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硅黄铜高弹性合金,武松出家六合寺被赐十万贯?
续书作者不知北宋币值,胡乱瞎写,慷北宋之慨,把银子当废铁使了。宋徽宗有这么慷慨,有这么仁慈吗?曾经大肆革佛的宋徽宗,有这么爱护佛教徒吗?
武松不曾出家六和寺,又哪来的十万贯赏钱呢?梁山好汉是抗金保境安民的大英雄,乃上应天星的“天神”,岂是银子可以安抚,可以“收买”的?
不过,此回答还是依据题意,讲一讲北宋时期的十万贯钱到底值多少RMB。
续书污蔑了天伤星武松绰号行者,因为很多读者误读了书中的一首诗(致语),愣说武松没有绰号。这首诗是在武松打扮成行者时,留在容与堂本《水浒传》中的,是这样写的:
打虎从来有李忠,武松绰号尚悬空。
幸有夜叉能说法,顿教行者显神通。《水浒传》中的致语(赞诗等)是不是施耐庵写的,很有争议,但不少致语却都能说到点子上,甚至故意从旁点明施耐庵隐藏的真故事。这首赞诗的大意是,因为李忠出场较早,占用了原本就属于武松的绰号。因而,“打虎将”这个绰号就不能给武松了,武松俗家时就没有了绰号。因为孙二娘把武松打扮成了行者,所以,武松的绰号就是“行者”。说武松没有绰号,是断章取义,也是不顾文本的读法。“行者”若是不能做绰号,那么,“大刀”、“双鞭”这样以兵器描述关胜、呼延灼的绰号,更是施耐庵胡乱取的,更不能做好汉的绰号了。武松的绰号含有深意,因为武松在蓝本故事中就是一个行者,从小带发修行的行者。施耐庵把这个武松分段写,一直要等到武松做了行者时,才给他这样的绰号。这种写法,也体现在鲁智深这个人物身上。武松做了行者,等于是入了佛门,书中便再没写他烂喝大酒,性情大变,也不再随意杀人了。但是,他还是龙虎山地窖中误走的妖魔,是道家的“天伤星”,江湖上的武松一喝酒就要搞事情,就要伤人性命。武二爷不但要伤人的性命,而且,还要伤老虎的性命。曾头市的故事时梁山好汉抗金的伏笔,此时的武松,又显现出“天伤星”的本色,要大伤金兵的性命。武松必将与“天魁星”一道,去边上一刀一枪的搏杀,“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续书《征四寇》不懂施耐庵原著之意,竟然认为“天伤星”说的是武松受伤。所以,在征方腊时,武松断了一条左臂,成了废人。因为成了废人,所以,宋江便不再待见武松。武松也因此心灰意冷,留在了六和塔。
宋江带着梁山残兵败将回到了汴京,宋徽宗因念武松之功,“封“清忠祖师,”赐钱十万贯,以终天年。”
这就是续书胡说八道的武松被赐十万贯赏钱。
这是对武松及梁山好汉极大的污蔑,“天伤星”武松是北斗七星群中的星煞,“下界”降妖除魔,谁伤得了他?武松“天伤星”,说的是伤恶人、伤老虎,最终伤金兵,怎么变成自残了呢?
梁山一百单八将与武松一样,都是天上的星煞,怎么会生离死别,各怀鬼胎,分道扬镳呢?
天罡地煞降妖除魔,“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打的就是宋徽宗,怎么会要这个“黄狗”的赏钱呢?
阳谷县令赏赐武松一千贯钱合多少人民币武松绝对不会在六和塔出家,虽然做了行者,他还是道家的“妖魔”、星君,是要回归“上界”,与一百单八颗星煞一起,闪耀星空的。所以,武松的结局肯定不会是出家而终养天年。
武松的定场故事十分精彩,景阳冈打虎为民除害,当地大户为感谢武松武松,辏了一千贯钱,交给了阳谷县令。阳谷县令当场便把这一千贯钱赏给武松,作为对打虎英雄的奖励。
那么,这一千贯钱又相对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北宋时期,钱币的基本计量单位为“贯”,一贯就是一千个铜钱穿为一串。每个铜钱为一文钱,那么,一贯钱就是一千文,相当于一两白银。
北宋时期的一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7.5克,按照白银4—12元的现价,取个中间值,一两白银大约就相当于225元人民币(按每克6元算)。
一千贯就是一千两银子,所以,阳谷县令赏给武松的奖励便是225000元人民币。假如运气好,赶上最高价,那就是得翻倍计算了。也就是说,武松能够得到40万元左右的巨款。
武松当时是比较需要钱的,虽然宋江、柴进赠送了一些银两,但是,回家探望哥哥,一千贯正好帮助武大郎娶媳妇,做本钱谋营生。
但是,武松却并不是贪财之辈,后来,施恩夺得了快活林,武松只顾喝酒,恐怕没拿施恩一文钱。因而,却没有收阳谷县令这笔巨款,而是当场撒给了挨了不少限棒,因为不能打死老虎而吃了无尽苦头的猎虎。
江湖上的武松不爱财,难道经历苦难,看破红尘的断臂武松,会接受十万贯巨款吗?这可是阳谷县令奖励的十倍之巨呢。
续书瞎写,把顶天立地的武松写成了贪爱钱财之辈。假如续书说,武松得了十万贯赏赐去修缮六和塔,广施众生,那也说得过去。遗憾的是,续书说的是武松私收了这笔巨款,什么也没干,以这笔财富养老以终天年了。
武松会接受宋徽宗2.25亿“人民币”的赏赐吗按照阳谷县令赏赐一千贯钱的算法,宋徽宗给武松的赏赐就应当是2.2亿元,若按最高价格算,那就相对于4.5亿元。续书说,武松竟然接受了这笔巨赏。
按照续书的逻辑,也就是说,武松眼里根本就看不起大户们辏的一千贯银子,你阳谷县令拿着别人的钱赏我,县里难道就不加点吗?
宋徽宗赏了几个亿,是不是满足了武松的心理需求,或者大大的超过了心里预期呢,武松乐得以此养老呢?顶天立地的武二爷,难道要吃嗟来之食?
因而,续书这样胡说八道,就是在抹黑武松,抹黑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抗金英雄,竟然变成了贪财爱官的小人。如此,武松不也与那些贪赃枉法的污吏们一个德行了,哪还出家干什么呀?
幸亏鲁智深无缘无故地死了,否则,宋徽宗恐怕就不止赏赐十万贯了吧。鲁智深可比武松的功劳大,方腊就是被他活捉的。
鲁智深虽然匆忙寻死,逃过了被钱财污蔑的厄运。但是,花和尚早就被黑惨了。宋江五台山参禅时,花和尚就拿着一包金银财帛讨好智真长老。被智真长老一同抢白,鲁智深无地自容。
这简直就是梁山好汉的奇耻大辱,如此续书,竟然被当做《水浒传》来读,简直就是施耐庵的奇耻大辱。
在施耐庵的笔下,宋徽宗早就就被写成了一条狗。宋徽宗做狗,却与鲁智深、武松都有关系。
花和尚大闹五台山前,曾经吃了一顿狗肉,怀揣狗腿醉打山门,毁坏金刚,打伤僧众。
武松则在投奔二龙山的途中,因为醉酒被一只黄狗狂吠,英雄行者因此遭到“武黑”们无尽嘲弄。
其实,这两只狗是同一只狗,写的就是宋徽宗。赵佶出生于1082年,就是属狗的。
花和尚大闹五台山,隐写的是“狗皇”下革佛诏革佛的历史。武松被“皇狗”狂吠,是因为觉悟的行者要去二龙山造他的反,因而,做最后的哀嚎。
《水浒传》中所有的龙都是真龙,“二龙”则指的是即将上演“二龙戏水”悲惨历史的宋徽宗、宋钦宗。出家人都要占据他们的宝珠寺了,难道还不哀嚎吗?
宝珠寺被佛门占领,“皇狗”都哀嚎了,他能拿出十万贯钱赏赐给佛门弟子吗?
宋徽宗就是个反佛教的“狗皇”、“皇狗”,续书为之涂脂抹粉,恶意反转《水浒传》,以十万贯银子收买了所有的读者。
结语十万贯钱,是生辰纲的数量。前七十回书中,这可是道家星君们开启大聚义的第一桶金,无比的珍贵。梁山好汉从此与宋徽宗作对,坚决地要造“二龙”的反。
于是,续书站在忠君的立场,恶毒的反转《水浒传》,恶毒的抹黑梁山好汉。续书以十万贯赏钱,彻底讥讽了“智取生辰纲”的造反义举,把宋江及梁山好汉钉在了耻辱柱上,几百年不得翻身。
这个题目,原本是个老题目,借这个问答,再一次为梁山好汉正名,为伟大的《水浒传》平反。
隋唐薛葵说岳明英烈等等里面都有四猛八大锤?
要说对“四猛八大锤”这个团队影响最深的,我个人对隋唐的四猛印象最深,毕竟书读过,电视剧也看过,尤其是李元霸、裴元庆两位,少年英雄,天生神力,让人不印象深刻都不行。
一般而言,所谓八大锤是指四人,一人双锤,锤色及武力则以金银铜铁四种来划分,下面我们来看看,问题所问小说中都有哪些“四猛八大锤”的组合,而其中最厉害的又是哪一组呢?
隋唐八大锤:李元霸、裴元庆、秦用、梁师泰
关于李元霸的本事,我想大概不用多说了,隋唐十八条好汉之首,乃天上金翅大鹏雕下凡,出场时不过十几岁,长得面黄肌瘦,形如枯鬼,手中两支擂鼓瓮金锤重达八百斤,曾以一人之力大战十八路反王,匹马双锤将近两百万人马杀得只剩下六十五万,紫金山威慑诸王,令其俯首称臣。
而在隋唐之中,用锤高手除了李元霸之外,排第二的莫过于出场时十二岁的裴元庆,八棱梅花亮银锤重达六百斤,曾硬接李元霸三锤不败,多次以手中银锤打败瓦岗众人,投降瓦岗后又击退武力在其之上的宇文成都,以及隋朝靠山王杨林,但性格冲动,有勇无谋,在各版本中都是死在别人的计谋之下。
黄铜倭瓜锤秦用,乃隋朝第十六位好汉秦琼的义子,武力更在其父之上,瓦关口一战,与同样使用大锤的突厥大都督红海大战,最后以飞锤将其杀死,而在之前,红海还打败了秦琼,后世一些评书中更是把秦用的武力无限拔高,甚至连第一好汉的李元霸也未必是他的对手。
挂锤庄庄主梁师泰,手中两支镔铁轧油锤重一百六十斤,曾一锤就击败隋唐第十八好汉单雄信,但被紧接而来的李元霸打败,做了他的开路先锋,在天昌关败于第六好汉伍天锡之手,被其活撕而死,《说唐》中没有将其排入十八好汉之中,但后世评书则将梁师泰评为第十五好汉,这也算对得起他一锤败雄信的战绩了。
反唐八大锤:薛葵、白文豹、赵武、殷楚鸦
乌金锤薛葵,乃两辽王薛丁山之孙,双孝王薛刚之子,上界铁石星官下界,形体削瘦却力大无穷,相助其父薛刚反对武氏暴政,拥立庐陵王李显夺回天下,曾在两日之间连破敌军关隘五十三处,被封为赵王,这是很明显地和要西府赵王李元霸相比了,锤到之处,对手不是头被打掉,就是被打成肉泥。
银锤白文豹,乃薛刚手下天保大将军,本是武则天干儿子,曾与薛葵单挑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后来投奔了薛刚,与其结拜为兄弟,共保庐陵王李显,但薛刚之弟保的却是相王李旦,皇家兄弟之争也使得薛刚薛强兄弟反目,薛强儿子薛平半路截杀李显,与白文豹大战五十余回合,最后薛平以一招“回马刀”将其斩首。
铜锤赵武,秦文的结拜兄弟,因为武全忠垂涎秦文之妻,陷害秦文入狱,要秦氏嫁给他才准放人,赵武前来祝寿时听说此事,怒从心头起,替代秦氏坐上花轿,要胁迫武全忠放了秦文,在到武家之后,露出身份,被武家家丁围攻,赵武取出双锤大杀四方,杀得武府血流成河,后与秦文一起起兵反武。
铁锤殷楚鸦,八大锤中唯一的女性,玉津关守将殷友之女,唐朝成国公殷开山之后,阔嘴金睛,相貌丑陋,力能拔山,赵武带兵来到玉津关下,与殷楚鸦一见如故,两人大战一百回合,两人情愫暗生,殷友本就有背武归唐之心,于是为殷楚鸦求婚赵武,两人共结连理。
说岳八大锤:严成方、岳云、狄雷、何元庆
八棱紫金锤严成方,出场时年仅十四岁,乃反贼严奇之子,勇猛异常,在严奇准备投降岳飞时,严成方出于一时之气而提出挑战岳云,胜了他才能投降,岳飞允许,之后两人大战于阵前,八十多回合不分胜负,后岳云使计,以一招“流星赶月”,回马一锤,震伤了严成方虎口,严成方输了一场,甘愿投降,并于岳云结为兄弟,说岳八大锤就此集合完毕。
烂银锤岳云,雷部正神转世,十二岁时有奇遇,得神将雷万春传授一十八路锤法,手中锤重一百六十四斤,十三岁时就单骑寻父,一锤打死金将张兆奴,杀死金兵无数,一骑双锤踏金营,数十万金兵视若无物,来去自如无人可挡,但在与金将金弹子打斗了一百二十回合后渐落下风,最后在牛皋的帮助下才险胜。
铜锤狄雷,北宋名将狄青之后,身材高大面相凶恶,因家道中落沦为叫花子,牛头山救驾时被金门镇总兵傅光任命为先锋,在岳飞追击金兀术时错认其为金将,举手中铜锤就打,这一锤之力,连岳飞也只是勉强挡住,后欲立功赎罪,投入了岳飞麾下。
混铁锤何元庆,武艺高强,与岳飞大战一百多回合而不败,之后两次被岳飞设计生擒,又放走两次,岳飞以诚待人,终使何元庆感动归降,与岳飞结为异姓兄弟,后立下赫赫战功,牛头山战金弹子,洞庭湖破五方阵,朱仙镇八锤破金龙阵,数十万金兵丢盔卸甲,八大锤天下扬名。
英烈八大锤:沐英
金锤太保沐英,龙虎山张真人徒弟,学得文武双全,一出世就锤震乱石山,大闹十王兴隆会,被朱元璋收为世子,故人称“金锤殿下”,虽然有口吃嘴笨的缺陷,但胜在武力高强,灵动机变,在恶战左君必时以口漏刺激他,使其发怒,自己从中看出左君必破绽,一锤打翻左君必战马,又冲入敌阵,遇人便打,九国大军被他冲得人仰马翻。
事实上,在《大明英烈传》里并没有所谓的八大锤团队,只有一个描述内容颇多的金锤太保沐英,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使浑铁电光锤的田再镖,但这电光锤是属于暗器,类似于流星锤一类的,自然也不能排入八大锤之中了,所以只能说沐英了。
在以上四版本的四猛八大锤中,《英烈传》因为人数不齐,暂且不说,《薛刚反唐》里的赵武和殷楚鸦出现在书的最后几个章节,没有太多的战绩,基本是拿来凑数的,也暂且不说,有可比性的只有隋唐八大锤和《说岳》八大锤两个。
其中李元霸对应岳云,裴元庆对应何元庆,秦用对应严成方,梁师泰对应狄雷,一比较下来,隋唐八大锤的水准明显强于《说岳》,在隋唐中,李元霸天下无敌,裴元庆几乎没有对手,秦用、梁师泰胜过隋唐十八好汉的秦琼、单雄信。
可《说岳》里的八大锤却处处吃瘪,牛头山一战岳云、何元庆皆弱于完颜金弹子,八大锤战陆文龙也无法将其拿下,且四人基本上都是团体行动,不同于李元霸四人,完全可以独当一面的,何况一锤破万法,用锤到最后比的还是力气和锤子的重量,隋唐里排最末的梁师泰,他的双锤就已经和《说岳》里排第二岳云的差不多了,所以隋唐四猛完胜说岳四猛。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昔日清朝皇后佩戴的通草花?
物述家说,故事里的人事物,总是有趣的。
一、什么是通草花
前几年热播的《延禧攻略》,让通草花这种特别的工艺品火了一把,但这部电视剧中佩戴的并不是真正的通草花,而是绒花。
通草花是用植物制作成的一种花朵,经常插在女子的两鬓之上。通草花并不是一种普通的工艺品,它的原材料是通草,是一种中药,有清热利尿,通乳的作用(具体样子见下方第2张图片)。
通草花是由手感犹如婴儿皮肤的白色通草木茎片,由熟练的匠人将它编织成花朵的样子。做工精美的通草花,足以和真正的花朵相媲美。
二、通草花的作用与历史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晋朝时期,通草花就已经是妃嫔们的装饰之物。宋朝人高承编写的《事物纪原》中就曾写道:“晋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这也是关于通草花最早的记载。
而在宋朝,北宋时期的词人苏轼在自己编著的《四花相似说》中提到:“荼蘼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似绢花,罂粟花似纸花。”宋朝时期,不仅是女子佩戴通草花,男子也同样流行佩戴花朵,因此《水浒传》中西门庆、阮小五、蔡庆、燕青、周通等人才会在自己的鬓间配上一朵花,就连梁山上的喽啰们也会佩戴上一朵花。这在现代人眼中似乎显得有点娘炮,但这在当时就是一种文雅的象征。宋朝男女佩戴的花朵,不仅有刚摘下的新鲜花朵,也有手工做出的通草花。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的迅速发展,通草花变得越发精致。此时,扬州开始首创了通草花,并已经成为了通草花的主要产地。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曾来到扬州,当他看到通草花艺人庄生的作品时,他惊叹其做工之精美,并为此写下了《像生菊花歌》:“庄生庄生果绝技,颠倒花侯窃天意。”
乾隆年间,扬州生产的通草花被普通百姓所喜爱,还成了扬州官员们进献给皇帝的贡品。乾隆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一向倡导恢复先祖的简朴生活,因此她主张后宫的妃嫔们不要再用珠宝、点翠等昂贵的饰品,而以通草花作为替代。因此通草花在此时名声鹊起,一跃成为清宫妃嫔的最喜欢的饰品之一。
清朝覆灭后,通草花在民国已经开始衰落了,此时它已经成为寻常女子都能戴得起的寻常发饰了,不但精致小巧,而且千姿百态。在汪曾祺的小说《百蝶图》,就出现过一只有黑凤蝶的通草花,上面的凤蝶形象栩栩如生。
1953年,通草花艺人钱宏才创造出了通草菊花盆景。从此,通草花不仅仅是一种精美的配饰,也成为一种精美的盆景。
三、通草花今后的发展如何
通草花本身是一种制作非常复杂的工艺品,如果想要学习这样一种复杂的工艺,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悉心揣摩,构思精巧,才能创作出优质的作品。复杂的工艺往往耗费的时间也会很长,但通草花的收益却不高,在现代化的工业社会难以生存。
但随着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重视,扬州通草花也成为了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19年申请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将会投入更多的经费和人员,以保护这种珍贵的传统技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通草花虽然身处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但这门古老的手工技艺一定会流传下来,并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姑苏的姑什么意思?
姑苏,就是苏州。苏州古称平江,又称姑苏,位于江苏省东南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 文化名城。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在此筑城建都,迄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也是讲的苏州!
姑苏的由来
大禹时代毕竟太久远,他在太湖地区治水的事迹,古代文献留下的记载不多。只知道当时他有两名主要助手,一位叫“胥”,是舜的农业大臣弃的儿子,另一位叫“冥”,是舜的民政大臣契的儿子。金友理《太湖备考》说,冥“勤其官而水死”,即是在治水工程中不幸殉职了,胥则在水灾弭平后,被尊为“水平王”。旧时消夏湾和马迹山分水岭都有他的祠庙,消夏湾庙内的几案都是石头做的,可见其古老。《太湖备考》引《毗陵志》说了奉祀他的原因:
水平王,后稷庶子,佐禹治水,至会稽,诲人浚导,殁而祀之。
汉王符《潜夫论》也说到了他:
盖胥者,舜臣名,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吴者也。
胥被封于当地,想来是洪水退后,需要得力干部领导灾民重建家园。胥是高干子弟,又经历了这次抗洪考验,于是被任命为当地部落首领。自后这一地区就以胥为名,称“姑胥”。“姑”的发音为辅音G,这是当地土语的发声词,无意义,常作专用名词的前缀词。姑苏山又名姑胥山,东山莫厘峰旧称胥毋山(见王鏊《姑苏志》),其得名都与他有关。《潜夫论》说“范蠡收债于故(姑)胥”,也即指此地。
姑胥,《国语》、《史记》皆作“姑苏”,有人认为是“后世转音”(见《红兰逸乘》卷一),还有人认为“苏”的原字含“鱼”“禾”,表明此地是鱼米之乡,这都不确。姑胥又作姑苏,是因为古代吴、楚“胥”“苏”同音,如《左传》所称的楚国大臣申包胥,《战国策》作“勃苏”,就是例证。现在苏州人仍把“髭须”叫作“租苏”,也是古语的遗留。这就是姑苏的由来。
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首领后,分天下为九州,姑苏属于九州之一的扬州。这个扬州不是今天的扬州市,《尔雅·释地》说:“江南曰扬州”,地方大得很,包括今日江苏、安徽长江以南地区和浙江、福建两省以及江西的大部。
古扬州的情况《禹贡》有介绍,说那里到处长着竹子,青草繁茂,树木高大。不过土质潮湿,作为耕地是最差的,属“下下”等,即最末等,因此赋税也低,是“下上上”等,即第七等。关于缴税情况《禹贡》也有描述:
贡物有黄铜、青铜、红铜、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兽皮、鸟羽以及木材,沿海夷人穿草编织的衣帽鞋子,用筐装着锦丝织品,把橘子、柚子包装起来,待命而贡。进贡的船只从长江、黄海直达淮河、泗水(李民、王健语译)。
说的虽是全州,但也可看出当时苏州地区的水土环境、物产和运输情况。其中提到的沿海夷人原文为“岛夷”,姑苏先民即包括在内。
禹约死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他在位时,大法官皋陶被推举为继承人。皋陶死在禹前,于是又推举皋陶之子伯益为继承人。可是禹去世后,伯益没有接上班,给禹的儿子启打跑了。启自立为部落联盟首领。自此原始公社制度解体,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姑苏地区也是如此,这从张陵山、草鞋山遗址发掘的墓葬中可以看到,几处墓内都有大量玉琮、玉璧等礼器,有的还有多名殉葬者的颅骨,表明墓主生前是拥有权力和财富的奴隶主。同时也表明姑苏人已告别生产力低下、必须抱成团才能生存的原始公社,进入了有私有财产的阶级社会。
夏启四传到少康,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建立越国。当时的会稽在今山西茅津渡(见何天行《仲雍之国》),经无余的武力开拓,深入到今钱塘江以南,把古扬州变成了越的领地。自此,姑苏地区归越王室的领主管辖。
约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后,殷文化南渐,这从南京北阴阳营出土的商代卜骨和卜甲,也可得到证明。占卜术是当时的高级文化,但非中原所独有,姑苏地区也有人研究,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位研究者名“咸”,海隅山(今常熟虞山)人。他首创用蓍草占卜的筮法,比龟甲占卜来得方便,因此受到当局的重视。其时最高政务官是伊尹之子伊陟,他推荐咸担任“巫”,故称巫咸。“巫”是执掌祭祀和占卜的官,《周礼筮人》说:“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可知巫咸是中枢决策人之一。其时商帝太戊当政,王纲不振,诸侯都自行其是,不买太戊帝的账。经伊陟、巫咸的整顿,才恢复了中央的权威。
可是三传到戋甲时,王权又衰落了。戋甲之子祖乙继位后,任巫咸之子贤为最高政务官。巫贤大概得到父亲的传教,经他设法加强中央权力,商王朝又得以振兴。这两位政治家死后都归葬故乡。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说:
巫咸及子贤冢,皆在苏州常熟西海虞山上,盖二子本吴人也。
这与《吴地记》所载基本一致,后者说巫咸墓在苏州平门外“东北三里”。平门最早叫“巫门”,即来源于此。
约前十三世纪,武丁即位。他曾南击“荆蛮”,把青铜文化带到了长江流域。当时姑苏地区已广有人烟,部落众多,如石湖越城、长青金鸡墩、高景山茶店头、横塘鱼城、车坊澄湖、新郭小巷上、东渚宝山等地都有商文化遗址发现,或是灶坑、土井,或是墓葬和随葬的玉器、陶器陶片,可就是没有商代青铜器!这表明以殷(今河南安阳)为中心的商王朝,它的势力辐射到这边缘地带,已是强弩之末。也说明此时的姑苏地区是不被注意的蛮荒之乡
16世纪最常用的火炮是哪种?
红衣大炮,是欧洲在16世纪初制造的一种火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夷大炮。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优点,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是16世纪初欧洲制造的前装重型滑膛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衣大炮。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具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前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较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不过这是最远射程不是有效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红夷大炮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红夷大炮射击,效果非常显著。1639一1642年,明清双方展开松锦大战,双方均使用了红夷大炮明军在关内加紧造炮,清军把红夷大炮用于大规模的野战和攻坚。清军仅松山一役,就调运了炮弹万颗,红夷大炮37门,炸药万斤,到阵前备用。红夷大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重视,除了进口以外还大量仿制,但是明朝末期国力不济,无法铸造和进口更多造价昂贵的红夷大炮。但是红夷大炮已逐渐成了明朝军中重型火器的中坚力量,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天启六年(1626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据史料记载,后金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是努尔哈赤成军以来的首次挫败。1627年,在宁锦之战中,后金大汗皇太极率领大军围锦州,攻宁9远。明军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明军大胜。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他们还创造了“失蜡法”,化铸铁为铸钢,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铸炮工艺领先于明朝。由于夷字犯上满洲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ujenchooha,乌真超哈),后来佟养性任总兵官,曹振彦任教官,开始运用炮兵战术。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拥有六十门自制的红衣大炮,在松锦之战发挥极大战力,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顺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在入关战争中出击潼关,李自成的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次年正月,又以红衣大炮重创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流窜至湖北通山县被害。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军调集红衣大炮轰击扬州城,史可法血书告急,南明政权却置若罔闻。二十五日扬州城破,史可法壮烈成仁。清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任用德国人南怀仁设计多种大炮,有三种型号分别是:轻型大炮“神威将军”型,中型大炮“神功将军”型,重型大炮“武成永固大将军”型。载入清朝官书《钦定大清会典》。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射程依然不及英舰的阿姆斯特朗炮,加之多年武备废弛造成与英军对抗时吃亏不小。十九世纪是西方武器大换代的时期,火炮技术大大改进:工业革命使得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对钢制火炮进行精加工,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拿破仑的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同时因化学的进步,雷汞开始运用于军事诞生了雷管式击发步枪(火帽枪),炮弹的威力与射速成倍增长。反观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泥范铸炮,导致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频频,内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英军。两百年前的红衣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风光不在,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红夷大炮主要使用的是实心弹或霰弹,网上曾有谣言说能使用开花弹,实际上是把现代爆破弹与古代攻城用的臼炮所用的炮弹搞混了。红夷大炮属于西方加农炮长炮管,不能是使用短管臼炮炮弹,否则会炸膛。此外网上还有开花弹失传谣言,但那只是个谣言。
大禹九鼎是否真的存在?
大禹九鼎,在夏商周三代奴隶社会,是至高无上王权的象征。
犹如秦的传国玉玺,之于历代皇帝的得国正否的意义。
九只大鼎,为纯青铜铸造,象征天下九州,(一说用来收集、镇压天下气运)每只大鼎,用相应的州名命名。
(大禹九鼎猜想图)
传说夏禹王命令九州的最高统治者州牧,上交他们所在州出产的铜矿,然后铸造成九只大鼎,每只大鼎身上,皆刻满了所出产州特有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
然后把九鼎收在王城内,镇压、收拢天下气运。亦作为至高无上天子王权的象征。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史记》鼎,在上古时候,本来作为炊具。后来把煮熟的东西直接用鼎装着来祭祀鬼神,久而久之,鼎竟然成为了祭祀的礼器存在。
(鼎成为祭祀神器)
鼎作为礼器,附加上了神权的色彩,所以夏禹铸造九鼎,其寓意不言自明——代天牧民。而这九鼎就成为了传国神器一般的存在。
如此重要的传国神器,为何到了秦建立的封建社会后,记录渺渺,甚至后代的史书不再提及。
以至于让不少后人质疑九鼎是否存在。
咱们没有穿越的本事,没法再回到古代去确认九鼎,也暂时没有九鼎出土的消息。只能从史料记载去推断一下九鼎的存在了。
《 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墨子》里面说,九鼎原是夏后氏的,殷商的商汤灭夏桀后,笑纳了九鼎;商后期的纣王被周姬发所灭,九鼎被周人抢走了。九鼎是夏商周三代权力迁移的见证。
(见证三代之鼎)
另外《战国策》、《左传》均记载了九鼎是夏禹所铸造。战国策说的虽然夸张,却也证明了九鼎是存在的。
还有关于九鼎的两个典故,就是证明九鼎存在的铁证。
典故:秦武王举鼎
秦武王生得五大三粗,气力惊人,常以此自吹自擂。他手下养了两只大力士乌获、任鄙。后来又收下了齐国大力士孟贲。
公元前307年,秦军攻克韩国宜阳城,兴高采烈的秦武王带领那几只大力士等一堆人到洛阳旅游。
(秦武王一行人)
洛阳的主人公,懦弱的周天子,慌忙派人洒水扫地,张灯结彩、备下盛大的欢迎仪式,迎接秦武王一行人。
武王赢荡这人,嘻嘻哈哈的,带着一堆手下,直接前往周太庙,想观看传说中的夏禹九鼎。
到了太庙,一行人都被一字排列的九只大鼎给震撼住了。那种历史厚重感,王权神权威严感扑面而来,震得大家大气都不敢喘。
(一字排开的太庙九鼎)
好家伙,武王看到这个场面,尤其是手下的怂样。
欲打破这个氛围,便灵机一动,指着雍州鼎说:“哎呀,这只雍州鼎是象征我们秦国的,按理说是我们秦国鼎,我要拿回秦国去哈。”
旁边陪笑的周朝守鼎官脸色立马变绿了,他悠悠说了一句:“这些大鼎自从被周武王放在这里后,从来没移动过,每鼎重达千钧,无人能举。”
言下之意是:你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货色,这么重的鼎,是你能拿走的吗?
这话秦武王不爱听了,脸色拉了下来,对旁边的几只大力士说:“你们谁能举起它?”
任鄙立马认怂,陪笑道:“大王,这鼎重达千钧,太重了,我只能举起百来钧的。”
秦武王听后,极度不满的哼了一声,目光刚转向乌获。 齐国人孟贲笑着说:“大王,让我来试试吧。”
(孟贲举鼎)
于是,孟贲磨拳擦掌,吐唾液抹头发,做足热身准备后。
把两根粗绳系在两边鼎耳之上,伸出双臂,穿入绳索之中,满脸狰狞,大喊一声:“起!”
由于鼎太重,孟贲使尽吃奶的力气,憋得满脸通红,青筋怒爆,才把大鼎提起了半尺高。因为太过用力,眼珠蹦出了半寸,眼眶有血流出来。
秦武王看到这场面,嘲笑道:“这么差劲,看我的!”
(武王准备举鼎)
于是不顾众人劝阻,按照孟贲先前的步骤,准备好后。
秦武王好胜心强,说:“他刚刚能举起,我偏要走几步,比他厉害。”
(偏要走几步)
于是使尽平生力气举起了半寸,刚想迈步走,谁知气力不够,那鼎一下掉下来,砸到脚了。脚骨被砸断了,当天夜里,就气绝身死。
(气绝身死)
这是有名的武王举鼎的典故,由周人和秦人共同见证了,并写进了历史。
他们都真真切切看到过九鼎,作不得假。
还有一则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典故。
说的是庄王带领大军,讨伐了再洛阳附近的一个少数民族后,大军并未班师回朝,而是庄王一时兴起,把军队拉到洛阳城郊区,在这里举行阅兵大演练。
(楚庄王)
吓得周天子小心肝无限扑通跳,赶忙派王孙满出去,试探问庄王:“楚老大,你们,这是想干嘛呀?”
老庄不怀好意的盯着他笑:“没啥,就在这里阅个兵而已,既然你来了。我就问你个问题。”
老庄打着哈哈,斯条曼理的说:“听闻夏禹铸造的九只大鼎,就放在王城太庙里。我想问问,它们有多重?”
言下之意是:你们周家还有多少分量,我楚国够不够资格取而代之。
(楚军陈兵洛阳城郊)
王孙满被这胆大包天的赤裸裸言辞吓到了,他脑中一片迷糊,半饷后,才满头大汗冒出个偷换慨念的说辞:“历代以来,能据有天下的,在德不在鼎。” 并认真给庄王分析了德的重要。(笔者认为,如果没有鼎的话,大可以直接说没有,并把庄王领进太庙参观的,免得各国诸侯都来惦记)
这句话戳中了老庄的心病:
因为无论他们楚国多么强大,都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侵略者。打败他们也是口服心不服。
于是,楚庄王黯然的班师回国后,举国大力学习中原文化,并提出武有七德,一举把楚国国力文化推向鼎盛,成为当时全世界的最高峰,引得中原各国争相模仿的时尚。
(强大的楚国)
至于九鼎的下落,有几种传言,有沉没泗水说,有周室缺钱,拿来铸钱说。但,国之重宝、神器,怎么可能会是这样结局,显然是缺乏根据。
最有可能就是秦国灭了周后,运回了秦国,并随着始皇帝死,而一起葬在了始皇陵。
小知识:秦汉计量单位换算
钧,三十斤也。――《说文》。秦汉一斤大约是现在的260克。千钧之重的鼎,大家有兴趣自己去换算。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