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黄铜成分含量,紫铜和黄铜导电率的区别?
黄铜和紫铜导电率:
黄铜导热系数为108.9/(m.k) 电阻率(20℃时)为0.071Ω·mm2/m。
紫铜导热系数为386.4w/(m.k) 电阻率(20℃时)为0.018Ω·mm2/m。
金属的温度系数的定义是:设该金属在 0℃ 时的电阻率为 ρo,100℃时的电阻率为 ρ100,则0℃到100℃之间的平均温度系数为 αo100 =(ρ100-ρo)/100ρo。
感觉在北魏之后就渐渐消失了?
但真正意义上的长矛长度一般为5~6米,主要由步兵使用(少量部队装备盾牌).进攻时为方阵,前排士兵长矛向进攻方向持平,第2排士兵将长矛于前排士兵相隔间隙处向前持平亦可略微向上倾斜.后续方阵士兵依次将长矛前倾,随前排士兵冲锋.冲锋时方阵必须严紧,士兵步调一致,切勿散乱.防御时如为方阵:遇骑兵或步兵冲锋,所有方阵士兵依所处队列将长矛向敌军进攻方向前倾,并将长矛底端定于地面,防止将长矛冲乱.阵型要求密集.防御时如为圆阵:如所处长矛方阵装备盾牌或有其他盾牌兵种协助,可结圆阵,所有长矛一致向外,长矛底端定于地面,盾牌将外围持矛士兵及方阵上端遮挡并结盾牌阵.
戈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的木柄曲头兵器。其构造一般为平头,横刃前锋,垂直装柄。其端首处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刃锋向内,可横击,又可用于勾杀;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锋用来啄击对方。
戈最初受石器时代的石镰、骨镰或陶镰的启发而产生石戈,原为长柄,后因作战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为长、中、短3种。商代已经有了铜戈,直到秦代作战时仍用戈。一般长戈用于车战,短戈用于步兵。戈的击法有勾挂、扎挑等。
戈盛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时期,流行于商至汉代。商周时期凡与战争有关的象形文字常绘有戈的图像,至今汉字中“武”、“战”、“戎”等字还均从戈,即渊源于此。戈和干(盾)是商周时期士兵的标准装备,因此“干戈”一词就成为战争的别称或各种兵器的统称[1][2]。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中文名
戈
外文名
Dagger-Axe
使用时期
先秦时期--汉代
使用国家
中国
类型
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
快速
导航
兵器特点
总体评价
发展沿革
石器时代
戈一般认为是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
新石器时代的石戈头,只有援和内,仅在福建、广东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过。
青铜时代
戈成为军中必备的主要兵器,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铸的戈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至少是距今3500年以前的制品。
戈
商朝,青铜戈的使用已极普遍。为了使戈头和柲结合得更牢固,克服在战斗中易于脱落的缺点,出现了三种不同装柲方式的戈头,即銎内、曲内和直内的戈头。由于直内的戈头,援和内之间有阑,并增加了胡,与柲结合得最牢固,因此得到发展;而另两种不如直内戈头牢靠,商朝以后被淘汰。
西周时期的青铜戈头,基本上沿袭商朝传统,但都是直内式样的。为加强其勾击效能,戈头与柲由垂直相交,逐渐加大角度,改成大于90°的钝角。
西周末到春秋时期,还流行一种尖锋呈等边三角形的带胡青铜戈头。以后由于青铜戟的使用日渐普遍,戈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主要格斗兵器之一。例如《荀子·议兵》中讲,魏国步兵的标准装备是戈、弩、剑、盾。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大量铸有燕王名的铜戈,可以视为这一时期铜戈的代表。戈柲有长有短,依据不同战术要求而定。一般说来,车战用的戈柲很长,步战用的戈柲较短。在湖南省长沙市浏城桥出土的春秋晚期铜戈中,长柲的戈全长达314厘米,短柲的戈全长仅140厘米。
此外,在商周时期也还有玉石制造的戈,其中有些是可供实战使用,但大多数是仪仗用具。例如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中出土玉戈39件,制工精巧,都是仪仗用具。
汉代仍用戈作为长兵器。汉代的一种铜戈,形体较大,援与内均向上扬起,而且援、内胡上均带刺,是战国晚期的延续和发展,这种戈的造型像雄鸣昂首的翘尾、引颈长鸣状,通称鸡鸣戟或雄戟。
商代及西周木必冒大多为木质,青铜铸造的极少,尊的装置是东周时才发展起来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戈绝大部分只剩青铜铸的戈头(通称的“戈”即指戈头)。
铁器时代
戈的形状最初大体呈扁平的曲尺形,后来发展成略近似“丁”字形,春秋战国时期又作“丫”字造型。戈变化最大的部分是“胡”的出现和不断延长。“内”也逐渐从单一的固定、配重、装饰作用,发展成为明确的作战部位。
戈的柄称“柲”,顶端铜帽称“柲冒”,金属柄的又写作“铋”。根据考古资料记载,戈在商中期尚属于短兵器,“柲”的长度多在一米左右。商周之际才逐渐发展成长兵器,还出现了“柲”上同装三戈头的情况。考古发现,戈作为钩杀的兵器,为了准确地掌握援的钩喙方向,戈柲的横截面通常是扁圆的。而经典的戈,是战国后期秦国军队大批使用的“吕不韦戈”。
铜戈的发现数量很大,形制在不同时期和地区不尽相同。它是铜兵中用途最广的勾兵,是步骑佐战用于钩杀、啄杀战马和敌兵首级的致命武器,其造型曾让人产生无尽遐想,极具吞噬之力。
在古代是一种主要的进攻性兵器,是用两面刃的勾兵进行钩杀。它盛行于商至战国,秦以后渐渐消失。其间形制虽有变化,但几个基本部位仍大致相同,分为戈头、木必、木必冒和木必末的木必。
战国晚期,铁兵器的使用渐多,铁戟逐渐取代了青铜戟,同时也逐渐淘汰了青铜戈。因此戈这种盛行于青铜时代的兵器,到西汉以后已绝迹。淘汰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戈头易脱落,之后戈和戟成为仪仗器。
兵器特点
构造
戈的形制尺寸多样,据《考工记》记载,戈的规格是:戈广戈。
戈
戈通常宽2寸,内长七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2] 。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
援:就是平出的刃,上下两刃,前有尖锋。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
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用来装柄,称为“穿”。为了防止勾啄时勾和柄脱落,又常在援内之间设“阑”,援下近阑处下延成“胡”,胡上亦有“穿”。
戈
胡: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龋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紧密,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战圃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
柲:即木柄。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柄短,车战用的柄长。早期的柄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樽,并不能杀伤敌人。也可能用于刺击。
鐏:早期的鐏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鐏,并不能杀伤敌人。不过,近年来,发现有的商代戈鐏带有尖刺或锋刃,也可能用于刺击。
种类
曲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其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没有阑,装上柄以后,容易脱落,商以后被淘汰。
戈
直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它开始在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商以后,为了防止脱落,增添了阑,后来又增设了胡,不容易掉头。商以后。直内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区出土的21件直内铜戈中,11件有胡。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错红铜的直内戈为商代遗物。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晋栾书缶,全素面,盖上环纽饰有错金的斜角云纹,器腹外表并有错金铭文40字。作器者栾书卒于公元前573年,所作缶为春秋中期偏晚的器物,那么晋国使用金银错工艺的时间就不会晚于春秋中期;济南长清岗辛战国墓出土4件铜豆,其几何连云纹是由黄铜丝和绿松石镶嵌而成。这些被镶嵌金银的青铜器物,秀丽壮观,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青铜工艺品。
现今出土在殷墟西区出土的二十一件直内铜戈中十一件有胡,从短胡一穿到长胡四穿都有。济南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銎内式有铭错金目纹铜戈,于废品仓库拣选而得,属商代晚期遗物。通长25厘米、宽9.02厘米,重593克。戈体宽厚,援部呈舌条状,基本对称,戈体呈等腰三角形,中间起脊,无胡无穿。銎部椭圆形瓦纹,内尾部等宽平齐,平齐处正反两面,各有一铭文和花纹。在戈的援末与銎内相接处,正反两面各有两个错金环形目状纹饰,灿烂夺目。
銎内戈
这件商代错金铜戈銎内式,使用时安木必比较方便,直接将上端穿入銎中即可,此种安木必法可以避免戈头的松动与戈援后陷,但戈在钩杀时,戈头易从木必上脱出。所以这种形制的戈虽在西周早期仍存在,但已较少,尔后更是零星散见。在殷代晚期与西周早期均有配以短胡一穿的有銎戈,这是用穿缚绳以辅助銎来安木必,但亦只存在一时。
文化
“干戈”是古代兵器的总称,甲骨文已有了干和戈字,“执干戈以卫社稷”是《礼记·檀弓下》对干戈职能的总评述。干是分杈的树枝,用来抵御野兽与敌人的进犯,是原始社会时人类的防御武器;戈则是在木杆上缚上刃状物,或收获,或狩猎,后来发展成兵器,是一种典型的“勾兵”。干戈,一种用于防御,一种用于进攻,后来演变成盾、戟等兵器。古代学者将干、戈分别作为防御与进攻两大类兵器的代表。相关的词语有:大动干戈、反戈一击、金戈铁马、化干戈为玉帛、枕戈待旦等等词汇,它们已融入民族文化之中。
青铜戈
中圈商代青铜戈。解放蔚传说保定出土。也有说出于易县或平幽县的,也称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内端饰樊纹。援上铸铭文,分别列祖辈、父辈、兄辈的名字,顺读时戈刃向上。从铭文内容和读法看,这种铸铭的戈应是商代仪仗,不是实用兵器。
该戈胡为三穿长胡,内上一穿,援之上下皆有锋刃,前部尖若剑。内末斜刃成刀状,亦锋利。戈身有隆脊,向两侧作斜坡状延伸。该戈造型挺秀,是战国中晚期青铜戈的典型款式。细审该戈呈铜黄色,坚硬锋利,戈身表皮锈蚀不多,少许斑驳绿锈,亦浮于表面,余则是铜黄色和灰黑色,此乃铜锡含量较高的缘故,应是当时铜戈的精品。
戈
仿品体形厚而短,其铜质是用黄杂铜制成,色黄中略带红。扣之声音清越,手感较重。其造型臃肿,线条虽清晰,但缺乏挺秀感。锈斑呈统一的绿色,且浮于戈身表皮,也就是说锈不是由内向外生出,而是由外向内做成。因此,锈色无变化,更没有层次。戈之“内”下部镌有一个“公”字,字形结体及铸口生硬、笨拙,不似战国时期的风格。
原收藏者为此器配一长方形布面盒,盒面左上角竖排书写“商句兵”3个字,右下一行中间的字迹已模糊,似是:爵斋所藏精品。这件铜戈弥足珍贵,纹饰华美,器物本身及形制、铭文都很有特点。原器物表面有很多划痕,但铜质非常好,距今虽已3000多年,器体锈蚀斑驳,刃一侧也有残缺,但错金处仍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细节
早在先秦时代,贵族们便用金银来镶嵌青铜器物,此种装饰工艺通称为“金银错”,又称“错金银”。“错”即 用厝石加以磨错使之光平,其工艺可谓精密细致。其制作工艺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凸的纹饰或字形,再用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丝、片,用厝(错)石磨错,使嵌入的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最后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表更加光艳。被“错金银”工艺装饰过的器物的表面,金银与青铜的不同光泽相映相托,将其图案与铭文衬透得格外华美典雅。这种精细的错金银工艺,学术界一般认为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这件商代晚期错金目纹铜戈,就所知,全国仅存一件,它将错金工艺出现的年代提前了600多年,实为罕见。由此,单从艺术欣赏角度来说,青铜时代神秘浪漫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灵性,在兵器制作工艺方面与其他青铜器一样,具有夺人魂魄的震撼力量。
怎么才知道铜里面含黄金?
鉴别黄金需要有一定的经验
(1) 看颜色:黄金首饰纯度越高,色泽越深。在没有对金牌的情况下可按下列色泽确定大体成色(以青金为准则。所谓青金是黄金内只含白银成分):深赤黄色成色在95%以上,浅赤黄色90~95%,淡黄色为80~85%,青黄色65~70%,色青带白光只有50~60%,微黄而呈白色就不到50%了。通常所说的七青、八黄、九赤可作参考。
(2) 掂重量:黄金的比重为19.32,重于银、铜、铅、锌、铝等金属。如同体积的黄金比白银重40%以上,比铜重1.2倍,比铝重6.1倍。黄金饰品托在手中应有沉坠之感,假金饰品则觉轻飘。此法不适用于镶嵌宝石的黄金饰品。
(3) 看硬度:纯金柔软、硬度低,用指甲能划出浅痕,牙咬能留下牙印,成色高的黄金饰品比成色低的柔软,含铜越多越硬,折弯法也能试验硬度,纯金柔软,容易折弯,纯度越低, 越不易折弯。
(4) 听声音:成色在99%以上的真金往硬地上抛掷,会发出叭哒声,有声无韵也无弹力。假的或成色低的黄金声音脆而无沉闷感,一般发出“当当”响声,而且声有余音,落地后跳动 剧烈。
(5) 用火烧:用火将要鉴别的饰品烧红(不要使饰品熔化变形),冷却后观察颜色变化,如表 面仍呈原来黄金色泽则是纯金;如颜色变暗或不同程度变黑,则不是纯金。一般成色越低,颜 色越浓,全部变黑,说明是假金饰品。
(6) 看标记:国产黄金饰品都是按国际标准提纯配制成的,并打上戳记,如 “24K”标明“足赤”或“足金”;18K金,标明“18K”字样;成色低于10K者,按规定就不能打K金印号了。目前社会上不法分子常用制造假牌号、仿制戳记,用稀金、亚金,甚至黄铜冒充真金, 因而鉴别黄金饰品要根据样品进行综合判定来确定真假和成色高低。
黄金饰品成色的准确鉴别常用方法有两种。
(1) 试金石法:选择质地细腻的黑色试金石,用含金量不等的标准试金片(对金牌)在试金石上划出痕迹,再将所要鉴定的金饰样品在同一试金石上划痕,滴上浓硝酸去掉杂质,找出留在试金石上的痕迹与所划的试金片痕迹对比,找出与饰品样品一样的色度,
对照样品金的标准度,即为所要测定金饰样品的准确含金量。
(2) 化学法:又称试剂点试法。黄金不溶于单独的硝酸、硫酸和盐酸之中,而银、铜等成分
均能与硝酸起化学反应而被溶解。取金饰样品。将硝酸点在某一部位,如是黄金则不会变色,如是银制品,则会生成氧化银而变黑;如是铜制品,生成二价铜盐而冒绿色泡沫。对含金 量在95%以上的金饰品,用硝酸点试,表面变化很小。
3.包金、镀金和仿金饰品
包金饰品是将制成的一层薄薄的金箔,以机械方法滚压在坯件表面,其内部是铜、银、镍、 铜锌合金等,包金厚度一般约10~50μm。仔细观察在饰品包层上有一条不明显的接口,用10 倍放大镜能看得很明显。
黄铜材质参数?
黄铜:RGB颜色191,173,111/漫反射40 /镜面 40 /反射 40 /凹凸 20%
磨亮的黄铜:RGB颜色194,173,111/漫反射 40 /镜面 65 /反射 50 /凹凸 10%
拉丝黄铜:RGB颜色234,199,135/漫反射 45 /镜面 40 /反射 45 /凹凸 10%
63黄铜国标含量标准?
63黄铜国标含量
化学成分:
铜Cu:62.0-65.0
镍Ni:0.5
铁Fe:0.15
铅Pb:0.08
锌Zn:余量
杂质:0.5
H63黄铜性能介于H68和H62之间,价格比H68便宜,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也有较高的强度和塑性,能良好地承受冷、热压力加工,有腐蚀破裂倾向。H65黄铜用于制作小五金,日用品,螺钉等制件。请问铜号怎么区分?
铜号的区分主要看其化学成分如:纯铜有T1、T2、T3主要是按铜的含量来划分牌号的,三者铜的含量分别为:99.95%、99.90%、99.70%普通黄铜根据铜锌含量分为:H96、H90、H85、H80等等还有青铜,白铜等具体区分请参照国标GB/T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