煤层气、天然气、锰、钼、金、银、熔剂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岩、硅灰石、玻璃用石英岩、珍珠岩、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沸石等16种。
(一)斑岩型——黑龙江省嫩江县多宝山铜矿
1.矿区地质特征
多宝山铜矿床位于中亚-兴蒙造山带北东段,大兴安岭隆起带与松辽沉降带的衔接部位,兴安褶皱带东北部,成矿区带属于中亚-蒙古斑岩铜矿带东部的多宝山铜钼金成矿带(刘军等,2010;朱训等,1999)。多宝山铜钼金成矿带呈北西向展布,多宝山铜(钼)矿是区内最大的铜矿床,除此之外,还发育有铜山大型斑岩型铜钼矿、争光大型岩金矿及小多宝山、孤山、鸡冠山、榛子山等一批中小型铜钼钨金矿床(图3-1)。
图3-1 多宝山斑岩铜矿区域地质图
(据刘军等,2010)
1—白垩系九峰山组;2—泥盆系霍龙门组、泥鳅河组;3—志留系八十里小河组、黄花沟组;4—上奥陶统爱辉组、裸河组;5—中奥陶统多宝山组、铜山组;6—燕山期花岗岩类;7—华力西期花岗岩类;8—加里东期花岗岩类;9—地质界线;10—断层;11—大型矿床;12—小型矿床/矿点
2.矿体特征
多宝山铜(钼)矿为斑岩型铜矿床,矿体产在海西期片理化的花岗闪长斑岩内,矿床所赋存矿体数量较多,形态复杂,呈雁行排列(图3-2)。斑岩体的围岩蚀变发育在空间上呈环带状,蚀变中心为硅化斑岩,向外依次发育钾长石化带、黑云母化带、绢云母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矿体主要分布在绢云母化带和黑云母化带中,多数矿体呈透镜状和条带状沿北西向片理化带分布,矿体长上千米,宽数十米至数百米,最大的X号矿体控制延深达1000km。
经野外观察,结合镜下鉴定,矿石主要结构有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以细粒为主,中粗粒次之,其他包括斑状结构、交代结构、变晶结构和压碎结构等;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细脉状为主,可见块状、条带状和角砾状构造;主要的金属矿物为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等,脉石矿物含量约为90%,以石英、绢云母、蛇纹石、绿泥石和碳酸盐为主,其次为绿帘石、黑云母、钾长石、钠长石等。
3.成因模式
多宝山铜矿床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斑岩型铜矿床,成矿与花岗闪长斑岩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同时受到构造和区域地层的影响。在岩体控矿方面,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体的侵位显著,经过多期次的热液活动叠加,矿化与蚀变规模较大,斑岩体上盘的铜矿体规模、品位都要优于下盘的已知矿体,如果在花岗闪长岩内有后期的斑岩侵入,则对成矿更为有利(赵元艺等,2011;刘军等,2010;王喜臣等,2007;武广等,2009)。
在构造控矿方面,矿体分布与北西向弧形片理化构造带关系非常密切,北西向弧形构造带、强片理化带叠加在区域含铜矿化带上时常常富集成矿体(图3-3)(王喜臣等,2007)。空间上,矿体环绕斑岩体分布,赋存于内、外接触带,主矿体产于外接触带,向下延伸于岩体内部,厚大矿段多距顶部地层较近,即近内接触带。
图3-2 多宝山斑岩铜矿床地质简图
(据刘军等,2010)
1—多宝山组;2—铜山组;3—英云闪长岩;4—石英闪长岩体;5—花岗闪长斑岩;6—花岗闪长岩;7—断裂;8—岩性界线;9—铜矿体;10—矿带编号
在地层控矿方面,矿田内已知矿床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奥陶系和志留系。主要赋矿地层为中奥陶统多宝山组,它是一套由安山岩和中酸性凝灰岩组成的火山岩系(赵元艺等,2011)。多宝山组平均含铜质量分数为130×10-6,明显高于矿田内其他地层的含铜量,是矿田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4.矿床系列标本简述
2012年,对多宝山斑岩铜矿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背景进行深入研究后,结合矿区露天矿床剥离的特点,在矿区主采坑内测制了两条剖面,共采集标本18块(表3-1)。其中剖面一位于305勘探线附近,剖面起点位于主采坑的西侧,长度为718.2m,采集标本11块,岩性为青磐岩化安山岩、黄铁矿化花岗岩、绿泥石化花岗闪长岩、绿泥石化片理化安山岩、蚀变花岗岩、蚀变花岗闪长岩、黄铁矿黄铜矿石、辉石安山岩、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花岗闪长岩、二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剖面二位于307勘探线附近,剖面起点位于主采坑内,长度为447.1m,采集标本7块,岩性为含黄铜矿辉钼矿石、绿泥石化钾长花岗岩、粉砂质凝灰岩、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安山岩和孔雀石化硅化花岗闪长岩。矿石与岩石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以化学分析结果圈定。本次标本采集均在剖面上进行,对矿体和围岩均采集了标本,较全面地覆盖了多宝山斑岩铜矿的围岩、矿体及蚀变等岩石类型。
图3-3 多宝山矿床热液活动模式
(据赵元艺等,1995)
1—中奥陶统铜山组;2—中奥陶统多宝山组;3—上奥陶统;4—强硅化;5—钾化;6—绿泥石化;7—青盤岩化;8—绿泥石绢云母化;9—青盤岩化绢云母化;10—绢云母化;11—花岗闪长斑岩;12—花岗闪长岩;13—铜平均含量;14—热液流动方向
表3-1 多宝山斑岩铜矿采集标本
注:表中Cu1-B代表多宝山铜矿标本,Cu1-b代表该标本薄片编号,Cu1-g代表该标本光片编号。
5.图版
(1)标本照片及其特征描述
Cu1-B01
青磐岩化安山岩。岩石呈灰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和角闪石,呈半自形—他形,长柱状。斜长石,部分绿帘石化,粒径0.5~3m m,含量15%~20%。角闪石,黑色,部分绿泥石化,含量3%~5%。基质为隐晶质,灰绿色,含量约80%。主要蚀变矿物为绿帘石和绿泥石,绿帘石交代长石,绿泥石主要交代角闪石。偶见碳酸盐化方解石颗粒,滴稀盐酸起泡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2
黄铁矿化花岗岩。岩石呈浅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和石英,半自形—他形。长石,白—乳白色,粒径1~5mm,含量约65%。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粒径1~2mm,含量约30%。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半自形—他形细粒结构,黄—黄白色,金属光泽,偶见他形微细粒黄铜矿化,含量2%~3%。可见石英细脉和方解石细脉。石英细脉多伴有金属硫化物;方解石脉不含矿,切穿石英细脉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3
绿泥石化花岗闪长岩。岩石呈浅灰—浅肉红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钾长石,肉红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3~5mm,含量约30%。斜长石,白—乳白色,半自形,长柱状,粒径3~4mm,含量25%~30%。石英,无色透明,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1~3mm,含量约30%。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和角闪石,多蚀变为深绿色绿泥石,含量约10%。岩石裂隙面上可见星点状分布的黄铁矿化和微弱黄铜矿化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4
绿泥石化片理化安山岩。岩石呈灰绿色,隐晶质结构,片理化构造。全岩结构较均一,主要矿物成分可见有绿泥石和斜长石。矿物颗粒细小,肉眼较难辨别矿物种类及含量。绿泥石沿片理分布,呈微弱片理化构造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5
蚀变花岗岩。岩石呈浅灰绿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钾长石,肉红色,半自形—他形,长柱状,含量约30%。斜长石,白—乳白色,半透明,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含量25%~30%,部分蚀变为绿帘石。石英,无色透明,半自形—他形,浑圆粒状,粒径1~3mm,含量约30%。硅化石英细脉中不均匀分布有黄铁矿化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6
蚀变花岗闪长岩。岩石呈灰绿色,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斜长石,白色乳白色,半自形—他形,粒状,含量约40%,粒径3~6mm,部分被绿帘石交代。钾长石,浅肉红色,半自形—他形,粒径2~4mm,含量约10%。石英,无色透明,浑圆粒状,粒径1~2mm,含量约30%。暗色矿物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但多已蚀变成绿泥石,含量15%~20%。岩石中发育微细裂隙,沿裂隙充填有黄铜矿化,伴生有黄铁矿化,含量1%~2%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7
黄铁矿黄铜矿石。矿石呈灰绿色—灰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构造。矿石主体岩性为绿泥石化弱片理化安山岩。矿石矿物为黄铜矿,亮黄色,金属光泽,微细他形粒状,细脉浸染状分布,含量3%~4%。另见少量黄铁矿,黄—黄白色,微细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分布,含量1%~2%。黄铜矿化、黄铁矿化与方解石脉密切共生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8
辉石安山岩。岩石呈灰黑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矿物成分有两种斜长石和辉石、角闪石。斜长石,白色浅绿色,长柱状,含量10%~20%,明显绿帘石化。辉石,黑褐色,粒状,粒径2~5mm,长者可达10mm。角闪石,黑色,针状。基质为细粒隐晶质,矿物颗粒细小,肉眼难以分辨。岩石解理面上发育黄铜矿化和黄铁矿化,呈微细粒结构,含量1%~2%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9
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花岗闪长岩。岩石呈灰色,中细粒花岗结构,角砾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长石,白—乳白色,半透明,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1~3mm,含量约40%。石英,无色透明,浑圆粒状,粒径1~2mm,含量约30%。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和角闪石,他形粒状,含量10%~15%。岩石中可见安山岩捕虏体(角砾),灰—灰黑色,棱角状、不规则状,大小2cm×(5~8)cm。发育星散状微细粒的黄铁矿和黄铜矿,不进入安山岩角砾中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0
二云母花岗岩。岩石呈浅灰白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石英,次为钾长石和云母。斜长石,白—乳白色,半透明,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2~4mm,含量约60%。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他形粒状结构,粒径1~2mm,含量约20%。钾长石,肉红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1~3mm,含量约5%。黑云母,黑—褐黑色,片状,半自形,含量约10%,片径2~4mm。白云母,白色,玻璃光泽—丝绢光泽,片状,片径2~5mm,最大可见5mm×10mm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1
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岩石呈浅肉红色,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其次为斜长石和石英。暗色矿物为黑云母。钾长石,肉红色,粒状,粒径3~5mm,含量约50%。斜长石,白—乳白色,他形粒状结构,粒径2~4mm,含量约5%。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结构,粒径1~3mm,含量约30%。黑云母,黑—褐黑色,片状,片径2~5mm,含量约15%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2
含黄铜矿辉钼矿石。矿石呈浅灰绿色,半自形粒状结构,细脉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铜矿,次为黄铜矿。辉铜矿,铅灰色,金属光泽,半自形—他形微细粒状,含量约5%。黄铜矿,亮黄色,金属光泽,他形微细粒结构,含量约1%。可见微量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蛇纹石和少量方解石,含量>90%。蛇纹石,浅灰绿色,蜡脂光泽,硬度低于小刀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3
绿泥石化钾长花岗岩。岩石呈灰绿—浅肉红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石英和斜长石。钾长石,肉红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2~5mm,含量约50%。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粒径1~2mm,条带状,条带中发育黄铜矿化,含量约20%。斜长石,白—浅灰白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粒径2~4mm,含量约10%。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多已绿泥石化,含量约10%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4
粉砂质凝灰岩。岩石呈灰绿色,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细粉砂-火山灰。岩石中发育细小方解石脉和绿泥石细脉。绿泥石脉中发育黄铁矿化和黄铜矿化,并见有微细粒状辉钼矿化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5
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安山岩。岩石呈灰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成分主要为长石、辉石和角闪石。长石,含量25%~30%。浅灰绿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粒径2~4mm,发生绿帘石化。辉石和角闪石均已绿泥石化。基质为隐晶质。岩石中发育石英绿帘石脉,脉中发育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细脉,呈细脉浸染状分布,含量2%~3%。偶见细粒辉钼矿小团窝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6
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蚀变岩。岩石呈灰绿色,中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标本部分为花岗岩成分(石英、长石、黑云母),部分蚀变为安山岩成分(辉石、角闪石、斜长石),斑状结构。角闪石、辉石均已绿泥石化,斜长石绿帘石化。基质成分为安山岩,隐晶质。岩石中发育硅化石英脉和碳酸盐化方解石细脉。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黄白色,半自形—他形微细粒结构,浸染状分布,含量约8%,伴生有少量他形微细粒黄铜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7
孔雀石化硅化花岗闪长岩。岩石呈灰色,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有长石和石英,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金属矿物为黄铁矿,蚀变矿物为绿泥石,次生矿物为孔雀石和褐铁矿。长石,白—灰白色,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2~4mm,含量约40%。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结构,油脂光泽,大小2mm,含量约30%。角闪石和黑云母颗粒细小,多已蚀变为绿泥石,呈丝状、细脉状充填于石英与斜长石矿物晶粒间,含量约10%。黄铁矿,黄—黄白色,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2~3mm,最大可见4mm,氧化后为褐铁矿,含量约5%。孔雀石,翠绿色,放射状、细脉浸染状,含量约10%。标本已达工业品位要求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8
孔雀石化硅化花岗闪长岩。岩石呈灰色,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有长石和石英,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金属矿物为黄铁矿,蚀变矿物为绿泥石,次生矿物为孔雀石和褐铁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2)标本镜下鉴定照片及特征描述
Cu1-b01
灰绿色安山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70%)、绿泥石(Chl,约20%,主要由角闪石蚀变所致)和少量石英。斑晶为斜长石,呈长柱状,部分为绿帘石交代,粒径约0.5~1mm。角闪石,斑晶呈板片状,主要蚀变成绿泥石,粒径0.5~1mm,基质为隐晶质。斜长石,发育聚片双晶。绿泥石,单斜晶系,具弱多色性,Ⅰ级灰白干涉色,具“柏林蓝”或“铁锈色”异常干涉色,呈平行或近平行消光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5
细粒花岗闪长岩。细粒花岗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Se,约40%)、石英(Qz,约30%)和斜长石(Pl,约15%)。斑晶为斜长石,斜长石发生强烈的绢云母化作用,矿物均已定向拉长,由于蚀变较强,矿物边界模糊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6
绿泥石化中粒花岗闪长岩。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绿泥石(Chl,约40%)、长石(Pl+Kfs,约30%)、石英(Qz,约15%)、绢云母(Se,约5%)和绿帘石(Ep,约5%)。斑晶为斜长石和钾长石,颗粒粒径0.2~0.5mm,发生明显的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交代作用。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约0.2mm。绿泥石,具“柏林蓝”或“铁锈色”异常干涉色。绿帘石,多色性明显,正高—正极高突起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7
绿泥石化中粒花岗闪长岩。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50%)、绿泥石(Chl,约25%)、石英(Qz,约15%)和单斜辉石(Cpx,约5%)。斑晶为斜长石,颗粒粒径0.5~1mm。石英,他形粒状,粒径约0.1mm。单斜辉石,无多色性,干涉色较高,短柱状,正高突起,有两组近直角的裂纹,消光角为30º(<40º)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2
碳酸盐化花岗闪长岩。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50%)、石英(Qz,约30%)和方解石(Cal,约15%)。斜长石,呈长柱状,颗粒粒径0.5~1mm。石英,他形粒状,粒径0.2~0.5mm。方解石胶结生长在石英与长石之间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3
辉长岩。辉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50%)、斜方辉石(Opx,约40%)。辉石与斜长石的自形程度相近,均呈现半自形—他形粒状,辉石颗粒粒径约1mm,斜长石粒径约1mm。斜方辉石,短柱状,两组解理,正高突起,糙面显著,平行消光与对称消光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5
绿帘石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绿帘石(Ep,约65%)和方解石(Cal,约30%)。斑晶为绿帘石,原矿物为斜长石,后期被交代为绿帘石,仍保留了斜长石的晶形,颗粒粒径0.5~2mm。方解石粒径约0.5m m。绿帘石,单斜晶系,多色性明显,正高—正极高突起,干涉色Ⅱ级蓝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6
构造角砾岩。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20%)、绢云母(Se,约60%)和少量石英(Qz)。角砾为花岗闪长岩、安山岩等,大小不一,呈棱角状—次圆状,岩溶胶结,基质为隐晶质,长石发生了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作用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8
中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50%)、石英(Qz,约30%)、黑云母(Bt,约10%)和绿泥石(Chl,约5%)。斑晶为斜长石,呈板状,粒径1~2mm。石英,他形,粒径约0.1mm,基质为隐晶质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g15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磁铁矿及赤铁矿,少量褐铁矿及铜蓝等。黄铜矿(Ccp)含量约4%,呈他形粒状结构,沿磁铁矿颗粒裂隙交代呈尖角状结构,被晚期铜蓝沿边缘及裂隙交代呈镶边结构,粒径0.002~2.0mm。磁铁矿(Mag)含量约1%,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0.001~0.2mm。赤铁矿(Hem)少量,沿磁铁矿颗粒边缘及裂隙交代呈尖角状结构。褐铁矿(Lm)少量,沿黄铜矿颗粒裂隙交代呈脉状—网脉状结构。偶见铜蓝(Cv)呈不规则粒状结构沿黄铜矿颗粒边缘交代分布
矿物生成顺序:磁铁矿→赤铁矿→黄铜矿→铜蓝-褐铁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g16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少量闪锌矿等。黄铁矿(Py)含量约10%,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黄铜矿、磁黄铁矿及闪锌矿沿其裂隙及边缘交代,局部交代强烈呈骸晶结构,颗粒粒径0.01~0.6mm。黄铜矿(Ccp)含量约5%,呈他形粒状结构,沿黄铁矿颗粒裂隙及边缘交代呈尖角状结构或细脉状结构,粒径0.002~0.2mm。闪锌矿(Sp)少量,呈不规则粒状结构分布,沿黄铁矿颗粒边缘及裂隙交代呈尖角状结构,与黄铜矿呈共结边结构共生,粒径0.01~0.03mm。偶见磁黄铁矿(Po),呈不规则粒状与黄铜矿共生,粒径约0.02mm
矿物生成顺序: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磁黄铁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关于东北黄铜矿和东北有铜矿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