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硝酸溶解黄铜析出白色物质,以及铜与浓硫酸反应白色固体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 1、铜和硝酸反应为什么会生成不同物质
- 2、铜与硝酸银的反应现象是什么?
- 3、为什么铜可以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什么
- 4、硝酸银+铜置换银,放置时间久了,会析出白色的(不是银白色)柔软的固体,请问这是什么?
- 5、铜和银与 浓硝酸的反应
- 6、电路板在硝酸里面溶解所产生白色泥状物是什麼物质???王水中有很多的金属,该如何分离????
铜和硝酸反应为什么会生成不同物质
下列各组物质中,因反应条件、用量、浓度等不同而发生不同化学反应的是()
①C与O2 ②P与Cl2 ③Fe与S④Na与O2 ⑤CO2与NaOH溶液 ⑥Cu与硝酸 ⑦AgNO3溶液与氨水⑧AlCl3溶液与氨水 ⑨NaAlO2与盐酸 ⑩Na2CO3与盐酸.
A.除③⑨外 B.除③⑧外 C.除③⑦⑩外 D.除⑥⑦⑧外
①C与O2反应充分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产物不同,故①正确;
②磷在足量的氯气中反应生成五氯化磷,在少量的氯气中反应生成三氯化磷,产物不同,故②正确;
③硫只能将铁氧化为正二价,反应条件、用量、浓度等不同时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相同,故③错误;
④钠在少量氧气中生成氧化钠,在过量氧气中生成过氧化钠,产物不同,故④正确;
⑤少量二氧化碳和烧碱反应生成碳酸盐,二氧化碳过量时生成碳酸氢钠,产物不同,故⑤正确;
⑥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产物不同,故⑥正确;
⑦AgNO3溶液与少量的氨水反应先生称氢氧化银,氢氧化银能溶于过量的氨水中得到银氨溶液,故⑦正确;
⑧AlCl3溶液与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和弱碱不反应,故⑧错误;
⑨偏铝酸根和少量的盐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盐酸过量时沉淀会溶解,故⑨正确;
⑩碳酸盐和少量的盐酸反应不会生成二氧化碳,会转化为碳酸氢盐,如果盐酸过量时会生成二氧化碳,故⑩正确.
故选B.
铜与硝酸银的反应现象是什么?
现象:铜丝表面附着一层银白色固体,一段时间后,溶液从无色变成蓝色。
硝酸银遇有机物变灰黑色,分解出银。纯硝酸银对光稳定,但由于一般的产品纯度不够,其水溶液和固体常被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硝酸银加热至440℃时分解成银、氮气、氧气和二氧化氮。水溶液和乙醇溶液对石蕊呈中性反应,pH约为6。沸点 444℃(分解)。有氧化性。在有机物存在下,见光变灰色或灰黑色。硝酸银能与一系列试剂发生沉淀反应或配位反应(见配位化合物)。
扩展资料
硝酸银具有较强的氧化性,特别是在酸性条件下。银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都具有氧化性。硝酸银含有重金属离子,有一定毒性,进入体内对胃肠产生严重腐蚀,成年人致死量约10克左右。使用该试剂时要避免误食或皮肤接触。
硝酸银常应用于银盐原料、感光材料、防腐剂、催化剂,还用于镀银、制镜等行业。在现代无机化工产业中,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硝酸银
为什么铜可以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什么
Cu+2AgNO₃=Cu(NO₃)₂+2Ag,一个置换反应,现象是铜表面又因白色固体析出,溶液逐渐变蓝,这和铜和银在不在h后没关系。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顺序表中前面金属可将后面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在氢前面的可以置换氢,铜在银前,可以置换银。
纯硝酸银对光稳定,但由于一般的产品纯度不够,其水溶液和固体常被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用于照相乳剂、镀银、制镜、印刷、医药、染毛发、检验氯离子,溴离子和碘离子等,也用于电子工业。
扩展资料:
硝酸银遇有机物变灰黑色,分解出银。纯硝酸银对光稳定,但由于一般的产品纯度不够,其水溶液和固体常被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硝酸银加热至440℃时分解成银、氮气、氧气和二氧化氮。水溶液和乙醇溶液对石蕊呈中性反应,pH约为6。沸点 444℃(分解)。
例如,与硫化氢反应,形成黑色的硫化银Ag₂S沉淀;与铬酸钾反应,形成红棕色的铬酸银Ag₂CrO₄沉淀;与磷酸氢二钠反应,形成黄色磷酸银Ag₃PO₄沉淀;与卤素离子反应,形成卤化银AgX沉淀。
若遇到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等会发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不溶于硝酸的氯化银(白色沉淀),溴化银(淡黄色沉淀),碘化银(黄色沉淀)等。因此常被用于检验氯离子的存在:Ag+(aq) + Cl-(aq) → AgCl(s)
氯化银受光照射生成灰色溶液。 氯化银可与氨水反应再度溶解,生成无色的二氨银(I)溶液:AgCl +2NH₃ → Ag(NH₃)₂⁺+ Cl⁻
二价铜盐是最常见的铜化合物,其水合离子常呈蓝色,而氯做配体则显绿色,是蓝铜矿和绿松石等矿物颜色的来源,历史上曾广泛用作颜料。铜质建筑结构受腐蚀后会产生铜绿(碱式碳酸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硝酸银
硝酸银+铜置换银,放置时间久了,会析出白色的(不是银白色)柔软的固体,请问这是什么?
部分银被水中溶解的微量的氧气氧化成了氧化银,柔软,颜色变黯淡一些,所以总体上来看是白色的,不是有光泽的银白色
铜和银与 浓硝酸的反应
补充:稀和浓的硝酸都可以氧化银!
实验室就经常用稀硝酸洗涤试管中残留的银(如银镜反应后)。
3Ag + 4HNO3 = 3Ag(NO3)2 + NO↑ + 2H2O
其实硝酸可以氧化除了铂系元素、钛、金等极不活泼的金属外都可以氧化。
相信我,没错的!
答:铜逐渐溶解,有气泡生成,产生的气体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或品红溶液褪色.溶液冷却后稀释呈蓝色.
说明:实际铜与浓硫酸反应现象非常复杂,至今学术界仍在讨论.对于中学生来说,掌握上面叙述就完全可以了.如果感兴趣,可以阅读下面内容(警告:对高考来说全无用处!!!)
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现象的探究与分析
[摘要]铜与浓硫酸共热反应因两者的量不同,反应时的最终现象不同。若浓硫酸过量时,主要现象有:铜表面先变黑,形成黑色浊液,随后又变成白色浊液。铜全部反应完后,静置,灰白色物质沉于管底,所得溶液呈淡蓝色,冷却至室温呈无色。反应中还伴有白色烟雾,并有淡黄色物质冷凝在管壁。若铜过量,最终得灰白色固体物质。由此说明铜与浓硫酸共热的反应是很复杂的,且反应后所得溶液颜色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 铜 浓硫酸 共热反应 现象 原因
高一新教材P131页关于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叙述是这样的:“实验表明,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能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说明铜与浓硫酸反应时被氧化为Cu2+”。
然而该实验的现象并非这么简单,且实验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浓硫酸过量。用下列“实验装置图1”(固定仪器和加热酒精灯均未画出)来完成此实验。其实验现象有(按实验进程):铜与冷的浓硫酸不发生反应,加热时随浓硫酸温度升高铜丝(或铜片)表面变黑,产生气泡,细小黑色颗粒状物质从铜丝(或铜片)表面进入浓硫酸中,形成黑色的悬浊液。随着加热温度继续升高(至沸腾),黑色颗粒状物质与浓硫酸反应,转变成细小灰白色的颗粒状物质,随浓硫酸一起翻滚。在此过程中试管里还产生了大量的白色烟雾,起初部分烟雾在试管上部内壁冷凝析出淡黄色固体物质。在持续加热浓硫酸(沸腾)时,淡黄色固体物质又慢慢消失了。此间导气管导出的气体分别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品红溶液和KMnO4溶液褪色。当铜全部反应后,停止加热静置时,试管内的烟雾也随之慢慢消失了,试管中的液体呈浅蓝色,管底沉积的固体物质呈灰白色。继续冷却试管时,溶液颜色慢慢变浅,至室温时几乎无色。将此无色溶液注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所得溶液变为浅蓝色。再向残留有灰白色固体的试管中滴加少量蒸馏水时,所得溶液呈蓝色,试管底部未溶固体的上层部分呈蓝色,下层仍为灰白色(久置时可变为蓝色)。
NaOH溶液 铜 浓硫酸 安全 紫色石 品红 KMO4 NaOH 铜 浓硫酸
装置 蕊试液 溶液 溶液 溶液
实验装置图1 实验装置图2
另一种情况是铜过量。用“实验装置图2” (固定仪器和加热酒精灯均未画出)完成此实验。为了便于观察有关反应现象和验证产物,将细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没入浓硫酸中,另一端露置在液面上方(如图2所示)。长玻璃导管是让挥发的浓硫酸和水冷凝回流。开始加热反应时的现象与前者相同。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试管和长导气管内壁有少量淡黄色固体物质凝聚。露置于试管液面上方的光亮铜丝逐渐变黑。一会儿后试管里的硫酸全部反应完,试管里的物质变为灰黑色的固体。取出试管中原来露置液面上变黑的铜丝,将其分别置于盛有一定量浓硫酸和稀硫酸的两支试管中,震荡,铜丝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溶。若将光亮的铜丝在空气中加热变黑后,再分别置于盛浓硫酸和稀硫酸的两支试管中时,振荡,发现置于稀硫酸中的铜表面的黑色物质全部溶解,光亮的铜露出;浓硫酸中的铜表面的黑色物质只有部分溶解。
从上述实验现象来看,教材中描述的实验现象是过于简单,容易引起学生形成一些模糊认识。是此教者在教学中可做对比实验,并示其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分析交待,一是澄清学生中产生的模糊认识,使之准确理解;二是供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兴趣爱好者在课外进行研究性学习。
有关实验现象分析如下:
硫酸与铜共热时溶液中先产生黑色物质后变成灰白色物质的原因
浓硫酸与铜共热反应是分步进行的,铜先被浓硫酸氧化为黑色的氧化铜,氧化铜再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这是反应过程中的主要化学反应,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Cu+H2SO4(浓) CuO+SO2↑+H2O
CuO+ H2SO4(浓) CuSO4+ H2O
该过程的净化反应可表示为:
Cu+2H2SO4(浓) CuSO4+ SO2↑+ 2H2O
同时反应过程中还伴有一些副反应,如生成有CuS、Cu2S等黑色物质,随着反应的进行,这些物质又被浓硫酸氧化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硫等物质。其副反应有:
5Cu+4H2SO4(浓) 3CuSO4+Cu2S+4H2O
Cu2S +2H2SO4(浓) CuSO4+CuS+ SO2↑+ 2H2O
CuS +2H2SO4(浓) CuSO4+ SO2↑+S+ 2H2O
S +2H2SO4(浓) 3 SO2↑+ 2H2O
反应过程中产生的黑色物质是CuO 、Cu2S 、CuS等,后来转变为灰白色物质是未溶解于浓硫酸中的CuSO4。
产生大量白色烟雾及凝聚的淡黄色固体物质慢慢消失的原因
由于反应溶液处于沸腾状态(浓硫酸的沸点温度为338℃),反应中生成的水及一定量的硫酸变成蒸气,因而在试管上方形成了硫酸的酸雾。浓硫酸与铜共热时的副反应中生成的硫在此温度下有一部分变成了硫蒸气从溶液中逸出,硫蒸气先被冷凝成淡黄色固体附着在试管壁上。随着试管内温度的逐渐升高,硫酸蒸气将凝聚的硫氧化为二氧化硫而慢慢消失。其反应的方程式为:
S +2H2SO4(浓) 3 SO2↑+ 2H2O
3.“实验装置图2”试管中露置铜丝变黑的原因
“实验装置图2”试管中露置铜丝变黑,既不是被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氧化为氧化铜,也不是被挥发的硫酸蒸气氧化为氧化铜。因实验证明氧化铜能溶于浓硫酸或稀硫酸中(酸雾冷凝的硫酸溶液比浓硫酸的浓度小,氧化铜能溶解其中)。是此,该黑色物质是产生的硫蒸气与铜反应生成的硫化亚铜。其反应方程式为:
S(蒸气) +2Cu Cu2S
实验证明该黑色物质既不溶于冷的浓硫酸又不溶于稀硫酸,这正是硫化亚铜的性质(硫化亚铜只能被处在高温状态的浓硫酸氧化)。
4.“实验装置图1”中反应完毕后所得溶液颜色放置变浅的原因
这与Cu2+和水分子的络合作用及硫酸的吸水性有关。当溶液温度较高时,水合硫酸分子离解,产生了一定数量的自由水分子,这些自由分子便与Cu2+络合为四水络铜离子{[Cu(H2O)4]2+},并形成络合平衡:
Cu2++4H20 [Cu(H2O)4]2+
(无色) (蓝色)
使溶液呈现蓝色;降温时硫酸分子吸附水分子的能力增强,使上述络合平衡向左移动,溶液变为无色。硫酸的水合作用可用式子表示如下:
H2SO4(aq)+ n H20(l) H2SO4·nH20(aq);△H 0
5.铜过量时浓硫酸全部反应完的原因
有人认为,浓硫酸与过量的铜反应终了时,铜和硫酸(变为稀硫酸)都有剩余。其理由是随反应进行时,由于硫酸的不断消耗和水的不断生成,致使硫酸浓度慢慢减小,当其变成稀硫酸时,铜与稀硫酸不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是此反应停止。上述实验表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浓硫酸中含水的量很少,尽管反应过程中有一定量的水生成(生成的水大部分随硫酸蒸气冷凝回流到试管中),但导出的气体中必有一定量的水蒸气随二氧化硫气体逸出了,故浓硫酸并未实质性变稀,是此,只要有铜存在时,其氧化还原反应就可持续进行下去,直至硫酸全部反应完,得到硫酸铜和少量的氧化铜及硫化铜(硫化亚铜)的灰白色固体混合物。放置时可看到,长导气管中冷凝的水还在慢慢向下流动,试管上部内壁的无水硫酸铜与之接触之后发生水合作用,生成蓝色的五水合硫酸铜晶体。
值得注意的是,浓硝酸与过量的铜反应时存在硝酸浓度的量变而引起化学反应的质变问题,这是因为浓硝酸中水的含量超过了35%,即本身水的量较多。再加之该反应是在通常情况下进行的,反应中水没有变成蒸气逸出。随反应的进行硝酸不断消耗,硝酸浓度在慢慢减小,变成稀硝酸后,硝酸的还原产物则为NO,化学反应即发生了质的变化。
6.SO2不能使石蕊、甲基橙指示剂褪色的原因
将SO2持续通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或甲基橙试液的试管中,试液只会变红,不会褪色。这是因为SO2与水作用生成的H2SO3不能与这些物质发生加合作用。SO2是具有漂白性,但并非对所有的有色物质都有漂白性,上述这两种指示剂就是实例之一。常见的可被SO2漂白的有色物质有品红溶液、蓝色墨水、天然纤维素中含有的一些有色物质(如草帽辫、纸浆)等,这些漂白的机理均与SO2与水作用生成H2SO3有关,即H2SO3能与这些有色物质发生加合作用,使之褪色。SO2使另一类物质褪色值得注意,即SO2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能使溴水、碘水褪色,能使Fe3+的溶液褪色,这些“漂白”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所致。
电路板在硝酸里面溶解所产生白色泥状物是什麼物质???王水中有很多的金属,该如何分离????
刚开始的时候亚硫酸钠是与王水中的氧化物反应,等加入的时候冒出白色泡泡里在水里面的! 1。应该放入过量的铜片等,置换出金泥巴(此时会产生少量Cu
硝酸溶解黄铜析出白色物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铜与浓硫酸反应白色固体、硝酸溶解黄铜析出白色物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