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贵州优质的黄铜板生产厂 清代的人们还如何防范和应对火灾

在谈清代是如何防火之前,我先来简单谈谈古代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防火的,这个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侗族古村落建筑之一的寨子在一场火灾中毁于一旦,古代人就已经有了防范火灾的意识,春秋以木铎修火禁除了禁火,人家周朝还专门有掌管用火防火的官员,古人的防火意识出现的非常早,《野客丛书·禁用黄》就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春申君为了防火采取的措施:《左传﹒襄公九年...

贵州优质的黄铜板生产厂,清代的人们还如何防范和应对火灾?

都别抢,我来答。

在谈清代是如何防火之前,我先来简单谈谈古代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防火的,以及一些防火措施。

国外的古建筑为什么能够大量保存下来,其实就是因为他们采用的是石砖作为建筑材料。而我国古代建筑物都是用木材,尽管古人修建了很多漂亮壮丽的楼宇,但是每逢乱世就会被付之一炬,譬如秦汉之际项羽进入咸阳后,一把火就把咸阳皇宫给烧了。

2014年1月25日,中国贵州镇远县报京大寨,这个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侗族古村落建筑之一的寨子在一场火灾中毁于一旦,木质建筑不具备防火性,往往一户失火,就会波及整片建筑群。所以古人很早就意识到防火的重要性。

早在周朝时期,古代人就已经有了防范火灾的意识,《周礼·天官冢宰·宫正》就记载有:

春秋以木铎修火禁

除了禁火,人家周朝还专门有掌管用火防火的官员,而且要是玩忽职守,还会受到处罚:

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従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时则施火令。凡祭祀,则祭爟。凡国失火,野焚莱,则有刑罚焉。

可见,古人的防火意识出现的非常早,《野客丛书·禁用黄》就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春申君为了防火采取的措施:

郡治之黄堂,由春申君在郡,涂雌黄以厌火灾,遂为黄堂故事,外臣下室庐鲜有谓黄者。

这个雌黄是一种矿物,是雄黄的伴生矿物,所以两者被戏称为“矿物鸳鸯”。

雌黄在古代还是很实用的涂改液,《梦溪笔谈·卷一·》就记载有古人对雌黄的应用:

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之则字不没,吐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古人谓之铅黄,盖用之有素矣。

所以这个春申君就把雌黄涂抹在墙体上,而且雌黄燃烧时还会产生一种黄白色的烟雾,所以雌黄能够一定程度上阻碍火灾的进一步扩大,而且还能起到报警作用。

《左传﹒襄公九年》也记载有早期古人防火的措施还有就是涂抹一些能够防火的泥巴仰或湿润具有防火的物质在墙面上,以阻断火势的蔓延:

火所未至,撤小屋,涂大屋。

春申君还算是有一点科学精神的,我国古人关于这个防火还有一些比较迷信的做法,譬如在古代宫殿的角檐上都会有一个像龙头一样的装饰物。其实这个不是龙,而是龙的第九子螭吻,除了用来显示宫廷威严,螭吻也是驱凶辟邪、镇火的神兽。

譬如唐代苏鹗在其著作《苏氏演义》中解释说:

蚩尾(螭吻),水之精,能辟火灾。

《太平御览》也解释说:

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後,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

而在唐宋之际,古人的防火意识和防火措施就趋于完善和成熟了,宋真宗年间,开封发生了一场大火灾,“延燔左承天祥符门、内藏、朝元殿、乾元门、崇文院、秘阁、天书法物内香藏库”,这场火灾直接催生了我国最早的消防部门“军巡铺”。

《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此外又“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这些士兵的职责就是在全城各点巡视,排除火患,夜间督促老百姓禁火熄灯,由此古人的防火措施算是进入了制度化的时代。

为了防范火灾,古人脑洞大开还会在给房屋取名的时候,也会刻意的加入一些带有水字旁的字眼,譬如清代的文渊阁是乾隆时期为了收藏《四库全书》而修建,取名时就特意加了一个带有水字旁的渊字。

而在其核心藏书楼天一阁前,还开凿了天一池,既美观,又能够拿来救火。清朝时科技已经得到了大大的进步,古人的防火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那么在清朝时人们又是怎么防火的呢?

从宋到明清时代开始,古人的建筑便不再是全木质结构,得益于烧砖技术的改良,家境优越的人家会采用砖瓦拆料来建造房子,当然这对财力要求非常大,所以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还是住的全木质房子。

明代已经提出“降灾在人,防患在人,治墙为上策”的防火理论,所以产生了“防火墙”,所谓的防火墙就是几户人家共同出资建造一堵砖墙,防止火灾发生时火烧一片的情况。譬如故宫那绵连成片的高墙其实就是防火墙,其总长度达到了15公里。

紫禁城毕竟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所以各种防火措施都是顶格配置,光靠防火墙肯定不行。此外故宫中的70多口水井、308口太平水缸都是灭火的重要手段,雍正即位后,还在宫中设立了有正式编制的火班,其中包括2名步军校、40名步军、8名内务府所属护军、20名披甲人、20名苏拉以及10名銮仪卫校尉,总计100人。

但实际上倘若宫中某处失火,宫女太监们也会加入到救火的队伍,“火班”的设立是建立专职化的消防部门,专门负责宫中的防火排查和救火任务。

宫中火烛最要小心,日精门、月华门向南一带围房后,俱有做饭值房......可将围房后檐改为风火檐......将宫内太监编集成队,派头领一名,每十队立总头领一名,不但救火,即扫雪、搬运什物,用人时只须点其头领,彼自齐集所属同往料理——《国朝宫史·卷三》

另外皇帝们也会时时刻刻嘱咐宫中的人小心用火,康熙年间发生了太和殿被烧的火灾,从那以后因此十分注意火烛的管理,“今隆冬有风之际,各宫灯火著用心谨防。不许任意吃烟,著不时严察。”

而在民间相对来说则没有紫禁城中如此严格和完善,但也出现了一种民间的消防队,叫“水龙局”,它是地方乡绅募捐出资共同设立的,当时出现一种手动的机械式水车,可以实现向外喷水的功能,因此喻之为水龙局。

但水龙局并不是一种普遍的消防队,它最初在南京出现,而没有在全国扩散开来,所以乍一看其实古时候的人们防火还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防火的独门诀窍。而其中应用最广泛的还属防火墙,再加上砖瓦成为建筑材料之一。

所以火灾已经不能够轻易蔓延开来,造成火烧一片的现象。另外不管是民间还是宫廷之中都有喊火烛(腊月敲更)的习俗,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大年三十都会专门委派一人走街过巷的敲着一面锣鼓大喊“寒冬腊月,火烛小心;谨防贼盗,门户关紧。柴间看看,灰堆清清;灶前灶后,火烛小心”。

提醒人们注意防盗和防火,因此这就出现了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的一种职业化更夫,专门在夜间打更报时,以及提醒人们注意防范。这些更夫一晚上需要喊更五次,从一更天喊到五更天。古时候的人们起床都起的很早,五更天就起来。

譬如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孙达成生前就做过更夫,在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里还保存着他父亲打更时的物品,可见古代人防火意识还是很强,但是受制于技术的落后,火灾其实还是时有发生。

古钱币上面的字一般都是由谁书写?

早期先秦铸币上的文字,通常是由铸钱的工匠随手“刻写”在钱范上,由于工匠文化程度的差异,春秋晚期至战国钱币上的文字,很少有完全一样的,有的规范一些,有的豪放粗犷,有的纤细秀美,而错字,缺笔,文字颠倒等现象也常见,这在秦国半两钱上尤为突出。比较而言,齐、赵、晋、楚等国的钱币文字规整一些。

减重粗放秦半两

战国渔阳、安阳、齐贝布币

战国齐镒六化、镒四化、镒化钱

战国魏梁一釿布币

中国书法进入成熟期后,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秦代的李斯,他创立的小篆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存的《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其碑文据传就出自李斯之手。秦统一六国后,铸行的比先秦半两钱文字秀美的秦半两,我认为很有可能也是李斯书写的,只是目前还没发现史书的佐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书同文”后,鉴于设计发行货币是一个政权十分重视的大事,所以钱文一定是由当时的书法名家所书写。

秦标准半两钱,小篆体或为李斯所书

史书明确记载最早为钱币书写开元通宝钱文的是唐代欧阳询。他是初唐大书法家,擅八分书,其书出自秦篆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在古钱小小方寸中安排文字,非欧莫属。这段史料见于《旧唐书·食货志》。

唐鎏金开元通宝,欧阳询书

唐银质开元通宝,欧阳询书

两宋是文艺范儿时代,从皇帝到民间,涌现了无数艺术家。

宋太宗赵炅首开为钱币书写钱文的先河,世称御书钱,第一枚御书钱是“淳化元宝”,以真、行、草三体书写。后来他又以真、行、草三体书写了“至道元宝”钱。据说,当时持三枚不同书体的同一种钱购物,会得到商家优惠。

宋草书至道元宝,赵炅书

宋草书元丰通宝,司马光书

宋草书元祐通宝 苏轼书

宋神宗元丰元年铸行“元丰通宝”,其中隶书体钱文沉着、苍劲豪放,在钱币史上有“东坡元丰”之称,相传是苏轼笔迹。

宋哲宗元祐年间铸行“元祐通宝”,为司马光、苏轼笔迹,文字潇洒奔放、不拘一格,有超世脱俗之感。

北宋末宋徽宗赵佶为“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亲书钱文,徽宗自创瘦金体,史称“铁画银钩”,丰富了中国书法的书写样式,对后世影响极大。“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由于瘦金体遒劲漂亮,铸造精美,直到今天仍然深得钱币爱好者的青睐。徽宗为钱币书写瘦金体甚至影响到了其后的金代,金代的“大定通宝”钱就是借鉴了徽宗的瘦金体风格。

宋大观通宝,赵佶书

宋崇宁通宝, 赵佶书

金大定通宝 钱文仿瘦金体

北宋还有一位名人为钱币书写钱文,他就是臭名昭著的花石纲的始作俑者、权相蔡京,蔡京其人虽然人品不好,但却有名的书法家,崇宁重宝当十大钱的隶书钱文就出自他的手笔,

这四个字写得沉着内敛,神完气足。看来人品和艺术修养真是两回事。

宋隶书崇宁通宝 蔡京书

金代的“泰和重宝”篆书大钱,铜质精良,制作规整,“泰和重宝’四字为玉筋篆体,尤为华美。“筋”即今天所称的筷子,玉筋篆是形容这种笔画粗细相等,遒劲有力如同玉制的筷子。这枚大钱的书写者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党怀英。史称“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泰和四年,书“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之上,是为“金泰和”。

金篆书泰和重宝 党怀英书

清戴书咸丰通宝小平铁钱

清戴书咸丰通宝小平铁母

元明两代钱币的书法乏善可陈,清代倒是有一枚钱,钱文活泼生动,潇洒放逸,这就是咸丰戴书小平铁钱,之所以叫戴书,是传说它的书写者是一个叫戴熙的人。戴熙,字醇士,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本人也是古钱收藏家,著有《古泉丛话》一书。1860年太平军攻克杭州时,他投池自尽,为清廷尽忠了。戴书咸丰钱除小平铁钱外,还有当五当十几种,都很少见。咸丰皇帝在位十一年,被后人称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都是他当政时发生的大事,在这些大事面前,他优柔寡断,束手无策,迷于酒色,荒废朝政,误国殃民。但说他是“四无”皇帝也有点冤枉了他,在币制方面咸丰倒是很有作为,清代钱币的版别多,到他在位时达到了顶峰,咸丰钱各种版别不下千种,是中外钱币史上的奇葩,虽然如此,戴书咸丰以秀美的书法鹤立鸡群,为眼花缭乱的咸丰钱家族增加了些许亮色。

2016年12月31日(插图钱币为作者收藏)

浙江大学每个校区的特色建筑有哪些?

浙江大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没错,就是“大”!想当初小编开学的时候,第一天逛紫金港校区就简直是要把鞋底走穿……算上还未建成的宁波校区,我浙在国内一共就有七大校区呢。来杭旅游怎能不来我浙参观呢?那么,今天小编就来告诉你,我浙的各大校区都有哪些特色建筑吧~

▲紫金港校区

1. 学生活动中心(月牙楼、小剧场)

学生活动中心由月牙楼和小剧场组成,是同济大学戴复东院士(参与设计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亚运中心、浦东机场等重大项目)设计的。

这个白色的建筑就是月牙楼。它北邻紫金港北山,南接启真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另外,它的外型也别具一格,因为它有两个竖起来的耳朵,曾被建筑系的学生戏称为兔斯基楼。月牙楼一直是我们紫金港的一大特色景观,也是建筑系的系楼。月牙楼不仅外形独特,内部建设也充满了人文气息,比如在月牙楼里面右侧的一排活动展板上,就贴着同学们对于学业的感受和最新的学科前沿信息,有时候还可以看到部分学生的作品;大厅左侧还有一架钢琴可供同学们弹奏。另外,月牙楼内部还设有一些讨论区,可以供同学们交流学习心得或者进行一些文艺活动的排练。

和月牙楼相对的这座建筑就是我们的小剧场啦。月牙楼和小剧场合为学生活动中心,一日一月,寄予着明天更加美好的希望,代表着“日月生辉”。远远望去,月牙形的学生活动中心和圆形的学生剧场相互呼应,动静结合,在启真湖鳞鳞波光的映衬下营造出一个灵动而浪漫的校园空间。

2.南华园

南华园建成于2005年,园内有两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浙江武义地区的明清时期的民居。这两幢建筑标本,是时值紫金港校区一期工程完工之际,武义县王卿芳先生将武义将要拆除的旧民居购下后赠送给我浙的。浙大紫金港校园建设之初,为保存湿地原貌,特改变了原规划图,保存了最具湿地风貌的100多亩土地,南华园就坐落在这里。南华园三面临水,无论冬夏,这里都是白鹭灰鹭栖息的乐园。

3、行政楼

是紫金港第一高楼,紫金港标志性建筑之一。楼顶的设计是一只眼睛的形状,寓意为“开眼看世界”。行政楼是校领导等办公的地方,也是管理学院所在地。在行政楼的十七楼可以俯瞰整个紫金港校区的美丽风光。

▲玉泉校区

1.毛主席像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内毛主席塑像,是文革时期建造。经过40多年风雨,这座毛主席塑像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毛主席塑像前面是一片宽阔的绿荫。毛主席塑像背西面东,后面是浙大图书馆,再后面是老和山,山脚下有步道可以登到山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几乎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里都建起了高大的毛主席塑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这些毛主席塑像又几乎被摧毁殆尽。只有极少数毛主席塑像被保留至今。

2.竺可桢像

在伟人毛泽东的巨型石像后面,是竺可桢校长清癯儒雅的身姿,他的目光穿透时空,温和而殷切地落在这个校园里。竺可桢铜像落成于1987年4月,位于玉泉校区中轴线西端。铜像身高3.2米,净重2.5吨,由黄铜铸成。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应真华教授。

竺校长是浙大教育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至今浙大校园里还能看到他的“校长训话”: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3. 源泉

一片绿色里这个黄色巨物相当抢眼,“源泉”景点主体为一台抽油机,这座看似形状古怪、锈迹斑斑的庞然大物矗立于玉泉校区教八附近的平台之上。是为了纪念1990年轻烃回收技术在胜利油田开发成功,由油田管理局亲自赠送的。

4. 夏公亭

1997年浙江大学百年校庆时,浙大校友会筹资,在邵逸夫体育馆南隅建造了这座圆柱栏杆的夏公(夏衍)亭,亭前悬一对联:愿听逆耳之言不作违心之论,是乃立身之道长为针砭之箴。

邵逸夫体育馆里有着挥散汗水的人,永谦剧场旁的小水池边坐着很多栖息的人,唯独这座绿树掩映的亭子仿佛把周遭的嘈杂全部隔绝在外,只留下舒心的幽静。

5.文物教学建筑群

玉泉校区历史建筑群位于教学区,建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包括第一至第六教学楼,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色建筑,采用传统式的宫殿大屋顶和西式房屋主体完美结合,四角有江南民族形式的飞檐翘角,细部装饰多为传统中式。建筑特色总体厚墙重基,装饰美观,大气庄严。

6.西迁之路石雕

西迁之路石雕位于玉泉校区学生第三、第四学生宿舍之间,落成于百年校庆之际,由遵义市湄潭县人民政府捐赠。西迁之路实为一条“求是之路”,是浙大历史上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闪亮的篇章。七七事变,日军侵华,民族存亡,危在旦夕,竺可桢校长为保存学校、培育英才毅然举校西迁,先后经过江西、广西、贵州等地,时历九载,行程五千。石雕为纪念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历史而立。

▲西溪校区

1. 田家炳书院

建于1999年春,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主楼高八层,由香港爱国人士田家炳先生捐资800万元人民币兴建。

2.教学主楼

建于1998年8月,建筑面积20637平方米,投入资金4938万元人民币,浙江省建筑设计院设计,浙江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建造。

3.古籍阅览室

古籍阅览室位于西溪图书馆五楼。270平方米的阅览室,被规整地分成了3个区域——展览区、藏书区和阅览区。整个阅览室的家具采用的都是明式风格, 古色古香的中式古典风格,令读者流连忘返。

4.逸夫艺术楼

逸夫艺术楼位于西溪校区图书馆东侧,于2002年3月竣工,由香港知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捐资500万元建造,建造面积12000平方米,艺术楼内设多功能厅、艺术中心、活动中心、琴房以及校档案馆。艺术楼前绿意荫荫,曲径幽幽,楼内琴瑟悠扬,字画灵秀。

5.世纪之光雕塑

世纪之光雕塑位于西溪校区中心花坛,落成于1997年5月3日,是百年校庆的标志物。雕塑主体由数字“100”组成,上半部分象一本打开的书,又似一只展翅飞翔的鹰,象征着浙江大学以建校100周年为新的起点,奋发进取,迈向新世纪的新征程。

▲华家池校区

1.华家池

华家池,位于庆春门外,现有水面84亩,水深2米。池畔花团锦族,绿树成荫,池的四周有“小孤山”、“小三潭印月”、“小平湖秋月”、“小苏堤”等景点,因此有“小西湖”之美称。

华家池碑位于华家池东侧,高约2米,呈灰色,由碑帽、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1996年书法家马春晓为此碑题写了“华家池”三字,其背面则简明地记载了浙江大学农学院(现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乱世建校、内迁贵州,重建校园的60多年沧桑历史。此处可以观赏华家池全景。

雪后的华家池可谓别有一番风味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所见之景也不过如此吧!

2.和平岛

和平岛是华家池中小岛。华家池,华池之名,始于明初,有华姓者居于此而得名。1934年春,浙江大学农学院自笕桥迁此建院。一九三七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农学院内迁贵州湄潭。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回迁,校舍全毁。一九四六年始,于池周筑石坎,添景增绿。今水面计八十四亩,水深均二米。校园环绕华家池,环境优美,风景宜人诚学府中罕有。梦幻实现世界和平美景之处。此处是观赏“月光映潭、一潭印月”的地方。

3.紫藤长廊

紫藤长廊位于华家池畔西侧,呈南北向横卧于华家池与东滩之间,长约140米,建于20世纪80年代,因长廊两侧同种植了紫藤,每到初夏,盛开的紫藤花挂满了整个长廊而得名。紫藤花活泼中透露着优雅,淡紫的串花和鲜绿叶子装点了整个长廊,令人身心愉悦,紫藤长廊也逐渐成为最受师生欢迎的休憩休闲去处,也是绿荫蔽天的华堤走廊是避暑乘凉和垂钓佳处。

4. 澄思望月

此处是夏、秋季观花赏月和休读之处,由桂花亭、亭前假山与亭后钓鱼台相构成。桂花亭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位于水光潋滟的华家池畔。该亭模仿西湖周围纳凉亭结构,采用传统的四角飞檐样式,红檐黑瓦,红柱支撑,在绿柳掩映之下就像展翅的飞雁。每年9,10月份,桂花亭周围的大片金桂,银桂竞相开放,芳香扑鼻。与此相邻的还有一大片银杏林,一到秋天,这里就成了金黄色的世界,美不胜收。

▲之江校区

1.钟楼

位于浙大之江校区的钟楼,又名同怀堂,建于1936年,是一幢颇具特色的建筑物。钟楼前后有拱形门贯通,三层高的红色楼房,顶部安放着一只巨大的罗马字时钟,庄重典雅,充满浓郁的西方风格。钟楼周围绿树环绕,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是浙大之江校区标志性建筑。由当年《申报》创始人史量才出资建造。70多年前,其子史咏赓曾在此读书。2000年,钟楼被杭州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江校区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名列其中。2010年上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为还原20世纪80年代高等院校原貌,特地来到之江校区及钟楼取景,镜头中的之江校区秀雅古朴,处处洋溢着学识和教育的灵毓之气。

2.育英堂

育英堂,原名都克堂,建于1917年,原作教堂,现为校区礼堂。此建筑石料结合水泥,从用材至风格,在当时都是属于比较现代的建筑。之江校区的建筑群是西方近代建筑糅合东方建筑而成,带有欧洲近代建筑的风格,也留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子。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之江校区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名列其中。

3.慎思堂

慎思堂,建造于1902年至1903年间。点缀式的圆拱形窗户,屋顶原有东方式的两层飞檐角,后修复成简洁的四坡顶,现为浙大光华法学院办公大楼。

▲舟山校区

1.图书馆

与舟山校区里其他楼的黛瓦斜屋顶不同,图书馆是平顶的,极富现代感,远看,整栋楼、窗都四四方方,很像一块华夫饼。

2.天井凉亭

图书馆天井正中有座凉亭——图书馆的造型颇西式,正中安防一座标志性的中式凉亭,画风登时扭转。

凉亭两边,种着一丛丛翠竹,有旋转楼梯通向地下停车场。夏天坐在其间,丝毫没有酷暑的感觉,习习凉风拂修竹,闲坐很是惬意。

▲海宁校区

作为浙大的国际校区,可谓颜值爆表。建筑风格选取新古典主义英式风格为样本,兼具浙江大学传统建筑风格,融合其红砖、朴素、学术气息较浓厚的风格基因,使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辨识度。

北门

红顶图书馆,360°无死角

图书馆穹顶

钟楼,欧式气息浓郁

文理楼,分分钟霍格沃茨魔法学院即视感

学生中心

学生街,看起来好像欧洲小镇哦~

不不不,小编绝对没有在炫耀我浙就是别人家的大学啦!哈哈哈,浙江大学欢迎你哦!

你怎么看一个天然奇石从一文不值到价值百万的现象呢?

浏览头条时,看到了这个“问题”。

网络上有关“奇石”的问答很多,图片也很杂。

因为对“天然”的东西兴趣浓厚,所以想就此问题也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奇石”,在我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了——

大到观景园里的雅石,

小到庭院、殿堂里的陈设摆件,

乃至桌面案头摆件、

多宝格里的雅玩,等等,应有尽有。

历史上各朝代也不乏“石痴”,最有名的怕是,众所周知的米芾了(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被人称为,“米癫”、“石痴”,“疯子”。他尤其对石砚感兴趣。

有人说他,拜石成癖,有玩物丧志之嫌。因而官场不得志。

历史上许多“奇石砚”,就是在“奇石”的基础上略加雕琢成砚的。

米芾晚年收藏的“研山”就是“灵璧石”。

他如获至宝,甚至抱着石头睡觉。

这块石头状如山形,还刚好能研墨,他的评价是:“宝晋斋研山,不假雕饰,浑然天成”。

不幸的是,米芾后来失去了此石。他凭着记忆,把石头画了下来,还在各个部位“命名”注释。因此,写下后世珍宝《研山铭》帖。

此贴也是流失海外后的“回归”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那么,“米石痴”的石头今在何方?

现珍藏于北京文博学院。据说它也是从拍卖会上得来的“回流文物”。

奇石,在我国再度热起来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事了。

始于轰动一时的,大漠奇石“小鸡出壳”。

它是一块隔壁玛瑙石,被誉为中国四大奇石之一。

石头很小(3x2.5cm),差不多是个“鸽子蛋”。

重量92克。产自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

是奇石爱好者张靖先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内蒙的玛瑙湖拾得。

后被北京朝阳区政府收藏。

所谓的“中国四大奇石”都是什么呢?梳理一下:

一、 东坡肉形石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东坡肉形石”,清康熙年间入宫之物。现藏于台北故宫。

酷似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

规格:5.73×6.6×5.3cm 重量:0.52KG。

也就是我们平时早餐吃的一块蛋糕的大小。

材质:天然的石头。

矿石成分:二氧化硅。

皮色据考,有人工“琥珀色”成分。

二、 岁 月

“岁月”,现藏于银川赵姓藏家之手。

酷似一位西方贵妇。

规格:8.5×8×6.9cm 重量:1.3KG。一块香皂的大小。

材质:戈壁石类。

三、中华神鹰

“中华神鹰”,现收于广东张姓藏家之手。

酷似一只老鹰。

规格:18×15×32cm 重量:14KG。两块砖头大小。

材质:属庙子石石种。

四、“小鸡出壳”

现藏于北京朝阳区政府。

奇石种类很多,从不起眼的“天然石”到“引人注目”的“稀世珍宝”,它都经历了什么呢?

首先,“天然”是它的“本色”,没有“人工痕迹”,自然天成。

它是大自然的造化。

有了“天然”,还要具备“奇特”和“不可思议”。

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神似”。

比如:东坡肉。

色泽纹理均自然形成,肥瘦层次分明、皮色毛孔隐约可见、肌理逼真。

除了形之酷似,材质也是价值的因素之一。

比如:玛瑙。众所周知,玛瑙本身就属于佛家七宝之一。

有物象奇石,

也有“文字”奇石,

还有山水画奇石,

图案化奇石……等等,

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奇石里,还有园林里的“太湖石”,也叫“窟窿石”。

以及“太行石”,

它们属于观赏石类,体型较大,也是奇石。

奇石,可以出自任何地方,只是缺少“发现”而已。

它几乎是“零”成本。

一些奇石是另一种“成分”,使它更有价值。

比如:含有化石成分的;

含有珍贵矿物成分的。

以及,陨石类。

随着“奇石”市场的火热,“造假”也趁势兴起,

拼接的、着色的,物理、化学齐上阵,应有尽有。

以往每年的奇石展,只要有空闲我就会去转转、看看。

令人失望的是,假奇石一年比一年多,且颜色“靓丽”,大有“奇幻万千”之势。

其实,自然天成的“奇石”,远没有那么靓丽的色彩,就包括“翡翠”。

翡翠一等一的宝石,裁切打磨也没有那么“耀眼”。

天然石的材质,注定它打磨后也没有那“玉质”般的细腻和润泽。

“修型”和“完善”,成了打死“奇石”的棍棒。

必须明白,它不是“文玩”,不是可“造型”的器物。

我们分享奇石,是分享大自然的“天工造物”。

如今,快成了“造假乱真”大赛了。

奇石展上,公然出现那么多的“假货”!

而且“体型巨大”,可以论“顿”出售了。

造假也是“不惜血本”啊。

最后,我想说的是,奇石,比的是“珍”,也比的是“奇”,更比的是“真实和自然”!

晒出你的“珍藏”之时,也同时,晒出了你的“心态”。

用“亿”作价格单位的“奇石”,毕竟是极少数。

从分享中,获得一份快乐也许更重要。

个人觉得,“奇石”不仅仅是一种“价值收藏”,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纪念物”。

比如:我个人2019年有幸去了一趟贵州的梵净山,下山后在附近的河道里纳凉休息时,捡到一块小石头,上面居然“工工整整”的“写着”一个汉字的三字,本人家中排行老三。真是大喜过望,一来,它可以作为“梵净山旅游纪念”。二来,也是“天然奇石”。很小的石头,携带起来也方便,我“收藏了”。

还有一块,是我在疫情爆发后,在疫情渐趋平稳后,在贵州万山地区的河道拍照、写生时,发现的“零”。

那个卵石上有个白色的阿拉伯数字“0”,你也可以说它是英文的“O”。

我更喜欢说它是“0”。

希望我们的各地疫情早日“归零”,“0”!

奇石无处不在,就看你怎么去“发现”。

前两年,花几十块钱,在淘宝上论斤买了一小袋玛瑙石。

商家随机发的,收到后“验货”很满意,竟然“撞上了奇石”。

我给它取名,“无字书”,也可以叫天书吧。

一些“象形奇石”,欣赏起来它是有角度的,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形态”。

选择“最佳的角度”,最酷似的方向,才能有“最佳效果”。

天然的东西,总有“似是而非”的一面。

分享几块我在贵州小河道里,捡到的“小石头”。

奇石的“奇”,正在于它的“似是而非”。

一些“镜头”下的形象很完美,很像,但当你真正的站到“奇石”面前,也许你会很失望。

会产生一种“上当”的感觉,这很正常。

自然界就是这样的神奇,有时候,第一眼“很像”,看多了反而“没有了”,不耐看。

也有的是,初看“没什么感觉”,慢慢地有了形象感,越看越像,爱不释手了。

发现和欣赏都有个“认识过程”,快慢长短它因人而异。

当你见多了,自然就能够分辨出它的“价值倾向”。

不要被“亿元”价格绑架,你不可能再找到一个“出壳的小鸭”。

也没有第二块儿“东坡肉”。有,一定都是假的。

你有合租中最难忘的经历吗?

对于合租不要想的那么美好,那些迷人的邂逅桥段都是艺术的再加工,生活并没有那么美好,合租这事可能会成为你人生道路上的一笔,是好是坏只有合租过的人自己知道。

合租更多的是痛苦、不方便和无奈。

合租在有的地方也叫“团结户”,具体这个房子里有几个人(家)合租,得看在什么城市,什么地段,房子的大小和房租多少钱。

以我自己的合租经历说说合租那些事,真正开始合租是大学毕业以后在北京的那段时间,北漂是不少年轻人的梦想,北京也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那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

来北京以后先跟同学住的地下室,现在来说五六年前的北京的地下室是很有名的,那时候的北京地下住着也得几百万的人口,都是防空洞地下车库做简单装修隔断后出租给外来务工的人,因为价格便宜(每月五六百块钱)所以那时候的北京地下室聚集了各式各样的人,连窦唯汪峰这些大咖早些年也都住过地下室。

地下室的出租房面积大概在七八个平方左右,两边就一个床,睡一个人也行两个人也睡下了,大多数的地下室出租房都是板房材料隔开的,也有好点的是最薄的实体墙,可想而知这样的地方①隔音是最大的问题,基本上光听声音就知道对方在干什么。再有的问题就是②洗漱和卫生间都是公用的,夏天洗澡可能得等一两个小时不一定排上,厕所就不多说了,有特殊情况那就活该倒霉了。

③厨房没有,有想自己做个饭的要不在自己屋,要不在走廊里,选择上是不让做到的,因为油烟排不出去,最多就是煮个面条啥的。④不管冬天夏天都解决不了的就是潮湿问题,冬天还好,夏天到了雨季,地下室反潮,墙上都能滴水,被褥衣服都像洗衣机甩干拿出来的,哪怕38的太阳暴晒一下午,拿回屋里不到两个小时就潮湿的没法盖,我住了一个星期,出去拔罐拔出水。

从地下室搬出来以后搬到了有“全球最大社区”之称的天通苑,这个地方分天通苑南、天通苑、天通苑北,住在19楼,那是一个大房子,被房东收回来装修隔断了,(北京很多以出租房为生的人,他们可能租一批房子,装修隔断再分开出租出去)里边合租的一共有8户,大概十二三个人,我是第一个住进去的,一个隔间每月一千块,然后没两天就全部租出去了。

跟地下室比,这样的房子起码不潮湿,厨房也有了可以做饭,缺点还是厕所洗漱都是公用的,隔音问题也没有太大缓解,因为大家的作息时间不太一样,可能你在洗漱,隔壁屋里已经开始情侣间的小动作,你洗漱完出来人家可能刚好过去用洗漱间,碰个照面也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当还在为生而活的时候,质量不是该考虑的问题,不便与无奈也就成了常态。

后来结束了北漂生活,来到了青岛,找到了工作,头两年自然还是合租,但是青岛的合租跟北京的合租还是有很大区别,起码同样的一千块钱就可以租一个两室一厅的单独一室了,还有了客厅可以活动,再后来我也有了自己的小窝,下班了可以步行回家,再也不用挤一个多小时地铁,回家了还可以做个饭。

这个时候我又想起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的鸡汤,说“生活十有八九都是不如意,可依然有那一两分的希望存在,正因为有那一两分希望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为之奋斗的动力,生活才给了我们前进的目标。”虽是鸡汤,可真他妈的好喝。

你写过哪些优秀的诗?

酷爱诗词,融化了寂寞无奈,冲淡失落忧伤,感悟了人生冷暖,痛彻了成败得失……有诗的日子,与阳光同在,与天地同行……

无絮

(卧病大雪夜叹今生)

大雪捱年关,擒钱添衣衫。

风急断塘柳,吾骨如铁坚。

扶老复携幼,度日常不堪。

卧病夜无眠,无月忧自添。

人生若羁旅,不舍是悲欢。

何日得自由,看尽天下山。

2017.01.08

前路漫漫奈何天

乞富忧赤贫,躬身仼差遣。

可怜二十载,日日胜熬煎。

笑面千夫指,冷对手遮天。

指鹿能为马,厉鬼真神仙。

朝暮频劳作,花发早着鬓。

恐违小吏愿,莫使断炊烟。

书生意气在,积愤时不平。

鸣怨空受辱,论理亦枉然。

人间正道在,沧桑年复年。

2016.12.17

《爱不能分两瓣:欠她一个永远,对你说声抱歉》

云之南,鄱之畔,

从不曾相见,

你说 下辈子

给我刻骨铭心的爱情

灵魂共鸣

爱不能分两瓣

欠她一个永远

对你说声抱歉

你的声音 你的笑容

已刻进我生命

纵然是有缘无份

我也不会埋怨苍天

心不能分两瓣

这辈子 不见 不见

不能见

我怕见到你

我会眷恋

舍不得过不去那分离的画面

这样挺好

没有无谓的纠缠

没有取舍的怨言

没有奢望 就不会有欺骗

人各一方

知音惦念

外婆说,如果两个人一生一世,灵魂就会交织在一起,永不分离!

韬说,我是个灵魂出轨的男人,纯洁的肉体不能掩饰灵魂的背叛!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个多情的男人,只是在我的世界里,从未缺少与女人的灵魂共鸣! 我不知道该不该自责或是忏悔,我的灵魂没有出壳,依然是个循规蹈矩的男人,苟活着,试图淡然欢喜哀愁,安逸宁静……

2013.05.20夜 (负薪映雪感谢你的阅读与关注!图片源自网络,著作权归本人所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