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黄铜编钟模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青铜编钟价值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古代的编钟有哪些特点呢?一钟双音有什么意思?
编钟上的钟的排列顺序都是有规则的,音调是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的,由不同的器具敲打,它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一钟双音是指敲打同一个钟的不同部位产生的乐声是不同的。编钟是我国古代一个非常古老的乐器了,但是同时它也非常出名。要制作出一套完整的编钟,所要花费的心血是巨大的,而且编钟主要是用青铜铸成的,青铜器都是容易遭到腐蚀的。所以说如果一套编钟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那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一套完整的编钟的体积是非常大的,之前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套编钟,这套编钟的体积就非常巨大,能够占满一整个表演的舞台。一套完整的编钟一般都不会只由几个钟组成,几个钟根本不能演绎出编钟所要演奏出的气魄。所以一整套的编钟基本上都是十几个或者几十个钟组成。为了方便演奏,一般都是分为上下几层,如果钟的数量再多的话,就分成几组钟架。即使是这样摆放,钟和钟之间也是按照一掉的高低顺序排列的。
这些编钟都是古代传下来的,也就是文物。但是这些文物在技术落后的古代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所以其实文物出土之后,并不都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在埋在地下之后,它们其实都经历了一段灰暗的时期。因为得不到很好的保护,这些编钟的表面都是被腐蚀了之后的样子,它们的表面都是被腐蚀之后的铁锈。只有在经历了修复师修复之后,它们才能以真面目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编钟除了有使用青铜制作的之外,也有一些是使用黄铜制作而成的。但是铜的质地比较软,如果整个编钟都是由铜制作出来的,可能并不能支持用器具来敲打。所以编钟的内部其实是有一些其他成分的存在的。而且为了发出声音,钟的内部其实是有一定的空隙的。但是编钟的每个部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敲击钟的不同部分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青铜编钟的科技考古学探微
引言
老子云:“大音希声。”然而这只是一种哲学范畴的意境。设若一切至大至美之音皆以无声少音为终极,那么世上何谈“音乐”二字?在上古的中国,更是以“黄钟大吕”作为追求的音乐至境!
说到“黄钟大吕”,自然而然要提到奏出音乐来的媒介物—乐器。
而说到古老的中国乐器,就不得不要言及青铜乐器,而其中又以青铜编钟格外受人瞩目。
青铜编钟的发展史概略
(一)起源期(西周以前公元前1046年之前)
现在一般认为,原始时代已有钟的雏形,材质为竹、木之类。而考古发现证明,最原始的钟是陶制的,[1]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具有腔体模截面且呈非正圆的形状。而青铜编钟真正的滥觞则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铃(约公元前2100年),[2]因其有“合瓦形”结构,符合中国式编钟的基本特征。而真正意义上的青铜编钟是在江西新干的大洋洲商墓中被发现的最早的鎛钟,[3]但当时尚未盛行。
图一,二里头出土铜铃
兴盛期(西周至战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当鎛作为青铜编钟的三种形制之一(另外二种是甬钟和钮钟)开始盛行时,已是春秋战国时期。[4]考古发现,陕西眉县出土的3枚鎛属西周中期,[5]为迄今所知比较完备的一套编鎛。最早的甬钟出自陕西宝鸡伯格墓,学界有“南来”、“北来”、“南北交流”几种说法,而以“南来说”最具说服力。成型后的甬钟以其特殊的结构而常悬挂,侧悬或直悬。如此有利于甬钟的编列使用。[6]晋侯稣编钟大约作于周厉王时期,展示了西周甬钟的发展演变历程。[7]最早的钮钟是河南陕县虢太子墓出土的9枚一组,属西周末至春秋初。[8]
图二,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鎛钟
最蔚为壮观的一套青铜编钟,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编钟,全套编钟共计65枚,其中甬钟45枚,钮钟19枚,另有楚王赠送的鎛1枚。[9]是迄今声律最为齐备,铸造最为精良的青铜编钟。每个钟可发两个乐音。[10]
图三,湖北随县出土曾侯乙编钟
这一时期是编钟从定型成熟到盛行的黄金时期,名副其实的兴盛期。
衰落期(秦汉至清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
孔子曾云:“克己复礼”。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到春秋时期,周礼已多少受到些许破坏。而至战国末期,则真的是礼崩乐坏了。这一时期贵族僭越礼乐制度,既使得青铜编钟得到大发展,又为其盛极而衰埋下伏笔。[11]
秦汉时代,周朝以来的礼乐制度彻底崩溃,编钟发展的兴盛期结束,双音钟制作随之失传。[12]
其后各朝代虽有想恢复周礼古制,如制造雅乐用的钟、鎛等,但均不能与先秦时代青铜编钟同日可语。如清代制作的编钟没有一套是合律的。[13]由此可见青铜编钟的衰落何其甚也!
青铜编钟的声学原理
若干年前,沪上的电视台举办家庭演唱赛,最后获得冠军的家庭采用了别具一格的伴奏形式----碗琴。碗琴的音调高低和加水的多少有关,在碗里加上不同量的水,碗里剩下的空气的量也就不同,[14]如此,即可敲击出不同的声音,并且有音阶变化,产生出美妙的乐声。同理,编钟也是采用了类似的声学原理,只是材质、制造技术不同罢了。
青铜编钟的声学原理无疑要比碗琴复杂得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三:1、钟体结构的特殊性。
由于编钟具有合瓦形的结构,其发音机制就是弯曲板的板振动,能够产生两种基频振动的模式,使一钟双音成为可能。[15]宋沈括曾云:“古乐钟皆圆如合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可认为是对编钟合瓦形特殊结构的肯定。[16]
图四,甬钟各部位名称说明图
2、钟体各部位几何尺度的特殊性。
编钟钟体的尺寸与声学性质密切相关。可通过调整铣长及钟体厚度改变编钟的振动频率。[17]以曾侯乙编钟为例,它的定音钟频率经实测为256.4Hz,与当今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接近。[18]
3、钟的合金成份的特殊性。
编钟的合金成份在先秦的《考工记》中略有记载:“六分其金(即铜),而锡居一”。[19]以曾侯乙编钟为例,含锡量在12%-14.5%。含铅量在1%-3%,余为铜及少量杂质。含锡量低于13%时,音色单调、尖刻;含锡量在13%-16%时,音色丰满、悦耳。是否加铅直接影响到钟声的传递,铅能很好地起到阻尼作用,加快钟声的衰减,有利演奏,又不影响音色。[20]
青铜编钟的铸造技术
上节中已提到青铜编钟的合金成份与发音相关。而正确的合金配比就是编钟铸造技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如上所述《考工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21]含锡量在七分之一,即14.3%,可见当时铸造技术已经比较规范了。另外,我国各地出土的青铜编钟均采用分范合铸法铸造。[22]现代科学鉴定表明,以曾侯乙墓出土的各种青铜器物为例,其制作工艺大致有浑铸、分铸、锡焊、铜焊、雕刻、镶嵌、铆接、熔模等铸造技术。[23]
青铜编钟的理化分析与测年方法
理化分析
根据陈铁梅《科技考古学》一书第五章《冶金考古概述》所述,对于青铜编钟之类金属遗物进行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的手段主要有四种,试简略转述如下:
化学组成测量;
化学组成测量,在20世纪中叶以前,都采用传统的湿化学定量分析方法。随着分析仪器的进步,目前比较常用的仪器分析有:原子发射光谱仪(AES);
原子吸收光谱仪(AAS);
X荧光光谱仪(XRF);
电子探针(EPMA);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和中子活化分析(INAA)。[24]
显微结构观察;
青铜制品的机械性能则是由其合金内部的显微结构决定的,观察、研究的仪器主要有:
实体显微镜;
图五,实体显微镜
光学金相显微镜;
图六,光学金相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25]
图七,电子显微镜
物相分析;
利用青铜制品表面产生的锈蚀产物进行矿相分析,主要方法有:
X射线衍射谱仪(XRD);
红外吸收光谱仪(IRA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激光拉曼光谱仪。[26]
铅同位素分析。
测量铅同位素比值的仪器主要是质谱仪。[27]
测年方法
由于青铜器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测年是十分困难的。包括青铜编钟的测年目前也只能通过间接法测得,比如个别青铜编钟上可能残留有黏土质或砂质的铸造模具,由此可采用热释光测年,测得青铜的制作年代。[28]
目前,许多研究单位在对青铜器具做直接测年的研究,我们有理由乐观地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编钟等青铜制品一定会能够实现直接测年的可能。
计算机及数学在青铜编钟考古中的应用
如今,计算机的应用可谓方兴未艾,仅以青铜编钟为例,其在考古上的应用就很广泛,有发掘的计算机模拟与登记;绘图中的计算机技术;问题的计算机模拟;信息的计算机管理等等。[29]比如湖北省博物馆2007年在对馆藏编钟的修复过程中,就曾将编钟原音收集到计算机中,恢复原音成为青铜编钟修复的一个新标准。[30]
另外,数学在考古中的应用也比较常见,如:考古中的数学模型;数理统计在考古中的应用;模糊数学在考古中的应用;系统论在考古中的应用。[31]
结语
时至2017年,人类的新兴科技层出不穷。如今,人工智能已然战胜了人类的围棋高手。AR、VR等等技术不断更新。3D技术日趋成熟,谁说未来不能用3D技术修复或复制出青铜编钟呢?如前所述,实现编钟等青铜制品的直接测年日益成为可能。可以预测:各种新技术必然会应用于青铜编钟的考古中,人类会理性地应用各种新技术,解开我们的祖先许多难解的智慧之谜,造福于今人和后人。也许,这就是我以青铜编钟为例对科技考古学的意义进行些许探讨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欣,中国古代乐器[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P6
[2]蒋定穗,中国古代编钟论纲[J],中国音乐,1995,(1)P17
[3]关晓武,青铜编钟的发展脉络[J],中国科技史料,2001,(1),P39
[4]同[3],P39
[5]同[3],P39
[6]同[3],P39
[7]同[3],P40
[8]方建军,地下音乐文本的读解—方建军音乐考古文集[M],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P259
[9]秦序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乐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5,P125
[10]同[3],p40
[11]同[3],P40
[12]同[2],P20
[13]同[2],P20
[14]清澈贝贝,新浪博客—奇妙的碗琴[OL]
[15]刘玉堂等,曾侯乙编钟与中国古代艺术和科技成就[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59卷(5),P597
[16](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P278
[17]同[15],P597
[18]武际可,音乐中的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P64
[19]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P41
[20]同[15],P597
[21]同[19],P41
[22]同[2],P18
[23]同[15],P596
[24]陈铁梅,科技考古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P111-114
[25]同[24] ,P114-120
[26]同[24],P121-125
[27]同[24],P126-139
[28]同[24],P126
[29]潘春旭,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文物的理化分析PPT-5[EB],P57
[30]胡家喜等,青铜编钟修复中的矫形定位装置及其使用[J],文物修复与研究,2009(00),P1
[31]同[29],P58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古代编钟有哪些特点?一钟双音是什么意思?
编钟是一种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周朝,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鼎盛。相信大家应该都有在网上,或者博物馆中见过编钟,它是由青铜铸成,每个钟按照音调高低依次排列,用不同的工具敲打乐音也会不同。不过刚出土的编钟一般都需要经过漫长的修复工作,其中如何还原“一钟双音”是最大的难点,那“一钟双音”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古代编钟的结构特点,一起来了解下吧。
文物挖出来是需要修复的,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这个也是我国考古专家们考古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发现文物,修复文物,保护文物。越是大型的古墓挖掘起来就越发麻烦,更不要说是修复了。之前在央视曾经就有一部红极一时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相信看过这个片子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对文物的修复有一定的了解,文物的修复工作是一个精细活,要想真正的将一个文物修复好,可能要花上几十年,甚至是一生。
今天讲的这个专家就是花了他的大半辈子来修复了一个文物。这个人是项师傅,花了30年的时间对曾侯乙墓中的编钟进行修复。曾侯乙墓是我国考古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式”的发现,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古墓,曾经出土过很多的宝贵文物,大家都知道在这个墓中最出名的发现就是成套的编钟。
其实,我们现在在博物馆中看到的所有的文物都不是它刚刚从泥土总发现的样子,多多少少都经过了一定的修复,尤其是这个曾侯乙墓,因为这个墓在被人们发现之前就已经在水里泡了有上千年之久,专家们都戏称这个墓是“水墓”,既然是水墓,和其他的墓室差别很大,文物发现的时候也是长满了绿草,所以文物的损坏程度也很大,修复工作更是难以进行。
对编钟的修复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还原“一钟双音”的特效。什么是“一钟双音”?很简单,就是敲击编钟的不同部分会有不同的音效产生,在历史的记载上,编钟的“一钟两音”也是这个战国编钟的一个奇特功效。
根据编钟的物理结构特点,编钟的材料主要是由黄铜组成,其中还有少量的蜡,锌,铅等成分存在,根据编钟的构造特点,整个钟呈现出的是一个弧形,每个部分的空气容纳量都不同,所以很可能就是修复完之后,敲击不同的地所会发出几种不同的声音,就不是“一钟两音”了,就会变成“一钟多音”,又或者修复不当的话就是“一钟一音”了。
文物修复专家们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都没有人敢自告奋勇的说要修复,只有项师傅敢。项师傅也是花了将近30年时间的研究,才摸出了青铜器的修复路数,完成了对曾侯乙墓编钟的修复任务。不仅如此,他还运用他的文物修复技术仿造编钟制作出了65件曾侯乙编钟,45件山西晋祠编钟,37件河南叶县编钟等。于是,这个本来已经失传的编钟制作工艺在项师傅的潜心研究下终于又“后继有人了”。
古老而又神秘的编钟敲击出来的音乐因为有像项师傅这样的“匠人”而又得以重新在神州大地上响起,我们要多多像项师傅这样的人学习才对,做实事,不骄不躁,潜心研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曾候乙编钟的传说故事
曾候乙编钟的传说故事
简介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传说故事
曾候乙编钟出土于随州市城西擂鼓墩,这组在深墓中沉睡两千多年的编钟,于1978年出土面世,振撼了音乐界,铸造界,与文物考古界,并有幸被定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世界人民都期盼见到的最大的礼乐重器,与期盼听到的绝妙音乐。
传说曾候乙编钟的制造成功,并能完整的保存下来,与曾候乙宠爱的第六个妃子------香妃有很大关系,这里面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
曾候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代不详,据考古学家推测,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433年。是中国战国时期曾国的国君。曾候乙不仅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也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将军,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才子,他会自制箫,笛,罄等乐器,并能吹奏敲打出很动听的音乐。
公元441年,曾候乙亲领大军,连克北方四城,平定北方外族数年袭扰,并于临近的唐国结下联盟,共同抵御外族的侵略。唐国国君感恩曾候乙的帮扶,主动提出与曾候乙联姻,将自己最心爱的小女儿香儿嫁给曾候乙为妃。
香妃聪明伶俐,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受精通音律的父亲的影响,对音律也很精通,平日里,她能随便拿几个铁锅,木桶,瓷碗,铜盘敲打出好听的乐曲来,加之她天生身上散发幽香,加之她白皙滑腻的肌肤,加之她那双大而明亮的'双眸,加之她善解人意,故而深得曾候乙的宠爱。每当曾侯乙领兵打仗,凯旋回家时,都要带一些缴获而来的珠宝与一些稀罕物件送给香妃。
有一次,曾候乙在攻打北方小国鲁国时,攻下城池后,缴获颇丰,除了大量的珍珠,玛瑙,红玉,金银饰品外,还有很多很多在曾国没有的宝贝,王后与其他妃子都抢着挑珍珠,玛瑙,玉石之类的装饰品,而香妃却挑选上被众妃弃之一边,形状扁圆,颜色紫黑,锈渍斑斑,但敲打起来,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的三个扁铜钟。见多识广的曾候乙告诉香妃,这几个铜钟叫扁钟,是北方大国王室祭祀时敲打的一种乐器。
香妃爱不释手,精通音律的她,发现敲打扁钟的中间,顶部与下部,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倘若有节律的敲打几个扁钟,就可以发出很好听的音乐声。香妃喜出望外,想作进一步的尝试,在征得同样很喜欢音乐的国王曾候乙的同意后,派人找来几个铸钟匠,以当时最好的青铜为原料,打造出10个大小不一,重量不一样的扁钟,挂在紫檀木支加上,进行敲击奏乐,这就是最早的编钟。与北方王室所铸扁钟有区别的是:北方王室所铸扁钟都是以部分青铜,部分黄铜混合打造而成,形态大小也都是一样的,而曾候乙王妃铸造的扁钟,则是以上乘纯青铜铸造,钟体形态虽相似,但大小,厚薄呈梯形增大的扁钟组合,枸成了真正称得上编钟的多个扁钟组合。在使用上,前者只能作为众多乐器中的一种助音器材,而编钟却能较为完整的奏出一段乐曲。
香妃把这套编钟视为宝贝,常常与乐师们一道为国王演奏,在演奏过程中,她发观这仅靠这十个扁钟组合起来的编钟,奏出来的音乐并不完整,五音中有两音模糊不明,且音量不够大,余音太短,在演奏时,有些音根本上不去,或演奏不出来。香妃请来懂音律的父王,又从楚,唐,韩等国请来名乐师,商讨出运用三十六个大小不一的扁钟,来奏出不同音量,不同音列,不同音色的乐曲。香妃领着众乐师,众铸钟匠,一边铸造,一边试音与调音,直至他们觉得满音了才罢手,这样耗时三年多,才将三十六个扁钟制造出来,这就是轰动一时的第二套编钟,
香妃探索编钟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因为她发现,这组编钟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如音量不够响亮,余音不够长,声音不够圆润,部分音色达不到演乐曲的效果等等,香妃有了更大的计划,她请求曾候乙派人到经济,文化,都很发达的秦国,楚国,燕国,遍访高级乐师与有铸造钟,锣,罄等乐器经验的工匠,并花重金请来部分能人巧匠汇集曾国,商讨出运用五行,八卦,五音,八方,阴阳等定律,制定出六十四口大小不一的扁钟组合,为了提高声音的音量高度,铸造匠还提出在以青铜为主要材料的同时,加用适量的铝,锡,锰等金属,以提高音量高度,音域的厚度等音乐相关元素,从而提高演奏效果。制造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按照原定方法制出来的扁钟,敲打起来并没有预想的音乐效果,他们不得不重新计算加其他金属的比例,运用陶土制模,铜水浇铸,分铸,挥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等铸造工艺,历时八年,耗费一吨多重的青铜与其它贵重金属,才将这套六十四口形状相似,大小呈梯形递减,并刻雕有曾候乙作持等铭文,音质,音色,音量,音域俱佳的编钟组合制造出来,这就是当今出土的这套曾候乙编钟。
正当香妃与众工匠,众乐师欢庆编钟制造成功时,却传来在外地巡视的曾候乙因感染时疫,加之箭伤复发,突然亡故,想不到的是:这美仑美奂,音色俱佳的大形编钟,首次演奏的曲目却是吊唁曾国国王------曾候乙的哀乐。演奏由香妃与乐师同台进行,钟声悠悠,如泣如诉,倾诉着香妃对曾候乙的爱念。
按照当时皇宫的规矩,囯君死后必须在众多妃子中,选1到2名妃子配葬。按惯例,在国王死后第三日,由王后主持,众妃在一间黑屋中,抽签决定。抽到写有"陪"字签的妃子可以提三个要求,宫廷都会尽力满足。曾候乙死后的第三日,王后召集众妃来到偏殿,准备抽签。
"不用抽签了,我自愿陪夫君下葬。"香妃走到王后面前平静的说道。
"你主动提出自愿陪夫君下葬,也不负国王平日里对你的千般宠爱,你有什么心愿,我们会尽量满足你。"正担心抽到陪葬签的王妃会大哭大闹的王后,见香妃自愿陪葬,自然对她友善一些。
"国王特别喜欢音乐,对这组编钟尤其喜爱,倾注了很多心血,与大量人力物力才将这组编钟制出来,可惜的是:编钟完整制出来之日,他却命归西天了,没能活着好好聆听这组编钟敲打出来的美妙音乐,我现在决定,带着这组编钟一道给国王陪葬,也好在西天能亲自为国王随时奏乐。希望王后成全。"
"念香妃妹妹情深义重,忠心可嘉,我成全你。"王后爽快答应道。
到了曾候乙下葬之日清晨,香妃沐浴后,穿上王后送来的寿衣,饮下能使人快速死亡,又不变色的毒丹,安祥地躺在棺木板上,被王后按排,连同楚惠王送来的一口大编钟与第三套编钟计六十五个编钟,一块安葬在曾候乙主棺旁。致使这组曾候乙编钟在地下沉睡两千多年,只到一九七八年五月,随着擂鼓墩古墓挖掘开后,才重见天日。
曾候乙编钟在地下埋藏几千年,固然可惜可叹,但它们也因此免遭战乱而被毁坏或丢失,能完整的保存下来,也算是一件幸事。而由香妃先前主导铸成的另外两组编钟,虽说被新国王将其作为香妃亲生的两公主的陪嫁,送到秦国与燕国皇宫,但由于没有会演奏的乐师群,而闲置在库房,后因战乱抢来抢去,不知去向,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曾候乙编钟出土后,经文化部文艺研究所音乐史家李纯一,黄翔鹏,王湘等专家先后从北京到达随州,对编钟进行考察与测音,专家指出:这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造形精美,数量众多的青铜编钟,保存良好,其下层的大钟,声音低沉浑厚,音量大,余音长;中层较大的钟,声音圆闰明亮,音量较大,余音也较长;中层较小的钟,声音清脆,嘹亮,音量较小,余音较短;上层钮钟声音透明纯净,音量较小,余音稍长。各组钟需配合演奏,才能发出清脆明亮,悠扬动听的交响,
人们在叹服,香妃带领众音乐师,铸钟匠们,在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没有任何铸造标准参考的情况下,仅靠陶土做模,化铜水浇灌成形,仅靠试音,仅靠磨砺,仅靠锡焊,铜焊等古老铸造方法,耗时十余年才制出这套编钟,是多么的不容易。
香妃,曾侯乙已经远去,但由他们费尽心血,历经千辛万苦制造出来的曾候乙编钟却幸运的,完整的保存下来,运用编钟演楚(国殇),(屈原问渡),(竹枝词),(楚商),(幽兰),(东方红)等曲目,成为随州市编钟博物馆的保留节目,每当人们看到这气势磅礴,造形精美,规模宏大的编钟,听到由编钟演奏的悠扬动听,清脆明亮的交响乐曲,无不对香妃,曾候乙肃然起敬。
曾候乙编钟以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造形精美,数量众多,奏出的乐声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而名垂青史;香妃,曾候乙及众乐师,铸钟匠们精益求精,默契合作,契而不舍,务求完美的铸钟精神同样可歌可泣,我们高呼:曾候乙编钟不朽!香妃,曾候乙精神不朽!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为何会颠覆了中外音乐文化的地位?
因为编钟的出土,代表着商周时期达到了巅峰,代表着中国的音乐比西方国家早,也代表着古人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非常高。
黄铜编钟模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青铜编钟价值、黄铜编钟模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