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3mm黄铜切割工艺 数铣加工黄铜如何避免变形

1、数铣加工黄铜如何避免变形2、1cm后10cm宽黄铜板怎样切断3、3毫米铜的折弯系数4、请问焊接黄铜用什么材料和方法?数铣加工黄铜如何避免变形先粗铣留量,磨好后变形控制在0.02内是没问题的1cm后10cm宽黄铜板怎样切断多道次方法切割黄铜。可以使用多道次方法切割黄铜的这种厚度,3毫米铜的折弯系数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3.0厚黄铜折弯系...

今天给各位分享3mm黄铜切割工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黄铜切削参数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数铣加工黄铜如何避免变形

先粗铣留量,4面刀尺寸,厚度方向要反复几次加工,没次下刀要小,多来几次,还有虎钳的宽度最好和工件接近,查太多的话两边会翘起来。这样不适合批量生产,而且需要一定经验才能保证0.05 的平面度。建议用磨床加工会好一点,保证厚度方向两面留量一样,磨好后变形控制在0.02内是没问题的

1cm后10cm宽黄铜板怎样切断

多道次方法切割黄铜。

可以使用多道次方法切割黄铜的这种厚度,其中切割是通过烧蚀整个板的厚度来实现的。使用单模激光时,光斑直径较小(在这种情况下约为32μm),可以实现较高的材料去除率,但会产生较窄的切口(切割宽度)。

黄铜是由铜和锌所组成的合金,由铜、锌组成的黄铜就叫作普通黄铜,如果是由二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多种合金就称为特殊黄铜。黄铜有较强的耐磨性能,黄铜常被用于制造阀门、水管、空调内外机连接管和散热器等。

3毫米铜的折弯系数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3.0厚黄铜折弯系数表,以及黄铜折弯90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1.0mm——3.0mm的钣金折弯系数计算方法。

2、钣金折弯系数表

3、钣金折弯系数表及展开计算,

4、关于折弯系数

5、折弯系数如何计算?折弯应注意什么?

1.0mm——3.0mm的钣金折弯系数计算方法。

板厚

系数

(毫米)

1,

1.6-1.8。

1.5,

2.4-2.6。

2.0,

3.3-3.5。

2.5,

4.2-4.5

3.0,

5.0-5.3

(系数会随你折弯下摸所用的槽宽的大小变化)仅供参考。

公式的话L=pa/2*r+y*T比较准确。

catial三维软件构造,软件本身有展开的功能

展开尺寸-L;折弯角-β;厚度-T;半径-R

1。0°≤β≤90°

L=A+B-2(R+T)+(R+T/3)*(180-β)∏/180

2.β=90°

L=A+B-0.429R-1.47T

3.90°≤β≤150°

L=A+B-2(R+T)tan[(180-β)/2]+(R=T/2)(180-β)∏/180

4.150°≤β≤180°

L=A+B

钣金折弯系数表

铁材及白铁

钣厚 系数 -2T+K 适用范围

(内尺寸)

0.3 0 -0.60 2.3

0.4 0.1 -0.70 2.3

0.5 0.15 -0.85 2.3

0.6 0.2 -1.00 2.4

0.8 0.3 -1.30 2.4

1.0 0.4 -1.60 3.5

1.2 0.5 -1.90 4.0

1.4 0.55 -2.25 4.5

1.5 0.6 -2.40 4.5

1.6 0.6 -2.60 4.5

1.8 0.7 -2.90 5.5

2 0.7 -3.30 6.5

2.3 0.8 -3.80 7.5

2.5 0.8 -4.20 8.0

2.6 0.8 -4.40 8.0

3.0 1.0 -5.00 10.0

4.0 1.2 -6.8 13.0

4.5 1.3 -7.7 13.0

5.0 1.3 -8.7 22.0

6.0 1.5 -10.5 22.0

6.3 1.2 -11.4 27.0

6.35 1.2 -11.5 27.0

10 3.6 -16.4 36.0

钣厚 系数 -2T+K 适用范围

(内尺寸)

0.50 0.25 -0.75 2.3

0.60 0.30 -0.90 2.4

0.80 0.40 -1.20 2.4

1.00 0.50 -1.50 3.5

1.20 0.60 -1.80 4.0

1.50 0.75 -2.25 4.5

1.60 0.80 -2.40 4.5

2.00 1.00 -3.00 6.5

2.30 1.10 -3.50 7.5

3.00 1.50 -4.50 10.0

4.00 2.00 -6.00 13.0

5.00 2.50 -7.50 22.0

举个例子,1mm铁板就按0.4,最后两组数字不用看.

钣金折弯系数表及展开计算,

4.1

R=0,折弯角θ=90°(T1.2,不含1.2mm)

L=(A-T)+(B-T)+K

=A+B-2T+0.4T

上式中取:λ=T/4

K=λ*/2

=T/4*π/2

=0.4T

4.2

R=0,

θ=90°

(T≥1.2,含1.2mm)

L=(A-T)+(B-T)+K

=A+B-2T+0.5T

上式中取:λ=T/3

K=λ*π/2

=T/3*π/2

=0.5T

4.3

R≠0

θ=90°

L=(A-T-R)+(B-T-R)+(R+λ)*π/2

当R

≥5T时

λ=T/2

1T≤

R

5T

λ=T/3

R

T

λ=T/4

(实际展开时除使用尺寸计算方法外,也可在确定中性层位置后,通过偏移再实际测量长度的方法.以下相同)

4.4

R=0

θ≠90°

λ=T/3

L=[A-T*tan(a/2)]+[B

-T*tan(a/2)]+T/3*a

(a单位为rad,以下相同)

4.5

R≠0

θ≠90°

L=[A-(T+R)*

tan(a/2)]+[B

-(T+R)*tan(a/2)]+(R+λ)*a

当R

≥5T时

λ=T/2

1T≤

R

5T

λ=T/3

R

T

λ=T/4

4.6

Z折1.

计算方法请示上级,以下几点原则仅供参考:

(1)当C≥5时,一般分两次成型,按两个90°折弯计算.(要考虑到折弯冲子的强度)

L=A-T+C+B+2K

(2)当3TC5时一次成型:

L=A-T+C+B+K

(3)当C≤3T时一次成型:

L=A-T+C+B+K/2

4.7

Z折2.

C≤3T时一次成型:

L=A-T+C+B+D+K

4.8

抽芽

抽芽孔尺寸计算原理为体积不变原理,即抽孔前后材料体积不变;ABCD四边形面积=GFEA所围成的面积.

一般抽孔高度不深取H=3P(P为螺纹距离),R=EF见图

T*AB=(H

-EF)*EF+π*(EF)2/4

AB={H*EF+(π/4-1)*EF2}/T

∴预冲孔孔径=D

2AB

T≥0.8时,取EF=60%T.

在料厚T0.8时,EF的取值请示上级.

4.9

方形抽孔

方形抽孔,当抽孔高度较高时(HHmax),直边部展开与弯曲一致,

圆角处展开按保留抽高为H=Hmax的大小套弯曲公式展开,连接处用45度线及圆角均匀过渡,

当抽孔高度不高时(H≤Hmax)直边部展开与弯曲一致,圆角处展开保留与直边一样的偏移值.

以下Hmax取值原则供参考.

当R≥4MM时:

材料厚度T=1.2~1.4取Hmax

=4T

材料厚度T=0.8~1.0取Hmax

=5T

材料厚度T=0.7~0.8取Hmax

=6T

材料厚度T≤0.6取Hmax

=8T

当R4MM时,请示上级.

4.10压缩抽形1

(Rd≤1.5T)

原则:直边部分按弯曲展开,圆角部分按拉伸展开,然后用三点切圆(PA-P-PB)的方式作一段与两直边和直径为D的圆相切的圆弧.

当Rd≤1.5T时,求D值计算公式如下:

D/2=[(r+T/3)2+2(r+T/3)*(h

+T/3)]1/2

4.11压缩抽形2

(Rd1.5T)

原则:直边部分按弯曲展开,圆角部分按拉伸展开,然后用三点切圆(PA-P-PB)的方式作一段与两直边和直径为D的圆相切的圆弧.

当Rd1.5T时:

l按相应折弯公式计算.

D/2={(r+T/3)2

+2(r+T/3)*(h+T/3)

-0.86*(Rd-2T/3)*[(r+T/3)

+0.16*(Rd-2T/3)]}1/2

4.12卷圆压平

图(a):

展开长度

L=A+B-0.4T

图(b):

压线位置尺寸

A-0.2T

图(c):

90°折弯处尺寸为A+0.2T

图(d):

卷圆压平后的产品形状

4.13侧冲压平

图(a):

展开长度

L=A+B-0.4T

图(b):

压线位置尺寸

A-0.2T

图(c):

90°折弯处尺寸为A+1.0T

图(d):

侧冲压平后的产品形状

4.14

综合计算如图:

L=料内+料内+补偿量

=A+B+C+D

+中性层弧长(AA+BB+CC)

(中性层弧长均按

“中性层到板料内侧距离λ=T/3”来计算)

关于折弯系数

在折弯变形过程中,折弯圆角内侧材料被压缩、外侧材料被拉伸,而保持原有长度的材料呈圆弧线分布(图中的虚线)。这个圆弧所在位置是钣的材料力学中性线,这就是用来计算展开长度的线。它不可能超过钣厚的几何形状的1/2处。

系数K就是对材料中性线位置的计算系数。

在线性展开方式下,K决定了计算折弯圆角部分结构(任何可以得到这种形状的特征),在计算展开长度时的系数。范围是0-1;默认值是0.44。折弯展开长度计算公式如下:

展开结果长度 = 2*PI*(折弯半径 + K *厚度)*(折弯包角/360)

可见,随着K系数的不同设置,带折弯的展开长度将有所不同,这种条件下,模型上所有的相关部分的展开计算,将使用同一个系数;而在“折弯表”模式下,可能针对不同的参数使用不同的计算系数,应当更为精确合理。

根据材料和具体钣金设计规则的不同,可改变K系数到合适的值,以便能在展开后得到比较准确的长度。K系数与材料相关,主要也取决于钣厚度和折弯半径的比值。对于钢材,我国的习惯参数如表10-1。对于Inventor默认的情况,折弯半径/厚度=1.0,而K=0.44,与我国设计习惯也相当一致。

表10-1 K系数表

折弯半径/厚度

0.1 0.25 0.5 1.0 2.0 3.0 4.0 4.0

K 0.32 0.35 0.38 0.42 0.46 0.47 0.48 0.5

内尺寸和外尺寸加系数.是折弯经验公式里用到的,内尺寸就是不计材料厚度的折边长度,外尺寸就是计材料厚度在内,系数是折弯时考虑的修正值,完全是经验之谈。只应用在比较粗糙的场合。关于折弯半径的确定,如果你是做设计的,当然是由你来确定了,不过得考虑装配关系、外形美观、还有制造工艺性等等。一般折弯内侧都取料厚的,符合基本的钣金规则

好了,

折弯系数如何计算?折弯应注意什么?

折弯系数 折弯扣除 K因子值的计算方法折弯系数:材料厚度与弯曲半径之比.材料的强度决定折弯系数

中性层:材料的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之比决定中性层的位置一、钣金的计算方法概论 钣金零件的工程师和钣金材料的销售商为保证最终折弯成型后零件所期望的尺寸,会利用各种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展开状态下备料的实际长度。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简单的“掐指规则”,即基于各自经验的算法。通常这些规则要考虑到材料的类型与厚度,折弯的半径和角度,机床的类型和步进速度等等。 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与普及,为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超强的分析与计算能力,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手段,但是当计算机程序模拟钣金的折弯或展开时也需要一种计算方法以便准确地模拟该过程。虽然仅为完成某次计算而言,每个商店都可以依据其原来的掐指规则定制出特定的程序实现,但是,如今大多数的商用CAD和三维实体造型系统已经提供了更为通用的和强大功能的解决方案。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应用软件还可以兼容原有的基于经验的和掐指规则的方法,并提供途径定制具体输入内容到其计算过程中去。SolidWorks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提供这种钣金设计能力的佼佼者。 总结起来,如今被广泛采纳的较为流行的钣金折弯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折弯补偿的算法,另一种是基于折弯扣除的算法。SolidWorks软件在2003版之前只支持折弯补偿算法,但自2003版以后,两种算法均已支持。 为使读者在一般意义上更好地理解在钣金设计的计算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同时也介绍SolidWorks中的具体实现方法,本文将在以下几方面予以概括与阐述: 1、 折弯补偿和折弯扣除两种算法的定义,它们各自与实际钣金几何体的对应关系

2、 折弯扣除如何与折弯补偿相对应,采用折弯扣除算法的用户如何方便地将其数据转换到折弯补偿算法

3、 K因子的定义,实际中如何利用K因子,包括用于不同材料类型时K因子值的适用范围 二、折弯补偿法 为更好地理解折弯补偿,请参照图1中表示的是在一个钣金零件中的单一折弯。图2是该零件的展开状态。

折弯补偿算法将零件的展开长度(LT)描述为零件展平后每段长度的和再加上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展平的折弯区域的长度则被表示为“折弯补偿”值(BA)。因此整个零件的长度就表示为方程(1): LT = D1 + D2 + BA(1)

折弯区域就是理论上在折弯过程中发生变形的区域。简而言之,为确定展开零件的几何尺寸,让我们按以下步骤思考: 1、 将折弯区域从折弯零件上切割出来

2、 将剩余两段平坦部分平铺到一个桌子上

3、 计算出折弯区域在其展平后的长度

4、 将展平后的弯曲区域粘接到两段平坦部分之间,结果就是我们需要的展开后的零件 稍有难度的部分就是如何确定展平的弯曲区域的长度,即图中由BA表示的值。很显然,BA的值会随不同的情形如材料类型、材料厚度、折弯半径与角度等而不同。其它可能影响BA值的因素还有加工过程、机床类型、机床速度等等。 BA值到底从何而来?实际上通常有以下几种来源:钣金材料供应商,实验数据,经验以及一些工程手册等。在SolidWorks中,我们即可以直接输入BA值,提供一个或多个带BA值的表,也可以使用另外的方法如K因子(后面将会深入探讨)来计算BA值。对所有这些方法,根据需要我们既可以为零件中的所有折弯输入相同的信息,也可以为每个折弯单独输入不同的信息。 对于不同的厚度、折弯半径和折弯角度的各种情况,折弯表方法是最为准确的让我们指定不同折弯补偿值的方法。一般来说,对每种材料或每种材料/加工的组合会有一个表。初始表的形成可能会花些时间,但是一旦形成,今后我们就可以不断地重复利用其中的某个部分了。 三、折弯扣除法 折弯扣除,通常是指回退量,也是一种不同的简单算法来描述钣金折弯的过程。还是参照图1和图2,折弯扣除法是指零件的展平长度LT等于理论上的两段平坦部分延伸至“尖点”(两平坦部分的虚拟交点)的长度之和减去折弯扣除(BD)。因此,零件的总长度可以表示为方程(2): LT = L1 + L2 BD(2) 折弯扣除同样也是通过以下各种途径确定或提供的:钣金材料供应商、试验数据、经验、带方程或表格的针对不同材料的手册等。 四、折弯补偿与折弯扣除之间的关系 由于SolidWorks通常采用折弯补偿法,对熟悉折弯扣除法的用户来说了解两种算法的关系就很重要了。实际上利用零件的折弯和展开的两种几何形状是很容易推导出两个值之间的关系方程的。回顾一下,我们已有两个方程式: LT = D1 + D2 + BA (1)

LT = L1 + L2 BD (2) 以上两个方程右边相等可以变化成方程(3): D1 + D2 + BA = L1 + L2 – BD(3) 在图1的几何形状部分做几条辅助线,形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变为如图3所示。 角度A代表弯曲角,或者说是零件在折弯过程中扫过的角度。此角也描述了表示折弯区域形成的圆弧的角度,在图3中显示为两半组成。如果内侧弯曲半径用R表示,用T表示钣金零件的厚度。用一个直角三角形来帮助清楚表达各种几何关系,如图3中的绿色直角三角形。根据图示的直角三角形各尺寸及三角函数原理,我们很容易得到以下方程: TAN(A/2) = (L1-D1)/(R+T) 经过变换,可得D1的表达式为: D1 = L1 – (R+T)TAN(A/2)(4) 利用同样的方法,利用另一半直角三角形的关系,可以得到D2的表达式为: D2 = L2 – (R+T)TAN(A/2)(5) 将方程(4)、(5)代入方程(3)可以得到以下方程: L1+L2-2(R+T)TAN(A/2)+BA = L1+L2-BD 化简后可以得到BA与BD之间关系式: BA = 2(R+T)TAN(A/2)-BD(6) 当弯曲角度为90度时,由于TAN(90/2)=1,此方程可以得到进一步简化: BA = 2(R+T)-BD(7) 方程(6)和方程(7)为那些只熟悉一种算法的用户提供了非常方便的从一种算法转换到另一种算法的计算公式,而需要的参数只是材料的厚度、折弯角度/折弯半径等。特别是对SolidWorks的用户来说,方程(6)和(7)同时提供了将折弯扣除转换到折弯补偿的直接计算方法。折弯补偿的值既可以用于整个零件/独立折弯,也可以形成一张折弯数据表。 五、K-因子法 K-因子是描述钣金折弯在广泛的几何形状参数情形下如何弯曲/展开的一个独立值。也是一个用于计算在各种材料厚度、折弯半径/折弯角度等广泛情形下的弯曲补偿(BA)的一个独立值。图4和图5将用于帮助我们了解K-因子的详细定义。

图5我们可以肯定在钣金零件的材料厚度中存在着一个中性层或轴,钣金件位于弯曲区域中的中性层中的钣金材料既不伸展也不压缩,也就是在折弯区域中唯一不变形的地方。在图4和图5中表示为粉红区域和蓝色区域的交界部分。在折弯过程中,粉红区域会被压缩,而蓝色区域则会延伸。如果中性钣金层不变形,那么处于折弯区域的中性层圆弧的长度在其弯曲和展平状态下都是相同的。所以,BA(折弯补偿)就应该等于钣金件的弯曲区域中中性层的圆弧的长度。该圆弧在图4中表示为绿色。钣金中性层的位置取决于特定材料的属性如延展性等。假设中性钣金层离表面的距离为“t”,即从钣金零件表面往厚度方向进入钣金材料的深度为t。因此,中性钣金层圆弧的半径可以表示为(R+t).利用这个表达式和折弯角度,中性层圆弧的长度(BA)就可以表示为: BA = Pi(R+T)A/180 为简化表示钣金中性层的定义,同时考虑适用于所有材料厚度,引入k-因子的概念。具体定义是:K-因子就是钣金的中性层位置厚度与钣金零件材料整体厚度的比值,即: K = t/T 因此,K的值总是会在0和1之间。一个k-因子如果为0.25的话就意味着中性层位于零件钣金材料厚度的25%处,同样如果是0.5,则意味着中性层即位于整个厚度50%的地方,以此类推。综合以上两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方程(8): BA = Pi(R+K*T)A/180 (8) 这个方程就是在SolidWorks的手册和在线帮助中都能找得到的计算公式。其中几个值如A、R和T都是由实际的几何形状确定的。所以回到原来的问题,K-因子到底从何而来?同样,回答还是那几个老的来源,即钣金材料供应商、试验数据、经验、手册等。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给定的值可能不是明显的K,也可能不完全表达为方程(8)的形式,但无论如何,即使表达形式不完全一样,我们也总是能据此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例如,如果在某些手册或文献中描述中性轴(层)为“定位在离钣料表面0.445x材料厚度”的地方,显然这就可以理解为K因子为0.445,即K=0.445。这样如果将K的值代入方程(8)后则可以得到以下算式: BA = A (0.01745R + 0.00778T) 如果用另一种方法改造一下方程(8),把其中的常量计算出结果,同时保留住所有的变量,则可得到: BA = A (0.01745 R + 0.01745 K*T) 比较一下以上的两个方程,我们很容易得到:0.01745xK=0.00778,实际上也很容易计算出K=0.445。 仔细地研究后得知,在SolidWorks系统中还提供了以下几类特定材料在折弯角为90度时的折弯补偿算法,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软黄铜或软铜材料:BA = (0.55 * T) + (1.57 * R)

半硬铜或黄铜、软钢和铝等材料:BA = (0.64 * T) + (1.57 * R)

青铜、硬铜、冷轧钢和弹簧钢等材料:BA = (0.71 * T) + (1.57 * R) 实际上如果我们简化一下方程(7),将折弯角设为90度,常量计算出来,那么方程就可变换为: BA = (1.57 * K * T) + (1.57 *R) 所以,对软黄铜或软铜材料,对比上面的计算公式即可得到1.57xK = 0.55,K=0.55/1.57=0.35。同样的方法很容易计算出书中列举的几类材料的k-因子值: 软黄铜或软铜材料:K = 0.35

半硬铜或黄铜、软钢和铝等材料:K = 0.41

青铜、硬铜、冷轧钢和弹簧钢等材料:K = 0.45 前面已经讨论过,有多种获取K-因子的来源如钣金材料供应商,试验数据,经验和手册等。如果我们要用K-因子的方法建立我们的钣金模型,我们就必须找到满足工程需求的K-因子值的正确来源,从而得到完全满足所期望精度的物理零件结果。 在一些情况下,因为要适应可能很广泛的折弯情形,仅靠输入单一的数字即使用单一的K-因子方法可能无法得到足够准确的结果。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应该对整个零件的单个折弯直接使用BA值,或者使用折弯表描述整个范围内不同的A、R、T的所对应的不同BA、BD或K-因子值等。我们甚至还可以使用方程生成象SolidWorks提供样表中所列的折弯表一样的数据。如果需要,我们还可以实验数据或经验数据为依据,修改折弯表中单元格的内容。SolidWorks的安装目录下既提供折弯补偿表,也提供折弯扣除表,还有k-因子表等,它们均可手工进行编辑与修改。

关于3.0厚黄铜折弯系数表和黄铜折弯90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大概就是这样哦

请问焊接黄铜用什么材料和方法?

黄铜的焊接

黄铜焊接的方法有:气焊、碳弧焊、手工电弧焊和氩弧焊。

1)黄铜的气焊

由于气焊火焰的温度低,焊接时黄铜中锌的蒸发比采用电焊时少,所以在黄铜焊接中,气焊是最常用的方法。

黄铜气焊采用的焊丝有:丝221、丝222和丝224等,这些焊丝中含有硅、锡、铁等元素,能够防止和减少熔池中锌的蒸发和烧损,有利于保证焊缝的性能和防止气孔产生。气焊黄铜常用的熔剂有固体粉末和气体熔剂两类,气体熔剂由硼酸甲脂及甲醇组成;熔剂如气剂301。

(2)黄铜的手工电弧焊

焊接黄铜除了用铜227及铜237外,也可以采用自制的焊条。

黄铜电弧焊时,应采用直流电源正接法,焊条接负极。焊前焊件表面应作仔细清理。坡口角度一般不应小于60~70º,为改善焊缝成形,焊件要预热150~250℃。操作时应当用短弧焊接,不作横向和前后摆动,只作直线移动,焊速要高。与海水、氨气等腐蚀介质接触的黄铜焊件,焊后必须退火,以消除焊接应力。

(3)黄铜的手工氩弧焊

黄铜手工氩弧焊可以采用标准黄铜焊丝:丝221、丝222和丝224, 也可以采用与母材相同成分的材料作填充材料。

焊接可以用直流正接,也可以用交流。用交流焊接时,锌的蒸发比直流正接时轻。通常焊前不用预热,只有板厚相差比较大时才预热。焊接速度应尽可能快。焊件在焊后应加热300~400℃进行退火处理,消除焊接应力,以防止焊件在使用过程中裂缝。

(4)黄铜碳弧焊

黄铜碳弧焊时,根据母材的成分选用丝221、丝222、丝224等焊丝,也可用自制的黄铜焊丝施焊。焊接可以采用气剂301等作熔剂。焊接应短弧操作,以减少锌的蒸发和烧损。

直流TIG焊工艺方法广泛应用于铜及铜合金的焊接,焊风成型好,内外质量优良,在氩气的保护下,熔池纯净,气孔少,热裂影响小,操作易掌握。厚度≤4mm时可不用焊前预热,直接用氩气预热,待熔池温度接近600℃时,可加填充焊丝熔化母材,实现焊接。厚度大于4mm的铜材,纯铜应预热400—600℃。铜合金焊接预热200—300℃。300TSP,315TX直流TIG焊机可焊接纯铜、硅青铜、磷青铜、黄铜、白铜等铜合金。300WP5、300/500WX4交直流两用TIG焊机可用交流TIG焊接铝青铜(用交流方波清除表面氧化膜)及用直流TIG焊接上述铜材。

近年来,采用MIG方法焊接铜及铜合金的施工越来越多,尤其对于厚度≥3mm的铝青铜、硅青铜和白铜最好选用MIG焊方法。厚度3~14mm或14mm的铜及铜合金几乎总要选用MIG焊,因为熔敷效率高、熔深大、焊速快(一般为TIG焊的3~4倍),实现高效、优质、低成本的经济效益要求。铜材施焊前均应达到预热温度要求(纯铜400~600℃,铜合金200~300℃),焊丝与母材化学充分相似,氩气纯度≥99.98%。

关于3mm黄铜切割工艺和黄铜切削参数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